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人大重阳 本文作者: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编者按: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一时间,地摊经济又重新被点燃,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在采访时称要转变观念,实事求是,民生、就业才是当前最紧要的,并看好地摊经济。本文刊于6月3日《广州日报》,原标题为《“六保”是重中之重,摆地摊炒板栗我看挺好》。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在上周闭幕的两会上,中央也提出了一系列提振经济的举措。就如何预判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如何准确理解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昨日,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他表示,“六保”是今年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六保”,“六稳”才能实现。所以,当前要想尽一切办法助企业渡过难关,对小微企业也应该大幅度减税甚至免税。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建设,助力本地经济恢复“元气”。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 “重中之重是让企业活下去” 广州日报:今年“六稳”“六保”被提到一个突出位置,这背后体现出今年经济政策的哪些新特点? 吴晓求:“六保”是今年工作的着力点。“六保”中的前三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是最重要的,后面三保则是战略性的保护。“六保”是今年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六保”,“六稳”才能实现。所以,我们所有的政策,都应向“六保”倾斜,所有工作的重点都应放在如何把就业保住。 保民生的核心是保就业,没有就业,一切都无从谈起。保就业,就是要保中小微企业,尤其小微企业经受不住疫情的冲击。今年的政策重点是非常清晰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提的都是很具体的政策,讲的都是接地气的大实话。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虽然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我们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不能大谈如何扩大内需,如何通过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当人们的生活都出现了困难,那么谈发展和刺激都是奢谈。如何让企业克服当前的困难活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广州日报:在你看来,当前企业需要哪些帮扶? 吴晓求:应该从供给侧方向思考,来降低企业成本。至于说需求的扩大需要结合国际环境改善、国际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国际秩序的构建等因素,这不是我们单方面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设想,但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所以,我们要从供给侧发力,只有收入增加了,内需才能被刺激。 因此,为企业纾困,首先也要从供给侧出发: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生存压力。就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要在减税降费方面做很多努力。过去对企业来说,税、费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现在必须下大决心降下来。企业一旦进入到破产清算,再让其重新启动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企业垮掉了,收税的对象也就没有了。所以,企业综合税负必须大幅下降,哪怕我们今年先降低,接下来根据企业的生存状况再做适当的上调都是可以的,但当前必须先下调这些税费。 第二,降低企业的利息成本。国外都零利率了,我们的利率还是比较高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太大,上市的商业银行占据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这是不正常的,需要改变和调整。 第三,要改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环境。疫情之下,很多企业没有订单,在银行贷款的企业可能要断供了,需要推出一些“暖企”措施,比如延期还贷,这对企业而言很重要。 第四,要大幅下降中小微企业的房租成本。因为房价高带来的房租高,对中小微企业带来的负担很重。这种高房价也给经济运行增加了风险。我注意到一些理发店因为房租太高都要关门了,要知道,理发也能带来很多就业。 第五,人工成本也可以适当下降,共渡难关。政府、企业、股东、从业者,大家都是在一条船上的,要共克时艰。 广州日报:如何让中央的政策真正惠及中小微企业? 吴晓求:关键是要中小微企业能从中受益,因为中小微企业是提供工作岗位最多的。我认为,对小微企业应该大幅降税或直接免税,比如免一年。 积极财政政策保基层运转 广州日报:今年的财政赤字多了1万亿元,加上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是不是要强刺激的信号? 吴晓求:今年不是要大放水、强刺激,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今年我们对企业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而政府的很多支出是刚性支出,比如说通过财政给人员发工资、公共卫生支出、教育支出,这些都是不能减的。这样就会有缺口,这就需要发行一些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来做出平衡。所以说,今年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是为了保证基层运转。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策,如果基层税收难保障,一些地方政府的运行都会出问题,所以,包括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内的政策,也是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行。这些国债不是用来做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我也不赞成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还是要让人们能就业,保住饭碗,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广州日报:疫情会影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吗? 吴晓求:从宏观上讲,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定的中速发展的轨道上,中国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国之一,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疫情之后,中国仍将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之后的重要一极。