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风向是否在动?都是流动性惹的祸?如何看待节前市场? 一、削弱春节效应对供给端的影响——短期提升生产强度 就地过年虽然不影响春节长假,但是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仅限于7天法定假日。官方定义的春运,一般是从春节前的15天到春节后的25天,共计40天,这期间都是人口往返流动的高峰期。因此,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大致是以法定假日为中心向前、向后各延伸2周,总计5周,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劳动力提前放假、滞后返工。 参考近几年的发电耗煤量,工业生产活动一般从春节前的第4周开始边际转弱,第2周开始明显转弱,春节当周为最低点,到春节后的第3周基本回归正常,与春运的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如果今年春节有20%的劳动力人口就地过年,这部分劳动力可能会比往年更晚放假、更早返工,从而使春节前后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比正常情况有所增强。假设春节前1周和后1周的生产强度提升10%,则对1季度工增的提升约为0.7%。 二、削弱春节效应对需求端的影响—消费、投资、出口各不相同 就地过年对需求端的影响要分类看待,以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为例,影响各不相同。短期而言,就地过年可能会加强生产、削弱消费、小幅加强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有限。 1、消费整体受损,区域间和结构间会有腾挪 以社零衡量,消费总量上也有春节效应,但与生产端相反,春节会增强消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烟酒茶、各类礼盒、金银珠宝、餐饮等,主要与亲朋好友间的礼节馈赠和聚会娱乐有关;二是部分小额可选消费例如服装鞋帽;三是部分大额可选消费例如汽车等,部分在外务工人员有购车返乡的需求。 就地过年主要会削弱第一种需求,因为不返乡会降低走亲访友频率;对第二种需求的影响不大,因为与返乡与否基本无关;对第三种需求的影响不确定,因为虽然返乡人数减少,但是对于返乡人群来说,自驾出行可能是疫情期间的更好选择。目前来看,1月前两周乘用车销售转弱至负增长,持续性有待观察。另外,对于部分不在社零统计范围内的服务类消费如交运、旅游等,选择就地过年的人群出行出游意愿可能也有限,预计整体影响偏负面。 从区域上看,由于春节返乡整体是人口从更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因此越是经济欠发达、人口净流出的地区,消费需求越会被削弱;相反,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2、投资整体小幅受益,结构上偏向制造业 以固投衡量,春节效应会削弱投资,这与工业生产的逻辑是类似的,因此就地过年可能会对投资有一定加强。但相比于工业生产,投资端的加强幅度可能相对更弱,因为春节前后投资偏弱的原因除了劳动力返乡之外,也与北方时值冬季、部分项目开工施工难度较大有关,尤其是房地产和基建等户外项目。所以,考虑到春节效应主要是在冬季,制造业投资的受益程度可能相对更高。 3、出口整体影响不大 以出口金额衡量,近年来1-2月的出口金额均值与3月基本相等,所以出口的春节效应比消费和投资更弱。这与海外主要出口国不存在春节效应有关,生产需求不受影响,所以出口企业需要保证商品的正常供应。 三、就地过年对1季度经济的短期影响有限,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恢复情况 总的来看,就地过年加强生产、削弱需求,对1季度经济增速的整体影响方向难以确定,但影响幅度不会太大。考虑疫情导致局部地区经济活动受限的影响,1季度实际GDP增速可能落在此前我们预期区间的偏低位置(19%左右)。 结构上,第二产业增速可能小幅提升,需求削弱的影响会反映为产成品存货的上升;第三产业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交运、旅游、餐饮等服务类消费需求低于季节性。具体来看,上游的工业原材料、中游的机械设备、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拉长一点时间看,就地过年的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情况。如果节后防疫压力减轻、需求恢复较快,短期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中长期的增长贡献;如果节后防疫压力持续、需求复苏低于预期,则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库存的被动回补,反而对后续的生产和价格形成抑制。这种情况下就地过年的影响主要是前置了生产和一部分投资需求、消灭了一部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略偏负面,但这个影响是二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不能归结于就地过年的政策。 策略:138人管3.3万亿,二八格局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 1、公募基金二八分化,持仓集中于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长期将类似于美国 公募基金加快二八分化,头部话语权增强:“百亿俱乐部基金经理”达到138人,管理规模占资金总规模的比重从2019年的28.83%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63.03%。 百亿基金持仓特点: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 长期将类似于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处于低增速、集中度提升的时代;头部产品市占率、持股集中度双提升:(1)2020年主动管理基金公司的CR3达到28.4%,CR10达到46.3%。(2)2020年前10大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市占率提升至20.4%。同时,这些基金产品持股集中度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是前10持仓占比提升至70.2%,另一方面是重仓股的高度重合。 2、头部的流动性溢价和尾部的流动性折价是否就意味着选股紧盯头部公司? 资金面和基本面共同造成过往三年头部和尾部的估值分化,并且大概率会延续,这就导致一方面头部公司享有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另一方面,广大1-2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又会遭受流动性折价和不确定性折价。 因此,500亿以上公司还是主战场,头部公司仍然享受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但是随着机构持仓向头部公司不断集中,收益率与基准指数相近是必然的,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在增加。