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杰智能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000.00万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深圳东杰智能技术研究院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阳谷华泰披露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用于年产90000吨橡胶助剂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一、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一)当月发行情况。 2020年8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997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4798亿元,发行专项债券7199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9209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2788亿元。 2020年8月,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5年,其中一般债券15.6年、专项债券14.6年。 2020年8月,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3.53%,其中一般债券3.51%、专项债券3.54%。 (二)1-8月发行情况。 2020年1-8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9584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770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31883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37499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12085亿元。 2020年1-8月,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5年。其中,一般债券14.8年,专项债券15.2年。 2020年1-8月,地方政府债券平均发行利率3.34%。其中,一般债券3.25%,专项债券3.39%。 (三)1-8月还本付息情况。 2020年1-8月,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本金11641亿元。其中,8月当月到期偿还本金2573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偿还本金10674亿元、安排财政资金等偿还本金967亿元。 2020年1-8月,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5495亿元。其中,8月当月地方政府债券支付利息990亿元。 二、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情况 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批准,2020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88074.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42889.2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45185.08亿元。 截至2020年8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1040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127835亿元,专项债务123205亿元;政府债券249125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1915亿元。 截至2020年8月末,地方政府债券剩余平均年限6.6年,其中一般债券6年,专项债券7.2年;平均利率3.50%,其中一般债券3.51%,专项债券3.50%。
今天,吉利汽车科创板首发过会。而此前,仅仅在9月,就已有多家超百亿市值新股递交申请、过会或开启申购—— 9月11日,京东数科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 9月17日,中金公司A股首发申请通过; 9月22日,蚂蚁集团正式向证监会提交注册; 9月25日,金龙鱼开启网上和网下申购,预计募集资金138亿元,将成为创业板有史以来募集资金规模最大的企业。 一时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新股发行引发了市场的热烈讨论甚至担忧。 市场表现与新股发行并无直接线性关系 上述担忧主要集中在大规模新股发行对A股市场整体会产生“抽水机作用”。理由是,大规模新股发行会吸引市场存量资金,为其它股票增加卖出压力,增加市场的波动。 但实际上,随着新股发行机制的改变,投资者只需要凭市值打新,中签之后才上缴资金,极大地减小了资金冻结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可能。数据显示,2020年7月,A股市场IPO融资额约1200亿元,当月上证综指上涨约10.9%;2019年5月A股市场融资总额仅为53亿元,但当月上证综指下跌了5.8%。市场表现与新股发行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早在2013年,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表示:“新股发行的规模和节奏以及限售股解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资金的需求量,理论上说与股市的涨跌应该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引起股市不好的根本原因。” 