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防夜防, 家贼难防”!近期,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份判决书显示,广州农商银行钟村支行客户经理陈某玲,在2010年至2018年间,通过伪造虚假资料,提供虚假合同等方式,骗取了广州农商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共九笔,合计2057万元的贷款。内外联合骗取广州农商行1200万元贷款2010年间,时任广州农商行钟村支行客户经理的被告人陈某玲首次与孔某勾结,由陈某玲经手贷款、协助伪造虚假资料,孔某向农商银行提供虚假的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资料及虚假的公司担保,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一处物业作为抵押申请生产经营性贷款。名义上是一笔“生产经营性贷款”,实际上,该款项实际用于购买该物业的还款。在借款买下该物业完成过户手续后,向农商银行提供装修协议、购销合同等虚假的贷款用途资料,骗取农商银行给付贷款400万元。2014年至2015年间,陈某玲再次与孔某相勾结,手段与上述类似,还是由陈某玲经手贷款、协助伪造虚假资料,孔某向农商银行提供虚假的购销合同、订货合同、租赁合同等资料及虚假的公司担保,并以孔某3及其父亲名下两块宅基地作抵押申请生产经营性贷款。然后向农商银行提供购销合同等虚假的贷款用途资料,骗取农商银行给付贷款200万元,经查该款项实际由陈某玲借用去放高利贷,后回流至孔某用于个人花费。2016年,陈某玲已从农商银行退休,但是仍然与孔某合谋,由陈某玲协助伪造虚假资料,孔某向农商银行提供虚假的购销合同、采购合同、租赁合同等资料及虚假的公司担保,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上述物业作抵押申请生产经营性贷款。后向农商银行提供购销合同、工程施工合同等虚假的贷款用途资料,骗取农商银行给付贷款600万元,经查该款项实际回流至孔某用于个人花费。个人骗取贷款857万涉及两家股份制银行陈某玲不仅联合他人一起骗贷,还多次以自身名义行骗。2013年间,陈某玲向所在的广州农商银行提供虚假的租赁合同、工程承包合同等资料,以对其位于番禺区钟村街的一处住房需装修的名义申请消费性贷款,骗取广州农商银行给付贷款80万元,后陈某玲将该款项用于个人其它消费花去。2014年间,陈某玲再次向农商银行提供虚假的租赁合同、装修工程合同等资料,以物业需装修的名义申请消费性贷款,骗取农商银行给付贷款人民币82万元,后被告人陈某玲将该款项用于个人其它消费花去。除了套路自身所在的银行,还骗取了两家股份制银行共计695万的贷款。2014年间,陈某玲向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以下称招商银行)提供虚假的租赁合同、工程承包合同、购销合同等资料,以别墅需装修的名义申请标准消费贷款,骗取招商银行给付贷款人民币65万元,后被告人陈某玲将该款项用于个人其他消费花去。2016年至2017年间,陈某玲再次向招商银行提供虚假的租赁合同、购销合同等资料,以虚假的无实体经营的公司需流动资金周转的名义申请经营性贷款,骗取招商银行给付款项人民币250万元,后被告人陈某玲将该款项用于个人消费花去。2017年间,陈某玲向华夏银行广州番禺支行(以下称华夏银行)提供虚假的购销合同等资料,以虚假的无实体经营的店铺需支付货款的名义及提供虚假的公司担保申请经营性贷款,骗取华夏银行给付款项人民币230万元,后被告人陈某玲将该款项用于个人消费花去。2018年间,陈某玲向华夏银行提供虚假的购销合同等资料,再次以虚假的无实体经营的店铺需支付货款的名义及提供虚假的公司担保申请经营性贷款,骗取华夏银行给付款项人民币150万元,后被告人陈某玲将该款项用于个人消费花去。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处罚50万元值得庆幸的是,陈某玲已向各被害银行还清上述全部贷款金额,没有造成银行的损失。不过,根据裁判文书网,法院认为,陈某玲无视国家法律,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贷款,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骗取贷款罪,但辩护人以陈炎玲认罪态度良好、自愿认罪认罚、系初犯、涉案贷款目前均已还清、没有造成银行的损失等为由,综合考虑,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人陈某玲犯骗取贷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银保监会网站3日消息,此前,银保监会与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相关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达1.3万亿元。自1月25日至5月15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1.28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金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75万户,共计157.8万笔。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559.9亿元到期贷款利息实行延期安排,涉及贷款户数57.9万户,对应贷款余额3.44万亿元。 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合计有73.9万户贷款本金、57.1万户贷款利息得到延期。截至5月15日,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小微企业主到期贷款延期本金分别为5437.5亿元、1070.9亿元和1010.8亿元,涉及贷款户数合计43.2万户,占全部延期还本户数的57.6%。个体工商户到期贷款延期本金为1006.4亿元,涉及贷款户数30.7万户,延期户数在各类企业中居于首位。 超过40%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得到各种形式的接续融资支持。为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还贷后再给予融资等多种方式,对中小微企业提供1.9万亿元再融资支持,加上前述已实行临时性延期还本安排的到期贷款,中小微企业已有逾四成到期贷款本金享受接续融资支持。(欧阳剑环 陈莹莹)