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要看到,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疫情不仅影响短期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关系都带来很大影响。 “地摊经济我看挺好” 广州日报:大家有一个感觉,今年我们提出的经济政策都很接地气,包括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到的那些措施。 吴晓求:我们把当前面临的困难想得很充足,并不意味着我们没信心,而是我们更加接地气,更加让老百姓知道我们的政策是有效的。比如地摊经济,我看报纸上说成都发展地摊经济,一下子解决了10万人就业,这就很好。老百姓要吃饭,没有现金流,出来摆个摊,卖烤红薯、炒板栗,我看挺好的。我们要转变观念,实事求是,民生、就业才是当前最紧要的。 广州日报:所以,今年扩大内需的难度也会很大。 吴晓求:现在还谈不上扩内需,首要是要让人们有收入。券用完了,没工作,怎么办?这不能成为我们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地方政府必须创造好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为本地经济恢复“元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改变地方政府收支状况的一个重要思路,不能再继续大包大揽。 对广东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广州日报:对于广东的经济发展你有何建议? 吴晓求: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比2008年严重,主要是金融市场的巨大震荡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性以及由于疫情所带来的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和广东而言都是一次挑战。当然,广东也面临着很多有利的条件,比如广东有非常完备的制造业基础,科技创新实力强劲。 第一,我相信国际经济环境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第二,中国产业链完整,产业基础强大,中国产品在国际上还是有竞争力的;第三,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适当的时候,出口转内销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广东永远会有出路,会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我对此充满信心。 广州日报:在你看来,疫情之后哪些行业会迎来大发展? 吴晓求: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还在进行中,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新兴产业转型。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观念的变化,比如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网络配送、物流和线上产业等,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领域。 此外,和公共卫生相关的产业,预计在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机遇,比如像生产口罩、呼吸机的这些企业,过去一段时间都有高速的发展,包括医药行业,肯定也会被空前重视。当然,更多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基建”所涉及的新产业,比如说“两新一重”建设。此外,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很高,就业有保障后,汽车产业当然会回升,这也可能是一个新亮点,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经济的技术竞争力。 文章原发于《广州日报》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的主要资助项目。)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诗和远方”的梗。2015年牛市最疯狂那会,老有人问我股票,我就发了个微博“别问我股市了。除了股市,我们还有诗和远方”。结果网友竟然联想到“石化油服”(首字母都是SHYF),更不可思议的是,石化油服竟然还涨停了。这个梗也算是当年疯牛市的一个经典写照了,今天有朋友给我发“诗和远方”的股价,已经从高点的14.23跌到了1.74,不胜唏嘘,投资有风险,在A股尤其如此,各位需谨慎。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摆地摊。这是调侃,也是写照。这是纠偏纠错,也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切换。这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民生的落脚点。一个大国经济,既需要尖端科技,也需要柴米油盐。国情如此,实事求是,没什么好丢人的,也没有什么好说风凉话的。中国的民间活力,从来都是但有阳光就可灿烂。人权产权法治,就是阳光。疫情以来,很多事都在改变,国际也好,国内也好。希望地摊经济像一个触发点,既解燃眉之急,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反思和行动。 3 恢复地摊经济这事,很多媒体用词用错了,反映了对委托代理关系理解的本末倒置。对有司而言,那些地摊摊主,是你的纳税人,是你的主人。服务好你的纳税人,他们还需要地摊养家糊口并纳税、解决就业,不要动辄取缔,冠以“非法”的帽子。这不仅是个民生问题,这更是一个人权问题,更是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问题。 4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问题,第一、很多中概股肯定是要考虑回归;第二、对于中国投资者、特别内地投资者来讲,也许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投资机会,那就是伴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于相关的公司的包容性、容纳能力,以及一系列的资本市场的制度框架也更加完善了。 5 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的一个特点,炒股票的是赚不到钱的,发股票的才赚钱。为什么发股票的赚钱?因为我们的监管制度、交易制度就决定了它发股票赚钱,炒股票很难赚到钱。我不能说杨总她们赚不到钱,只能说赚钱的很少,只有专业的机构,特别资深的个人投资者才能赚到钱,大部分人是赚不到钱的。 6 看到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经折戟沉沙,确实有很多“不老松”、“常青树”,但一定是凤毛麟角,总体来讲拉长时间周期看他能稳定赚到不错收益的一定是极少数的,这也符合规律。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个体投资者,特别是偶尔为之的投资者,你千万不要用机构的思路思考股票市场,你和他的思路不可能一样,你抵御风险的能力、风控的能力、你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你的人脉关系、你的资金量,和机构都不一样的,所以不要笼而统之的说有机会还是有风险,因为机构和个体投资者不一样。我一般不建议个人投资者去直接买卖股票。 7 无论是房产投资还是股票投资,如果时间用100%来衡量,那你要用95%的时间去学习、3%的时间制定配置策略,2%的时间制定交易策略,而大部分人的交易策略不是直接下场买卖股票,而是买什么基金,买公募还是买私募,买公募的,是买科技成长类基金还是消费类基金,还是买哪个大私募,是这样的交易策略。