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社部: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 缓解制造业“技工荒” 近年来,全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技工荒”,劳动力市场中的高级蓝领人才奇缺、技能型生产岗位人才难求。针对这一问题,在12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要加强培养培训、扩大技能人才供给规模,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政府财政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社会捐助赞助、劳动者个人付费的多元投入机制,提升培训供给能力。 “要鼓励企业兴办培训,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要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坚持以促进就业、适应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技工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深化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使得技能人才培养与就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吻合度。”张立新说。 同时, 张立新指出,加强激励、提高职工队伍稳定性, 一是要推动落实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意见要求,全面改善技能人才待遇水平。二是健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坚持以用为本,推动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吸纳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生产决策、生产科研攻关。三是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并且落实待遇。四是完善以国家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表彰制度。五是加大职业技能竞赛工作力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要给予荣誉和物质奖励。 对于我国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加强技能人才供需两方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表示, 一方面,加快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人才供给特别是技能人才供给方面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十四五”的职业培训工作,现在正在开展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其职业培训力度还要加大。将技工教育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缓解目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二是,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技术工人的供给要加强,塑造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优势。 另一方面,要为扩大内需提供支撑。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扩大内需,要强化技能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推动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包括技术工人待遇,要激发人才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与此同时,要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基础。(韩婕 吕光一)
“襄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次给予了可观的资金奖励,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这对我们来说是鼓励更是动力!”日前,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郑小勇对记者说。 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家收到襄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配套奖励资金的企业,该公司申报的项目入选了襄阳市2019年“隆中人才支持计划”C类项目,今年6月获得市级资助资金50万元。襄阳高新区此次兑现人才奖励政策时,对该项目团队又给予了50万元的配套奖励资助。 据介绍,襄阳高新区已连续两年送出人才政策“大礼包”,去年对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隆中人才创新团队”“隆中名匠”“隆中工匠”的43个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个人,在市级奖励基础上首次配套奖励940.5万元。湖北绿鑫生物质能装备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熊炜表示,将把这笔资金全部用于研发和生产,不断提质增效,为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湖北襄阳市把人才引进与培养作为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通过出台“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分层分类人才提升工程、推进院企合作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等,激发人才活力,带动经济稳步增长。 据襄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勇介绍,今年,襄阳市推出“人才工作十条措施”,包括推行人才服务线上办理、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精准服务企业人才招聘、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行人才“一站式”服务、推动人才智力资源向企业集聚、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等内容,为全市人才“引、育、用、留”等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襄阳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同时,襄阳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通过“政府资助%2B股权投资+风投补偿”的方式,对入选项目无偿资助50万元到350万元,优质项目资金支持上不封顶;股权投资最高可达1亿元。 此外,襄阳通过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襄阳科技城,计划总投资200亿元,着力打造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已引进高端人才团队近200个。 