一、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疫情加速衰退步伐 1.疫情加速经济下行步伐:改变斜率而非趋势 全球经济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也是变化比较大。既有疫情问题,又有经济问题,同时还有一些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等相互交错,所以比较复杂。全球经济处在一个结构的失衡当中,疫情又进一步加速了经济衰退的步伐,所以说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美国复工之后,疫情爆发的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强,所以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疫情加速了经济下行的步伐。也就是说,没有疫情的话,经济由于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使得增长乏力,经济增速在缓慢地下行;疫情则加速了经济下行的步伐,改变的是斜率,并没有改变趋势,即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1)美国疫情仍没有得到控制,拉美、南非、印度失控中 我们曾经在今年2月3日,也就是股市开始的第一天发布了一个基于流行病预测的数学模型,对于新冠疫情做了预判。我们当时预判的累计人数是8.8万左右,我们现在还接近8.8万这个数;同时,我们也预测了海外疫情会失控。所以,我们对国内疫情的预判还是比较准确的。总体来讲,我们对于国内疫情和海外疫情失控这方面做了一个比较早的判断,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也参加了一些医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参与的重要会议,所以说对于中国国内的疫情,预测还是比较容易把控。但是美国的疫情应该是出乎绝大部分人的预期,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这主要是它的防范举措研究的不到位,实际上背后反映了美国行政当局判断的失误。美国行政当局犯下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错误,致使疫情蔓延。迄今为止,拉美、南非和印度,这些国家的疫情在失控当中;美国因疫情而新增的确诊人数,当天的新增人数最高是超过8万人,相对于中国累积到今天的确诊人数的数量。 这也反映出对疫情如何影响经济,其实还是有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还是要予以足够重视。比如说,像这轮疫情会不会复发,现在确实也不好说了,因为第一轮疫情到现在还没有过去,我们再来谈第二轮疫情会不会再起来,我觉得为时尚早。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压力。由于疫情的加剧,使得全球贸易出现了一个增速的下降,中国也不例外。目前为止,全球累计确诊人数超过了1400万,疫情使得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了阻断,从而使得全球贸易更加低迷。而在疫情之前已经有逆全球化的思潮,甚至有些人提出来要去中国化,在这样一种疫情的背景之下,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恶化,所以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个现象。 但我还是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昨天晚上《新闻联播》讲到习总书记在跟企业家座谈。在座谈会上,他也强调了全球化这个大趋势不会因为一些短期因素、人为因素而改变。因为全球化的动力来自于生产要素、来自于资本追求投资回报率的需求、来自于人的资本,他要追求高收益,也来自于通过交换或者价差收益贸易的需求,所以我想这种大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由于在目前疫情之下或者在某些国家的阻碍之下,全球化的进程可能会有所放缓,这是一个对于全球化的判断。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也要加大开放的力度来抵御逆全球化的思潮。 (2)全球化告一段落,疫情加剧全球贸易更低迷 由于全球受到疫情影响,全球贸易的放缓使得今年全球GDP的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在3月份和6月份做过两次预测,在3月份的这次预测当中,它认为全球的GDP增速是-3%,到了6月份再做预测的时候又把它进一步下调到了-4.9%,其中美国是-8%,OEH、日本、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也都出现了负的增长。能够保持正的增长的话,只有中国。所以中国这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确实是反映出我们独特的体制优势,这方面我想国际社会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2.资本的力量:全球化仍是大趋势 现在要应对疫情、应对全球经济的停摆,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的对策就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断地降息,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像债务问题不断地上升。美国的货币超发非常严重,最近美元指数也在下行,这表明了大家对美元作为全球货币贬值的担忧。因为美国经济的增速是下行的,即便是通过货币超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大量举债的所谓财政支持政策,它能够使得经济不停摆,能够使得流动性危机不爆发,但它导致的副作用就是债务的增长。 当然,我认为债务的最大风险不是美国,而是欧洲。在欧洲,主要还是被称为欧洲五国的那几个国家,比如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这些国家存在的问题会更加严峻。最近,因汇率问题而把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由3个B下调到了3个B-,这与垃圾债只有一步之遥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够说股市涨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想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在往后移。 我之所以在前面强调即便没有疫情,全球经济也是一个下行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贫富分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不仅发达经济体如此,新兴经济体也是如此。 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以消费主导的这样一种经济结构是不利的,因为我们消费的主力主要是中低收入阶层,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之所在。全球经济不如到一个低增长、高振荡的态势当中。 全球经济在以往虽然也有很多次波动,但它总是有亮点。比如说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之后八十年代日本崛起,到了2009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接棒者,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中国经济也放缓了,谁来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呢?似乎没有。因为印度的经济体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所以它起不到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这张图也反映出,中国的经济总量尽管是全球第二,但中国GDP每年新增的量要占到全球新增的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就是全球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之所在,因为中国经济在减速,这也使得全球经济也在减速。这是我对全球经济的一个基本判断。 二、中国经济减速增长:政策特征与改革路径 1.2020年不设GDP增速目标,存量经济特征日渐明显 在中国经济方面,刚刚公布了2020年的半年报,我们的GDP增速还是维持了一个比较好的走势,上半年是-1.6%,其中二季度是出现了3.2%的正增长,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全年可以达到3%左右的增长。这比货币基金组织给我们的预期要好,货币基金组织预期今年中国大概是1%左右的增长。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便是能够实现3%的增长,但还是一种下行的趋势。从2010年到现在为止,全球经济还是在一个缓慢的下行过程当中,中国经济的下行幅度更大、更加明显。这跟我们的经济体量有关系。当经济总量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就是分母越来越大的时候,分子即便不缩小,那么增长速度也下来了。这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能否转型。目前来讲,中国经济的存量特征是越来越明显了。存量经济的表现形式跟增量经济是不一样的。在增量经济中,是一个做大蛋糕的过程,而在存量经济主导下,则表现为如何来切分蛋糕。这对于我们的投资逻辑,对于我们资产配置逻辑会有一个明显的影响。 2.生产:新经济、基建相关增长较快 整体来讲,今年上半年的GDP表现应该还是略超预期的。因为本来大家预期中国是这次全球疫情的重灾区,没想到美国倒成了重灾区。中国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复工复产总体情况也比较理想。二季度GDP增速明显加快,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讲,都还可以。虽然前两驾马车(即投资和消费)都是负增长,但出口对GDP做了一个正的贡献。从各个行业来看,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比较快;从产品来看,工程机械和新经济相关的产品增长比较快,比如说挖掘机、铲土运输器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等,在上半年都出现了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服务业生产增速回升到了2.3%,恢复还是偏慢。上半年,我们金融行业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可能因为消费少了,储蓄增加了,很多人把储蓄用来投资了。 3.投资:基建、地产增速放缓,制造业仍负增;消费:必需品强劲、可选品分化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地产投资都还可以,尤其在第二季度表现比较好,制造业还是处在一个负的增长,说明还是需求不足,我们的实际有效需求仍不足。基建投资在4、5月份增长势头比较强劲,6月份反而有所回落。 从全年来看,今年财政刺激可能还不够弥补财政收入和基金收入的缺口,所以政策空间或许没有那么大。我的基本判断是:到三、四季度的话,可能这一轮经济增长会进入一个平台期。第一季度是下降态势,第二季度是反弹,第三季度则在反弹的基础上进入一个平台平稳运行的阶段,大概GDP增速有望维持在5%左右。不足之处在于消费还是偏弱,消费偏弱说明整个需求端的恢复进入到瓶颈期了,有部分消费,比如说像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它不可能恢复到100%的水平,在80%左右这样的水平,它就基本上停住了。 从消费结构来看,必需品的消费依然还是保持高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和日用品,它的增速都超过10%。可选消费品首先分化,汽车的零售是负增长,化妆品、家电、通信器材回升比较明显。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必需品的消费增长10%,这里面主要还是靠消费升级,而不是说我们吃东西吃多了增长10%,这与我们整个的消费升级有关系。既然有疫情的话,大家更加注重消费质量,这是我要解释的。 4.出口:疫情产品高增长 出口还是要好于预期。这里面有两大因素:第一,疫情产品的高增长对出口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比如,6月份医疗仪器和器械出口增速扩大到100%,纺织纱线、织物制品出口增速高达56.7%,中药材等出口增速也扩大到11.2%。