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本年度的“年度守护者”,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援鄂医生刘纯入选,《时代》周刊还专门为她制作了抗疫纪录片。对于一并入选的多国医护工作者,《时代》周刊这样评价:他们展现出了人类最优良的精神——无私、同情、毅力与勇气。面对新冠病毒的突然袭击,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刘纯”们不是天生的“超级英雄”,他们是父母眼中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是妻子眼中不懂浪漫的丈夫,是孩子眼中永远爽约的妈妈……是14亿普通中国人中的一员。但面对疫情,他们忘却了普通人的害怕,化身“钢铁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当中国医务工作者们在国内刚下“火线”之时,面对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他们又搭上“逆行”航班向全球抗疫吃紧地区进发,开启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谈及中国对外抗疫援助,多国驻华大使给予了高度评价。秘鲁驻华大使路易斯·克萨达:“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们做出的牺牲,这使得重病的患者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由于医务人员们艰苦而漫长的付出,病患们终于得以康复。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关怀他人的人性。他们重视生命而且勇气可嘉。”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对中国援助表示感谢:“中国政府派出了医疗队和寄送机了物资给老挝,帮助我们预防和控制新冠疫情,这对我们的抗疫帮助极大。”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对中国抗疫贡献盛赞不已:“医生和护士冒着生命危险工作,他们身上展现的勇敢和气节让我动容。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不仅挽救了许多中国人,也挽救了世界各地很多人的生命。他们理应得到全世界的感谢。”无论你是哪国人、身在何处,2020年都注定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留下无法磨灭的一笔。医务工作者脸上勒出的伤痕、被汗水浸泡得发白的双手、与病毒赛跑的背影,将是让我们永远热泪盈眶的画面。岁尾年终,要向抗疫一线的“刘纯”们说一声:谢谢你们,为我们这样拼过命!策划/牛宁文案/毛莉 任天择翻译/任天择主播/任天择后期/陆宁远
喜茶、完美日记、元气森林等新锐消费品牌快速崛起,李湘群认为,新消费品牌起飞之后仍要面对三重风险:止于产品创新、困于流量平台、被巨头收割。新品牌如何化解风险,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李湘群给出了三点建议。 “起飞是非常难的,绝大多数企业没能起飞。但起飞之后的平稳飞行更加艰难。” 12月16日~17日,2020创业邦100未来商业峰会暨2020创业邦年会在北京举行,特劳特中国公司管理合伙人李湘群作了主题为《企业“起飞”之后……》的精彩演讲。 特劳特伙伴公司(Trout & Partners)作为战略定位的全球领导者,由“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创建。特劳特中国公司于2002年成立,以“创业伙伴”的身份协助中国企业以定位引领战略、实现更高效经营,打造了猿辅导、郎酒、老乡鸡、瓜子二手车、加多宝等一批经典案例。 在李湘群看来,近年来新消费品牌起飞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以下三点:创新产品、聚焦渠道、率先收割流量红利。元气森林、完美日记、花西子、喜茶、奈雪的茶、钟薛高、自嗨锅等新锐消费品牌的崛起,大多因为在这三个方面重点布局。 然而,很多品牌在短暂爆红之后很快销声匿迹,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李湘群总结了它们陷入的三大风险:1. 止步产品创新,陷入“风尚化”;2. 依赖流量红利,困于流量平台;3. 巨头跟进收割,沦为创新先烈。 如何抗击这三大风险,李湘群提出了三条对策。他认为,企业想要基业长青,“始于创新,成于定位”。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创业邦整理编辑: 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见到这么多优秀的创业家。刚刚演讲的各位嘉宾,他们的品牌已经起飞了。今天我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品牌起飞之后需要注意什么,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这也是特劳特公司进入中国近20年的实践和思考。 前几天,在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发表了主题为《“起飞”后的增长》演讲。周教授在演讲当中提到,经济学家最关注的是一个经济体如何起飞,因为起飞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飞机离开地面一样,需要非常大的动力,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为此提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起飞模型”,周其仁教授认为:罗斯托以飞机起飞类比经济增长,但是他也许没有理解飞机真正的困难所在。 人们都知道莱特兄弟是飞机之父,其实在莱特兄弟之前,一个叫李林塔尔的人已经发明了飞机。但他的飞机虽然起飞了,但在空中飞得非常不稳定,风一吹就坠地了。这引发了莱特兄弟的思考。莱特兄弟认为,飞机的难点不是“起飞”,而是飞起来之后遇到气流,还能不能持续稳定地飞。他们做到了,成为人们心中的飞机之父。 周教授讲的是宏观经济,特劳特研究的是微观企业。我们很早之前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企业在起飞之后如何能够持续平稳飞行?对企业家而言,起飞当然很难,每个创业者在企业初创的时候就开始渴望某一天自己的企业也可以起飞,但是起飞之后的阶段更加重要。 如何化解风险和湍流、保持平稳飞行?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 01 新消费品牌起飞的原因 近年来,无论在大赛道还是细分品类,都有不少新消费品牌起飞了。 例如,饮料行业的元气森林,彩妆行业的完美日记、花西子。奶茶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火的赛道,不仅有喜茶、奈雪的茶,还有茶颜悦色等。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在细分品类里起飞的品牌,比如雪糕品牌钟薛高、速食品牌自嗨锅、氨基酸洗护品牌植观等。 从特劳特的视角来看,我们总结新消费品牌的起飞有三个原因,这也是很多初创企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第一,创新产品,开辟新赛道。 无论是大赛道还是细分品类,这些新消费品牌都有产品的创新。创新是起飞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企业是没有办法起飞的。