亲自下场投资的,拉长周期来看,线上各位你们自己可以算算你投资的时间段有几个人赚钱? 8 我们本来就是T+0和没有涨跌停板,后来因为市场波动大,散户很受伤,股票市场刚建立,就实行了所谓T+1制度和有了涨跌停板。我个人建议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回避这个事情,早干晚干,早晚得干,而且不可能没有风险的。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新老划断,增量上彻底T+0,没有涨跌停,但在这之前要充分地进行非常系统的风险教育。同时,实行了T+0和取消涨跌停以后,原来存量的东西就是堰塞湖,绝大部分估值肯定偏高的,只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本来要一天跌完的,那就给它一年时间吧。 9 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我认为央行不应该直接购买国债。央行是流动性的源头,主要责任是放出适量的水,财政是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管道,主要责任是把流动性引导到经济的薄弱环节,让实体经济的鱼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两者之间不应该混在一起,而应该相对独立、相互配合。但并不是说不能宽松,完全可以通过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间接配合财政赤字的扩张。比如2008年降准降息就是为了配合“4万亿刺激计划”,2014年连续降准降息是配合地方政府债务置换,2018年以来货币转向是为了配合专项债扩容。接下来,货币政策除了直接购买国债依然有很多配合操作的空间。 10 最近仔细读了下美国发布的对华战略报告,大家可以看一下,言辞非常激烈,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要有所防范。历史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曾经数次被打断,晚清的时候甲午战争基本终结了洋务派走向现代化的努力,1937年七七事变也基本终结了国民政府走向现代化的努力,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又走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近2个小时的记者会当中,民生话题仍然是“重头戏”,但今年更加关注就业和受疫情影响返贫的社会群体生活保障。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可以说政策是能用尽用,投入的钱是最多的。“我们的规模性政策资金,允许基层用于减税降费,允许用于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今明两年将有3500万人次通过失业保险结存来进行岗位培训,给他们缓冲的机会。” 采取特殊转移支付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如何保证资金真正惠及企业,避免空转?李克强表示,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 “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李克强说。 此外,李克强还强调,中央政府这次是带头过紧日子,我们把中央部门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缩了一半以上,调出资金用于基层企业和民生。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彩表示,新增国债、特别国债乃至传统的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一定要把绩效二字植入项目规划当中,让这些钱花得更有效。 “除了强调绩效导向外,还要注重绩效管理,按照事前绩效目标的设计,事中的绩效监控,事后的绩效评价,全过程突出所有财政性或者投资性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的设定,保证我们的绩效管理,真正体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低效少安排、高效多安排这么一个挂钩机制。”王泽彩说。 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记者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就业”一词一共出现了39次、“民生”一词出现21次,名副其实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确定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确比去年低,实现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我们把城镇调查失业率定为6%左右,今年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经是6%了,所以我们这样做也是实事求是。 李克强进一步指出,为了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可以说政策是能用尽用,投入的钱是最多的。我们的规模性政策资金,允许基层用于减税降费,而且允许用于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采取的措施就是要把企业稳下来,岗位保得住,但要公平合理。而且我们还要采取资助企业以训稳岗的政策,今明两年将有3500万人次通过失业保险结存来进行岗位培训,给他们缓冲的机会。即便失业了,也要短时期内有再就业的机会。 同时还要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李克强强调,现在新业态蓬勃发展,大概有1亿人就业,我们的零工经济也有2亿人就业。不仅要采取更多扶持政策,而且要采取措施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更多新就业岗位成长起来。 扩低保和失业保障范围 受疫情影响,很多家庭收入下降,甚至一些人面临返贫。政府未来如何兜住民生底线,保障民生? 对此,李克强指出,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但有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这个收入在中等城市连租房都困难。疫情后,如何保障困难群众以及受疫情影响新的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我们采取了纾困政策用于保障。 “今年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的承诺。”李克强表示,按照原来的数据,我国有500多万贫困人口,疫情带来了新的冲击,脱贫任务更重了。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为上,做任何决策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千家万户,有利于民生。要特别认真细致地考虑把各方面困难人群保障起来,扩大低保和失业保障的范围。现在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员大概一年6000万人左右,预计今年人数会增加较多,但保障和救助资金是足够的,把他们保障住是有能力的。我们要求一定要把账算细,把钱用到刀刃上,使民生得到切实保障。 对于养老金,今年也提高了标准。