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央行公布2020年7月份金融数据: (1)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市场预期11800亿元,前值18100亿元。 (2)社会融资规模16900亿元,市场预期18600亿元,前值34342亿元。 (3)M2同比10.7%,市场预期11.2%,前值11.1%;M1同比6.9%,前值6.5%。 点评 1、非银机构与企业贷款减少,拖累信贷投放 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同比少增631亿元,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受企业贷款和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减少所拖累。具体来看,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减少270亿元,同比多减2,598亿元,主要是因为去年7月份,在包商银行事件好转下,银行加大了对非银体系融资所带来的高基数造成的。 而企业贷款增加2,645亿元,同比少增329亿元。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减少2,421亿元,同比多减226亿元,这一情况与央行近期强调的“信贷投放与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一致,随着国内经济的边际好转,原先的超常规信贷正在逐渐转向常态。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968亿元,同比多增2,290亿元,这也侧面反映出当前企业生产的中长期信贷需求和基建配套融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除此之外,企业票据融资减少1,021亿元,同比多减2,305亿元,与上月变动趋势保持一致,这主要还是与监管层严查票据套利与结构性存款有关。 对比企业信贷,居民贷款则同比继续保持正增长,具体来看,居民贷款增加7,578亿元,同比多增2,466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510亿元,同比多增815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6,067亿元,同比多增1,650亿元,而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高增长与近期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相一致。 2、社融同比增量收窄,表外非标成主要贡献项 7月份社融增量为1.69万亿元,同比多增4068亿元,其中表外非标融资贡献了主要的同比增量。具体来看,社融口径下新增信贷融资为9,676亿元,同比多增1832亿元,与上述信贷投放相比,剔除了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变化的影响。 而7月表外非标融资减少2,649亿元,因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同比少减3,576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减少152亿元,同比少减835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67亿元,同比多减691亿元,信托贷款的持续压降主要还是受信托监管新规的影响,而委托贷款同比少减或许与信托贷款转向委托贷款有关。 除此之外,7月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130亿元,这与季末过后企业结算活动减弱有关,而同比少减3432亿元,则与近期贴现利率回升后,票据贴现减少有关。 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债券净融资2383亿元,同比少增561亿元,与近期市场利率上行下信用债融资减少有关;而受益于股市回暖,股票融资1215亿元,同比多增622亿元。另外,政府债券净融资5459亿元,同比少增968亿元,主要是因为本月其他债券发行给特别国债发行让路。 3、居民与企业存款减少,非银机构存款增加 7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803亿元,同比少增5617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7195亿元,同比多减6,16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55万亿元,同比多减1,600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8万亿元,同比多增4,600亿元,这或许与近期股市大涨,居民与企业资金转向非银金融机构有关。而财政性存款增加4872亿元,同比少增3,219亿元,则表明财政政策仍在继续发力。 4、社融增速见顶了吗? 7月末,M2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6.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个和3.8个百分点。M1-M2剪刀差有所收窄,这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信贷投放趋缓后M2增速回落,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近期房地产市场回暖下,居民储蓄存款(M2)转向企业部门存款(M1)有关。 由于去年社融基数较低,所以即使在社融增量收窄的情况下,7月末社融同比仍增长12.9%,较上个月还进一步提升了1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社融增速,虽然说后续央行信贷投放节奏趋缓,企业短期信贷与票据融资同比增长也会恢复常态,对社融增速造成拖累。但是,考虑到接下来8、9月份地方债会迎来发行高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社融增速形成支撑。不过,进入四季度,企业信贷趋缓,叠加地方债发行高峰褪去,社融增速也将大概率见顶回落。 风险提示:1)经济恢复不及预期;2)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数据】 7月,M2同比增长10.7%,预期11.2%,前值11.1%。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预期1.18亿元,前值1.8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69万亿元,前值3.43万亿元。 