激活人才活水,使襄阳产业发展由过去的汽车产业一业独大,发展为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以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深加工等为支柱的产业新格局。如今,该市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业连续4个月快速增长;5G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加速发展,1月至10月,全市共建成5G基站1600多个,谋划5G+工业互联网项目23个,总投资245亿元,全市上云工业企业突破2300家。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63.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3%。1月至10月,全市新进规企业(即首次进入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143家,预计全年有望突破160家,新进规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增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计达到8家,数量稳居全省第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柳 洁 通讯员 望少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8日讯 周五早盘,三大股指开盘涨跌不一,盘初迅速翻绿,随后汽车、电力股发力,指数集体翻红;临近午间,维持震荡盘整,创指相对较强;盘面上,个股涨跌参半,两市涨停40余家。 截止午间收盘,沪指报3409.31点,涨0.13%;深成指报13915.70点,涨0.19%;创业板指报2795.04点,涨0.34%。 沪市成交2149.00亿元,深市成交2483.16亿元,两市合计成交4632.16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的4714.35亿元略有缩量。 从盘面上看,板块跌多涨少,煤炭、汽车、钢铁、白酒、电力、锂电池、光刻胶、有色金属等板块居涨幅榜前列;农业、医药、银行、软件、消费电子、新零售等板块居跌幅榜前列。 【消息面】 1、工信部: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放开制造业,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2、工信部日前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指明光伏压延玻璃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 3、人社部:“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扩大,技能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更重视、投入更大,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更健全,表彰激励力度更大,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逐步优化。 【机构热议】 国盛证券表示,市场具备震荡上行的条件,重点关注量能的变化,临近年末,马上进入圣诞节及元旦,市场交投相对清淡,前期调整充分的个股或有短期机会。 巨丰投顾认为,四季度最重要的靴子落地,叠加市场较强的基本面支撑以及此前调整风险的释放,市场风险偏好将集中回升。在经济基本面的加速复苏以及流动性合理充裕之下,市场向好趋势的逻辑并未发生改变,结构性行情仍值得期待。短期,顺周期板块集中上行以及沪指年内新高之后,市场跨年行情跃跃欲试,板块轮动机会或将延续。 A股市场板块及个股涨跌幅排行 外围市场 截至发稿时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博客,微博)记者 封满楼近年来,青岛市充分发挥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指挥棒”作用,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激活技能人才成长内生动力,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企业科研成果创新、产品转型升级,初步实现了职业资格评价向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转轨”。技能水平怎么样企业说了算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部署和技能人才评价改革有关要求,自2019年上半年开始,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在全省首批开展了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工作。至此,技能人才等级评价终于掀开了“新盖头”,由原来政府主导的职业资格评价转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充分尊重了企业的主体作用,赋予我们较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结合员工在岗位一线创造的业绩、成果等综合评价职工,体现了技能人才评价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601298,股吧)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杜红常年从事人才培养、评价工作,对这次改革体会很深刻。为发挥好试点引领作用,该公司组建考评专家团队175人,其中市首席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77人,统一调配、管理、培训、考核、使用。2020年1月,首先在人员集中的船舶水手和船舶机工两个工种开展自主评价试点工作。3月份,在10个职业33个技术岗位中全面开展自主评价工作。历时9个多月顺利完成48个类别1515人的自主评价等级认定工作,共有891人顺利通过自主认定。激活技能人才成长内生动力“政府和企业为我们创造了如此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自主评价,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真技术、真本领,而且得到社会的认可。”近日,青岛市首席技师、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迎山在获得海信集团颁发的电气设备安装工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激动地表示。高迎山入职海信集团以后,主要从事自动化设备管理工作,独创的悬浮电机直线轴承在线修复“换珠法”,打破了外资企业设备维修技术垄断,能够有效节约维修时间,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累计节约资金达到300万元以上。近两年,他先后参与技术改造、设备革新18项,培养金蓝领高级工、技师10余人,2020年被评为青岛市首席技师。2019年,海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山东省首批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企业,可开展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冰箱制造工、空调器制造工等13个职业(工种)的自主评价工作。截至目前,海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有2378人参加了自主评价“选拔”,1911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技师203人,高级技师80人。