这些产品6月份增速是-2.9%,所以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是错位,即全球都在遭遇疫情,中国的复工复产比较明显,故此,全球有部分订单就被中国拿走了。这是一个错位的因素。 5.2020年CPI管理目标为3.5%:通胀、滞涨还是通缩? 大家对于货币超发会否引发通胀有比较大的争议。就我的判断而言,整体来讲,我们还是面临通缩的压力。为什么货币超发没有引发通胀?这缘于我们的资金流向了高端,真正流向低端的并不多。前不久央行也有一个调查,发现居民的储蓄增加了,消费减少了。如果说居民的有效需求没有增加,你产出却增加了,那就会形成一个负的产出缺口。负的产出缺口就支持了通胀的上行,所以这个逻辑其实是非常容易解释的。以日本为例,日本长期的货币超发,但是为什么它的通胀率非常低呢?它还是要想方设法来使得CPI能够上去,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结构的问题,就是你超发的货币没有能够提供给居民,居民的收入没有相应的增长,所以这是一个我们全球都普遍面临的问题。这是我讲的关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是一个V型反弹,下半年的经济进入到一个平台期。 6.财政政策积极而稳健,货币政策稳健而积极 (1)财政政策:力度强于前两年 政策又是怎么样呢?我的判断是:尽管我们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财政政策是积极的、偏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偏积极的。财政政策从力度来讲,它是强于前两年,我们有1万亿的特别国债,有把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2.8%提升到了今年的3.6%,这也增加1万亿。另外,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也普遍上升。但我们还要看到财政收入的下降。虽然补充了这样一些支出,但是由于疫情经济下行导致财政收入的下降,使得我们财政总支出的规模跟去年比并没有上升多少。所以我们在看这些数据的时候不能够看一两项数据,而是要把整体的数据汇总在一起,看总收入和总支出到底有多少。所以这样来讲的话,我们今年的财政实际上还是偏紧的。 (2)广义赤字提升,但比起2016年仍低 我们同样可以算一下广义赤字,也就是包括了政府一般性的财政赤字,也包含了我们三大开发行的负债、新增的负债,也包括地方政府的那些隐形的债务。把这些加总起来,就构成了广义财政赤字。与2016年相比,广义财政的赤字率较低,这是我们应该要注意到的一些内容。从政府部门来讲,今年有一个紧财政的举措,即压缩政府的支出。政府的一些差旅费等各方面是非常紧的,这是跟美国不一样的举措。美国是为了总统连任,联邦政府所采取的财政赤字率是非常激进的,基本上创了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财政赤字率达到15%以上,整个二战结束的时候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所以这种高举债的方式,我觉得是很难持续的,也会酿成隐患。我们国家可能是从长计议,虽然我们的财政举债的能力还是挺大的,因为我们有政府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也有行政性资产,还有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净资产,规模巨大,但是我们没有把这些可以举债的部分都去用掉,我们还是要更多地去为我们经济长远发展、为提高经济效率去考虑。 (3)稳货币,宽信用:降准降息,增加流动性 货币政策从今年以来,一年期的LPR也下降了0.46,到了3.85,五年期的LPR下降了0.2个百分点,到了4.65。所以总体来讲,我们降息这个部分还是成立的。现在有不少人担心,因为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到的那些举措实际上是一个宽信用,宽信用之后是不是不需要降息了呢?我觉得还是需要的,因为一个社会资金的成本跟经济增速相比还是偏高的,所以需要降下来。单纯通过宽信用的这个政策的用意是明确的,但政策的目标能不能充分得到实现,这个还确实不好说,所以我觉得今年下半年应该还有可能继续降准降息。 (4)货币政策:中长期来看没有收紧 从中长期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并没有收紧的迹象,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从2019年以来,基本上还是处在持续恢复当中,当前的表内资产的扩张提速明显,我前面也讲到整个利率水平也在一个下行当中。所以整个货币政策,我觉得还是偏宽松的。 (5)过去的政策偏重“稳中求进”,今年的政策偏重“底线思维” 对于政策的解读,我想用两句话来归纳:第一句话,政策的上限是稳中求进,政策的下限是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的具体表现就是2018年所提出的“六稳”,政策下限之底线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今年所提出来的“六保”。2018年提出“六稳”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展目标,但是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不设目标了,所以就变成底线思维了,也就是我们要“六保”,要保基本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等等,其实就是确保我们的经济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发生大规模的失业,所以这是我们现在所遵循的政策,其实这是这些政策的下限,要有底线思维,所以对于政策的过度刺激,这种预期不应该有。 7.改革才能解决根本问题,疫情推动改革 (1)改革驱动:国企改革,利益转移,增加中下层居民收入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们的政策有一个明显区别的地方,即通过改革去解决根本问题。而像美国发生了因警察的过度执法而导致黑人的非正常死亡,引发了示威游行、部分地区骚乱的问题,说明它的内部矛盾也出现了激化。但是对我们而言,疫情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倒逼改革,所以改革的部门、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已经反映出来了,就是要处理好三大部门之间的关系。哪三大部门呢?就是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政府部门的内部结构其实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此次发行特别国债就是要把国债的钱直达地方,这充分表明了中央政府的加杠杆,地方政府至少是稳杠杆,不让它继续上升。另外,政府要对企业降税减费,要处理好与企业部门的结构、企业部门的关系。政府部门除了对企业减税降费之外,也要对居民部门进行减税降费,即减少居民的个税,同时提高对居民社保的补贴,尤其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这也表明,三大部门之间其实是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结构、改善结构,解决结构固化的问题。作为企业部门来讲,国有企业也要对民营企业让利,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企业要对非金融企业让利,这些举措也有。 有人说,不是说“两个毫无保留”吗?国有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但是你看一下,像2019年我们的财政收入当中有一部分收入是大幅上升的,就是税费收入,税费的主要来源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国有企业通过多上缴利润来支持我们减税降费两万亿规模举措的实现,所以实际上是国有企业间接在给民营企业让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银行要给企业让利,尤其要给中小微企业让利。所以总体来讲,我想这样一种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明晰的。 (2)改革驱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但是具体怎么来操作呢?主要还是通过深化要素市场的改革来推进,比如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培育技术和要素市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交易机制,这都是以供给侧来进行改革的。 (3)壮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促发展 所以,其实涉及的面非常广,推进力度也是非常大。以我们的金融市场为例的话,金融市场也是作为一个要素的交易市场,我们进行注册制的试点,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然后要加大这种开放的力度,所以这些举措其实也是一个改革作用的部分,对我们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资本市场的改革有助于提振市场的风险偏好。 今年以来,无论是开户的数量,还是公募基金发行的规模,都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点。在疫情持续、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之下,资本市场倒是出现了所谓的结构性牛市,当然也有部分人认为是全面牛市,我还是认可结构性牛市。我觉得我们的资本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改革的周期,改革的层面也很多,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等,方方面面都在推进,对我们的经济发展、对于我们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来支持实体经济都是有利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 三、疫情错位下的投资逻辑 1.投资的逻辑因时而变 第三部分跟大家来交流一下,从疫情爆发到现在为止,中国的疫情控制非常好,全球疫情还在蔓延,这样一种疫情错位下投资的逻辑是什么?我觉得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阶段的投资逻辑,投资逻辑应该因时而变。 我大概归纳过三个阶段,即中国经济与我们的投资相关的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短缺经济时代。从1980年开始算起的话,从1980年到1990年代,这个基本上属于短缺经济时代。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钱少、资产少,整体来讲,经济百废待兴,要引进外资,要创造更多的资产,我们大搞建设,搞基建、搞投资。在这个年代,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没有钱的。所以温州人首先是把自己当作人力资本,到处打工赚钱,不仅在国内打工,还跑到欧洲去打工。我曾写过两篇文章:《跟着温州人赚钱》《温州人的“一带一路”》,文章主旨即论述温州人基本上沿着两条线进行赚钱的。温州人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投资一些加工业,赚到钱后又去投一些服务行业,继而投资房地产、投金融,这个逻辑是非常鲜明的。但是第一阶段的话,在短缺经济时代主要是表现为通货膨胀。 2000年以后就变成资金少、好资产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家的收入都不高,起点差不多,所以我在2006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我们钱少,但是好资产多。比如说像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四大行实际上已经是资不抵债了,坏账率太高,属于技术性的破产,为此设立了四大管理公司把那些不良资产剥离,为什么后来这四大管理公司都赚了那么多的钱呢?因为经济在增长,那些原先的不良资产变成了好资产,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即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作为投资来讲就应该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因为那时候钱少,整个MR只有30多万亿,现在MR是200多万亿,所以在这个时候的话,你只要肯加杠杆,那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此后,随着货币的超发,其实已经进入到一个货币泛滥、好资产少的时代。我们称之为资产化的时代,即优质资产化的时代。