机构想要获得超额收益,有必要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作为储备。未来寻找破局的方式之一在于新兴行业。 3、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为什么新兴行业的中小公司是有望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 新兴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的强者恒强,行业仍然是蓝海,市值刚到200亿左右新兴行业的公司会进入大资金的可买入范围,资金进入后,资金面和基本面形成正向循环,这就导致小市值公司将享有流动性折价到流动性溢价的过程。 4、如何寻找能够走出来的小公司?一个思路:抄作业策略——头部基金新进的中小公司 主要逻辑在于:公司在200亿左右时市值仍然偏小,流动性较差,如果持有逻辑坏了,机构换仓困难。因此,要具备比较强的行业确定性,头部基金才会重仓买入。也就意味着头部基金敢于买入的中小公司,胜率可能会比较高。一是可以关注基金重仓股持仓变动是否有不同于以往量级的买入。二是关注基金重仓股中的新增标的。 5、公募发行影响因素与投资者赎旧买新行为 存量基金的赎回并非是导致新发基金份额急剧增长的主因。短期来看,1-2月月均发行规模可达3,200-3,500亿元(1月前三周3000亿,2月最后一周到2月,大约还有3500亿左右),远高于2015年5月和2020年7月2800亿和2700亿的高峰。 长期来看,在楼市收益曲线扁平化、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居民部门财富向股市迁移的趋势或得以延续,从而进一步强化公募基金(尤其是头部基金经理)对核心资产的话语权。 固收:如何看待春节前后资金面? 近期市场流动性骤然紧张,是什么原因?春节效应还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 我们认为既非春节效应,也不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而是央行从前期流动性投放中退出引致的结果。 对于下一阶段的流动性,一方面固然要考虑春节影响,另一方面还是要合理看待政策的逻辑和边界。 展望2月,考虑春节效应,我们预估银行体系资金缺口4000亿左右。全月资金压力不大,关键是春节前后的波动情况,取决于央行操作和应对。结合往年,央行春节节前净投放规模一般会达到1.6-1.8万亿,节后则顺势回笼,今年具体会如何操作,还是取决于货币政策重心。 由于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仍在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形势良好,前期信用事件、银行结构性存款压降等任务也基本告一段落,央行确实到了适时退出流动性支持,将工作重心再度转向宏观稳杠杆的时候。而且,近期美元、美债的走向也为央行边际退出流动性提供了时间窗口。 至于,国内近期防疫措施升级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研判还未到需要央行操作关注的程度。 所以预计春节前央行投放可能维持紧平衡的状态,参考历史,春节前央行净投放规模一般在1.6-1.8万亿,今年2月的资金缺口略小,估计1.6万亿左右,以MLF续作为例,1月31日前后逻辑上需要进行操作,操作规模可能6000亿上下,剩下资金缺口主要由公开市场投放完成。 考虑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预计资金利率可能还是维持一个区间状态,可以用去年8月15日央行超额续作MLF以来,到今年1月15日央行首次缩量续作MLF这个阶段的短端区间作为下一阶段区间的前提参考,不用过于担心近期资金情况的持续恶化。 至于长端利率,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继续维持,所以操作上,我们还是强调安全边际,十年国债3.2%、十年国开3.7%的安全边际会更好一些。未来在波段中还是把握票息舒服与否,用票息来度量节奏,而不是简单用宏观来度量节奏。 总体上,考虑宏观与政策逻辑,操作上不以松喜,不以紧悲。 金工:趋势仍在延续,估值进入风险区域 在上上周回调之后,我们上周周报指出:市场重回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3.44%,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市场和我们预期较为一致,wind全A全周上涨2.56%;市值维度上,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2000指数上周上涨2.18%,沪深300上涨2.05%,创业板指大涨8.68%;行业上,电力设备新能源与医药领涨,分别上涨9.27%和8.13%;非银上周跌幅最大,下跌3.43%。我们推荐的国防军工和有色,计算机和电子四大方向,上周分别上涨2.9%,5.75%,4.03%,2.2%,全部位于前二分之一。成交活跃度上,电子和电力设备行业成为资金博弈的主战场,电子行业成交额继续位列榜首。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继续上升,20日线收于5517点,120日线收于5274,短期均线继续位于长线均线之上,两线距离由上期的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 在我们的择时体系下,当市场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跟随加上风控是我们模型在上行趋势中的交易守则。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 风格与行业选择上,根据天风量化two-beta风格选择模型,当前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进入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中期角度继续专项推荐周期上游和中游板块;短期从行业动量的角度,目前活跃度最强的行业为电力设备和电子,展望2021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利润增速相对行业自身过去10年的排序来看,靠前的行业为计算机以及医药,均为过去十年中次优的年份;综合来看,继续重点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上证50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均进入70分位点,属于我们定义的高估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500目前估值水平尚可,结合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7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由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但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已经进入高估区域,仓位建议调整至70%。