发力放管服激活“一池春水”“近两年,我们围绕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一方面调动了企业和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说。改革之前,技能人才评价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出现“两张皮”问题。有些优秀技能人才因为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原因无法取得证书,无法提高薪酬待遇,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自2019年开始,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上级部署安排,开展了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工作,采取考核鉴定、考评结合、过程化考核、直接认定4种形式,重点考核职业能力、工作业绩、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等内容,力求更加科学、精准、全面的评价技能人才,为更多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29家企业(含驻青央企6家)备案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累计开展评价4900余人次,3300余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月13日,善诊与上海健康医学院,签订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协议书,正式挂牌成为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新年伊始,善诊以一场与高校的人才合作开局,再次证明人才对其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上海健康医学院则是上海最早布局这一领域的高校,可谓行业先行者。这一专业的设立,呼应了当代大健康产业对人才更高的需求。 当下,国内高校毕业生与考研大军规模纷纷创下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就业压力显著。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以数据、科技赋能产业的善诊,坚持将人才作为S级战略,逆势招聘,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亦夯实了自身的人才厚度与专业深度。 与此同时,善诊高度重视人才的成长斜率,每年都会吸收大量应届毕业生,作为公司“潜力军”,进行重点培养。 据悉,善诊与上海健康医学院的人才合作,在签约仪式之前就已陆续展开。善诊为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学子们提供了包括行业宣讲、奖学金、实习就业在内的多项活动与机会。善诊对专业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校方的肯定。去年10月,善诊获评上海健康医学院十佳就业实践基地。 本次签约仪式的举行,一方面是通过书面协议,进一步明确善诊与上海健康医学院的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借着签约仪式,上海健康医学院的领导到善诊实地参观,深入了解善诊的企业文化及人才观,探讨后期持续深入合作可能。 签约仪式上,双方就如何通过紧密多元的合作形式,优化毕业生就职通道,以及如何进一步展开专业资源互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并达成共识。 善诊与上海健康医学院分处产、学两端,却都凭借对市场缺口的精准补位,对行业发展的前瞻视角,以及专业务实的发展态度,成为了行业响当当的品牌。 成立于2015年的善诊,致力于为80后、90后子女照顾父母健康。借力精心搭建的“优选体检—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产品闭环,善诊已累计服务超千万中老年用户,是中老年互联网健康产业的开拓者与引领者。 上海健康医学院诞生于“健康中国”新时代,是一所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学校定位“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紧密对接时代需求,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紧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中国人常常自诩最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不遗余力培养年轻一辈,年轻即筹码。 这样的人才观,是否格局太低? 诚然有人年轻有为,成就大业,但任正非44岁开始创业,柳传志40岁辞职下海,宗庆后42岁仍一事无成,而马云,35岁前还处于迷茫混乱状态…… 如何定义人才与成功,如何培养充满个性、富有创造力、怀揣魄力与激情的“黑马”人才?如何发掘并吸纳真正良才?下文从关于大人物的人才观入手,归纳此类人才的特质与成长路径,值得任何职场人换位反思。 “打工人”人才观:资源堆在30岁前,把人变成标准化产品 当代中国对人才培养的注意力都集中在 30 岁之前,而且是年龄越小越受重视。 对于还在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孩子,父母不但不惜重金聘请名师补习,期待他们有各种天赋,而且家长本人还要亲自指导、直接干预。可是到了中学,家长只能搞搞后勤、鼓励鼓励了。到了大学,家长可能就只剩下鼓励了。等到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家长就会劝自己的孩子别努力了,赶紧找个安稳工作,老老实实上班,等着升职加薪,别惹事,买房结婚生小孩,然后等生出小孩,再来新一轮培养。 这个充满关爱之情的人才观,其实只是燕雀之志。规划来规划去,其实是在设定一条最保险的人生路线。各种不计成本的高投入,只不过是为了一个平庸的目标。 你考清华、北大就为买房子、生孩子吗?中国的英雄豪杰都哪儿去了?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帮整天研究升职加薪的人,还需要能治国安邦、经天纬地的大人物。古代读书人都要讲“修齐治平”,认为人才就得做大事,但是现在我们对“做大事”研究得太少了。 说直白点,当今的人才观都是“打工者心态”。社会上都有些什么位置、哪个行业挣钱多、哪个职位待遇好,我就争取成为这样的人;公务员稳定,可是程序员收入高, 那我就得在稳定和高收入之间做个取舍……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再厉害也不过是一只优秀的绵羊,还不如几十年前受教育程度很低的那一代人敢想敢干。 打工者人才观的本质是把人变成标准化的产品,去填充现成的位置,削足适履。大人物的成长,可不是这样的路线。伟大的国家不可能全靠打工者,我们需要一个更高级的人才观。 标准化出不了大人物 哈佛大学的托德·罗斯和奥吉·奥加斯的《成为黑马》一书,描写了一种关于大人物的人才观。这本书是他们一项历时多年的研究—黑马项目(The Dark Horse Project)—的总结。两个人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各行各业的大人物,看看他们如何有了今天的成就,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共同点。 “黑马”(dark horses)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那些战胜重重困难,最终脱颖而出的人,也就是那些先前没有人想到会取得成功的人生赢家。 它最初是在 1831 年,也就是《年轻的公爵》(The Young Duke)出版之后才开始普遍使用的。