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互联网健康险保障指数测算报告》第三章,核心观点如下: 在寿险保费增长回归理性的背景下,健康险逆势增长,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呈上升趋势,成为人身保险业务新的增长极。 健康险产品的发展趋势,保险产品与健康激励、健康管理相结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保险科技。 健康险市场面临供需求结构不匹配、产品形态滞后于社会进步、商业健康保险运营成本高、产品开发定价基础数据缺乏等问题和挑战。 加深对消费者健康保险需要、支付意愿、产品偏好等多方面的研究,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提升创新能力。 第三章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分析 第一节 健康险市场规模分析 2019年上半年,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893亿元,同比增长8.29%;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5026亿元,同比增长12.45%;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9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42亿元,同比增长17.43%。在保险姓保的大背景下,人身险保费规模增长回归理性,其中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业务较去年同比均有所增长,但健康险逆势增长,同比增长达到了30%以上,2019年健康险保费市场预测目标在8000亿-9000亿左右,至2022年可达11500亿的规模。 图3-1 2013-2019上半年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单位:亿元) 自2013年以来,健康险保费便开始快速增长,持续保持在各险类增速第一,即使在整个2018年,人身险保费收缩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直到今年上半年止,依然逆势增长。而在商业险的深度和密度方面,2017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占GDP比重,即健康保险深度为0.53%,与上年度基本持平,比2009年增长0.37个百分点,见图3-2。2017年度健康保险密度为315.8元,比上年度增加23.4元,增长8%;比2009年增加272.8元,年均增长率为28.3%。见图3-3。 图3-2 2009-2017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深度 图3-3 2009-2017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密度及增长率 近三年来,互联网健康保险业务得以迅猛发展。2018 年互联网健康保险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在互联网人身保险中的比重首次突破至10.3%。 图3-4 2018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结构 图3-5 互联网健康保险发展趋势 2018 年,互联网健康保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22.9亿元,同比增长108.3%,其中,费用报销型医疗保险仍是受市场欢迎的主力险种,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64亿元,同比增长133.3%,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52.1%;重大疾病保险实现规模保费33.9亿元,同比增长68.7%,占互联网健康保险总规模保费的27.6%。 第二节 产品发展趋势 一、产品数量迅速增长 截止2018年8月,全行业共有4053款非税优健康险在售,30款税优健康险在售。其中,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是主要险种,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数量较少。 图3-6 互联网健康保险发展趋势 二、创新比较活跃,形态日益丰富 随着消费者新需求的出现,保险产品也顺应出现了创新的产品形态: 表3-1 保险产品形态创新 表3-2 主要老年人保险责任 表3-3 主要糖尿病保险 三、健康管理开始与健康保险结合 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将健康激励、健康管理与保险产品相结合。这样不仅能降低健康保险赔付率,还能更有效地提升国民健康意识和水平。 表3-4 健康激励、健康管理与保险相结合 四、产品与科技加强融合 在大数据时代下,保险科技得到蓬勃发展。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程序应用下,保险产品得以与保险科技更高效地结合。例如: 支付宝联合人保健康、微信联合泰康在线分别推出“好医保”、“微医保”,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风险管控。 平安医保科技”云享e通“智慧商保服务解决方案,利用AI智能科技,以商保医院联网平台为基础,远程调阅平台为核心,以线下共享平台为补充,打造“线上+线下+AI”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未来,通过“云享e通”区块链技术认证的当地医院员工,将能第一时间代表保险公司慰问关怀客户、协助收集材料、陪诊和垫付诊金,保险运营服务从此不再受人力成本和地域的限制。 太保打造的业内首个人工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产品使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融合保险、精算专家团队经验,通过基本信息、家庭结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社保福利、生活习惯等六组问题,为客户测算家庭风险防御能力指数,量身定做家庭理想保险保障建议。 第三节 商业健康险市场面临问题和挑战 一、供需结构不匹配 供需结构不匹配,首先体现于险种类别失衡严重。目前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中,疾病险和医疗险占比大、护理险和失能险份额过低,不适于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其次,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即产品险种设计上缺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各公司产品相似度较高,条款大同小异。