一些已经很拥挤的赛道依旧可以做出创新,比如书亦烧仙草,开创出以烧仙草为主的奶茶产品,小蓝象开创出排汗睡衣。 第二,聚焦渠道,抢占第一。 这些新消费品牌都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情,就是聚焦某一个渠道。这个渠道有可能是天猫、京东,也有可能是小红书,甚至有些企业会聚焦在B站。他们的目的就是“我要在这里抢占第一”,一旦在某个渠道抢占了第一,那么你的影响力就比别人要大得多。 第三,强化数字化营销,率先收割流量红利。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数字营销非常重要。那些起飞早的企业,已经很好地收割了流量红利,占据很大的优势。 02 牌起飞后的三重风险 一个新品牌起飞之后,会引来很多竞争者。企业起飞之后,会发现原来的经验不一定能继续有效。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面对三重风险: 第一,止步于产品创新,陷入风尚化。 我们看到很多品牌在红极一时之后便迅速衰落,这就是所谓的“风尚化”。流行趋势一波又一波过去,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规律。但是作为企业家,我们有责任让我们的基业常青,我们要去抵抗这样的规律,就像飞机飞行过程中始终要去抵抗地心引力。 第二,依赖流量红利,困于流量平台。 很多企业家都有流量焦虑,花很大资源和精力做数字化营销,这当然没有错。但如果仅仅依靠流量红利,最终我们会受困于流量平台,变成流量平台的打工人。 几年前有个企业家跟我说,他把产品铺进了家乐福,一个月卖完了之后他去结账,但是家乐福反而让他交钱。他问,我的货款还没有拿到,为什么还要补钱?家乐福拿了一个清单给他看,有进店费、条码费、促销费、店庆费,卖货的收入根本抵不了这些费用,还得补钱。 今天的流量平台和传统时代的大卖场渠道是不是非常相似?流量费用越来越高,平台还要求我们不断打折,钱都被平台赚走了。 第三,巨头跟进收割,沦为创新先烈。 品牌起飞之前无人关注,起飞之后火了,最大的威胁就是被巨头收割。创新让巨头一复制,我们的优势就没了,创新者就会变成先烈。 这就是起飞之后非常容易出现的三重风险,是我们每个企业必须去面对的。 03 抗击风险的三点建议 基于特劳特长期研究企业战略的收获,我给大家三点建议来抵御上述三重风险,确保起飞后能够持续飞行。 第一,将创新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 没有创新,企业不可能起飞,但是仅仅有创新,或者所有的动作依赖于创新也是不行的。一方面,创新非常难,不会一直都有,如果一直期待大创新出现,企业就会非常困难,有时候根本就等不到。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创新有很多方向,有些创新是好的,有些创新是具有破坏性的。我们一定要把创新的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起飞之后要飞向何处,然后企业围绕这个方向进行创新。 第二,从流量式增长到定位式增长。 流量式增长非常诱人,特别是在创业初期,这是我们起步的基础,我们一定要用好它。但是当企业起飞之后,就不能再一直依赖于流量式增长,而需要围绕定位去实现符合我们战略方向的增长。 流量带来的增长有三种,一种是肌肉式增长,符合企业发展方向;一种是肥肉式增长,只是虚胖而已;还有一种是肿瘤式增长,增长之后反而对企业有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辨别我们的增长,不要一有增长就开心,只有围绕定位方向形成的增长才是有效的。 第三,追击放大成功,保持飞行动力。 企业在飞行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平稳飞行,保持速度。很多企业取得第一步的成功后,往往会松懈下来,把资源投入到其他地方,发现更热的风口就去投资。 这样会让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原有的经验不足以支持新增长;第二个挑战是,竞争会大大加剧。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研究已有的成功,乘胜追击放大它,才能保持我们飞行的动力。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企业想要起飞、保持平稳飞行,“始于创新,成于定位”。谢谢大家。
本期看点:据中国海关总署12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4607.2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出口增长21.1%,进口增长4.5%。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逆势增长,呈现出显著复苏态势。 在此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为稳定中国对外贸易贡献了一份独特力量。 逆水行舟 增速再创新高 浙籍希腊华商何国清从事进出口贸易行业已逾20年,战胜过无数危机与挑战,在此次疫情中却陷入了艰难困境。年初,他根据去年的的销量,从义乌采购了一大批百货商品。疫情期间,订单数量大幅下降,导致商品滞销积压。 “往年,旺季每天的销售额在好几万欧元,但是疫情期间几乎都是零,相当于没开张。”何国清说。同时,网络购物在希腊并不普及,民众的消费习惯多以线下为主,让何国清的生意更是雪上加霜。 针对这种情况,何国清迅速调整销售策略,由客户到仓库采购,转变为送货上门。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有效地弥补了一部分损失。同时,对于较为熟悉的大客户,何国清会通过平台发送视频和照片,客户能直接在线上看到货物,完成订单交易。 第六届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会长徐小林定居罗马。他告诉本报,疫情对家用商品销量的影响较小,但他公司今年的销售额也下降了约20%。为了保障企业的生存,他缩减了公司规模,积极开拓线上业务,渡过了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今年下半年,销售情况有了明显的回升。 智利华侨华人妇女联合会代理会长陈晓岚从事家居装饰品出口贸易行业,公司于今年3月中旬开始停业,直至9月份才逐步复工。她告诉本报:“意料之外的是,从9月份开始,公司的营业额一直在创新高,当地很多侨胞的货物都已售空,供不应求。” 今年下半年,中国国内进口数据也实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何国清表示,今年的进口红酒销量反而比去年更好,展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消费能力。“较之去年,今年的侨博会规模更大,对参与商的资质要求也更高。”这也表明,中国市场消费复苏的信号已经越来越清晰。 稳中求进 风险机遇并存 据陈晓岚分析,外贸出口呈现逆势增长的强劲态势,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临近圣诞,民众容易进行报复性消费。其二,为了应对经济下滑局面,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其三,当地商场无法到中国采购商品,不少订单重新流向华侨进口商。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国内生产供应链体系的迅速恢复。“在全球疫情反弹的情况下,我们之所以能恢复得这么快,是因为祖国在背后为我们保驾护航。”陈晓岚说。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外贸易合作贡献了许多信心和力量。