李克强指出,我们现在的社保结存和储备是足以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 日前,人社部、财政部已明确,从2020年1月1日起,为2019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9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文/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人大重阳 本文作者: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编者按: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一时间,地摊经济又重新被点燃,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在采访时称要转变观念,实事求是,民生、就业才是当前最紧要的,并看好地摊经济。本文刊于6月3日《广州日报》,原标题为《“六保”是重中之重,摆地摊炒板栗我看挺好》。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在上周闭幕的两会上,中央也提出了一系列提振经济的举措。就如何预判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如何准确理解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昨日,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他表示,“六保”是今年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六保”,“六稳”才能实现。所以,当前要想尽一切办法助企业渡过难关,对小微企业也应该大幅度减税甚至免税。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建设,助力本地经济恢复“元气”。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 “重中之重是让企业活下去” 广州日报:今年“六稳”“六保”被提到一个突出位置,这背后体现出今年经济政策的哪些新特点? 吴晓求:“六保”是今年工作的着力点。“六保”中的前三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是最重要的,后面三保则是战略性的保护。“六保”是今年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六保”,“六稳”才能实现。所以,我们所有的政策,都应向“六保”倾斜,所有工作的重点都应放在如何把就业保住。 保民生的核心是保就业,没有就业,一切都无从谈起。保就业,就是要保中小微企业,尤其小微企业经受不住疫情的冲击。今年的政策重点是非常清晰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提的都是很具体的政策,讲的都是接地气的大实话。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虽然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我们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现在不能大谈如何扩大内需,如何通过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当人们的生活都出现了困难,那么谈发展和刺激都是奢谈。如何让企业克服当前的困难活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广州日报:在你看来,当前企业需要哪些帮扶? 吴晓求:应该从供给侧方向思考,来降低企业成本。至于说需求的扩大需要结合国际环境改善、国际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国际秩序的构建等因素,这不是我们单方面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提出我们的设想,但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所以,我们要从供给侧发力,只有收入增加了,内需才能被刺激。 因此,为企业纾困,首先也要从供给侧出发: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减轻企业生存压力。就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要在减税降费方面做很多努力。过去对企业来说,税、费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现在必须下大决心降下来。企业一旦进入到破产清算,再让其重新启动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企业垮掉了,收税的对象也就没有了。所以,企业综合税负必须大幅下降,哪怕我们今年先降低,接下来根据企业的生存状况再做适当的上调都是可以的,但当前必须先下调这些税费。 第二,降低企业的利息成本。国外都零利率了,我们的利率还是比较高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太大,上市的商业银行占据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这是不正常的,需要改变和调整。 第三,要改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环境。疫情之下,很多企业没有订单,在银行贷款的企业可能要断供了,需要推出一些“暖企”措施,比如延期还贷,这对企业而言很重要。 第四,要大幅下降中小微企业的房租成本。因为房价高带来的房租高,对中小微企业带来的负担很重。这种高房价也给经济运行增加了风险。我注意到一些理发店因为房租太高都要关门了,要知道,理发也能带来很多就业。 第五,人工成本也可以适当下降,共渡难关。政府、企业、股东、从业者,大家都是在一条船上的,要共克时艰。 广州日报:如何让中央的政策真正惠及中小微企业? 吴晓求:关键是要中小微企业能从中受益,因为中小微企业是提供工作岗位最多的。我认为,对小微企业应该大幅降税或直接免税,比如免一年。 积极财政政策保基层运转 广州日报:今年的财政赤字多了1万亿元,加上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是不是要强刺激的信号? 吴晓求:今年不是要大放水、强刺激,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今年我们对企业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而政府的很多支出是刚性支出,比如说通过财政给人员发工资、公共卫生支出、教育支出,这些都是不能减的。这样就会有缺口,这就需要发行一些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券来做出平衡。所以说,今年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是为了保证基层运转。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之策,如果基层税收难保障,一些地方政府的运行都会出问题,所以,包括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内的政策,也是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行。这些国债不是用来做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我也不赞成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还是要让人们能就业,保住饭碗,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 广州日报:疫情会影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吗? 吴晓求:从宏观上讲,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定的中速发展的轨道上,中国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国之一,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疫情之后,中国仍将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之后的重要一极。