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2021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及相关议案。公司此次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被认为“力度空前”,涉及激励对象总人数达到161人,该计划同时也涉及包括2023年饲料外销量增长率不低于50%、生猪出栏数量增长率不低于700%(以2020年实际经营结果为基数)等在内的业绩考核目标。 记者在股东大会现场看到,新希望80后总裁张明贵携新任高管团队集体亮相,董事长刘畅在会上介绍,新希望2020年实现营收、利润双增,公司的种猪存栏、人员储备为未来几年跨越式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明贵则表示,对股权激励计划及相关战略目标“有决心、有信心”。 股权激励考核目标展示发展信心 新希望的高管人事变动情况近期以来备受市场关注。今年1月,公司披露了新聘两员“大将”的信息。资料显示,新希望聘任陈兴垚为公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聘任兰佳为公司首席战略投资官、董事会秘书。陈兴垚曾任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中心总裁等职务;而兰佳曾任职于国家审计署、中国证监会,曾获国家审计署2007-200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在当天股东大会的互动环节开始之前,新希望董事长刘畅首先向参会者介绍了两位新任的高管成员,并表达了对他们的信心:“陈兴垚是新希望的一位‘老兵’,后来投身于创业五年时间,能力变得更强,我们非常看好他这次的回归。而兰佳和公司前任董秘于同一年进入了中国证监会,他在资本市场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记者注意到,除了陈兴垚和兰佳,新希望的投资发展总监王普松、饲料BU总裁贾友刚、禽BU总裁刘继青、食品BU总裁刘怀伟、新六纵队总裁严帅均现场出席了此次股东大会。年轻、在新希望集团体系内获得培育和成长——这是目前公司多位干部的共同之处。张明贵向等媒体谈道:“我们的干部整体来讲都非常年轻,现场几位BU总裁都是80后。公司核心的高管和我本人几乎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新希望工作,对新希望文化的认同和忠诚、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是共性。此外,几位BU高管基本都有过在公司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从整个经营到管理环节的经历应该说是非常完整的,并且用他们的执行力、经营结果和价值兑付进行了成果检验。这是我们在新格局下新的体系和团队非常典型的三个特征。” 谈及公司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张明贵表示,此次股权激励方案强调的是目标牵引、战略牵引,真正在战略执行落地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员工成长的最大化。本次股权激励组合“力度空前”,体现了投资人对公司的信任、对干部员工的信任,同时体现了数千名干部员工对公司发展的决心、雄心和信心。“方案至少体现了以我为首的管理班子的决心和信心,让我们跟企业成长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我们有这种绝对的信心,我们股权激励的力度表达很充分。”他说道。 年中1100万头生猪产能规模有望陆续竣工 饲料业务和生猪养殖业务是新希望目前收益最大的两大主营业务板块。上述业务的发展情况一直是投资者们关注的热点。 新希望饲料BU总裁贾友刚在股东大会上介绍,猪料和水产料是公司饲料增长的主要品类,水产料或为饲料业务取得突破的增长点之一。“经历非洲猪瘟,猪料客户的结构剧烈变化,包括后非洲猪瘟时代,养猪规模的恢复,以及规模猪场包括一些集团客户会成为主流,所以我们感觉猪料有一个行业整合的机会。水产料应该是更长远的机会,禽料、猪料在整合,有些公司的水产料做得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形成垄断,而随着人们消费升级、对特种水产的需求越来越多,水产料业务也将是我们的机会。” 2020年被认为是新希望养猪业务发展最快的一年,公司完成了全年出栏800万头的发展目标,全年实现生猪销售829.25万头,实现销售收入250.08亿元。 “2020年,新希望的营收和利润实现了不错的增长,养猪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司的种猪存栏、人员储备为未来几年跨越式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的养猪出栏结构、成本距离公司规划和市场的期望还有一些距离。这些都是成长中的阵痛和烦恼,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静下心保持战略定力,做好生产经营。”刘畅表示,新希望将抓住这几年难得的机遇,持续推动公司发展。 从猪产业的产能建设情况来看,新希望投资发展总监王普松在回答记者等人提问时表示,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提出了2023年生猪出栏量不低于6600万头的考核目标。“现在我们猪产业发展建设,是按照比出栏目标高一点的水平来进行布局。从母猪厂出产仔猪的产能角度,去年底已经竣工了3000万头产能,为了满足2023年出栏6600万的目标,总体建设规划需要提前到位,明年上半年就要达到这样的产能,才能满足生猪生产的基本规律。关于育肥产能的情况,截止到2020年底,我们自育肥产能接近400万头的存栏规模,结合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2021年六七月份还有1100万头的产能规模会陆陆续续竣工。”
伟大的国家和企业都是从大危机中分娩的。真正自信的管理者并不是满口正能量的领导,而是将危机时刻牢记并将危机管理付诸于实践的领导。 从危机的形成机理和演进过程来看,泡沫本身就是危机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危机经济学的时间,已经拉开了序幕...... 本文逻辑: 一、正确认识经济危机与危机意识 二、危机经济学的思想脉络 三、本书的目的、价值与内容安排 一、正确认识经济危机与危机意识 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正在引发人类经济社会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世界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去全球化、大流行病、国际冲突、社会暴乱、自然灾害、金融动荡等等,一改过去的和平安稳、岁月静好,让我们每天置身于媒体的宏大叙事和灾难信息的轮番轰炸中焦虑不安。从政府到企业,从高层到普通民众,“危机意识”、“过紧日子”、“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世界处在危机边缘”等话语,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即使是泡沫疯狂、大部分人的资产账面价值飙升的时候,隐约的不安和焦虑仍然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底。毕竟谁都知道,如此高水位的泡沫不可能持续,清算的一天早晚来临…… 然而,由于本轮债务周期的主体是各国央行,一个力量无比强大的“金融利维坦”,这将导致资产大泡沫更加疯狂、持续时间更长——泡沫疯狂的时间,本质上也是危机的时间。每个企业、个人和公共管理部门,都需要提升自己的危机认知和危机管理能力,以便在危机中将风险降到最小化,并把握住危机大变局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或者说,在绚烂的泡沫掩盖下,总量衰退的危机短期内很难发生,但由于无节制的货币大宽松对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间、资本与劳动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间的分配体制的极大破坏和扭曲,贫富差距、社会撕裂、政治极化的结构性危机因素却在不断的累积…… 危机是人类文明的常客,更是现代经济的常客。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之后,经济危机不再以人口过剩危机的形式,而是以资本过剩、泡沫破裂的金融危机形式出现。固然1929年大萧条也让资本主义世界长达数年处于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长期失业的严重困境,但与以战争、动乱、饥荒、疾病、暴乱等人道灾难为爆发形式的马尔萨斯时代的危机相比,已经文明、舒缓了很多。加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人类造成的创伤已经不再那么沉重。尤其是,最近几十年随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国家财政政策能力的提高,处置危机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比如说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其烈度可以与大萧条相比,但是由于美联储的果断救助,以及全球货币当局的紧密配合,使得原本造成巨大灾难的金融危机不到两年就恢复过来。美国股市不仅迅速恢复元气,而且开启了长达十一年的历史第一长牛。这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危机对人类来说,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都是不幸的、痛苦的。但是它又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经济学来说,不应该只停留在情绪和感性层面,而是以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当然也是充满勇气的态度去认识危机、应对危机。同样的危机,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危,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机。回头来看那些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人,哪个不是从危机和困难中淬炼出来的。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比尔.盖茨说微软离危机永远只有18个月。任正非说华为要“向死而生”,死亡是最终的结局,华为要做的是让活着的时间更长一些,再长一些。生老病死,新陈代谢;人有悲欢,月有圆缺,此事古难全。危机更是经济社会的常态,人类的经济史就是一部危机史,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应对危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并不断自我成长迭代的过程。虽然黑格尔说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的教训里吸取教训。或许人类社会有遗忘的本能,但是终归有一些深刻的东西进入到历史记忆的深处,国家和人可能的确经常一错再错,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但终归是在这波折和轮回中维持着进步。 危机代表着出清,也孕育着新生。危机意味着结束,也昭示着开始。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危机,那么就会化危为机,相反则成为苦难陷阱,永远在轮回中走不出来。人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和应对未来,这对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和企业的管理者至关重要。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而拥有危机意识的人和组织,则是“未知死,焉知生”。如同任正非说的“向死而生”,时刻为华为出现危机的那一天做准备。只有时刻充满危机意识的人和组织,才能更长久更充实的活着。应对风暴的做好做法是勇敢的面对风暴,把最坏的情形想到了,恐慌和焦虑也就会慢慢转化为行动的勇气,从容的理智。而在理性的认识和应对危机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都真正收获了经验和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经济学是经济大危机的结果。在1929年大萧条以前,没有人怀疑市场自由主义,古典经济学已经通过完美的形式逻辑——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与第二定理证明了经济系统完全靠市场就可以实现最优配置。然而大萧条的发生,完全击溃了原教旨的市场自由主义,出现了“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或许可以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着现代经济学进入了新的阶段,以此为思想原点——或是继承,或是批判——诞生了种种延续至今的经济学学派。 二、危机经济学的思想脉络 危机经济学并不是新的提法。事实上,从马尔萨斯、马克思和凯恩斯,费雪、米塞斯和哈耶克,到熊彼特、明斯基、斯蒂格利兹和瑞.达里奥,这些经济学大师和知名投资人的工作,其实都是在研究经济危机——用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探讨危机发生的成因、机理与后果,然后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这些学者,遗憾的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思想谱系里,除了凯恩斯之外都无法归入主流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一直是新古典主义、市场自由主义主导的世界,他们不相信市场会发生重大危机,即使发生危机,也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救助而很快自我修复。