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龙光地产发布2019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实现营业收入574.80亿元,同比增长30.23%;实现毛利181.33亿元,同比增长21.81%;实现净利润115.63亿元,同比增长28.54%;归母净利润112.69亿元,同比增长35.96%。虽然各项指标均录得较高增幅,但对比2018年,龙光地产营收增幅几乎腰斩。财报显示,2018年龙光地产实现营业收入、毛利、净利润、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9.40%、56.42%、28.36%和26.98%。不仅如此,龙光地产的物业销售收入增速下滑明显。2015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分别实现物业销售收入152.47亿元、211.05亿元、266.42亿元、388.04亿元和409.2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8.8%、98.6%、96.2%、87.9%和71.2%。可以看出,2019年度,龙光地产物业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录得新低。财报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由于建筑及装饰服务、一级土地开发所带动的增长,而物业销售收入增长乏力。2019年龙光地产确认建筑及装饰收入115.32亿元,同比增长175.7%;一级土地开发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359.1%。从签约销售额来看,龙光地产2019全年实现签约销售额960.22亿元,同比增长33.7%,为近5年最低。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签约销售金额分别为434.21亿元、718.03亿元和960.2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1.21%、65.36%、33.73%。按照两年前管理层的计划,2019年龙光销售将破千亿,2020年将实现1500亿的销售目标。如今,进入千亿俱乐部的时间被延后一年——在业绩上,龙光将2020年的权益合约销售目标定为1100亿元,预期增速20%。销售额增幅下滑,主要是深圳区域的贡献占比大幅下降所致。2019年业绩公告显示,2019年龙光地产实现签约金额的前三大区域占比分别为:深圳区域占12.4%,同比减少了22个百分点;大湾区其他区域占43.9%,同比增加了17.9个百分点;南宁区域占25.1%,同比增加了0.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增20个百分点近年来,龙光地产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过去5年的增幅已接近10个百分点,由2015年69.24%增至2019年的79.13%。2015年至2019年末,龙光地产的有息负债分别为197.51亿元、331.87亿元、408.41亿元、589.41亿元、696.78亿元,近四年涨幅达到252.78%。净负债率则由2015年的49.02%增长至2016年末的71.41%,随后逐渐下滑至2018年末的63.20%。2019年龙光地产的净负债率为67.39%,较2018年末增加了4.19个百分点。龙光地产正在通过扩大合作开发比例以控制自身杠杆水平。从历年龙光地产的非控股权益占比来看,2015年至2019年公司非控股权益分别为39.12亿元、63.24亿元、38.58亿元、74.97亿元和88亿元,所占权益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2.41%、24.56%、14.20%、20.40%和20.47%。年报所示,龙光地产在429.94亿元权益总额中,非控股股东权益为88亿元,同比增加17.4%,占比为20.5%。但非控股股东应占净利润仅2.94亿元,同比反而减少58.4%,在整体净利润占比只有2.5%。2018年,龙光非控股股东同样贡献了20.4%的净资产,分享到7.9%的净利润。估算下来,龙光非控股股东去年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3.3%,控股股东的投资回报率则达到是33.0%。除了提高少数股东权益外,利息资本化也是一项常用的降负债方法。财报显示,龙光地产去年财务费用1.92亿元,同比下降53.95%。其中,财务成本支出13.66亿元,同比减少了5100万元。减少原因在于利息资本化。龙光地产去年实际利息开支总额45.15亿元,相比2018年增加41.2%;但通过利息资本化处理的部分达31.48亿元。所谓利息资本化,即借款利息支出确认为一项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所发生的的利息支出,均在利息资本化范围内。另外,三费方面,2019年龙光地产确认销售费用13.98亿元,同比增长13.55%,龙光地产称主要由于加大了物业销售推广的力度所致;管理费用14.09亿元,同比增长24.30%,其表示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增加所致。