【点评】 ——本月,M2同比增长10.7%,涨幅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从原因上看,本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增8173和673亿元,减弱了信贷派生能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经济出现积极改善,政策层面开始强调货币政策要精准导向,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本月M2增速回落预示着货币政策已从总量宽松转向结构优化。从M1增速上看,本月6.9%的增速创下了2018年5月以来的新高,或说明企业资金运用的活跃度提升,经济恢复将持续向好。 ——本月,新增人民币存款仅有803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增28197和561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减少15500亿元,居民存款减少719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8000亿元。主要是因为在季初月,居民和企业存款通常转为表外理财,再叠加股市回暖、基金发行规模加大,对居民和企业存款进行了分流。 ——7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927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增8173和673亿元。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3.08万亿元,同比多增2.35万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从结构上看,本月信贷增长低于预期,但结构有所优化,信贷少增部分主要由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少增贡献,中长期贷款整体不差。具体来看,企业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2645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比上月少增6633亿元,主要原因是短期贷款比上月减少2421亿元,相当于少增6472亿元。短期贷款减少主要由于近期加大了资金违规使用的监管力度,严控经营性、消费性短期贷款进入楼市空转套利。而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968亿元,虽较上月少增,但比去年同期多增2290亿元,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的政策导向发挥了积极效果。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75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510亿元,比上月少增1890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6067亿元,基本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期多增1650亿元,说明前期被抑制的购房需求逐渐释放,在消费贷款严控入楼市从的形势下,按揭贷款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73.3亿元,同比增长12.9%,比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69万亿元,比上月少增1.7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4027.9亿元。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22.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6万亿元。 从结构上看,本月社融增量较上月明显放缓。从历史规律上看,7月是社融增长小月,本月社融少增存在趋势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社融增量放缓也印证了总量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但主要项目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不差。表内信贷(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新增9676亿元,比上月少增9557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多增1810.8亿元。表外融资减少1130亿元,继连续四个月的增长后重回负增长。其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减少152、1367和1130亿元,信托贷款大幅减少或与前期出台的资金信托新规以及近期资金空转套利的严监管有关。直接融资稍弱于上月和去年同期,本月新增9057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增2299和1193.5亿元。近期股市回暖,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15亿元,创下2017年11月以来的新高。本月企业债券融资2383亿元,较上月少增1000亿元。由于1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完毕,专项债密集发行期也已过,本月政府债券融资5459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增1991和968.3亿元。 ——总体来看,货币增速的回调、信贷期限结构的调整、社融增量的放缓,既与季节性因素有关,也说明了货币政策精准导向逐渐发力,这不仅有利于对实体经济精准纾困,也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重心将从总量宽松转向结构优化,降准、降息的概率降低,更大程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一方面,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按照30万亿元社融和20万亿元信贷的全年增量计划,剩余5个月7.5万亿元新增社融和7万亿元新增信贷仍会对稳企业和保就业形成有力支撑,预计全年能够实现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目标。