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一则消息像惊雷一样打破了平静的互联网圈,有媒体曝出苏宁控股集团全部股权质押给了淘宝,一时间整个互联网圈沸腾了,质押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大家都在问苏宁控股把所有股权质押给淘宝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件事究竟该怎么看? 一、苏宁控股股权质押给淘宝? 根据36氪的报道,12月10日,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消息显示,苏宁控股集团三大主要股东已经于12月4日将苏宁控股全部股权质押给淘宝(中国)软件公司。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苏宁控股的三大主要股东分别是张近东、张康阳父子以及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三者股权占比分别为51%、39%、10%。此次三大股东质押的股权总数为10万股,股本金额为10亿元,金额与苏宁控股集团的注册资本相同。 对于股权质押的消息,12月10日晚间,苏宁回应称:“目前苏宁控股集团持有苏宁易购(行情002024,诊股)3.98%的股权,股权质押是正常的商业合作,对苏宁易购战略发展和正常经营无实质影响”。 根据苏宁最新的三季报,苏宁易购发布 2020 年第三季度报告,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7.14 亿元。报告期内,1-9 月公司商品销售规模为 2,937.41 亿元,线上销售规模占比近 69%,其中开放平台商品交易规模 820.66 亿元,同比增长 56.83%。财报显示,苏宁平台商户数量持续增加,非电器品类商户占比提升至 89.46%。此外,零售云业务保持快速增长,1-9 月苏宁易购零售云实现销售规模同比增长 77.5%,新开 2432 家店。 那么,不错的财报和苏宁控股的质押似乎有着很大的矛盾,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苏宁控股的质押事件? 二、苏宁控股质押事件究竟该怎么看? 说实在看到苏宁这个事件相信很多人在乍一看的时候都会感觉吓一跳,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整个事件的时候,就会发现可能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件事到底该怎么看呢? 首先,质押的标的其实太小了,这么小的标的不足以构成风险。其实这件事大家都会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既然是苏宁全部的股权为啥就只值10个亿,这个标的也实在是太小了吧,当看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再去仔细查询苏宁控股在苏宁集团的组织架构关系就会发现事情的端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宁控股实际上就是苏宁集团的一个小型控股实体,本身其实在苏宁集团的资产占比中是非常低的,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我们就能够看到,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很低只有10亿,的确是全部股权质押也就是10个亿,然后从社保的缴费人数来说也只有29人,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实际上并不是苏宁的实体,仅仅是苏宁旗下只有29个人的一个小公司,再加上其持有的苏宁易购的股份只有3.98%,所以这么小公司的情况是完全不值得过于担心、过度解读的,所以苏宁控股这个质押是一件小事,由于其名字非常特殊所以导致被大众所误解,而被过度放大了。 其次,融资的需求每到年底都非常重,但苏宁的资金面并不差。我们再来看时间,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家公司到了年底基本上都是资金压力相对较大,资金面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是因为基本上预算都是有周期性的,到年底之后,预算的周期要求都很高,企业的资金使用需求量很大,所以采用质押的手法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种融资方式,所以这也的融资只要不涉及主要公司的核心资产,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此外,12月11日,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15苏宁01债券将于2020年12月16日开始支付债券本金和最后一个年度利息。公告显示,公司已于2020年12月11日将到期应兑付的全部本息金额,足额划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结算备付金专用账户。而在11月,苏宁使用了30亿的自有资金对公司债券进行回购,又是按期付息,又是回购债券,而且还是自有资金,至少证明苏宁的资金面还是相对较好的,并没有某些媒体说的那么差。 第三,战略合作的意义大于实质融资,这不是简单的质押。我们看到此次苏宁的质押主要质押给阿里系,而阿里和苏宁的关系一直都是非常良好的,所以进行这种质押特别是小标的的质押和质押给证券公司或银行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苏宁可以通过质押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质押的另一大用途是可以进一步增强两者之间的联合关系,属于战略层面的合作深化,所以在这样的角度来看,双方不排除通过质押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一点和苏宁表态的正常商业合作是吻合的。