政府的救助和干预,不仅不会消除危机,还会加重经济的扭曲和波动。所以主流经济学一直坚守来自古典经济学的两大内核:萨伊定律和自发均衡。 然而现实绝非如此。正是定期出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开始让坚守市场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反思和醒悟,从各个角度思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的困境。可以说,经济学理论就是在一次次的危机中不断迭代更新的。如果说马尔萨斯的危机论发现了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总是超过基本生存生活资料”这一倾向造成的人口过剩危机,那么卡尔.马克思的危机论发现的则是“资本主义为逐利过度扩张与剩余价值分配体系下劳动工人购买力不足”这一倾向造成的产能过剩危机。两者不同的是,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危机是需要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实现,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过剩危机则需要通过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即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来改变。在这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终极批判,或革命性批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整个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中被视为异端。然而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西方世界爆发,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走向何方?这恐怕是每一位西方经济学者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正是基于此,美联储前行长伯南克才说“大萧条是经济学的圣杯”。这意味着,近一百年前这场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动摇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根基——大萧条之前刚刚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已经为市场经济构建了完美的形而上体系,并否认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而大萧条前蒸蒸日上繁华无比的柯立芝繁荣似乎也在为此提供了铁一般的事实。即使大萧条发生后,美国政府仍然坚持市场主义的无为理念,没有采取有力度的救助和复苏政策,导致经济继续恶化,直到强势政府干预的罗斯福新政启动。这一记耳光打的的确是过于响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未来一百年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主张。直到今天,美联储对次贷危机的态度,对大疫情冲击的政策反应,其实都来自大萧条形成的经典而又鲜明的历史记忆,否则在美国这种制衡体制、否决政治的国家,怎么可能如此肆无忌惮、没有底线的印钞、扩表和撒钱呢? 所以在此时此刻,危机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危机的成因、机理、过程和后果,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周期切换、金融波动变频、政治格局调整的国内外大变局时代,放下主流经济学主张的均衡、稳态、理性、最优等形而上概念,去寻找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见解和洞见,可能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和重要。欣慰的是,我们这些研究有足够多的学者大师给了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所以我们对危机的经济学研究,并不局限于某个门派,而是综合各家之长,用更加靠近真实世界的通俗语言,对即将到来或已经身处其中的经济金融危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三、本书的目的、价值与内容安排 本书起名为危机经济学,但绝非是传播末日情结的焦虑,而是告诉读者以一种经济学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客观规律。就如同四季并不只有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天,还有风霜坚冰、天地萧条的寒冬。当我们把陷入经济低潮的危机看做一种周期现象的时候,过度的焦虑也就被理性知识“治愈”。所以首先,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播来消解人们的过度焦虑,尽可能的使人们理性而积极的应对环境的变化。如果还能再进一步,那就是提供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框架,来为危机时期的风险管理和机遇挖掘提供思路和方法。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自媒体社会,贩卖焦虑往往作为快餐知识产品的一种饥渴营销手段,显然这样的知识产品对正确的认知毫无作用。危机是一种客观现象,就像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有智慧有勇气的组织和个体,都不会轻易浪费任何一场危机。但是不同经济体对危机的耐受力也不相同,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经济体可以迅速在危机中修复,并能获取更强的免疫能力。个体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经济衰退、金融海啸出现,意味着经济系统的运行一定是出了大问题,危机成为问题重压下重新平衡的方式:以一种残酷的形式降低了贫富差距、消除了过剩的无效产能,是新周期来临前的“创造性破坏”。也就是以经济衰退泡沫破灭的代价,换取了一个较好的经济结构,然后换取一个新周期的起点。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带领大家以一种辩证理性的视角看待危机。这在大变局、大疫情、大动荡的今天,显得格外切题、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并系统的研究了危机,但是依然还有很多增量工作需要做。首先,没有将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比较、梳理和总结。不同学派众说纷纭,不同大师各有主张,有的从制度角度,有的从周期角度,有的从结构角度;有的认为危机不可避免,并最终走向万劫不复,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革命(马克思主义);有的则认为危机虽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现象,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有可以解决的技术和方法(明斯基、皮凯蒂、斯蒂格利兹);有的却否认危机的内生性,认为市场经济已经足够完美,危机是外生冲击所引起的“天灾”,或者是政府干预不当所引起的“人祸”,与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制度本身没有关系(新古典与奥地利学派)......那么这些学派对于危机的认识究竟谁是最符合真实世界的呢?本书要做出梳理,并谨慎的给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本书的重点并不仅仅是对危机思想史的梳理,而是以危机理论和意识为基础指导审视当下、预见未来。我们总感觉今天的世界动荡不安、危机四伏,殊不知回头看过去的时间,哪一个阶段是绝对的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呢?只是今天的变化和动荡,超出了过去的经验和经济学既有的认知,或者是仍然是历史的重演,只不过有了新的节奏。本书的目的,是尽量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为企业家、金融机构、投资者个人,提供一个理性认识经济危机的启示和知识框架,以便更好的、理性的、科学的解释现在发生的种种意想不到,以一种“创造性破坏”的理念挖掘危机中的种种机遇。当然,在危机中的大部分时候,风险管理是抓住机遇的基本前提。 本书从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我们描述当下世界发生的种种“危机现象”,我们形容为全球经济政治的“断裂带”:大疫情导致的经济增长断裂带、市场大恐慌下的金融市场断裂带、去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经济往来和产业链断裂带、大国冲突和种族文化间冲突导致的文明断裂带、金德伯尔陷阱下的全球秩序治理断裂带。全球各国在穿越断裂带的过程中肯定是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意外,由此构成了危机经济学的现实基础。第二章我们聚焦于理论层面,梳理危机经济学思想史和提炼对今天可能出现的危机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思想和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经济学就是大危机催生的结果。第三章分析第一大国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困境,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后危机时代的政策和政治困境。美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系固然理想,但仍然摆脱不了周期性危机的宿命——贫富差距和政治极化已经达到百年新高。第四章我们聚焦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本原因,所隐藏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中国近半个世纪无危机增长的秘密。过去的“无危机增长”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怀有危机意识,提前做好准备,危机可以避免,即使不可避免,但是以一种可控的形式出清。而且可控的中小型危机并不完全是坏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新陈代谢——只有过去积累的矛盾释放了,无效和低效资产被淘汰了,新的经济业态才会出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增长才可能成为现实。第五章是对策篇,将讨论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应对,这包括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管理,过度减记资产的估值管理,不良资产和有毒资产的处置与重组等。当然,我们还要重点讨论,组织和个人在危机期间的防御性生存法则,这里面会有很多心智结构和知识更新体系的优化和布局。 本书为赵建博士专著《危机经济学通识:这次真的不一样》的前言节选部分。本书正在写作过程中,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出版。
新冠疫情以后,欧美日都进入了无上限宽松,事实上践行了MMT(现代货币理论),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进一步质变,中国成为全球资产高地。投资者也看到了这个趋势,竞相追逐中国资产。 1 这是一个与印钞机赛跑的时代 当资产价格上涨时,每个人都会有焦虑感,这是人性。 我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跟朋友吃饭、交流就两种情况,一是他说买的几支股票都涨停了,觉得自己是股神;另一种是让你推荐股票。 推荐股票是一件特别得罪人的事:你推荐给他,他挣钱了让你继续推荐,总有一支股票亏钱,你总会得罪这个人;第二种方式,你不推荐股票,立马就得罪了他。 资产价格上涨,特别是代表性资产(股票、房地产、比特币等)价格上涨确实给社会带来一种焦灼感。人性使然,导致大家只看到那些错过的机会或者不幸踩到的坑。 今天让我们暂时抛开作为投资者、个体的感受,靠近本质,去发现这轮资产价格波动的真相。 1. 冰山一角 首先描述一下现象。其实这些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是冰山一角。 比如股市,我们看到一些头部股票大涨,茅台又创新高,另一方面大量的股票跌得很惨。2021年元旦以来,4000家上市公司,真正上涨的股票是1500家,涨幅超过20%的不过几百家;超过2500家股票是下跌的,有些股票甚至跌掉了50%-60%,这是股市上分化的表现。 房地产市场上,我们看到深圳涨价、上海涨价、北京的学区房涨价,另一方面也看到很多二三线区域的分化非常严重,像燕郊区域的房子卖不出去。 再说比特币,从8000美元涨到1万美元,然后跌到3000多美元,一路到去年年底又涨到4万美元,大部分人其实都错过了。现在让你买,可能你也下不了那个决心,搞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是泡沫还是信仰。 有个段子说,这几年如果你没踩到坑,基本上不算高净值人群。 总体上人们都有一种财富焦虑感,从普通的打工人到中产阶层,企业家群体面临的投资机会多、诱惑多,身边的朋友又有成功案例,他也会觉得焦灼,搞一家上市公司还不如人家多买几套房、炒比特币。 什么是幸福?《自私的基因》书里说,幸福就是你对比邻居家之后的状态。 2. 流动性拐点 推而广之,是什么造成这个局面?原因或者动力在哪儿?发现事物的本质,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第一层面,疫情冲击造就了“半江瑟瑟半江红”。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2.3%的正增长,宏观数据非常靓丽,而且可以预见,2021年持续复苏是没问题的,今年的数字可能会在8%以上。 