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在芜湖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双方业务的发展。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智能汽车电子电器架构、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车载计算及自动驾驶、智能能源、智能车云服务等领域全面合作;共同研究探索5G创新应用场景,在5G+V2X、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双方还将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存储、分析、高性能计算、信息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助力奇瑞加快大数据时代的变革。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认为,奇瑞与华为此次全面合作,能够助推双方业务的腾飞,把汽车从机械产品转变为软件化产品、智能化产品,能够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软件、智能座舱、芯片等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像今天的家电、手机行业一样,加快走向全世界。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ICT行业与传统汽车行业融合的产物,基于ICT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将在未来汽车行业中发挥更大价值。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机遇下,华为将携手奇瑞汽车,聚焦关键ICT技术,面向智能汽车场景,帮助奇瑞造“好车”。(周健)
华为再次上“车”。12月6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在芜湖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双方业务的发展。 根据协议,奇瑞与华为的合作主要围绕智能汽车、5G和大数据三大核心领域展开。在智能汽车领域,双方将在电器架构、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车载计算及自动驾驶、智能能源、智能车云服务等方面通力合作;在5G领域,双方将共同研究探索5G创新应用场景,在5G+V2X、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大数据领域,双方将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存储、分析、高性能计算、信息化等方面进行合作。 截至目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合作方已包括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北汽集团、比亚迪等众多国内车企,并在软件、“5G汽车联盟”等领域与沃达丰、诺基亚、英特尔、戴姆勒等达成合作。而此次加入华为“车友圈”的奇瑞,在蛰伏多年后刚刚重回乘用车车企销量前十的位置。 据奇瑞发布的销量快报,11月份销售汽车10.19万辆,同比增长36.4%,单月销量和增速都创下近年新高。其中,国内销售8.85万辆,同比增长31.7%;出口1.34万辆,同比增长近八成。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认为,双方此次全面合作,能够助推双方业务的腾飞,把汽车从机械产品转变为软件化产品、智能化产品,能够让中国汽车工业在软件、智能座舱、芯片等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像今天的家电、手机行业一样,加快走向世界。”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总裁王军则重申了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宗旨,并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与传统汽车行业融合的产物,基于ICT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将在未来汽车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事实上,过去几年,华为一直在向车企推广其在ICT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其三电系统也从今年开始搭载在量产车型上,更多的产品,比如智能座舱、智能车云等也有望在2021年陆续投入使用。 按照此前王军对华为如何帮车企造“好车”的解释,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直接向车企供应零部件,并强调只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比如正在研发中的激光雷达;第二种是向车企提供平台化支持,提供从智能座舱、车载计算到鸿蒙操作系统的技术产品;第三种是向车企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系统的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并为此推出了全新的“HI”标志。
