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蚂蚁集团ABS融资已放行200亿 还有320亿在路上) 每经记者 陈晨 11月3日,蚂蚁集团上市暂缓,但是蚂蚁集团ABS融资的脚步并未停止,相关6只ABS产品均在11月3日后更新了审核状态。 11月25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旗下5只ABS产品中,有2只项目通过,拟发行金额200亿元;还有3只为已受理,拟发行金额260亿元。此外,深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旗下还有1只ABS产品状态为已反馈,拟发行金额为60亿元。 另外,11月25日,中基协发布了10月企业ABS备案信息,10月共计备案131只,新增备案规模1604.09亿元,创年内单月最高规模。截至10月底,存续企业ABS规模达1.93万亿元。 记者整理 摄图网图 杨靖制图 蚂蚁集团2只ABS获批 蚂蚁集团在2015年推出了花呗和借呗产品,分别以两家小贷公司(蚂蚁小微和蚂蚁商诚)作为放贷主体,然后通过发行ABS进行融资。不过,自从11月3日晚间,蚂蚁集团上市暂缓的消息发布后,有关蚂蚁集团ABS融资的情况就备受关注。 11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查询发现,目前蚂蚁集团旗下6只ABS产品均有更新状态,ABS融资脚步并未受阻。上交所官网显示,目前蚂蚁集团旗下有2只ABS产品项目状态为“通过”,拟发行金额合计达200亿元;还有3只ABS产品的项目状态为“已受理”,拟发行金额合计达260亿元。此外,深交所官网显示,其有1只ABS产品项目状态为“已反馈”,拟发行金额60亿元。 处于“通过”状态的2只产品中,其中一只是国泰君安借呗第4~12期消费贷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拟发行金额100亿元,原始权益人为蚂蚁商诚,计划管理人为国泰君安资管,该项目11月6日获得受理,11月23日获得通过。还有一只是中信证券花呗一至十期授信付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拟发行金额100亿元,原始权益人为蚂蚁小微,计划管理人为中信证券,该项目11月3日获受理,11月20日获通过。 其实,蚂蚁集团IPO被暂缓后,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相关ABS产品审核没有停止,ABS产品发行也在持续中。Wind数据统计显示,11月以来,原始权益人为蚂蚁商诚和蚂蚁小微的ABS项目发行规模达274.7亿元。 华金证券近期在研究报告中表示,2019年以来,蚂蚁小微发行花呗ABS 1589亿元、蚂蚁商诚发行借呗ABS 380亿元。目前,花呗、借呗ABS存量余额1708亿元,相对于蚂蚁促成贷款余额2.15万亿元,资产证券化规模较小。 10月企业ABS备案131只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1月25日,中基协披露了最新的企业ABS备案数据。2020年10月,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共备案确认131只,新增备案规模合计1604.09亿元,创下年内最高单月新增备案规模。 按照基础资产划分,10月债权类产品新增备案规模1464.07亿元,未来经营性收入类产品新增备案规模120.50亿元,REITs类产品新增备案规模17.20亿元,其他类2.32亿元。按照二级资产划分,其中,小额贷款债权和应收账款新增备案规模分别达639.54亿元、455.52亿元,分别占到新增备案规模的39.87%、28.40%。当然,蚂蚁集团一直是小额贷款债权的“中流砥柱”。 另外,截至2020年10月底,存续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1986只,存续规模19332.87亿元。按基础资产二级分类来看,应收账款、小额贷款债权、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CMBS)、融资租赁债权、基础设施类收费以及REITs类存续规模合计16597.82亿元,占总存续规模的85.85%。购房尾款、保障房、信托受益权等其他类别基础资产存续规模合计2735.06亿元,占总存续规模的14.15%。存续基础资产分布及占比较上月未发生显著变化。 Wind数据显示,作为企业ABS的管理人,今年以来中信证券发行项目总数达166个,发行金额达1733.02亿元;此外是平安证券,发行项目总数155个,发行金额达1407.94亿元;中金公司发行项目总数达92个,发行金额达1074.88亿元。 【作者:陈晨】 (编辑:文静)
10月26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蚂蚁集团(行情688688,诊股)IPO初步询价完成,经过近1万个投资机构账户询价,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较此前多家投行预测约2.5万亿-3万亿元估值,折让幅度约20%-30%。 按照发行定价,预计绿鞋前A股募资规模1150亿元,绿鞋后A股募资规模1322亿元。其中绿鞋前面向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打新规模约220亿元。港股的发行价也于同日公布,为80港元,刨除汇率影响后与A股基本持平。 询价公告显示,参与蚂蚁IPO初步询价的机构投资者账户近1万个,其中符合资质的配售对象超7000家,约为科创板平均询价数的两倍。基于机构报价,最终蚂蚁A股发行定价为68.8元。 按照发行价计算,蚂蚁市值为2.1万亿元,近12个月市盈率为48倍,未来3年(2022年)市盈率24倍,约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平均值的1/3。 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认购7.3亿股蚂蚁集团A股股份,按发行价每股人民币68.8元计,认购事项的总对价约502亿元。本次发行后阿里巴巴预期将持有蚂蚁集团约31.8%的股权,或31.2%的股权(若承销商悉数行使选择权认购A股发行及H股发行项下的额外股份)。 同时,马云持股蚂蚁集团8.8%,基于公布的发行价,这些股份价值274亿美元。这将使得马云的总资产达到7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05.7亿元),使其超越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艾里森等,成为全球第11大富豪。
