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一事有了新进展。小米集团2月21日晚间公告称,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有迹可循 小米集团公告称,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据报道,2013年,小米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雷军曾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表现出极大好奇心。研发投入方面,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小米从2015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2014年,小米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2016年和2019年,顺为两次投资小鹏汽车,小米也投资了5000万美元。2020年4月,小米战略投资车联网企业上海博泰(Pateo),双方将在软件、硬件、语音多场景交互等方面进行合作。 雷军表示,在5G众多的应用场景中,无人驾驶和车联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引爆点。无人驾驶在减少交通事故、改善拥堵、提高道路及车辆利用率等方面意义深远。同时,全球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5G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领域将快速进入发展上行区间。 汽车一直是小米AIoT战略的重要落地场景。2019年6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2019年8月,在“MIUI负责人在线”活动中,小米表示正在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 扎堆造车 除了小米,阿里、百度、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也对“造车”跃跃欲试。 2020年11月,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百度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百度汽车公司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发挥其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基因、Apollo自动驾驶等方面的优势。 “早在2016年,国内就掀起了互联网巨头试水汽车产业的浪潮,但更多是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汽车产业赋能。这一轮则有所不同,很多科技巨头不再甘心充当‘配角’。这将对汽车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市场空间大 科技巨头“造车”的逻辑是什么?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新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趋势中,智能化和网联化都与科技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科技公司进入汽车业,主要在于分享产业价值链中占比越来越大的软件部分。”钟师表示。 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智能汽车被认为是下一个最具前景的智能终端。IDC预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规模2020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 安信证券认为,汽车电子产业将成为继家电、PC和手机之后又一个全产业链级别的大发展机遇。汽车电子产业进入新一轮技术革新周期,其渗透率及价值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市场空间超万亿元。 随着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汽车产业的一大核心。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汽车领域近90%的创新来自于软件,而不是机械系统。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推进,汽车产业60%的价值将源于软件。 此前,特斯拉CFO向投资者解释了特斯拉软件收入的构成,三块业务分别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FSD)。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智能电动车龙头并不仅仅是电动车制造商,还将成为自动驾驶车队的运营商。智能电动车与出行结合将产生巨大的新市场。
2月2日,美股上市公司汽车之家(股票代码:ATHM)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业绩。公告显示,公司2020第四季度总营收24.8亿元,同比增长6.6%;全年总营收86.6亿元,同比增长2.8%。第四季度调整后净利润11.92亿元,同比增长3.7%,全年调整后净利润36.21亿元,同比增长6.2%。 公告称,汽车之家董事会已批准2020财年每股ADS0.87美元的股息,该股息预计将于2021年3月5日支付给截至2021年2月25日收盘时已登记在册的股东。 数据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0% 2020年,汽车行业在年初新冠疫情的打击下逐渐恢复,产业数字化需求凸显,数据科技价值日趋显现。汽车之家由提供单点式数据服务向提供全流程数据服务模式延伸,通过AI、大数据和SaaS服务,帮助主机厂实现生产、经营、决策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据悉,2020年汽车之家与45家厂商签订数据产品服务;四季度有超过17,000家经销商使用汽车之家数据产品。 公告显示,汽车之家第四季度数据产品收入同比增长82.3%;全年数据产品收入同比增长70%,公司的数字化战略转型成果得到持续印证。 入局二手车蓝海 2020年,汽车之家追加投资天天拍车,成为中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如今,汽车之家与天天拍车强强联合,已成为中国二手车行业的领跑者。 汽车之家凭借线上平台的有力支撑,充实天天拍车上游车源供给,连接用户、车厂和经销商,不仅提升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效率,同时通过交易业务切入金融业务,不断提高公司在二手车领域的服务能力。随着中国二手车行业的发展,汽车之家的二手车平台将会迎来更大的业务增长空间。 自驾游GMV超5亿元 2020年是汽车之家C端业务集中爆发的一年,业务产品和用户的迅速积累,在完善汽车生态圈建设的同时,也为公司打破业绩增速天花板。自驾游业务方面,全年举办15场自驾游活动,帮助汽车品牌扩大影响力;2020年GMV达5.1亿元,是2019年的5倍。金融业务方面,2020年消费贷GMV同比增长20%。 汽车之家新任董事长兼CEO龙泉在公告中表示:“我谨代表汽车之家,对前任董事长陆敏先生的付出和贡献表示由衷感谢,并借此机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展望未来,汽车之家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以深度的行业经验和独特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为广大用户和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龙泉表示,汽车之家是最知名的汽车互联网平台,流量持续领跑行业,拥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始终站在数字汽车行业创新的最前沿。同时,龙泉也对公司在新车、二手车等多领域布局的前瞻性感到振奋,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苹果计划2024年开始生产汽车。