我在2008年又写了一篇文章:《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你不需要加杠杆了,因为钱足够多了,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资产、能不能买到好的资产。综上所述,中国经济、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用这三个阶段来概括。 2.大类资产配置:增量资产将流向权益、基金、债券 从大类资产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配置的是金融资产,因为房地产配置比例是最高的。我们红色的部分是住房。住房是中国居民比例最高的资产,今年新房的销量,我想肯定是要回落的。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房住不炒”,最近对于深圳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非常具体、非常严厉,也是非常到位的。所以,大的投资方向,其实还是要把增量的资产向权益资产、基金、债券,向部分的理财产品配置。 (1)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纸币泛滥的时代;纸币超发下黄金价格大幅上涨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关于全球经济下行,全球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可能还会面临新危机爆发的风险,包括局部战争的风险。在这种风险之下,配置黄金是有它的逻辑,因为它可以作为一个避险工具。同时,它不仅是避险工具,还是一个投资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过去50年当中,美元的含金量缩水了97%。为什么说是过去50年?因为1971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元跟黄金脱钩,从此以后美元超发,所以过去50年美元超发导致了美元的含金量缩水了97%,其他新兴市场的货币对美元贬值的幅度也都在90%以上,在黄金面前几乎是一文不值。 这是一个逻辑。最近这段时间以来,黄金价格也在持续上涨。实际上从1971年到现在,CPI的涨幅其实并不高,黄金的涨幅是超过股票的,股票的涨幅超过房地产。当然解释一下,这张图是美国黄金涨了34倍,美国的股市涨了31倍,房地产的价格上涨12倍,普通商品的价格上涨了5.3倍,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只有1.5倍,所以居民还是远远跑输了通胀。由此,我们尽量地不要去持有现金。目前又面临新一轮的纸币超发,在此阶段,这样配置应该是没有错的。 (2)大宗商品:机会有但不大 第二类资产,即大宗商品,我觉得有机会,但是机会不大。个别的机会应该有,比如铁矿石、粗钢等等,最近好像价格又有所上涨,但是我发现用M1-M0来反映企业经营的活跃度,这个指标是领先于大宗商品的,M1-M0的话,整体是一个下行的趋势。当然,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有所反弹,但大的趋势还是下行,因为经济在下行,所以我觉得大宗商品机会并不大。 (3)房地产进入后周期 至于房地产,我前面也讲到了,这张图是我在《华尔街日报》看到的,中国房地产总的市值是65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之合,美国+欧盟+日本是60万亿,中国是65万亿,这跟我们GDP的体量并不相称,跟我们国家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相比的话也是不相称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有一个估值偏高的嫌疑。 当然,房地产的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就像我反复强调股市有结构性机会一样。整体来讲,人口的流向在发生变化,我觉得未来房地产投资的逻辑就是应该跟着人口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来走。如果这四大“流”整体往某个城市集中的话,那么这个城市的房地产还是会有相对多的机会。具体细分来看,实际上我只看好三条线:第一条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二条是长三角的杭州湾的湾区,第三条是长江经济带,它贯穿于东线的长线上面。其他地方虽然有亮点,但是没有足够亮。从人口角度来讲,京津冀的人口是净流出的,长三角里面除了浙江去年人口净增加85万以外,江苏人口只增加了2.5万,安徽增加了4.5万,说明从整个省份来讲,只有杭州湾湾区是可以的。浙江增加的85万人里面,杭州与宁波两个城市的占比达到90%以上。整个广东其实也是分化的。广东肯定是中国GDP第一的省份,广东的GDP跟韩国、俄罗斯的GDP差不多,但其GDP主要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带产生的,主要流入的人口就是三大城市,即广州、深圳、佛山。这三大城市的人口是在大幅流入,其他地方的人口基本上是流出的。整个广东的粤西、粤北、粤南都很落后,同珠三角的差距是很大的,所以我想我们要抓住这条线。长江经济带就是贯穿东西,这里面看好的东部这一段有前面讲到的杭州、宁波、上海,还有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发达的城市,往中部地区的话就是以长沙、武汉为代表的,往西部地区就是以成都和重庆为代表的,人口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在分化的时代,人口在分化,区域也在分化,对房地产应该是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4)债券很难走熊,利率震荡下行 在债券方面,我觉得利率债还是可以配置,利率债的牛市还会延续,主要的逻辑是因为利率还在下行,利率的下行趋势不会改变。 (5)人民币: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 对人民币而言,长期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后,都处在一个比较明显的贬值趋势当中。由于美元的超发,最近美元指数也持续走弱,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应当有所提升。大家也在担心人民币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卢布或者是下一个卢比,但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这三个曾经发生过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新兴经济体来比的话,一个明显的不同,即我们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们的问题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比较低。我认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有望加快,这也是我想提的一个建议:将来的资产配置,要看重人民币资产。 3.A股市场:结构性牛市在延续 最后谈一下A股。我认为,这一轮所谓的牛市是结构性牛市,而且结构性牛市还会持续下去。今年以来,美国股市从技术性熊市变成技术性牛市,这样一种反转主要是疫情所导致的货币超发,导致的美国联邦政府对于经济的过度刺激,来带动了资金进入到这里,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的资产。 A股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增量资金持续进入到我们的A股市场,所以这两张图其实都反映了新成立的偏股型的基金份额在这几个月内均明显上升,海外资金、北上资金,它累积的流入量也在明显地上升,这两大资金都是以机构资金为主,为我们的股市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就整个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来讲,并没有处在一个历史上偏低的位置,但是基本上是处在中位数的水平。其中,一些行业增长比较迅猛,像医药生物、电子、食品、饮料、通讯、计算机等,都处在一个历史偏高的位置,这也说明了投资者对这些行业乐观的预期。传统产业大部分处在一个历史偏低的位置,比如说像金融地产、钢铁、有色化工等等,还处在一个历史偏低的位置。这说明我们的A股市场也反映出了经济的分化,中国经济在发生新旧动能的转换,新的动能比重在逐步上升,传统产业比重在逐步下降。作为资产配置来讲,传统产业要选头部企业、选龙头,新兴行业看科技含量。从上半年基金半年报的披露,实际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市值前四百大的股票要占到了公募基金配置比的90%以上。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的案例,美国从1990年到2017年,将近30年的时间里面,大市值股票的市值占比从10%不到,到现在的70%以上,这里面所谓的大市值是指500亿美元以上市值的,黄色线部分是讲到了市值的占比,市值的占比要占到了70%以上;蓝线的部分是讲个股的占比,个股的占比在20%左右。美国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在中国,这种大势的股票占比也会继续上升。其次,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公司股票市值的占比也是明显上升的,基金经理更喜欢配置这些有科技含量的新的产业。 总体而言,在疫情背景之下,我们对于股票市场的配置思路,第一个要遵循产业趋势,就是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比如说新兴产业,比如说居民的消费升级。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健康养老的需求在上升。对于像线上的那些教育、医疗设备、云计算、住宅经济等等,我觉得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前景。没有疫情之前,其实已经体现出来了,疫情只是加速了大家对这类资产的配置。 第二个方面,要关注政策。因为我们现在的政策,比如像新基建,像对5G的投入,对5G基站大量的投入,人工智能的投入,云计算上面的投入,物联网,对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等,政策要稳定内需、刺激内需,这个也不是短期的,也是有它的长期性。 第三个方面,就是结构的分化。中国经济步入到一个存量经济主导的时代,存量经济跟增量经济根本的不同在于,增量经济的特点是鸡犬升天,所以在2017年之前,你看小市值股票、绩差股的表现很好,因为这个时候是散户时代,大家不大关注基本面。现在步入到存量经济时代,此消彼涨是它的特征了。所以选择错误要扣分,过去你选错了不会扣分,因为在增量经济时代的话是一个做大蛋糕的过程,而存量经济时代是如何切分蛋糕的过程,所以在投资上面还是要抓大放小,因为头部企业会强者恒强。这是我想讲的一个主要思路,这个是讲的好的方面。 同时,我觉得还是要关注风险,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整个境外对于中国的指责,对中国采取的不正当举措,包括边境问题、南海问题、香港问题。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中国的外部因素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同时全球经济还在走弱当中,疫情还没有结束,也不排除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些系统性的风险,比如说像信用危机等等,所以这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 第二,是监管政策。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我们是经济不行,希望股市好,通过股市刺激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想法是比较低级的。我觉得,目前的监管更加严厉,新的证券法之后对于违规事件的处置力度明显加大,同时政策调控越来越趋向于精准化,调控的频率明显提高。在经济下行、各类泡沫滋生的情况下,我们的政策是趋向于管控的加强。我们可以回顾人类历史,从过去二三十年到现在,其实都是一样的。当一个国家经济的问题比较多的时候就需要管控了,当一个国家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那么就更加市场化了,就更加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在经济问题多的时候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目前来讲,我们政策的侧重点在于:资金不要空转,资金要进入到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对于实体经济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推进,通过并购重组来解决。