蚂蚁集团(688688)A股中签率出炉。10月29日晚间,蚂蚁集团披露科创板上市网上发行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由于网上投资者初步有效申购倍数为872.31倍,高于100倍,发行人和联席主承销商决定启动回拨机制,将3341.45万股股票由网下回拨至网上。据披露,在蚂蚁集团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及网上、网下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2.34亿股,占扣除最终战略配售数量后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40.00%,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2.17%;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3.51亿股,占扣除最终战略配售数量后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60.00%,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8.26%。数据显示,本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为515.56万户,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12670497%。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初步测算,本次有效申购股数为2769亿股,由此测算申购金额约为19.05万亿元。创A股历史新高。市场热情超预期这一中签率明显低于两只科创板大盘股中国通号和中芯国际,两者中签率分别为0.2254%、0.212%,此前业内普遍认为蚂蚁集团中签率或介于两者之间。但证券时报·e公司此前《发行价定了,“蚂蚁”托起史上最大IPO!总融资2300亿元,战投队伍星光熠熠,顶格申购大概率中签!》一文中曾采访专业人士给出了0.16%的预测,更为接近实际结果。“蚂蚁的低中签率显示市场对本次打新比预期要更为热情。”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不仅A股投资者热情似火,蚂蚁集团H股的发行同样火爆。捷力交易宝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中午13:39分,统计2家银行和19家券商认购数据,蚂蚁集团港股已累计录得逾3945.84亿港元的孖展额度,以公开集资33.414亿港元计,超额认购117倍。具体来看,前十大孖展资金主要为中银香港孖展额1000亿港元,汇丰银行孖展额930亿港元,耀才证券孖展额330亿港元,富途证券孖展额317亿港元,大华继显孖展额310亿港元,辉立证券300亿港元,凯基证券孖展额180亿港元,信诚证券孖展额174亿港元,华盛证券孖展额90亿港元。据了解,蚂蚁集团港股的招股时间为10月27日——10月30日,目前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加。同时,由于申购太火爆,蚂蚁集团在10月28日下午5点结束了其港股国际配售,比原计划的时间提前了2天。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留意到,此次市场的热情在公司10月27日科创板网上路演中已有显现:3个小时的路演有近200个提问,其中,蚂蚁集团在科创板的估值和定价问题出现次数最多,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例如,有投资者问及:公司目前的估值已经非常高了,请问后续的业绩能否支撑公司的市值继续增长?蚂蚁集团首席财务官韩歆毅表示,公司在本次发行过程中,与境内外主流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投资者普遍认可公司持续增长前景和长期投资价值,认为目前的定价水平合理。公司有信心在未来保持业绩良好增长态势。具体措施包括:公司持续推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提升用户活跃度;不断完善平台能力,以使金融机构能够更便捷的接入我们平台,服务我们的用户;用安全、可信的技术促进各参与方之间的互信;致力于推动生态系统的开放与透明;以及持续投资,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让生态系统的参与各方能够享有更好的体验。提供示范作用和标杆引领再如,有投资者问:蚂蚁集团上市后可以说是A股最大的上市公司了,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贵州茅台及其股价的?公司是否会超过茅台股价?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茅台是一家很优秀的企业,我不方便评价其股价。蚂蚁集团能够登陆中国的科创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支付宝和蚂蚁集团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各方对创新的包容和支持。蚂蚁很高兴作为一个数字技术的标杆企业,在A股和H股实现同步上市。”“能够与A股的投资人分享这个改革的红利,以及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巨大机会。同时,蚂蚁集团登陆A股也证明了整个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巨大成果,科创板的制度和国际接轨,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机会。蚂蚁作为科技公司登陆科创板也为更多的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标杆引领,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井贤栋阐述。10月26日晚间公司披露的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显示,蚂蚁集团本次A股发行价为68.80元/股,H股发行价为80港元/股(约合人民币68.85元/股),对应总市值约2.1万亿元。以两地发行价乘以对应股本估算(A股和H股均发行16.7亿股),预计绿鞋前A+H股IPO募资规模2300亿元,已超过2019年12月沙特阿美所创造的约256亿美元(约为1715亿元人民币)融资额的纪录,一举问鼎全球IPO榜首。按此前计划,本次IPO募资主要用于:助力数字经济升级(30%)、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10%)、进一步支持创新、科技的投入(40%)、补充流动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20%)。后续安排上,据科创板发行公告,11月2日公司将刊登《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公告》,11月4日将刊登《发行结果公告》。同时,根据蚂蚁集团港股公告,预期H股将于2020年11月5日(星期四)上午9时正开始买卖。