但从国际形势上看,外贸行业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 “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其他国家可能会抱团取暖,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现在义乌有很多做外贸出口的工厂,外贸订单一旦减少,我们的供应链也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陈晓岚说。 同时,受美元贬值影响,海外华商也面临着极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陈晓岚表示:“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都不能独善其身。美元汇率的波动,对我们物料成本和海运费用的控制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风险与机遇向来都是并存的,懂得把握和利用危机带来的机遇,转劣势为优势,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发展模式。 “现在中国是最安全的国家,外商采购都盯着我们,他们急于复工复产,这无疑是国内外贸的机遇。”徐小林说,“跟本地企业相比,华商企业的优势在于商品价廉物美,对外商来说吸引力很大。” 何国清分析,西方国家的制造业在疫情中深受打击,一旦疫情好转,人们对于日常用品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日用商品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华商储备的物资特别多,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展望未来 做足长期准备 为应对第二波疫情,西方国家可能将出台更严厉的管控措施,海外华侨华商应做好再次过冬的准备,互帮互助,充分做好风险预案,对成本、进度和供应链进行严格把控。 据陈晓岚判断,明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我们在义乌的分公司有很多供应商,每一个供应商的生意都特别好。由此可见,明年上半年很可能会延续今年下半年的势头,预计到后年才会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 面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陈晓岚一直在思考公司商业模式的升级换代,如何以智能化、数据化的方式优化经营手段和管理手段,防范未来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风险。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考验,如何使一个产品场景化地呈现在网络上,让客户仅仅看见产品描述就可以信任我们。”陈晓岚说。 国内5G、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她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国内淘宝、拼多多等平台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海外华商借鉴和学习。”陈晓岚表示。 陈晓岚还分享了作为一名成功华商的经验:“在国外打下一定的基础后,在国内也要有一定的投资。不要自我封闭,要借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所在国的现有资源,将自己的企业从深度和广度上更新迭代,把根扎得更加坚实。” 2021年,随着新冠疫苗的陆续上市,全球疫情有望迎来曙光。海外华商要做足准备,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双方资源优化组合,积极推动中外多领域的经贸合作,向全球展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强大韧性。
如有空,来参加我的跨年演讲吧 并不奢华。 但一定是一场最干货的思想饕餮盛宴:关于价值,关于思想,关于生命与尊严,关于财富与成长,关于投资去向,关于家国哀伤…… 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不会超过他的思想认知高度。懈怠,尤其思想的停滞,会轻松毁掉一个人。事实上,日复一日,做一个芝麻绿豆的人也不容易。如果你处处扼杀自己的可能,你一定会活得很累,且一无所获。 我们生如蝼蚁,但哪怕卑微如尘埃的你我,依然可以拼尽全力,活出最漂亮的自己。 愿上天赐予我们力量,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赐予我们勇气,去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并赐予我们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我是格隆,我在南中国,在深圳湾畔的直播间等你——我们一起迎接新年,一起追寻富足,以及生命的尊严!
伟大的国家和企业都是从大危机中分娩的。真正自信的管理者并不是满口正能量的领导,而是将危机时刻牢记并将危机管理付诸于实践的领导。 从危机的形成机理和演进过程来看,泡沫本身就是危机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危机经济学的时间,已经拉开了序幕...... 本文逻辑: 一、正确认识经济危机与危机意识 二、危机经济学的思想脉络 三、本书的目的、价值与内容安排 一、正确认识经济危机与危机意识 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正在引发人类经济社会史无前例的大变局。 世界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去全球化、大流行病、国际冲突、社会暴乱、自然灾害、金融动荡等等,一改过去的和平安稳、岁月静好,让我们每天置身于媒体的宏大叙事和灾难信息的轮番轰炸中焦虑不安。从政府到企业,从高层到普通民众,“危机意识”、“过紧日子”、“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世界处在危机边缘”等话语,一直萦绕在我们耳边。即使是泡沫疯狂、大部分人的资产账面价值飙升的时候,隐约的不安和焦虑仍然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底。毕竟谁都知道,如此高水位的泡沫不可能持续,清算的一天早晚来临…… 然而,由于本轮债务周期的主体是各国央行,一个力量无比强大的“金融利维坦”,这将导致资产大泡沫更加疯狂、持续时间更长——泡沫疯狂的时间,本质上也是危机的时间。每个企业、个人和公共管理部门,都需要提升自己的危机认知和危机管理能力,以便在危机中将风险降到最小化,并把握住危机大变局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或者说,在绚烂的泡沫掩盖下,总量衰退的危机短期内很难发生,但由于无节制的货币大宽松对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间、资本与劳动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间的分配体制的极大破坏和扭曲,贫富差距、社会撕裂、政治极化的结构性危机因素却在不断的累积…… 危机是人类文明的常客,更是现代经济的常客。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之后,经济危机不再以人口过剩危机的形式,而是以资本过剩、泡沫破裂的金融危机形式出现。