再次,市场细分能力不足,产品针对性弱,如针对癌症、慢性病高发的健康保险产品不足、纯健康保障产品不足、一个产品全国通用等问题的存在。 二、产品形态滞后于社会进步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重大疾病检出率大幅度提高,这就导致某些重疾发生率逐渐超出原本重疾保险产品的定价假设,导致保险存在亏损风险。同时,不同病种的实际费用成本存在巨大差异,而许多保险产品仍对不同病种统一保额,未能与实际费用有效匹配。其次,保险公司无有效的长期调费机制,与再保公司的非保证费率机制存在矛盾。再次,各地医保政策变化频繁,保险公司缺乏对医保政策变化的前瞻性研究,导致推出的新产品未能有效对社会保险形成补充作用。 三、商业健康保险运营成本高 健康险产品形态的特征决定它的成本受多重因素影响,既包括客观的发生率和理赔成本,更包括客户、销售人员的行为变化,医疗手段、社会保障体系的变更和医疗、法律等其它相关行业对保险的认识理解程度等。由于带病投保的逆选择行为成本较低,对实际理赔结果影响较大,健康险对风控人员的专业程度和系统的要求更高,人力和运营成本较高。 四、产品开发定价基础数据缺乏 首先,商业健康险产品定价基础不足。重疾基础数据不稳定、变化快;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差别很大;缺乏细分病种发生率。同时,医疗基础数据垄断封闭,保险公司无从获得。护理险和失能险数据更是十分缺乏。其次,数据共享难、标准不统一。各家公立医院与保险公司在系统层面的对接意愿不强,信息不对称性高。存在数据定义、数据格式等方面的差异,数据整合费时费力。 第四节 健康险产品经营优化建议 一、从保障本源上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我国目前的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与英美日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尚有巨大提升空间。为进一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保险行业必须加深对消费者健康保险需要、支付意愿、产品偏好等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是哪些因素阻碍了主观意识向客观购买力的转化。 二、加强个性化产品设计 健康保险经营者应深入分析客户可保利益及需求缺口,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在现有产品形态基础上优化、升级,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健康保险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保障功能更丰富、更多元化的个性产品。例如,按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费用确定给付金额、探索突破已知疾病清单、重疾保险回购条款、特需医疗保险等,推动产品形态创新。 三、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率,不良生活方式是罹患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将健康管理与保险产品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保险人群生活质量,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促进健康管理服务专业化发展。因此,保险公司应加快培育优质医疗资源的能力,需要铺陈直达医师、专家等相关专业人员的渠道。保险公司可通过战略投资布局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实现提供的专业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品种的丰富,以此提升行业竞争力。 但同时,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保险公司还可以采取一些有利于激励被保险人改善生活方式的产品设计,加强被保险人进行自我管理的动机。例如,鼓励运动、加入无赔款优待条款等。 图3-7 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四、建立有利于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内部环境 完善内部产品开发流程:保险公司应完善现有产品开发流程,在深入分析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预判创新产品对于公司IT系统、核保理赔管理、精算评估、资本需求、资产负债匹配等各方面的影响,加强产品跟踪与反馈工作。 重视人才与科技能力建设:一方面加强内部人才培养,鼓励创新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适当引入外部同业或跨界专业人才,保持活力和成长动力。重视科技能力,加强对大数据基础架构的投入和数据分析能力建设。
8月29日消息 许多人担心买保险时,遇到不出名的保险公司,担心买完后没有能力赔付。在这个时候,它实际上取决于它的偿付能力。国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总部设在上海,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全国性股份制专业寿险公司,注册资本484.6亿元,净资产250亿元以上。该公司是由中国大型上市公司天茂集团(000627)等六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组成的。国华人寿可以说是一家谨慎的公司,与其他同类型的保险公司不同。 8月28日晚间,天茂集团公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其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华人寿”)在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0.03亿元。 截止2020年6月30日,国华人寿总资产2216.11亿元,净资产269.48亿元,营业收入269.61亿元。公司在改善业务结构及产品久期的同时,同步优化公司的负债成本及其他费用,并一如既往地坚持稳健与收益兼顾的投资策略,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03亿元,总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增长10.67%。