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早上八点多,北京地铁四号线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站人流如潮,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匆匆忙忙奔向附近一栋栋办公大楼,使人感受到中关村的高人气、高热度。 中关村之所以能从“电子一条街”成长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是主动汇聚天下英才共创事业的结果。 汇聚天下英才 “我很喜欢创业大街这个地方,有书店、咖啡馆、创业食堂、花店,生活很方便,更有各种创业活动,去年还举办过‘国际人才创业项目路演’,让我们与投资者‘握手’。”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港,一位外籍创业者这样说。 中关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国内顶尖人才资源和积淀,但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关村示范区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吸引人才、扶持人才的政策,如中关村雏鹰人才计划、创新中关村高聚工程遴选模式,新增企业首席科学家和外籍创新领军人才类别,目前已有527人(团队)入选。率先实施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积分评估等30余项人才新政,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绿卡的时间由过去的180天压缩至50个工作日。 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中关村示范区可以提供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引入风险资金等扶持政策。建设45家海外人才创业园,累计孵化海外人才创办的企业6000多家。中关村地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到全国近20%,引进海外人才占北京市达65%以上。目前中关村有近4万留学归国人员,中关村的创业者中3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海外工作背景,海归创业者已成为中关村的创业主力军。 在中关村产业聚集区,人才多样化、生态成规模、创新速度快、资源比较密集,这利于众多企业快速成长。 “人才越是聚集,企业就做得越好;企业做得越好,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就像一个漩涡,把优秀人才吸引进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曾这样说。 全链条服务体系留人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吸引人才,中关村是否受到了影响? “中关村之所以能吸引海外人才,主要因素是在这里能找到相配套的高端人才。尽管很多企业在其他城市也有研发中心,但高端研发主要还是在北京。”海淀海外人才创业园主任赵新良表示。 “我们参与组织各个园区与海外留学人员进行对接,让中关村示范区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地落实。一些人认为在北京创业成本高,但是许多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对人才要求高的企业还是在北京落地、发展,因为这里是人才集聚区,这个优势是长期存在的。”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协会理事长刘泳说。 北京齐碳聚力科技合伙企业联合创始人胡庚认为:“中关村有人才聚集效应,这里高校多,高端工作机会多,很多高端人才愿意在此工作或流动。不过,受一些条件的限制,也有部分人才离开北京去国内其他地方。” 中关村示范区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关键,既得益于创新创业创造的大环境推动,也得益于小气候形成的独特效应。在这里,在校大学生接近100万人,国家级科研院所400多家,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居全国之首,人流带动的资金流、技术流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创业生态圈;在这里,中关村管委会利用市场化手段,把各种创新要素聚集形成了一个“创新场”。目前中关村已基本形成了全链条、无缝隙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满足从种子期到成长期企业各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 挖掘潜力激发活力 人才是中关村确保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领跑全国的首要条件。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顶端的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战略科学家,只要愿意来中关村建功立业,都会得到支持。有意来施展才华的高端人才,将被请到示范区内的高科技企业和专业园区,与这里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交流、与风险投资公司对接项目。 今年1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建设的意见》,允许尚在海外的创新团队申请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资金,符合条件的落地项目最长可获得连续3年的资金支持;符合相关条件的海外人才创业企业,还将被纳入中关村产业联盟“护航行动”,可以快速融入中关村产业生态链。 “国家对创新越来越重视,去年疫情期间,中关村管委会主动找我们看有没有困难、有没有需要支持的,协调减免物业费用。我们公司是海外留学人员创立的,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去年是公司引进人才最多的一年,新员工有一半是海外人才。之前每年只有一两个。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为海外人才提供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北京佳格天地科技(行情600582,诊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弓表示,该企业是一家大数据应用公司,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系统,服务农业、环境、金融等行业。张弓希望在中关村产业集聚区更多为人才创造安居和通行的便利条件。 “中关村既要看重领军人物的影响力,也要看重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最好是把人才池进一步做大,让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在这里协力打造中国创新创业的黄金赛道。” 张弓说。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人才是多层次的,要兼顾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塔身、塔基的不同需求,通过政策扶持、帮助具有创新潜质的活力型人才,只有源源不断吸引这些人才集聚,才能持久保持中关村创新活力。 中关村将加大全方位服务力度,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形成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赵淑兰)