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吃透政策,一定要规避风险。 四、问答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您觉得从2008年到现在,或者说我们现在这个时间点,最像历史上的哪个阶段? 李迅雷:我觉得我们的这个阶段跟2015年是有点类似。当然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跟2015年有点类似,是因为2015年降准降息的幅度也是比较大的。2015年资本市场有过一轮比较震撼的行情,当然到后来出现了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回落,至少在前半段是有点像。同样在2015年,我们鼓励比较多的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等,有点类似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样。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因为刚才李老师也重点讲到了资产方的问题,我自己最近做了一个研究是叫安全资产方,安全资产其实就是典型的像美国国债、德国国债,还有2008年之前的NBS,其实都是。我们注意到在梳理数据的过程当中,本世纪以来,在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行的同时,权益类资产的风险溢价却在不断上行,无风险收益下降对应的其实就是安全资产方的问题,这背后的一个原因跟您第一部分讲到的主题一样,就是全球失衡。简单来说,是全球经济的多极化与金融体系的单极化之间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在现有的单极金融体系下是比较难解决的,而且这也是压抑过去20多年来利率不断下行的一个重要解释。我们反过来来理解,利率下行可以被作为或者看作是安全资产短缺的一个结果。现在我们都知道,包括美国在内,全球的名义利率基本上触及到了零下限。我的问题就是,未来美国实施负利率的概率有多大?如果美国实施负利率,会有什么影响? 李迅雷:凡事皆可能。你前面也讲到了我们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其实背景就是整个经济的下行。经济下行,所以不断地降息。这一轮跟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以往所谓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次贷危机,在它的危机之前、破灭之前,利率水平都是比较高的。但这一轮的话,疫情所导致的流动性危机已经使利率水平处在历史一个非常低的位置了。日本跟欧盟做了负利率,美国联保基金利率也是目标到0.25,我想如果经济再进一步恶化的话,也不排除负利率的可能性。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两难问题:如果是负利率的话,美元作为一个全球主要货币的地位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挤兑现象,美国的国债会出现抛售现象。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怎么来应对?这也是我们全球都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在短期来讲,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主持人:欧洲也实施了负利率。欧洲实施负利率好像对欧元的影响也没有那么明显,您觉得是不是美元也会有这种可能呢?是不是我们太关注、太看重了美国实施负利率,包括美联储自己可能也没有底气,我们实施负利率是不是跟别人一样?这中间是不是有区别? 李迅雷:这个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经历过的东西,我们在推论方面可能也有一定难度,因为毕竟美元的交易作为一个储备货币大概要占到全球60%左右,这么高的比例,你如果说之前负利率的话,对于我们全球的资产配置,对于投资人的行为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我觉得这个沙盘推演的话是需要好好推演一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说人民币作为一个国际货币,它能够崛起的话,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毕竟现在人民币的利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中国国债的收益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总体而言,如果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的话,那就完全进入到一个彼岸的时代了。在彼岸的时代的话,你即便是负利率也没有关系了。但是如果说在这个彼岸的时代里面,中国还能够一枝独秀的话,那么可能给中国的机会会更多一点。我们讲了那么多年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不是有可能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能够大规模地推进下去。 主持人:我们直播间里也有听众问到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其实李老师在讲资产配置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而且刚才老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讲到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货币之间的比价,除了看中国国内怎么做,还要看美国、欧洲这些国家怎么做。货币币值的变化,除了与我们所说的增长、利差、通胀之类明显相关之外,亦是一个综合国力的体现,所以经济上,其实还是要强调国家信用。 直播间的听众有一些问题。有一位听众问道:昨天的会议,会不会成为730政治局会议的一个前奏、一个定调? 李迅雷:昨天是不是讲的企业? 主持人:对,企业家的,习主席的。 李迅雷:座谈会上,非常强调的其实就是中国经济要转型,要发展科技,包括中资与外资,国有大型企业、个体工商户,都是市场主体,在疫情之下要发扬爱国精神,共同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个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我注意到没有金融行业,也没有房地产行业,就是这两个行业都没有,说明还是比较注重实体经济,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我想“房住不炒”,这个还是在强调的。 主持人:我们非常多的听众问到了中美的问题、全球化的问题,问到外部环境对国内的影响,刚才李老师也谈到了全球化的问题。我简单地追问李老师,因为我们都知道国际政治的一些问题,您刚才谈到全球化的问题,觉得未来还会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是短期会受阻。全球化肯定是符合共同利益最大化,这是均衡的,但现在老大跟老二之间的博弈往往会陷入“囚徒困境”,大家都自私自利,站在这个出发点,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很差的,而且历史上这种均衡会经常出现。您觉得中美进入到“囚徒困境”时,这一最差均衡结果的概率大概有多大? 李迅雷:这个不好回答,因为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研究学者,我们更多的是研究相对确定性的东西,把研究建立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也有矛盾的可能性。首先,我觉得中美之间在目前来讲是处在一个比较差的阶段,这确实有它的诸多原因。我们还是不要过多地去关注当下的情况、当下的事件。未来各种事件可能都会发生,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事件就认为这个事件是一个拐点,是一个转折性的,代表了下一步会更加恶化。其实很多时候它都是有一个突发的事件,然后接下来又有些相应的对策,有相应的博弈。我们现在对于最坏的打算可能就是战争了。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因为从二战到现在为止已经75年时间没有发生过全球性的战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核武器在过去75年当中得到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核战争的代价与成本是没有一个经济大国能够承受的。这对于我们人类来讲可能也是一种灭顶之灾。所以为什么在过去75年当中能够维持一个长期的和平,这与核武器是相关的。核武器形成了对战争的一种制衡。另外来讲,国与国之间有合作有竞争,这是必然的。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看到竞争的一面,但竞争如果进一步恶化的话,会导致一些更差的事情发生,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我相信大国之间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理智与理性的。虽然近期来看,有恶化的迹象,有很多问题的出现,也引发大家诸多担忧,但我们把历史拉长来看的话,历史上也有过很多类似事件的发生,但最终这些事件都没有酿成一个大的历史性的事件或者引发人类的灾难。对当下的这些事件,我们不要给予其过大的权重。把历史拉长了来讲,我们更要看重历史上的案例。当下事件对于人类的影响、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因为我看到直播间很多朋友问黄金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其实李老师已经花了很长时间讲黄金。最后,李老师您能否帮我们再总结一下未来的趋势,以及它背后的逻辑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李迅雷:我是从2016年就推荐黄金了,当然推荐确实有点早。在2016年,我就写过两篇文章,换美元还是买黄金,我当初的结论就是买黄金比换美元要好。这个逻辑很简单:因为货币超发,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我前面讲到,过去50年美元对黄金贬值了97%,即美元的含金量缩水了97%;其次,新兴市场货币,如卢布、卢比等等,又大幅缩水90%以上。在黄金面前,那些新兴市场的货币根本就不算钱了,这是一个根本原因。很多人把黄金价格跟通胀联系在一起,认为物价CPI上涨了,黄金才会涨。或者跟利率在一起,利率往下走了,黄金才会涨;利率一旦往上走,黄金就应该是往下走了。这些都是一些短期的影响。长期来看,根本原因还是货币的严重超发,这是它的投资属性。此外,它还有避险属性。经济下行,如果发生金融危机或者大家对战争的担忧等等,这都会引发黄金价格的上涨。在当下或者今后10年,全球经济面临一种下行压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黄金无论是作为一个避险工具,还是作为一个投资工具,都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配置手段。我认为,黄金价格的涨幅要超出大家的预期。 主持人:在李老师讲黄金的时候,其实我在直播间里放了一张图,这张图源自最近比较出名的LiLu老师的一本书。这张图把黄金、美元,还有美国主要的一些像股票、长期国债、短期国债等在过去200年的走势给刻画出来了,这张图能够为李老师对黄金的观点做一个注脚。以美元为例,在过去的200年中,从1元钱降到了今天的5分钱,而且主要是从1971年以来它的贬值区间,这个贬值区间是经过CPI来调整的。再来看2008年—2020年这两次大的放水,均可以支撑李老师对于黄金的一些看法。 ——————
近日,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一名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囚犯死亡而引发监狱骚乱。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为了获取医疗救助,当地4座在押人员数量最多的监狱27日暴发骚乱。 当地媒体曝光的画面显示,有囚犯爬上圣塞巴斯蒂安监狱的屋顶,要求就医并获得药品。还有一些人挥舞着黑色的旗子以及玻利维亚国旗、用纸板做的棺材、横幅等,要求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一名在押人员举着喇叭高喊称,他们需要医疗人员。“我们知道(我们当中)已经死了3个人,还有其他人死在警察局。”他说,“但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收到有其他囚犯死亡的通知。” 科恰班巴省政府巡查员尼尔森·考克斯呼吁相关部门采取紧急行动,敦促医疗队尽快进入监狱设施进行评估,以防止更多人死亡。他透露称,共有8名死亡的囚犯曾出现新冠肺炎症状,这引发了人们对病毒会在监狱人群中传播的担忧。 圣塞巴斯蒂安监狱一名在押人员的亲属表示说:“(监狱里)没有医生,也没有药,他们快要死在里面了。不能让他们死掉,我们可是人。” 相关部门通报称,目前玻利维亚监狱系统人满为患,已经超过最大容量的240%,已有60多人死于新冠肺炎。