配置方向上,综合当前的宏观背景以及短期资金的活跃度和2021年的行业景气度情况,建议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银行:重庆银行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营收净利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重庆经济发达,19年GDP为2.36万亿元,同比增长9.34%,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五,与广州市基本持平。此外,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市场稳定增长。重庆银行积极把握国家战略赋予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机遇,依托区位优势,未来,重庆银行将继续围绕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 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自成立以来,重庆银行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已成为一家专注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重庆银行资产规模在我国西部地区位于前列,同时,重庆银行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中首家获得目前城商行最高投资级评级的银行。 营收净利稳定增长。截至3Q20,重庆银行3Q20营收97.97亿元,yoy + 13.13%;归母净利润38.91亿元,yoy +4.60%,增速较1H20提高7.74pct。截至3Q20,重庆银行总资产规模为5469.14亿元,排名上市城商行中下游;yoy+16.54%,增速较1H20提升1.3pct,处于上市城商行中游。 净息差较好 净息差回升后平稳。重庆银行净息差在1H18降至1.58%后回升,1H20恢复至2.24%,高于其他城商行。分解来看,重庆银行贷款利率未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在18至20年市场利率震荡下行的大环境下保持在6%左右;负债端成本持续上升,1H20存款收益率达3.01%,处于城商行中最高水平。 资产质量平稳,结构稳定 不良率有所下降。截止1H20,不良贷款率为1.24%,较18年峰值下降12BP。在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重庆银行关注类贷款率在所选取的城商行中处于上游,近五年来持续下降,自15年的4.25%下降至1H20的3.09%。逾期贷款率由17年的4.56%下降1.81个百分点至19年的2.75%,在1H20回升至3.02%。不良贷款净生成率在所选城商行中处于中下水平,关注贷款迁徙率在行业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近几年下降较快。 拨备计提力度良好。重庆银行19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79.83%,1Q20上升至291.31%后于1H20上升至302.17%。拨贷比自15年起持续增加,从2.37%上升至1H20的3.72%。重庆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均由行业下游逐渐上升至行业中游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强。 投资建议: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重庆银行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在较高水平保持平稳;存贷款规模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关注资产质量提升,结构稳定。 非银:众安在线:时势造新锐,创新造未来! 行业空间方面,医疗险与互联网渠道均为保险行业中正在高速发展的风口,众安在线的未来保费的核心增长点正是两者的结合——“互联网医疗险”。 1)2019年,新增保单由80/90后购买的比例已占48.9%,80后即将超越70后成为保险消费主力军。80、90后的保险意识更强,更习惯于通过信息搜索、自主判断来选购保险产品,更倾向于在线上平台购买保险,尤其是价格优惠的简单产品。 2)医疗险以其“普惠”(低购买门槛,高“展示保额/保费”)的特质正在快速提升覆盖面,医疗险在健康险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2020年百万医疗险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用户规模预计为9000万人。我们判断2025年,用户规模可增至3亿人,保费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另外,医疗险正在呈现出包含的健康服务增多导致件均保费不断提升的态势,这将为医疗险市场带来更多增量。2020年,众安在百万医疗险市场的保费占比预计约为15%。 3)百万医疗险目前的承保利润率较高,且我们判断未来5年可持续。众安在线的尊享系列产品的用户年龄平均约35岁,主要分布在一线至三线城市,优质的客群导致2019年和2020H的健康生态的“赔付率 + 渠道费用率”分别仅为73.8%、73.5%,显著优于其他生态。我们判断众安有望凭借以下举措,保持这种盈利水平: a)持续发力,获取更多的自有平台保费; b)深化健康服务(“健康险+健康服务”),提升客户黏性; c)快速响应,持续创新,保持与支付宝等头部流量平台的良好合作关系。另外,众安可通过其经代公司获取更多的人身险长险的销售佣金;未来若能获取“互联网寿险牌照”,增长空间能够进一步打开。 公司竞争优势方面,我们判断众安在线将凭借其体制机制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与企业文化优势、股东支持(蚂蚁),构建一定的“护城河”。 1)众安在线是保险行业中几乎唯一的纯正的科技企业,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与能力均显著优于竞争对手(国企为主),类似于东方财富优于传统券商。这使得支付宝等头部的互联网平台跟众安合作的效果更好,另外蚂蚁是众安的第一大股东。这也将使得众安更有希望打造好自身流量,以及发展好健康服务、保险科技等新兴业务。 2)大型保险公司仍不会将医疗险以及互联网渠道的发展单独放在核心的战略地位,其普遍思路仍是通过医疗险促进重疾险的销售,将线上能力赋能给代理人队伍。因此,这种竞争实质是错位的。 公司业绩方面,众安在线通过“有质量地增长”,收缩了消费金融生态、医疗团险等风险较大、盈利性差的业务,大力发展健康生态、汽车生态等盈利性好且增长空间大的业务,聚焦承保利润指标。2020年将扭亏为盈,未来在投资收益稳定的前提下,2021年及以后的利润有望持续改善。 未来新前景方面,众安科技、互联网医院、暖哇科技的保险科技输出、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等新兴业务亦有光明前景。 目前公司科技输出签约客户64家,其中保险客户29家且复购率较高。科技输出亦同步向海外扩张,目前核心系统Graphene已输出到日本三大财险公司之一SOMPO、 新加坡最大的综合保险机构NTUC Income。