□ 多位银保监局负责人12月10日在第265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银行业保险业通过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助力脱贫攻坚、做好风险保障,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答卷。 疫情发生以后,福建中小微企业普遍遇到了暂时性的流动资金困难。福建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丛林表示,该局将中小微企业作为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重要抓手,推动应急纾困贷款政策落地。截至11月末,辖区银行机构已投放应急、纾困贷款4527笔、183亿元,储备短期融资支持项目11个,阶段性持有企业股权项目6个,惠及企业4000多家,支持保就业人数55万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超5亿元。福建应急、纾困贷款有效帮助辖区优势产业恢复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住了产业基础。 江苏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熊涛表示,江苏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叠加国内外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凸显。江苏银保监局通过广泛调研,跟当地政府一起,创新运用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机制,即“政府牵头、监管引导、银行对接、企业配合、部门联动”的整体思路来进一步提高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水平。 熊涛介绍,企业帮扶有以下标准: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落后产能,国家不支持、不鼓励的企业不能支持。二是产品有市场有订单。三是债权债务要完整清晰。四是企业确实暂时遇到融资方面的困难。 陕西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文介绍,截至三季度末,全省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535亿元。今年2月份,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许文表示,为确保金融扶贫过程中贷款精准投放,该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严把准入关,聚焦有效信贷需求的满足,既不能设置贷款障碍,人为拔高准入门槛,也不能偏离助推脱贫轨道,搞无原则甚至是“运动式”投放。 去年,西藏自治区已经实现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西藏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向恒表示,该局推进银行业保险业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截至10月底,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过70亿元,惠及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次,覆盖率超过95%。
一、广义货币增长10.7%,狭义货币增长10%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6.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当月净投放现金557亿元。 二、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183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7.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4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81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8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 1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904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当月外币贷款减少183亿美元,同比多减144亿美元。 三、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1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1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2.3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793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33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5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16亿元。 11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9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当月外币存款增加133亿美元,同比多增132亿美元。 四、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98%,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05% 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97.23万亿元,日均成交4.63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6.8%。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2.2%,现券日均成交同比下降33.7%,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3%。 1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98%,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15个和0.31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05%,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17个和0.24个百分点。 五、11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338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131亿元 11月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4458亿元、1880亿元、880亿元、2251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注3: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据银保监会网站消息,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达1.3万亿元。二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合计有73.9万户贷款本金、57.1万户贷款利息得到延期。三是超过40%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得到各种形式的接续融资支持。