销售均价大幅下降,拿地成本激增龙光地产1996年在汕头创立,后于2013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销售金额当年突破百亿,随后便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度,龙光地产来自深圳区域的销售额录得五年来首次下滑。2015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来自深圳区域的签约金额分别为88.55亿元、126.64亿元、174.33亿元、246.96亿元和118.91亿元,占比分别为43.2%、44.1%、40.1%、34.4%和12.4%, 2019年同比下滑幅度达51.85%。从公开表态来看,龙光此前一直将高利润的获取归功于超前重仓粤港澳大湾区的逆周期拿地战略。龙光地产董事长纪海鹏称,龙光抓紧了市场低迷的时点拿地布局,土地拿得早,成本低。三年前,龙光地产持有1409.06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其中深圳的土地储备占40%。而截至2019年年底,其拥有深圳的土地储备占比仅为3.1%。“出走深圳”后,龙光地产的销售均价于2017年至2019年持续走低,分别为17096元、16008元和13635元。销售均价的下滑导致了毛利率下降。2017年,龙光地产毛利率为34.37%,2019年毛利率下滑至31.55%。与销售均价下滑相对应的,是龙光地产拿地成本走高。2018年,龙光地产平均土地储备成本为3985元/平方米,2019年度,龙光地产新获取项目平均土地成本为5427元/平方米,拿地成本的上升使得早年地价优势被削弱。此外过去一年,龙光地产新获取项目31个,建筑面积57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13%。较之2017年-2018年激进拿地有较大变化。截至2019年12月31日,龙光地产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约3667.4万平方米,较2018年末增长1.14%。此外,龙光地产的存货增幅较大。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的存货分别为384.58亿元、547.81亿元和863.52亿元,近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2.44%、57.63%。2017年至2019年,龙光地产平均预收账款分别为178.73亿元、182.34亿元和214.07亿元,近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02%、17.40%。计算可知,龙光地产的“存货/平均预收账款”由2017年的2.15持续增长至2019年的4.03,存货去化压力在不断增大。失去土储成本优势的龙光地产,不得已只能高价拿地补充土储。5月15日深圳的土地拍卖中, 龙光地产击退了一众央企国企及联合体,以115.97亿元拿下前海一宗“双限双竞”的宅地,打破了此前泰禾创造的“地王”纪录,成为今年深圳的单价新“地王”。这也是龙光在深圳拿下的第三块超百亿的宗地。
作者 | 佟亚云 5月26日晚,分众传媒针对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对其年报发出的问询函,发布回应公告。 此前问询函曾要求分众传媒全面自查是否存在配合客户虚增广告费用的情形,是否存在广告收入后,又以其他方式将所返还客户的情形。 对此,分众传媒回应称不存在上述两种情形。对于媒体质疑其作为“瑞幸咖啡”广告供应商质疑,是否配合客户虚增广告费用的事宜,分众传媒进行了重点核查。 公告称,瑞幸咖啡自2018年起分别在分众传媒电梯媒体、影院媒体发布广告以进行品牌营销和产品推广。 2018年、2019年,分众传媒从瑞幸咖啡处计得1.67亿元和2.04亿元的含税楼宇媒体销售收入;计得995万元和1699.98万元的影院媒体销售收入。 今年一季度,分众传媒从瑞幸咖啡处计得6853.45万元的楼宇媒体销售收入,两年一期的合计销售收入为4.66亿元。 图片源自分众传媒公告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众传媒对瑞幸咖啡的应收账款余额为6500万元,全部来自于楼宇媒体广告。 公告称,截至目前,分众传媒已收回两年又一期内对瑞幸咖啡实现销售收入的全部款项。除上述业务外,与瑞幸咖啡之间无其他业务合作,也无除销售收款外的其他资金往来。 随着瑞幸自曝财务造假事件发酵,分众传媒也受到“波及”。 此前浑水发布的做空报告指出,瑞幸将2019年第三季度的广告支出夸大了150%以上,而瑞幸咖啡在分众传媒曾大量投放广告。分众传媒曾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将瑞幸咖啡列为新兴品牌的客户代表之一。 今年4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向分众传媒董秘提问瑞幸咖啡事件的影响。董秘回应称,分众传媒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积极进行客户调整,目前公司客户结构多元化,单一广告主不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此次发布的回复公告显示,针对瑞幸咖啡的销售收入,分众传媒在原有审计工作的基础上追加了若干核查程序,包括:查阅分众传媒与瑞幸咖啡签订的二年又一期的所有销售合同、广告发布明细表;从金税系统导出所有分众传媒对瑞幸咖啡的开票数据;获取分众传媒与瑞幸咖啡的所有银行回单单据;获取分众传媒主要银行账户交易流水,筛查是否存在除上述收款以外的与瑞幸咖啡及其关联方的资金往来等。