同时我们也看到,疫情对交通、贸易、交流的影响仍在延续。以我自己的理解,今年是真正考验每一个企业、个体的关键时刻。 去年年底,很多产业都很火红,你看到身边一些朋友收入上了新台阶。但是常识告诉我们,疫情的冲击不可能没有影响,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已经退出市场。统计数据很好,非常真实,但是关门不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不在(规模以上企业)这个统计里。 这就出现了“幸存者偏差”。 无论做投资、做企业,这个问题要认识清楚。我们要全面地、完整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状态。 第二层面,疫情以后,全球都重新进入量化宽松。我们今天面临的金融环境和2008年不一样。实际上欧美日实行了无上限宽松,我称之为无底线宽松,只要机构出问题和经济需要,中央银行可以无所顾忌地继续往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好多人讲这种情况有问题,的确有问题,但是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哪个更重要?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当命都保不住时,你得先保命,现在放水,后遗症再慢慢解决。 但是欧美日这种无上限宽松,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国内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们这么放水我们的资产在稀释,不放水太吃亏;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能学他们,后遗症太大。2017年以后,好不容易把金融风险整顿过来了,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货币政策正常化、常态化的空间。这是国内主流的意见,我个人也更支持这种观点。 所以你看,2020年疫情冲击这么严重,我们的宽松程度其实不高,2020年四季度末以后,货币政策在边际上已经收紧,银行业的市场利率在抬升。这也是很多人在探讨流动性拐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希望看到所谓的资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 中国的货币当局其实看得很清楚。 但是所谓的不放水是不跟着欧美日无上限宽松,当你经济差了,现在能动用的手段也不过是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这种宽松在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一部分用于中小企业的恢复生产,一部分用于民生,另一部分的流动性必然会跑到资产市场上。这也是2020年股票市场表现如此之好的原因。 股市好的时候,一般房市都会好。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海淀区那片互联网公司聚集地,公司一上市或者股票一上升房价就跟着涨,因为大家手里有股票可以套现去买房,这是一种联动关系。 去年中国股市真正好的时候是2020年3月份到2020年三季度末,基本上估值抬升水涨船高,你不需要考虑什么,(买入后)股价就上涨。但是三季度末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从估值抬升转换为盈利拉动,通俗地说,这时候你得找盈利稳定、确定性强的股票。 去年三季度末以后,中国股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已经不好赚钱,甚至把2020年赚到的钱全部亏回去了,有的还出现了巨额亏损。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货币环境层面,全球还在宽松,中国也在宽松,但是中国和欧美日处于两个“平行世界”。 从投资者角度讲,你看清这个问题就不用焦虑了,你也不要奢望跑过印钞机,没有人能跑过印钞机。能被印钞机甩下得稍微慢一点,就烧高香了。 2 羊群多的地方,别去! 常识告诉我们:羊群多的地方,你是不能去的。 我不是鼓动大家逆潮流而为,我们确实需要看清大势,了解市场、资产的逻辑,不要意气用事,要勇于认错,经常自省。 我认识一个经济学家朋友,从2015年开始一直说中国股市有“泡沫”,简直不可理喻,当股市从3000点涨到4000点,说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泡沫”,你们都不要命了吗?涨到5000点时,他终于忍不住冲了进去,结果5100点股市到顶,然后发生了股灾,他深深地损失了一大笔钱。 专业人士也有他的盲点,经济学家也不是什么都懂,很多人问房产投资、资产配置、股票市场,找经济学家其实弄错了,经济学家不是干这事的,真正干这事的是所谓的投行经济学家,但即使是这帮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成功,只是相比于其他群体,他掌握的信息可能更充分一些。 以前我在今日头条上会发些段子,调侃一下,实际上也是那么回事。所有国家的韭菜都应该向中国的韭菜学习,只有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收割而痴心不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有一个国家的韭菜像我们这样百折不挠,前赴后继。 很多人希望自己一夜暴富或者抓住关键机会,这种机会是有,但是运气和概率太小了。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股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一棵韭菜的视角去看待经济运行和市场变化,不要把自己混同于机构。韭菜的自我修养的提高,很重要。 股票这个事就不说了。从专业机构出来,我们非常清楚监管的基本要求。你看过去这些年,很多所谓专家带着很多人在燕郊买房子,多少人套在这个市场上?多少人想到今天会如此惨烈? 财富增值的决策,只能由你去做。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你得了解市场机构、中国股市的基本情况,买标的公司时你得了解这个行业的情况、企业的财务状况等。 1. 意识 要用买大白菜的心态去买股票。 在菜市场买菜时,所有人都会斤斤计较,为什么你买股票时不斤斤计较呢? 对普通人来说,主要还是通过专业的学习,不断提升思维方式,以此超越群体的思维惯性。 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听父母的话,要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否认这是一个美德,但在投资上,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 量入为出,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放大杠杆,除非你第一桶金攒得足够大。问题是你都量入为出了,怎么可能把第一桶金攒得足够大? 2. 本钱 第一桶金特别重要。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投资很成功?因为他撬动杠杆的第一桶金特别大。 我原来劝一些年轻同事,我可以教给你很多投资方法,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替代不了你,你必须有第一笔撬动杠杆的资金。 以前有个朋友问我,手里有一万块怎么投资,我说不用投资了,或者你去澳门赌场掷骰子赌一把,亏了也就亏了。 打个比方,你学会了剑谱,但是手里拿着木棍和拿着干将莫邪这样的宝剑,完全是两回事。 剑术很重要,剑也很重要。 作为打工人、普通中产阶层,赚取第一桶金有两种方式:一是你的赛道成长空间特别大,今年年薪30万,明年可能40万,后年到50万。 二是你有足够的条件换到一个成长更快的赛道。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央企到券商其实是换到了一个新赛道,可以通过个人能力迅速积累第一桶金,很多年轻能干的同事,三年之内年薪百万是没问题的。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这个状态。 为什么很多人听了投资课之后,仍然挣不到钱?不是你的方法不对,是你的本金太小。对于一个打工人或中产阶层,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随时可动用资产至少要有100万,不然没法玩。 3. 赛道 为什么这两年,大家都在谈价值投资? 一是中国的金融监管更加严格,市场会越来越规范。 二是大家逐渐形成共识。投机时绝大部分人都是要亏钱的,最后发现还是买质地比较好的资产最好。 价值投资从理念上讲是不错的,但是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人做不到。正因为绝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绝大部分人赚不到钱。 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判断未来大概率经济处在什么阶段,什么行业更有优势和增量。 第一,以技术驱动为代表的科技行业、生物医药行业是确定的。无论国产替代还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在这个确定的赛道上会衍生出很多细分行业和龙头。 第二,伴随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内需的启动是大概率事件。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老百姓总要吃喝玩乐,要喝酒,要吃饭,要用酱油,在食品、饮料、教育等领域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确定的。 第三,“碳中和”带来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出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围绕着减排、节能、植树造林、降耗,围绕着产业结构的改造,光伏、新能源电池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对传统化工行业的改造是确定的。 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比如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一定还会跑出更多的公司。尤其互联网行业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今天市值几千亿、上万亿的公司,可能两三年之内就会被其他行业取代。 3 如何把握关键机会? 说实话,这些年踩了很多坑,经验谈不上,有很多教训,我自己总结了几点。 第一,对于大趋势要有相对通透的把握,至少把握以后你可以不用焦虑。这个大趋势就是中美关系问题,对我们和世界都是巨大的挑战,涉及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经济、政策、资产等很多问题。前两年我有段时间很焦虑,后来我觉得想清楚了。 第二,选择确实比努力更重要。同样的人在不同的赛道上差距很大。同样是学霸,你进入一个传统行业和进入上升行业,结果完全不一样。 第三,要下决心突破自己,尽管这可能面临很大的风险。无论是投资还是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转换,你得寻找到能遵循你内心真实想法的状态。这一定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有选择的资本,有的人没有选择。 在面临不确定时,你要敢于尝试,也许会踩到一些坑,但这就是所谓的无怨无悔。 最后,关键时刻还是要抓住关键机会。也许你抓住的机会,周期比较长,10年或者20年,也许是3到5年。看准了就相对聚焦一点,而不是撒胡椒面,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耗散得特别严重。 除此之外,在你选择的过程中,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帮过你的贵人。 很多东西基于我们的选择,很多东西又是我们决定不了的。 既然这些东西我们左右不了,那么就在自己能决定的因素上做功。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出现的多起疫情,跟国外进入到国内冷链食品有关,这也让人非常担心。那买到核酸阳性食品是否会被传染?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检测,都可能是核酸检测阳性,但“核酸阳性不一定代表有传染性”,由于污染造成的感染,必须是污染量比较大,同时还需要长期反复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 吴尊友表示,因为采购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感染的风险非常低,“只要人们保持手卫生,坚持生熟分开,造成感染的风险就会非常小”。 针对“新冠病毒现‘环境传人’”的新课题,吴尊友表示,“环境传人”又叫“物传人”。目前在我国一般由进口物品引起,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品污染比较严重;2、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3、接触污染物品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吴尊友提示,接触到可能污染的物品时戴口罩、注意手卫生,是可以防止感染的。 值得一提的是,张文宏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我们追溯到最终是冷链传人,但是基本上都是冷链的操作人员,真正因为我们的民众吃了冷链食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可以说一例都没有。 目前为止,我们中国的进口冷链食品从来没有停过,我们国家采取一定的防控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有食用冷链食品而造成确诊的病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世界上存在这些风险,我们就生活在杞人忧天的地步,我们老是担心天要掉下来,然后就没法睡觉。