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格力电器近日发布的公告,6月18日,董明珠将继续携手经销商在格力董明珠店等平台开展“智惠618·健康生活家”直播活动。 稍早前的6月1日,在格力品牌日直播活动中,董明珠带领格力电器在直播当天创下了65.4亿元的销售纪录,刷新此前其保持的直播带货销售记录。 据悉,与以往董明珠在直播间推广格力好物的形式不同,本次直播的最大亮点当属格力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现场搭建全套智能家居生活场景,并与参加活动的重量级嘉宾共同体验格力打造的健康品质生活。沉浸式的体验感也将全方面加深消费者对格力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从第一次抖音直播试水,到即将到来的“智惠618·健康生活家”全网直播,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董明珠与格力在直播的形式与内容上都实现了颠覆式革新。亮眼的销售成绩单背后是格力拥抱新零售、对市场充分洞察的魄力与远见。 6月18日的直播现场,董明珠与格力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直播销售额能否再攀新高峰?不妨拭目以待。
疫后经济,百业待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生动能,房地产的景气程度正从一季度的谷底快速回升。这显然与前期受到抑制的购房需求得以集中释放有关。经历如此自发性修复之后,房地产的回升是否还可以持续,尤其在“房住不炒”、“房地产不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大背景下。 图1:疫后地产反弹能否持续? 数据来源:Wind 谁在掣肘房地产? 疫情对居民短期收入造成负面冲击,叠加家庭债务水平已处历史高位,这些似乎都是掣肘房地产销售的悲观因素。不过与人们直观感受不同的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时期,房地产销售未必低迷。中美史实对此都有印证。 究其原因,居民购房行为往往取决于其长期收入的积累和对未来的预期,受短期收入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今年我国居民收入虽有放缓但更多是疫情短期冲击所致,对房地产销售未必会构成明显制约。 图2:居民收入下降抑制地产回升?数据来源:Wind 家庭债务水平高低与房地产短期景气程度也并非直接关联。例如,中国居民杠杆率趋势性抬升已有十多年,而商品房销售增速的中枢却相对平稳。特别地,居民杠杆率年内的短期变化往往较为缓慢,难以对商品房销售的剧烈变化起到主导作用。美国等国际经验也呈现类似特征。 图3:居民债务高企抑制地产回升? 数据来源:Wind 谁在支撑房地产? “因城施策”依然是当前我国房地产调控的重要逻辑主线。从过去两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政策似乎有效熨平了全国范围内商品房销售的大幅波动。在此政策基调下,今年山东,南京等地的人才落户政策边际放松,嘉兴、南宁等城市的公积金政策也有所放宽,这些客观上将对未来房地产销售的回升提供积极支撑。 图4:“因城施策”熨平地产波动数据来源:Wind注:图中有关政策包含人才、公积金、限贷、限购、限售政策等。 展望未来,银行间市场利率下行对信贷及房贷市场利率的滞后传导还将持续。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也为房地产市场回暖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经历疫情后的一段自发性修复后,房地产销售仍有接力回升的空间,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修复企稳。 图5:金融条件对地产回升形成支撑数据来源:Wind 基本结论 一是疫情对居民短期收入造成负面冲击,叠加家庭债务已处历史高位,这些似乎都是掣肘房地产回升的悲观因素。但与直观感受不同的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时期,房地产销售未必低迷。家庭债务高低与房地产短期景气程度也并非直接关联。古今中外的史实对此都有印证。 二是因城施策依然是我国房地产调控的重要逻辑主线。从过去两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政策似乎有效熨平了全国范围内商品房销售的大幅波动。在此政策基调下,今年各地放松人才落户、放宽公积金政策的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这些客观上将对未来房地产销售的回升提供支撑。 三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下行对信贷及房贷市场利率的滞后传导还将持续。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也为房地产市场回暖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经历疫情后的一段自发性修复后,房地产销售仍有接力回升的空间,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修复企稳。
证券时报记者 叶玲珍 6月8日晚间,多家养猪企业公布5月份销售简报,销售收入同比均实现较快增长,新希望(000876)以同比增长318%位列榜首。不过,受商品猪销售均价环比下降影响,多数企业5月销售收入较4月略有下行。 销售收入同比大增 新希望自去年四季度坚定落实养猪战略以来,保持较大力度的仔猪投放,直接体现为生猪销售数量及销售收入同步大幅上涨。数据显示,公司2020年5月销售生猪49.31万头,环比增长59%,同比增长123%;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环比增长38%,同比增长318%。在销售均价方面,新希望商品肥猪为28.53元/公斤,环比下降13%,同比增长90%。 天康生物5月份销售生猪8.71万头,同比增长49.14%,实现销售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288.33%;公司5月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为26.34元/公斤,较4月份下降10.7%,导致销量与收入环比增速出现背离,销量环比增长12.1%,但收入却环比下降3.72%。 唐人神因前期加大仔猪销售以及本期加大种猪选留,5月份生猪销量为5.27万头,同比降幅达27.6%;不过受益于生猪价格同比增幅较大,5月份销售收入较去年仍增长116.5%,具体为1.8亿元。 