回顾过去几年超过100亿元的大型IPO项目,均有较高比例的战略配售。2018年以来,共4单A股IPO项目发行规模超过200亿元,分别为工业富联(271亿元)、邮储银行(327亿元)、京沪高铁(306亿元)、中芯国际(532亿元),4单均通过设置战略配售有效降低了面向市场发行规模。工业富联、邮储银行及京沪高铁战投比例均为30%,而中芯国际则将战略配售比例提升至50%(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使其面向市场发行规模降低至301亿元。中芯国际自启动发行到A股上市,期间大盘上涨8.39%,并未对市场造成显著负面影响。 参照上述经验,大型及超大型的新股发行可以通过设置较高的战略配售比例以降低面向市场发行规模,有效缓解市场资金压力。 在关注市场存量资金流向的同时,更应看到新股发行为市场注入的新鲜活力。例如,据南华早报报道,受蚂蚁集团上市的热度影响,自9月14日以来涌入香港的资金至少有362亿港元。而在蚂蚁集团宣布过会当天,北上资金出现久违的大量资金净买入,达94.74亿元。 科创板实现市场化改革突破 “A股从不缺乏资金,而是缺少优质公司。” 作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在全球股市中,市值靠前的股票往往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企业。以美国为例,美股市场前五大市值公司分别为苹果公司、微软、亚马逊、谷歌以及脸书(Facebook),市值合计占标普500指数比重超过23%。港股市场前五大市值公司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工商银行、中国平安和美团点评,约占港股市场总市值的25.2%。 而当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前五大市值公司分别为贵州茅台、工商银行、中国平安、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占A股市场总市值约9.5%。从所属行业来看,我国市值靠前的股票仍然侧重于传统行业;从市值占比来看,A股的高市值股票集中度低于美国、香港股市。 从科技创新型股票规模来看,当前A股市场市值最高的科技股为立讯精密,市值约3,900亿元人民币,与港股第五大市值的美团点评(1.36万亿港元),美股第五大市值的Facebook(7,300亿美元)仍有巨大的差距。A股市场仍然缺乏高市值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本红利尚待充分释放。参照国外股票市场经验,A股的结构性特征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回顾历史,由于发行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一大批中国科技企业奔赴境外上市,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反映。即使受制于制度约束,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旺盛。据统计,2017 年至2018 年,沪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额占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比重约为70%。 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变革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包容和丰富的融资支持,成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注册制及其配套机制的改革研究的深化和严格退市制度的实施,资本市场一线监管得到强化,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为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创造了必要条件。 作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在发行、定价等一系列关键制度上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的突破。截至2020年6月,科创板企业自申报受理到审结平均用时约120天,审核速度大大提升,其中中芯国际回科创板上市从受理到上会仅用时18天;包容度大大提高,同股不同权企业、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过会上市,使更多科创企业释放巨大的创新动能。 科创板有效带动了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据统计,截至9月28日,今年共有290家公司登陆沪深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12家公司,平均融资规模为16.65亿元;主板共64家公司上市,平均融资规模13.55亿元。科创板更加聚焦支持科技创新,从新上市公司行业结构来看,科创板中信息技术行业公司占比42.9%,医疗保健行业公司占比22.3%,而全部A股中信息技术行业公司占比为28.8%,医疗保健行业公司占比为13.3%。 从市场表现来看,科创板股票的涨幅更大。A股市场经历了年初波动后持续修复,截至2020年9月25日,上证指数较年初上涨5.6%,科创50较年初上涨36.4%。结合科创50指数今年以来的换手率普遍高于同期A股换手率,可以看出科创板具有相对较好的财富效应。 图12020年上证指数及科创50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wind 图2上证A股指数换手率 及科创50指数换手率对比 资料来源:wind 相信市场,践行“九字方针” 培育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资本市场 今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施行。修改后的证券法在总结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行注册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证监会前副主席高西庆曾将注册制形容为“触及灵魂的改革”,因为注册制的推出之所以障碍重重,就是由于在实践中有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难以解决。 