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要看到,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疫情不仅影响短期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际关系都带来很大影响。 “地摊经济我看挺好” 广州日报:大家有一个感觉,今年我们提出的经济政策都很接地气,包括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到的那些措施。 吴晓求:我们把当前面临的困难想得很充足,并不意味着我们没信心,而是我们更加接地气,更加让老百姓知道我们的政策是有效的。比如地摊经济,我看报纸上说成都发展地摊经济,一下子解决了10万人就业,这就很好。老百姓要吃饭,没有现金流,出来摆个摊,卖烤红薯、炒板栗,我看挺好的。我们要转变观念,实事求是,民生、就业才是当前最紧要的。 广州日报:所以,今年扩大内需的难度也会很大。 吴晓求:现在还谈不上扩内需,首要是要让人们有收入。券用完了,没工作,怎么办?这不能成为我们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地方政府必须创造好的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为本地经济恢复“元气”。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改变地方政府收支状况的一个重要思路,不能再继续大包大揽。 对广东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广州日报:对于广东的经济发展你有何建议? 吴晓求: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比2008年严重,主要是金融市场的巨大震荡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性以及由于疫情所带来的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和广东而言都是一次挑战。当然,广东也面临着很多有利的条件,比如广东有非常完备的制造业基础,科技创新实力强劲。 第一,我相信国际经济环境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第二,中国产业链完整,产业基础强大,中国产品在国际上还是有竞争力的;第三,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适当的时候,出口转内销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广东永远会有出路,会一直走在中国的前列,我对此充满信心。 广州日报:在你看来,疫情之后哪些行业会迎来大发展? 吴晓求: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还在进行中,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是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新兴产业转型。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观念的变化,比如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网络配送、物流和线上产业等,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领域。 此外,和公共卫生相关的产业,预计在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机遇,比如像生产口罩、呼吸机的这些企业,过去一段时间都有高速的发展,包括医药行业,肯定也会被空前重视。当然,更多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基建”所涉及的新产业,比如说“两新一重”建设。此外,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很高,就业有保障后,汽车产业当然会回升,这也可能是一个新亮点,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经济的技术竞争力。 文章原发于《广州日报》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诗和远方”的梗。2015年牛市最疯狂那会,老有人问我股票,我就发了个微博“别问我股市了。除了股市,我们还有诗和远方”。结果网友竟然联想到“石化油服”(首字母都是SHYF),更不可思议的是,石化油服竟然还涨停了。这个梗也算是当年疯牛市的一个经典写照了,今天有朋友给我发“诗和远方”的股价,已经从高点的14.23跌到了1.74,不胜唏嘘,投资有风险,在A股尤其如此,各位需谨慎。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摆地摊。这是调侃,也是写照。这是纠偏纠错,也是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切换。这是城市的烟火气,也是民生的落脚点。一个大国经济,既需要尖端科技,也需要柴米油盐。国情如此,实事求是,没什么好丢人的,也没有什么好说风凉话的。中国的民间活力,从来都是但有阳光就可灿烂。人权产权法治,就是阳光。疫情以来,很多事都在改变,国际也好,国内也好。希望地摊经济像一个触发点,既解燃眉之急,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反思和行动。 3 恢复地摊经济这事,很多媒体用词用错了,反映了对委托代理关系理解的本末倒置。对有司而言,那些地摊摊主,是你的纳税人,是你的主人。服务好你的纳税人,他们还需要地摊养家糊口并纳税、解决就业,不要动辄取缔,冠以“非法”的帽子。这不仅是个民生问题,这更是一个人权问题,更是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问题。 4 关于中概股回归的问题,第一、很多中概股肯定是要考虑回归;第二、对于中国投资者、特别内地投资者来讲,也许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投资机会,那就是伴随着注册制的深入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对于相关的公司的包容性、容纳能力,以及一系列的资本市场的制度框架也更加完善了。 5 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的一个特点,炒股票的是赚不到钱的,发股票的才赚钱。为什么发股票的赚钱?因为我们的监管制度、交易制度就决定了它发股票赚钱,炒股票很难赚到钱。我不能说杨总她们赚不到钱,只能说赚钱的很少,只有专业的机构,特别资深的个人投资者才能赚到钱,大部分人是赚不到钱的。 6 看到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经折戟沉沙,确实有很多“不老松”、“常青树”,但一定是凤毛麟角,总体来讲拉长时间周期看他能稳定赚到不错收益的一定是极少数的,这也符合规律。这种情况之下,一般个体投资者,特别是偶尔为之的投资者,你千万不要用机构的思路思考股票市场,你和他的思路不可能一样,你抵御风险的能力、风控的能力、你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你的人脉关系、你的资金量,和机构都不一样的,所以不要笼而统之的说有机会还是有风险,因为机构和个体投资者不一样。我一般不建议个人投资者去直接买卖股票。 7 无论是房产投资还是股票投资,如果时间用100%来衡量,那你要用95%的时间去学习、3%的时间制定配置策略,2%的时间制定交易策略,而大部分人的交易策略不是直接下场买卖股票,而是买什么基金,买公募还是买私募,买公募的,是买科技成长类基金还是消费类基金,还是买哪个大私募,是这样的交易策略。亲自下场投资的,拉长周期来看,线上各位你们自己可以算算你投资的时间段有几个人赚钱? 