近日,深圳市银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由美的资本领投,傲基科技、深圳统达六号投资等机构跟投。 银星智能成立于2005年,总部在深圳,是国内最早从事扫地机器人研发与制造的企业。银星智能公司副总经理眭灵慧负责了整个B轮融资。他表示,本次融资优化了公司股东结构,引进了产业资本,公司将进入资本和产品双轮驱动的轨道,无疑让银星智能在团队建设、产品技术创新和战略布局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他也表示银星智能已经启动了B+轮融资,并在规划明年的Pre-IPO轮融资。他还透露银星智能目前已启动B+轮融资,融资额度2.5亿,预计在21年1月底前完成。 银星智能CEO叶力荣就此表示,本轮融资的70%将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扫地机器人的研发,20%会投入工厂,10%用于人才投入,助推多重关键策略与创新。 首创性提出OPM商业模式 银星智能是全球最早涉足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厂商之一,其最初经营模式是服务扫地机器人品牌商,做整机研发制造,也就是常说的“代工模式”(ODM)。 与大众熟知的小米、科沃斯(603486)、石头等头部品牌商不同,银星智能非行业自主品牌。初期的传统商业模式难免遇到增长瓶颈,因多以项目制为主,资源利用率不高,利润率也较低。 为打突破这一局面,银星智能CEO叶力荣经过审慎地思考和调研,于2017年宣布转型,在业内率先提出“OPM”(Original Product Manufacturer,原始产品研发制造商)的概念,是一种介于传统型代工厂商和品牌商之间的商业模式。 叶力荣如是说“银星智能的OPM概念中,P即是Product,分为3个层面:一是主体的清洁服务机器人整机产品,包括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器人、擦地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二是关键元器件模块产品,比如传感器、风机、算法盒子等;三是市场服务产品,主要包括给品牌商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和集中性售后服务。“ 银星智能并未跟随市场主流而直接推出To C品牌,不与头部品牌商形成竞争。对此,叶力荣表明:银星智能始终聚焦于To B赛道做深做强,与客户形成共赢。 在OPM商业模式概念的指导下,银星智能逐渐进入商业收获期: 客户拓展上,2018年银星智能开始与世界小家电巨头赛博集团和北美吸尘器领域销量第一的品牌必胜公司达成合作,成为这两家企业在扫地机领域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2019年银星智能成为小米的供应商,也是目前仅有的两家小米生态链之外的合作伙伴之一。 公司营收方面,银星智能预计2020年达10亿元,净利润约4000万元,每年营收增长率将超过80%。 据CEO叶力荣称,在OPM模式下银星智能打破传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常规模式,通过整合上游资源,为客户提供整机和一体化的服务,整体延伸并拓宽了产业链。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OPM商业模式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那么对于核心技术的聚焦和投入则是银星智能的生存之本。 银星智能从成立之初就很注重核心技术。如今,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技术掀起的新一轮技术浪潮,银星智能也在加大新技术的研发投入。 目前银星智能核心研发团队167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人员53人,公司还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家知名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攻关。CEO叶力荣表示,从2017年开始,银星智能在软件、硬件方面都成立了自己的预研小组。今年,银星智能研发团队成立了30多人的创新部门,专门负责App等创新业务的研发。同时,公司在远距离TOF(12-30M)测距传感器关键技术所取得的研发突破,打掉了国外巨头在这一距离上的技术垄断,大幅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了进口替代,被列为深圳市的重点技术攻关项目。 此外,银星智能也在着力加大产品结构上的研发。在专利层面,银星智能针对性地围绕着扫地机的地检、清扫方式、水箱等方面,申请了大量的结构专利。截至目前,银星智能拥有技术专利共计680多项,是中国拥有扫地机器人相关专利数量最多及覆盖面最全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4月,美国扫地机器人龙头企业iRobot向包括3家中国企业在内的共11家扫地机器人企业发起的“337调查”案专利诉讼。正是因为有深厚的行业积累和专利技术支撑,银星智能才成为唯一坚持到最后且获得胜诉的国内企业。 扫地机器人是典型的明天产品 数据显示,扫地机器人在中国沿海城市家庭的渗透率不足5%,而内地城市也只有0.4%,远低于日本、欧洲地区的10%和北美市场的13%。 科技智库「甲子光年」积极参与了本轮融资活动,甲子光年副总裁李世民表示:扫地机器人属于典型的明天产品,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据估算,中国扫地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存在着指数倍的增长空间,如果对标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产品的普及率,这可能是一个超过千亿的市场。 统达集团投资总监高伦表示,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并不能反映将来哪个企业能真正成长为美的、格力这样的佼佼者,因为市场空白还未全开。 