一年结束,年终奖成为各行各业“打工人”最关心的话题。其中,2020年异军突起的在线教育行业在经历过高薪校招、飞速扩张发展后,也成为很多职场人眼里新晋的高薪工作,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涌入在线教育领域。而在线教育公司的真实年终奖情况是怎样的?哪些岗位的年终奖最高?为此,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了多位就职于在线教育公司的相关人士,了解到各家头部企业的年终奖大概情况。 挂钩绩效个体差距大 打开脉脉,占据最近热门搜索第一名的就是“打工人”关注的年终奖。而行业、岗位年终奖的不同往往会直接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0年白领年终奖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大部分行业白领获年终奖占比均有所收缩,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行业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行业。 在这其中,在线教育领域作为备受关注的赛道之一,不仅在2020年扩大了用户和市场规模,还拿到了来自投资人和机构超百亿元的融资。“不差钱”的机构们在营销投放PK战上毫不手软,那么在给员工发放年终奖时,各家机构的表现又如何?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线教育从业人士表示,在线教育企业发放年终奖的逻辑通常是类似的。“首先企业会给员工承诺一个奖金池,员工入职时通常是13薪到15薪,其中12个月的薪水是日常工资,剩下的几个月薪资就是奖金池。”该人士告诉记者,年终奖系数通常由绩效系数和事业部系数两部分组成,绩效系数通过绩效评定获得,一般分为SABCD或者54321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绩效系数。事业部的绩效则是根据业务的经营情况而定,通常是3、2、1、0.8、0.5。“最后每个人拿到手的年终奖就是奖金池金额×绩效系数×事业部系数。”该人士透露。 北京商报记者按此方式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名在线教育机构员工的工资为1万元,所有绩效等级都拿满,最后到手的年终奖超过10万元,但如果绩效分数较低,最少者只能拿到几千元。值得注意的是,脉脉上爆料员工的关注点也多集中在绩效打分考核上。同时,记者经过梳理问询后了解到,目前在线教育业内普遍采用密薪制,且部门之间的奖金额存在一定差距。 现金、股票还是实物奖 具体到各家在线教育企业来看,年终奖的发放多以现金为主,部分机构还会给员工发放期权、股票等奖励。据一位接近行业龙头企业好未来的知情人士表示,好未来今年的年终奖与往年相比,会多增加一个“股票”的选项,“相关职级岗位的员工可以获得配售股票的资格,如果员工放弃股票作为年终奖,可以替换成等额现金的方案”。 教培老大哥新东方年终奖的发放则是按照财年来,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年终奖要等到年中、财年结束的时候发放,不同部门单个员工之间都有差别,发放标准不尽相同,并且每个人都是密薪制度”。在发放形式上,除了现金,部分员工也能拿到股票。 与其他在线教育公司相比,曾经主打线下培训如今也拥有OMO模式的华图教育发放年终奖的形式更为“简单粗暴”,华图教育董事长易定宏1月30日在其朋友圈发图显示,有华图山东分校的部分优秀员工直接拿到了保时捷、宝马X5、雷克萨斯等品牌汽车作为奖励。此外,据脉脉爆料及BOSS直聘的相关信息显示,像猿辅导、作业帮这样新晋崛起的教培明星企业,薪酬体系多为为员工提供13薪、14薪及季度奖金等,还会每年为员工进行薪资上调,最后年终奖发放数额多少与员工绩效挂钩,并以现金奖励为主,拿到期权等奖励的员工较少。 从现金到股票再到实物奖,什么才是员工真正想要的?据《报告》调研显示,从所有行业整体来看,除了现金之外,有11.4%的白领希望获得公司股票/期权带来的分红,但现实仅为1.2%;另有9.9%想要房子、车子等实物大件,而实际上仅有不足1%的白领喜提这样的“豪华大礼”。 教研、技术待遇高 每年的年终奖,不仅饱含着“打工人”的殷切期望,也为节后打工人的求职生涯规划暗自埋下了伏笔。业内人士表示,在线教育最终的竞争,就是人才储备的竞争。而在线教育发展到今天,兼具互联网和教培两个行业的特性,所以教学研发部门和技术部门就成为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核心部门,这两个部门的薪资待遇相比其他部门要高。除了年终奖之外,从之前有道、跟谁学、猿辅导等机构高薪校招的举措,也能看出行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总体来说,在线教育企业目前待遇最好的员工,除了管理层,就是技术部门、教学研发部门以及部分优秀的营销人员。”指明灯智库联合创始人郁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述部门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但具体到哪些职工的薪资水平较高,非名师化的公司和名师化的公司之间差别还是很大的,各自业务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鼓励政策也会不同。” 实际上,从人才技能的角度来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需。根据BOSS直聘此前发布的《2021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显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偏爱复合型人才的高端岗位对技能全面度的要求提升更为显著,2020年,超过50%的总监及以上的高级职位要求候选人掌握10项以上高级技能。复合技能已不再是求职时的加分项,而逐渐成为通过优质岗位初期筛选的先决条件。 而复合型人才也一直是在线教育行业争夺的重点。郁苗指出,“现在的在线教育机构已经不是纯粹的智力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特点转向了劳动力密集型,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而除了普通员工外,机构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存在。