此外,众安正在积极布局大健康生态,逐渐打造融合了互联网保险、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科技的完整生态闭环。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在互联网保险赛道以及医疗险赛道的高成长性,短期 视角下的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长期视角下的科技输出及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可带来增量。预计公司2020、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1亿元、234亿元、320亿元,同比分别+20%、+30%、+37%;净利润分别为7.6 亿元、10.6亿元、16.3亿元。参考海外可比公司给予4倍PS,对应2021年股价为76.3元港币,对应目标涨幅为73%,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地产:2020商品房销售破17万亿,LPR连续9个月持平 本周跟踪36大城市一手房合计成交4.39万套,环比下降1.87%,同比上升38.45%,累计同比上升13.26%,较前一周增加2.45个百分点。本周跟踪的11个城市二手房成交合计1.44万套,环比上升9.48%,同比上升21.16%,累计同比下降3.4%,较上周增加22.83个百分点。截止本次统计日,全国14大城市住宅可售套数合计61.13万套,去化周期28.9周,环比下降12.32%,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环比增速分别-26.44%、-0.58%、0%。 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7%,商品房销售额破17万亿。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04446亿元,增长7.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销售额方面,2020年,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5.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1.2%。 LPR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1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两个期限品种报价均与上个月持平。在宏观调控不放松的基调下,“精准导向”的政策防范房企杠杆及投机风险,我们认为偿债能力突出、现金充足、杠杆水平相对较低且土储区位良好的优质房企或受益。 楼市因城施策。上海收紧楼市调控: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21日晚,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调整增值税征免年限,将个人对外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高至5年。我们认为,供应端将持续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为主,需求端持续控制炒房并维持刚需购房优惠力度,“因城施策“会保持常态化。 “因城施策”常态化,政策稳定性提高,行业风险溢价率将下降,行业融资端的再收紧或进一步催化企业间的分化。从房企角度看,三道红线将在未来三年深刻改变房企经营行为,不少企业不得不加速推出降档举措,行业风险溢价率下行,降档房企债性价值提升、股性价值减弱,过去以高预期毛利率为主的强投资公司将弱于以低毛利率投资预期的强运营公司,我们持续推荐:1)优质龙头:万科、保利、 金地、融创、龙湖、招商;2)优质成长:金科、中南、阳光、新城、华润、 旭辉、龙光;3)优质物管: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新城悦、永升生活、绿城服务等;4)低估价值:城投控股、南山控股、大悦城、光大嘉宝等。 风险提示 经济环境恶化、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金融界网1月22日消息 华为心声社区刊发了任正非签发的电邮。在邮件中,任正非表示在未来3-5年薪酬结构不会变化的原则下,在待遇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在战火中选拔优秀员工。 任正非称,不要因美国一时打压我们而沮丧,放弃全球化的战略。求生的欲望,使我们振奋起来了。全体员工表明了,“宁可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 他表示,在科学上要敢于大胆突破,要无怨无悔的努力攀登,也像欧、美、日、俄等国领先公司一样,像蜡烛燃烧自己,也照亮别人。 要敢于启用优秀的员工超过我们 加强主官、主管的末位淘汰 任正非称,人力资源政策,要胸怀宽广,敢于启用优秀的员工超过我们,要坚决引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要不断激活我们的组织,提升有贡献的员工,组成合成的生力军。加强主官、主管的末位淘汰,激活组织的潜能;加强专家的纵向流动,使专家一方面吸收宇宙真气,一方面接地气,在纵向循环选拔优秀的,使专家保持一种旺盛的进取能量。 要允许员工在内部有序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制,让高人指点、“佛祖”开光的引导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让年青人早点走上担当。我们要继续招募优秀应届生、卓越的科学家、天才的少年一同来参战,要继续激活全体员工的潜能。公司并未到了生死关头,不需要用血烧热来炼钢。要沉着镇静,平平静静地干好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地前行。 任正非称,在低潮时期每年仍拨备十亿美元给战略预备队,为来自一线的功臣、英雄、员工提供转人磨芯机会。每个员工都要努力学习,无论在职还是脱产,都要珍惜自我学习的机会,要把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精神面貌传下去,让组织活泼起来,血液加速循环起来。 不放弃全球化的战略 不赞成片面地提自主创新 任正非称,制裁使华为全球化战略不能完全实施,部分全球化平台也依靠不了。现在必须全面靠自己打造产品,逼着从小学生做起,而且要快速跳级再跳级到博士。“我们既不是巧媳妇,也没有米。”任正非表示。 不过任正非也强调,不要因美国一时打压我们而沮丧,放弃全球化的战略。他不赞成片面地提自主创新,“只有在那些非引领性、非前沿领域中,自力更生才是可能的;在前沿领域的引领性尖端技术上,是没有被人验证的领域,根本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没有全球共同的努力是不行的。” 在科学上要敢于大胆突破 像蜡烛燃烧自己,也照亮别人 任正非称,在科学上要敢于大胆突破,要敢于将鸿蒙推入竞争,鲲鹏和昇腾的生态发展与软件的开发决不停步。对未来科学的探索不停步,研发不停步,继续勇往直前。不能以后生存下来了,却看不见未来了。没有明天了,这样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 任正非表示,当前科技的进步已超过人类的迫切需求,一项科技发明并不能创造一个大产业、创造超额利润。