昨日晚间,蚂蚁集团发布公告,披露科创板IPO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网上申购中签号码约有70.17万个,每个中签号码对应认购500股蚂蚁集团股票。新股中签号码70万个公告显示,回拨机制启动后,蚂蚁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12670497%。据此前上交所的数据,本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超过515万户。蚂蚁集团此次网上发行规模最终超过了网下。根据此前公告,在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及网上、网下回拨机制启动后,蚂蚁集团此次网下最终发行数量为2.339亿股,占扣除最终战略配售数量后A股发行股份数量40%,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2.17%;网上最终发行数量为3.51亿股,占扣除最终战略配售数量后A股发行股份数量60%,占本次A股发行股份数量的18.26%。在网下发行方面,蚂蚁集团披露,共有348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084个有效报价配售对象按照要求进行了网下申购,网下有效申购股数为759.93亿股。根据网下配售结果,A类投资者获配最多,获配1.94亿股,占蚂蚁网下发行总量的83%,配售比例为0.3342%。B类投资者获配49.13万股,占蚂蚁网下发行总量的0.21%,配售比例为0.3010%。C类投资者获配3927.07万股,占蚂蚁网下发行总量的16.79%,配售比例为0.2214%。机构资金扎堆打新盛宴根据此前公告,蚂蚁在A股初始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13.4亿股、占A股初始发行量80%。共有29家机构及公司获得13.4亿股的战略配售,合计获配金额(不含佣金)919.56亿元。其中,阿里巴巴旗下的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获配最多,达7.3亿股,获配金额502.2亿元。此外还有包括全国社保基金合计获配约1亿股,以及GIC、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阿布扎比投资局、淡马锡等多个全球主权基金,以及多个保险机构、券商资管、基金公司等。除了战略配售之外,多家机构资金旗下的一些产品也获配了网下打新。公告显示,这些机构及旗下产品均出现在了获配新股名单中: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泰康人寿、幸福人寿 、中华联合保险、华安财保资产、永安财保、长江养老保险等险资;华宝、国泰基金、兴业基金、中泰上海资管、申万菱信、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券商资管;太平洋资产、大家资管、平安资管,交银施罗德、兴证全球等等。此外,还有鼎晖投资咨询新加坡有限公司、韩国投资信托运营株式会社、野村新加坡有限公司等外资机构。在战略配售环节,鹏华、中欧、华夏、汇添富、易方达、招商、南方等基金公司产品已经获配,但旗下其他产品也获配了网下打新。公募基金“一哥”刘格菘旗下多只基金也获配,其中广发双擎升级混合基金获配约10万股、广发科技先锋混合基金获配约10万股、广发科技创新混合基金获配约2.7万股。记者粗略统计,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合计获配1.378亿元的蚂蚁新股。具体来看,在A类投资者中,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两只基金合计获配约20万股;在B类投资者中,睿远基金旗下资产管理计划有56个账号获配。
A股首例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的VIE架构红筹企业敲定发行价。10月15日晚间,九号公司(689009)披露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本次存托凭证发行价格为18.94元/份。若发行成功,预计九号公司募集资金总额为13.34亿元。此次网下发行申购日与网上申购日同为10月19日(T日)。发行价18.94元/份发行公告显示,本次发行选择可以反映发行人行业特点的市销率、市净率作为估值指标。九号公司发行价格18.94元/份,对应的发行后市销率为2.91倍,低于可比公司飞科电器、科沃斯和漫步者的同期平均市销率;对应的发行后市净率为3.97倍,低于前述可比公司的同期平均市净率。据披露,九号公司拟发行不超过704.09万股A类普通股股票,作为发行CDR的基础股票,占CDR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基础股票与CDR之间的转换比例按照1股/10份CDR的比例进行转换,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7040.92万份CDR,占发行后CDR总份数的比例不低于10%。其中,初始战略配售发行数量为1056.1375万份,占本次发行数量的15.00%。当前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步伐正在加快,九号公司继华润微和中芯国际之后,将成第三家登陆科创板的红筹企业。同时,九号公司还是一家存在协议控制架构(VIE)、同股不同权并申请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企业,因而备受市场关注。按此前招股书披露,公司作为红筹公司申请公开发行CDR并在科创板上市,本次发行方案中包含发行前股东的境外基础股份全部转换为CDR的相关安排,鉴于相关监管政策尚不明确,上述安排未来存在调整的可能性。小米持有10.91%股权据了解,九号公司主营业务为各类智能短程移动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形成包括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线。本次IPO募资拟投入智能电动车辆项目、年产8万台非公路休闲车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智能配送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等。