此前,养猪大户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已公布5月销售数据。牧原股份5月销售生猪144.7万头,实现销售收入40.67亿元,同比增幅为238%;正邦科技销售生猪49.62万头,销售收入18.26亿元,同比增长138.12%。在销售均价上,二者均呈下滑态势,其中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26.20元/公斤,较上月下降9.97%;正邦科技商品猪销售均价29.86元/公斤,较上月下降10.72%。 猪价企稳回升 自2月中下旬以来,国内生猪价格呈现出持续阴跌态势,4月全国外三元出栏均价33.71元/公斤,环比降幅7.29%,东三省生猪价格一度跌破30元/公斤。不过,从目前走势看来,猪价已现企稳回升迹象。 牧原股份在销售简报中表示,5月中旬之前,公司商品猪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呈现回升态势。 数据显示,6月第一周,全国22个省市生猪均价31.18元/公斤,较上周环比上涨6.67%,同比上涨94.63%。 华创证券研报指出,猪价之前大幅回落并非生猪供应拐点已现,而是受猪肉消费恢复迟缓、出栏大猪偏多,以及进口冻肉报价下行影响。 根据涌益咨询数据,出栏体重超过150公斤的生猪占比已从4月下旬17.88%回落至10.71%,北部区域大体重猪消化接近尾声,而南方地区存栏仍未恢复,尚需北方外调,叠加企业复工、学校复学及政府出台措施刺激消费,目前市场供需失衡状态有所缓解,猪价已止跌回升。
□本报记者 潘宇静 多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近期发布公告拟扩产。其中,牧原股份披露新设14家子公司开展生猪养殖业务,3家孙公司开展生猪屠宰业务,并拟使用自有资金向49家子公司合计增资约52.08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生猪出栏量环比高增长,带动企业利润走高,叠加整体产能持续扩张,生猪养殖企业业绩将加速释放。 扩大养殖规模 牧原股份6月7日晚公告,以自有资金出资设立房山牧原、枣阳牧原、绵竹牧原、武鸣牧原、南昌牧原、睢宁牧原、宿豫牧原、清江浦牧原、淮阴牧原、宝应牧原、高港牧原、栖霞牧原、乌拉特前旗牧原、太子河牧原;子公司牧原肉食以自有资金出资设立开鲁肉食、上蔡肉食、颍上肉食。上述17家公司拟定注册资本金共5.8亿元。 牧原股份表示,随着公司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结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将进一步打造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在上述14个地区设立子公司开展生猪养殖业务,有利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公司同时表示,子公司牧原肉食在3个地区设立子公司,开展生猪屠宰业务,是着眼于公司业务布局的完善和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是根据行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公司长远发展规划的考虑,是公司由养殖环节向下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公司未来发展意义重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 公告显示,拟对49家子公司进行增资,增资金额合计约52.08亿元。牧原股份称,本次增资有利于子公司的经营发展,提升竞争力和生产经营规模。增资完成后,上述子公司仍为公司控股子公司。 业绩加速释放 近期多家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发布扩产公告。 6月8日,深圳“菜篮子”企业京基智农首个签约的跨省生猪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建成达产可实现年出栏商品猪30万头,标志着京基智农生猪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养殖进入加速实施阶段。京基智农表示,项目陆续投资建设,有利于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并为后续生猪养殖项目提供人员支撑、技术支撑和体系支撑,增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助力各地政府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新五丰近期公告称,拟以1496.84万元收购广州聚力科技全资子公司广州壮壮科技90%股权,并向其增资3600万元。新五丰表示,本次交易将有利于自身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增加自建猪场规模,加快新五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拓展广东当地的生猪市场。 唐人神公告,与云南省禄丰县人民政府签署《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项目投资协议书》。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公告显示,该投资项目建设包括苗猪场、母猪场、育肥场等,做大做强公司生猪全产业链。唐人神表示,投资项目达产后,有利于加速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养猪业的发展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等功能。 天风证券认为,规模猪场未来几年有望快速扩张。短期看,预计二三季度猪价有望上涨,且上市公司出栏量有望环比高增长,从而带动利润走高。 5月销售收入大增 截至6月8日,多家生猪养殖企业披露5月份生猪销售情况简报,生猪销售收入同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金新农5月生猪销售合计4.39万头,销售收入1.21亿元,环比增长95.21%,同比增长77.37%。正邦科技5月销售生猪49.62万头,销售收入18.26亿元,环比下降13.76%,同比增长138.12%。牧原股份5月销售生猪144.7万头,销售收入40.67亿元,4月份销售收入为39.90亿元,去年5月为12.03亿元。新希望5月销售生猪49.31万头,销售收入16亿元,环比增长38%,同比增长318%。 