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知名机构周观点 朴石投资(1220): 对于后市,在年末新旧交替之际,我们判断市场大概率仍将维持箱体震荡态势。 本周我们持续看好的创新药龙头企业的股价表现亮眼,盘中一度涨停,创出历史新高。 据悉这主要是PD-1创新药国家医保谈判结束,国内创新药企收获很大。这恰恰印证了我们对医药行业政策的判断。近年来医药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去产能,这实际上是个出清医药行业中低端产能的过程,那些非常具有创新优势的龙头企业一定会逐渐胜出。 医药行业,过去百分之六七十的企业都聚焦在仿制药,这是中低端的重复建设,而且药价也虚高。从医药行业未来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把虚高的药价降下去。 我们认为,仿制药的支付比例,未来预计可能会从目前医保支付的50%-60%降到20%-30%,同时,创新药的医保支付比例可能会从现在的10%-20%提高到50%以上,这长期有利于那些具有核心研发优势龙头企业产品的创新发展。 我们判断整个医药行业长期逻辑没有发生变化,尤其是需求侧没变! 以前医药行业供给侧可以说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而现在如果经过持续出清,会像家电行业一样,形成一个有序的寡头竞争局面,行业的投资价值就会大幅提升,这非常有利于中国医药行业的长期有序发展。 林园投资(1221): 说说大盘吧,上周市场上涨得最好的几个板块,一个白酒、一个新能源汽车,这些强势的股票价格普遍在高位,当他们的股价持续大涨时看上去‘很美、很炫酷’,但已经高企的估值却很难得到增量资金的认同,这意味着当这些强势股继续‘表演’时跟进的资金会因为‘恐高情绪’不敢追进。而低估值的煤炭、有色、电力则不同,在经济回暖的刺激下,这些顺周期品种业绩回升的确定性更大,也更容易吸引到场外资金,对于市场整体突破显然是更有帮助的。 本周解禁市值环比减少1100多亿元,相对来说没有大的解禁压力,对市场表现来说还是利好的,但是本周进入了12月的下旬,同时本周还是2021年的年底,月底一般资金面会相对紧张,并且不光是月底,所以资金面确实会较为紧张,如果市场量能不能明显放大的话,变现的压力会使得市场供求关系不利于多头,为本周的流动性带来一定的考验。 技术分析:沪指在退守60日均线之后,上周展开了小幅反弹。不过,除了上周四涨幅较大、沪指一度重返3400点上方外,整体还是处于震荡格局。本周继续关注能否重返3400点,如果大盘维持在3400点上方运行则还会呈现相对强势,等待上跳机会,反之无力站稳3400点,则可能再度向下折返,继续考验3330-3300点区域的支撑。但由于四季度整体补库存的带动比较明显,因此周期板块在四季度的业绩有望进一步走强,这也是近一段时间周期股调整但不破位的主要因素。预计周期股的轮动行情还有继续延续的动能,操作上建议投资者紧跟盘面热点,不追涨不杀跌,逢低布局,总体仓位控制在半仓左右,回避白酒、食品饮料、光伏风电等板块中短期涨幅较大个股的回调风险。 保银投资(1221): 上周市场的反弹并没有伴随放量,存量博弈下题材切换范围逐步缩小,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高位抱团的行为。美元的持续下行以及国内经济的改善都增加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上周北向资金继续保持加速净流入共计84.84亿。 白酒企业陆续发布十四五规划和明年的目标。整体而言, 白酒行业明年一季度的同比压力不大,尤其明年的春节较晚使得一季度旺季时间较长。业绩增长的压力主要在二季度。 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地产销售数据,从住宅层面来看,销售依旧保持强势,单月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20.7%,累计1-11月增长9.5%,住宅销售面积累计增长1.9%。 根据国家能源局,1-11月风电累计新增并网装机24.62GW,其中11月达6.33GW,达到年内单月最高装机量。此前,市场对2020年风电新增装机量的预测为30-35GW,12月新增装机超过11月,达到31GW大概率问题不大,但达到35GW的预测上限可能会有压力。 电动车产业链企业普遍对2021年出货量保持乐观,预计1Q排产环比也仅下滑10%左右,且全年订单预估增长在80%左右。 磐耀资产(1220): 上周A股迎来反弹,一定程度修复了上周跌幅,但市场结构性分化十分明显。板块细分来看,以白酒、新能源板块持续爆发,创出新高。大部分板块和个股表现一般,明显跑输指数。 值得关注的是海外持续宽松带动后半周顺周期爆发。我们看好的大金融本周表现较弱,但在经过近期调整后有望受益于顺周期板块回升。军工方面,部分龙头公司已经开始走强。我们持续看好银行和军工的矛盾组合在未来的表现。 再论通胀逻辑: 任何通胀都是货币现象,货币超发出来基本上不会再收回去,现在我们摁住房价的环境里,一定会传导到物价或权益上,正常这个节奏是6-12个月,然而近期二师兄以一猪之力,硬是给我们创造了一幅通缩的假象,但是二师兄能力再强,也拧不过大势,物价终会涨,我们终会迎来通胀。 现在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但是通胀还没起,我们的权益该不该清仓?笔者现在的判断是不该,因为后面还要通胀,没有了权益资产拿什么抵御通胀;另外参考2006-2007,货币政策转向并不意味着权益立马转向,后面甚至还有很大的一段疯狂,因为通胀起来时本来就是疯狂的。 政治局会议指引下的投资方向: 强调需求侧改革,抑制资产快速涨价,让老百姓有钱消费。房子已经很明显被摁住了,资本市场一再强调慢牛,注册制改革,退市制度改革,提升整体上市公司质量,为资本市场的慢牛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大搞反垄断,先富要带动后富,贫富分化要进行控制,毕竟只有贫苦劳动大众的需求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的有效需求。 笔者认为直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八大重点任务就好了,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芯片半导体军工补齐短板 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芯片半导体军工需提高自主可控,新能源(车)基本已基本自主可控 坚定扩大内需——汽车家电等的顺周期需求侧改革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暂不清楚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暂不清楚 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限扩张——平台垄断型企业阶段性最好先避一避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房地产依然房地惨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新能源(车) 翼虎投资(1220): 一周焦点: 车企大乱斗,丰田掌门人炮轰电动车 本月初有消息称,日本经济产业省已朝着2030年代中期在日本国内停止销售汽油车新车的方向启动调整,未来日本的新车销售将全部转变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 换句话说就是,日本将从2035年起全面禁售燃油汽车,但不包括油电混合动力车型。 众所诸知,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方向,各个国家都在加速发展纯电动汽车,可是日本一直对此漫不经心。丰田更愿意在混动系统及氢燃料电池项目投入精力,马自达痴迷内燃机技术,三菱和铃木等则没有太多动静。 遥想当年炮轰苹果的诺基亚,科技之树总需慢慢点亮! 2020年IPO募资突破4500亿元 创近10年之最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369家企业首发上市,合计募资资金4504.48亿元。上市家数较2019年增长超八成,仅次于2017年;募资总额较2019年增长近八成,创出A股2011年以来IPO募资规模之最。 展望2021年,IPO储备项目充足,融资规模将保持高位,预计2021年科创板和创业板融资总规模在2280-4200亿元,打新红利预期延续。 一周焦点: 资金流向方面,沪深港通资金继续大幅流入,融资融券余额亦稳步提升。 整体来看:疫苗继续有序推进,但短期疫情的反弹超预期,全球各大经济体受制于经济恢复缓慢,刺激政策继续持续加码,全球市场应声上涨接连创出新高。国内货币政策方面加大对逆回购的投放对冲年末资金紧张的局面,但中长期逐步收紧仍是趋势。 展望未来,较长时间全球的政策依旧维持宽松,继续关注新能源、军工、AI和国产品牌出海等方向。 于翼资产(1218): 后期看好的可选消费包括白酒、家电、汽车等是市场共识度最高的领域,表现也较优异。我们认为,无论从业绩确定性亦或前期疫情受损后续加速恢复的逻辑上,可选消费依然是要坚守的领域;此外,我们非常关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部分中游制造业,受益国内供应链的完整及成本优势,在明年全球复苏共振中业绩具有较大弹性空间。 受一些流动性预期影响,市场可能仍会有波折,但全球资金继续加配中国资产是不可逆的趋势;从业绩层面看,国内优质公司在行业整合、边界拓展上仍然具有较大成长空间,这是投资价值的源泉。当前位置,结构性投资机会依然确定。具体策略上,一方面继续关注可选消费,另一方面中长期方向上关注十四五规划支持的方向,包括高端制造业及新能源与科技创新等。 青骊投资(1219): 本周市场顺周期行情回归,验证我们上周在市场回调时鼓舞信心的判断。我们上周周报也提到对流动性的判断比市场更为乐观,对顺周期的持续性和强度也更有信心。而市场本周的上游顺周期反弹验证我们的认知:1、结构性市场的机会从2017年就已经开始,未来市场就是机构投资人的舞台,价值只会迟到从未缺席;2、市场整体资金支持仍然很充裕,我们预期大部分优秀企业的盈利会超市场预期,用成长消化估值的态势比较明显;3、低估值偏周期类资产未来仍具有吸引力。比如我们关注到铜和铝的市场情况,两个行业在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都有望出现高景气。行业景气也体现在价格上,符合我们7月以来上游市场将会出现机会的判断。 我们的长期重仓选择集中在人力资源服务业,物业服务业等成长领域,符合十四五发展的方向,未来也拥有稳定的ROE和现金流,更是内循环的长坡雪道。我们确信高估值向低估值切换的步伐确实明显开始,和我们的判断一致。 明泽资本(1221):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中央层面提“需求侧改革”还是首次。 需求侧改革以及需求侧管理并不是平均用力,而应有所侧重。当前应更注重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充分发挥内循环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尽快疏通供给和需求间的渠道,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在此基础上,重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不断扩大国内总需求,并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持久性力量,不是短期趋势!所以本次需求侧改革,要重视、要重视、要重视!!!具体投资上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板块、后疫情时代的航空、旅游等板块将受益于未来的需求侧改革。 一线投资大咖周观点: 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 “长远来看,美国公司的运作可以类比生物学,而不是其他的东西。而生物学,所有个体、物种都会消亡,这只是时间问题。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新事物会不断出现,同时一些事物开始死亡。当我年轻的时候,新的事情已经出现了,其中一些开始消亡。这就是长期的投资环境使它确实变得非常有趣的原因。看看现在有哪些消亡的事物:所有百货公司、所有的报纸,真的就和生物学一样,企业也只有很小的力量、很少的存活时间。” “我不通过这样的方式赚钱——通过准确预测宏观经济的变化来比别人更好。但是我和鲍勃(Bob)做的是买我们允诺的东西,(然后我们就)有时候我们遇到了经济上的逆风,有时候遇到了经济上的顺风,无论哪种,我们都是一直游下去,那就是我们的系统。 凯尔特人的系统也是这样的。凯尔特人就是早上起床然后一直游着,凯尔特人不是试着在繁荣和萧条中玩游戏冒险。 我们真心希望我们可以做到我们所承诺的,而不是成为现在流行风向的受害者。我们有自己的决定,关于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研究。” “我对世界已经发展得很远了这一事实感兴趣。而且,我也对让像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有兴趣。相比之下,尽管印度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言论,但其经济表现却差很多。 我认为现代世界的经济发展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我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经济学家喜欢它,因为它是如此令人困惑和有趣,并且成就如此之大。而且我认为许多技术都是以同样有趣的方式在发展。谁能想到整个世界都会在Zoom上进行沟通合作呢?我们一年半以前都没有想到要这样做,现在发生的一切真是太神奇了。谁会猜到呢?这非常有趣。” 但斌,东方港湾投资董事长: “实际上我在《时间的玫瑰》里面曾经写过一句话,我说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是在于他在75岁的时候拥有了450亿美金的财富,而是在于,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想明白很多道理,并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 “我想,如果中国的未来是像美国一样的一个大时代,未来30年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的话,我们也会像美国一样,出现一大批伟大的投资家,中国投资史也一定是群星璀璨的。