除国内市场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傲基科技创始人迮会越观点表明,海外消费市场相对多元化,分为两大阵营:第一是iRobot、eufy、石头和科沃斯为主的垂直一体化阵营,第二是海外传统品牌及傲基等新品牌结合银星等优质供应链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的阵营。两者未来都会各自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银星智能应该是一级市场的最佳选择。 本轮领投方,美的资本董事总经理李澳表示“扫地机器人的市场足够大,不仅是在国内,海外的渗透率也还比较低。银星智能在技术、工艺积累,以及行业资源上有多年沉淀的经验;在管理团队上,银星智能有整机层面资深的结构专家,也有导航领域业内的技术大拿,新老团队结合较好,董事长格局非常高。美的资本认可银星智能的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式。” 在本轮融资的加持下,银星智能也将继续全面发力于国内外的新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CEO叶力荣透露出“OPM商业模式”作为银星智能首创的战略思维,已经指导银星智能占据了全球近10%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内外客户订单逐步释放,银星智能的市场占有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中国而言,智能汽车承载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的未来重任,顶层设计对汽车智能化的重视丝毫不弱于其他国家的政府。” 首届世界智能汽车大会日前在广州拉开序幕,会上全面展示了智能汽车蓬勃发展态势下的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商业模式等前沿成果。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新能源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世界智能汽车大会的盛大举行有望对智能汽车项目对接落地和助力中国乃至全球智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烘托效果。 智能化汽车又称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芯片演算、5G、车联网、大数据和新型感知等多种技术耦合的结晶体,不同的技术对应着相应的产业链,如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息息相关的有摄像头、卫星定位、超声波雷达等智能硬件,因多种技术存在紧密勾连,未来智能汽车将呈现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镜像,如自动代客泊车业务、支持自动驾驶的智能车道建设以及全智能的城市交通调度系统的创新与开发等。 显然,智能汽车并不只是单车智能,而是“车-路-人”的系统协同智能。其中汽车能够通过量级运算、高精定位以及灵敏感知等能力对道路与周边环境作出迅即反应以及行为调整和运行预测,而同时交通信号灯等路测设备系统也能自动与快捷地向运动车辆发射信息,后者不用算法便可作出直接判断和行为决策。对于驾驶员来说,十分惬意地坐躺在行进的智能汽车中,感觉到的不只是安全与舒适,如果遇到车辆零部件运转不畅导致汽车抛锚,完全用不着心急如焚且需花费大量时间等待保险公司救援,而是汽车可以自动开启智能化维修方案指导驾驶员顺利实现自我精准与快捷性救援。 就汽车制造企业而言,智能化无疑代表着自身产品的转型升级,汽车的属性因此也将发生改变,即定义汽车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不再是硬件,而是多个模块下的软件,商业盈利模式也从主要提供硬件服务转向主要供给软件服务,而且有了软件以后,车企还能延伸出更多的增值服务,因为汽车已经不仅是智能的终端,还可以是办公、娱乐的智慧生活场所。因此,作为产品与服务提供商,汽车企业就必须具备强大的软件技术功能迭代能力,就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不断升级系统版本,车企未来同样能够通过OTA(远程在线升级)实现更快速的系统更新应用。 目前来看,全球智能汽车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演进与布局虽然处于商业化前期阶段,但强大的产业关联与协同以及全新而愉悦的消费体验已经足以让智能汽车创造出非常乐观的市场需求前景。根据《IDC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预测报告》发布的信息,未来的五年,智能汽车将会迎来飞速发展时期,智能汽车的出货量复合增长率会攀升至16.8%,到2024年,智能汽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出货量或将达到7620万辆。 众多国家朝着智能化汽车进行政策赋能无疑是智能汽车即将进入加速跑道的重要推力。除了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了《通往自动化出行之路:欧盟未来出行战略》以及《智能汽车安全的良好实践》等重要文件并明确表示欧盟须在2030年完全进入自动驾驶社会的目标导向外,德国还单独推出了《自动和联网驾驶战略》,宣布将投入数十亿欧元改造网络基础设施、鼓励智能汽车研发,同时法国将自动驾驶领域纳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计划和促进经济增长及企业变革行动方案。同样,美国政府推出了智能汽车的最新政策体系“自动驾驶4.0”,并计划改造一段长约40英里的轨道,这条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跑道命名为“密歇根智慧出行走廊”。