固然1929年大萧条也让资本主义世界长达数年处于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长期失业的严重困境,但与以战争、动乱、饥荒、疾病、暴乱等人道灾难为爆发形式的马尔萨斯时代的危机相比,已经文明、舒缓了很多。加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人类造成的创伤已经不再那么沉重。尤其是,最近几十年随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国家财政政策能力的提高,处置危机和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比如说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其烈度可以与大萧条相比,但是由于美联储的果断救助,以及全球货币当局的紧密配合,使得原本造成巨大灾难的金融危机不到两年就恢复过来。美国股市不仅迅速恢复元气,而且开启了长达十一年的历史第一长牛。这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危机对人类来说,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体,都是不幸的、痛苦的。但是它又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经济学来说,不应该只停留在情绪和感性层面,而是以一种理性的、科学的,当然也是充满勇气的态度去认识危机、应对危机。同样的危机,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危,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机。回头来看那些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人,哪个不是从危机和困难中淬炼出来的。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有走在变化之前。比尔.盖茨说微软离危机永远只有18个月。任正非说华为要“向死而生”,死亡是最终的结局,华为要做的是让活着的时间更长一些,再长一些。生老病死,新陈代谢;人有悲欢,月有圆缺,此事古难全。危机更是经济社会的常态,人类的经济史就是一部危机史,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应对危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并不断自我成长迭代的过程。虽然黑格尔说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的教训里吸取教训。或许人类社会有遗忘的本能,但是终归有一些深刻的东西进入到历史记忆的深处,国家和人可能的确经常一错再错,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但终归是在这波折和轮回中维持着进步。 危机代表着出清,也孕育着新生。危机意味着结束,也昭示着开始。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危机,那么就会化危为机,相反则成为苦难陷阱,永远在轮回中走不出来。人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和应对未来,这对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和企业的管理者至关重要。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而拥有危机意识的人和组织,则是“未知死,焉知生”。如同任正非说的“向死而生”,时刻为华为出现危机的那一天做准备。只有时刻充满危机意识的人和组织,才能更长久更充实的活着。应对风暴的做好做法是勇敢的面对风暴,把最坏的情形想到了,恐慌和焦虑也就会慢慢转化为行动的勇气,从容的理智。而在理性的认识和应对危机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都真正收获了经验和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经济学是经济大危机的结果。在1929年大萧条以前,没有人怀疑市场自由主义,古典经济学已经通过完美的形式逻辑——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与第二定理证明了经济系统完全靠市场就可以实现最优配置。然而大萧条的发生,完全击溃了原教旨的市场自由主义,出现了“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或许可以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着现代经济学进入了新的阶段,以此为思想原点——或是继承,或是批判——诞生了种种延续至今的经济学学派。 二、危机经济学的思想脉络 危机经济学并不是新的提法。事实上,从马尔萨斯、马克思和凯恩斯,费雪、米塞斯和哈耶克,到熊彼特、明斯基、斯蒂格利兹和瑞.达里奥,这些经济学大师和知名投资人的工作,其实都是在研究经济危机——用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探讨危机发生的成因、机理与后果,然后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这些学者,遗憾的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思想谱系里,除了凯恩斯之外都无法归入主流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一直是新古典主义、市场自由主义主导的世界,他们不相信市场会发生重大危机,即使发生危机,也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救助而很快自我修复。政府的救助和干预,不仅不会消除危机,还会加重经济的扭曲和波动。所以主流经济学一直坚守来自古典经济学的两大内核:萨伊定律和自发均衡。 然而现实绝非如此。正是定期出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开始让坚守市场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反思和醒悟,从各个角度思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存在的困境。可以说,经济学理论就是在一次次的危机中不断迭代更新的。如果说马尔萨斯的危机论发现了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总是超过基本生存生活资料”这一倾向造成的人口过剩危机,那么卡尔.马克思的危机论发现的则是“资本主义为逐利过度扩张与剩余价值分配体系下劳动工人购买力不足”这一倾向造成的产能过剩危机。两者不同的是,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危机是需要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实现,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过剩危机则需要通过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即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来改变。在这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终极批判,或革命性批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整个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中被视为异端。