8 我们本来就是T+0和没有涨跌停板,后来因为市场波动大,散户很受伤,股票市场刚建立,就实行了所谓T+1制度和有了涨跌停板。我个人建议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回避这个事情,早干晚干,早晚得干,而且不可能没有风险的。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新老划断,增量上彻底T+0,没有涨跌停,但在这之前要充分地进行非常系统的风险教育。同时,实行了T+0和取消涨跌停以后,原来存量的东西就是堰塞湖,绝大部分估值肯定偏高的,只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本来要一天跌完的,那就给它一年时间吧。 9 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问题,我认为央行不应该直接购买国债。央行是流动性的源头,主要责任是放出适量的水,财政是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管道,主要责任是把流动性引导到经济的薄弱环节,让实体经济的鱼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两者之间不应该混在一起,而应该相对独立、相互配合。但并不是说不能宽松,完全可以通过相对独立的政策工具,间接配合财政赤字的扩张。比如2008年降准降息就是为了配合“4万亿刺激计划”,2014年连续降准降息是配合地方政府债务置换,2018年以来货币转向是为了配合专项债扩容。接下来,货币政策除了直接购买国债依然有很多配合操作的空间。 10 最近仔细读了下美国发布的对华战略报告,大家可以看一下,言辞非常激烈,可能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要有所防范。历史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曾经数次被打断,晚清的时候甲午战争基本终结了洋务派走向现代化的努力,1937年七七事变也基本终结了国民政府走向现代化的努力,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又走到了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万科创始人王石曾在52岁、59岁的时候两次登顶珠峰,鲜为人知的是,这两次均遭遇致命危险。第一次,王石氧气提前用尽,在冰天雪地中竟然感到暖意融融,出现幻觉进入濒死状态,靠极强的抵抗诱惑的能力保持清醒;第二次,珠峰顶上晴空万里,队友们都在享受成就达成的喜悦,王石突然左眼失明,下撤到海拔8100米位置时右眼也看不见了,靠加大吸氧才化险为夷。王石是幸运的,第一次捡到了有1/3剩余的氧气瓶,第二次具备奇幻色彩,他家人当时正好在深圳路边救了一只双眼几乎失明的小猫。 王石在接受媒体采访及去年出版的新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中提及了上述情况。在新书中,王石将2008年定义为自己的“至暗时刻”,因为“捐款门”、“拐点论”事件,个人形象跌至谷底,第一次让他重新认识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王石将自己2008年之后的改变,称为个人价值系统的一次更新,或一个人的现代化。 近期的王石又有哪些变化?日前,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对话万科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就捐赠万科企业(港股02202)股资产、财富理解、疫情认识、企业家特质、自我认知过程等多方面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4月初,王石率领万科员工集体向清华大学捐赠了价值逾50亿元的企业股资产,引发较大反响。这笔巨额资产将用于筹建清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疫情之下显得意义非凡。王石认为,这是企业股资产最好的归宿,能有这样的结果是缘分。 对话中,王石引用了巴顿将军的名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王石说,企业家无论做什么,都是要接受挑战的,要能够承受失败的压力。 警惕成为暴发户 何伟:1988年,您在万科完成股份制改造时放弃持股,今年4月初率领万科员工集体向清华大学捐赠了这些企业股,价值超过50亿元。放弃巨额资产,您是如何理解财富的? 王石:万科198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国家持股60%,剩余40%企业股可以分配给创始人带领的团队。红头文件下来后的第二天,我就宣布放弃对企业股所拥有的权利。万科团队不大,我是唯一创始人,所以我放弃之后没有第二个人再说要自己的那份。放弃之后,当时也没想清楚应该怎么用,一晃32年过去了,最后才有了这个归宿。捐赠之后,社会反应是出乎我的预料的,而且很正面,能有这样的结果,是缘分。 有一点非常清楚,既然已经放弃,那所有权、分享权就和我没有关系了。当时成立了职工委员会来行使这部分股份的处置权,我既不是职工委员会的委员、更不是主席,所以怎么处置,我是没有权力的。当然我是有发言权的。在10年前,我们团队就想用这部分股权资产在国内做一个国际上一流的儿童医院,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地。之后出现股权之争,就顾不上儿童医院的事情了。股权之争眉目明确后,还是由我率领团队继续管理这个公司,当时我就做了决定——退休。由于股权之争原来的医院团队已经解散,用地也出了状况,儿童医院的事情未能继续推进。 因缘际会下,清华大学发来正在筹建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信息,我立刻感觉到如果把企业股资产用到这上面,那一下就和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联系在一起了。和万科现在的团队以及专门管理这部分股份的公司商量,很快形成一致意见,响应清华大学的呼应。从清华大学给我们信息到最后签协议,很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了却了一个心愿,也没有其他太多的感觉。 至于我对财富的理解,好像我表现出对钱不太在乎,因为放弃了。其实不是的。我对钱非常在乎,羡慕有钱人可以体面地、自如地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警惕着,突然有钱了能不能驾驭得住?我查了一下族谱,往上数30多代没有地主出身,也就是没有积累财富的基因。我不清楚突然有钱后能不能驾驭住,所以最好离钱远一点。我在少年时代阅读了大量书籍,《红与黑》、《高老头》等,非常厌恶里面暴发户丑恶的嘴脸。你想想,万科股份制改造后我如果突然有钱了,会变成暴发户!我非常警惕这个东西。 还有,如果突然很有钱,我会缺少动力。现在您不觉得我还是动力满满吗?因为我把钱放弃了。现在的我从万科退休了,但还要再创造一个企业,继续创造财富。我还是个企业家,挣钱是要证明我的能力,挣得越多证明我能力越大。 做公益需要公信力和能力 何伟:您之前说过,希望把自己第三个三十年花在公益环保事业上。和比尔·盖茨等富豪相比,您做公益有哪些不同? 王石: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把钱交给他做公益。现在做公益要有两点,一是公信力,二还要有能力。 在捐赠企业股资产的信息出来一周后,我和一位熟悉的深圳企业家吃饭谈公益的事情,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的话。他说,你们把万科企业股资产捐到清华公共卫生学院,那10年前决定要做的儿童医院还做不做?我说那没法做了,资产都捐了。他说这样好不好,需要多少钱他来出,让我继续做。这让我非常意外。 公益也有排行榜,不仅仅是指捐了多少钱,更多的是体现做公益的能力。刚才说了,能力到了,人家赚的钱愿意让你花,有没有感到心里很踏实,是不是很愉悦?咱们不要唱高调,说什么境界高。不是的,这是在竞争。利他行为是有动机的,在这个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做公益也是一样的,所以别把我们想得那么高尚。最简单的解释是马斯洛的需求心理理论,讲究自我实现。 