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彩票销量同比继续回落。当月,全国共销售彩票233.8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6.01亿元,下降35%。1-4月累计,全国共销售彩票611.08亿元,同比减少811.97亿元,下降57.1%。
[摘要]一些二手房网上销售平台的降价榜及捡漏榜中,非学区、高总价、大面积的改善型住房出现较多,有的二手房相比同小区的刚需盘单价下降50%。 本报记者 董添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发现,北京地区二手房市场价格出现较明显分化,刚需二手房价格小幅上涨,改善型二手房则面临成交难、降价多的尴尬。 刚需客户积极入市 “北京二手房七成以上购房者是刚需客户,热点刚需盘走高与刚需客户积极入市关系较大。”多位二手房中介销售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发现,中介人员所称的优质二手房,指的是具备“楼龄新、距离地铁近、物业环境好”等特点房源。而北京地区具备上述条件的二手房占比并不高。优质二手房挂牌量有限,而近期需求量陡增,导致价格攀升。 位于大兴区某次新二手房楼盘附近的中介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3月份之前,该小区两居室价格在350万元左右,且朝向、户型及税费都较吸引人。随着上一批挂牌房源逐步售罄,新挂房源两居室价格都在380万元起步。“业主的心理预期发生了较大改变。3月份之前,受疫情影响很多业主急于出手,价格弹性大,2月-3月是低点。随着急售客户的房源出售完毕,且疫情期间积攒的刚需客户需求逐步释放,新上的房源价格出现上涨。” 这一说法得到了多位销售人员的验证。“有些小区前期销售的房源,不是小区最优质的位置,但价格偏低,被刚需客户买走了。而近期在售的不少房源,位置和户型相对更好些,本身就存在溢价。这也是价格上涨的一大因素。”位于南四环某次新小区销售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上述销售人员介绍,一些开发商对新楼盘会推出特价房源。但从次新二手房销售情况看,之前的特价房现在作为二手房销售时价格通常不高。开发商捂盘的房源往往位置佳,后期作为二手房销售时通常会出现较明显的溢价。 改善型房源面临尴尬 刚需房市场升温,而改善型二手房则出现滞销的情况。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发现,无论是在市中心还是郊区地带,大面积、总价高的改善型住房市场整体热度较低。这些房源通常为别墅、合院、复式洋房等类型,面对的基本都是改善型住房的客户。按照北京地区目前的限购政策,再加上中介费、税费,二套房客户需要支付的首付比例达总房款的七成左右。 “很多房源原值较低,且不是满五唯一,贷款不容易。如果是二套购房者,基本上都要求客户全款。”多位销售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类房源如果卖给首套客户,即便贷款,还款压力也会很大。而能够买得起这类房源的,一般不会是首套客户,因此贷款资质基本已用掉,使得这些二手改善型住房的销售面临尴尬。” 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到,一些二手房网上销售平台的降价榜及捡漏榜中,非学区、高总价、大面积的改善型住房出现较多,有的二手房相比同小区的刚需盘单价下降50%。 以位于南四环某洋房小区为例,小区建设时间在2000年左右,距离地铁较远且没有电梯,小户型一居室、两居室均价在4万元/平方米左右。且该小区的改善型住房面积较大,需要缴纳较高的增值税及个税,200平方米左右的复式洋房均价仅约为2.5万元/平方米,有的急售盘实际成交均价仅为2万元/平方米左右。 退房客户增多 “五一”小长假过后,北京西城学区房市场出现一波成交高潮。但随着西城区多校划片新政实施时间临近,很多换房再买学区的客户面临换房时间来不及的问题,导致这类房源的退房情况大增。 “购买西城学区房的客户,一般首先卖掉持有的自住房,拿到卖房房款后,再交付西城学区房业主房款。当时,不少客户听从了销售人员关于15天就能过户完成购买西城学区房的说法,于是先订下了房源,但销售自有住房所花费时间大大超出预期。比如,购买他们房子的人,本身也是换房客户,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环节都受影响。最近不少这类连环客户要求退房。”销售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据了解,北京不少地区二手房过户仍实行排号政策,有的已经排到了6月中下旬。“在最快的情况下,从定房到过户完成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换房客户如果想买学区房基本上来不及了,除非运气特别好。”多位销售人员称。