据路透中文网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在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并计划在2024年生产一款乘用车,其中可能包含该公司自己研发的突破性电池技术。 据报道,这项被称为“泰坦计划”的苹果汽车生产项目,自2014年从零开始设计自己的汽车以来,进展并非一帆风顺。苹果一度放弃了该计划,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的研发,之后又重新评估了自己的目标。曾在特斯拉工作过的苹果老臣Doug Field于2018年重返该项目,并于2019年裁掉了190名团队成员。 报道援引两名知情人士消息称,自那以后,该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打算为消费者打造一款汽车。此外,一名了解苹果电池设计的人士透露称,苹果该项目战略核心是一种新的电池设计,该设计可能“从根本上”降低电池成本,并增加汽车的行驶里程。 报道称,即使对于苹果这样的公司而言,生产汽车也会带来供应链的挑战。苹果财力雄厚,每年用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生产数以亿计算的电子产品,但从未生产过汽车。马斯克的特斯拉花了17年时间才成为持续盈利的车企。 报道还称,目前还不清楚哪些企业将组装苹果品牌的汽车,但有消息显示,他们预计该公司将依赖一家合资企业来生产汽车。知情人士补充称,苹果仍有可能决定将其努力的范围缩小到研发一套将被集成到传统车企生产的汽车中的自动驾驶系统,而不是生产并销售一款苹果品牌的汽车。 另有两名了解苹果计划的人士警告称,与疫情相关的延迟可能会导致开始生产的时间被推迟到2025年或更晚。 受此消息影响,苹果股价周一收高1.24%。不过,报道指出,一些苹果投资者对路透有关该公司计划的报道持谨慎态度。苹果投资方的管理合伙人Trip Miller表示,苹果要大批量生产汽车可能很难。 “在我看来,如果苹果开发一些先进的操作系统或电池技术,最好通过授权方式与现有制造商合作应用,”Miller称,就像特斯拉和传统汽车公司那样,在全球打造非常复杂的制造网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长安汽车(000625):1月汽车产量226573辆,同比增长82.85%;销量251980辆,同比增长87.24%。
有消息称,苹果计划在明年9月发布首款APPle Car,这个消息预示着苹果的造车计划比预计的提前了两年。此消息一出,特斯拉应声大跌6%。 苹果为什么要造车?其实就是想延长产业链。随着智能手机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苹果也面临着产品迭代的天花板和同质化竞争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当5G手机这波换机潮过去以后,苹果拿什么来继续“吸粉”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而汽车则不同,虽然传统车企的净利润率在不断下降,但造车新势力却将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不再是代步工具的新兴前沿数码消费品,比如特斯拉就是一个移动的数码消费终端。 当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脑和其它外设进入行业天花板的时候,苹果也在思考如何让自己这个庞大的身躯向新的领域突破,拥有长产业链和高产值的汽车制造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现在的新能源智慧汽车已经颠覆了传统认识,成为各方垂涎的目标。我们看看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营收87.71亿美元,净利润却只有3.31亿美元,但其市值却达到6160亿美元,苹果同季的营收是647亿美元,体量是特斯拉的近8倍,但其市值却只有特斯拉的3倍多。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这两个世界顶级数码消费玩家的态度。 当然,苹果要造电动车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设计优势,苹果所有的产品都不是自己生产的,它只负责设计,由产业链其它企业代工,所以它能很快速地切入电动车制造领域,因为它只需要设计。整个电动车产业链非常成熟,能给特斯拉代工的也能给苹果代工。其次是品牌优势,目前所谓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主要靠的是炫酷的设计和各种智能功能的堆积,而这些都是苹果的强项,它可以很容易让全球数十亿果粉喜欢上自己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要知道这个产值的转换空间巨大。第三是苹果越来越强烈的控制欲,从现在的手机芯片到苹果整个生态布局,需要再控制一个产值空间够大的市场来满足未来的发展,汽车是个很优质的赛道,而特斯拉其实也为苹果试出了一个市场,但它不能再等了。 那么,我们又要思考为什么华为不造车而只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去让其它品牌的汽车做得更好?道理也很简单,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苹果也好,华为也罢,都看到了新能源智慧汽车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华为现在还真是力有不逮,就像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也不是一开始就一马当先,而是从系统集成做起,慢慢切入,默默地后来居上,但核心技术如芯片等仍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因此,华为现在不可能大刀阔斧地造车,条件还不成熟,必须在车用ICT领域先耕耘一段时间,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再寻找好的机会。 实际上,华为这么做也是在走苹果一样的路,苹果也不是一开始就和特斯拉面对面竞争,让特斯拉先去冲锋陷阵,即便特斯拉成功了也算给自己拓展了市场空间。既然未来的新能源智慧汽车是一个宽阔的优质赛道,那谋定而后动也不失为良策。
华为正在不断加码汽车业务。12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华为首次发布了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 华为融合感知产品部总经理段忠毅表示,目前华为已经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Pilot产线,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此外,基于场景分析,华为设计、开发了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可以实现城区行人车辆检测覆盖,并兼具高速车辆检测能力,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下的场景。 据了解,华为激光雷达产品的研发始于2016年,经过半年的调研明确了方向,要做一款高性能、车规级、能够大规模量产的激光雷达,基于此定位,激光雷达团队启动“爬北坡战略”。 当日,北汽高端新能源品牌ARCFOX极狐HBT谍照曝光,据ARCFOX极狐官方信息显示,华为此次官宣的激光雷达,正是极狐HBT所量产搭载的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伴随华为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亮相,搭载华为3颗激光雷达的极狐HBT成为量产第一车。 由于美国的打压,今年下半年华为手机业务因为芯片短缺受到很大影响,不得不出售荣耀品牌。作为业务填补,华为加快了在汽车领域的研发。今年7月,华为HiCar正式上线,HiCar是华为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据日前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公布的数据,华为HiCar已经与超过20家车厂、150多款车进行了合作,2021年计划预装超过500万台车。 8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增多项专利信息,包括“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交通信号灯的识别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和智能车”。