两次转折促进自我认知 何伟:您非常酷爱运动,尤其是登山、赛艇等。运动对您意味着什么?您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王石:2008年,我个人的探险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万科也成为了世界上经营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可以说正是滋润的时候,到了“我行你不行”、“我能你不能”的这样一个状态。但也是在2008年,“拐点论”、“捐款门”事件弄得我灰头土脸,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打击非常大。在2008年底,我的心态就恢复过来了,从“耿耿于怀”到几个“感谢”,就知道怎么重新调整自己继续走下去。 就我个人成长而言,我喜欢体育运动,在两项运动中有两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是2010年第二次登顶珠峰,第二次转折是2013年在剑桥大学体会到赛艇运动的精神。 2010年第二次登顶珠峰和2003年第一次登珠峰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从作风来讲,第一次无非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显现,不顾一切,扔下了许多垃圾。第二次登顶珠峰我们是一个国际队,18个队员承诺,除了小便没办法,其他垃圾都要带下来。这就是环保升级,我们没有再把垃圾都扔在那里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花钱组织了一个运输队,清理了7吨的垃圾,仅空的氧气瓶就捡下来200多个。我们用这些垃圾做了一个装置艺术,2010年8月在上海世博会展览,宣传珠峰的环保生态。 我觉得这是运动带给我的第一次改变,同样是探险,如何从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变成表现自己的同时兼顾环境。 第二次是2013年去剑桥大学划赛艇,这个时候我已经有12年的赛艇经验了,但真正体会到这项运动的精神、对个人修养的意义是在剑桥大学。同样是团队运动,篮球、足球以明星运动员为中心,但赛艇运动没有明星。比如说两人划桨,要是一强一弱就转弯了,强的肯定要照顾弱的,弱的也不能让强的照顾,不然就慢了,弱的会用最大努力跟上强的。这样就会发现最后会把“自我”形成“无我”,又把“无我”形成一个整体。剑桥、牛津有那么多体育运动,赛艇发展成为了一年一度的万人空巷的项目,全国转播、上亿人收看的运动,魅力就在这里。我体会到这对企业管理太重要了,太受启发了。 企业家要接受挑战 何伟:在咱们国家,民营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改革开放以来那么多坎儿都过来了,我想您是有许多感悟的,您现在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王石: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我用过两句话、六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第一句话是回顾过去,想不到;第二句话是看看未来,不确定。现在又10年过去了,我觉得依然可以用这两句话、六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10年前,怎么有想象力也想象不到中国能有现在的影响力,以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现在受疫情影响,未来真的还是不确定。 企业家无论做什么,都是要接受挑战的,看你能不能接受失败的压力。我曾经非常喜欢引用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谷底的反弹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欣赏褚时健先生,他在巅峰时期带领红塔山与世界级香烟品牌PK,甚至价格更高,每年利税上百亿,令我十分佩服。但我更佩服的是,他跌入谷底之后的反弹力,又创造了褚园、褚橙。 至于心态,我觉得过去的一个礼拜过得非常愉快。为了身材,我已经10年不吃火锅了,但过去一个礼拜我连续三个晚上吃了火锅,“大开杀戒”啊!我已经10年不登山了,登雪山是要靠脂肪的,进山前要猛吃猪肉、牛肉,自己一定要圆鼓鼓的才能经得住消耗,不登山就可以保持身材了。但过去一个礼拜连续登山,消耗大,连吃三顿火锅我开心坏了。你说有钱之后可以各种山珍海味,各种享受、追求是吧,但我连吃三顿火锅,就已经满意了。一定要把握住自己,感恩、知足,这就是好的心态。 把不确定作为新常态 何伟: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且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您怎么看? 王石:很重要的一点是,面对未来,要把不确定,把“灰犀牛”、“黑天鹅”当成一种新常态。面对这样一个不确定的疫情,我就特别想讲一讲,疫情之后我做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做的? 去年我组建了两个基金会,一个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一个是猛犸公益基金会。农村可持续发展基金和延安大学合作建立了农村发展研究院,要做一个明日地平线大讲堂,原定由我在一年内做10场讲座。刚举办两场之后,疫情来了,线下不能办了,被迫转为网上视频直播。第一个礼拜做了四场直播,第二个礼拜做了五场,突然成了网红节目。我就明白,网上直播虽然不能完全取代线下,但主流已经不是线下了,网上直播的频率比之前高多了,教学素材也更丰富。这一直播不要紧,抖音、快手等各方面都找过来了,我们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内容提供商了。 21世纪已经是生命基因时代,但基因测序当前的主要应用,还是在科研、教学和医疗上,社会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很粗浅的水平,很需要科普。猛犸基金会做的事情就是搞科普,在高校、中学建立基因测序实验室,让孩子们在分子生物层面来观察生命,来认识生命。疫情发生后,我们马上决定给20家医院的实验室升级或者捐建核酸测试实验室。也就是原来每天测试能力200份的医院,给它升级到400份;原来没有实验室的,只要卫健委同意,马上捐建实验室。当我们做到16家医院的时候,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不需要了,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厉害之处。 猛犸基金即刻转战国际,向日本捐赠了试剂盒,一炮打响。紧接着多个国家的使馆来向猛犸基金要试剂盒,我们的试剂盒给到了40多个国家。后来我说“打住”,给试剂盒没有技术含量,我们开始在国际上捐赠实验室,或者给当地的实验室能力进行升级。第一家在塞尔维亚,实验室已经建好了,对方总理出席线上仪式祝贺。我们预计,我们给国际上捐建或者升级的实验室,至少20家。 现在再想想,疫情控制住了以后,猛犸基金会想在中学、大学做这个实验室,可能不止基因测序,是更综合的实验室了,有没有响应?这都可以想象。我想说的是,发生的任何不确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机会。