从收入结构看,2019年公司主要销售收入来源为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两类产品,两者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21.71%、70.46%,智能服务机器人和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0.09%、7.74%。相关财务数据显示,九号公司2017年度~2019年度,净资产分别为-12.65亿元、-32.30亿元和2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27亿元、-17.99亿元及-4.59亿元。九号公司称,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为负主要系优先股、可转债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导致。并提示未来公司可能存在导致净利润继续为负的情况,并将面临潜在风险:包括未来可能存在净利润继续为负从而影响利润分配的风险;公司在资金状况、研发投入、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团队稳定等方面可能受到限制或存在负面影响等。对于最新的经营情况,九号公司在招股书中阐述,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目前的控制情况及公司实际经营情况,预计2020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约为17.87亿元~21.84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000万元~40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小米集团是九号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2017年至2019年,公司与小米集团发生的关联销售金额分别为10.19亿元、24.34亿元和2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3.76%、57.31%和52.33%。小米集团亦通过其控制的People Better持有九号公司10.91%的股权,对应于5.08%的表决权,People Better报告期内关联方Shunwei持有公司10.91%的股权,对应于5.08%的表决权,但Shunwei与People Better不构成一致行动关系。
九号公司(689009.SH)今日进入网下配售、网上申购阶段。根据《发行公告》,战略配售回拨后,网上网下回拨机制启动前,九号公司网下、网上初始发行合计数量6055.19万份,网下初始发行数量为4858.24万份,占扣除最终战略配售数量后发行数量的80.23%;网上初始发行数量为1196.95万份,占扣除最终战略配售数量后发行数量的19.77%。九号公司的申购代码为795009,申购价格18.94元/份。本次发行完成后,九号公司将登陆科创板,成为首个发行CDR类型的上市公司,同时,九号公司也将成为技术交通领域“智能短交通第一股”。资料显示,九号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九号公司依托自身在智能技术创新、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规模与品牌等多方面积累的竞争优势,已形成包括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品类丰富的产品线,并逐渐将业务链延伸至智能配送机器人、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及全地形车领域。此次登陆科创板后,九号公司将进一步推进产品迭代和技术创新,扩张公司主营业务规模,进而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根据九号公司的招股书,九号公司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主要为智能短程移动产品的研发、生产、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智能电动车辆项目和年产8万台非公路休闲车项目为公司新建智能化产品线;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智能配送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开发项目是在现有研发基础上,对人工智能尤其是智能配送机器人领域的投入;补充流动资金主要是满足公司现有的生产线资金需求,扩大现有产品销售规模。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迅速,国家不断加大对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政策支持,消费者对智能化产品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智能短交通及服务机器人同样处在了快速发展时期,其产业形态与应用场景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对此,九号公司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技术创新,通过规模效应推动成本效率的提高,不断完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始终不渝地以推动技术升级、品牌升级为己任,持续吸引优秀人才,强化销售渠道,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消费群体的需求,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被业内称为“中国版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两个时间截点的达标要求:对于已经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Banks,G-SIBs)名单的四家大型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需要满足外部TLAC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TLAC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那么,四家大型银行是否面临着较大的达标压力?