作者 | 李之泽 国台酒业冲刺IPO更近了一步。 5月22日,证监会网站发布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台酒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显示,国台酒业本次拟发行不超过4282.10万股,募集资金中的20亿元用于6500 吨酱香型白酒技改扩建工程项目,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如果进展顺利,国台酒业将成为继贵州茅台之后的第二家酱香型白酒上市公司,同时也是第20家白酒上市公司。 不过,在国台酒业近年来冲刺IPO,市场版图扩张的同时,其背后的隐忧也逐渐显现。 连续以高额销售费用支撑市场扩张,但销售费用率却越来越低效;公司资产负债率常年居行业首位,扩张战略下的资金压力开始凸显;市场版图扩张,而渠道管理却难以跟进造成的市场乱象。 上市募资或是国台缓解扩张压力的重要途径。但在上市前夕,即使国台酒业面临资金压力仍进行了突击分红。2020年5月国台酒业分红1.87亿元,占去年净利润的50%。 招股书显示,本次发行前,实际控制人闫希军家族控制国台酒业 84%的股份,因此,闫希军家族获得2019年度红1.57亿元。 销售费用年均增长超100%,效率却三连降 招股书显示,国台酒业集团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50.58%,同时天津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国台酒业集团79.02%股权。 招股书还显示,闫希军家族通过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等间接持有国台酒业84%的股份,为国台酒业实控人。同时闫希军家族旗下掌管另一家医药上市公司天士力。 国台酒业2017年至2019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73亿元、11.76亿元和 18.88亿元。以2019年营收计算,国台酒业营收规模可以在目前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排到第15位,在金徽酒之前,伊力特之后。 在利润方面,国台酒业2017年至2019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0.71亿元、2.47亿元和3.74亿元。同样以2019年白酒上市公司净利润为参考,国台酒业同样排在第15位。 不过从增速来看,国台酒业近两年的业绩增速都可以排在行业首位。 最近三年,国台酒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1.53%,近两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05%和60%;归母净利润近两年增速分别为249%和51.65%。 在白酒行业普遍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台酒业能创造如此高的业绩增速得益于持续扩张战略。 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国台经销商的数量分别为318家、428家和799 家。无论从近三年的业绩规模和市场版图看,国台酒业扩张战略发挥明显。 不过,国台酒业市场的持续扩张来源于公司不断投入高额销售费用的刺激。 2017年至2019年,国台酒业营业成本为1.66亿元、3.17亿元和4.64亿元。营业成本中销售费用分别为 1.03亿元、2.37亿元和4.47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18.27%、20.33%和23.88%。 而且近两年国台酒业销售费用的增长率分别为130%和88.6%,均高过了同期国台酒业营收的增速,而且销售费用年均增长超100%。 在国台酒业高额的销售费用投入中,促销支持费用和广告费占据主要的成本。 报告期内,国台酒业促销费用分别为3373万元、8165万元和1.7亿元,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分别为36.67%、34.43%和38.13%。近两年的促销费增速高达140%和107%。 近三年,国台酒业广告费支出分别为1604万元、7624万元和1.32亿元,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分别为15.59%、32.15%和29.56%。近两年的广告费增速更是高达375%和74%。 对于高额销售费用的投入,国台酒业解释称,公司当前的营销政策是基于白酒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而制定的。 同时国台酒业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如果公司未来持续保持较大的销售费用投入,其给营业收入增量的边际贡献或会下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削弱公司的利润规模和盈利能力。 与同行对比来看,国台酒业扩张战略下的高额销售费用投入并不高效。 