像蒸汽机、电动机的出现那样,就改变了一个世界,现在需要全世界的合力,才能完成一个产品、一个产业。科技发展正处在一个饱和曲线的平顶端,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能有对等的收益,反而给追赶者减少了追赶的困难。例如,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经费是200亿美元,但收益只有研发投入的40%,60%的蜡烛在黑暗的探索之路燃尽了。我们仍无怨无悔的努力攀登,也像欧、美、日、俄等国领先公司一样,像蜡烛燃烧自己,也照亮别人。 坚决裁掉一部分产品 不要产生一些专为上面写报告的高薪阶层 关于产品线,任正非称要对没有前途、领路人多年都是在讲故事的,坚决裁掉一部分产品。Marketing不要空谈,不要产生一些专为上面写报告的高薪阶层,要走上前线,支撑胜利,创造利润。 任正非强调,既要垂直向上探索新技术、新理论对产品的影响,也要重视产品在场景化中组合应用的竞争力。什么是场景化?例如,我们常说的工业互联网(工业、联接、人工智能),首先它的本质应该是工业(当然包括农业、医疗、教育……);联网就是联接这个产业,我们最熟悉;然后是人工智能。 在场景化应用中,必须重视客户需求,必须依靠行业专家,如煤矿军团要探索出一条5G+人工智能改变社会的道路来,真正使5G改变社会成为一个现实。不能再简单地认为,以“联接为主”去加什么,就会是什么,这会误导努力的方向,增加客户的负担。我们是一个科技集团,更是一个商业集团,成功的标志还是在盈利的能力,没有粮食,心会发慌。 来源为金融界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对于业绩增长,慧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存军表示:“在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消费者信心改善的背景下,我们与保险公司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定制重疾产品的市场需求好于预期。创纪录的业绩反映了我们依托数据分析能力定制具有吸引力的长期健康险产品的优势,以及通过技术驱动在线平台进行分销等核心竞争力。”(见习记者/林娉莹)
十数年来, 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风险抵御神器。 大众对保险的认知也迅速从“要不要买保险”向“什么保险最适合自己”转变。 选择合适的保险,很难,但也很容易! 说难,因为这是个技术活!单看最初级的保险分类,就足以让大部分人云里雾里,更不用说详细了解保险的产品形态,乃至保险的条款细节。 说容易,因为只要掌握一条原则:保险归根结底是一款金融工具,主要帮助我们应对未知风险。选择合适的保险,我们只要将保险的保障内容与自己未来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一一匹配。 最近,小编仔细研究了一下平安人寿的爆款产品守护百分百,下面就以研究结果为例来看看选择一份合适自己的保险到底有多容易。 首先,守护百分百的主险是一款“返本”的两全保险。 什么是两全保险呢?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 通俗来讲,就是“没事是储备,有事有保障”。 以守护百分百为例,其保障期限有保至60周岁、65周岁、70周岁、75周岁、80周岁五种选择。 保障期间内,我们可以享受守护百分百的100%基本保额的寿险保障及重疾保障。具体保障我们后面详细讲。 保障期满,即到60/65/70/75/80周岁时,没有出险,可以领取满期生存保险金,金额相当于主险和附加重疾险所交保费。实质就是就是交了多少钱满期可以全部领取回来,可以作为养老的有力补充。 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守护百分百的两全责任,就相当于我们为未来养老进行了一次零存整取,同时又享受到了充足的保障,可谓性价比之选! 提到性价比,很多人喜欢将两全险和一般寿险或理财产品进行对比,但从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保险的保障范围、能帮我们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同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怎么可以硬拉在一起呢? 其次,守护百分百是一款高性价比的纯重疾保障产品 何谓纯重疾,就是凭借专业、专注,帮助客户聚拢全部力量应对最需要保障的部分。 从保障力上看,守护百分百保障80种重大疾病。纵观保险公司们历年公布的理赔年报,这已经覆盖了超过9成的重症、复杂手术或者对生活会产生严重影响的理赔。在其他保险条款上占据相当篇幅的“中症”、“轻症”,即便出现,也完全可以通过社保和百万医疗等更便宜、易得的保障手段来解决。恰如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未必事事都要一家之主来满足:做得一手好饭,当然贴心、可以炫耀,但点个外卖也能完美解决问题,多赚钱才是正职。 而且,如果我们实在需要轻症保障,守护百分百也有考量。我们可以选择附加“福星轻症”,对原位癌、轻微脑中风后遗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10种最常见特定轻度重疾提供保障,不分组三次赔付,每种轻度重疾限赔付一次,且轻症赔付后不影响重大疾病的赔付。 小编在保险师上做了一份计划书,25岁男,主险两全保险选择75周岁满期,30年交,年交保费3696元,每天仅需约10元钱,即可获得高达22万元重疾和身故保障。好钢就需用在刀刃上,用相对较低的投入,专注解决主要问题,这就是守护百分百这款纯重疾产品,对客户保障需求的悉心考量。 划重点啦——守护百分百的高光时刻:领取满期金后还有保障! 守护百分百的最重要亮点就是,两全主险保障期满,给付生存保险金后,客户仍可享受长达终身的重疾和寿险保障。 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平安无事,一直到保障期满,不仅可以领取满期生存保险金(相当于主险和附加重疾所交保费),而且还可以领取到相当于基本保额的重疾和寿险保险金。 还是以数据来看更加直观一点。上文案例提到的25岁男,其购买的守护百分百在各年龄阶段的保障如下: 1、全部所交保费:11.1万 2、70周岁前,22万保额的重疾和身故保障。 3、70周岁,领取满期生存保险金:11.1万。 4、70周岁后,发生重疾或安享天年(必然获得)22万元。 一份保障型保险,累计交费11.1万,最高可以获得33.1万的赔付! 这还是一款保障型产品吗!! 但守护百分百就有充足的底气将其写到白纸黑字、具备法律效力的条款中。 重疾保障上,平安附加守护百分百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在条款中明确标明, “本附加险合同的保险期间为终身,自本附加险合同生效时起至被保险人身故时止”。 寿险保障上,平安附加守护百分百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特别在条款中新增了主险期满后的身故责任。 最后,守护百分百的背书是平安 早几年,“买保险,就是买平安”这句口号早已经耳熟能详。作为国内寿险业的翘楚,平安人寿成立以来一直以创新和服务引领行业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理赔、保单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持续升级,为客户带来“简单便捷,友善安心”的消费体验。 