其中,“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与“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的申请日期分别在2017年6月和2017年4月,公开日期均为2020年8月。 10月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亮相。“HI”品牌以全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汽车制造商们开展深度合作,包含一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五大系统,此外,“HI”还拥有AOS、HOS、VOS三大计算平台。 11月,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决议文件,签发人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项决议主要内容有两点: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合并至消费者业务BG,统一由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挂帅;重申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在产经观察家丁少将看来,对于因手机业务受冲击而面临下滑的消费者业务来说,华为汽车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方案以及周边产品的加入,是强有力的补充,但短期来看,华为还是不太可能自己做汽车,仍是以方案商的身份与车企合作为主。
智慧交通建设掀热潮 产业链机遇倍增 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中国的交通运输迎来更加宝贵的“黄金时期”。这是12月22日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对于中国交通的未来展望。 “智慧”是关键词之一。白皮书指出,以智慧交通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共享型经济产业发展,推动模式、业态、产品、服务等联动创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将进一步增多,相关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车联网等相关产业链机遇倍增。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 进入新时代,中国交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中国正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白皮书指出,推进“互联网+”交通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充分运用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领域智能化不断取得突破。出台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和封闭测试场地建设指南,颁布智能船舶规范,建立无人船海上测试场,推动无人机在快递等领域示范应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229个机场和主要航空公司实现“无纸化”出行,全国ETC客户累计超过2亿。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全领域广泛应用,全国已有760万道路营运车辆、3.33万邮政快递干线车辆、1369艘部系统公务船舶、10863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52架通用航空器应用北斗系统,并在3架运输航空器上应用北斗系统,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首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高铁。智慧公路应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运等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投递设施遍布全国主要城市,自动化分拣覆盖主要快递企业骨干分拨中心。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围绕这些目标,智慧交通建设将进一步提速。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下一步将促进技术创新赋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支持运输产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产业链多环节迎新机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无人驾驶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20%,车联网概念板块累计涨幅超10%。 这背后是业内对产业链未来前景的看好。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认为,智慧交通市场庞大,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航海、航空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今年以来,作为智慧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相关政策推动不断,行业加速发展确定性强。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显示,到2025年,预计我国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到2030年,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超过70%,L4级车辆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各类网联汽车式高速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 华创证券预测,今明两年将有多家车企相继实现L3、L4级别的智能驾驶量产,L3、L4级别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达到10%和2%,2030年进一步攀升至18%和9%。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在科技赋能下,汽车电动智能化或成大趋势,ADAS、智能座舱、新能源热管理、轻量化等领域迎国产化机遇。电动智能化浪潮中,国内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和通信企业相互合作,中国有望凭借广阔的市场以及先进的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引领电动智能化。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测算,2016年至2019年我国车联网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14%,2019年我国车联网的规模达574亿元。中国车联网市场在2020-2025年将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空间将达2190亿元。 与此同时,在交通强国和新基建政策加持下,智慧高速、智慧港口等建设将掀起更大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已公开34家交通强国试点单位中23家的工作方案。其中智慧高速项目明显增多,应用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数字化比例增加,对应的信息化投入显著增加。 申港证券认为,新一轮交通信息化建设浪潮已然开启,以交通强国和新基建为代表的政策组合将推动行业迅速发展,高速信息化行业景气度高企,有望持续向好,龙头受益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