7月26日晚,唐人神公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9亿元,同比增加8.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172万元,同比大增859%。记者了解到,在生猪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唐人神不忘将经济利益反馈社会,已连续两年捐资助学,帮助多个贫困家庭高考生圆大学梦想。 防控得力业绩飙涨 唐人神董秘孙双胜向记者表示:“目前,非洲猪瘟是生猪养殖企业的最大敌人。要提升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首要是防范非洲猪瘟对猪场的影响。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加强对饲料厂、猪场的安全防控,提升生猪安全硬件基础设备改造,管控‘人流、物流、车流’。建立了精准到点的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实现了临床数据反馈和实验室诊断快速响应机制。我们还聘请行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充分利用物理防御隔绝病毒传播。” 由于防疫措施完善,执行力强,唐人神生猪猪群健康程度高,出栏体重和销售价格处于行业第一纵队。报告期内,唐人神实现头均盈利1685.18元。依据唐人神年产130万头至150万头目标,预计下半年生猪出栏量达到100万头,由此推算,唐人神下半年利润及全年业绩值得期待。 华金证券行业分析师陈振志表示:“预计唐人神年度业绩同比2019年将实现大幅增长。在猪价反弹和高位运行的趋势下,伴随着下半年产能的释放,唐人神2020下半年业绩有望出现明显的环比上升趋势,甚至出现‘量价齐升’局面。唐人神年初以来基本面改善趋势明显,市场前期关注度较低,预期差和弹性较大。” 卡位优质能繁母猪占据市场先手 在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公共消费等政策推动下,服务业多数行业业务活动稳步恢复,其中餐饮业回暖明显,生猪需求量持续走高。记者走访湖南长沙多个超市及生鲜门店,白条肉价格在50元至55元每公斤不等,品牌肉略有溢价至60元每公斤左右,新鲜肋排在100元至120元每公斤左右,其中白条肉每公斤较月初上涨约10元左右,新鲜肋排每公斤上涨约20元左右。多个门店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猪肉价格上涨,除了餐饮消费复苏之外,也有水灾导致生猪调运不及时,散养户受灾后垮圈,物流不畅无粮喂猪等因素在起作用。 孙双胜表示:“以上因素对后续生猪价格走势构成有力支撑。对于自繁自养占比大的生猪企业而言,掌握能繁母猪资源就是掌握盈利源头,卡位优质能繁母猪就是占据市场先手。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19年8月份跌破2000万头,并形成底部区域。根据我国生猪产业过往的运行规律,6月份往往逐渐开启年度猪价的反弹期。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存栏母猪是繁育能力较低的三元母猪,而我们掌握了优质能繁母猪资源,提前做好市场卡位工作,多地扩产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2020年上半年,唐人神重点在云南禄丰、甘肃天水、四川雅安、湖南株洲等区域布局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基地。唐人神加大马力建设猪场,在建工程金额达到7.36亿元,较年初增长55.91%。同时,唐人神积极总结摸索楼房养殖技术,在湖南茶陵试点建设楼房养殖基地。 开源证券分析师陈雪丽在其研究报告中称:“唐人神综合经济、防疫、环保三大因素,按照‘技术领先,成本最优,营运方便’原则,继续加快建设先进的现代化猪场。作为我国全产业链经营的生猪养殖企业,唐人神凭借全产业链的精细化经营形成生猪养殖成本壁垒,有望凭借创新性的养殖及融资模式实现出栏量的高速扩张。我们看好公司生猪养殖业务未来成长性,首次给予买入评级。” 回馈社会助学圆梦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唐人神不忘积极回馈社会,助力莘莘学子圆梦大学。今年以来,唐人神旗下的休闲餐饮品牌小风唐联合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共同推出金秋助学活动,受助学子每人可以获得5000元的助学金。 记者了解到,这已不是唐人神第一次捐资助学。2019年,唐人神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陶一山和总裁陶业捐赠3000万元,龙华农牧创始人龙秋华和龙伟华捐赠2000万元,唐人神集团捐赠10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龙华上品教育扶贫基金会”,2019年共资助219名贫困学子上大学。目前,“龙华上品教育扶贫基金会”已改名为“小风唐教育扶贫基金会”,2020年将继续牵手贫困学子共圆大学梦。 唐人神品宣部负责人于红清向记者表示:“2019年,唐人神集团从全国20多个省市、1000多名学子中挑选出了2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每名学子资助5000元。我们还安排学子们参观总部、车间、研发中心。学子们参观后很受感动,希望毕业后能为唐人神工作,成为‘TRS313追梦工程’的一员。我们董事长和总经理决定把捐资助学的事情持续推动下去,成为久久为功的事业之一。爱出者爱必返之,福往者福必来之,这会成为唐人神一直做下去的事情。” 于红清还表示:“未来,唐人神旗下的小风唐将和湖南各大高校就业中心对接,启动勤工俭学计划,帮助在校大学生平稳迈出社会第一步,顺利走好人生第一站。今年因为暑假期间较短,学子出游意愿强烈,我们会在充分考虑客观实际的情况下择机推动这一计划”。
从退伍转业,到下海经商,再到成为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掌舵者,丰富的人生阅历让迪威尔董事长张利更懂得专业专注的重要性。 “我认为专业化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路。”张利说,“多元化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更要专注专业,哪怕今后发展得再大,都要走这条路。” 正是这份专业专注,让迪威尔不仅在高技术、重资产的油服行业立足扎根,更成为国际巨头们的核心供应商。问及秘诀,张利给出的答案却很简单,“先见性地判断一个行业的好坏其实很难,但只要做到最顶尖,就肯定是最好的。” 静水深流从“根”塑造一家公司 从军8年的张利,在采访中始终挺拔地坐着,军人的基因清晰可见。入行11年的迪威尔,始终深耕油气设备专用零部件领域,工业文明的基因同样凸显。 正是下海经商的一段难忘经历,让张利下决心从创办之初就要为迪威尔注入工业文明的基因。 “在做实体之前,我代理了德国的一个工业产品,去德国培训了很多次,他们的状况让我印象深刻。”张利回忆道,“所以,从创办迪威尔进入行业开始,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海外客户不认为这是一家中国传统企业,而是与他们在全球各地的其他供应商一样。” 从地球物理勘探到工程建设,油服产业链复杂而有序。根据2003年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能源服务专家会议,油服行业共分为五大板块、32项服务科目,从油气服务、设备供应到钻井承包服务,所涉及的装备门类不可胜数。油气设备专用零部件,只是油服市场中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 “整个行业跨度非常大,划分得也很细,分工高度专业。”张利解释说,“理解工业文明,然后从这个角度慢慢地改变企业,虽然过程看起来很慢,但是爆发力很强,所以我们是‘十年磨一剑’。” 凭借着“十年磨一剑”的韧劲,迪威尔在“立锥之地”上深深烙下了“中国制造”的印记。 据介绍,迪威尔目前已经形成以井口及采油树专用件、深海设备专用件、压裂设备专用件及钻采设备专用件为主的四大产品序列,具备为全球大型油服公司提供高抗腐蚀性、高承压性、高环境适应性油气设备专用件的资质和能力。2018年,公司的主要客户占全球深海成套设备和路上井口成套设备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1%和71%。 在张利看来,迪威尔选择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除了专业分工的行业特殊性,还有中小企业资源短缺的现实原因。 如今,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让一心憧憬顶尖设备的张利有了足够底气,“之前静设备要求不如动设备高,但随着产品性能要求的提升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多,对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募资可以用于买更高精度的设备,不断满足产品发展的需要。” 追本溯源从“头”打磨一件产品 油气开采,尤其是环境更为恶劣的海底开采,对每一个零部件都提出了严苛要求,因为一旦出现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2010年4月,“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爆炸起火并最终沉没,引发了大规模原油污染,造成了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做好一件产品不难,但想要稳定地做好每一件产品就很难,因为这个行业要求产品质量非常稳定。”张利表示,专业化员工、材料配方和特殊加工是迪威尔高端制造的根基所在。 在内部管理上,张利仿照丰田汽车精益管理的“5S”制度,在迪威尔实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一新“5S”制度。将原先的“效率”改为“素养”,在他看来,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需要解决员工的素养问题,产业工人要接受工业文明。 “我们现在的素养还没法做到去追求极高的效率。几十道工序要把员工和设备结合起来,如果员工的素质不够,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问题。”张利说,“好的企业绝非是一两年就能把东西做出来的,因为做产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在合适的位置。” 另一方面,张利在采访中反复强调材料与制造一体化的重要性。他始终坚信,材料是产品的基因,如果不理解材料而空谈制造,就无法在制造过程中控制质量。 据介绍,材料微合金化是迪威尔的一项核心技术,也是近年来金属材料行业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通过调整微合金的比例,促使金属材料达到更好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与制造过程中如锻造、热加工等工艺相匹配。 然而,想要摸透材料的“秉性”并非易事,张利笑称是个“系统性工程”。 “如果一个人平时很少系统地学习,现在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肯定不行,要有技术的积淀。所以我们非常看重原材料的研究,除了国内的专家和公司培养的专业人员,我们也跟国外专家交流不同的理解。”张利解释称。 无损检测则是产品质量的最终“守门人”。 “我们无损探伤有非常强的力量,制定和参与了7项国内无损检测的标准,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员。但是,我始终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生产过程中怎么去控制,这是公司综合技术的重要体现。”张利表示。 人(员工)、机(设备)、料(材料)、法(工艺)具备,无损检测把关,让产品“零缺陷”成为可能。作为目前国内极少数能提供深海油气设备关键承压部件的供应商之一,专业化的高端制造已经成为迪威尔最鲜明的标签,公司因此多次获得国际客户最佳质量奖和最佳供应商等荣誉。 精益求精从“内”开辟一片市场 深耕细分领域,集中资源升级专业化高端制造,让迪威尔的高附加值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 2017年至2019年,公司井口及采油树专用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0.37%、66.37%和51.82%,深海设备专用件及压裂设备专用件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99%、29.60%和44.98%。 占比逐年上升的高附加值产品,既是公司的发展战略,也符合油气行业向水下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发展的方向。在开采效率上,浅海是陆地的4至5倍,深海又是浅海的数倍。 “每个企业家都希望自己能不断地发展,但发展是有规律的,只有顺应规律,才能把握机会。”张利感慨,“我们用七八年时间去研究深海水下产品,基本上符合客户的需求。我们现在和海外客户共同参与全球项目,说明他们认可了我们的产品。” 谈及未来发展时,张利颇有信心。他表示,深海油气开采可能会迎来规模增加、制造转移和自主研发的多重利好,“下一步我们在深海领域会做得更好,这里有很多机会。” 具体来看,在规模上,张利认为,近年来,勘探、开采的数量保持在300多口井一年,而未来几年内这一数字有望达到600。面对市场空间的扩容,几大油服巨头通过全球供应链,正在将制造中心从欧洲转向亚洲的新加坡等地。“客户更愿意培养一些新兴市场,现在四大巨头已经有3家在东南亚建厂,这是一种战略转移。”张利说。 国内市场方面,张利表示,在今年行业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公司业绩不降反升,与国家的能源战略息息相关。“我们现在业务量有三分之一来自国内。国内页岩气开采的力度大,我们受益率很高;海洋油气方面,近两年南海开了近40口井,我们提供了许多承压零件,实现了进口替代。” 除了既有的国内订单外,迪威尔还在参与国内自主成套设备的研制。“现在国产的首套深水和浅水的承压件就我们一家在参与,正在做,但还没有下水,大概7月份会交付。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专注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整体才能做好。”张利总结道。