在理赔方面,平安人寿运用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推出手机上的理赔服务—“闪赔”,可快速出具理赔结论,客户在30分钟内便可收到理赔结果。 在增值服务方面,平安人寿针对客户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需求,提供线上增值服务,覆盖家庭关系、亲子育儿、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 在保单服务方面,平安人寿开发了“智慧客服”,通过引入AI等技术,实现了保单业务在线一次性办理。 综合来看,守护百分百可以帮我们解决人一生绕不过去的3大风险: 不请自来的疾病:一场大病能毁了整个家庭的幸福,病倒一个人,全家受穷。 突如其来的意外,想想一旦离去:孤寂无助的配偶如何独撑家庭重担?嗷嗷待哺的子女如何面对未来生活。 如期而至的养老:谁也不能停止时间的轮盘,关键是30年后谁来养你?别人让最美夕阳红成为一种幻想。 而且,还可以带给我们无以伦比的“产品+“、“服务+”体验。 所以,综合产品形态、性价比及公司品牌、服务等因素,守护百分百确实是目前市场上特别值得推荐的一款双全+重疾产品。
2020年,中国债券市场有了一系列新发展,其中有六个方面值得关注。 净融资规模下降显著 较之2019年,2020年中国的债券发行增长率趋缓,加之清偿规模扩大,造成净融资额下降显著。发行规模增长趋缓,当然首先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关。深入到债务融资的结构层面分析,则可看到,与债券融资相互替代的工具(即银行贷款)增长很快。这说明,2020年,我国非金融机构的债务融资主要依赖的是银行贷款而不是发行债券,这显然与2020年的新冠疫情以及我们应对新冠疫情的整个货币政策操作特征有密切关联。也就是说,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了抗“疫”,央行站到了发放贷款的第一线上。认识及此,我们也可合理推断,2021年,随着紧张局势趋缓,我国债券融资的增速可能加快。在易纲行长1月8日的公开讲话中,“促进企业发债融资”已经成为实施2021年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率债、信用债和同业存单净融资额增减互见 利率债净融资额有所增加,信用债净融资额下降明显,同业存单净融资则出现负增长。三类主要债券品种融资额发生剧烈变化,显然与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经济形势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各类债券的供求关系变化密切相关。利率债的融资额有所增加,主要归因于国债、地方政府债的发行规模跃增,这当然为刺激经济和抗击疫情所必需;信用债净融资额的下降,显然与2020年若干企业债务违约密集出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同业存单融资额负增长,则是与2020年货币政策宽松、同业融资需求减少以及监管部门着力整顿同业融资相关。 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有较大进展 如所周知,中国债券市场的基本弊端之一,就是市场分割。这种分割,不仅表现在债券的发行分别由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批准,而且管理规则不尽相同上,还表现在这些债券一向都在确定的市场中进行交易,主要是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柜台市场和其他市场,彼此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五龙治水”的状况,既是中国行政体系中部门间缺乏协调的表现,也是中国特有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路径的结果。改变市场分割状况,一直是我国债券市场改革的目标之一,在2020年,我们显然向着这个目标又前进了一步。可以通过各种债券的跨市场发行规模观察到这一进展。2019年,我国跨市场品种发行量超过1万亿元,而2020年前三季度便已达到5.3万亿元。跨市场发行占比则由2019年的2.4%上升到2020年1~9月的12.5%,这为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债券市场分割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实现的同时,国家开发银行和其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华外资银行以及境内上市的其他银行,可以选择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或者以直接开户的方式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现券协议交易。应当说,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主要监管当局在2020年颁发了很多政策,向着互联互通的方向同向而行,是推动这一进展的主要动力。 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有利于切实便利债券跨市场发行与交易,促进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市场和统一价格,为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宏观调控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也有利于提升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效率,推动构建以客户为中心、适度竞争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债券违约的新动态 关于违约问题,我们自2016年起就不止一次讨论过。当年,债券市场的违约金额从116亿元跃增为403.34亿元,违约主体则从民企到央企、再到地方国企,范围不断扩展。对此,我们强调了看待违约现象的两分法。违约现象发生,当然说明一些企业的素质不够高或者经营出了问题,同时也告诉我们,债券市场是有鉴别和筛选功能的,这个功能非常“冷酷”地以违约的方式表示出来。 当时,发展我国债券市场最要做的工作就是打破刚兑。因为,在此之前,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债券市场事实上呈政府信用、银行信用笼罩天下的格局,并衍生出“刚性兑付”的荒谬结果。也就是说,我国市场上的债券尽管名目繁多,但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各级政府或商业银行“背书”的,市场和投资者也是根据这些提供隐性担保的主体的信用来决定债券的信用和价格。显然,那时,“穿着各种服装”的债券实在只是政府债券和银行贷款的替代品。以信用违约为始点,市场正在摆脱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传统格局,凸显了不同筹资主体的不同信用特征,展示了不同投资主体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倾向,从而使得债券市场真正开始发挥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总之,中国债券市场上出现违约,有其积极的作用:它使中国债券市场摆脱了其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母体,打破“刚性兑付”,开始了独立发展的进程。 