此外,从行业来看,在线教育机构既需要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也需要教育行业的人才。而最需要的是两个行业的通才,尤其是越高级的岗位,人才越稀缺”。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湖南长沙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72.75亿元增长到约34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3%增长到约2.8%;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近10倍;高新技术企业从904家增长到2020年的4100家。科技创新,正成为引领长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创”平台撑起新动力 “作为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省会城市,长沙创新能力能实现持续领跑,创新平台建设至关重要。”长沙市科技局副局长宋新和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长沙拥有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自贸试验区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紧盯国际前沿、国家战略,把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突出位置,围绕“22条产业链”和转型升级需求,引导企业组建自主研发机构,加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建技术研发。 战略平台、研发平台、转化平台日臻完善,多平台叠加优势逐步显现。持续的创新投入下,一批重大成果涌现。中联重科研制成功全球最长臂架泵车;长沙矿冶研究院研制的“鲲龙500”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标志着我国深海采矿技术与装备跨入国际先进行列;铁建重工研制的敞开式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装备实现我国同类装备从进口到出口的逆转……长沙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产业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四大产业成为千亿元产业。 创新推动了城市发展,也撑起产业发展高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动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记者在天心经开区湖南大数据中心建设现场看到,建筑设计从纸上立起来,成为三维“透明体”,上面每个建筑构件尺寸、材质信息、厂家信息等一目了然。天心经开区规划建设组工作人员马伟告诉记者,将工程项目以三维数字模型呈现,不但加快了建设进度,且具有建造虚拟化、成本透明化、质量可追溯、管理精细化等优点。 大环境激活新资源 科技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源泉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几年,众多城市凭借特色,各显其能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敢为人先的长沙在2017年6月发布《长沙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即“人才新政22条”,在加快引进培育、支持创新创业、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用政策含金量构筑起集聚人才新资源的“磁场”。 “吸引人才必须营造良好的大环境,长沙对创新产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胡轶波说,长沙近年来推进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创新政策,不断夯实企业的智力支撑,“科技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近三年,我们研究院引进人才100多人,研究院的200多人中外省人才占40%以上。” 记者了解到,为将人才引进来、留下来、用得好,长沙在人才引进及培养、科技人才创业扶持、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出多项措施,近三年新增各类优秀人才约40万人,中高端人才净流入量居全国城市前三、中部第一。 生产力转化“芯”能源 “中国梦,中国芯”,走进国科微位于长沙的总部,醒目的6个字让人倍感振奋,一个个“国内首款”数据更让人惊叹。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发展,企业是主体。近年来长沙从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三方面激发活力,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创新能量转化为经济能量的必由之路。长沙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面向未来发展、本市产业及人民身心健康的前沿技术、交叉科学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建立完善政产学研长效对接机制,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 随之而来的产业创新能力不断迸发。以“三智一芯”为主攻方向,科技攻关能力不断增强。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景嘉微GPU等形成自主可控软硬件生态体系,金属基压敏芯片技术突破并量产,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研制成功等,核心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长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塨表示,下一步长沙将聚焦“三智一芯”,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加大软件业重大专项支持,将“卡脖子”技术攻关作为突出支持方向;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搭建协同创新研发平台,争取在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以上。目前,长沙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正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加速推进战略功能载体,组织核心技术攻关,加速聚集创新要素。(经济日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