“在海外,当地消费者需要什么车,我们就在自主品牌产品型号中挑选出来提供给他们,上汽集团是国内产品型谱最完整的一家。”在7月27日上汽集团召开的国际业务媒体沟通会上,上汽集团总裁助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余德表示,“我们有这个勇气,也有这份自信心,参与全球竞争。” 海外业务“遍地开花” 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战略指引下,上汽集团海外业务在今年上半年依然保持国内行业第一的地位,海外累计销售实现13.2万辆,占国内车企海外总销量的比例,从去年的33%提升至34%。 据介绍,上汽集团已在英国、美国和以色列建立了3个海外创新研发基地,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建成海外生产基地,全球范围内成立了十余家包含销售、服务等在内的营销服务中心。在品牌建设上,余德表示,作为国内第一家成建制走向海外的车企,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上投入巨大,如赞助英超足球俱乐部利物浦等。“我们结合海外不同区域市场特点,多渠道、多形态打造上汽品牌全球形象。” 加码海外布局,是海外销售市场同频共振的结果。2019年,上汽集团整体出口及海外销售共计35万辆,同比增长26%,在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60多个国家上市销售,形成了英国、智利、印度等7个“规模级”市场。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上汽集团海外所有市场的市占率都有提升。 新增市场方面,余德表示,后续将登陆西班牙、瑞士、德国、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力争在2021年把东盟打造成上汽集团首个“十万辆级”的海外区域市场。“上汽集团墨西哥公司将在今年下半年开业。”余德介绍。 体系出海优势明显 在沟通会上,余德表示,上汽集团开创了一条中国车企“走出去”的差异化道路。 “上汽集团是一家围绕整车业务的综合性的汽车企业。多年来,我们习惯于系统化运作,所以未来海外工作也一定是系统化的。”余德总结,“不论是金融,还是服务贸易,上汽集团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布局最完整的。过去我们进行了‘新四化’垂直、纵向的多维度布局,只要市场需要,只要有利于消费者,我们就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据了解,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构建了创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中心、供应链中心及金融公司的汽车产业全价值链,为上汽集团海外业务保持行业第一打下坚实的基础。零部件方面,上汽集团旗下的华域零部件在海外拥有95个基地;物流方面,安吉物流的海外全价值链汽车物流业务覆盖近40个国家。此外,上汽集团还在印度尼西亚成立多元金融公司,为当地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提供汽车金融贷款及保险服务。 上汽集团海外业务取得如此成绩,一方面是科技手段赋能办公和防疫,另一方面与上汽集团长期耕耘海外市场紧密相关。在余德看来,本土化建设也是上汽集团差异化道路的表现。 “在印度、泰国,我们采取当地组装。”余德说,“在征求当地政府许可之后,我们在泰国的工厂一直没有停工,也充分做好所有泰国员工的安全健康工作的。在印度,我们的高管99%是印度籍。”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集团当天采用“云直播”的方式举行全球经销商大会。经过多年的技术和产品积累,上汽集团已有足够的产品资源提供给全球各地的经销商。“只要经销商有需求,我们就可以提供支持。”余德说。
【编者按】他们是地产商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城市崛起的脊梁,他们是美好生活的营造者。联动全国百城,推出《见地》人物系列之“对话经理人”,一起聆听区域总、城市总讲述建设美好生活。本期【见地】对话嘉宾是石家庄正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亚普先生 撰文丨黄玉卿 摄影丨牛通达 出品丨 426万次的曝光量,400万的观看量,一场发布会,不仅把正基九宸再次推进石家庄楼市中心,也把掌门人朱亚普这名88年的地产老兵再次推到了台前,推到了购房者的视野里。 朱亚普是乐居的老朋友了,刚刚开完会的他,不见疲惫,依旧散发着活力以及沉稳的气质。谈及这场引发轰动全市的发布会,朱亚普笑道“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因为朱亚普以及团队的相对年轻化,正基九宸的操盘手法及营销手段都比较新颖。近两年短视频、线上直播盛行,从入市之初朱亚普便抢占先机使用了抖音,快手短视频类营销方式。正月初四,朱亚普更是未雨绸缪,在第一时间快速启动了跨界资源整合的线上推广,而这也直接促成了正基九宸项目的持续“爆红”。 有人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对于房企来说,2020会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也有人说,2020年更应该是房企把握机会的一年。很明显,正基属于后者。从项目规划到品质打造,朱亚普每一个步骤都亲历亲为,反复研磨推敲,他逛遍了小区内的每一栋楼,每一层甚至是每一户,这才打造出了颇受同行和购房者的赞誉的正基九宸。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我们把品质做上来,购房者的认可度才会高。”面对日趋激烈的东南区域板块竞争,朱亚普的回应非常的淡定。而正基九宸严苛的施工标准、站在购房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及完美解决了住房中的痛点问题等,都是他淡定的资本。 “少掌门”,“创二代”,朱亚普身上的标签很多,尽管在同龄人中他的成就很优异,但他却也从未放弃努力,“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搭配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进步。”是他不断跟团队强调的,也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忙碌的工作中,他依旧每天坚持锻炼,更是在去年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 “我希望既然做这个行业,就一定要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于未来,朱亚普已做好准备。 以下为与朱亚普先生的对话精选: :7月11日正基九宸洋房新品发布会的成功举办,达到石家庄地区426万次曝光量,在网上引起各网友、媒体、大v热议;而在疫情期间,正基九宸5天3.2亿的销售额已经在地产圈引起很大的轰动。那不断的取得业绩突破,使得正基地产项目“爆红”的原因是什么? 朱亚普:疫情过后正基九宸的销量一直都还是不错的。现在高层的话,基本上已经去化了差不多80%以上,上半年也是超额完成了我们去年的一个销售任务。 主要有两个原因吧,一个我们团队包括我个人相对比较年轻,整个操盘手法,包括营销手法还是比较新颖,没有完完全全按照传统的一些操盘手法去做。其实疫情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在联系一些新的互联网媒体,我们内部称之为数字时代下的互联网新营销。 从入市开始,我们就已经运用了抖音,快手类似这种短视频类的方式进行营销了。过年之后,刚好也赶上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我们当时做的很成功的一件事,应该我们是石家庄第一个反应的,最先召集了包括渠道在内的一些合作商家以及集团下属的一些单位,开始进行网上推广,尤其是朋友圈和短视频的网站。当时最多的时候应该是有5000多人参与这件事。我相信疫情期间,基本上石家庄人的朋友圈都见到过我们的广告,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我们复工开门当天一下就“爆”了,门口很多人在排队。 而且本身我们的产品,解决了一些疫情中大家发现的痛点问题,因此,除了营销形式的影响外,我们的产品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就造成了正基九宸现在的销量一直还是比较不错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80后“掌门人”,您有什么工作心得可以分享给现在的新青年吗? 朱亚普:实际上我们这代人其实挺幸运的,尤其是像我们这一类人是很幸运的一类人,其实,我比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的时间都是要长的。我基本上早上8:00到公司之后,开始开各种会议,因为我直接负责的可能有六七家公司,每个公司跟我汇报一下,这一天需要处理的事就已经很多了。从结婚到现在,除了度蜜月出去过两次外,其他时间我都没有休过年假,就更不要说什么周六日了。晚上有可能一两点还在和其他同事对接工作上的事情。就在这么忙的情况下,我依旧坚持去锻炼,另外我去年还考上了北大研究生,我觉得大家还还是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还有人一定是要不断进步的。 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合理搭配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进步,也是我一直给我的团队一直强调的事情,我希望我的员工每天都是在进步的。 :这些年深入耕耘地产行业,给您带来怎样的收获? 朱亚普: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会更多的站在客户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因为原先的话老是站在上层去做决策,这实际不是特别好的一个事。我们现在每做一个决定的时候,都还是很慎重的,现在买房子跟原来不太一样了,你原来一套房子可能二三十万都能买得到,现在一套房子动辄就上百万,相当于是已经一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凑钱买那么一套房子。 所以做调整 做决定就会很慎重,并且现在对他们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可能理解的也更深一点。更深入客户了,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产品。这是我现在唯一想做的一件事。 想要去实现我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希望提供的东西能让人喜欢,我不太喜欢那种过于雷同的东西。我们还是希望既然做这个行业,就一定要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编者按:二十年时光,无论是对人的一生还是一个行业的历史,都是厚重而且无法割裂的。 对于中国房地产而言,过去二十年是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对于博鳌房地产论坛而言,二十年就是过去的全部——她从创立以来就伴随着房地产一路向前,记录着这二十年恢弘的历史。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值此“博鳌20年”之际,观点地产新媒体遍寻二十年来中国地产商业领袖们的传奇故事与独特视野,并推出“博鳌20年”系列采访特稿。