然而马克思预言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在西方世界爆发,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走向何方?这恐怕是每一位西方经济学者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正是基于此,美联储前行长伯南克才说“大萧条是经济学的圣杯”。这意味着,近一百年前这场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大危机,动摇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的根基——大萧条之前刚刚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已经为市场经济构建了完美的形而上体系,并否认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而大萧条前蒸蒸日上繁华无比的柯立芝繁荣似乎也在为此提供了铁一般的事实。即使大萧条发生后,美国政府仍然坚持市场主义的无为理念,没有采取有力度的救助和复苏政策,导致经济继续恶化,直到强势政府干预的罗斯福新政启动。这一记耳光打的的确是过于响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未来一百年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主张。直到今天,美联储对次贷危机的态度,对大疫情冲击的政策反应,其实都来自大萧条形成的经典而又鲜明的历史记忆,否则在美国这种制衡体制、否决政治的国家,怎么可能如此肆无忌惮、没有底线的印钞、扩表和撒钱呢? 所以在此时此刻,危机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危机的成因、机理、过程和后果,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周期切换、金融波动变频、政治格局调整的国内外大变局时代,放下主流经济学主张的均衡、稳态、理性、最优等形而上概念,去寻找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见解和洞见,可能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和重要。欣慰的是,我们这些研究有足够多的学者大师给了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所以我们对危机的经济学研究,并不局限于某个门派,而是综合各家之长,用更加靠近真实世界的通俗语言,对即将到来或已经身处其中的经济金融危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三、本书的目的、价值与内容安排 本书起名为危机经济学,但绝非是传播末日情结的焦虑,而是告诉读者以一种经济学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客观规律。就如同四季并不只有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天,还有风霜坚冰、天地萧条的寒冬。当我们把陷入经济低潮的危机看做一种周期现象的时候,过度的焦虑也就被理性知识“治愈”。所以首先,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播来消解人们的过度焦虑,尽可能的使人们理性而积极的应对环境的变化。如果还能再进一步,那就是提供一个具有启示意义的框架,来为危机时期的风险管理和机遇挖掘提供思路和方法。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自媒体社会,贩卖焦虑往往作为快餐知识产品的一种饥渴营销手段,显然这样的知识产品对正确的认知毫无作用。危机是一种客观现象,就像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道理。有智慧有勇气的组织和个体,都不会轻易浪费任何一场危机。但是不同经济体对危机的耐受力也不相同,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经济体可以迅速在危机中修复,并能获取更强的免疫能力。个体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经济衰退、金融海啸出现,意味着经济系统的运行一定是出了大问题,危机成为问题重压下重新平衡的方式:以一种残酷的形式降低了贫富差距、消除了过剩的无效产能,是新周期来临前的“创造性破坏”。也就是以经济衰退泡沫破灭的代价,换取了一个较好的经济结构,然后换取一个新周期的起点。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带领大家以一种辩证理性的视角看待危机。这在大变局、大疫情、大动荡的今天,显得格外切题、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并系统的研究了危机,但是依然还有很多增量工作需要做。首先,没有将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比较、梳理和总结。不同学派众说纷纭,不同大师各有主张,有的从制度角度,有的从周期角度,有的从结构角度;有的认为危机不可避免,并最终走向万劫不复,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革命(马克思主义);有的则认为危机虽然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现象,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有可以解决的技术和方法(明斯基、皮凯蒂、斯蒂格利兹);有的却否认危机的内生性,认为市场经济已经足够完美,危机是外生冲击所引起的“天灾”,或者是政府干预不当所引起的“人祸”,与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主义制度本身没有关系(新古典与奥地利学派)......那么这些学派对于危机的认识究竟谁是最符合真实世界的呢?本书要做出梳理,并谨慎的给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本书的重点并不仅仅是对危机思想史的梳理,而是以危机理论和意识为基础指导审视当下、预见未来。我们总感觉今天的世界动荡不安、危机四伏,殊不知回头看过去的时间,哪一个阶段是绝对的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呢?只是今天的变化和动荡,超出了过去的经验和经济学既有的认知,或者是仍然是历史的重演,只不过有了新的节奏。本书的目的,是尽量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为企业家、金融机构、投资者个人,提供一个理性认识经济危机的启示和知识框架,以便更好的、理性的、科学的解释现在发生的种种意想不到,以一种“创造性破坏”的理念挖掘危机中的种种机遇。当然,在危机中的大部分时候,风险管理是抓住机遇的基本前提。 本书从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我们描述当下世界发生的种种“危机现象”,我们形容为全球经济政治的“断裂带”:大疫情导致的经济增长断裂带、市场大恐慌下的金融市场断裂带、去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经济往来和产业链断裂带、大国冲突和种族文化间冲突导致的文明断裂带、金德伯尔陷阱下的全球秩序治理断裂带。全球各国在穿越断裂带的过程中肯定是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意外,由此构成了危机经济学的现实基础。