原标题:就业率超高的专业推荐,初高中生也可报名! 无论是最耳熟能详的 P2P还是 第三方支付,平台数量激增,用户数量不断累积,融资数量不断提升,都使互联网金融获得了投资人以及资本市场的认可。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OK的薪资,应届生起薪10万,工作2~3年收入上涨50%,骨干员工35万年薪轻松到手。 这样的薪资水平和成长潜力你心动了?接下来大家一起看看这个行业的发展概况和就业情况吧。 1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顾名思义,就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传统金融业务,但所产生的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却是1+1>2。 一张图看懂互联网金融 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结合传统金融产生出现在的各类金融业态;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互联网金融各模式本质上提升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 符合惠普金融:通过互联网加快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服务于更广泛的群体。 2 互联网金融行业就业前景 人口需求量大 目前互联网行业拥有10~50万人才存量,金融行业拥有50万以上人才存量,而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拥有的人才存量仅为1~5万,由此可见 互联网金融行业不但未达到人才饱和,而且拥有巨大的人才缺口,等待着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 行业人才存量对比 从三个行业的职位分布对比中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初级职位人才比例介于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而总监及以上级别的人才比例却远远不如互联网和金融行业,这与互联网金融高级别人才“一将难求”的状况十分相符。 自2015年起有将近50位银行高管投身进入互联网金融浪潮,让他们放下铁饭碗的不仅是百万年薪的诱惑更是互金行业无限光明的前景! 互联网行业职位比例 金融行业职位比例 互联网金融行业职位比例 机会分布更平均 行业城市分布情况 在地域分布上,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最多集中在北京,金融行业的人才最多集中在上海。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地域分布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上海最多,北京其次,但所占比例都不高,在互联网环境下,技术打破了地域门槛,公司所在地不再显得那么重要,无论你是钟爱大城市,抑或是独爱小城市,互联网金融行业都能为你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多元化专业背景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囊括了工、商、理、法多个学科,从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同时表明拥有跨学科复合背景的人才更受青睐,发展更为广阔。 从业人员专业分布情况 3 互联网金融专业比金融科技专业更为吃香 目前,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培养方向比较与时俱进,包括面向大型商业银行网络柜员岗位,金融科技岗位,互联网金融公司行政、财务、风控、市场拓展的诸多岗位,且倾向于让学子掌握互联网金融相关技术、业务模式和管理策略,成为既懂技术又精通产品开发与运营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多种样态,包括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券商、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投行也为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 相较于传统金融行业的高门槛,死磕顶级高校毕业生和优秀实习经历,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包容性更强、就业面更广,且拥有可观的薪资待遇,预计将会成为未来的热门专业。 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专业人才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兴市场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专业型人才的缺口可能会超出想象,心动的小伙伴一定要尽快做出选择。 互联网金融专业招生院校 初高中生均可报名 点击查看招生详情 RECOMMEND 哪种脸型最容易成为空姐? “特不适合女生”的6大专业,家有闺女,谨慎报考 男空乘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后悔知道得太晚 给我【在看】 你也越好看!
2020 年的最后一周,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方面,黄峥身价超过马云、马化腾,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另一方面,蒋凡因投诉被中止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中国电商界的 "谷歌双雄"——蒋凡和黄峥,在媒体报道中再次不经意地呈现出巨大的对比性。黄峥成中国第二大富豪12 月 31 日凌晨,美股收盘,拼多多股价大涨 7.77%,报 179.11 美元,市值达 2196.47 亿美元。目前,仅成立 5 年的拼多多市值已跻身中国互联网公司前列,排名第四,前三家分别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和美团。随着拼多多市值的变动,创始人黄峥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目前黄峥身价已达 631 亿美元,超过马云和马化腾,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黄峥在今年 7 月发布全员信将 CEO 的职位转交给公司原 CTO 陈磊,但黄峥依然担任拼多多董事长一职,且依旧是拼多多的实际控制人,拥有 80.7% 的投票权。当然,伴随着此次调整,黄峥控制的拼多多股份比例也有所减少,从 2020 年 4 月的 43.3% 降至 29.4%。