在昨日银保监会举办的银行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江苏、福建、西藏、陕西四地银保监局的局长,交出了当地银行保险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答卷。 在江苏,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是科技创新的主动力,是就业创业的主渠道。江苏的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叠加疫情等因素影响,经营压力日益凸显。“我们这两年救活了一大批企业,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江苏银保监局局长熊涛介绍说,江苏主要采取了联合会诊帮扶机制,也就是“政府牵头、监管引导、银行对接、企业配合、部门联动”的整体思路,进一步提升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落地后,“有效避免了上市公司的退市风险,化解了企业股票质押风险,破解了行业性的担保圈、担保链风险,同时帮助企业瘦身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熊涛表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在另一个民营经济大省福建,面对疫情发生后中小微企业的暂时性流动资金困难,福建银保监局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困。福建银保监局局长丛林介绍,今年5月,该局联合当地多个部门,出台了福建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贷款政策。纾困专项贷款资金在5月和9月各有一期,每期100亿元。同时,福建银保监局9月开展了中小企业应急贷款与大中型企业应急融资试点工作,帮助辖区优势企业快速恢复生产。 丛林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福建辖内参与的16家银行已经收集到10929家中小微企业的5275亿元贷款需求,目前已发放的应急和纾困贷款4527笔,共183亿元。福建的应急和纾困贷款呈现出帮扶对象更准、减费让利力度更大、政府融资担保更强、应急服务方式更广等特点。 西藏银保监局局长向恒介绍,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该局推出了进一步做好金融精准支持扶贫工作的9项措施。截至10月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70亿元,惠及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次,覆盖率超95%;大病保险起付线由6万元降至5000元,赔付限额由7万元提高至14万元,实现了先诊后付,减轻了贫困人口医疗负担;推广陆生野生动物肇事险、牧草产量险等特色险种,农业保险实现地域、险种、责任全覆盖。 陕西银保监局局长许文介绍,近5年来,该省精准扶贫贷款增长194%,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535亿元。今年2月,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不少国有大行通过提高信贷额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审核效率等方式,着实从区域银行尤其是农商行等银行手中“拐走”了大量客户。 中小银行不得不进一步下沉到“基层”市场拓展客户。目前不少区域银行除了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调查走访这一传统“扫街”方式外,还通过与政府部门、三农企业合作,拓展三农等乡镇经济主体。 疫情发生以来,在支持复工复产的政策倡导下,国有大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在大行发挥“头雁效应”的同时,中小银行也面临优质贷款客户被“掐尖”的新问题。随着区域市场竞争加大,中小银行不管是主动应变还是被动接招,都不得不进一步下沉到“基层”市场拓展客户。 “中小银行业务受大行挤压的现象一直存在,但今年更明显。国有大行在政策倡导下,积极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放在小微客户身上。刚开始,我们以为国有大行无非是‘来去一阵风’,但实际上,一些国有大行已明显通过各方面调整,把关注点放在小微客户身上。”华东地区一家农商行的县域业务相关负责人回顾今年的变化时感慨道。 “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以及“首贷率”等政策指标,一直考验着银行的下沉能力,也推动国有大行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支持。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不少国有大行通过提高信贷额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审核效率等方式,着实从区域银行尤其是农商行等银行手中“拐走”了大量客户。 浙江省台州市金融学会近期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通过汇总28个样本县市不同类型银行小微贷款较年初的增长情况,发现村镇银行增速最慢,仅为0.55%,说明国有大行的小微信贷政策“掐尖效应”对村镇银行影响最为明显,其余依次为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 随着国有大行在小微信贷市场占比大幅提升,也倒逼中小银行进一步下沉市场。 “在小微客户的争夺上,我们当然很有压力,但也有空间。以我们当地为例,这个县域内驻扎着十几家金融机构,虽然大项目我们参与不进去,但在乡镇地区仍然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可以挖掘,不过需要时间去发展新客户。”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一线看,农商行由于决策链条短,效率相对高一些,决策机制比较灵活,整体看,在审贷效率方面比国有大行有优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下沉市场的方向,目前不少区域银行除了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调查走访这一传统“扫街”方式外,还通过与政府部门、三农企业合作,拓展三农等乡镇经济主体。例如,与当地农业局等政府部门合作,实现畜牧“活体”抵押担保,并搜集、规整辖内养殖户的数量、养殖规模和信贷需求等数据,形成相对标准化的申请、审核流程,以支持区域养殖业发展。 “政府会引导当地的农商行、村镇银行去支持三农,比如开发生猪养殖贷款产品等。同时,人民银行也会提供一些扶贫再贷款工具,降低我们的资金成本,支持服务三农。”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低成本资金传导到客户端,三农客户的经营性贷款利率反而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