2019年国台酒业销售费用支出4.47亿元,排在上市白酒公司中的第11位,与营收和净利排名并不匹配。相比之下,2019年迎驾贡酒4.6亿元销售费用带来了37.78亿元营收。 近三年,国台酒业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营业收入)分别为17.96%、20.16%和23.66%,保持增长态势,这说明公司的销售费用的效率在下降。国台酒业的销售费用率也高于行业18.5%的均值。 61%资产负债率居首,上市募资解压前突击分红1.87亿 在扩张战略下,常年高额的销售费用投入导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2017年末至2019年末,国台酒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 86.71%、58.30%和61.10%。而同期,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只有30%左右。同时,国台酒业也是上市白酒公司中资产负债率最高的。 对于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国台酒业解释称,主要原因系公司为推进基础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和并购等进行了较大规模借款。 国台酒业还表示,未来,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张,公司还需加大采购支付等方面的营运资金支出。 除了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国台酒业的偿债能力也不容乐观。 通过流动比率指标和速动比率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系数越低就说明公司偿债能力越低。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国台酒业的流动比率分别为0.99、1.14和1.48,虽然保持提高,但同期行业平均值为2.5。国台酒业的流动比率系数远低于行业平均值,处于行业倒数第二位置。 与流动比率相似,国台酒业近三年的速动比率分别为0.43、0.43和0.7,也低于行业1.6的平均值,处于行业倒数第一为位置。 长期扩张战略难免让国台酒业陷入资金困境,根据招股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国台酒业的有息负债余额为18.17亿元,占公司资产总额的37.45%。其中2019年国台酒业短期借款2.02亿元,同比激增300%。 国台酒业在招股书中坦言:“在目前较为单一的融资方式下,公司有必要通过本次发行股票来补充流动资金。” 国台酒业表示,本次募集资金到位后,一方面将解决公司长远发展中的产能瓶颈,另一方面将使公司有充足资金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加大营销网络建设,在大幅提升公司竞争力的情况下,使公司资产负债率仍能够保持在合理水平,将有利于改善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状况,确保公司财务稳健性。 不过,即使国台酒业承认扩张战略下公司有资金压力,但在发布招股书前夕,国台酒业仍进行了巨额的分红。 招股书显示,今年3月,国台酒业确定了2019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以公司总股本3.65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 5.13 元(含税),并于5 月11日实施完毕。按照预案,国台酒业上市前夕分红分红1.87亿元,占去年净利润的50%。这也是国台酒业近三年唯一一次现金分红。 闫希军家族持有国台酒业 84%的股份,因此,闫希军家族在本次分红中独获1.57亿元。 上市前夕紧急整顿市场,两年经销商罚款增22倍 处于扩张期的国台酒业经销商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近三年,国台酒业经销商的数量分别为318家、428家和799 家。 同时经销模式也成为国台酒业主要的销售模式。2017年至2019年,国台酒业经销模式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87.06%增加至97.19%,同时自营模式从12.64%下降到2.71%。 不过经销商版图的持续扩张也带来了国台酒市场混乱的问题。 今年4月下旬,国台酒业市场监察部发布多份文件,通报并处罚了济南、青岛、杭州等地数位违约经销商。 根据文件显示,国台酒业将对低价销售、跨区低价销售等严重影响区域国台酒市场秩序的经销商及对应区域人员进行处罚。 彼时国台酒业方面还回复媒体表示,整顿经销商团队是公司上市路上较为细小的环节之一。 目前,国台酒业的市场价格乱象依旧存在。以国台国标酒为例,搜狐财经在天猫平台国台酒的官方网店观察到,一瓶国标酒的售价是559元。但是在其他网店,同款产品可以买到346元。 从国台酒业官网进入官方授权的酒仙网平台,亦能看到有389元的国标酒在售,远低于官方的零售指导价格。销售商家还明确表明商品为开箱去码,但支持保真验货。 从国台酒业招股书中披露的“经销商违约处罚”项目亦能揭示国台酒市场的不稳定。2017年至2019年,国台酒业的经销商罚款急剧攀升,分别为3万元、31万元和69.6万元。两年间,国台酒业经销商罚款增了22倍。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由于国台酒业冲刺IPO的需要进行大规模市场扩张,造成市场乱象产生。“国台酒业要去匹配IPO,那么对于市场渠道的整治和梳理规范是非常有必要。”