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1.12%、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158.34%,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为公司稳健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注册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企业,2020年面对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国华人寿全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营发展。公司通过加大互联网保险业务推动,积极调整产品供给和相关政策,有效降低了疫情对保费规模的负面冲击,保证了上半年公司持续推进发展转型和结构优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构优化 持续发力高价值业务】 2020年上半年,国华人寿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0.55亿元、总规模保费 316.66亿元。其中,新单保费229.55亿元,续期保费87.11亿元,续期保费同比增长210.55%。值得关注的是,本报告期内,国华人寿持续发力高价值业务,实现新业务价值6.04亿元,较2019年全年新业务价值达成增长105%。 近年,公司在“2310”战略的指导下,按照“稳规模、调结构、练内功、谋长远”的发展思路,在保障业务规模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进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型业务发展,从“拉长负债久期,优化缴费结构, 降低负债成本,增加保障内容”四个方面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新单业务价值,推动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 【守正出新 互联网渠道持续增长】 在渠道建设方面,国华人寿互联网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3.12%。疫情以来,广大消费者风险保障意识的提升和对互联网应用及接受程度的大幅提升,为互联网渠道培育了新兴市场。国华人寿凭借对市场的深刻理解,持续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出涵盖新冠疫情保障责任、人人可领的线上赠险产品,并依托互动式健康管理平台“悠健康”为客户提供在线问诊、视频医生等多种专项健康服务,推动了公司健康、保障类产品的保费增长。 同时,作为公司主渠道之一的银行保险渠道也在上半年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主动大幅压缩趸交的业务供给。但因叠加渠道主力产品转化及受疫情影响,银行保险渠道业务同比有所下降。4月,随着公司复工复产稳步推动,银保渠道规模保费累计同比降幅逐月收窄。 国华人寿表示,下一阶段公司将继续推进渠道转型和结构优化,坚持加大高价值业务的拓展力度,坚持强化创新技术的全方位应用、通过丰富的产品线,创新的业务模式和贴心的服务方式,实现公司更快、更稳健的发展。 保费收入是判断一家公司的重要数据。保费收入越高意味着投保人越多,保险公司的产品就越受欢迎。保险作为金融业的一个分支,其实最讲究的是服务。当我们购买保险时,我们当然希望有一个优质的服务经验。每年,中国银行保险公司都会根据去年的服务状况对保险公司的服务状况进行评级,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水平的参考。销售、和解、咨询、权利保护等情况下,根据和解补偿率、索赔限额等指标得分。而国华人寿排名第九,评分是BBB,整体在中上层,总体上还是很好的。
图片来自网络 8月26日上午,新华保险召开了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会上对其半年来主要业务和业绩情况进行了简要解读,并对热点问题作出回应,如个险渠道出现人力规模和产能问题主要受疫情影响、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下滑但与行业保持相同水平等。 新华保险2020年度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止6个月,新华保险总资产达9393.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9%;实现营业收入1186.6亿元,同比增加31.5%;保险业务收入也大涨30.9%,达968.79亿元;但受2019年上半年手续费税收政策变化的影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2.1%,为82.18亿元。 新华保险半年报主要业绩指标 上半年保费收入涨逾30%达969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同比降低1.86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在保险业务方面,2020年上半年,新华保险长短险业务齐头并进,原保险保费收入968.79亿元,同比增长30.9%,规模达到了历史同期新高。其中,长期险首年保费298.62亿元,同比增长155%,占总保费的30.8%。 然而超30%增速的营业收入和保费收入并未对新华保险的偿付能力有所助益,截至半年末,新华保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71.79%,同比降低11.85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81.78,同比降低1.86个百分点。 对此,新华保险于业绩上回应称,“公司今年5月份发行了10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对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有适当的补充”。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5月,新华保险获准发行10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品种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3.3%,并已于5月13日发行完毕。新华保险公告显示,此次债券所募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资本以提高偿付能力。 银保渠道收入增幅达133%,个险渠道人力规模53万创新高但人均产能下降20% 半年报内容显示,2020年上半年,新华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幅为30.9%,总规模达968.79亿元,创历史新高。 