如果我能活到100岁,大概率也能够看到这个时代所诞生的一批企业家会取得辉煌成就。” “中国为什么有未来? 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人一样,十四亿人都把挣钱当信仰。我们过春节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恭喜发财”,我想恭喜发财这句话只有我们中国人会说,是吧?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是很频繁的,改朝换代也是常事,但只要有几十年的太平岁月,中国人集聚财富不是世界第一,就是世界第二。” “投资比的是思考的远见,是比谁看得远、看得准、敢重仓、能坚持。 看得远的前提是什么? 有些是来源于自己的洞察力、判断、学习,有些远见是来自生活的阅历。一个人适不适合做投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看他能不能把曾经犯过的错误屏蔽掉,让这些错误变成宝贵的财富,能够不断迭代。” “在过去28年,总体而言我们东方港湾投资两类公司,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公司,比如智能汽车。另外一类是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类似白酒这样的。 白酒是个非常好的行业。最近有人开玩笑说,明年的投资策略只有这样一个词,还是白酒;问一个所谓大师,这几年怎么样发财?‘白酒加杠杆。’每一年都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行业被很多人很诟病,但这恰恰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行业。” “我个人认为,A股市场最伟大的时代很可能即将来临,而且这个时间会持续个二三十年,如果没有战争等等这些事件的影响的话。 因为只有注册制才能够导致真正的长牛慢牛,才能改变A股市场、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 ” 王一平,进化论资产创始人、总经理: “严格来说我从来不赌博,我只做套利。” “量化大家现在都认为是广度的覆盖,主动大家都认为是一种深度的挖掘,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的去融合的,主动为什么它是强调与深度的挖掘?是因为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做覆盖,而量化它有足够的算力;而量化为什么做不到深度的挖掘,那是因为它的逻辑强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挖得不够深,但是到未来并不是这样。” “就像研究生物体,可能最好从单细胞生物去研究,然后渐渐再到多细胞,再到组织,再到器官,再到个体的一个研究过程。一个最简单的逻辑,a到b特别简单。但实际上这个东西可以延展的更多。 举个例子,ABC都卖奶茶的,但ABC三个人的业务有所区别,奶茶都是只占A、B的营收的10%、占C的90%,这个时候A、B发布三季度财报,业绩增长只有10%,其中AB的奶茶业务增长了50%,那你会找到还没有发财报的C,他的财报有可能会超预期。这个链条不断延伸、升级。他介绍,这在人工智能里面就叫“知识图谱”,把所有的逻辑链都牵起来,然后一根一根线一样搭起来,就支撑了一块布,就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未来的股票的逻辑链。” 王强,保银投资创始人、投资总监: “互联网行业是赢家通吃,很多子赛道都是赢家通吃的,当你看清楚了以后,什么时候买都不太晚,没有买错的,只有买的暂时贵一点的。” “做投资不要跟公司领导者走得太近。这些大领导往往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你会被他所感染,那做评估的时候就会不太客观,这也是我学到的教训。 我们更多还是要去站在客观立场上去评估它,多去了解公司竞争对手对他的评价,包括去上下游了解一些公司的情况,还有公司内部员工的忠诚度。特别是看公司中层对公司本身的评价,因为中层他既接触到上层,也接触到下层,比较接地气。竞争对手也是,我们要去了解它的竞争对手。 我们是希望领导层能够全心全意在公司上,毕竟(很多公司)商业模式还没有好到你可以躺着赚钱的程度,大多数公司还是需要管理层兢兢业业不断努力的。” “大家看美国,1970年后也是经济放缓,(股市)就进入所谓漂亮50的一个时代。我觉得过去两三年,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这个时代,用我的话讲就叫缩容。现在4000多只股票,慢慢市场就只关注其中400个股票,最后就关注到里面的100只股票,我觉得是这么一个趋势。” “我们其他私募机构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可能一般的股票多头类私募只做多,不做空,但我们是既有多头也有空头,而且我们是做个股对冲。我们平台上有20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这20多个人分成不同的行业,每一个人只能在自己分到的行业里面操作,做多的同时也要做空,组合净仓位只有±10%左右。 很多对冲基金你赌的是行业的贝塔,但是我们想要的是行业的阿尔法,所有基金经理只能做个股对冲,不能用指数对冲。” 张帆,磐泽资产基金经理: “这个社会最本源的价值就是这些优秀的企业创造,挑选出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与他们同行,把仓位更审慎地集中到能穿越周期的行业和个股上。” “像格力、茅台这些传统行业的公司,长期资本市场回报率就等于它们的ROE,生意的本质就是净资产收益率。”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但看对、做对、赚到、赚饱,中间每一步都隔着千山万水,是知识架构、人性理解、自身心性、三观还有运气的综合体现。” “最好的选择是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次好的选择是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没有第三种选择。” “如果一家公司基本面没恶化,大幅下跌后不愿意加仓,那一开始就不应该买。” “最近一年最大的改变是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聚焦收敛,左手加法不断学习新的行业拓展新的边界,右手减法不断砍掉糟糕的生意模式舍弃平庸的管理层。” “后来15年开始做香港市场,16年接触美股,中间阶段性地贪图便宜买过烟蒂股,但后来越来越理解芒格说的“投资于脆弱的企业等同于犯罪”。这个社会最本源的价值就是这些优秀的企业创造,挑选出优秀甚至伟大的公司,与他们同行,把仓位更审慎地集中到能穿越周期的行业和个股上。 “17年到19年地产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涨幅?主要是这三年他们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是十年一遇的机会,属于超低估值+超级成长的机会。 当时叠加了很多因素:一是2016年地产行业销售跟股价表现严重背离,其实当时北京、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出现轮番上涨,16年全年地产公司的销售数据非常好,当期报表利润很低,反映到2年后的报表利润,估值就更低;第二个更大的逻辑就是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所以17年1月份开始,市场发现龙头房企的销售增速和利润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7-19年整个行业都在演绎头部房企市占率大幅提升的逻辑;同时17年之前很多头部房企囤的便宜地在这几年集中变现高利润率,这是它前三年涨的好的根本原因。 后面就是我管理私募期间,大概2019年下半年,我们买了很多物业管理公司仓位,包括今年布局的电子烟、新能源汽车、光伏、医药医疗等,这些对组合贡献都比较大。” “选股我们会看生意模式、赛道、行业格局、公司竞争优势、管理团队,最后是价格。我们偏好于高能见度的高增长,高能见度是确定性,反应了赛道和公司竞争优势。抛开茅台这种生意模式,我们很看重优秀的管理团队,因为我们相信在大部分行业超额价值都是由牛逼的管理团队创造的。 比如我们拿下了一家电子烟制造商企业3500万美金的基石投资,这单目前也给我们带来了超过1亿美金的账面盈利。这个案例非常能代表我们的选股偏好:电子烟赛道--成瘾性消费品,行业低渗透率,确定性的行业高速增长,公司是ODM全球龙头,并且市占率持续提升,18年的10%提高到19年16%到今年预计超过20%,远超行业增速,随着监管加强,公司壁垒越来越深,管理团队工程师文化,诚信靠谱,说过的历来都是超预期做到。” “我们其实是有一级思维,只是在确定性上要求更高,更倾向于参与Pre-IPO阶段。在所有美股、港股、A股IPO公司,尤其是国内大的新经济公司,在它们上市之前我们都会做系统性梳理,尽量在市场没有充分认知的时候介入。比如我们大量参与海外新经济公司的IPO,这是我们的错位竞争优势。” “是我们发现的早,认知比较充分,研究前瞻,认准之后我们拿项目时也非常坚决。前面提到我们会系统性梳理所有美股、港股、A股IPO公司情况,在它们上市之前就研究清楚。方法就是挨个梳理、整理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有的不在能力圈范畴或质地一般的公司会快速筛掉。 当梳理到这个公司时,就知道它一定是超级大牛股,当天就决定让负责的研究员集所有资源和精力去研究这只个股。从行业上看,它是替代烟草的,超低渗透率,属于新兴行业,刚起来2-3年;公司壁垒高,全球前几个龙头公司都是他的客户,市占率从18年10%提到19年16%,2020年它的几个大客户增长态势迅猛;ROE超过100%,生意太好了。 我们就调用各种业内资源,让投行安排会议,也约了很多业内人去了解行业和公司情况,做了大量研究之后进一步加深认知。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5月份北京一解禁我们就去深圳见了公司管理层,当时我们非常坚定,就是去表诚意要份额的。对方也比较喜欢我们的做事风格,他们是工程师文化,很讲诚信,不喜欢忽悠,我们当时确实也是诚意十足,在公司交流时碰到他们研究院院长,也是我们清华学长。最后,各方面也比较匹配,才有这样的表现。” “我们对核心股票池里的公司都有一个正面负面清单,会研究市场对它的定价模型,哪些是关键要素/核心变量,买点买在估值进入合理区间或者定价模型的关键要素发生变化;反之卖点卖在高估/定价模型关键要素发生反向变化,或者有更好的其他投资机会。” “根据我们自己的长期股票池,核心仓位分布在我们长期关注的5-6个大行业,每个行业布局2-3家龙头公司或者逻辑最犀利的具备爆发力的公司,核心持仓在15家公司左右。阶段性根据估值和爆发点调整不同行业和公司的比例,但避免单一行业和公司过度集中,防范黑天鹅风险。” 冯超,煜德投资总经理: “我们自己的股票池只有不到100只股票,在投资组合中的只有30只。涵盖了TMT、先进制造、医药医疗、新兴消费服务等行业。当前,消费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稳定器,我国现在100万亿的经济总量中,消费占比刚刚过半,相比之下,美国消费在GDP占比达到70%。所以中国也将慢慢形成以消费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的经济模式。在这个方向上,中国经济结构也在逐步转型,最初的人口红利会变成工程师红利、都市圈形成会提升产业效率、简单加工会变成技术创新、投资拉动会变成消费升级。 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与美国市场的相似度可能会越来越高,消费、医药和科技类上市公司的市值一定还会继续增加。长期来看,几个领域未来还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财富本质是企业家背后的股权,贝索斯千亿美元的身价的载体是亚马逊的股权。而企业价值的本质是在某个领域极大地提高效率、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最终表现为公司的股权价值。当前中国很可能正处于从重资产阶段向股权阶段转型的过程中,从长期看,居民财富配置也会发生长期的结构性变化。 我国目前居民财富中,有70%还在房产中,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养老金计划,居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占比更高,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将是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未来的长期趋势。” “股价上涨的背后是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不断创造价值增长。我们并不是做茅台个股的推荐,仅看茅台的数据:2000年,茅台只有11亿收入、2亿多利润;而按照推算,明年茅台大约能实现超过1000亿营业收入和500亿利润。茅台的股价反映的就是公司的成长。” “我主要沿着基本面的景气度来进行板块配置。 顺着景气周期来找,明年上半年还有很多机会可挖掘,例如汽车产业链、半导体和5G相关的公司、消费电子、化工以及新能源等行业。 我们的组合延续此前景气周期的配置思路。其一,把握景气度持续改善的机械、化工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游企业,同时配置经济复苏带来的上游资源行业的价格弹性;其二,配置预期基本面改善的低估值金融股,把握估值修复的机会;其三,坚守寻找更长期的趋势,在优质的消费、医药和科技板块中选择估值与基本面相匹配的公司,长期布局。” 一线机构年度策略观点: 清和泉资本2021年度策略会: 展望2021年的市场,我们必须要回答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A股历史上“牛不过三”,这次会不会不一样? 长期来看,A股牛市周期已经在拉长;短期来看,政策周期能否被熨平是最关键的因素。 二是明年政策走向到底是“全面紧信用”还是“跨周期调节”? 这关系到政策收缩的节奏和力度。 三是市场哪些是确定性趋势,哪些是不确定性因素? 市场盈利驱动和风格再平衡是确定性趋势,估值收缩的力度具有不确定性。 四是具体到明年,我们的应对? 以长期景气、格局稳定和盈利向上的线索来对冲估值收缩的压力。看好高端制造中的新能源、出口链的家电和玻纤、互联网平台公司、传统消费中的白酒和调味品、新兴消费中的电子烟和医美、医疗服务中的口腔医疗、在线医疗和CXO。 鑫然投资2021年度策略展望: 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从全球看,A股在全球资产配置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从A股内在结构而言,有可能行业性的、板块的趋势性机会变弱,但是自下而上的个股机会,则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都会有分布。 明年策略: 中游环节,继续坚定看好制造业升级中的优秀赛道,尤其是新能源(光伏、新能车)这种历史性的产业变革。 下游环节,高度重视“需求侧改革”(核心是制度改革配套,畅通内循环,扩大内需)。行业分两条主线:一是需求复苏,白酒、啤酒、家电、家居等可选消费的需求将逐步恢复;二是成本变动带来的提价,大众品相关的包材、原奶、大豆、大麦等原材料,价格有上涨趋势,短期对企业成本造成不利影响,但有望催化行业龙头提价。此外,猪肉价格下跌,肉制品加工企业利润将逐步释放。 上游环节,客观认知但并不高估全球需求复苏带来的上游资源品价格上升趋势,对在供给侧已经形成良好格局,低估值高ROE的企业,关注其价值持续修复的机会,涵盖的行业包含了矿产、石化、乃至农业。