第二章我们聚焦于理论层面,梳理危机经济学思想史和提炼对今天可能出现的危机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思想和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经济学就是大危机催生的结果。第三章分析第一大国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困境,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后危机时代的政策和政治困境。美国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系固然理想,但仍然摆脱不了周期性危机的宿命——贫富差距和政治极化已经达到百年新高。第四章我们聚焦中国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本原因,所隐藏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中国近半个世纪无危机增长的秘密。过去的“无危机增长”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怀有危机意识,提前做好准备,危机可以避免,即使不可避免,但是以一种可控的形式出清。而且可控的中小型危机并不完全是坏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新陈代谢——只有过去积累的矛盾释放了,无效和低效资产被淘汰了,新的经济业态才会出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增长才可能成为现实。第五章是对策篇,将讨论在危机发生时如何应对,这包括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的管理,过度减记资产的估值管理,不良资产和有毒资产的处置与重组等。当然,我们还要重点讨论,组织和个人在危机期间的防御性生存法则,这里面会有很多心智结构和知识更新体系的优化和布局。 本书为赵建博士专著《危机经济学通识:这次真的不一样》的前言节选部分。本书正在写作过程中,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出版。
1月21日至3月31日,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7部门联合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确保员工健康安全、企业生产有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记者了解到,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湖南医药行业响应号召积极行动。千金药业、汉森制药、圣湘生物等制药制剂企业纷纷发布新春用工需求,将普通用工岗位机会提前释放给社会,帮扶在湘过年的人员就业创收。 医药生产企业灵活招工灵活就业 本次专项行动强调,支持企业加强对接,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有条件地区适当支持春节期间连续生产的重要医用物资生产的企业。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8月以来,千金药业、汉森制药、圣湘生物面向社会多次发布招工用工消息,为毕业学生、贫困地区群众、在湘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临近毕业季,株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毕业季双选会,共提供岗位4557个,千金药业等181家企业参会。千金药业旗下的千金卫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长期招收大批营销类应届管培生,千金药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我们会为新入职员工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通过职业化培训帮助毕业生们走好社会人生道路的第一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隆冬时节,汉森制药首个道地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小草坝原生乌天麻示范种植基地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揭牌。汉森制药董事长兼总裁刘正清向记者表示:“以昭通天麻为原料的天麻醒脑胶囊是我们的拳头产品,预计2020年单品销售超过1亿元。我们在昭通设立基地,不仅是保障稳定货样供应,确保产品品质,更是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扶贫事业而来。天麻全产业链上种植、采收、加工、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分布在云南、湖南两地,均能为当地群众创造稳定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来源。” 汉森制药小草坝天麻种植基地揭牌(供图:汉森制药) 日前,圣湘生物又一次启动了面向社会的大规模普通用工招聘活动。圣湘生物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本次招聘不仅在微信‘湘就业’中发布,我们还动员员工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和分享。本次招聘主要是招聘春节时节普通用工岗位,技术门槛较低,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包括贴标签、折说明书、产品包装等手工活。虽然都是简单的轻体力劳动,但是我们严格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章制度,平时时薪为20元,农历大年二十四至正月十五时薪25元,春节7天假期另外补贴50元每日。此外,从事晚班的员工还享受晚班补贴,所有招聘合格人员由我们包揽员工用餐并提供口罩和消杀防疫措施。下一步,我们还将投资推广其基因技术在宠物及经济动物检测领域的延伸应用。” 圣湘生物实验室里员工正在检测产品质量(供图:肖伟) 医药连锁机构关爱行动贴心暖心 在本次专项行动中,湖南省还鼓励企业结合需要灵活安排职工在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支持重点行业开展以工代训。 记者了解到,千金药业旗下的千金大药房、大湖股份旗下的德海大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益丰大药房、养天和大药房等湖南本土连锁药店机构均推出了新春服务行动计划,安排专人专店坐班值守,为新春佳节期间群众购买药品及防疫物资提供便利服务。 记者走访德海大药房,受访店长表示:“今年在湘务工人员增多,考虑疫情因素在湘过年人员会有一定增加,我们联系到的上游供方都在积极生产保供下游群众需求。口罩、消毒液、额温枪、一次性手套等供应充足,货源渠道广泛,价格保持稳定,绝不存在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情况。我们也取消了原定的春节假期全员休假计划,采取轮班轮休计划,确保消费者购物顺利顺心。” 千金大药房里员工正在为来电订购的客户称量中药材(供图:肖伟) 千金大药房结合“千金经营法式”,分批次召开内部营销研讨会,采取培训讲解、案例分享、经验介绍等方式,将如何做好新春佳节及2021年服务工作落实到服务一线。千金大药房副总经理罗涛向记者介绍:“要想我们的员工要服务好群众,首先我们要服务好员工。今年因为疫情影响,有不少员工在湘过年过节,我们要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更要做好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管理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个下放、二个推动、三个渠道、四大增量’的理念。把营销决策权、商品活动权下放给区域,把门店服务和后台大数据技术结合,促进存量门店、新开门店、新零售渠道协同发展,从会员、商品、线上、员工素质等方面取得经济效益的增量。目前来看,员工们干劲很足,许多员工还装备了电单车、送货箱和消杀用品,客户一个电话就能准时送货进社区上门服务。”