按渠道划分保费收入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华保险在个险渠道实现保费收入662.58亿元,同比增加10.5%;银保渠道保费收入291.43亿元,同比增加133.8%;团体保险渠道保费收入有所下降,为14.78亿元,同比下降4.1%。 图片截取自新华保险半年报 新华保险曾于去年年底提出“二次腾飞”计划,并在其计划中提出要推动银保渠道的期、趸联合。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同比增幅达133.8%,占新华保险总保费收入的约30%;长期险首年保费中,趸交额为164.02亿元,去年同期仅为1400万。 新华保险于业绩会上对此表示,银保渠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也是规模做贡献、价值做补充的战略选择,应该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并称,上半年在银保渠道加大了趸交的销售,趸交作为银行保险来看,在银行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和公司的战略选择等三方面都具有优势。 此外,针对半年报中表明的个险渠道存在人力规模增加,但人均综合产能下降的问题,新华保险副总裁李源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疫情冲击,即经济环境的冲击使得代理人的展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半年报内容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新华保险个险规模人力52.6万人,同比增长36.5%,队伍规模创历史新高。但上半年月均合格人力13.5万人,同比下降3.5%;月均人均综合产能3578元,同比下降20%。 关于下半年代理人规模、产能等方面的目标,新华保险方面表示,目标是通过一定规模上的增加来达到建立高产能、高留存和高素质“三高”团队。并称,将会从以往的60后、70后队伍的年龄改变到80后和90后的队伍,使队伍年轻化。 健康保险新增保费收入同比下降15.2%,回应称与行业发展保持相同水平 按险种来看,2020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实现分红型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163.95亿元,同比增长4736.3%;传统型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79.36亿元,同比增长63.6%;健康保险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55.31亿元,同比下降15.2%。 图片截取自新华保险半年报 针对上半年健康保险新增保费下降的情况, 新华保险方面表示,健康险的情况,主观和客观的成分都存在,客观因素占比会更大一些。 客观因素包括疫情减少了代理人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打乱了公司的业务节奏;客户对于储蓄,尤其是保本的需求加大;过去的业务结构存在不均衡等。主观上则主要是新华保险对于负债与资产的双轮驱动等转型方面的问题仍在摸索中。 新华保险副总裁兼总精算师、董事会秘书龚兴峰也在业绩会上回应称,“这样一个负的增长和整个行业发展还是保持在一个相同的水平”。 根据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数据,人保健康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221.73亿元,同比增长45.7%;太保寿险的长期健康型保险 284.91 亿元,同比增长 2.8%。 内含价值较年末上升9.6%,下调风险贴现率指标至11% 在内含价值方面,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新华保险内涵价值较2019年年末增长了9.6%,从2050亿增长为2248亿元,增长主要来源是新业务价值的贡献和期望收益,分别助力内涵价值增长约3%和4%。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华保险下调了风险贴现率指标,由11.5%,下调至11%。 新华保险方面对此表示,自2011年新华保险上市起便一直使用11.5%的风险贴现率,但这10年来,无风险收益率、公司净资产、保费规模、品牌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次风险贴现率的调整不影响公司整体的偿付能力、利润,以及业务发展的很多指标,只是说从更加符合公司实际的角度来看待公司的价值”,新华保险于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
1983年,世界上首款重大疾病保险在南非问世。 同年,我国国内保险复业后的第一笔健康保险业务落地。 1995年,重大疾病保险进入中国市场。 …… 一直到2008年之前,商业健康保险一路蜿蜒曲折,慢速前行。 最幽暗时刻,综合性保险公司一度试图撤销健康保险业务部门。 2008年后,新医改启动,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成为了国家战略。 随后健康险市场如雨后初春,遍地发芽。 萌芽期之后,健康险市场亟待一股破土而出的力量。 2016年8月,一款名为‘尊享e生’的产品打破了沉寂已久的健康险市场,成为推动破局的一股强劲的力量。 “超低保费、超高保额”的吸引力,这款医疗险迅速成为“国民医疗险”,一众模仿者跟风而至,随后健康险进入遍地成花的年代,保费增速更是喷涌向前。 在业界流传的2019年保险业统计数据中,2019年寿险公司健康险保费收入实现6226亿元,同比增长27.60%;而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840亿元,全险种保费占比已达10.25%,同比增长却高达47.68%,更是高于车险增速43.16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840亿元中至少有一半为百万医疗贡献的保费。 今年上半年,财产险公司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75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40.41%,俨然财险公司最重要的非车险种之一,大量险企看好中国市场健康险发展,纷纷调整业务重心。 众安保险8月26日刚刚披露的半年报中有组数据值得关注,作为众安保险最核心的生态之一,健康生态表现亮眼,实现总保费人民币30.49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5.6%,总保费占比上升至45.1%。 时间进入2020年,一切开始变得不同。生命回归至最本源的状态,人心回归到最基本的关注。 百花齐放的百万医疗险,作为健康险的一大分支,越来越占据目光的C位。