作者丨范迪 十天前董明珠京东直播带货一事余波未平,近日再次发酵。3小时7.03亿的成交额在创下家电业直播带货最高记录的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不少质疑。 5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董明珠的7亿带货额中有不少来自代理商的支持。有代理商透露,在董明珠京东直播带货前夕,就有格力空调代理商收到上直播间“提货”的通知。 据上述媒体报道,某浙江代理商称自己从直播间囤了上百台。某广东代理商也表示,自董明珠首次直播后,全国多地的格力代理商都通过上述方式参与“刷单”。 对此,搜狐财经向格力电器方面求证,获回复称,“这种事情肯定是不存在的,格力确实没有要求过代理商拿货”。 该名格力电器的媒介经理解释,格力的销售流程是:销售公司——代理商——经销商,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代理商,只能接触到销售公司,“网传的根本就不是事实,写文章的人都不了解我们的销售体系,我们都不知道代理商是谁”。 对于是否存在销售公司要求代理商提货的可能,该媒介经理表示,“这个就不清楚了,不过可能性也不大”。他表示,“格力在全国有27家销售公司,就是把全国的业务划分成27家,我们只跟他们有业务往来,总部不可能管到全国的”。 据北京某格力电器专卖店的销售人员介绍,董明珠在直播间卖的都是网销定制款,而线下专卖店卖的是线下款型。 该名销售人员表示,格力总部厂家生产的200多个系列型号,在北京的线下专卖店只卖十几个型号,线上卖十几个型号,在国美、苏宁等卖场主推的型号也都不一样,客户会对比价格后选择最便宜的渠道购买,“但董明珠直播间卖的款型就便宜很多,因为它不存在价格对比,只有一个渠道”。 据悉,格力电器线下专卖店自今年2月份也开始了直播卖货的形式,“来我们门店的顾客,领导都让去直播间买,说便宜。”该销售人员表示。 据另一家格力空调专卖店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不会从直播间提货,因为直播间和线下专卖店所售产品不是同一种型号,“线上产品我们装不了,格力有专门的线上特供机型”。 就某款型号的空调来看,其在某电商平台的售价为12449元,在专卖店的售价为11499元,对此,该名销售人员表示“格力是保护专卖店的,线上线下共同型号的要不专卖店便宜,要不就一样的价格,线下绝不会高于线上的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董明珠发力线上的行为已引起了某些经销商的不满,曾靠走量获取出厂价优惠的经销商们,在线上促销和直播大潮中丧失了部分价格优势。 据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提供的经销商信息显示,去年11月大促销后经销商的意见很大,一二级经销商被架空。 在2019年报中,格力电器提到,2020年将加强线上布局,大力开展数字化运营。“格力董明珠店”将销售格力全线产品,携线下渠道的优势,打造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销售模式,实现公司自有线上渠道拓展战略,为销售带来新的增长点。
2019年,远洋集团的营业额首次突破了500亿元大关,然而由于“增收不增利”,远洋集团并未得到市场认可。年报显示,远洋集团去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6%。事实上,远洋集团已经连续两年净利下滑。2017年,远洋集团的归母净利润为51.15亿元,2018年降至37.74亿元。对于利润的下滑,远洋集团解释称主要是由于2018年同期投资的物业公平值收益较多,以及财务费用支出的增加。财务费用方面,2019年,因财务杠杆在短期内有所上升,利息支出增加,银行贷款的利息支出同比增加25.2%,其他贷款的利息支出同比增加22%。财报显示,受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加权平均利率上调至5.5%,远洋集团的财务杠杆有所上升。截至2019年末,远洋集团的已付及应付总利息达52.36亿元,同比增长20%。2019年度,远洋集团资本化利息为28.42亿元,除此之外,远洋集团财务成本仍高达23.94亿元,同比增加34.88%。而投资的物业公平值变动,主要是2018年远洋集团自持物业公允价值重估提升了23.61亿元利润,这一重估极大改变了2018年的净利润水平。2018年,远洋集团还将旗下北京光华国际大厦94.03%的权益以53.8亿元的价格出售,在2018年贡献了13.39亿元的收益。而2019年缺少了该项收益,投资物业公平值收益净额减少至3.73亿元。此外,远洋集团的销售额也面临增长乏力情况。2019年,远洋集团实现协议销售总额1300.3亿元,同比增长18.74%;上年同期的协议销售金额为1095亿元,同比增长55%。销售增速下滑的远洋集团,没有完成2019年年初确定的1400亿元销售目标。