最近人们普遍觉得创新停滞,研发越来越贵,速度越来越慢。以前寄以厚望的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好像并没有对真实的生活带来改变,只是在通信和虚拟的世界有所提升……但是《未来呼啸而来》这本书告诉我们,之所以觉得创新停滞,那是因为力量还在积蓄之中,时机还未到。而现在时机已经到了。这个时机就是从2020年开始的十年!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是一位成功的跨界创新者和连续创业者。他共创办了二十几家前沿商业科技领域的公司,涉及商业太空、长寿、医疗保健、风险投资、教育等多个领域,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最伟大的50位领袖“之一。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是顶尖性能专家,在《未来呼啸而来》这本书中,他们探讨了飞速发展的9大指数型技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3D打印、区块链、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指数型技术融合带来的7大加速力量、以及由此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零售业、广告业、娱乐业、教育、医疗保健、长寿、商业、食品业等。 加速时代 指数型技术的加速发展 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的“功率”翻倍,而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就可以称为指数型技术。 摩尔定律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注意到,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这意味着,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计算机的性能就可以提高一倍,同时成本却保持不变。 摩尔认为这是相当惊人的,他预测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持续几年,也许5年,也许10年。但是到现在,早就已经过了20年、40年了,甚至都快60年了。摩尔定律就是使你口袋中的智能手机比20世纪70年代的超级计算机小1 000倍、便宜1 000倍,同时却强大100万倍的原因。 现在尽管有报道称,我们正在接近摩尔定律的“热寂期”(heat death)。但是到2023年,平均价格仅为1 0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就将拥有与人脑相同的计算能力(大约每秒1016个周期)。再过25年,同样的笔记本电脑将拥有与目前地球上所有人类大脑相同的计算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不仅仅是集成电路在以这种速度发展。20世纪90年代,发明家、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旦技术变得数字化,或者一旦它可以被编辑为以0和1表示的计算机代码,它就能够脱离摩尔定律的束缚,开始呈指数级加速发展。 简单来说,指数增长的本质是个正反馈过程。现有的条件越好,技术越先进,就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越能使用更好的知识去生产新的知识,再做下一步就越容易,所以常规情况下技术进步一定是越来越快。 指数增长的规律是“6个D”,对应六个阶段——数字化(digitalization)、欺骗性(deception)、颠覆性(disruption)、非货币化(demonetization)、非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和大众化(democratization)。每一个D都代表着指数型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并总是会导致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1.数字化:一旦一项技术成为数字技术,也就是一旦可以将它转换为二进制代码1和0,它就能跃上摩尔定律的肩膀,开始呈指数级增长。再加上量子计算技术的加持,完成数字化技术就会跃上罗斯定律的肩膀,开启更加疯狂的增长之旅。 2.欺骗性:指数型技术在第一次引入时通常会引发很多炒作。由于早期的进展通常非常缓慢,因此这些技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达到倡导者宣传的水准。不妨想一想比特币发展初期的状况。在那时候,大多数人认为加密货币只是那些“超级极客”(übergeek)手中的新玩具,或者只是在线购买非法药物的一种支付工具。而在今天,它却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重塑。这是指数型技术发展过程中欺骗阶段的一个经典例子。 3.颠覆性:一旦指数型技术开始真正影响我们的世界,就会破坏现有的产品、服务、市场和行业,这就是颠覆性。3D打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单单是这种指数型技术,就对整个10万亿美元的制造业构成了威胁。 4.非货币化:在产品或服务曾经需要付出成本的那些地方,货币却突然从方程式中消失了。摄影曾经很昂贵。拍的照片数量不会太多,因为购买胶卷和冲洗胶卷要花很多钱。可一旦照片实现了数字化,这些成本就都消失了。现在你会不加思索地拍下无数张照片,困难的只是如何从太多的可选照片中选出真正令你满意的那些。 5.非物质化:刚刚你还能看见它,立刻你就看不见它了!非物质化指的就是这种产品本身也消失不见的情况。照相机、立体音响、视频游戏机、电视、GPS系统、计算器、纸张,甚至是熟悉的婚介服务这些曾经独立的产品(服务)现在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维基百科使得百科全书非物质化了,iTunes消灭了实体形式的音乐商店。 6.大众化:当指数型技术规模扩大、受众变多的时候,大众化就发生了。曾几何时,手机是只有少数富人才能使用的砖头大小的通信工具。而在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或几部手机了,全世界几乎找不到不受这项技术影响的地方了。 技术的融合 改变整个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 简单来说,指数型技术的加速会让我们会用新电脑来设计更快的新电脑,这就创造了一个正反馈循环,进一步提高了加速度,也就是库兹韦尔所称的“加速回报定律”。 现在,正在这样加速发展的技术包括一些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创新: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网络技术、传感器、3D打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 但是,所有这些技术进步,无论看起来多么强大,实际上都是旧闻。而新闻是,以前独立的指数型加速技术浪潮,已经开始与其他独立的指数型加速技术浪潮融合起来了! 例如,药物开发的速度之所以正在不断加快,不仅是因为生物技术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还因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其他几个指数级加速发展的技术也在向这个领域靠拢。 再比如飞行汽车的例子。原来为什么没有飞行汽车,是跑道太不方便了,所谓飞行汽车,肯定得是某种垂直起降的东西,说白了也就是直升机。但是传统直升机有三个重大缺陷。一是不安全,二是噪音大,三是价格贵。 不安全和噪音大,都是因为直升机只有一个旋翼。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把一个旋翼变成多个旋翼。你要是有十几个旋翼,那即使坏了两个也能保证安全降落,也就有了冗余。小旋翼体积小,因此噪声也会很小。可是要做到这些,需要同时好几项以前没有的技术。 一个是大数据和机器学习。过去靠风洞实验设计有这么多个旋翼的飞行器是非常不现实的,有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就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甚至在云端进行设计。 一个是材料科学。以前直升机的金属机身太重,现在使用碳纤维材料,车体可以非常轻又足够结实。 一个是电池。汽油的能源转换效率只有 28%,不足以提供飞行汽车水平的动力,必须得用电动,而电动的效率能达到 95%。现在锂电池技术正好刚刚成熟。 一个是人工智能。十几个旋翼同时转,必须得靠人工智能。另外还需要随时了解飞行汽车的姿态,以及加速仪、各种雷达和 GPS 系统,也就是同时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些只有今天才能够实现。 还有一个是 3D 打印。用 3D 打印能非常便宜地大规模生产飞行汽车的部件。 所有这些技术,以前都是在各自的路径上独自迭代,它们的确都在像摩尔定律一样加速进步,但是因为它们互相之间的配合太少,所以我们就感受不到它们的力量。现在飞行汽车把它们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技术的融合。融合是 1+1>2 的力量,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 所以,指数型技术融合的这些浪潮现在预警开始汇聚、叠加到一起,产生了拥有海啸般力量的滔天巨浪,将会冲走前进道路上的几乎所有东西。 当一项创新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冲击了一个现有的市场时,我们就会用“颠覆性创新”这个术语。在数字时代初期,硅芯片取代了真空管,这是一项颠覆性的创新。然而,随着各种指数型技术的融合,它们的颠覆潜力也在扩大。一项单独的指数型技术可能会扰乱产品、服务和市场,就像奈飞(Netflix)轻松吃掉了百视达(Blockbuster)那样,而融合为一体的多种指数型技术则会将产品、服务和市场冲刷得一干二净,甚至包括支撑它们的结构。 7大加速力量 现有的组织将很难跟上步伐 十几项指数型技术开始融合只是第一步,它们的影响还释放出一系列的次生力量。主要包括这7大力量。 原力1:节省下来的时间 原力2:资金的可得性 原力3:非货币化 原力4:更多的天才 原力5:通信的富足 原力6:新的商业模式 原力7:更长的寿命 这些力量范围极广,从我们获取信息、金钱和工具的途径的不断增加,到我们用于生产的时间和预期寿命的显著提高,都包括在内。这些力量汇成了又一个变革的海啸,加速了我们的步伐,加快了即将到来的破坏性创新速度和规模。 这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坏消息与即将发生的事情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关。大量研究表明,在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可能会威胁美国很大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安全。如果我们想跟上变革的步伐,就必须让数千万人接受再培训然后“重装上线”。好消息则与再培训的另一面有关。 每当一项技术呈现出指数型发展趋势时,我们都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互联网机遇。想想互联网本身吧。尽管从表面上看互联网似乎摧毁了音乐、媒体、零售、旅游和出租车等行业,但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互联网每摧毁一个就业岗位,就会创造出2.6个新就业岗位。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将会在许多行业中看到这样的机会。因此,如果以互联网为基准,未来10年间新创造的财富将会超过20世纪整整100年创造的财富。 许多具有极强的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企业家以前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日子。筹集种子资本的时间已经从几年缩减到了几分钟。独角兽的长成,或者说从“我有一个好点子”到“我管理着一家价值10亿美元的公司”,在以前是一个需要熬过20年的漫长过程。而在今天,在某些情况下,却只需要不到一年的冒险。 不幸的是,现有的组织将很难跟上这种步伐。 我们最大的公司和政府机构都是在另一个世纪里设计建成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安全和稳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久耐用”,但它们无法承受快速、彻底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根据创新大师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的说法,今天《财富》500强企业中至少有40%将会在10年内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我们现在尚未听说过的新贵。 许多制度也将遭受同样的“苦难”。教育系统是18世纪的发明,目的是大批量培养少年儿童,为他们未来在企业工作做好准备。今天的世界当然不再是那个样子了,这也是为什么现有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我们当前的需求。