在这部英国小说中,主人公押注一场赛马,结果输得很惨,因为“让大家始料不及的是,一匹不起眼的黑马赢得了这场比赛”。“黑马”很快就风靡一时。这样看来,“黑马”是指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胜利者,只是由于他不符合冠军的标准概念而事先不被人重视而已。 托德·罗斯2016 年出版过《平均的终结》一书,他这两本书的思想一以贯之,那就是人才不应该是标准化的产品,它没有固定的成长路线:高级人才是自由发展的产物。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女子铅球金牌得主、美国黑人选手米歇尔·卡特, 就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的选拔标准。她的身材曲线很优美,并不男性化。她在高中甚至在大学的时候,上肢力量都不强,连一个俯卧撑都做不起来。苏联肯定不会选她,幸亏美国不搞举国体制,才没有埋没这个人才。 我们再设想一下,20 世纪90年代,如果说要在全中国范围内选拔几位未来领军人物,让他们在 20 年内把中国通信行业带到世界第一,你会选谁呢?你肯定得从通信技术的重点研究所、大专院校和国有企业中去选吧?你怎么可能会选一位退伍军人呢?所以你肯定选不到任正非。 同样,如果要选一位中国互联网的领军人物,让他改变零售商业模式,推出电子支付手段,你怎么会想到去从乡村教师中选拔呢?那你就肯定选不到马云。 事实上,行业领军人物这类人才比铅球运动员要复杂得多,标准化路线可能根本就出不了这种级别的大人物,任正非、马云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成长。 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 黑马项目中所有人才走的路都不是直线。有的人上学的时候表现不行,甚至辍学,后来竟然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原本在一个领域做得很好,突然就不想干了,结果转行做得更好。这样的故事会让人担心其中可能有“幸存者偏差”,毕竟“黑马项目”选的就是“黑马”,而黑马的定义就是那些出乎意料的获胜者。有没有可能“黑马人物”都是特例呢? 有没有可能不走寻常路的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呢? 好在还有别的研究可以和罗斯这个研究互相印证。戴维·爱泼斯坦(David J. Epstein)有本书叫《范围》(Range :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就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一方面,像公司首席执行官这种级别的人物,统计表明他们的确往往都是大器晚成,尝试过很多不一样的工作; 另一方面,像那些敢于跨领域尝试不同工作的人,最后结局也的确是比一般人更好。 比如,有一项研究追踪了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学生的职业生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学生高中时就要选定自己的专业,一直到大学都是上对口专业。但苏格兰正好相反,学生在大学头两年不需要选专业,到大三才分专业。跟踪研究发现,定型越晚的人,越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也更高;而那些早早定型的人则最好工作一段时间就赶紧换专业,因为统计表明,换专业能让他们的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这里的普遍规律是:如果一开始就想好了这辈子要做什么,那么你不太可能取得特别大的成功;反而是一开始走错了,后来才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成功。 真正的人才,都有黑马气质。那么,黑马气质是什么气质呢? 黑马气质:追求“做自己”,不讲长远,只看近期目标 罗斯和奥加斯找到这些黑马人物的共同点并不包括“特立独行”“叛逆精神”等特质,其实黑马人物有各种各样的性格,而且很多人都是非常温顺的。而黑马气质,最主要的就是以下两点。 第一,黑马人物总是在追求“做自己”。 这些人不问这一行好不好找工作、这个工作挣多少钱、这个职位的地位高不高,他们也不问社会需要什么人,他们问的是“我到底喜欢做什么”。他们更在意对工作本身的享受,他们想要一种满足感—不是因为收获而满足,而是做这件事就很满足。他们不是因为卓越而满足,而是在满足中达到卓越。 第二,黑马人物没有长远的目标。 标准化思维总是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如果认为金融工作最厉害,那么你就要先考上一所 985 院校的金融专业,最好再去国外留学几年,然后拿着亮丽的文凭加入一家顶级金融公司,一路努力拼搏,最后成为一个成功的金融人士。这样可以是可以,但是这是金融打工者的攻略。 那些最厉害的、说了算数的、对市场有影响力的金融人士,他们并不是这条标准化流水线的产物。他们有的在大学学的是历史,有的学的是哲学,有的以前是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有的从小爱好赌博……他们是用五花八门的方式折腾出来的。 经历复杂思想才能复杂,思想复杂才能想大事儿;经历简单思想只能简单,思想简单的都是工具人。 但黑马人物并不是为了复杂而复杂,他们只是在探索。 所以,大部人不太可能大学一毕业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那些一直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人并不是早早地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是根本没想过自己想干什么。连想都没想好的人,又怎么能干好呢? 那么,大家为了“做自己”而选择工作,是不是不够理性呢?不理性就对了。人生的重大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 芝加哥大学的女哲学家阿格尼丝·卡拉尔(Agnes Callard)在 2018 年提出了一个理论叫“渴望理论”,即现在的你并不知道未来的你喜欢什么。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是会变的。 比如,高中生想考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将来做一名计算机科学家。这条路怎么样?不知道。上过清华之后的你,不会跟作为高中生的你喜欢完全一样的东西;在清华读过几年书的你,是作为高中生的你所不能理解的。 所以黑马人物的策略是走一步看一步,他们不讲长远目标,只看近期目标。只要近期目标符合现在的价值观,然后想方设法完成这个目标,那么完成之后该干什么,那时候的你自然知道。每次选择一个自己最关心、最适合、最能获得满足感的项目,从一个个局部最优中寻找全局最优,这才是不确定世界中的最佳路径策略。 英雄豪杰应该人生由我 罗斯(编者注:《成为黑马》作者之一)强烈批评了标准化思维,但是我们也得知道,这个批评只在今天才成立。标准化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过去标准化生产方式的产物。要生产,就要有同样的流水线、同样的操作流程,人们就必须步调一致才行。机械化生产方式本来就是让人去适应机器,而不是让机器适应人。 但是现在不同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 3D 打印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的事情应该交给机器去做。现在连制造业都越来越讲求个性化定制、创造性、多样性合作,每个人做什么事情都得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才好。这种社会分工要求人是一个一个的,而不是一批一批的。你做的跟老张、老李他们做的都不一样,这个工作才值得让你做。 所以,标准化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插曲。古代人不讲标准化,未来的人也不会讲标准化。