意见领袖丨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中美贸易战下,大家都说产业链转移,但中国为什么产业反而增加?很重要的原因,我分析了投入的公司大部分是跟中国内部市场相关的,基本都是冲着中国内需市场。今年中国零售业要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零售国。 我分享两个观点: 一是产业链会不会转移?大的方向是中国肯定还是会在全球产业链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环,就现在奠定的基础,中国现在就是全球产业链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最后的一个生产基地。而且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是会使这样一个产业基地的作用不会得到削弱,因为全球跨国公司必须要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当然在中国有生产基地对它们是有利的。 我们也研究了全球直接投资,2016-2019全球跨国公司FDI都是非常疲软的,特别是2017年、2018年在全球投到美国和欧洲的直接投资两年平均下降20%-30%,但是唯独投到中国没有下降,虽然增长不像以前。去年中美贸易战情况下,全球投资中国的金额还在增加,这其实就是最后的结果。不管中美贸易战也好,产业链转移也好,全球新的FDI投到各个国家是上升还是下降?只有中国在大国中保持上升的态势。 为什么中美贸易战下,大家都说产业链转移,但中国为什么产业反而增加?很重要的原因,我分析了投入的公司大部分是跟中国内部市场相关的,基本都是冲着中国内需市场。今年中国零售业要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零售国,我的文章还在《华盛顿邮报》头版登过。 我非常同意报告中的一点,其实我们能不能维持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很大一块取决于自己,FDI能不能来,产业链会不会转移,我们能不能更多吸引外国投资,一个政策取决于我们自己,就是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我仔细看了所有投资中国的大的项目,为什么过去两年直接投资在全球下降幅度很大,而在中国上升呢?总书记博鳌论坛发言取消了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限额,从50%上升到100%。刚宣布,特斯拉就宣布投资500亿人民币进来。也取消了石油制品,炼油在中国投资比例的限制,从50%上升到100%。世界三大石油公司雪弗龙、壳牌、巴斯夫相继在中国各投资100亿美元,3家300亿。我们只要维持开放的形态,海外公司还是把中国作为重要的一环,因为中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场。所以从这点来看,我们没必要很悲观,这是取决于自己。 但是有一点还是很值得关注的,就是贸易战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特别对出口行业已经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做了非常仔细的研究,中国各种不同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这个能拿出的结果就是数据,结果非常明显。从2015年-2017年,贸易战前中国总体占美国市场份额是上升的,出口美国的商品占所有美国进口商品中的份额是上升的。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上升明显,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在下降了。全球产业链根据市场的经济规律,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下行,产业链转移就已经在发生了,特别是纺织品、玩具、鞋类。2015年开始是东南亚取代了中国,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取代中国产品。中国份额虽然还是很高,但是比以前低了。中国在高科技产品上在美国产业链中的比重是上升的,说明海外的产业链高端的部分向中国转移。 但是再看2017年-2019年,自然的经济规律已经被美国关税政策打乱了,中国出口美国15大主要产品有14项比重都下降了,不管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在美国市场上清一色下降。这说明关税影响对我们出口美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这当中肯定会有一些企业要转移,不能从中国出口,或者觉得关税成本太高。从这个趋势来看,全球产业链开始移出中国,特别是从美国出口情况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在发生了。一方面我们有巨大市场,还是可以吸引很多海外投资在中国设厂,但是主要销售对中国市场,如果贸易战不停止的话,基本上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的产业会受到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确实我们要提前考虑。 关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当中的地位和位置,我补充两点: 一是我们观察到中国内需市场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能开放。中国现在还有一些领域对外资有限制,我们逐渐开放过去限制的领域,比如汽车、石化行业,外资限制一放开就马上看到外资的响应,他们把很多产业链搬到中国来,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我们自己还是有开放空间可以做。这就是我们的基本面,要保住,其实还是有机会扩大,这对吸引外资,包括开放政策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跟我工作有关的,就是数字科技,数字经济的发展。京东叫数字科技企业,发现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是世界走在领先地位的。如果是美国的制裁增加了全球企业在中国生产的成本,美国只不过一个国家,即使贸易战情况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还是增长不错的,对“一带一路”国家,甚至对欧洲,比如现在中欧铁路通道最近表现都不错。在美国之外,全球还是有很多领域中国可以提高竞争力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数字科技的广泛使用。这个可以大大降低传统企业生产的成本,这当中包括信息化、智能化、应用大数据的手段,很多可以重构产业链,把国内产业链变得更有竞争力,这是很关键的。而且这块儿的技术,包括5G的技术,中国已经在全世界领先,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打压也是非常困难的,对华为打压也是无所不用其及,但是还是没办法达到目的。其它领域我们要多一点技术科技,国家在新基建的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新基建就是数字基建。 例:中国过去在数字基建,在高铁各方面投资,我们现在疫情期间,京东送货12小时没有改变,还是需要下单,12小时全国大部分地方可以送到。但是在欧美,疫情期间,世界最大的电商公司亚马逊,特别在亚洲,限制居民购买,只能购买像食品这些的品类。而且时间拖到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以上才能送货。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使我们在这次对抗疫情当中也大大提高了疫情抗击能力,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在产业链的生产、物流方面的效率之高,这确实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成果的话,最终全球跨国公司的选择还是要看在你这边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提高效率。但是我们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已经世界领先,如果继续加大领先的步伐,继续投入AI等等新一代的技术,使我们的传统产业都能进行数字化改造的话,我们的竞争力可以不断提高,这也是对抗逆全球化,甚至美国要把产业链转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对抗手段或者是我们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