过去几年,“保险姓保”,典型的保障型产品商业健康险更受瞩目,重疾险、百万医疗险、税优健康险渐成行业热点。商业健康险保费增幅连续数年远远高于寿险、意外险。 四年行进路径、保险围场内外,时代已大不同,百万医疗险的底层逻辑正在生变,谁能戴上百万医疗险的王冠?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这主要取决于谁能最迅速的适应时代,做出最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蜕变。近日,众安的“国民医保”王牌产品——“尊享e生”系列推出了“尊享e生”2020(门急诊版),有效衔接了门诊医保和商业保险之间的空白地带,打通了“线上医疗+保障”健康生态闭环。 这也意味着,百万医疗险再次踏上进击之路,科技助阵演绎王者之战。 缘起:四年,走过没有路标的花园 2016年8月,众安保险推出了行业首款百万医疗险“尊享e生”,彻底引爆了行业中端医疗险销售的高潮,成为保险圈出圈的网红。 2016年的互联网保险,已告别初生之美,走进竞争的细分领域。 三年之后,众安保险的2019年财报显示,众安的健康生态业务板块表现优异,保费收入较2018年同比大幅增长67.6%,至48.06亿元。王牌产品尊享e生系列百万医疗险的保费总收入达到43.11亿元,同比增长146.6%;被保用户人数超过1100万,同比增长177%。 在百万医疗险这一细分品类中,众安成为毋庸置疑的王者。 当然,首吃螃蟹者必然会面临诸多质疑和围攻,众安亦不例外,免赔额和保证续保的争议接踵而来。 “尊享e生”之所以走红的原因亦可循迹。 追根溯源,百万医疗产品的走红最深层次的原因当是目前并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造成的。所谓的“高不起,低无用”的医疗紧缺性催生了这样一款“网红”医疗产品。 放大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不足明显,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不完善、报销比例较低、高端医疗保险保费太贵等等现实问题都是“网红”走红的宏观原因。 中观原因是产品本身,“尊享E生”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低端医疗险的价格(一般年轻人仅需数百元)撬动中端医疗险的保障。保障范围涵盖特需门诊以及医保目录外用药,且保额最高可达数百万元。 微观原因是,众安所具备的互联网基因催生了“网红”,可以说众安是“网红”背后的制作人。 为什么是众安? 众安从始一出生就挂上了首家的光圈,注定一路都无经验可循。 从机制、模式到产品分类,众安重新搭建了一套自己的路基,整个行业也对众安模式的运营和效果拭目以待。 此前,在场景化保险中找到突破口后,众安又拿下了退运险。而百万医疗则成为众安的另外一大突破。 从真正的保障产品,到销售的渠道铺开,再到切中痛点、点燃市场,不断的迭代升级,“尊享e生”无疑也成为众安自己的代表性产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才是众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产品。 “尊享e生”也没让众安失望,亦开启了众安在健康险板块的腾飞之路。 已经4岁的众安保险达成了平均每分钟卖出12.9单的成绩,从年纪最小的出生30天的小宝宝到年纪最大的90岁耄耋老人,“国民医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民医保”。 最新的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尊享系列总保费达人民币27.378亿元,同比增速达138.2%,占健康生态总保费89.8%,上半年被保用户逾870万人,同比增加约209%,用户平均年龄约35岁。 也就是说,在健康生态业务板块中,“尊享e生”的贡献度达到了接近90%,成为毋庸置疑的王者。 渡劫:在大雾中奔跑还是领跑? 《徒手攀岩》里说,“谁都能活得舒服快活,但如果人人如此,世界就无法进步”。 百万医疗险,自2016年众安掀起一波热潮之后,成为保险圈人人竞逐的品类。 《百万医疗险发展与监管》曾分析,百万医疗险产品能做到低保费、高保额的关键在于引入了两次杠杆放大机制。基本医保和普通的商业医疗保险只有一次杠杆放大,即缴费人(投保人)和实际理赔人数(生病发生可报销医疗费用的人数)的比值;百万医疗险在此基础上,通过较高免赔额,再次减少进入理赔范围的人数,将资金集中精准用于大额医疗费用患者赔付,形成二次杠杆放大,大幅提高赔偿额度。 跑马圈地,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目光瞄准了百万医疗险。 高保额、低保费、免赔额、增值服务的升级演进中,百万医疗险成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网红”保险产品。 至2018年,市场上已经有近40家公司开发了百万医疗险。 传统大中型险企如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小险企如华夏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合资险企如同方全球人寿、中英人寿,互联网保险公司如众安在线、泰康在线、安心保险等均有自己的百万医疗险产品。 而随着互联网巨头腾讯、支付宝的入局,百万医疗险更成为保险圈最热闹的所在。 百万医疗险市场的特点是,产险、寿险、健康险公司均可参与。 中再寿险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百万医疗险全年的新单保费规模达到了170亿元;预计2019年全年新单保费规模能达到300亿元,新单规模增长率高达76%;到2021年,中端医疗险可累计覆盖超2.9亿人。 百万医疗险不但链接着一个至少千亿级的纯保障类市场,还更深层次的联动着整个大健康保险市场。 诸侯征战,即是竞争红海,百万医疗险市场亦如是。 在链接着大健康险保险市场的同时,百万医疗险还承载着近年来健康险转型的焦虑。 随着各家公司挤进市场,本身并不具备太多技术含量的百万医疗产品很快就效仿,各家比拼更多成为保费、保额。 直面挑战。 2019年12月1日施行的新版《健康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短期健康险不得含有保证续保条款。这和此前百万医疗险的投诉量激增相关。 “百万医疗”类产品,一方面,它是保险公司对现行产品格局的一种突破,是创新,另一方面由于件均保费较低,虽然投保者众,但仍仅是市场“敲门砖”。 各种因素复杂交织之下,针对百万医疗险的变革也在不断进行。 应对困境,鼻祖众安选择的是迭代升级之路。 据统计,尊享e生5年进行了16次迭代,尊享e生已经变身,不仅仅只是百万医疗险。 变身后的尊享e生是从由内而外进行的迭代,比如91.4%的案件实现了线上申请理赔,比如平均每1.4分钟理赔结案1件,比如平均1分钟理赔直连服务结案等等。 最近的一次的迭代意义深远。此次上线的尊享e生2020(门急诊版),除了在投保门槛、保障范围、增值服务、续保优惠四方面继续提升产品“性价比”之外,此次升级最大的亮点是公司打通“保险保障+医疗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问诊、在线购药、健康管理、药品配送等一系列医疗健康服务。 