标准化思维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批量生产人才,事实证明,那样的人才既不快乐也不厉害,都是教育工业化制造的残次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个性,这并不是对人的一种祝福或者一种愿望,而是一个要求。 希望中国的人才教育和选拔机制尽快改革,拥抱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当前对标准的评价过高,对自由的评价过低,向谁谁谁学习、按照教学大纲温课备考、模仿满分作文、参照职场攻略……这些都是在把人变成产品。你认为这个事儿现在的做法不对,那你想怎么做?你觉得这篇范文写得很俗气,那你会怎么写?你看社会上有些事情不合理,那你能怎么改?敢问这些问题的,才是真正在培养人才。 真正的奢侈是冒险,真正的富足是自选探索方向,真正的优秀是藐视标准,真正的自由是个性发挥。英雄豪杰应该人生由我,伟大的国家应该人人如龙。 书名:《成为黑马 : 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 著者:[美]托德·罗斯,[美]奥吉·奥加斯 译者:陈友勋 作者简介 托德·罗斯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灵、头脑和教育”项目主任、教授,个体科学实验室负责人,TED超受欢迎的演讲人。著有畅销书《平均的终结》。此外,他还是“个人机会中心”的合作创始人兼主任。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促进职场、学校和社会接纳个性原则。 奥吉·奥加斯 神经科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黑马计划”项目负责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口和人才是区域经济兴衰的基础。深圳不断吸引外来年轻人,成为中国创新之都;东北人口不断外流,人口老龄化加重,经济衰败。美国硅谷不断吸引外来移民,成为世界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外流,成为铁锈州。 2017年初以来,一二三四线的约60城先后掀起 “抢人大战”,城市的人才竞争刚刚开始。“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1 城市“抢人”大战:抢人才,抢年轻人口 2017年初以来,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先后掀起“抢人”大战。总的来看,本轮城市“抢人”大战主要有如下特点: 1)抢人区域:一二三四线城市均有涉及,海南等省也参与其中。本轮城市“抢人”大战已蔓延至东西南北,既有成都、西安、重庆、武汉等二线城市,也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不少三四线城市。2018年海南、四川、江西、山东、吉林、云南等若干省份也先后加入,使得“抢人”竞争更加激烈。 2)“抢人”对象: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包括中专生,是抢人才也是抢年轻人口。武汉、成都、天津等多数城市以引进高校毕业生为主体,同时高规格引进国际顶尖专家及各行业杰出人才;郑州、沈阳、西安、呼和浩特等不少城市把引进学历型人才的门槛降至中专,并放宽对高级工等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与此前多数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相比,本次“抢人”大战范围广、规模大、门槛较低,是抢人才,也是抢年轻人口。 京沪户籍政策放宽仅针对顶尖人才。北京为优秀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对科技创新、金融等7类人才加大引进力度,落户标准高(例如,科技创新人才年收入超过平均工资15到20倍),配偶、子女可随迁。上海提出打造“人才高峰”,向13个领域的全球人才给予“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优惠条件,高峰人才及其家属、核心团队成员及其家属可直接办理上海户籍。 3)“抢人”政策:“零门槛落户”及家属随迁、人才公寓、租房购房补贴、创业补贴和优惠贷款等。多数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都对学历型人才完全敞开怀抱,实行“零门槛”落户、“先落户后就业”,家属随迁等。其中,多数城市对学历型人才进行大额补贴或买房打折、提供人才公寓等。针对普通学历型人才力度大的购房补贴一般在1-10万之间,力度大的租房补贴一般在1500-5000元/月之间。比如,武汉承诺大学生八折买房,临空港经开区首批392套大学生安居房以6800元/平方米出售。郑州给予青年人才首次购房一次性补贴,其中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双一流本科生2万元。从对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来看,部分城市除了对高层次人才有高达百万元至上亿元的支持外,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10-100万元之间的免息或贴息贷款。而且,西安、成都等部分城市在短时间不断加码优化引才政策,比如西安从2017年3月至今已八度升级。 4)“抢人”目标:武汉、长沙、西安等多地提出引进百万青年人才计划。比如,2017年2月,武汉提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工程。2017年6月,长沙提出未来五年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到长沙就业创业。2018年1月,西安在前期人才新政基础上,正式实施“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5年行动计划”。2018年4月,南京提出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每年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2018年5月,海南省出台《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吸引各类人才20万人左右,到2025年实现百万人才进海南目标。 5)“抢人”效果:深圳、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新落户人数暴增。深圳市2017年常住户籍人口增量49.7万,较2016年增长65.7%。西安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后,2017年新落户24万人,同比增长330%;2018年政策进一步调整为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只凭身份证和毕业证办理落户,一季度已迁入户籍人口24.49万。成都市从2017年7月发布人才新政后,至2018年5月中旬累计落户已超过18.7万人。武汉2017年新落户大学毕业生14.2万人,是前一年的约6倍;2018年一季度又新增落户大学毕业生3.9万人。特别是2018年5月天津启动“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后,不到24小时就有30万人登陆并下载“天津公安”APP办理落户申请,掀起一波“抢人”高潮。 2 为什么城市“抢人”:少子化老龄化、人才竞争、高质量发展、土地财政、京沪控人 城市为什么“抢人”:1)中国少子化问题凸显,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00后比80后少约7200万。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未富先老已成事实。2)由于人口老化、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等原因,近年中国人口流动明显放缓,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向发达的大都市圈外流。