2020年,债券市场上的违约现象有了新的变化。令人瞩目的事态就是,尽管违约规模的增长有所放缓,但其对市场的冲击强度更大。原因包括:第一,因破产重组清算导致的违约增多。也就是说,发债的公司出了问题,并且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公司运营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违约,应当被看作是依循市场规律行事、负责任的违约。第二,国企债务违约在2020年的占比提高得较快。2019年仅占20%,到2020年便达到50%以上。这一事态印证了我们很久以来秉持的一个看法,即在相当程度上,中国经济的问题集中于国企,因此,扎扎实实推进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关键。实体经济领域如此,金融领域亦然。第三,高信用等级债券的违约增多,且违约企业的信用等级有向上攀升之势。2018~2020年,发行时主体评级为AAA级的债券违约金额由131.15亿元快速增加至654.09亿元,占比也由14%提高到49%。如果加上AA+级,2020年的债券违约金额中有81%发生在高等级发债主体中。这个状况令我们担忧。面对越来越多高信用等级企业债券出现违约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信用评级何用?信用评级体系下一步如何建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知道,信用环境建设是一国金融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制度建设之一,信用评估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如果我们的公司评级都在投资级以上,但一进入市场便堕入垃圾级别,我们的评级公司情何以堪?显然,违约事态的发展,对我国信用评级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债券市场法治基础进一步巩固 令人欣慰的是,2021年的债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十分健康的因素。例如,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正式实施,为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新动力。新《证券法》新增了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专章,并对此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其中最重要者包括: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区分制度、上市公司股东权利代为行使征集制度、普通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纠纷的强制调解制度等。 新《证券法》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2020年7月13日,杭州中院对原告王放等487人与五洋建设、陈志樟、德邦证券、大信会计、锦天城律所、大公国际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进行立案受理,并于2020年9月4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2020年12月31日,杭州中院对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对债券发行人、实际控制人、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给予判定。杭州中院审判的此次债券纠纷案件,开创了多个业内第一,它是全国首例债券欺诈发行案,是证券纠纷领域全国首例适用中国特色“代表人诉讼制度”审理的案件,也是首个判定承销商承担连带责任的案例。这个案例实质性地推进了我国债券纠纷处置的法制化进程,有助于震慑债券发行人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助于压实中介机构法律职责;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 十余年前,我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从事过一项关于中国金融生态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显示,金融生态对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其中,法治环境更居关键地位。对于某一地区而言,其法治环境优劣并不取决于案件多少,而取决于出现风险事件后能否及时得到公正处理。在我们的评级系列中,浙江在很多年份中均居前列。如今,第一个贯彻新《证券法》的案例又发生在浙江,这不能说是巧合。 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2020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这一年,与中国对外开放关系最为密切的事件,就是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该理论甫一提出,就被国外学者误读为中国要重新闭关锁国,重提自力更生。之后,中国用实际行动回答世人:实施双循环的中国经济绝不是封闭的经济,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债券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2019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先后解决了境内外企业发行与国际惯例接轨、放开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资产规模上限、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的程序等一系列问题,当然也包括在产权层面上实质性地进入中国境内金融机构以及完善上述机构的治理机制等问题。这些举措,完善了既有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效果是是否显著的。今年以来,境外机构在人民币资产配置总量上的增长,既是存量机构对人民币资产配置增加的结果,也是新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境外机构数量扩张的结果。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境外投资机构家数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仍旧稳步增长,按照法人机构统计口径,截至2020年6月末,共有101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455家机构通过直投模式入市;563家机构通过债券通模式入市,分别较年初增加6家和75家。 