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全球知名的数据公司OMDIA(原IHS报告)发布最新的全球电视销量报告数据显示,TCL电子(HK.1070)旗下的品牌电视机销量市占率由去年同期的9.4%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提升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12.7%,排名由2019年第二季度的全球第三名跃升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全球第二名。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TCL电子却逆势在第二季度实现强劲增长,得益于其深耕多年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出色的产品力以及“智能+互联网”新业务模式驱动。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二届国际显示博览会上,TCL电子携以大屏矩阵、旋转智屏等为代表的智慧科技产品亮相,展示了科技创新优势。目前全球液晶面板的主场已经向中国倾斜,TCL电子正在加速技术革新,深化全球产能布局,打造TCL电子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6月30日,TCL电子旗下的墨西哥MASA新工厂成功实现量产,这标志着TCL电子全球产能布局进一步提速。目前,TCL电子已经在中国惠州、成都等城市,海外的越南、巴西与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10多个工厂,全球产能布局超2700万台/年(不含代工业务),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020年上半年,疫情宅家经济效应推动了全球家用场景下的互联网业务发展。国泰君安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不含OTT盒子)总激活规模达到2.03亿台,预计未来每年将会有3000万左右的激活增长,2022年智能电视激活规模将达2.8亿台。随着TCL电子AIxIoT核心战略推进,上半年国内互联网业务增势迅猛。据TCL雷鸟的星云大数据平台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TCL电视日均开机时长提升至7.9小时,不仅领先于6.33小时的行业平均水平,也超过春节期间移动互联网日均6.8小时的使用时长。雷鸟网络科技凭借丰富的平台内容,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用户黏性持续增强。 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TCL电子进一步深化与Google、Roku的战略合作,为各重要市场的使用者提供不同体验的操作系统、智能电视产品、以及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海外互联网业务的覆盖区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岭深常得蛟龙在,梧高自有凤凰来。” 面对全球化的历史性困局,中国“双循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 一方面,基于“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料将与全球经济缔结新的利益纽带,强化“外循环”中双向开放的动力。另一方面,“内循环”的产业升级预计将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优化“外循环”中国际分工的路径。 得益于此,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复苏中发挥更加稳定而积极的作用, 并以区域化的加速发展引领全球化的新变革。以“双循环”为基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与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有望相互促进,共同拉动全球经贸体系走出历史性困局。 “双循环”奠定高水平开放的新基础。当前全球化浪潮所陷入的困局,看似是由特朗普政府政策转向、新冠疫情冲击等一系列“黑天鹅”引致的意外之变,实则是历史因素层层累积后的必然之果。从全球来看,过去数十年,部分发达国家在获取全球化红利的同时,未能处理好内部的红利分配问题,导致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不断扩大,推动内部民粹主义、外部保护主义的双重涨潮,进而从全球化的领导者转向“退群者”,全球化体系亟待新一轮重构。从中国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中国向全球分享自身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另一方面,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式增长已经难以持续,较低水平的对外开放边际效益递减。中国对外开放亟待走向更高水平,以新方式满足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可持续的正向外溢。站在国内外历史性变革的交汇点上,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水平开放,一方面需要跳出过去的思维窠臼,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另一方面,不能就“开放”论“开放”,而是要寻求更为基础性、全局性的解题思路。 针对上述形势,“双循环”新格局有望为高水平开放构建“外题内解”的解题路径。展望未来,阻碍中国开放的桎梏主要在外部。一是意愿问题,既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之际,如何让全球经济愿意更加深度地接纳中国。二是方式问题,即在原有经贸体系破碎之时,如何让全球经济更有效地接纳中国。针对上述问题,“双循环”通过向内发力,实现向外突破。一方面,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全球体系缔结新纽带。另一方面,以自身产业升级加速区域一体化,以此构建融入全球化的新支点。