证监会前副主席李剑阁也曾直言,“过去资本市场有一个惯性思维,就是股票的发行由监管部门去控制节奏。为了不让股票大起大落,甚至于还要稳步上涨,最好是对发行的节奏加以控制。要控制这个节奏,必然监管部门要去审批,进行各种各样的控制。” 事实上,这样的控制会使市场预期造成巨大扭曲,违背市场的内在规律。而一旦形成路径依赖,事情就会变得更加棘手。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当属1994年中国监管部门的那次出手救市。 更坦白地说,30年来证券市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而停下来的原因就是股指一掉,监管就要控制发行节奏。 “监管者总是存在‘父爱主义’。而市场的教训告诉我们,监管者一定要去掉父爱主义,要依法监管并一以贯之,这对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证监会前主席肖钢说。 2019年,《证券时报》曾发表头版评论,“要真正发挥市场化的作用,就是要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从公司治理、规范运行、信息披露等多个维度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增加市场可预期性,让市场决定发行价格的高低,让市场定调新股发行的节奏。只有相信了市场的力量,监管者才会自然脱敏,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新股发行常态化持续稳步推进,新股发行节奏稳中有升,从年初每周6家左右逐步提升至9家左右。 图32020年至今A股IPO核发情况 资料来源:wind 今年9月21日,证监会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会议提到,要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发挥好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更大力度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创板关键制度创新、强化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能力、发挥新三板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作用,引导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在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复杂的形势下,我国提出“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方面的能力。这就尤其要求我们坚持刘鹤副总理提出的“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 监管只有保持定力,在法治化的轨道上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才能吸引更多像蚂蚁集团这样的科技创新型头部企业在国内成功上市,并带动更多的优质科技企业回归A股;才能培育壮大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资本市场,打通科技驱动-现代金融-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
今天,吉利汽车科创板首发过会。而此前,仅仅在9月,就已有多家超百亿市值新股递交申请、过会或开启申购—— 9月11日,京东数科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 9月17日,中金公司A股首发申请通过; 9月22日,蚂蚁集团正式向证监会提交注册; 9月25日,金龙鱼开启网上和网下申购,预计募集资金138亿元,将成为创业板有史以来募集资金规模最大的企业。 一时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新股发行引发了市场的热烈讨论甚至担忧。 市场表现与新股发行并无直接线性关系 上述担忧主要集中在大规模新股发行对A股市场整体会产生“抽水机作用”。理由是,大规模新股发行会吸引市场存量资金,为其它股票增加卖出压力,增加市场的波动。 但实际上,随着新股发行机制的改变,投资者只需要凭市值打新,中签之后才上缴资金,极大地减小了资金冻结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可能。数据显示,2020年7月,A股市场IPO融资额约1200亿元,当月上证综指上涨约10.9%;2019年5月A股市场融资总额仅为53亿元,但当月上证综指下跌了5.8%。市场表现与新股发行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早在2013年,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表示:“新股发行的规模和节奏以及限售股解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场资金的需求量,理论上说与股市的涨跌应该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引起股市不好的根本原因。” 回顾过去几年超过100亿元的大型IPO项目,均有较高比例的战略配售。2018年以来,共4单A股IPO项目发行规模超过200亿元,分别为工业富联(271亿元)、邮储银行(327亿元)、京沪高铁(306亿元)、中芯国际(532亿元),4单均通过设置战略配售有效降低了面向市场发行规模。工业富联、邮储银行及京沪高铁战投比例均为30%,而中芯国际则将战略配售比例提升至50%(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使其面向市场发行规模降低至301亿元。中芯国际自启动发行到A股上市,期间大盘上涨8.39%,并未对市场造成显著负面影响。 参照上述经验,大型及超大型的新股发行可以通过设置较高的战略配售比例以降低面向市场发行规模,有效缓解市场资金压力。 在关注市场存量资金流向的同时,更应看到新股发行为市场注入的新鲜活力。例如,据南华早报报道,受蚂蚁集团上市的热度影响,自9月14日以来涌入香港的资金至少有362亿港元。而在蚂蚁集团宣布过会当天,北上资金出现久违的大量资金净买入,达94.74亿元。 科创板实现市场化改革突破 “A股从不缺乏资金,而是缺少优质公司。” 