3)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创新驱动根基,但人才供需“僧多粥少”。2015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远低于美英德法日韩人均12年以上的水平。4)第三波婴儿潮尾端人口进入工作窗口和京沪控人,“抢人”机遇期到来。中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出生人口超过2500万,到1997年出生人口仍在2000万以上,之后则快速下滑至1600万左右。5)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口流入增加地产需求、支撑土地财政。仅土地出让金和相关五税合计就相当于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6-7成。地方政府是房地产盛宴的最大获益者,所得占房价的约6成。 2.1 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严峻,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 中国少子化问题凸显,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00后比80后少约7200万。由于生育政策未能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生育观念变化等原因,中国总和生育率大幅下滑至超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18,2015年为1.05,考虑到低龄人口漏登问题,当前总和生育率实际在1.4-1.6左右,不仅远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45和高收入经济体的1.67。2011、2013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绝对数量先后开始下降,刘易斯拐点已过,表明人口红利渐行渐远。而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了约3100万,00后再少约4100万。在未来10-20年左右,我们将看到年轻人口大幅萎缩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难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未富先老已成事实。一般认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为深度老龄化,20%以上为超级老龄化。从老龄化过渡到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5年(1970-1994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超级老龄化,德国用了36年(1972-2008年),日本用了21年(1995-200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1950-1958年、1962-1973年、1982-1991年),遵从人口发展的惯性规律,六十多年后必然形成三次人口老龄化冲击波。中国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修订版)》预计中国将用24年、即于2025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9年后即2034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达26.3%,到2060年后逐渐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2017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亿,预计到2050达3.6亿,届时每4个人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在此背景下,多数城市均同样面临着年轻人口大幅萎缩、人口快速老化问题,但也有部分城市受益外来年轻人口大量涌入,老龄化程度一定缓解、人口依然较为年轻。2016年上海、北京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为20.6%、16.4%,远超全国的10.8%,但因之前大量外来年轻人口流入,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降至13.2%、10.6%。而在深圳,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0-14岁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13.4%,较2010年上升3.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65岁及以上占比分别为83.23%、3.37%,分别较2010年下降5.1、1.6个百分点。深圳市人口结构虽有所老化,但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出全国10.3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非常低。 2.2 人口流动明显放缓,人口集聚大幅分化 由于人口老化、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等原因,近几年中国人口流动明显放缓。2001-2005年、2006-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同比年均增长分别为4.0%、8.5%,到2015-2017年则转为负增长,2017年流动人口总量降至2.44亿,较峰值2014年下降900万。在外出农民工方面,虽然其总量仍在上升,但增速已由2009-2011年的3%以上降至2014年以来的1.5%以下,特别是2015-2016年更是低于0.5%。并且,2009-2017年省外外出农民工占比从51.2%降至45.3%,基本持续下滑,表明农民工更偏好在省内流动。 在人口流动放缓背景下,中国一二三四线城市人口集聚大幅分化,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面临人口外流。2001-2010年,一线、二线、代表性三四线城市全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别3.4%、1.9%、0.6%;到2011-2016年则分别降至1.5%、1.2%、0.4%。代表性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速已低于当前0.5%左右的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这意味着其人口开始外流。并且,在二线城市内部,也有不少城市人口开始净迁出。比如沈阳2016年人口仅比2015年多2000人,哈尔滨2017年常住人口较2015年减少5万,乌鲁木齐2016年人口较2015年减少3万,天津2017年人口较2016年减少5万。 2.3 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创新驱动根基 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从要素驱动转换到人才支撑的创新驱动。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而是浙江提倡的“以亩均论英雄”等。在之前的人口红利时代,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亲资本偏好,通过土地税收优惠开展招商引资竞争,做大GDP;在当前及未来人口红利消逝时代,随着土地和税收优惠竞争日趋规范化、同质化,地方政府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依赖人才,争取人才红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全国高学历人才比例虽快速上升,但人才供需仍是“僧多粥少”。