当我们进一步敞开大门,以制度性对外开放的新姿态迎接全球投资者时,就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境外机构在中国市场上的投资偏好。资料显示,按照占比大小,境外投资者投资产品的顺序是:国债(59%)、政策性金融债(30%)、同业存单(7%)、中融短票(3%)、金融债(包括资本债,1%),而企业债和资产支持证券则无人问津。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愿意投资真正高等级的安全债券。据此我们可以有两个进一步的认识,其一,在中国,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级债券,一是国债,二是政府机构债(政策性金融债);其二,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中国的债券,事实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因为,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就是非居民持有本国货币定值的金融资产。这意味着,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创造条件让越来越多的国外机构,包括国际组织、各国中央银行和私人投资者,更多地购买并持有我们的政府债券。我们指出这一事实,意在强调:为了迎接境外机构大规模进入的好时光,为了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们必须建设一个有密度、有弹性、有深度的国债市场。要达此目的,须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精诚合作。 在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过程中,还有一个好消息值得一提,就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伴随中国债券被进一步纳入国际指数而不断深化。当前国际债券三大指数已尽数将中国债券纳入旗下。2020年2月,摩根大通宣布把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摩根大通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9月25日,富时罗素公司宣布,中国国债将于2021年10月份被纳入富时罗素全球政府债券指数(WGBI)。这些动态对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正面评价和激励。 2021年1月12日,以“双循环:新格局 新机遇”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债券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参加论坛并发表演讲。本文系李扬教授所作的主题发言,业经作者审定,将分为上、下篇发出。 上篇为回顾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作出评论;下篇则选择了我们当前遇到且今后仍会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分析,即超低利率乃至负利率长期化及其影响的问题。
元旦假期临近,新冠肺炎疫情再起波澜。最近几天,北京、成都、大连、广州、绥芬河等地通报疫情最新情况,发现多例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截至12月20日15时,全国已出现14个中风险地区,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病毒的“狡猾”和疫情的“顽固”。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面对入冬以来国内疫情频发多发的势头,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及时、有力、到位的防控措施。上海迅速采取行动,对出现疫情的机场货运区域进行全面筛查;天津进入战时状态,进行较大范围的全员检测;东宁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交通卡口进行管控……从临床救治到隔离观察,从全员检测到环境消杀,各地都严阵以待、雷厉风行,织紧了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天罗地网”。 可以说,我们已经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有了不少规律性认识。事实也证明,我们的疫情防控策略是有效的,疫控追踪能力和精准防控能力是经得起检验的。如今遭遇多点零星散发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理性客观。 只不过,“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尽管信心百倍,但仍需慎终如始。随着国外第二波疫情暴发,病毒发生变种的威胁更大。跟踪国内新增病例的传播路径也发现,病毒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刁钻,让人防不胜防。不可否认,人类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等,还没有完全研究透彻。当此之时,必须慎之又慎、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细之又细。 从实际来看,有两个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一,进口冷链食品已成为疫情复发的风险点。病毒具有耐低温的特性,在冷链食品及其包装表面更易存活。受封存场地、检测能力、消毒设施、人员配备等因素限制,难以做到对所有批次取样检测。这就对冷链防疫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等等。只有人物共防,才能堵上病毒“入关”的漏洞。 其二,个人疏于防范可能会成为病毒攻击的突破口。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但还没有实现完全胜利。面对疫情,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在商超、餐饮单位、宾馆饭店、农贸市场、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和影剧院等重点场所,需要严格落实戴口罩、测温验码、通风消毒、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从事冷链、快递外卖、出租车(网约车)、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 面对疫情零星散发的态势,有一例就救治一例,有一地就防控一地。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护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一起迎接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