作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股票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在全球股市中,市值靠前的股票往往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企业。以美国为例,美股市场前五大市值公司分别为苹果公司、微软、亚马逊、谷歌以及脸书(Facebook),市值合计占标普500指数比重超过23%。港股市场前五大市值公司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工商银行、中国平安和美团点评,约占港股市场总市值的25.2%。 而当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前五大市值公司分别为贵州茅台、工商银行、中国平安、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占A股市场总市值约9.5%。从所属行业来看,我国市值靠前的股票仍然侧重于传统行业;从市值占比来看,A股的高市值股票集中度低于美国、香港股市。 从科技创新型股票规模来看,当前A股市场市值最高的科技股为立讯精密,市值约3,900亿元人民币,与港股第五大市值的美团点评(1.36万亿港元),美股第五大市值的Facebook(7,300亿美元)仍有巨大的差距。A股市场仍然缺乏高市值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本红利尚待充分释放。参照国外股票市场经验,A股的结构性特征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回顾历史,由于发行体制改革滞后等原因,一大批中国科技企业奔赴境外上市,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反映。即使受制于制度约束,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仍然旺盛。据统计,2017 年至2018 年,沪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额占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比重约为70%。 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变革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包容和丰富的融资支持,成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随着注册制及其配套机制的改革研究的深化和严格退市制度的实施,资本市场一线监管得到强化,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为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创造了必要条件。 作为改革试验田,科创板在发行、定价等一系列关键制度上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的突破。截至2020年6月,科创板企业自申报受理到审结平均用时约120天,审核速度大大提升,其中中芯国际回科创板上市从受理到上会仅用时18天;包容度大大提高,同股不同权企业、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过会上市,使更多科创企业释放巨大的创新动能。 科创板有效带动了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据统计,截至9月28日,今年共有290家公司登陆沪深市场,其中科创板上市112家公司,平均融资规模为16.65亿元;主板共64家公司上市,平均融资规模13.55亿元。科创板更加聚焦支持科技创新,从新上市公司行业结构来看,科创板中信息技术行业公司占比42.9%,医疗保健行业公司占比22.3%,而全部A股中信息技术行业公司占比为28.8%,医疗保健行业公司占比为13.3%。 从市场表现来看,科创板股票的涨幅更大。A股市场经历了年初波动后持续修复,截至2020年9月25日,上证指数较年初上涨5.6%,科创50较年初上涨36.4%。结合科创50指数今年以来的换手率普遍高于同期A股换手率,可以看出科创板具有相对较好的财富效应。 图12020年上证指数及科创50指数走势 资料来源:wind 图2上证A股指数换手率 及科创50指数换手率对比 资料来源:wind 相信市场,践行“九字方针” 培育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资本市场 今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施行。修改后的证券法在总结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行注册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证监会前副主席高西庆曾将注册制形容为“触及灵魂的改革”,因为注册制的推出之所以障碍重重,就是由于在实践中有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难以解决。 证监会前副主席李剑阁也曾直言,“过去资本市场有一个惯性思维,就是股票的发行由监管部门去控制节奏。为了不让股票大起大落,甚至于还要稳步上涨,最好是对发行的节奏加以控制。要控制这个节奏,必然监管部门要去审批,进行各种各样的控制。” 事实上,这样的控制会使市场预期造成巨大扭曲,违背市场的内在规律。而一旦形成路径依赖,事情就会变得更加棘手。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当属1994年中国监管部门的那次出手救市。 更坦白地说,30年来证券市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而停下来的原因就是股指一掉,监管就要控制发行节奏。 “监管者总是存在‘父爱主义’。而市场的教训告诉我们,监管者一定要去掉父爱主义,要依法监管并一以贯之,这对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证监会前主席肖钢说。 2019年,《证券时报》曾发表头版评论,“要真正发挥市场化的作用,就是要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从公司治理、规范运行、信息披露等多个维度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增加市场可预期性,让市场决定发行价格的高低,让市场定调新股发行的节奏。