1990-2015年,中国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从9.5%快速升至27.8%,其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4%升至12.4%。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25岁及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远低于美英德法日韩人均12年以上的水平。从适龄儿童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看,中国为13.5年,仍然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人均15年以上的水平。 城市之间高学历人才比例差异明显。2015年北京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40%,西安、南京、厦门等超过30%,杭州、上海、郑州、广州、长沙、天津、深圳等等在20%之间,石家庄、宁波则低于20%。对于人才比例较低的城市,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争夺不可避免。 2.4 第三轮婴儿潮尾端人口进入工作窗口和京沪控人,“抢人”机遇期到来 除十九大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外,第三波婴儿潮尾端人口进入工作窗口,人才争夺机遇期到来。中国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出生人口超过2500万,到1997年出生人口仍在2000万以上,之后则快速下滑至2003-2010年的1600万左右。在2016年初推行全面放开二孩后,2016年出生人口回升至1786万、较上年增加191万人,但2017年出生人口较2016年减少63万人,表明第四轮婴儿潮很弱。一般而言,人口在19岁高中(中职)毕业、23岁本科毕业,加上工作前几年多未安家定居,当前至2023年前后将仍处于第三波婴儿潮尾端人口进入工作的“抢人”时间窗口。 从毕业生情况看,2004-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从239万快速增至795万,预计2018年将达820万,之后将在800万以上的高位持续一段时间。研究生毕业人数从2004年的15万快速增至2017年的57.8万,后续将逐渐突破60万、甚至接近70万。此外,2017年还有48.1万各类留学回国人员,以及500多万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多数城市均不愿错失从这难得的人才盛宴中分一杯羹的历史机遇。 并且,京沪近几年大力控制人口、广深大力承接人口外溢,引起其他城市效仿,这使得城市人才争夺战在近两年爆发。北京、上海自2013年左右开始大力控制人口,常住人口增量在2014开始明显下滑,2017年双双出现负增长,常住人口分别为2171、2418万人。北京市要求到2020年及之后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上海市要求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人口增量空间较小,特别是上海仅余82万人。 广州、深圳在2011-2013年常住人口年增量不到10万,2014年双双跃至15万左右的规模,2015-2017年,广州、深圳常住人口增量更是高达40-60万人。2017年广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别达1450万、1253万。《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要求将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000万左右,人口增量空间巨大。当然,近期广深常住人口大幅增长的原因不只是京沪控人,但很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 2.5 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人口流入增加地产需求支撑土地财政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很深,是房地产发展的最大获益者。根据我们在《房地产周期》(任泽平、夏磊、熊柴,人民出版社,2017)的研究,地方政府从房地产行业获益巨大,除高额土地出让金外,还有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多个税种,以及利用土地融资等。根据测算,仅土地出让金和上述五税合计就相当于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6-7成。地方政府是房地产盛宴的最大获益者,所得占房价的约6成。中央正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在中短期地方政府仍将继续对土地财政的巨大依赖。 我们在《房地产周期》一书中提出了业内广为流传的分析框架: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口流入可增加房地产需求。在去库存政策刺激下,2016年以来部分人口外流的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房价也开始暴涨。根据WIND统计,百城房价中的二、三线城市住宅均价分别从2015底的9984元/平方米、6740元/平方米上涨到2017年底的12684元/平方米、8335元/平方米,年均涨幅分别为12.7%、11.2%。从人口和收入看,部分城市的房价可能存在上涨过快、缺乏支撑的风险,亟需人口流入支撑。 3 人才竞争的战略意义:确立大都市圈战略、城市改善公共服务、土地财政 城市“抢人”大战是存量博弈,但非零和博弈。人才竞争的战略意义:确立大都市圈战略、城市改善公共服务、土地财政。1)城市“抢人”大战符合长期人口向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流入的一般规律,提升效率助力创新、推进服务业发展。大都市圈战略,中国人口体量将产生至少10个以上千万级城市,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正在崛起。2)居民用脚投票,城市面临发展产业和改善公共服务留住人才的长远任务。虽然城市“抢人”是针对存量,但在“抢人”过程中面临提升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的长远任务,这也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福祉。3)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取消计生机构,全面放开生育或已不远。在立竿见影的存量“抢人”大战之后,未来或将出现城市竞相鼓励“造人”,着眼于增量。此外,“抢人”一定程度削弱房地产调控效果。部分城市对新入户人员无缴纳社保的要求,导致部分投机需求通过入户方式达到购房目的,短期加剧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推高房价。 3.1 确立大都市圈战略,新千万级城市正在崛起 从国际经验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是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在城市化中后期。根据联合国世界城市化报告,1980-2015年全球1000万人以上城市个数从5个增至29个,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从1.9%升至6.4%,上升4.5个百分点,在各类规模城市中提高幅度更大。并且,到2030年,1000万人以上城市的个数有望增至41个,人口占比将进一步上升8.7%,上升2.2个点,上升幅度也将继续位居各类规模城市之首。 