目前来看,距离达标还有多大的资本缺口尚待补齐?接下来各银行的资本补充计划是怎样的? 测算资本缺口超3万亿元 以2020年6月末数据看,四家大型银行外部TLAC杠杆比率均已超过7%,符合达标要求。因此,未来达标压力则主要来自风险加权比率。业内专家测算认为,若以2020年6月的数据为准且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计提,那么,在2025年之前四家大型银行合计需要发行超过3.3万亿元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具体来看,中行、工行、农行、建行分别约为0.91万亿元、1.09万亿元、0.67万亿元、0.64万亿元。 市场普遍关心,目前距离达标时限还有4年左右时间,这是否会给银行资本补充带来极大压力。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大型银行在中长期通过渐进式达标的方式强化银行系统稳健性,预计短期不会对银行资本带来边际“硬性压力”。 “目前,银行业整体的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特别是四大行同时面临着资本监管要求和TLAC监管要求。为此,银行一方面要创新相应的资本和债务工具;另一方面要积极节约资本,向轻型化方向转型。”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看来,目前四家大型银行在成功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了较好的资本充足率。下一步,四家大型银行可充分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做好达标规划,统筹安排TLAC工具的发行。未来数年,四家大型银行将分批、分步发行TLAC工具,尤其是发行非资本债务工具。 对于《征求意见稿》的达标要求,中行明确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股东诉求、监管要求,结合中行资本状况,合理安排资本补充计划,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补充资本,并积极探索研究TLAC工具发行。 建行表示,将以两方面措施应对TLAC资金缺口问题。一是“坚持内部积累和外部补充并重”的资本补充原则,重视通过利润留存实现资本内生式发展,合理开展外部资本补充;二是采取资本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积极推进资本节约,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部分国有大行或已“提前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十分火热,数据显示,9月上市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债2400亿元,超过前8个月2380亿元的发行规模总和。其中,国有大行持续发力,中行、建行、工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总额均超过600亿元。 9月22日,刚刚在当月成功发行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建行又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该行在取得股东大会及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的条件下,拟发行不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除了应对外部疫情影响和满足银行自身经营的需求外,国有大行自9月开始的二级资本债密集发行或有其更为长远的考虑。发力补充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TLAC资本要求而进行的提前准备。 据了解,TLAC合格债务工具包括资本型债务工具和非资本型债务工具两类,现有的资本型债务工具主要包括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可转债、永续债。同时,根据TLAC资本要求,合格债务工具占TLAC资本的比例需要超过33%,因此,扩大TLAC资本补充路径是需要达标的银行当前及未来的重要努力方向。 助推银行向轻型化方向转型 “中国版TLAC出台的意义,不仅在于与国际标准充分对接,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性,更重要的是,也将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助推商业银行向节约资本的轻型化方向转型。”应习文表示。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下一阶段的发展应由“全面扩张”转为“选择性扩张”。就中长期而言,TLAC的监管要求有望促使大型银行加快经营转型,一方面,报表扩张或更为审慎;另一方面,或通过综合化和多元化经营强化“轻资本模式”,从而降低TLAC要求带来的影响。 邓宇认为,银行机构或可从三个层面为达标作准备,一是强化核心资本和一级资本指标管理,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和扩充股本等路径巩固资本实力;二是构建系统性风险监测和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继续强化银行业经营能力,提高风险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专家均认为,在目前低利率环境叠加TLAC要求之下,着力发行TLAC工具或是较为明智的应对策略。例如,建行于今年9月14日成功发行的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为4.2%,显著低于该行在2019年发行的同期限同类型二级资本债利率(4.86%)。“在当前较低利率环境下发行二级资本工具,不但可以补充资本,还可以适当降低负债利率。”邓宇表示。 此外,专家表示,中资G-SIBs应加大轻资本业务发展力度,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在维持资产质量稳定基础上,提高内部评级法使用效率,降低资本占用;可充分利用境内外市场,加大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工具发行规模,以及研究发行合格TLAC工具,补充TLAC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