另外,韩国制定了将智能汽车作为重点的“未来汽车国家愿景”,且该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新设“未来汽车产业课”,专门负责推进汽车智能化相关产业融合工作。 在智能化汽车的全球商界作业层面,除了特斯拉作为造车新势力携带着自己的Model 3在自动驾驶的跑道上大出风头外,其他传统跨国车企也都在摩拳擦掌。在已经架构起自己的“智能城市模拟平台”的基础上,福特汽车计划在2023年之前投资40亿美元用于智能汽车的专项研发,无独有偶,德国大众已经投资26亿美元的资金用于Argo AI自动驾驶企业初创平台企业,同时日本丰田决定向小马智行投资4亿美元,通用汽车专门成立了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而且设计研发出了Cruise Origin自动驾驶汽车。 对于中国而言,智能汽车承载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的未来重任,顶层设计对汽车智能化的重视丝毫不弱于其他国家的政府。两年前,工信部就印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分阶段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2025 年基本形成国内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同时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强调了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不仅如此,国务院多个部委还协同组建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地方政府对顶层设计的有效策应构成了对汽车智能化加速的有力驱动,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长沙等全国40多个城市都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相关政策,而且除广州外,上海、深圳等地都已颁发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或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同时北京市已经挂出“智能车联开放道路”标牌,“能思考”“会说话”的道路在北京多达40公里,覆盖36个路口。 政策层面撬动力度的加强,直接引爆了国内汽车生产商拥抱智能化的热情。智能汽车按照自动化程度分为L1-L5共5个级别,越往高汽车自我控制的程度就越高,按照工信部的权威说法,目前国内有15%的上市车型装载了L2级自动驾驶系统,部分汽车开展了特定场景下L3级自动驾驶车型的检测验证,其中上汽R汽车旗下MARVEL R车型已经能够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的量产,北汽集团的新一代L4级自动驾驶汽车在2025年可实现量产,另外,长安汽车(行情000625,诊股)UNI-T自动驾驶车型也在日前面世。与传统车企比肩,造车新势力更是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纵横捭阖,其中小鹏汽车的P7鹏翼版不仅是国内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智能汽车,而且该车还搭载了不依赖于停车场改造的自主泊车系统。 第三方技术力量的强大赋能让国内智能汽车的提速如虎添翼。服务智能汽车的5G网络类似于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将远程驾驶指令传到行驶的汽车只需0.005秒的延时,比人对驾驶情况处理的反应快40-80倍,更重要的是,智能汽车行业并不像国内其他产业领域“缺芯(芯片)少魂(操作系统)”,包括蔚来汽车、零跑汽车等新造车势力以及英伟达、地平线等专业研发商都推出了可以局部或者全部打通智能驾驶系统的芯片与操作系统,智能语音公司科大讯飞(行情002230,诊股)推出了能听、会说、会认以及会思考的飞鱼智能助理,数字孪生技术公司51WORLD公司旗下的“地球克隆计划4”可以为智能汽车创设虚拟测试场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也推出了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覆盖计算与通信架构和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智能网联等五大智能系统。 车企产品升级与创造的需求与第三方技术动能的外溢,二者的无缝嫁接造就了国内智能汽车产业跨界融合的燎原之势。其中上汽MARVEL R车型就是与华为合作的结晶,北汽L4级自动驾驶汽车就是与滴滴牵手的成果,同时北汽还与华为联合设立了“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与百度共同设立了汽车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另外,长安汽车UNI-T自动驾驶车型搭载的就是地平线征程2代芯片,而且长安汽车还联手华为、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等共同布局高端智能汽车市场。多种强大商业力量的共振与协同让全球清晰地听到中国智能汽车前行的铿锵脚步声。