2018年远洋集团成立25周年之际,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明曾提出未来三年冲刺2000亿规模。这意味着,远洋集团如果想达到此目标,2020年的销售增速需要超过50%。但远洋集团最新公布的2020年销售目标仅为1300元,未再提及“2000亿”。5月11日,远洋集团发布2020年前4月销售简报。2020年4月,远洋集团实现协议销售额80.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8%;协议销售楼面面积为约439,800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15%。今年前4个月,远洋累计实现协议销售额235.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重仓京津冀,毛利率仅20%2019年,远洋集团毛利率仅为2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销售净利率降至8.18%,创近四年来新低。售价持续下滑是导致远洋低毛利的原因之一。年报数据显示,远洋集团去年交付物业面积29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但结算入账的销售均价为15700元/平米,较2018年的17600元/平米下降达10.8%。根据最新的2020年4月销售数据,远洋集团4月协议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约人民币18300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远洋集团表示,2019年结转毛利率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公司布局的主要城市普遍限价较严,其中京津冀区域结转占比达30%以上。财报显示,远洋集团2019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区域上的销售贡献,分别为36%、22%、17%和 14%。上述区域2018年贡献比例为42%、9%、27%和14%。远洋集团表示,去年结转的大多数项目还是严格限价刚开始执行时候销售的,这直接影响到了2019年的毛利率。一面是销售均价下降,另一面,远洋集团的拿地成本却在上升。年报显示,远洋集团2019年全年新增项目的地价达到9200元/平方米,较2018年的7100元/平方米上升了2100元。在此情况下,远洋的总体土地储备成本均价也由2018年的6900元/平方米升高至7500元/平方米。在结算均价和销售均价同时下滑的情况下,全年拿地均价近一步走高,远洋集团本来不高的利润率水平恐将持续承压。“回归主业”后,土储下降近8%远洋集团成立于25年前,前身是中远房地产开发公司。2002年,中远地产重组,中远集团和中国中化集团各占50%股权。2003年中远地产进行第二次改制,引入多家境外股东,重组成为7家股东的中外合资企业。2006年,中远、中化先后将股权转移到其香港公司手中,中远房地产正式更名“远洋地产”。2010年12月,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将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约8%股权全部出售,从此,中远和远洋地产不再有任何股权关系。近年来,远洋集团持续出售资产。2019年5月,远洋集团分别出售了北京邦舍置业有限公司和北京椿萱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100%和30%的股权。北京邦舍和北京椿萱分别是远洋集团旗下长租公寓业务和养老业务的投资主体之一。这源于远洋集团的业务转型。2015年,远洋对内部传统业务进行归类梳理,提出了五元业务的发展,包括住宅开发、不动产开发投资、客户服务业、产品营造,还有房地产融合等。2016年,曾经的“远洋地产”正式改名为“远洋集团”,确立了转型的方向。仅仅三年后,远洋集团接连剥离了养老、长租公寓等多元战略业务。2019年,远洋集团剥离了部分非主营业务,聚焦主业。“在当前的宏观环境及市场形势下,强调聚焦主业发展,会进一步增加防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保持高质量、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远洋集团对此表示。截至目前,远洋集团物业开发业务仍然保持着最大的贡献,2019年度物业开发营业收入达431亿元,占比高达85%;其次分别为房地产业务、物业管理、物业投资,占比合计15%。然而,聚焦物业开发业务需要充沛的土储支撑。但远洋集团2019年却放慢了拿地步伐。数据显示,2019年远洋集团共购入34幅土地及3个成熟项目,新增土地建筑面积为450.8万平方米,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55.72%。同时,2019年远洋集团的土地储备也下降7.91%。截止2019年底,远洋集团的土地储备为3724.3万平方米,而权益土储仅为2011.9万平方米,权益比例只有54%,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