另一方面,继续用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严控资金空转套利,并提前做好金融风险处置和防范,为经济恢复发展营造安全稳健的货币金融环境。 图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 7月新增社融1.69万亿,新增贷款9900亿,均低于万得统计的市场预期均值。 由于上半年较高的增量与去年同期同样偏差的数据,社融存量增速依然保持上行,从12.8%上涨0.1%至12.9%,但增速较上半年明显放缓。 宏观视角来看,7月信用扩张速度放缓,主要是因为宽信用的力量暂时减弱,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降低。 由于经济整体处于复苏的轨道,社融和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明显高于去年年末,保市场主体抗疫的需求随着疫情影响的淡化也大幅减弱,央行没有必要继续保持1-4月份的宽信用强度,逐步退出“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恢复常态化的货币政策一直是央行5月份以来的重要工作。 从货币市场利率来看,央行最为重视的市场利率DR007在5月份后便一直处于上行的状态,银行的同业负债利率3MShibor在近两个月也在大幅上行。 我们在6月份金融数据点评中也提到过,7月初央行曾经联合银保监会召开了金融稳企业保就业座谈会,在会上,央行已经不再强调“加大逆周期调节”,对信贷的态度已经转变为了“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与市场主体实际需求保持一致”。 这里面透露出的很清晰的信号是下半年信用扩张要依靠实体的融资需求驱动,信用供给端的政策红利要退出消失了。 在这样适度的政策原则下,信用扩张的放缓是理所当然且情理之中的。 微观视角来看,社融增量低于预期,主要是因为非标(信托贷款+表外票据)大减,而表内信贷和债券融资由于央行边际收敛的货币政策和监管,又无法放量抵消非标负增所致。 信贷:低增量与好结构并存,监管与政策调控影响较大。 9900亿的信贷是最近五个月的最低增量,这里面有季节性因素的作用。 每年6月份银行为了应对半年度的存款和贷款规模考核,会冲量消耗大量的储备项目,使7月份可贷项目相对偏少。 而且为了尽可能多的扩张规模,很多银行还会与企业合作协商,用较多超短期贷款或票据来冲量,这容易造成6月份的短期贷款高增,但这些超短期贷款进入7月份会大量到期,造成7月份企业短期贷款普遍低增,从而拉低信贷的总体规模。 从近三年的数据看,7月份新增信贷总量普遍要比6月份低4000-7000亿,企业短期贷款要低2000-6600亿不等。 但季节性因素不能完全解释信贷的低增长,因为今年9900亿的增量,实际要比最近三年同期的均值更低(1.05万亿)。这里面可能还有很大一部分监管的因素在其中。 一方面,据我们草根调研了解,7月份有部分银行收到了监管的窗口指导,对信用扩张的规模以及结构有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在票据层面,要求压缩可能会造成金融监管套利的票据规模,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 (最终在7月份体现为票据和企业短期贷款规模大幅减少,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 同时,也有部分银行反映,在上半年大量投放普惠金融贷款后,银行MPA考核压力加大,需要调整相应的结构参数方能达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部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另一方面,随着监管打击金融套利,压缩银行“高息揽储”的结构性存款工具,不少银行在负债端的压力加大,缺乏中长期负债,表内出现了一定的流动性错配,银行信贷投放的意愿可能有所下滑。 最后,在信贷结构上,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是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了6000亿以上的高增长。被很多投研人员所诟病的,这一轮经济复苏居民加杠杆缺位的问题,似乎正在被解决。 实际上,如果我们剔除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月份(疫情让居民无法消费与看房),会发现,今年其他月份的居民贷款增量一直是高于2019年的,在低利率和宽松的金融条件下,居民加杠杆其实并没有缺位,居民的购房需求一直在释放。 7月份继续高增的居民中长期贷款,背后最关键的支撑力量也是偏低的房贷利率。信用环境虽然较上半年有所恶化,但现在商业银行一般贷款加权利率已经低于房贷利率,房贷已经是商业银行最具赚钱效应的资产之一,在比价效应下,商业银行可能会将更多的信贷份额向房贷倾斜,从而使房贷在下半年继续保持高增,对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构成支撑。 非标:边际恶化且将持续拖累社融。 在今年上半年,我们一直强调非标会是下半年社融最大的拖累,因为:1)监管打击信托融资类业务与通道业务的决心和力度都非常大;2)信托行业频频暴雷,让信托产品的募集难度进一步加大,已经负增长的信托贷款会继续恶化。 7月份的数据显示,这一趋势确实在持续。信托贷款新增-1300亿,是2019年以来的最大负增量,接近2018年严监管时的水平。 现在,据我们了解,部分信托公司受制于非标投资比例、融资类信托产品难备案等监管限制,已经在逐步转向发力金融类产品与投资类产品,将过去投资非标的模式,转为投资单个房企发行的非公开债券,以此完成“非标转标”间接为企业融资的目标。这一转变可能会推动部分非标融资转向债券融资。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在7月份的负增长,其逻辑和企业短期贷款相似,都有季节性因素的作用,最近5年,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都是明显的负增长。 债券融资:总量下降但结构优化。 7月债券融资总量新增2300亿,是今年债券融资的最低值。这主要是因为7月份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性较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意愿受到影响,部分企业观望,在等待更好的发债时点。 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利率债的大额供给,配合着央行紧平衡的流动性管理策略,也挤占了金融机构配债的额度。 