12月4日,据媒体消息,币安首席执行官赵长鹏入选2020年度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名单。本次名单中除了赵长鹏,一同入选的还有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克里斯塔琳娜·乔治维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摩根士丹利的“疫苗追逐者”詹姆士·戈尔曼(James Gorman)等人。往年上榜的人物还包括:马云、刘炽平、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和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等,这代表着不仅仅是加密货币,币安已经带领着区块链走入主流的视线中。 彭博社一直以来对于区块链新兴产业都十分关注,该榜单也是为了表彰过去一年内对全球各个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创新者、企业家和领袖,入选者囊括各个行业的精英翘楚,且在本年度实现了重大成就的人物。 “这些都是将世界变得更好的伟大人物,能成为榜单中的一份子,我受宠若惊,也非常荣幸。”赵长鹏坦言道:“我们将和这些引领于各领域、坚定而热情的领袖们一起,以人为本,把用户放在首位,让加密资产推动全球金融普惠的发展。” 赵长鹏因为2014年卖掉房子梭哈比特币的惊人之举而收到众多关注,这样一位平平无奇的“码农”在2017年创立币安,从此币安就成了赵长鹏实现区块链梦想的承载。他在6个月里身价迅速上涨至120亿,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新起之秀。与此同时币安飞速运转,交易量持仓量都在以闪电的速度不断增加,上线42天排名前十,92天挤进前五,165天傲视群雄成为交易量排行榜的第一,至此,全行业的目光聚焦在了这个新生平台和它的创始人赵长鹏身上。 在采访时赵长鹏曾说过:“我平均每五年就更换一座城市,我想毫无疑问,我是一个典型的世界公民,所以对我的看法,思维方式和我的商务风格,尤其是在币安的影响,更具国际化的眼光”。他的成长经历让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有了更独到的认识,赵长鹏认为世界是不被束缚的、自由的,而这些特点正与区块链的本质绝对契合,在区块链的世界中赵长鹏看到了改变世界的可能,而被他一手建立的币安也同样拥有这样的特质。 币安区别与传统企业,去中心化办公模式让员工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部分,只要随时保持online,任何地点都可能成为币安员工的办公地点。这样既能保证避免因为互相干扰而产生的摩擦成本,还可以在紧急情况时确保有在线的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经过三年的运转,证明这也是庞大又繁杂的币安架构能够流畅运行的最优解。 2020年币安完成了很多突破,包括但不限于币安矿池的上线、开放式平台的运行以及对真正“去中心化”DeFi的布局——币安智能链。 币安智能链是CEX在DeFi战略布局上迈出的扎实的第一步,除了作为一条基本公链发挥其性能外,未来币安还将把更多加密资产引入币安智能链。关于币安智能链的“运河计划”下拥有多个子项目,其中“币安桥”(原名巴拿马项目)正式通过不同币种在币安智能链上的映射实现不同网络之间资产的跨链流通,资金流转有了“直通车”将更具效率和自由。 至今上线两个多月时间内,币安智能链已经与多个DeFi项目达成合作,链上优质项目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项目方愿意选择BSC,相信BSC。DeFi Labs 创始人代代表示“币安智能链兼容以太坊,对于项目方技术团队来说迁移便捷,且对于DEX的资产上新十分重要,币安智能链通过币安价值可以提供许多新资产首次发售的项目。”币安为所有CeFi世界想要融会贯通DeFi概念的团队再次指明了道路。 这么多年我们听过太多币安又推出了新玩法,币安又上线了新功能。但是在币圈风雨欲来时,最会玩的币安又成了币圈用户最坚硬的盔甲,赵长鹏此次以币安创始人身份入选彭博社年度全球50人,证明了币安引领着区块链行业走到了舞台前,国际主流也终于对区块链、对币安表示认可。而“平平无奇”的那个码农,也终于实现了他区块链梦想的小小一步。
据报道,宾通智能近期完成6000万元A轮融资,由元璟资本领投,清流资本、复星锐正、临港科创投、紫竹小苗、将门创投跟投,义柏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公司过往投资人包含富士康等,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团队扩充。 据了解,宾通智能专注于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决策解决方案,目前业务已经覆盖半导体、机加工、3C、航空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客户多为行业内头部企业。业务收入今年预计达数千万元,较去年增长5倍左右。 宾通智能认为智能排产可以优化“人、机、料、法、环”间的协同关系,并通过对厂内物流环节实现数据采集和精确控制,那么就可以打通离散生产场景的各个环节,提高整厂生产的联动性实现高效率智能化的生产。 目前,宾通智能形成了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完整产品体系,即实时排产产品“刘邦”(BAPS智能排程系统)、多机调度产品“韩信”(BFMS多机调度系统)、单机控制产品“愚公”(BANS单机控制系统)。 关于本轮投资,元璟资本合伙人刘毅然表示:“随着前端消费需求的快速迭代,中国制造业适应前端变革向小批量定制化转变的需求增加,制化转变的需求增加,柔性生产能力成为制造业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宾通智能通过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制造业一线积累的know-how,提供给客户秒级的灵活排产+智能调度执行系统,完成制造业从排产决策到执行的闭环,帮助客户获得柔性生产能力;团队具有国际一流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深扎工业一线,客户导向,我们看好宾通成为下一代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