中国“双循环”新格局,虽然以“内循环”为主,但并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由内而外地拓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空间。基于“双循环”产生的新纽带和新支点,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球产业链升级、区域化和新一轮全球化有望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成为全球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走出历史困局的关键引擎。 “双循环”缔结中国与全球体系的新纽带。“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最现实的普世价值” [1],更是全球体系进一步深度接纳中国的根本动力。从利益维度出发,“双循环”料将在两个方面缔结中国与全球体系的新纽带,跨越当前全球化所遭遇的深层阻碍: 第一,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稳定锚”。维持全球经济稳定是开启新一轮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否则各经济体将在贸易壁垒、竞争性贬值、地缘政治冲突中陷入存量博弈的泥沼。从规模来看,根据IMF工作论文测算[2],中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百分点,短期内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23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无论是对于传统贸易、简单全球价值链贸易还是复杂全球价值链贸易,中国均已与美国、德国携手成为全球性的三大枢纽[3](详见附图)。基于此,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具有系统重要性地位。在全球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借助“内循环”深挖内需潜力、强化内生增长,也意味着中国能够通过“外循环”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资源,以支撑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基于此,在金融层面,国际资本料将长趋势流入中国,在分享中国机遇的同时,亦加速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层面,更多的经济体有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自贸港和自贸区等渠道,在“锚定”于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同时,也将加快中国对外国际产能合作。由此,“稳定锚”将拓展为良性循环的“稳定网”,在稳定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 第二,为全球价值链升级提供“推进器”。据WIPO和CB Insights数据,当前中国已具有全球第一多的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二多的“全球百强”科创集群,第二多的新经济“独角兽”数量。基于此,通过“内循环”进行针对性地补短板、锻长板,中国经济有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加速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同时也将撬动全球价值链升级。一方面,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中国产业升级将加速科技创新的全球扩散,提升全球价值链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提振全球经济动能、打破存量博弈。另一方面,中国数字经济的较快发展也将推动全球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并由此打开国际合作分工的新渠道,加快形成基于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新全球化时代。这有助于抵减疫情下传统全球化渠道的衰减,促使更多国家和人群共享全球化机遇,抑制因机遇分配不均而产生的逆全球化浪潮。例如,根据世界银行研究[4],作为传统经济代表,沃尔玛通过27年的全球化进程,在28个国家设立了1171家分店;作为数字经济代表,阿里巴巴在8年的全球化进程之后,已覆盖220个国家的900万商户,其全球化效率远胜于传统经济,更广泛地实现了全球化的机遇共享(详见附图)。 “双循环”构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新支点。越过当前的深层阻碍之后,未来新一轮全球化并不是上一轮的简单重复,而将呈现截然不同的新结构。上一轮全球化中,在需求侧,美国是唯一的全球性需求枢纽;在供给侧,全球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均呈散点状分布。由此,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全球化领先于区域化的经济一体化格局,直观反映为“世界是平的”(详见附图)。但是,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在需求侧,“美国优先主义”削弱了美国作为全球性需求枢纽的地位,而中国等其他经济体作为区域性需求枢纽的地位正在增强。在供给侧,以美国、德国、中国为各自中心,“北美工厂”、“欧洲工厂”、“亚洲工厂”形成鼎立之势,产业内分工的区域集聚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在未来新一轮全球化中,世界不再是平的,而是转向“多峰结构”,由多个区域化共同体构成,形成一个产业内贸易区域化、产业间贸易全球化的嵌套体系(详见附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领先全球化,进而成为全球化体系的支柱。 顺应这一历史趋势,目前北美、欧洲已经加快了区域化建设。其中,美国宣布退出 TPP,转而签订美墨加免关税新协定。欧盟则抓住疫情之变,利用欧盟复苏基金,进一步加强内部团结。对此,亚洲区域化作为未来全球化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挑战。