不过,尽管股份比例下降,但黄峥身价仍然节节高涨;这离不开拼多多今年以来亮眼的营收表现。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今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实现了上市以来首次季度盈利,营收达 142.1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 75.14 亿元增长了 89%,高于市场预期 122.05 亿元。用户数方面,截至今年 9 月 30 日,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 7.313 亿,相较于 2019 年同期的 5.363 亿,同比增长 36%,一年强劲增长了 1.95 亿。另外,在业务上,拼多多也在逐渐扩展电商之外的业务边界,“多多买菜”便是其中之一。对于多多买菜,黄峥曾直言这是个“好业务”,也是个“苦业务”,但也是个“长期业务”。尽管社区团购的监管正在逐渐收紧,但并未阻挡多多买菜的发展。据统计,截至 9 月底,多多买菜试运营期间已经相继开通 13 个省份,共计 31 个城市。其中,在其样板城市南昌上,多多买菜的日单量约为 40~45 万单,远超较早上线的美团优选和橙心优选。在多方因素的叠加下,拼多多也越来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今年以来,拼多多股价一路疯涨,4 月份之前还不到 40 美元,眼下已经达到 179.11 美元,累计涨幅逾 347%。由此,可见拼多多之潜力;当然,这离不开拼多多灵魂人物黄峥的引领。值得一提的是,卸任拼多多 CEO 之时,黄峥仅 40 岁。蒋凡被中止高层次人才认定12 月 23 日,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关于蒋凡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公示》,公示将蒋凡拟认定为 C 类(经授权企业自主认定 C 类人才)高层次人才,公示期为三天。需要指出的是,在《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2019 年修订版)》的记录中,C 类人才为省级领军人才,其中包括中国 500 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才(指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才(指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世界 500 强企业任高管的经营管理人才(指总部的副总经理、大洲级区域总裁、首席财务管理人员、首席产品管理人员、首席技术人员等)等。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任淘宝、天猫、阿里妈妈事业群总裁,天猫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蒋凡无疑满足了这一要求。然而,根据杭州市委人才办 12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审核的通知》,蒋凡能否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则存在疑问;这也是遭到投诉的理由之一——不符合“申请人应模范遵守法律法规、道德标准、公序良俗”的要求。12 月 29 日,据蓝鲸财经报道,杭州市劳动保障局信访接待室工作人员称:12345 已将收到的投诉反馈给我们,公示当天相关部门就对结果进行讨论,原本是公示期三天后通过,但目前这项工作是中止的,具体结果要等各个单位都研究过。事实上,导致蒋凡被认定为杭州高层次人才的投诉理由指向的是今年 4 月份的一则“绯闻”,当时,蒋凡妻子在微博平台“怒斥”网红张大奕引起了舆论风波。后来,这一事件以阿里内部调查结束,调查结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取消蒋凡的阿里合伙人身份;二是记过处分;三是降级,职级从M7(集团高级副总裁)降级到 M6(集团副总裁);四是取消上一财年度所有奖励。尽管风波得到了平息,但在之后的舆论声音中,这一事件时常会被提起;而此次的被投诉,同样如此。风波之后,蒋凡便鲜有出现在大众面前,最近一次公开露面,则是在双 11 之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蒋凡的双十一首秀。在“双节棍”的新玩法下,尽管已经走过 11 个年头,尽管由于疫情影响外部环境亦有所变化,但蒋凡坐镇之下的双 11 依然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不过,双十一的狂欢之后,阿里巴巴连续两次遭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处罚;最近一次发生于 12 月 30 日,指向的正是蒋凡负责的天猫。12 月 30 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依法对京东、天猫、唯品会三家平台不正当价格行为案,处以 50 万元人民币罚款的行政处罚。对蒋凡而言,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谷歌双雄",难逃对比由于曾同在Google 中国工作,如今同在电商行业之中,黄峥与蒋凡难免会被摆在同一台面之上。前者在创业之后选择了继续创业,依旧是创始人身份;后者则是创业之后被大公司纳入麾下,然后被贵人赏识一路提拔,但其角色已经是职业经理人。尽管后期路径不同,但相似的经历始终让二人有着不可避免的勾连。美团 CEO 王兴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财经》杂志《人物观察:黄峥的 100 种偏执》一文时表示:接下来几年,看拼多多的黄峥和淘宝/天猫的蒋凡这两个非常聪明的人如何较量,应该会很精彩。蒋凡要是能赢这一仗,那就是当之无愧的阿里 CEO 接班人,如果他有兴趣干这活的话。虽然后来的事态发生了变化,但黄峥与蒋凡之间在舆论声场中仍然隐含硝烟。当然,暂时的“冰火两重天”境况并不能概括未来,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区间里,这场关于二人的“较量”还将继续,而这一“较量”,无关胜负。毕竟,所谓胜负,不过是某个时间节点上的高低而已。参考资料: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1】https://www.ithome.com/0/527/325.htm【2】https://www.ithome.com/0/527/605.htm