当然,这也并不是唯一受到这种威胁的制度。 又如,为什么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原因之一是,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是4 000多年前产生的,那时人们十几岁就结婚了,四十多岁就死了。因此,婚姻制度最初设计的“使用期限”就只有20年。但是,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的寿命的延长,我们可以看到半个多世纪以上的婚姻生活,这就给“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这句誓言带来了一个新的诠释。 因此,能够看清事物的细微变化趋势,并足够快地适应即将发生的事情,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 书名:《未来呼啸而来》(TheFutureIsFasterthanYouThink) 作者:(加)彼得·戴曼迪斯(PeterH.Diamandis)、史蒂芬·科特勒(StevenKotler) 译者:贾拥民 出版社: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Diamandis)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学士和硕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全球商业太空探索的领军人,在长寿、太空、风险投资等领域创办了二十几家公司。 X大奖基金会创始人。戴曼迪斯创立了X大奖基金会,用X大奖的形式鼓励私人太空探索。此后,为了激励人们的创新活动,X大奖基金会在环保、汽车、健康等领域陆续设立了X大奖。 奇点大学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奇点大学的神圣使命,就是培养面向未来的、有“全球性”和“指数性”思维方式的人才。 2014《财富》杂志“全球50位杰出领袖”之一。 畅销书《富足》《创业无畏》作者。 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作品被翻译为4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心流基因组计划”研究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对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致力于探索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来应对各种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畅销书《富足》《创业无畏》作者。
政策的风向是否在动?都是流动性惹的祸?如何看待节前市场? 一、削弱春节效应对供给端的影响——短期提升生产强度 就地过年虽然不影响春节长假,但是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仅限于7天法定假日。官方定义的春运,一般是从春节前的15天到春节后的25天,共计40天,这期间都是人口往返流动的高峰期。因此,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大致是以法定假日为中心向前、向后各延伸2周,总计5周,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劳动力提前放假、滞后返工。 参考近几年的发电耗煤量,工业生产活动一般从春节前的第4周开始边际转弱,第2周开始明显转弱,春节当周为最低点,到春节后的第3周基本回归正常,与春运的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如果今年春节有20%的劳动力人口就地过年,这部分劳动力可能会比往年更晚放假、更早返工,从而使春节前后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比正常情况有所增强。假设春节前1周和后1周的生产强度提升10%,则对1季度工增的提升约为0.7%。 二、削弱春节效应对需求端的影响—消费、投资、出口各不相同 就地过年对需求端的影响要分类看待,以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为例,影响各不相同。短期而言,就地过年可能会加强生产、削弱消费、小幅加强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有限。 1、消费整体受损,区域间和结构间会有腾挪 以社零衡量,消费总量上也有春节效应,但与生产端相反,春节会增强消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烟酒茶、各类礼盒、金银珠宝、餐饮等,主要与亲朋好友间的礼节馈赠和聚会娱乐有关;二是部分小额可选消费例如服装鞋帽;三是部分大额可选消费例如汽车等,部分在外务工人员有购车返乡的需求。 就地过年主要会削弱第一种需求,因为不返乡会降低走亲访友频率;对第二种需求的影响不大,因为与返乡与否基本无关;对第三种需求的影响不确定,因为虽然返乡人数减少,但是对于返乡人群来说,自驾出行可能是疫情期间的更好选择。目前来看,1月前两周乘用车销售转弱至负增长,持续性有待观察。另外,对于部分不在社零统计范围内的服务类消费如交运、旅游等,选择就地过年的人群出行出游意愿可能也有限,预计整体影响偏负面。 从区域上看,由于春节返乡整体是人口从更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因此越是经济欠发达、人口净流出的地区,消费需求越会被削弱;相反,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2、投资整体小幅受益,结构上偏向制造业 以固投衡量,春节效应会削弱投资,这与工业生产的逻辑是类似的,因此就地过年可能会对投资有一定加强。但相比于工业生产,投资端的加强幅度可能相对更弱,因为春节前后投资偏弱的原因除了劳动力返乡之外,也与北方时值冬季、部分项目开工施工难度较大有关,尤其是房地产和基建等户外项目。所以,考虑到春节效应主要是在冬季,制造业投资的受益程度可能相对更高。 3、出口整体影响不大 以出口金额衡量,近年来1-2月的出口金额均值与3月基本相等,所以出口的春节效应比消费和投资更弱。这与海外主要出口国不存在春节效应有关,生产需求不受影响,所以出口企业需要保证商品的正常供应。 三、就地过年对1季度经济的短期影响有限,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恢复情况 总的来看,就地过年加强生产、削弱需求,对1季度经济增速的整体影响方向难以确定,但影响幅度不会太大。考虑疫情导致局部地区经济活动受限的影响,1季度实际GDP增速可能落在此前我们预期区间的偏低位置(19%左右)。 结构上,第二产业增速可能小幅提升,需求削弱的影响会反映为产成品存货的上升;第三产业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交运、旅游、餐饮等服务类消费需求低于季节性。具体来看,上游的工业原材料、中游的机械设备、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拉长一点时间看,就地过年的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情况。如果节后防疫压力减轻、需求恢复较快,短期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中长期的增长贡献;如果节后防疫压力持续、需求复苏低于预期,则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库存的被动回补,反而对后续的生产和价格形成抑制。这种情况下就地过年的影响主要是前置了生产和一部分投资需求、消灭了一部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略偏负面,但这个影响是二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不能归结于就地过年的政策。 策略:138人管3.3万亿,二八格局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 1、公募基金二八分化,持仓集中于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长期将类似于美国 公募基金加快二八分化,头部话语权增强:“百亿俱乐部基金经理”达到138人,管理规模占资金总规模的比重从2019年的28.83%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63.03%。 百亿基金持仓特点: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 长期将类似于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处于低增速、集中度提升的时代;头部产品市占率、持股集中度双提升:(1)2020年主动管理基金公司的CR3达到28.4%,CR10达到46.3%。(2)2020年前10大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市占率提升至20.4%。同时,这些基金产品持股集中度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是前10持仓占比提升至70.2%,另一方面是重仓股的高度重合。 2、头部的流动性溢价和尾部的流动性折价是否就意味着选股紧盯头部公司? 资金面和基本面共同造成过往三年头部和尾部的估值分化,并且大概率会延续,这就导致一方面头部公司享有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另一方面,广大1-2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又会遭受流动性折价和不确定性折价。 因此,500亿以上公司还是主战场,头部公司仍然享受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但是随着机构持仓向头部公司不断集中,收益率与基准指数相近是必然的,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在增加。机构想要获得超额收益,有必要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作为储备。未来寻找破局的方式之一在于新兴行业。 3、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为什么新兴行业的中小公司是有望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 新兴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的强者恒强,行业仍然是蓝海,市值刚到200亿左右新兴行业的公司会进入大资金的可买入范围,资金进入后,资金面和基本面形成正向循环,这就导致小市值公司将享有流动性折价到流动性溢价的过程。 4、如何寻找能够走出来的小公司?一个思路:抄作业策略——头部基金新进的中小公司 主要逻辑在于:公司在200亿左右时市值仍然偏小,流动性较差,如果持有逻辑坏了,机构换仓困难。因此,要具备比较强的行业确定性,头部基金才会重仓买入。也就意味着头部基金敢于买入的中小公司,胜率可能会比较高。一是可以关注基金重仓股持仓变动是否有不同于以往量级的买入。二是关注基金重仓股中的新增标的。 5、公募发行影响因素与投资者赎旧买新行为 存量基金的赎回并非是导致新发基金份额急剧增长的主因。短期来看,1-2月月均发行规模可达3,200-3,500亿元(1月前三周3000亿,2月最后一周到2月,大约还有3500亿左右),远高于2015年5月和2020年7月2800亿和2700亿的高峰。 长期来看,在楼市收益曲线扁平化、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居民部门财富向股市迁移的趋势或得以延续,从而进一步强化公募基金(尤其是头部基金经理)对核心资产的话语权。 固收:如何看待春节前后资金面? 近期市场流动性骤然紧张,是什么原因?春节效应还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 我们认为既非春节效应,也不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而是央行从前期流动性投放中退出引致的结果。 对于下一阶段的流动性,一方面固然要考虑春节影响,另一方面还是要合理看待政策的逻辑和边界。 展望2月,考虑春节效应,我们预估银行体系资金缺口4000亿左右。全月资金压力不大,关键是春节前后的波动情况,取决于央行操作和应对。结合往年,央行春节节前净投放规模一般会达到1.6-1.8万亿,节后则顺势回笼,今年具体会如何操作,还是取决于货币政策重心。 由于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仍在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形势良好,前期信用事件、银行结构性存款压降等任务也基本告一段落,央行确实到了适时退出流动性支持,将工作重心再度转向宏观稳杠杆的时候。而且,近期美元、美债的走向也为央行边际退出流动性提供了时间窗口。 至于,国内近期防疫措施升级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研判还未到需要央行操作关注的程度。 所以预计春节前央行投放可能维持紧平衡的状态,参考历史,春节前央行净投放规模一般在1.6-1.8万亿,今年2月的资金缺口略小,估计1.6万亿左右,以MLF续作为例,1月31日前后逻辑上需要进行操作,操作规模可能6000亿上下,剩下资金缺口主要由公开市场投放完成。 考虑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预计资金利率可能还是维持一个区间状态,可以用去年8月15日央行超额续作MLF以来,到今年1月15日央行首次缩量续作MLF这个阶段的短端区间作为下一阶段区间的前提参考,不用过于担心近期资金情况的持续恶化。 至于长端利率,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继续维持,所以操作上,我们还是强调安全边际,十年国债3.2%、十年国开3.7%的安全边际会更好一些。未来在波段中还是把握票息舒服与否,用票息来度量节奏,而不是简单用宏观来度量节奏。 总体上,考虑宏观与政策逻辑,操作上不以松喜,不以紧悲。 