新希望表示,生猪销量同比、环比上升幅度较大,主要是2019年四季度坚定落实养猪战略,保持较大力度的仔猪投放。同时,生猪价格上涨,生猪销量上升。牧原股份在公告中表示,5月中旬之前,公司商品猪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呈现回升态势。 华创证券农林牧渔团队指出,猪价之前大幅回落并非生猪供应拐点已现,而是受猪肉消费恢复迟缓、出栏大猪偏多以及进口冻肉报价下行等因素影响。上市公司披露的5月月报显示,出栏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目前猪价已经止跌回升。 方正证券研报显示,拥有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和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将充分受益于整个行业升级,持续看好防控和成本管控能力强的公司,预计随着产能的持续扩张,相关公司业绩将加速释放。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伍戈 【预测逻辑】 1.疫后修复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旋律。相比而言,疫情峰值过后欧美的复工复产节奏整体偏慢,其制造业景气指标PMI的回升力度也明显弱于我国。外需方面,进出口负增长的严峻冲击在所难免。不过,防疫物资的出口以及人民币的贬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外需方面的不利影响。 2.内需方面,“两会”后专项债发行加速,螺纹钢、沥青价格回升折射出基建发力。房地产销售显著恢复,金融条件改善下仍有回升空间。高频数据显示,货车销售增长强劲,但乘用车销售受制于居民收入等有所放缓。在“过紧日子”财政导向下,政府消费减少也会制约整体消费回升幅度。 3.价格方面,国际油价触底反弹但仍处历史低位。多国的协议减产助力油价修复,但回升幅度仍受制于全球经济基本面。我国逆周期政策加码使得原材料需求淡季不淡,PPI通缩有望边际缓解。低油价下运输成本降低,带动蔬菜鲜果价格走低。猪价也明显下跌,CPI将快速回落至2%左右。 4.货币方面,加大企业纾困、配合财政发债是央行近期着力点,购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重启逆回购等操作也都充分体现了如此政策意图。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进一步下调,货币信用扩张势头或将延续。尽管海外风险因素扰动不断,但疫情退潮及经济修复仍有望主导市场风险偏好的改善进程。 图:谁在主导市场趋势? 注:全球市场恐慌指数为标普500波动率指数,中国股、债、商分别选用上证指数,十年期国债利率和南华综合指数。
上市房企陆续披露5月份销售业绩。从已披露数据看,房企5月份抢收效果明显,多家房企5月份销售业绩远超去年同期。另外,不少房企受到5月份销售大幅放量影响,前5个月销售业绩也逐渐赶上上年同期,疫情对房企销售的影响逐步减弱。 单月销售远超上年同期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已发布5月份销售业绩的房企中,不少房企5月份的销售同比增幅超过50%,带动企业前5个月销售业绩同比增长。 以金地集团为例,公司近期发布的5月销售简报数据显示,5月份公司共实现签约面积10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8%;实现签约金额228.1亿元,同比增长56.88%。1-5月,公司累计实现签约面积31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1%;累计实现签约金额678亿元,同比增长4.84%。 值得注意的是,从已发布销售业绩的房企销售数据看,不少房企5月份销售单价出现较明显的下降,部分房企为了保证销售,选择降价促销策略。 中梁控股发布的5月销售简报显示,5月公司共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151亿元,合约销售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合约销售均价约1.04万元/平方米。1-5月,公司累计合约销售金额约430亿元,合约销售面积约387.7万平方米,合约销售均价约1.11万元/平方米。 克而瑞数据显示,5月份,TOP100房企中有77家单月业绩环比提升,67家企业单月业绩同比增长。值得注意的是,除同比销售增速转正的房企数量大幅增加外,不少房企更是取得了两位数增长。继4月份转负为正后,百强房企的单月销售成绩在5月份进一步恢复,近7成房企实现同比正增长。 延续前期热度 诸葛找房统计数据显示,5月重点40城新房销售面积连续3个月上涨,达2079.36万平方米,环比涨幅20.48%,同比下跌0.77%,跌幅收窄16.28个百分点,基本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从具体城市表现来看,监测的重点40城中32城销售面积环比上涨,延续前期热度。 分城市等级看,5月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新房销售面积环比分别上涨19.38%、23.67%、15.23%,受疫情影响积压的购房需求近3个月来迅速释放。虽然价格没有出现上涨,但是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总金额出现了较大幅度攀升,各城市等级楼市量能回暖明显。 方正地产研报指出,5月百强房企全口径销售金额增速回升至12.5%,预计将显著好于全国。近期,房企融资环境相对宽松,融资成本保持低位。5月国内债券发行额同比增长24.2%,平均利率为4.29%。今年房企的核心竞争力将会落在销售回款、融资量和成本、推货速度这三点上;部分二线高周转房企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前10-20名的房企集中度的提升速度也更快。