还有竞争者开始寻求其他机会,市场涌现出险企着手开发15年期医疗险的新苗头,以及佛山惠民保等创新产品的推出。 不破不立。 激情燃尽之后,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壁垒,护城河才是王道。 纵横:理想是蓄势待发的海浪 如同,无数 不足轻重的细节构成为历史 市场至上,理想仍在燃烧。 不断打破禁锢,寻求更多需求,触摸真正符合用户的痛点,并在此基础上快速迭代升级,才是前路。 简单的产品或可模仿。 一旦先行者构筑起数据、技术、服务乃至生态壁垒,模仿就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过去几年,为了吸引用户,保险公司在降低百万医疗险保费的同时提升保障,主要手段是扩大保障覆盖面和增加保障细节。随着公司之间价格战的持续,保费价格向下的同时又要提升保障,对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花哨的如赔付多少次,保额从百万到几百万,这其实都不是从最核心的保障原点出发。百万医疗险产品的破局之路首要因素,即回到原点。 经过四年的探索,百万医疗险的痛点和产品所存在的问题一一暴露,而修复bug,重新出发才能符合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解决消费者真正的痛点。 对症下药之后,又如何在存量市场争抢客户,同时吸引增量? 答案在百万医疗险的链条中。 百万医疗险是入口级的健康险产品,是切口。 如何潜入下去? 众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站式打通“保险保障+医疗服务”,把更好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带给客户。 众安在四年的探索和打拼中,逐渐意识到,未来百万医疗险市场的破局点在于产品的精细化,通过构建“保险+医疗服务+健康科技”的健康管理闭环搭建起自身的护城河。从产业链来看,健康险经营涉及“医、药、保、健”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无数变革和创新的机会。 医疗健康方面,垂直式医疗管理,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更要形成产品+服务的搭配组合。目前,在百万医疗险中附加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共同选择。 随着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以医保补充为核心的商业健康险将持续改革,未来长期发展仍有赖于精细化运营。2019年12月,众安互联网医院上线,公司以保险业务为支点,摸索出了一条“互联网医院+保险”的新路。 具体而言,众安从互联网保险领域入手,打通互联网保险和医疗的连接,实现网络诊疗、商保支付、流量共享等功能,同时将医生集团、药品供应商、第三方机构囊括其中,形成连接医院、药店、保险公司的服务闭环。 此外,相较于健康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本身作为医疗支付方,更容易建立起就医服务闭环,从而将线上问诊扩展为全流程的服务。长远来看,构建“保险+医疗服务+健康科技”的健康管理闭环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来看,众安的“互联网医院+保险”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医、患、药、保”四方的需求,而互联网医院在其中扮演着整合四方资源的作用。 更新。迭代。 百万医疗险从出生之日,就担当着行业创新急先锋的角色。 众安是百万医疗险的首创者,也是创新的引领者。以国民医保尊享系列为例,5年迭代16次。这也不难解释平均每分钟卖出12.9单。 盛世之下,冷思考。 百万医疗险的进击之路仍需寻找新力量——从单款产品到背后产业链条、生态圈搭建的考验,是从产品设计到销售运营,一环扣一环的流程之下的挑战,是从保险到医疗资源、医疗服务的搭建布局。 细节决定成败,谁能掌握先机,步步稳扎稳打,谁就将赢得未来。 王者已经上路。
疫情席卷过后的保险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虽维持涨势,但6.46%的同比增速明显不如往年,较2019年同期下降7.7个百分点。而另一边,疫情之下的互联网保险赛道却乘风破浪,实力企业脱颖而出。 8月20日,互联网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公布其2020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继一季度实现逆势增长后,慧择再于二季度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超预期实现了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 Q2业绩亮点频现,“销售端创新+长期险战略”尽显抗风险能力 先看数据: 1.总保费增长超50%,首年保费双位数增长 慧择Q2总保费约为5.96亿,较去年同期的3.95亿增长约51.03%。其中,首年保费实现12.53%的双位数增长,达到3.2亿;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49.97%,达到2.76亿。 2.长期险连续三个季度占比超90%,健康险表现突出 二季度,慧择长期险保费占比约93%,连续三季度占比达90%以上。长期健康险保费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0%至4亿元。 3. 总营收超一季度指引预期,实现持续盈利 总营收方面,慧择超预期实现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2.1亿-2.3亿),同比增长17.56%达2.35亿元;净利润方面,慧择Q2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410.2万,持续保持盈利。 4. 毛利率明显提升,现金流充沛 另外,慧择Q2的毛利率已增至40.23%,较去年同期的36.58%明显提升。截至二季度末,慧择账上的现金流依然保持充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4.47亿元。 5. 预计Q3营收将增长32%-45% 慧择预计Q3总营收将在3.1亿元至3.4亿元区间,较Q2至少有超过30%的增长,以3.4亿元计增幅高达45%。 总体来看,保险行业在疫情期间表现相对低迷,虽然疫情促使人们保险意识提升,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所面临的下行压力,仍使消费行为存在一定滞后性。而慧择作为一家于销售端创新,专注线上渠道、深耕长期险赛道的互联网保险电商平台,因恢复速度更快、收益模式更加稳定,Q2整体表现较行业和传统同业明显更胜一筹,在逆势中尽显出色的抗风险能力。 