同时,金融机构在经历7月中上旬大幅度的收益率上涨后,情绪也变得悲观,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用高票息短久期的防守策略,低评级主体的发行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小,因此从结构上看,债券融资结构更加优化,7月份低评级主体和高评级主体的债券净融资额基本是五五开。 货币供应量:M1增速回归正常,M2增速减缓。 M1增速6.9%,较6月份大幅回升0.4%,主要原因是: 1)翘尾因素改善,我们在6月份M1增速为何下滑时曾说过,6月M1增速的下滑是“假摔”,主要由翘尾因素大幅下降导致,7月份翘尾因素从1.5回升至4.15,自然会带来M1增速的回归; 2)房地产销售继续好转,带动居民存款向企业活期存款转移。7月份,30大中城市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从9.36%继续上行至11%,相对应的,构成M1的单位活期存款增速也从6月份的6.01%回升至6.44%。 M2增速大幅下降0.4%至10.7%,其趋势与M1明显相反,主要是因为信贷的增长要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信用扩张放缓。 从分项来看,对M2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增长了1.8万亿的非银存款。如此大规模的非银存款增量,主要是因为7月份的股市的火爆,使企业、居民部门的存款搬家,证券公司的保证金存款增长以及广义基金在银行的非银存款增长所致。 后续,我们认为信用扩张将继续放缓。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进一步弱化了“逆周期调节”,强调了“精准滴灌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层面给实体的信用供给红利将继续收回。企业和居民层面所能感受到的流动性条件将比上半年边际收敛,社融若扣除政府债券,其存量增速可能已经出现拐点。 但考虑到现在经济仍然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就业、居民收入、消费与制造业投资等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指标依然偏弱,央行货币政策也不存在大幅快速收紧的基础,信用扩张也不会出现戛然而止转为明显的紧信用,社融存量增速即使下行,其幅度也有限。
8月12日,央行公布了7月社融及信贷数据。其中,贷款和社融当月分别新增0.99和1.69万亿。考虑季节性因素之后仍双双不及市场预期,显示近期央行已迅速退出前期的“极度宽松状态”。短期内通胀并非核心关注点,应加快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等政策,积极运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创新工具,直达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助力经济持续复苏。 ■文 |沈建光 朱太辉 张晓晨 8月12日,央行公布了7月社融及信贷数据。其中,贷款和社融当月分别新增0.99和1.69万亿,较6月大幅少增约1.74和0.82万亿,考虑季节性因素之后仍双双不及市场预期,显示近期央行已迅速退出前期的“极度宽松状态”。下半年,考虑到经济修复需要,货币政策仍将保持总体宽松基调,重点在于“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 企业短贷拖累新增贷款走低,但中长期贷款持续发力。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明显放缓,且较去年同期少增673亿元,说明银行投放节奏的季节性变化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结构来看,7月企业短贷减少2421亿元,二季末银行冲量之后、银行储备项目可能不足;企业中长贷依旧保持高增,显示“精准导向”的结构性宽信用正在发力。此外,近期第三产业恢复逐步启动,消费与房地产销售的恢复对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形成持续支撑。 信贷需求持续改善,未来重点关注银行供给压力。近期融资需求持续回暖、7月BCI企业融资环境指数继续回升2.3%。未来贷款增长主要关乎供给侧,730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经营与风险压力之下,未来银行对上述领域的贷款投放意愿和实际力度值得关注。 特别国债支撑社融,股票融资活跃。社融总体高于季节性,主要是去年同期表外票据大幅减少、基数较低。贷款以外,债券融资依然是社融的最大贡献;其中wind口径7月国债净融资额超5000亿,特别国债接力地方债持续发力,挤出效应之下企业债当月新增仅1215亿。此外,近期证监会IPO审核加快、科创班注册制发行提速,包括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在内7月合计首发50家,带动股票融资新增超千亿元;非标则持续收缩,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问题引发监管关注,信托贷款减少1367亿。 M2增速年内首降,未来可能逐步回落。7月M2同比增10.7%,较上月下降0.4%,年内首度回落。货币供应层面,前期易纲行长提全年要完成社融新增30万亿、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的目标,但仅1-7月已分别达成75%、65%,后续五个月社融存量和贷款余额增速难以保持现有水平,M2增速也大概率走低。 从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来看,货币政策已逐步回归“适度宽松”通道。一方面突出精准导向,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灵活适度,提出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在笔者看来,当前仍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期,短期内通胀也并非核心关注点,应加快落实好1万亿元再贷款、金融体系让利1.5万亿等政策,积极运用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创新工具,直达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助力经济持续复苏。此外,应关注银行信贷投放压力,避免上半年集中投放、下半年储备项目减少导致的信用收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今年以来,金融业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上半年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12万亿元。