新冠疫情以后,欧美日都进入了无上限宽松,事实上践行了MMT(现代货币理论),全球市场的金融环境进一步质变,中国成为全球资产高地。投资者也看到了这个趋势,竞相追逐中国资产。 1 这是一个与印钞机赛跑的时代 当资产价格上涨时,每个人都会有焦虑感,这是人性。 我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跟朋友吃饭、交流就两种情况,一是他说买的几支股票都涨停了,觉得自己是股神;另一种是让你推荐股票。 推荐股票是一件特别得罪人的事:你推荐给他,他挣钱了让你继续推荐,总有一支股票亏钱,你总会得罪这个人;第二种方式,你不推荐股票,立马就得罪了他。 资产价格上涨,特别是代表性资产(股票、房地产、比特币等)价格上涨确实给社会带来一种焦灼感。人性使然,导致大家只看到那些错过的机会或者不幸踩到的坑。 今天让我们暂时抛开作为投资者、个体的感受,靠近本质,去发现这轮资产价格波动的真相。 1. 冰山一角 首先描述一下现象。其实这些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是冰山一角。 比如股市,我们看到一些头部股票大涨,茅台又创新高,另一方面大量的股票跌得很惨。2021年元旦以来,4000家上市公司,真正上涨的股票是1500家,涨幅超过20%的不过几百家;超过2500家股票是下跌的,有些股票甚至跌掉了50%-60%,这是股市上分化的表现。 房地产市场上,我们看到深圳涨价、上海涨价、北京的学区房涨价,另一方面也看到很多二三线区域的分化非常严重,像燕郊区域的房子卖不出去。 再说比特币,从8000美元涨到1万美元,然后跌到3000多美元,一路到去年年底又涨到4万美元,大部分人其实都错过了。现在让你买,可能你也下不了那个决心,搞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是泡沫还是信仰。 有个段子说,这几年如果你没踩到坑,基本上不算高净值人群。 总体上人们都有一种财富焦虑感,从普通的打工人到中产阶层,企业家群体面临的投资机会多、诱惑多,身边的朋友又有成功案例,他也会觉得焦灼,搞一家上市公司还不如人家多买几套房、炒比特币。 什么是幸福?《自私的基因》书里说,幸福就是你对比邻居家之后的状态。 2. 流动性拐点 推而广之,是什么造成这个局面?原因或者动力在哪儿?发现事物的本质,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第一层面,疫情冲击造就了“半江瑟瑟半江红”。202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2.3%的正增长,宏观数据非常靓丽,而且可以预见,2021年持续复苏是没问题的,今年的数字可能会在8%以上。 同时我们也看到,疫情对交通、贸易、交流的影响仍在延续。以我自己的理解,今年是真正考验每一个企业、个体的关键时刻。 去年年底,很多产业都很火红,你看到身边一些朋友收入上了新台阶。但是常识告诉我们,疫情的冲击不可能没有影响,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已经退出市场。统计数据很好,非常真实,但是关门不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不在(规模以上企业)这个统计里。 这就出现了“幸存者偏差”。 无论做投资、做企业,这个问题要认识清楚。我们要全面地、完整地、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状态。 第二层面,疫情以后,全球都重新进入量化宽松。我们今天面临的金融环境和2008年不一样。实际上欧美日实行了无上限宽松,我称之为无底线宽松,只要机构出问题和经济需要,中央银行可以无所顾忌地继续往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 好多人讲这种情况有问题,的确有问题,但是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哪个更重要?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当命都保不住时,你得先保命,现在放水,后遗症再慢慢解决。 但是欧美日这种无上限宽松,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国内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们这么放水我们的资产在稀释,不放水太吃亏;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能学他们,后遗症太大。2017年以后,好不容易把金融风险整顿过来了,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货币政策正常化、常态化的空间。这是国内主流的意见,我个人也更支持这种观点。 所以你看,2020年疫情冲击这么严重,我们的宽松程度其实不高,2020年四季度末以后,货币政策在边际上已经收紧,银行业的市场利率在抬升。这也是很多人在探讨流动性拐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希望看到所谓的资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 中国的货币当局其实看得很清楚。 但是所谓的不放水是不跟着欧美日无上限宽松,当你经济差了,现在能动用的手段也不过是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这种宽松在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一部分用于中小企业的恢复生产,一部分用于民生,另一部分的流动性必然会跑到资产市场上。这也是2020年股票市场表现如此之好的原因。 股市好的时候,一般房市都会好。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海淀区那片互联网公司聚集地,公司一上市或者股票一上升房价就跟着涨,因为大家手里有股票可以套现去买房,这是一种联动关系。 去年中国股市真正好的时候是2020年3月份到2020年三季度末,基本上估值抬升水涨船高,你不需要考虑什么,(买入后)股价就上涨。但是三季度末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从估值抬升转换为盈利拉动,通俗地说,这时候你得找盈利稳定、确定性强的股票。 去年三季度末以后,中国股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已经不好赚钱,甚至把2020年赚到的钱全部亏回去了,有的还出现了巨额亏损。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货币环境层面,全球还在宽松,中国也在宽松,但是中国和欧美日处于两个“平行世界”。 从投资者角度讲,你看清这个问题就不用焦虑了,你也不要奢望跑过印钞机,没有人能跑过印钞机。能被印钞机甩下得稍微慢一点,就烧高香了。 2 羊群多的地方,别去! 常识告诉我们:羊群多的地方,你是不能去的。 我不是鼓动大家逆潮流而为,我们确实需要看清大势,了解市场、资产的逻辑,不要意气用事,要勇于认错,经常自省。 