其中关键或在于,一方面,疫情影响用户的消费习惯,互联网保险平台获客能力提升,迎来风口,且相较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互联网保险平台在增效降本上均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长期险的销售同时具有高壁垒、长收益两大特点,而慧择因深耕该领域充分建立起了用户信任壁垒,可替代性低,这为其整体财务表现带来了雪球效应,保障其实现稳步增长。截至二季度末,慧择的长期寿险和健康险第13个月、第25个月续保率均保持在94%以上,出色的续保率验证了平台的获客能力及客户质量,同时也意味着极高的客户粘性。 提前完成最佳“卡位”,坚持以数据赋能、以科技驱动增长 二季度中,慧择为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进行了充分整合。 5月,慧择正式上线业内首个智能应用“ AI计划书”,该应用不但能够以超高效率,自动为用户规划最佳保险保障方案,还能够大幅提升顾问的效率和产能,极大地优化用户的服务体验,继而增加客户生命周期的长远价值。 6月,慧择又与西南财经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锚定大数据和知识图谱构建等创新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以知识图谱为例,其将与投保人和受益人相关的所有数据源打通,从而进行更精确的全面量化分析,规避逆选择的风险。 现阶段“成绩”外,该如何看待慧择的未来发展前景? 数据和技术能力对用户的获取、转化和留存而言至关重要,当数据与科技深度融入保险服务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场景,形成完整服务闭环,将大幅提高平台的转化效率,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特别是,目前互联网保险赛道前景明晰化,慧择业务定位处行业“最佳击球点”,很大可能迎来发展良机,当下正是其跑马圈地的好时点。 中金公司近日研报指出,预计中国互联网保费将实现中长期的快速增长,于10 年内达2.5 万亿,相当于再造半个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根据奥纬行业咨询报告,预计2018年-2023年,以险种计,健康险将以高达76.5%的复合增长率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中增速最高的险种;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而以销售渠道计,第三方平台将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最具增长潜力的渠道,拥有73.2%的复合增长率。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慧择早已完成“健康险+第三方平台”的最佳卡位,在销售端创新,将发展重心明确地放在长期寿险和健康险销售的线上化,占据了互联网保险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有望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业绩。 当前估值具备吸引力,距同业估值和大行目标价尚有空间 近期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市销率更能反映保险科技企业的高增长潜力、互联网模式的科技属性以及与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 之前在《互联网保险万亿蓝海,慧择(HUIZ.US)靠什么站稳价值C位?》中分析过,慧择很大程度上依然被资本市场低估,与可比公司SelectQuote、GoHealth的估值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截至美东时间8月20日收盘, GoHealth、SelectQuote与慧择的市销率分别为9.81倍、9.64倍和3.34倍,这意味着,慧择当前的估值水平仍是颇具吸引力的。 此前,花旗首次覆盖慧择就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0.6美元。而Q2业绩公布后,花旗于20日晚间发出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慧择预计Q3营收将环比增长30%-45%至3.1亿-3.4亿人民币,且下半年将以进取型营销获客策略及市场领先的新产品推动平台发展。花旗预期Q2业绩表现将对股价产生正面影响。就慧择当前股价水平来看,较目标价格尚有高于15%的上涨空间,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高成长标的。
疫情席卷过后的保险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虽维持涨势,但6.46%的同比增速明显不如往年,较2019年同期下降7.7个百分点。而另一边,疫情之下的互联网保险赛道却乘风破浪,实力企业脱颖而出。 8月20日,互联网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公布其2020年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继一季度实现逆势增长后,慧择再于二季度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超预期实现了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 Q2业绩亮点频现,“销售端创新+长期险战略”尽显抗风险能力 先看数据: 1.总保费增长超50%,首年保费双位数增长 慧择Q2总保费约为5.96亿,较去年同期的3.95亿增长约51.03%。其中,首年保费实现12.53%的双位数增长,达到3.2亿;续期保费同比增长149.97%,达到2.76亿。 2.长期险连续三个季度占比超90%,健康险表现突出 二季度,慧择长期险保费占比约93%,连续三季度占比达90%以上。长期健康险保费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40%至4亿元。 3. 总营收超一季度指引预期,实现持续盈利 总营收方面,慧择超预期实现其在一季度公布的指引(2.1亿-2.3亿),同比增长17.56%达2.35亿元;净利润方面,慧择Q2实现经调整净利润1410.2万,持续保持盈利。 4. 毛利率明显提升,现金流充沛 另外,慧择Q2的毛利率已增至40.23%,较去年同期的36.58%明显提升。截至二季度末,慧择账上的现金流依然保持充沛,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4.47亿元。 5. 预计Q3营收将增长32%-45% 慧择预计Q3总营收将在3.1亿元至3.4亿元区间,较Q2至少有超过30%的增长,以3.4亿元计增幅高达45%。 总体来看,保险行业在疫情期间表现相对低迷,虽然疫情促使人们保险意识提升,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所面临的下行压力,仍使消费行为存在一定滞后性。