金工:趋势仍在延续,估值进入风险区域 在上上周回调之后,我们上周周报指出:市场重回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3.44%,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市场和我们预期较为一致,wind全A全周上涨2.56%;市值维度上,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2000指数上周上涨2.18%,沪深300上涨2.05%,创业板指大涨8.68%;行业上,电力设备新能源与医药领涨,分别上涨9.27%和8.13%;非银上周跌幅最大,下跌3.43%。我们推荐的国防军工和有色,计算机和电子四大方向,上周分别上涨2.9%,5.75%,4.03%,2.2%,全部位于前二分之一。成交活跃度上,电子和电力设备行业成为资金博弈的主战场,电子行业成交额继续位列榜首。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继续上升,20日线收于5517点,120日线收于5274,短期均线继续位于长线均线之上,两线距离由上期的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 在我们的择时体系下,当市场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跟随加上风控是我们模型在上行趋势中的交易守则。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 风格与行业选择上,根据天风量化two-beta风格选择模型,当前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进入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中期角度继续专项推荐周期上游和中游板块;短期从行业动量的角度,目前活跃度最强的行业为电力设备和电子,展望2021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利润增速相对行业自身过去10年的排序来看,靠前的行业为计算机以及医药,均为过去十年中次优的年份;综合来看,继续重点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上证50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均进入70分位点,属于我们定义的高估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500目前估值水平尚可,结合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7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由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但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已经进入高估区域,仓位建议调整至70%。配置方向上,综合当前的宏观背景以及短期资金的活跃度和2021年的行业景气度情况,建议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银行:重庆银行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营收净利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重庆经济发达,19年GDP为2.36万亿元,同比增长9.34%,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五,与广州市基本持平。此外,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市场稳定增长。重庆银行积极把握国家战略赋予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机遇,依托区位优势,未来,重庆银行将继续围绕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 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自成立以来,重庆银行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已成为一家专注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重庆银行资产规模在我国西部地区位于前列,同时,重庆银行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中首家获得目前城商行最高投资级评级的银行。 营收净利稳定增长。截至3Q20,重庆银行3Q20营收97.97亿元,yoy + 13.13%;归母净利润38.91亿元,yoy +4.60%,增速较1H20提高7.74pct。截至3Q20,重庆银行总资产规模为5469.14亿元,排名上市城商行中下游;yoy+16.54%,增速较1H20提升1.3pct,处于上市城商行中游。 净息差较好 净息差回升后平稳。重庆银行净息差在1H18降至1.58%后回升,1H20恢复至2.24%,高于其他城商行。分解来看,重庆银行贷款利率未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在18至20年市场利率震荡下行的大环境下保持在6%左右;负债端成本持续上升,1H20存款收益率达3.01%,处于城商行中最高水平。 资产质量平稳,结构稳定 不良率有所下降。截止1H20,不良贷款率为1.24%,较18年峰值下降12BP。在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重庆银行关注类贷款率在所选取的城商行中处于上游,近五年来持续下降,自15年的4.25%下降至1H20的3.09%。逾期贷款率由17年的4.56%下降1.81个百分点至19年的2.75%,在1H20回升至3.02%。不良贷款净生成率在所选城商行中处于中下水平,关注贷款迁徙率在行业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近几年下降较快。 拨备计提力度良好。重庆银行19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79.83%,1Q20上升至291.31%后于1H20上升至302.17%。拨贷比自15年起持续增加,从2.37%上升至1H20的3.72%。重庆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均由行业下游逐渐上升至行业中游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强。 投资建议: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重庆银行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在较高水平保持平稳;存贷款规模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关注资产质量提升,结构稳定。 非银:众安在线:时势造新锐,创新造未来! 行业空间方面,医疗险与互联网渠道均为保险行业中正在高速发展的风口,众安在线的未来保费的核心增长点正是两者的结合——“互联网医疗险”。 1)2019年,新增保单由80/90后购买的比例已占48.9%,80后即将超越70后成为保险消费主力军。80、90后的保险意识更强,更习惯于通过信息搜索、自主判断来选购保险产品,更倾向于在线上平台购买保险,尤其是价格优惠的简单产品。 2)医疗险以其“普惠”(低购买门槛,高“展示保额/保费”)的特质正在快速提升覆盖面,医疗险在健康险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2020年百万医疗险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用户规模预计为9000万人。我们判断2025年,用户规模可增至3亿人,保费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另外,医疗险正在呈现出包含的健康服务增多导致件均保费不断提升的态势,这将为医疗险市场带来更多增量。2020年,众安在百万医疗险市场的保费占比预计约为15%。 3)百万医疗险目前的承保利润率较高,且我们判断未来5年可持续。众安在线的尊享系列产品的用户年龄平均约35岁,主要分布在一线至三线城市,优质的客群导致2019年和2020H的健康生态的“赔付率 + 渠道费用率”分别仅为73.8%、73.5%,显著优于其他生态。我们判断众安有望凭借以下举措,保持这种盈利水平: a)持续发力,获取更多的自有平台保费; b)深化健康服务(“健康险+健康服务”),提升客户黏性; c)快速响应,持续创新,保持与支付宝等头部流量平台的良好合作关系。另外,众安可通过其经代公司获取更多的人身险长险的销售佣金;未来若能获取“互联网寿险牌照”,增长空间能够进一步打开。 公司竞争优势方面,我们判断众安在线将凭借其体制机制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与企业文化优势、股东支持(蚂蚁),构建一定的“护城河”。 1)众安在线是保险行业中几乎唯一的纯正的科技企业,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与能力均显著优于竞争对手(国企为主),类似于东方财富优于传统券商。这使得支付宝等头部的互联网平台跟众安合作的效果更好,另外蚂蚁是众安的第一大股东。这也将使得众安更有希望打造好自身流量,以及发展好健康服务、保险科技等新兴业务。 2)大型保险公司仍不会将医疗险以及互联网渠道的发展单独放在核心的战略地位,其普遍思路仍是通过医疗险促进重疾险的销售,将线上能力赋能给代理人队伍。因此,这种竞争实质是错位的。 公司业绩方面,众安在线通过“有质量地增长”,收缩了消费金融生态、医疗团险等风险较大、盈利性差的业务,大力发展健康生态、汽车生态等盈利性好且增长空间大的业务,聚焦承保利润指标。2020年将扭亏为盈,未来在投资收益稳定的前提下,2021年及以后的利润有望持续改善。 未来新前景方面,众安科技、互联网医院、暖哇科技的保险科技输出、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等新兴业务亦有光明前景。 目前公司科技输出签约客户64家,其中保险客户29家且复购率较高。科技输出亦同步向海外扩张,目前核心系统Graphene已输出到日本三大财险公司之一SOMPO、 新加坡最大的综合保险机构NTUC Income。此外,众安正在积极布局大健康生态,逐渐打造融合了互联网保险、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科技的完整生态闭环。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在互联网保险赛道以及医疗险赛道的高成长性,短期 视角下的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长期视角下的科技输出及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可带来增量。预计公司2020、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1亿元、234亿元、320亿元,同比分别+20%、+30%、+37%;净利润分别为7.6 亿元、10.6亿元、16.3亿元。参考海外可比公司给予4倍PS,对应2021年股价为76.3元港币,对应目标涨幅为73%,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地产:2020商品房销售破17万亿,LPR连续9个月持平 本周跟踪36大城市一手房合计成交4.39万套,环比下降1.87%,同比上升38.45%,累计同比上升13.26%,较前一周增加2.45个百分点。本周跟踪的11个城市二手房成交合计1.44万套,环比上升9.48%,同比上升21.16%,累计同比下降3.4%,较上周增加22.83个百分点。截止本次统计日,全国14大城市住宅可售套数合计61.13万套,去化周期28.9周,环比下降12.32%,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环比增速分别-26.44%、-0.58%、0%。 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7%,商品房销售额破17万亿。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04446亿元,增长7.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销售额方面,2020年,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5.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1.2%。 LPR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1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两个期限品种报价均与上个月持平。在宏观调控不放松的基调下,“精准导向”的政策防范房企杠杆及投机风险,我们认为偿债能力突出、现金充足、杠杆水平相对较低且土储区位良好的优质房企或受益。 楼市因城施策。上海收紧楼市调控: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21日晚,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调整增值税征免年限,将个人对外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高至5年。我们认为,供应端将持续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为主,需求端持续控制炒房并维持刚需购房优惠力度,“因城施策“会保持常态化。 “因城施策”常态化,政策稳定性提高,行业风险溢价率将下降,行业融资端的再收紧或进一步催化企业间的分化。从房企角度看,三道红线将在未来三年深刻改变房企经营行为,不少企业不得不加速推出降档举措,行业风险溢价率下行,降档房企债性价值提升、股性价值减弱,过去以高预期毛利率为主的强投资公司将弱于以低毛利率投资预期的强运营公司,我们持续推荐:1)优质龙头:万科、保利、 金地、融创、龙湖、招商;2)优质成长:金科、中南、阳光、新城、华润、 旭辉、龙光;3)优质物管: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新城悦、永升生活、绿城服务等;4)低估价值:城投控股、南山控股、大悦城、光大嘉宝等。 风险提示 经济环境恶化、货币政策传导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