□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强化创新文化建设,强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 深化校企、校地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实现创新型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供给。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部署,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型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四个面向”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建议》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四个面向”为高校等发挥科技创新重要作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技创新。聚集优势,引导高端科研人才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做好源头科技供给;组建科研团队,瞄准“卡脖子”领域和受制于人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国家重要产业和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做好核心科技供给;紧盯重点领域科技前沿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好强有力的前沿科技供给。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依托综合优势、区位优势、行业特色以及产业布局等,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提供所需的人才支持、咨询服务和科技支撑,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时代需要培养急需的重点领域人才,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组织交叉学科研究团队,策划重大研究项目,着力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面临的短板和弱项,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教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人民群众培养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研发更多优质的医药用品和医疗设备、提供更加优越的就医服务,促进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助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努力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 强化“三个建设”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建议》提出了“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举措,为更好地发挥创新人才作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 强化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制度设计等各方面,培养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要在各类教育评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制度设计中体现重视创新、提倡创新和激励创新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强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铺就创新人才进步阶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要通过制定政策、落实举措和加强引才工作,吸引更多高端创新人才聚集到高校,并提供支持、加强保障,不断壮大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突破。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创新人才发展舞台。要用好各类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园等,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建好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工作者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优质的科研资源,创造有利于产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条件。要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打通从学校到市场和企业的创新衔接渠道,为创新人才的锻炼、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更多条件。 深化“两大协同”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供给 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建议》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建议》提出,“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等。这些关于发挥企业、政府等在创新中重要作用的要求,为深化校企、校地协同创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力点。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科技优势,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同相关科技型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帮助企业不断攻克新技术、取得新成果。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助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企业实践平台优势,共建创新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创新型人才订单式联合培养,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建立更加通畅的科技成果校企协同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向企业转移转化。 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实现创新型资源优化配置。