这些资金重点支持了哪些领域?未来金融业还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怎样的支持?来看本台记者对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专访。 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与此同时,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今年上半年为5.94%,相比去年下降0.76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 银保监会主席 郭树清: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前不久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讲到,全国3000多万家小微企业,现在有2000多万家获得了银行贷款,我们统计的数字是2360多万家能够拿到银行贷款。这个水平,三分之二以上(小微企业)能拿到银行贷款,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发放的贷款增加了,利率下降了,而更让众多企业欣喜的是,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出台政策,因疫情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可延期还本付息。到6月底,已有2.46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贷款享受到了这一政策优惠,众多企业绷紧的资金链得到了缓解。 上半年银行业累计新增的1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都流向了哪些领域呢?郭树清透露,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以及小微三农是重点。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 银保监会主席 郭树清:今年制造业贷款增长是特别多的,上半年新增相当于过去四年的总和。中长期贷款,主要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今年的比重比过去也是提高的,增长了13.4%,也是近些年少有的。整个贷款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很好,都有很大的改进。加快了我们经济的恢复。 总台央视记者 王雷:下半年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还有哪些计划?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 银保监会主席 郭树清: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微企业非常关注,总书记最近又和企业家开了座谈会,下一步我们首先是做好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另外,我们进一步还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的发展。上半年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从32%上升到36%,这是股票和债券加起来的融资,我们希望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下去,可以提供更多的直接融资,来支持企业。 郭树清表示,下半年金融管理部门将紧扣“六稳”“六保”要求,把稳企业保就业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大幅增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资金支持。加大金融与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配合,形成集成效应。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仍有前景的企业,要加大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循环。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 银保监会主席 郭树清:银保监会、人民银行也研究了一些储备性的政策,进一步支持经济的发展。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服务业,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我们也正在采取一些特殊的办法,比方说救急性的贷款和救急性的融资,我们正在探索,在有些省份进行试点,我们相信下半年我们做得会比上半年做得更好。 (总台央视记者 肖璞 周旋 王雷 王瑄 庄胜春 杜雷鸣 张勇 郑忠营 于谭)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资金重点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小微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半年新增制造业贷款创历史新高,超过之前4年增量之和,贷款总量和结构都有了很大优化。他表示,下一步首先要做好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同时继续推动企业债券的发行。银保监会、人民银行也研究了一些储备性政策,要看市场的情况,如果恢复得还有一些问题的话,会把储备性政策用出来,加快经济恢复。
经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批准,近日,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期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并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债券的登记、托管。 据了解,本期债券于2020年8月6日簿记建档,并于8月10日发行完毕。本期债券发行规模为200亿元,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利率为3.19%,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