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见证。 作为中国房地产界最早的一批创业者,易小迪无疑是行业的前浪,那些年,他以“万通六君子”的身份在海南闯出了一片天地。 对于地产行业,他如今有新的判断:“住宅行业总有一天会饱和,非住宅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前浪:地产机会 不知易小迪是否会想起,那些在海南意气风发的经历和一同打拼的兄弟? 过去三十年,中国房地产行业从粗放走向了成熟与繁荣,走到了如今的平稳运行阶段。但经过漫长的三十年时间,最早的一批地产人,已经逐渐退出了这个江湖,真正还在坚守的已寥寥无几。 易小迪就是其中之一。 自“万通六君子”分家后,易小迪开始经营广西万通,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他从广西进军北京,创建了阳光100品牌。 中国地产浮浮沉沉,扎根其中的易小迪见惯了行业的起起伏伏——无论是海南的意气风发、披荆斩棘,还是泡沫破裂时的“死里逃生”。 2020年开年,疫情“黑天鹅”来袭,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大部分行业出现停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形势变动,易小迪认为,疫情肯定会对当前带来一些冲击,企业应对这方面一定都有压力,因为原有的计划一下被打破了。 对阳光100而言,疫情带来的影响有失也有得,期间地价上涨也为阳光100的土储带来了溢价空间。 提及企业的应对策略,易小迪告诉我们:“所有企业,尤其地产企业,我觉得要有底线思维,要做较长期的准备,做好最近一两年下行、低迷的准备。” 当然,走出危机,一定不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拨云见日。也就是说,企业应对疫情既要能守,也要能攻。至于如何“出击”,在他看来,要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扎实的基本功,不被眼前的危机与事情干扰。 对阳光100而言,易小迪提出从三个方面着手应对疫情:第一方面,心态要积极;第二方面,要抓紧清库存,把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进行处置,同时加快土地开发的优势;第三方面要继续做好自己主力产品,加快和央企、大型房企及银行的合作,用更少的资金撬动更大的项目。 “不要只看到疫情对短期的冲击,长期来看,有时候它是一个好的现象。”易小迪表示,疫情会为房地产带来另一个机会,接下来的两三年,全国将会迎来一个小高潮。 后浪:甘做配角 迭代在发展过程中仿佛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随着后浪的呼声迭起,时代不断发生转变。 “既然我们没有走到前面去,如果我们还要生存下去,要活下去,要发展下去的话,就要找到特色。”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房地产行业迈入10万亿销售时代,转眼3年已过,2019年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5.97万亿元。 但在这16万亿的市场中,排名前十的房企占据了30%的份额,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在这偌大的市场中,留给中小企业的位置并不多。 易小迪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他提到:“这个行业现在不太适合中小民企,因为主流市场的竞争已经高度白热化。” 基于这个想法,阳光100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剥离住宅业务,转向新的领域,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自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后,阳光100就逐渐向街区综合体运营商转型。 截至目前,阳光100已形成了街区商业综合体、喜马拉雅服务式公寓、阿尔勒小镇三个产品系列,而前两者也成为了易小迪最为看重的业务板块。 转型也让阳光100失去了住宅方面的机会,但易小迪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他打趣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一条路,让开了主流市场,就像过去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在东北一样,让开大路,占据两厢。” 转型商业的这些年,阳光100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方向,易小迪告诉我们,近两年,公司转换了发展思路,加大了和其他房企、银行的合作,将住宅项目交给更专业的企业去做,阳光100则专注在商业领域。 据悉,阳光100不断和银行合作,帮助银行消化不良资产,同时也不断和国企、央企展开合作,一方面是承接其他房企的商业部分,另一方面是合作企业收购阳光100的住宅项目。 抱团取暖、合作开发已经成为房企发展的常态,这种模式能够让阳光100优化资产,同时用更少的资金撬动更多优质资源,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我们要甘心做一个配角,这个配角并不丢人。” 他进而说道:“因为这个配角能够和大企业互补,他让你挣更多的钱,干嘛不做配角呢?如果一个配角比主角盈利还高,干嘛不去当配角?我们也减轻自己的压力。” 易小迪的两连问让我们有些震惊之余,更多还是感慨:这位曾经走在行业最前端的人物,几经沧海,见惯了秋月春风,但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对事业的热忱。 随后,他补充道,阳光100的两个主力产品——喜马拉雅和商业街,包括接下来即将入市的文旅项目,都是跟大企业互补的,没有竞争,这些产品却能助力大企业的住宅项目升值,能为阳光100创造更高的利润。 “我们不完全是利润导向。”易小迪告诉我们,阳光100开发的商业项目成本较住宅项目低,股本金只有住宅项目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三十分之一。此外,阳光100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因为城市有需要,所以才会对阳光100的项目给予更高的溢价。 据悉,2019年,阳光100录得合约销售及通过出售住宅项目权益相应的物业价值达到220亿元,收入为82.89亿元,同比增长9.4%;同期,公司的净利润大幅增长12.2倍至32.15亿元。 从财报来看,期内该公司实现的103.38亿元合约销售中,非住宅产品占比达到51.34亿元,提升至50%,这也意味着阳光100聚焦非住宅市场的转型战略取得成效。 但反映到资本市场上,阳光100的转型成绩单,似乎并未打动投资者。 何妨吟啸且徐行 “阳光100毕竟是在港股上市,如何让香港的资本市场理解你的产品和模式?” 听到我们的提问,易小迪并不感到惊讶,也并不急于回答我们的问题,只见易小迪将身体向后靠了靠,缓缓说道:“我们做房地产这么多年一点都不着急了,认不认可已经不重要了。” 他告诉我们,现在资本市场的关注点都在主流地产上,阳光100涉足的领域属于非主流,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甚至同行也不一定能够理解。 “但鞋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我还是要把自己走向良性循环。” 在易小迪看来,经营企业没有必要在资本市场过多地纠缠别人对你的认可,但是在项目上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 改道商业之后,易小迪对产品、对商业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向我们介绍,阳光100的商业不是在做过去的商业,而是在想未来城市需要什么,并没有模仿过去CBD的模式做传统综合体。 事实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过去需要的是临街铺面、百货商场,现在需要豪华的公寓、豪华的酒店以及其他服务式住宅。 “如果企业还是以旧的思路去做商业,这并不是真的商业,而是大家陪你唱戏。”易小迪一脸严肃,并告诉我们,如果企业只是把传统商业再复制一遍,其实是没有市场的,商业和住宅不一样,住宅把好的东西复制一遍,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看着荧屏中微微皱眉,认真阐述想法与观点的易小迪,我们的思绪似乎飘回了初次见面的时刻。 初遇阳光100是在北京的光华路上,与周边色调统一、单调沉闷的楼宇相比,光华路项目绚丽的色彩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听说,光华路项目是阳光100的第一个项目,建设的初衷是给北京增加点颜色。 回首过往,创立阳光100二十余年时间,易小迪一直在尝试新的东西。或许,看似循规蹈矩、沉稳内敛的他,内心却住着一个敢闯敢拼的少年,这位少年在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个行业增加一丝别样的光彩。 “把产品做好了,你也不一定活下去,因为商业模式需要创新,仅靠租金收入是无法实现资本的平衡的。”除了产品的创新,易小迪在转型商业的途中,也探索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即先售后租、租售并举。 这种租售并举的模式是指项目建成后,将一部分出售,一部分保留出租,这样能够实现资金的快速回流,以收回投资成本,同时赚取运营利润。实际上,这种少量持有、主导运营的模式,让阳光100能够依靠高溢价的销售回款来反哺,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易小迪探索了很多新的东西,也在转型路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毕竟这条路没有“前车之鉴”,行业也未发展成熟,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我们问易小迪:“转型这么多年,你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 “辛不辛苦,这个是看你怎么来想这个问题。”他提到,目前觉得这个行业还不够成熟,包括资本市场的认可度、政策环境、银行对商业的贷款等等,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这个不能着急,要等整个行业成熟。” 易小迪的冷静与平和,让我们想到了苏轼的名句,仿佛在暮色的山中树林,一位披着蓑衣的男子,在风雨之中稳步向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过去近三十年的地产生涯中,易小迪见惯了审视与质疑,如今的他,已不再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而是带着阳光100徐徐前行。 以下为观点地产新媒体对阳光100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易小迪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次疫情对房地产行业造成了什么影响?阳光100受到的影响大不大?是否会影响既定的战略布局? 易小迪:所有企业,尤其地产企业,我觉得都要有底线思维,都要做较长期的准备,做好最近一两年下行、低迷的准备。 一旦销售下滑一半以上怎么办?能不能活下去?或者说下行周期持续时间有两年、三年怎么办?这是目前面对这样一个困境,应该要想到的。 我认为疫情肯定会对当前带来一些冲击,企业应对这方面一定都有压力,因为你原有的计划一下被打破了,怎么应对这个过程?企业短期内要做好两年打算。 对我们来说,转型正好在过程中碰到这个打击,也是有一些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因为比起住宅来说,商业产业投资购买消失得更快一些,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这是失的地方。 得的地方,我们战略方面的转变有所得。比如说,我们在京津冀、长三角做了一些大盘的城市郊区土地整理,土地价格今年上升得比较快,温州的土地这半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0%,我们在温州有接近3000亩土地,已经成熟了,政府也希望我们加快推出,这就是有得有失。 观点地产新媒体:疫情爆发突然,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应对策略,阳光100有哪些应对和反思? 易小迪:加快资产的处置,加快土地开发的优势,这是第一个应对措施。 第二个措施是战略转型,我们这几年跟一些大的央企、其他房企和银行都有合作,这个合作包括帮他们消化不良资产,运营不良资产,或者在新项目里面开发他认为头痛的商业部分。 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一些资源,比如说给银行消化不良资产,可以承载式地接项目,花比较少的钱;比如说跟央企合作,可以做他的商业部分,花比较少的钱;或者其他房企有可能来买我们住宅的部分,一些大盘,住宅部分由其他房企来开发。 我们现在加大土地入市,加大跟这些大企业合作,我认为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一条路,让开了主流市场。