重视地方政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紧密结合地方政府产业布局需要和地方重点项目技术需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依托高校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推动高校创新型资源和地方创新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高校可结合地方政府组建科研机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高水平实验室等机构,把对国家战略和地方重点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科学研究,放到这些联合建立的研究机构就地研究、就地转化,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将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落到实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信思金)
近些年来各个城市纷纷出动诱人的人才引进政策,广州推出“史上最宽松”的一线城市落户政策,有个大专文凭再加两个条件就可落户,苏州租房即可落户...城市间抢人大战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而人才吸引指数常年位居前三的深圳更是在今年投入了142亿现金揽人才,合计引进了37.62万应届毕业生、在职人才和留学人员。在这么大力度的人才引进中,却有个别人钻了政策的空子。 12月28日,深圳市审计局网站公布的《深圳市2020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暴露出来部分人才政策由于监管不到位而产生了一系列到处骗补贴、重复领补贴、学历歧视、偷税漏税、人才住房分配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233家未纳税企业中 281人领取1.8亿元补贴 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实施《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形成良好的人才集聚效应。去年1月至今6月,深圳市政财安排51项人才类专项经费,合计支出108.9亿元,深圳各区在市级奖励基础上发放配套奖励补贴33.43亿元,合计引进了37.62万应届毕业生、在职人才和留学人员。期内共认定高层次人才4233人,新增技能人才31.7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新的人才政策,深圳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租房和生活补贴从6000元上调至15000元,硕士从9000元上体调至25000元,博士从12000元上调至30000元。而非全日制的租房和生活补贴仍为本科 6000元、硕士9000元、博士12000元。同时,在领取市级补贴后亦有机会申领区级12500元至30000元的补贴。 但审计发现,部分人才政策制定不够完善,监管不到位。由于市区两级未共享人才审核信息,5名人员在市级和2个区领取了3次新引进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26.25万元。两名人员在申领区级补贴时未能获批,却通过了市级同类审核。 对人才发放奖励补贴的后续管理存在漏洞,未设定绩效考核目标,未形成有效约束。审计抽查发现,233家企业自设立后未缴纳增值税,上述企业有281人领取了1.8亿元的奖励补贴,据此计算这281人人均获补64万元每人,另外其中39人涉嫌在深圳非全职工作,个别人员在全国注册了40多家公司并在多个城市申领类似奖励。 234套已分配人才房实际无人入住 高层次人才认定存学历歧视 除了生活补贴,在2018年出台的《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中还对人才住房问题给出了标准,例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优先承租人才住房,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购买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人才住房。同时,探索人才住房先租后买、以租抵购制度,以及建立人才住房封闭流转机制等。 2018年8月,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100万套,占到全部住房总量的60%,织密对人才住房需求的保障网。 审计发现,由于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234套已分配入住的人才房实际却无人入住。 另外 《报告》还指出,政府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不够科学,存在“唯学历、唯论文”的倾向,仅通过学历或论文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分别为2768人、1017人,占认定总人数的57.3%、21.05%。 审计建议,市人力资源保障局要会同其他人才主管部门建立全市人才政策执行联动机制,建立严格的人才认定和资金使用监管体系,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的认定、评价和考核体系,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注重对质量、贡献和绩效进行考核。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和住房建设局要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市区信息共享互通,联合征信机构建立人才诚信“黑名单”。 骗补不止深圳,还有杭州 人才政策初衷是为了抢到人才,促进城市的发展,可却有很多居心叵测的人利用政策漏洞进行骗补。这种现象不只有深圳,杭州也有发生。 据工人日报此前报道,今年1月,杭州市滨江区的一家互联网财务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某在网上看到了杭州市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的生活补贴政策后,发现补贴申请全程网办、手续简单,于是铤而走险。 为大赚一笔,刘某组织公司员工购买应届生个人信息,为其代缴社保、制造虚假的杭州工作证明,随后使用公司账号在杭州市帮扶支持企业发展的数字平台——“亲清在线”上冒领生活补贴,并从中收取服务费。 经查,今年2月至5月期间,刘某等人以代缴社保、伪造身份的方式为60余名非杭州工作应届生骗取生活补贴,共计80余万元,公司从中获利20余万元。目前,滨江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该公司法人和高级主管。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 深圳市审计局网站、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