当前的中国在需求侧已成为接近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在供给侧具有独特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并位居亚洲价值链体系的唯一枢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亚洲“供给-需求”双中心。因此,中国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开放,更关系到区域化与全球化的未来。 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双循环”的建设有望助力亚洲形成“双环+双链”的区域化结构,并由此支撑新一轮全球化的稳步发展。所谓“双环”,一方面,是以中国经济“内循环”为依托,通过激活中国海量的内需市场,为区域经济提供持续而充沛的需求增量。另一方面,是以中国经济“外循环”为线索,进一步优化本区域的产业内分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内的“外循环”主要由两个核心链条构成。第一,“中国-东盟”链条。在原来以美国为中心、“扁平式”的全球分工体系下,中国与东盟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低附加值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虽然中国与东盟已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经济合作仍有待深入。未来,随着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中国与东盟在产业内分工的关系有望加速由竞争转向合作。中国向东盟提供关键技术、零件、设备以及市场需求,由此东盟将得以充分发挥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禀赋,在下游环节形成规模生产优势。从政策机制来看,未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有望加速这一链条的形成。第二,“中国-日韩”链条。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对日本、韩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强劲的新需求。基于此,如果中国经济能够通过“内循环”补上短板、锻造长板,则将削弱外部技术壁垒的威胁性,从而与日本、韩国依据各自的优势领域,融合成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的区域科创共同体,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基础研究—科技转化—商业应用”的良性循环,共同扩大在全球价值链上游的竞争优势。从政策机制来看,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若能提速落地,则将促进这一链条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红力, 周月秋, 程实, 等. 金融与国家安全[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5. [2] Cashin P, Mohaddes K, Raissi M. China‘s slowdown and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volatility: Is world growth losing out?[R]. IMF Working Paper, March 2016. [3] Xin Li, Bo Meng, and Zhi Wang. Recent patterns of global production and GVC participation[R]. 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4]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9[R]. The World Bank, 2019. 注:传统贸易指直接用于消费的出口,简单全球价值链指涉及一次跨境生产,复杂全球价值链指涉及至少两次跨境生产。圆圈大小表示获得附加值的大小,箭头的粗细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 存在箭头的情况: 1. 如果 A 国是 B 国进口附加值占比最大的国家,箭头由 A 国指向 B 国。 2. 如果 A 国在 B 国进口附加值中占比超过 25% ,箭头由 A 国指向 B 国
2020年,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是改变轨迹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互联网出海企业被美国“围剿”……震荡的局势造就了企业发展的分水岭。 在这特殊的时期,天九共享承办“2020中国独角兽嘉年华”,在其平台上接受孵化加速的34个项目集体启动了上市计划,不仅为当前的市场注入“新鲜活水”,并有效激活商业经济活力,助力经济企稳回升。 天九共享孵化加速的34个准独角兽项目集中启动上市计划 34个项目同日启动上市 天九独角兽加速器业界雄起 2019年11月,天九共享就已经启动了24个准独角兽项目上市计划。 8月18日,在天九共享29周年庆典上,天九共享再次传出让业界兴奋的消息——宣布集中启动34个准独角兽项目上市计划。这份骄人成绩,天九共享是如何达成的?这家企业缘何能破解让独角兽崛起的“核心密码”? 为独角兽整合全球资源是天九共享成功的关键所在。2019年底,天九共享顺应企业出海潮流,带领中国独角兽走出国门,亮相在维也纳召开的首届全球独角兽商机共享大会,同时帮助海外优质企业“落户中国”,成为中外企业合作交流的价值连接器。 2020年4月份,在经济亟待复苏的紧要关口,天九共享集团联合中国投资协会高新技术投资专业委员会,通过自主研发的“天九云洽会”在线商务系统举行了“第二届全球独角兽商机共享大会”,发布了10个全球范围内智慧新经济领域的前沿商机,在线上为中外商业交流开辟了新通 躬身入局 打造独角兽孵化加速器 对于过往成绩与经验,在天九共享集团29周年庆典晚会上,天九共享集团董事局主席卢俊卿坦诚指出,回顾我们刚刚走过的29年历程,天九共享取得了四个巨大成就,我把它概括为创造了没有边界的奇点式商业模式,打造了全球通O2O超级商务平台,创立了让奋斗者幸福的自运行管理体系,积聚了高层次、全球化的超一流创业团队。 