而慧择作为一家于销售端创新,专注线上渠道、深耕长期险赛道的互联网保险电商平台,因恢复速度更快、收益模式更加稳定,Q2整体表现较行业和传统同业明显更胜一筹,在逆势中尽显出色的抗风险能力。 其中关键或在于,一方面,疫情影响用户的消费习惯,互联网保险平台获客能力提升,迎来风口,且相较于传统销售模式的高成本和低效率,互联网保险平台在增效降本上均具有优势;另一方面,长期险的销售同时具有高壁垒、长收益两大特点,而慧择因深耕该领域充分建立起了用户信任壁垒,可替代性低,这为其整体财务表现带来了雪球效应,保障其实现稳步增长。截至二季度末,慧择的长期寿险和健康险第13个月、第25个月续保率均保持在94%以上,出色的续保率验证了平台的获客能力及客户质量,同时也意味着极高的客户粘性。 提前完成最佳“卡位”,坚持以数据赋能、以科技驱动增长 二季度中,慧择为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进行了充分整合。 5月,慧择正式上线业内首个智能应用“ AI计划书”,该应用不但能够以超高效率,自动为用户规划最佳保险保障方案,还能够大幅提升顾问的效率和产能,极大地优化用户的服务体验,继而增加客户生命周期的长远价值。 6月,慧择又与西南财经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锚定大数据和知识图谱构建等创新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以知识图谱为例,其将与投保人和受益人相关的所有数据源打通,从而进行更精确的全面量化分析,规避逆选择的风险。 现阶段“成绩”外,该如何看待慧择的未来发展前景? 数据和技术能力对用户的获取、转化和留存而言至关重要,当数据与科技深度融入保险服务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场景,形成完整服务闭环,将大幅提高平台的转化效率,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特别是,目前互联网保险赛道前景明晰化,慧择业务定位处行业“最佳击球点”,很大可能迎来发展良机,当下正是其跑马圈地的好时点。 中金公司近日研报指出,预计中国互联网保费将实现中长期的快速增长,于10 年内达2.5 万亿,相当于再造半个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根据奥纬行业咨询报告,预计2018年-2023年,以险种计,健康险将以高达76.5%的复合增长率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中增速最高的险种;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而以销售渠道计,第三方平台将成为中国互联网保险市场最具增长潜力的渠道,拥有73.2%的复合增长率。 (来源:奥维行业报告、CBIRC、BMI) 慧择早已完成“健康险+第三方平台”的最佳卡位,在销售端创新,将发展重心明确地放在长期寿险和健康险销售的线上化,占据了互联网保险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细分市场,有望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业绩。 当前估值具备吸引力,距同业估值和大行目标价尚有空间 近期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市销率更能反映保险科技企业的高增长潜力、互联网模式的科技属性以及与生态伙伴的深度合作。 之前在《互联网保险万亿蓝海,慧择(HUIZ.US)靠什么站稳价值C位?》中分析过,慧择很大程度上依然被资本市场低估,与可比公司SelectQuote、GoHealth的估值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市销率(PS)评估,GoHealth、SelectQuote与慧择的市销率分别为9.81倍、9.64倍和3.34倍可以说,慧择当前的估值水平仍是颇具吸引力的。 另外,花旗首次覆盖慧择就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为10.6美元。就慧择当前股价水平来看,较该目标价格尚有近15%的上涨空间,不失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高成长标的。
8月20日,“保险电商第一股”慧择(HUIZ.US)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慧择总营收增长至2.35亿元,超预期实现在一季度公布的业绩指引。更为亮眼的是,二季度,该公司促成保费达5.96亿元,同比增长51.03%;首年保费3.2亿元,同比增长12.53%,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第二季度,慧择长期险促成保费占总保费93%,实现连续三季度占比90%以上。 慧择表示,从发展潜力来看,长期险有助于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积累大量真实的用户和交易数据,便于精准分析客户画像、细化客户场景,并有效地触及和获取保险客户,提升运营效率,形成一个收益与用户留存的良性双循环。 如今,慧择的运营和服务能力覆盖了产品设计、在线推广、人机结合服务、投保交易以及售后的保全、理赔协助等环节,打造了全流程的闭环运营体系,这对公司的发展十分重要。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保险行业保费增速预期有所下降。慧择坚持以稳健现金流为基础,提升经营效益,强化资金管控。 今年二季度,慧择对应毛利率为40.23%,较去年同期的36.58%显著提升。这验证了其业务模式及收益模式均趋于稳定,作为头部平台的规模效应持续释放,进而带动整体盈利能力增强。 截至二季度末,慧择的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4.47亿元,主要由于公司长期保持充沛的资金储备,稳健的经营风格无疑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为未来快速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慧择累计服务的投保客户数增至约650万,累计被保客户数增至约5440万,且多为习惯上网的32岁年轻用户,一般是中产人群。随着年轻客户的成熟,客户存留在平台的服务周期长,提供长期促活及复购产品机会,巨大的潜在生命周期价值持续被服务。 与传统保险中介核心经营代理人团队不同,慧择旨在经营客户价值,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满足和经营保险客户的需求,并以成为中国领先的在线保险门户平台为长期发展目标。 目前,慧择开始更加注重科技在保险业态中的应用,深耕人工智能领域,让保险知识图谱应用不断落地,以提升互联网保险的运营效率,打造高效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