只有相信了市场的力量,监管者才会自然脱敏,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新股发行常态化持续稳步推进,新股发行节奏稳中有升,从年初每周6家左右逐步提升至9家左右。 图32020年至今A股IPO核发情况 资料来源:wind 今年9月21日,证监会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会议提到,要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发挥好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更大力度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创板关键制度创新、强化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能力、发挥新三板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作用,引导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在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复杂的形势下,我国提出“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方面的能力。这就尤其要求我们坚持刘鹤副总理提出的“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 监管只有保持定力,在法治化的轨道上深化“放管服”改革,才能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才能吸引更多像蚂蚁集团这样的科技创新型头部企业在国内成功上市,并带动更多的优质科技企业回归A股;才能培育壮大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资本市场,打通科技驱动-现代金融-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 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人民银行发布《关于2020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发行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通知指出,财政部决定发行2020年第三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国债简称:20储蓄03,国债代码:201703,以下简称第三期)和2020年第四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国债简称:20储蓄04,国债代码:201704,以下简称第四期)。 通知明确了发行条件:两期国债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最大发行总额为600亿元。第三期期限为3年,票面年利率为3.8%,最大发行额为300亿元;第四期期限为5年,票面年利率为3.97%,最大发行额为300亿元。两期国债发行期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19日,2020年10月10日起息,按年付息,每年10月10日支付利息。第三期和第四期分别于2023年10月10日和2025年10月10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两期国债发行公告日至发行开始日前一日,如遇人民银行调整3年期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两期国债取消发行。发行期内,如遇人民银行调整3年期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两期国债从调息之日起停止发行,未售出发行额度由财政部收回注销。 通知指出,两期国债由40家2018-2020年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以下简称承销团成员)通过网点柜台代销。为统筹做好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储蓄国债发行工作,承销团成员要严格遵守属地和监管部门疫情防控要求。中国工商银行等30家承销团成员(以下统称为网银成员,详细名单见附件)同时通过其网上银行代销。各承销团成员初始基本代销额度比例详见附件。 10月10日,网银成员通过网上银行代销两期国债的额度上限为其当期国债初始基本代销额度的40%;10月11日至10月19日,网银成员在其取得的代销额度内合理分配网点柜台和网银额度比例。2020年10月13日营业结束后,各承销团成员未售出的基本代销额度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核对一致后全部调减为零。调减出的基本代销额度纳入机动代销额度,自2020年10月14日起供各承销团成员抓取。 通知提到,两期国债发行期内不得提前兑取,发行期结束后可提前兑取。提前兑取业务只能通过承销团成员营业网点柜台办理。投资者提前兑取两期国债时,承销团成员按照从上一付息日(含)至提前兑取日(不含)的实际天数和以下执行利率向投资者计付利息,即:从2020年10月10日开始计算,持有两期国债不满6个月提前兑取不计付利息,满6个月不满24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180天利息,满24个月不满36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90天利息;持有第四期满36个月不满60个月按票面利率计息并扣除60天利息。承销团成员为投资者办理提前兑取,可按照提前兑取本金的1‰向投资者收取手续费。