就像过去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在东北一样,让开大路,占据两厢。 另外,怎么渡过这个难关?还是要做好扎实的基本功。其实我一直认为不要只看到疫情对短期的冲击,长期来看,有时候是一个好的现象,为什么?强制性给房地产做了一次洗牌,同时也考验了项目是不是真的有竞争力。 从未来看,会带来一些积极的调整,我认为疫情之后,国家有很多房地产政策陆陆续续在发布,一城一策,所以一刀切的情况会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还需要房地产去拉动经济,走出困境, 疫情过后,有可能明年还会有影响,会带来房地产另外一个机会,大家要抓住这个机会——我认为全国会有一个小的高潮,这个高潮会经过两三年,把经济创伤抚平,走出困境,然后可能又会出来新的调控。 阳光100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应对,通过压缩成本、开支,通过合理的战略转型之后,增加跟央企、大企业的合作,增加流动性,再加快土地入市。 同时,一定要看到渡过难关之后有什么机会,我觉得未来两三年这个热潮的时候,阳光100要抓紧清库存,把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者说不愿意再发展的传统领域赶紧转型,该清的库存清掉,该回笼的资金回笼,把所有的精力和人力、物力聚焦在主力产品上。 总的来说,第一方面,阳光100要继续做好自己原来的战略转型,做好自己的主力产品;第二要积极应对疫情的低迷;第三,未来两三年还有一个很好的资产变现和产品输出转型的好的空间。我们也还是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做好这些基本功,不要被眼前的事情所干扰。 观点地产新媒体: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中,阳光100是比较早转型非住宅的企业之一,目前成果如何? 易小迪:做非住宅这块,做的不仅仅是产品的硬件、质量,商业资产其实最核心一点就是回报,这是住宅产品完全不重视的。 因为人家投资商买你的商业,就是看有多少稳定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想象的那么高,我们刚开始只有3%,4%,但是未来有5%,6%。因为在未来,大家还会看到有个保值和升值的过程。 房地产实际上是一个稳健的保值产品,几乎是无风险的保值产品,所以对它的回报没有想象的那么苛刻。 过去很多投资者买住宅也是为保值升值,但如果他发现住宅没有租金回报,保值升值比较慢的时候,就会转投商业地产。 做好租金回报是非常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品牌了,这个品牌跟发展商的品牌完全是两回事,是客户体验的品牌,客户感受的价值,是运营过程中的人流,人流的质量。 我们的商业模式是租售并举,但是销售只是前期回款的一个手段。 某种意义说,我们卖掉并不等于这个事情就结束了,恰恰是开始。我们的商业街开街跟购物中心不一样,并不意味着开业就成功了,恰恰也是所有工作的开始。 我们运营过程中,一年要比一年好,不断突破原有的方式去吸纳品牌商做更多有效的经营活动。 目前为止,我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每一个商业街一开就会火,没有一个失败的。只不过时间长短不用,有些一年,有些两到三年,这就是一个过程。 商业街经过这么多年运营,是非常稳定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做得很谨慎,不是所有项目都做。我们尽量做一个成一个,能够运营成热点。 喜马拉雅虽然交付的还不多,只有三个城市在开发,但是在运营中有同样心得体会,现在喜马拉雅我们做到了在所有城市售价第一,租价也是排第一,但是量不一定排第一。 销量我们还不一定是最好的,这说明喜马拉雅在有些城市还在被认可的过程。 喜马拉雅还有一个过程,我们已经树立了品牌,还要得到认同,把销量抓起来,销量就意味着背后运营的质量、口碑有没有得到百分百的信任。得到信任了,投资者自然就跟过来了。 这两个产品当然不像住宅那样,能够大规模地快速复制、快速销售,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自己总结了一个经验,一个10万平的喜马拉雅和100万平的住宅,收益差不多,但是投资差多少?可能只有1/20的投资,1/30的投资,就是我们说的股本金。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机会,做起来非常难,但实际上找到了未来的空间。 我们不是不想扩张,是轻易不敢扩张,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要想到将来交付之后有哪些难点,能不能有把握把租金收回来,把客户吸引住,这些才是跟做住宅很不一样的地方。 因为我们了解全过程,做一个产品就像把一个孩子养大一样,生出来容易,培养难,培养成才更难。 不像住宅,生了孩子就给别人了,别人带了。我们打个比方,就是真的把这个孩子要培养成人、成才,所以才感觉难,但这恰恰是民营企业要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做难的事情,不做难的项目,要做好的项目,就要拼资源、拼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选择的方式、方向。 观点地产新媒体:易总真的很能熬,转型这么多年,您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 易小迪:辛不辛苦,要看怎么想这个问题。我们做商业街,很多同行也去看了,看完之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要做这个事,可以跟我们合作,为什么?这个事太难了,太辛苦了,大家都不愿意做。 多年前大家就这个感觉,大家都看不上,就不会花心思在这里。 如果企业还是以旧的思路去做商业,这并不是真的商业,而是大家陪你唱戏,还是原来那个思路。做重资产,做得很漂亮很豪华,不断地招一些大牌子贴补,这都是假商业,没有真正让大家挣钱,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业。 我也不想再评价房地产住宅市场的行情,但我觉得至少这个行业现在不太适合中小民企,因为主流市场的竞争已经高度白热化。 所以,既然我们没有走到前面去,如果要生存下去,要活下去,要发展下去的话,就要找到特色。比起国企央企来说,我们不具备优势,所以让开这个道路。 中国城市的发展还有几十年,不管城市规模多大,比起欧洲城市的舒适度、满意度、品牌聚集度差太远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说到不断招一些大牌子贴补,没有让大家挣钱,这是假商业,那在您看来,什么才是真的商业? 易小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过去是临街铺面、百货商场多,现在时候豪华公寓、豪华酒店和服务式住宅越来越多。 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商业都有升级换代的需求,甚至每个地方的商业都不太一样。 阳光100做非住宅商业,最主要一条,不是在做过去的商业。我们一直想未来城市需要什么,并没有模仿过去CBD那种模式,做传统的综合体。 我认为喜马拉雅对现在的豪华酒店是一个挑战,是一个冲击。我们的运营成本更低,规模更大,配套更全,酒店也有100年历史了。 我们的商业街对购物中心也是一个挑战,是传统商业街和购物中心之间一个新的产品。 简单地说,如果做商业就是把传统商业再复制一遍,其实是没有市场的。跟住宅不一样,住宅其实把好的东西复制一遍、推广一遍,都有可能会做得好。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当下商业地产的难点是什么? 易小迪:产品创新是第一个难点,就像刚刚说的,不能复制传统的商业。商业模式创新是第二个难点,也就说把产品做好了,也不一定活下去,因为商业模式也需要创新,仅靠租金收入是无法实现资本的平衡。 我们为什么活得下去?我们是先售后租,要回款,而且回报还不错。其实很多长租公寓做得不错,租金回报也是可以的,可是发展商是不能按5%、6%的回报过日子,因为融资成本比较高。 老百姓可以用5%来过日子,所以要提高老百姓的投资积极性,信任你,这就是我们商业模式的另外一个创新。 产品做得好不一定活得下去,因为还要把利益让渡给别人,把未来的升值让渡给投资者,投资者才会对你信任。 实际上,先售后租这个模式也是经过争议的,很多人说你把商业街卖了保证就乱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不卖也不行,早年不卖也没有钱,所以一直是卖,卖了之后发现不能全都卖掉。 我们卖了一部分,保留一部分,这是商业街里面的经验,要留一些主力店,留一些前期运营的空间,喜马拉雅共享空间也要保留起来。 一个好的产品老想银行支持,那多难啊?银行、国开行为什么支持你?所以还得要靠自己。 我们是良性循环,原因是我们跟业主共同持有这个物业,共同运营,所以他没有压力。当然,我说的良性循环不仅是财务良性循环,包括品牌、客户、品质是我们坚持的。 未来市场我更看好喜马拉雅公寓,远远超过了商业街。因为商业街个性化太强,公寓标准化,更适合我们。做了多年房地产,知道硬件是什么,公共空间怎么做,怎么提高效率,甚至怎么打造地标,同时投资者更有连锁性。 喜马拉雅本身是一个客户可以连锁度假的地方,这个功能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简单的长租公寓或者简单的酒店。 观点地产新媒体:阳光100毕竟是在港股上市,如何让香港的资本市场理解你的产品和模式? 易小迪:我们做房地产这么多年一点都不着急了,认不认可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的关注点都在主流地产上,我们在非主流,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你,甚至同行也不一定能够理解你这个商业模式,但鞋好不好只有脚知道,我还是要把自己走向良性循环。 其实,从做住宅转到这个行业,完全是两个行业,是两批人才,但是转过来后,我们还是看到了亮光,这个亮光就是利润空间,还是有竞争的蓝海,走过来是不容易的。 第二,我觉得重资产轻资产没什么可争的,有钱就做重资产,没钱就做轻资产,因为这是根据你的实力来做的,也就是说你觉得这个项目很好,有钱的话,不卖也可以持有。 如果没有钱,就做轻资产,不存在争议。如果你自己不去做这个项目,就没有资本能够看得懂你,所以要想快速发展,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做得好,跟别人共同发展。 没有必要在资本市场过多地纠缠别人对你的认可,但是在项目上别人对你认可是必须的,否则我拿着项目,资本也不认可,做优先的配套也做不过来,也不敢做。 现在我们也在放杠杆,跟央企合作,跟其他一些公司合作,他们愿意跟投,愿意做,其实对我有很大的支持,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项目的认同。 也就是说,一个项目有没有资本跟进,就看做得好或坏,这没有什么争议的。反过来说,完全做重资产反而是害怕的,也就是说你看好别人不看好,那多危险。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觉得制约商业地产的发展因素是什么? 易小迪:我觉得难点在于刚才说的资本市场的认可,包括政策环境、银行对商业的贷款,还有一些REITs, 这些才是制约我们发展的难点。 因为银行贷款难、贷款比较慢,甚至按揭比较难、比较慢都会带来挑战,这就制约了这个行业和产品的快速发展。 也就是说,难点不是在投资端,而是在金融支持端,这个政策还没有跟上来,或者说银行也没有意识到,这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市场。 我想这个也不能着急,要等整个行业成熟。但不管怎么样,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城市化的过程,到城市的不断升级换代,繁荣发展,未来的机会,每个发展商都在转型、都在探索。 至于城市运营项目,我们只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两个主力产品。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些年阳光100受到不少质疑,您如何评价阳光100转型的得与失? 易小迪:我觉得这种转型,可能是过去有失误的地方,但走到今天,总的来说,得远远大于失。我们确确实实不断把主力产品做成行业标杆,做成一个品牌,做成地方的文化客厅,越来越有信心、有能力了。 我觉得附带作用会得到投资者认同,会得到合作方认同,会产生更高的收益——这是最后给你的一份成绩单,但前面必须找好自己的定位,做商业要有一个长线的思维。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还是乐观吧? 易小迪:我还是刚才的观点,这一两年要做好底线思维,未来会有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要做好过两年紧日子的准备,要收缩一下,但我们也拓展新项目,但新项目也依赖于跟别人的合作,不是自己单打独斗。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从海南出来,会考虑回海南拓展吗? 易小迪:要找机会,我们在海南有个旧改项目,已经开工了,在海口龙华区,那个地方也是比较合适做个喜马拉雅的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