天九共享集团董事局主席卢俊卿致辞 8月18日当天,有全国知名的华为云产品、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达闼科技等一批明星级独角兽企业、项目方与天九共享集团现场签约,携手合作,正式进入天九独角兽加速器。 据悉,天九共享正在加速的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超过了300家,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新零售、新电商等众多新经济领域。 继往开来 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截至目前,天九共享集团举办了300余届中国独角兽商机共享大会,累计数十万位企业家出席,促成海量合作,孵化加速的新经济企业就已超过200家,帮助超过10000个传统企业通过抱团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促进就业超过20万人。推行候鸟工作制、终身员工制、祖业计划、企业家孵化器等特色制度,累计成功孵化出37位总裁、130位公司总经理、216名终身员工、150名员工股东。 天九共享集团全球CEO、苹果公司原全球副总裁戈峻展望道,天九共享集团将在2020-2021年,通过做好系统、做强孵化、做大平台、做实利润完成用户与项目的双轮驱动,并将在2022-2023年进一步完善形成用户、项目、品牌、资本四轮驱动的全球独角兽孵化加速器,进而成为帮助企业家达成梦想,为企业加速赋能的“森林型”企业。
8月18日,全球知名数据公司OMDIA发布最新的全球电视销量报告数据显示,TCL电子(HK.1070)旗下的品牌电视机销量市占率由2019年的全球第三名提升至2020第二季度的全球第二名,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达12.7%。 据悉,在第二届国际显示博览会上,TCL电子携以大屏矩阵、旋转智屏等为代表的智慧科技产品亮相,展示了科技创新优势。目前全球液晶面板的主场已经向中国倾斜,TCL电子正在加速技术革新,深化全球产能布局,打造TCL电子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6月30日,TCL电子旗下的墨西哥MASA新工厂成功实现量产,这标志着TCL电子全球产能布局进一步提速。目前,TCL电子已经在中国惠州、成都、内蒙,海外的越南、巴西与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10多个工厂,全球产能布局超2,700万台/年(不含代工业务),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国泰君安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不含OTT盒子)总激活规模达到2.03亿台,预计未来每年将会有3000万左右的激活增长,2022年智能电视激活规模将达2.8亿台。随着TCL电子AIxIoT核心战略推进,上半年国内互联网业务增势迅猛。据TCL雷鸟的星云大数据平台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TCL电视日均开机时长提升至7.9小时,不仅领先于6.33小时的行业平均水平,也超过春节期间移动互联网日均6.8小时的使用时长。雷鸟网络科技凭借丰富的平台内容,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用户粘性持续增强。2020年上半年,疫情宅家经济效应推动了全球家用场景下的互联网业务发展。 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TCL电子进一步深化与Google、Roku的战略合作,为各重要市场的使用者提供不同体验的操作系统、智能电视产品、以及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海外互联网业务的覆盖区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公司表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严重,TCL电子却逆势在Q2实现强劲增长,得益于其深耕多年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出色的产品力以及“智能+互联网”新业务模式驱动。
8月18日,亚盛医药发布中期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在临床开发、对外合作、专利布局等方面均获得较大进展。特别是今年6月递交了公司首个新药上市申请(NDA),成为公司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亚盛医药的核心产品,第三代BCR-ABL/KIT抑制剂HQP1351在报告期内迎来突破性进展。今年6月,基于两项关键性注册临床研究的结果,公司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新药审评中心(CDE)递交HQP1351的新药上市申请(NDA),用于治疗伴有T315I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和加速期患者。这是亚盛医药创立以来的第一个新药上市申请,也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 随着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公司产品管线含金量不断提升。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亚盛医药今年上半年研发支出2.5亿元,创新投入持续加码。截至2020年6月30日,亚盛医药已构建包括8个处于临床阶段的小分子候选药物在内的丰富的在研产品线,在中国、美国及中澳大利亚有超过40项I期或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除自主研发持续发力外,亚盛医药一直保持与领先的跨国药企、生物技术医药公司及学术机构建立全球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达成多项全球性合作,并积极探索多个疾病领域的联合治疗。亚盛医药表示,不断拓展的全球合作网络可为公司提供全球认可及提升品牌知名度,亦可提供获取主要药物及候选药物的更佳途径,以更好的推进产品开发。 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博士表示:“未来,我们将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加强全球知识产权布局,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我们将加速推进现有产品管线的全球临床开发进度,进一步推动HQP1351新药上市申请进程,尽快实现产品上市,真正践行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使命,造福更多患者。”