5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落实保险公司主体责任 加强保险销售人员管理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以下统称“两个《通知》”),全面加强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以下统称“从业人员”)队伍管理。 落实保险公司主体责任 从业人员是保险业展示行业形象的窗口。“他们直接面对保险消费者,进行保险销售、咨询等服务,其素质水平、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保险消费者切身利益,直接影响保险行业形象。2015年以来,从业人员快速增长,目前仅保险公司个人代理人就达900万人。”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然而,从去年银保监会对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清核工作的结果来看,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进大出等问题较为突出。上述负责人表示,其根源在于保险机构在从业人员管理的理念、架构、举措等方面存在缺失和偏差,没有切实肩负起主体管理责任。 某寿险公司营销员王某对《金融时报》记者说:“夸大保险责任,真的只是营销员的问题吗?个别人员确实存在问题,但公司内部进行的产品培训,本身就存在误导嫌疑。规范营销员行为的同时强调保险公司的责任,非常有必要。”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已达到973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员队伍,两个《通知》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就是抓住保险机构对从业人员管理主体责任这个关键,全方位推动保险机构按照强管理、提素质、促转变、树形象的总方向,持续全面加强从业人员队伍管理。 从两个《通知》内容来看,落实保险机构主体责任,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法人主责原则。坚持责任落实主抓法人机构、责任追究首问法人机构,敦促保险机构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渠道业务管理责任人自上而下切实承担起职责,发挥好指挥棒作用。二是全面责任原则。坚持全方位、全流程压实保险机构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责任,全面督促引导建立健全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形成层层有责、层层负责、事事明责的工作机制。三是严肃问责原则。必须对从业人员管理责任不到位的保险机构及其管理人员,依法严厉处罚,依规严肃追责,以此保证制度要求切实落地做实。 建立销售能力分级体系 对于从业人员而言,两个《通知》均提出的建立从业人员销售能力分级体系备受关注:一方面,保险公司应顺应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支持行业自律组织发挥平台优势推动销售人员销售能力分级工作。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及地方行业自律组织要结合保险产品类型研究建立销售人员销售能力资质分级体系和相应的培训测试机制。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建立本公司销售能力资质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应综合考察销售人员从业年限、保险知识、学历状况、诚信记录等情况,区分销售能力资质实行差别授权,销售能力资质高的销售人员多授权、销售能力资质低的销售人员少授权。 据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达保险市场,对从业人员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授权是通行做法,他们通过监管部门、行业组织、保险公司等主体,建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从业人员销售能力分级管理体系。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当前正在向高质量转型发展,消费者的保险需求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必须与消费者的保险需求以及保险产品的复杂程度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对从业人员实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建立销售能力分级系统对销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进一步提高行业形象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从业人员中的高学历者,王某对于销售能力分级系统十分期待,“分级后,可以提升销售能力比较高的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和存在感,希望这些措施能尽快落地。”他表示。 对从业人员进行全流程管理 从业人员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最主要创造者,是保险公司形象的第一代言人,因此,保险公司本应站在公司战略高度,统筹考虑从业人员发展及管理问题。两个《通知》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点,并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建立全过程管理,从入职到离职每一个关键流程都要严格管理。 具体来看,在招录环节,要杜绝销售人员“带病”入岗。保险公司在招录时,严禁模糊单位主体、误导职位性质、混淆合同类型、夸大收入水平等做法,严禁怂恿销售人员频繁无序流动。保险中介机构在招录时,严禁授权个人发布招录广告或单独招录人员,严禁恶意挖角、怂恿同业从业人员频繁无序流动,严禁利用互联网无序发展从业人员,严禁对非本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执业登记,严禁授权未经执业登记的人员从事保险业务活动。 在培训环节,要持续提升销售人员职业素养。保险公司应针对销售人员入职和在职分阶段制定培训规划,根据公司销售人员数量、业务规模、保险产品复杂程度,建立专业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编制金融保险知识、法律法规制度、监管标准规则、职业道德规范、保险产品等方面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其中,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培训每人每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