对于上纬新材出现“地板价”的发行价格,市场上更多的争议指向了众多机构“抱团”报出低价。 新股发行的“神话”,在科创板也被打破。 9月15日,即将在科创板上市的上纬新材发布发行公告,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根据确定的发行价格,预计此次募集资金净额仅为7004.27万元,创下了科创板最低募资额,而且也成为刚刚满足“不少于10亿市值”科创板五套上市标准的最低要求。 对于上纬新材的“擦线上市”,众多机构集体报出低价备受争议。英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向时代财经表示,一个好的市场机制,应该是正态分布的,而非是集中抱团。“只有充分博弈才能实现正态分布,否则就成了统一报价了。”而新财董董事长彭钦文向时代财经分析认为,现在的定价主要来自于市场上询价机构的认可度,价格主要还是基于公司的基本面。 “擦线”10亿市值最低标准 根据上纬新材公告内容显示,公司于9月14日完成初步询价工作,协商确定发行价格为2.49元/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1.08亿元,扣除约3752.53万元发行费用后,预计募集资金净额7004.27万元,较公司2019年7827万元的净利润更低。 而7000万募集资金净额,也创下科创板迄今以来的最低募资额。按公司发行后总股本为40320万股和发行价计算,上纬新材的发行市值只有10.04亿元,刚刚“擦线”满足科创板上市标准的最低要求。 根据科创板上市规则第一项标准:“(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上纬新材之所以出现如此之低的发行价,与当前的市场环境不无关联。时代财经梳理发现,今年以来A股IPO整体提速,沪深两市7月、8月份首发数量分别达到52家、63家,首发募集资金分别为1098.66亿元、647.01亿元。9月至今,首发企业数量也达到49家,首发金额达352.51亿元。 而自8月以来,市场也出现了多只新股破发的情形。其中锋尚文化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只破发的次新股;凯赛生物于8月12日上市,发行价为133.45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20.7倍,上市首日仅上涨17.65%,随后股价持续走低,并在第四个交易日破发;瑞联新材9月2日登陆科创板,股价在其上市第四个交易日破发。 机构“抱团”压价? 而对于上纬新材出现“地板价”的发行价格,市场上更多的争议指向了众多机构“抱团”报出低价。 根据上纬新材《发行公告》,一共有415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6954个配售对象全部符合《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公告》规定的网下投资者的条件,报价区间为2.49元/股-118.56元/股,拟申购数量总和为11,117,480万股。其中,有超过400家询价机构的报价范围在2.49元-4.96元之间,其中399家报价都是2.49元。 对于这一结果,上纬新材财务总监、董秘谢珮甄昨日向媒体直言“我们可以是牺牲者”。她表示,周一大概五点多拿到了定价结果,当时觉得非常惊讶和不能接受。“当时主承销商申万希望我们不要放弃上市的门票,希望我们负重前行。”谢珮甄表示,在获悉发行定价结果后,随即上纬新材在内部召开了高层会议,大家初步都投出了反对票,希望放弃这次上市。但考虑到这次选择终止发行很可能会不好的反响,不管是对国家政策,还是在自身,所以最后选择去面对和接受。 对于这一结果,英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向时代财经表示,新股发行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和询价机制。在他看来,一个好的市场机制,应该是正态分布的,而非是集中抱团。“只有充分博弈才能实现正态分布,否则就成了统一报价了。” 但新财董董事长彭钦文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此次上纬新材以“地板价”发行上市,对于市场而言“是一件好事”。 对于有些猜测认为,之所以出现地板价发行的局面,是由于规则压制发行价,彭钦文并不认可。他认为,科创板询价并没有规则的约束,之前出现科创板发行价高的情况,主要还是基于基本面。 彭钦文表示,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国内的IPO也同样应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交给市场进行定价。 与之前设置封顶价不同,现在的定价主要来自于市场上询价机构的认可度。 对于公司而言,不是募集多少资金的问题,而是先发出去。因而公司的心态也比较放松,首要目标是先上市。 新财董董事长彭钦文看来,如果未来公司的发展好,那股价还可以继续升上去,而不会受到发行价的限制;但如果公司的质地确实一般甚至并不好,那股价还是可能会继续下跌。 上交所已关注并调查了解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信号。”彭钦文表示,目前已经有多只股票跌破了发行价。而多年前创业板刚推出之际,也出现过很多股票发不出去的现象。他认为,在注册制下,IPO发行失败的情况肯定会出现,但具体发生在何时尚无法判断。 在彭钦文看来,在市场极度困难的局面下,还有可能出现IPO停掉的情况。机构数量也不够,卖不出去,这种情形也都在历史上出现过。但他表示,未来是否会演化到出现这种局面,还无从判断,这要看监管层的态度,否则存量也会承压。 “现在的确是出现了这种态势。”彭钦文表示,由于大家不看好,导致上市后的涨幅不大、甚至跌破发行价。而在未来也会出现上市不足10亿的局面,对于市场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这将对市场带来积极的作用,打破投资者对于新股“铁的预期”,也体现了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能力。 新股定价究竟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 李大霄认为,应该从市场化的方向出发,使得融资者利益与投资者利益达成一个平衡点,让规则更加公平合理,让博弈更加正态分布,因而买者和卖者都心服口服。任何一方受损,都不合理。 但李大霄也坦言,目前上纬新材以“地板价”发行上市,还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虽然受到市场关注,但还并不具有代表性。未来是否真的会低价发行的局面,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时代财经今日从上交所了解到,对于上纬新材低价发行这一事件,目前上交所已关注,正与有关部门一起了解情况,一旦发现确有违法违规行为,将坚决依法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