2020年8月18日,信达生物(01801.HK)和全球药企巨头礼来共同宣布:双方将扩大关于免疫肿瘤药物PD-1单克隆抗体达伯舒的全球战略合作,消息一出,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此次与全球顶级药企更进一步的合作充分验证了信达生物强劲的研发实力得到了国际巨头的认可,也将被看作是中国生物创新医药企业走向全球市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际上此次并非信达生物与礼来的初次合作,而是双方展开的第四次合作。早在2015年信达生物就曾与礼来达成重磅合作,成为当时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与跨国药企之间最大的合作之一。根据当时的合作细节,双方计划未来十年在中国和全球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三个单克隆抗体和三个以抗PD-1为基础的双特异性肿瘤治疗抗体。而根据当时的合作安排,信达生物和礼来将合作开发、生产和销售以上新药,其中信达生物将合作主导中国市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礼来将合作主导国外市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基于协议,信达生物可获得总额超过1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而随着双方合作的第一款重磅在研产品达伯舒成功推向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信达生物的创新实力和业务前景也得到了礼来更进一步的肯定,由此双方进一步围绕达伯舒签订扩大合作协议。 根据此次最新的合作,信达生物授予礼来制药达伯舒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许可,礼来制药将致力于将达伯舒推向北美,欧洲及其他地区。根据该合同协议条款,信达生物将获得累计超10亿美元款项,包括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高达8.25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另外,信达生物还将收到两位数比例的净销售额提成。双方都将保留开发达伯舒联合其各自管线中产品及其他合作方产品的权利。 据了解,这将是中国生物医药历史上最大的海外授权合作之一,也是第一次中国自主研发的、已经上市的大分子药物将海外市场成功转让给世界500强药企,造福全球百姓。 可以看到,礼来是信达生物快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伯乐,为信达生物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支持,而随着此次进一步深化合作,其达伯舒也将有机会推向全球市场,为全球肿瘤患者提供更好治疗手段。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提升信达生物的创新品牌,加快其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并在业绩层面给予更大的支撑,引发公司长期成长价值的不断释放。此外,长远角度来看,此次合作也将为信达生物后续在研产品面世后的合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并有望引发资本市场对这一合作模式的更多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十月上市以来,信达生物的股价截至目前累计涨幅超过250%,而公司股价今年更是持续走强,年度涨幅一度实现翻倍,股价走俏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公司综合实力和业务前景的高度看好。去年公司重磅在研产品达伯舒正式上市,并成功进入医保,与此同时今年公司继续释放利好,其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药物达攸同正式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第二个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公司研发不断进入收获期,在驱动股价表现向好的同时,信达生物也获得了包括大摩、高盛等在内一众专业投资机构的看好。 此次公司与礼来进一步深化合作,无疑是行业对于信达生物研发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又一次肯定,相信也将会引来资本市场更进一步的关注,推动股价有更强劲的表现。 随着港股财报季的到来,信达生物也将公布新一期的财报,根据此前数据,达伯舒今年一、二季度的销售收入分别约为4亿元和5亿元人民币,其在国内市场展现出来强大的市场潜力。相信这也将给公司今年的中报表现带来惊喜,届时资本市场也将会有所反映,不妨拭目以待。
据澳大利亚新闻网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应对新冠大流行,要警惕疫苗种族主义,他指出了应该率先接种新冠疫苗的20%全球人口。 谭德塞18日称,新冠肺炎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世界,除非每个人都安全,否则没有人是安全的。“尽管各国领导人之间希望首先保护本国人民,但是应对这次大流行必须是集体行动,”谭德塞说,“这不是慈善,我们已经了解到结束这一大流行病、重启经济的最快的艰难方法,那就是从保护世界各地而非某些国家的全部高风险人群开始。除非每个人都安全,否则没有人是安全的。” 谭德塞表示已经致信每个成员国,邀请他们加入全球新冠疫苗供应计划(COVAX),该计划将指导如何共享疫苗。他称疫情最初物资存储和个人防护装备短缺等原因导致许多人容易感染病毒,各国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共同努力恢复曾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