此外,在美国,1950-2010年,500万人以上的都会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12.2%增至24.6%,特别是在1970-2010年,500万人以上都会区人口比重增加9.4个百分点。在日本,人口长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聚。1884-1973年,东京圈人口占比从10.8%增至23.9%,大阪圈人口占比从10.5%增至15.0%,名古屋圈人口占比从8.3%增至8.4%;之后,日本人口迁移从向“三极”集中转为向“一极”集中,2014年东京圈人口占比达28.3%。在韩国,首尔圈人口占比从1955年的18.3%增至2015年的49.1%。 城市“抢人”将促进中国人口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区集聚进程,在实践中确立大都市圈战略,提升效率、推进服务业发展。当前“抢人”结果符合长期人口向大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流入的基本趋势。人口集聚通过规模效应、学习效应、溢出效应等,可以节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助力创新驱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已从工业主导转为服务业主导,更加依赖于人口集聚。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与发达国家一般70%左右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相比,中国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与国际相比,中国大城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1000万人以上城市的数量明显偏少。大都市圈战略,中国人口体量将产生至少10个以上千万级城市,新千万级城市正在加速形成,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正在崛起。根据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论,2016年中国1000万人以上城市有北上广深4个,500-1000万城市9个,300-500万城市14个,100-300万城市61个。而在国际上,联合国统计,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24个(不含中国),对应人口约60亿人,比例为0.40∶1。而中国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4个,对应人口约13.9亿人,比例仅为0.29∶1。考虑到中国总人口规模巨大,而国外人口因国家众多而分割,中国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量应在10个以上。当前,中央政府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9个。近几年来,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表现活跃、正在崛起,城市“抢人”大战将促进新千万级城市的加速形成。 3.2 居民用脚投票,城市面临发展产业和改善公共服务留住人才的长远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实现人口自由流动。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规模。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留学归国人员等落户限制。 城市“抢人”是针对存量、存在此消彼长关系,但在“抢人”过程中竞相提升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等之时,提升整个社会福祉,已经超越零和博弈。特别是在人口落户之后,城市更面临发展产业和改善公共服务留住人才的长远任务,否则花费大量成本“抢到人”却留不住人。人口流动往往体现出“用脚投票”的特征,拥有更好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的行政区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在各式各样落户和补贴政策频出的“抢人”大战背后,真正能“留人”的因素依旧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因此,不同城市也在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创业等领域提出了与“抢人”配套的“留人”政策,如合肥的“养人新政”,长沙的高层次人才“绿卡”,沈阳的“人才新政9条”,南京的“安居政策”等,都不同程度的在落户和补贴政策以外,加强了针对人才的基础公共服务的“制度供给”。从现实来看,外来人口规模大、比例高的城市往往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管理能力等也较高。 3.3 生育政策有望全面放开,“抢人”之后或将是鼓励“造人” 计生机构取消,未来或将全面放开生育。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是自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以来,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我们在3月18日《计生机构取消,或将全面放开生育,你生么?》一文中判断,在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日趋严峻背景下,计划生育机构名称取消或意味着中国生育政策将发生重大调整,生育权有望从政府控制回归到家庭自主。 在立竿见影的存量“抢人”大战之后,未来或将出现城市竞相鼓励“造人”,着眼于未来增量。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人口从出生到成为劳动力需要至少16年、成为人才更是需要磨练。相比“抢人”效果立竿见影,“造人”工作培养周期长、花费成本高,并可能面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迁出风险。但是,“抢人”的对象只是存量,如果中国长期维持超低生育率未来可能会出现“无人可抢”。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国家全面放开生育、甚至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地方政府也有较大可能竞相出台力度更大的鼓励生育政策。 3.4 “抢人”在一定程度削弱房地产调控效果 落户获得购房指标、购房打折补贴等“抢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变相松绑房地产限购政策。由于库存不足、新房限价且与周边二手房价格倒挂,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数千人乃至万人抢房、买房队伍绵延数里的奇景。 4-5月住建部负责人就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先后约谈了12个城市。5月15日,成都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将限购对象由自然人调整为家庭,并规定户籍迁入成都市未满24个月的购房人,应在成都市稳定就业且连续缴纳社保12个月以上,才可在成都市新购买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成都市房产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此前执行的限购措施对新入户人员没有缴纳社保的要求,导致部分投机需求通过入户方式达到购房目的,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