我认识一个经济学家朋友,从2015年开始一直说中国股市有“泡沫”,简直不可理喻,当股市从3000点涨到4000点,说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的“泡沫”,你们都不要命了吗?涨到5000点时,他终于忍不住冲了进去,结果5100点股市到顶,然后发生了股灾,他深深地损失了一大笔钱。 专业人士也有他的盲点,经济学家也不是什么都懂,很多人问房产投资、资产配置、股票市场,找经济学家其实弄错了,经济学家不是干这事的,真正干这事的是所谓的投行经济学家,但即使是这帮人也不是每个人都成功,只是相比于其他群体,他掌握的信息可能更充分一些。 以前我在今日头条上会发些段子,调侃一下,实际上也是那么回事。所有国家的韭菜都应该向中国的韭菜学习,只有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收割而痴心不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没有一个国家的韭菜像我们这样百折不挠,前赴后继。 很多人希望自己一夜暴富或者抓住关键机会,这种机会是有,但是运气和概率太小了。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股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一棵韭菜的视角去看待经济运行和市场变化,不要把自己混同于机构。韭菜的自我修养的提高,很重要。 股票这个事就不说了。从专业机构出来,我们非常清楚监管的基本要求。你看过去这些年,很多所谓专家带着很多人在燕郊买房子,多少人套在这个市场上?多少人想到今天会如此惨烈? 财富增值的决策,只能由你去做。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你得了解市场机构、中国股市的基本情况,买标的公司时你得了解这个行业的情况、企业的财务状况等。 1. 意识 要用买大白菜的心态去买股票。 在菜市场买菜时,所有人都会斤斤计较,为什么你买股票时不斤斤计较呢? 对普通人来说,主要还是通过专业的学习,不断提升思维方式,以此超越群体的思维惯性。 举个例子,我们从小听父母的话,要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否认这是一个美德,但在投资上,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 量入为出,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放大杠杆,除非你第一桶金攒得足够大。问题是你都量入为出了,怎么可能把第一桶金攒得足够大? 2. 本钱 第一桶金特别重要。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投资很成功?因为他撬动杠杆的第一桶金特别大。 我原来劝一些年轻同事,我可以教给你很多投资方法,但是有一个问题我替代不了你,你必须有第一笔撬动杠杆的资金。 以前有个朋友问我,手里有一万块怎么投资,我说不用投资了,或者你去澳门赌场掷骰子赌一把,亏了也就亏了。 打个比方,你学会了剑谱,但是手里拿着木棍和拿着干将莫邪这样的宝剑,完全是两回事。 剑术很重要,剑也很重要。 作为打工人、普通中产阶层,赚取第一桶金有两种方式:一是你的赛道成长空间特别大,今年年薪30万,明年可能40万,后年到50万。 二是你有足够的条件换到一个成长更快的赛道。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央企到券商其实是换到了一个新赛道,可以通过个人能力迅速积累第一桶金,很多年轻能干的同事,三年之内年薪百万是没问题的。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到这个状态。 为什么很多人听了投资课之后,仍然挣不到钱?不是你的方法不对,是你的本金太小。对于一个打工人或中产阶层,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随时可动用资产至少要有100万,不然没法玩。 3. 赛道 为什么这两年,大家都在谈价值投资? 一是中国的金融监管更加严格,市场会越来越规范。 二是大家逐渐形成共识。投机时绝大部分人都是要亏钱的,最后发现还是买质地比较好的资产最好。 价值投资从理念上讲是不错的,但是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人做不到。正因为绝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绝大部分人赚不到钱。 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判断未来大概率经济处在什么阶段,什么行业更有优势和增量。 第一,以技术驱动为代表的科技行业、生物医药行业是确定的。无论国产替代还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在这个确定的赛道上会衍生出很多细分行业和龙头。 第二,伴随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构建,内需的启动是大概率事件。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老百姓总要吃喝玩乐,要喝酒,要吃饭,要用酱油,在食品、饮料、教育等领域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确定的。 第三,“碳中和”带来的机会。我们已经做出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围绕着减排、节能、植树造林、降耗,围绕着产业结构的改造,光伏、新能源电池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对传统化工行业的改造是确定的。 我们还可以列举更多,比如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一定还会跑出更多的公司。尤其互联网行业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今天市值几千亿、上万亿的公司,可能两三年之内就会被其他行业取代。 3 如何把握关键机会? 说实话,这些年踩了很多坑,经验谈不上,有很多教训,我自己总结了几点。 第一,对于大趋势要有相对通透的把握,至少把握以后你可以不用焦虑。这个大趋势就是中美关系问题,对我们和世界都是巨大的挑战,涉及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经济、政策、资产等很多问题。前两年我有段时间很焦虑,后来我觉得想清楚了。 第二,选择确实比努力更重要。同样的人在不同的赛道上差距很大。同样是学霸,你进入一个传统行业和进入上升行业,结果完全不一样。 第三,要下决心突破自己,尽管这可能面临很大的风险。无论是投资还是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转换,你得寻找到能遵循你内心真实想法的状态。这一定是因人而异,有的人有选择的资本,有的人没有选择。 在面临不确定时,你要敢于尝试,也许会踩到一些坑,但这就是所谓的无怨无悔。 最后,关键时刻还是要抓住关键机会。也许你抓住的机会,周期比较长,10年或者20年,也许是3到5年。看准了就相对聚焦一点,而不是撒胡椒面,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耗散得特别严重。 除此之外,在你选择的过程中,运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帮过你的贵人。 很多东西基于我们的选择,很多东西又是我们决定不了的。 既然这些东西我们左右不了,那么就在自己能决定的因素上做功。 本文原发于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