12月11日,思进智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A股首家冷成形装备制造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多工位高速自动冷成形装备和压铸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N思进以28.17元/股开盘,强势封涨停板,涨幅达44.00%。 行业市场需求增长 冷成形装备作为紧固件、异形件生产的工作母机,行业下游主要为紧固件、异形件制造业,而紧固件是目前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机械基础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电力、机械、电器、电子、军工、船舶、石油化工、建筑等行业和领域。 “冷成形装备行业的市场供求情况取决于紧固件、异形件最终用户的需求情况。”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我国紧固件行业保持较快发展,产量、销量和国有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紧固件下游产业需求持续提高,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紧固件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上升”。 “同时,高档紧固件国产化以及异形件需求扩大是下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下游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给冷成形装备制造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钱向劲补充说道。 随着紧固件行业的转型升级,国内大部分冷成形装备将无法满足紧固件生产企业对设备品质的要求。思进智能产品以质量稳定可靠、性价比较高的优势与境内外产品展开竞争并在业内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已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思进智能董事长李忠明称:“公司产品与国内同行业公司相比技术水平较高,质量优异,与国外知名公司相比质量和性能接近,但价格相对较低,性价比优势显著。” 除紧固件外,非标异形件的制造对冷镦成形装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随着冷成形工艺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冷成形装备在异形件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冷成形装备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增加了冷成形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 扩产解决产能瓶颈 据思进智能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产能利用率较高,分别为119.39%、117.36%、115.70%,产能已处于饱和状态,主导产品冷成形装备的产量分别为462台、594台和566台,销量分别为495台、556台和506台,产销率分别为107.14%、93.60%和89.40%。 思进智能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公司产品凭借质量稳定可靠、性价比较高等优势,获得了众多紧固件及非标异形件生产企业的使用和认可,产销规模及市场影响力均保持稳步增长,但公司产销规模仍偏小,市场占有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相对国际知名冷镦成形装备生产企业,公司在研发、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市场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思进智能本次拟募集资金3.79亿元,将全部投资于主营业务,包括多工位高速精密智能成形装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及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多工位高速精密智能成形装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思进智能多工位高速精密智能成形装备产能将新增450台,能满足公司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市场需求;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则将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支撑力量,为日渐扩大的生产规模提供有力的质量保障。 李忠明坦言:“未来两年,公司将在现有产能规模和产品系列的基础上,以此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为契机,按照公司发展规划扩张产能,进一步提升生产规模和丰富、完善冷成形装备系列产品;同时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加强自主研发创新手段,持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冷成形装备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