也可以说,这样的一个动作非常像企业的一种战略抵押行为,更多的是让合作伙伴更好地建立互信机制。 整体来说,此次事件不应该作为一个大事件进行过度分析,应该作为一个正常情况的小事件来看,没必要过度解读。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王牌基金营造仁东假象 向前 向后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齐心协力,翘板仁东!”尺度股东群里,仁东的股民们抹了一把眼泪,悲切地呼唤同盟站出来翘板。当众人在乞求“放我出去”的时候,仁东控股的庄家现在恐怕比股民们更希望获得自由。仁东庄家苦心孤诣做局,王牌基金们营造的假象背后,仁东不相信眼泪,谁来为假象负责? 一只股票,如果控股股东犹如一个飘零的孤儿,而股价却一直扶摇直上,很显然,上市公司的任何一次行动,都是在配合庄家。仁东控股的大股东不断地城头变幻大王旗,重组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业绩没有一点点改善,只有庄家凭借一己之力,把K线画成优美的曲线,甚至闯进了融资融券的标的池子。 两年之内,没有一家机构研究仁东控股,但仁东控股的庄家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2019年1月,仁东控股的大股东仁东信息跟北京海淀国资控股的海科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之后,广发基金、华宝基金、中欧基金、南方基金、国联安基金就开始买入。机构们会说是指数被动买入,可是到了2019年三季度期间,这些基金已经撒丫子开溜了。 仁东控股的庄家想公募基金被动进场为自己背书,没想到指数基金跑得比兔子还快。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开溜的五剑客除了中欧基金,到2019年四季度仁东股价开始启动的时候,广发、华宝、南方、国联安又开始买入。到了2020年一季度,再回首的四剑客没有了踪影,德邦基金的量化产品进入仁东。 广发、南方他们的进进出出让仁东的庄家很失望,今天你瞧不起爷,明天爷让你高攀不起。2020年二季度开始,仁东控股就跟吃了兴奋剂一样,广发、南方、华宝、国联安果然再吃回头草,跟着进来的还有银河、大成、交银、国金、创金合信等基金,一共17只基金,两家券商产品。 大量公募以及券商资金的进入,令仁东庄家欣喜不已,直到9月30日撤退之前,这些机构跟仁东的庄家合力将股价从22元拉高到56元。大量王牌基金的涌入为仁东构筑了一座海市蜃楼,只是这一座楼的主人们已经在私下开始各种拳脚相向。 仁东控股的大股东想抱住海淀国资的大腿,不惜买入海科金集团的股份,可是海科金集团却没有向仁东控股进行大规模的输血,甚至1.5亿的借款都没有全部到位。仁东大股东期待的重组显然已经变成黄粱一梦,17家机构将近90%的不讲武德,再次高位开溜,只留下银河、德邦两只基金在山岗上唱一曲寂寞沙洲冷。 现如今,仁东已经是哀鸿遍野,两只坚守的基金会不会在唱“菊花残,满地伤”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同样是被动配置,为何广发、南方、华宝等机构可以进出入自由,而银河、德邦却一直跟仁东恋爱呢?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9月开始,大量的融资盘涌入仁东,那个时候仁东的三季报还没有出,依然呈现给众生的是机构云集的假象,仁东的庄家借助三季报出台的最后期限,开始不断地通过对倒,制造虚假繁荣的景象,自己一边出货,一边给散户们挖坑。 现在仁东控股的尺度股东群里已经是哭声一遍,那些背着老婆炒股票,还放杠杆的年轻人,多年的奋斗毁于一股,他们希望难兄难弟们能齐心协力撬开跌停板,巨量的融资盘,做梦都想出逃,谁会这个时候冲进场去当敢死队呢? 仁东现在才14个跌停,在连续跌停板记录上,只是个小弟弟,华泽钴镍连续46个跌停,把股价从12.5元打到0.41元,市值打飞了97%,直接把公司干退市。一举打破疫苗问题股长生生物创下的32个连续跌停板记录。 A股的跌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无论你庄家多彪悍,也无论机构多大牌,A股专治各种不服。无论是华泽钴镍,还是长生生物,都让那些机构们付出血的代价,甚至不乏博时、易方达、广发等大牌基金。跌停板上有机会,下面更可能是地狱,华泽钴镍、长生生物都已经从A股上消失了,到现在已经看不到他们兴风作浪的影子。 不过A股的跌停犹如病毒,老牌上市公司国嘉实业混到三板市场,都创下了27个连续跌停板的记录。庄家都已经身陷囹圄了,仁东控股是不相信眼泪的。问题的关键是,那些被动买入的基金,在仁东控股营造了基金一直看好的假象,谁来为这种公募营造的假象负责?面对仁东控股坐庄路上的假象,也许,老百姓会说:他们都是瞎子抓王八,龟儿子迟早要倒霉!
招商积余的一小步,可能是物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一大步。 12月14日,招商积余公告,接到中外运航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SH”)通知,建议公司考虑中国香港上市公司创毅控股(3992.HK)53.51%股份的收购机会。招商积余称,公司拟对本次项目机会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根据需要开展尽职调查、交易协商等工作。 对此,物业行业资深专家、淡茶先生创始人金永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物业公司相互之间收并购,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或者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此次收购若能实施,将成为首例上市物业公司之间的收并购,会成为物业行业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招商积余或将入主创毅控股 招商积余公告显示,此次项目收购机会直接起源于12月11日,招商局集团全资子公司SSH与香港上市公司创毅控股的控股股东Genesis Group Limited就收购其持有的创毅控股约2.68亿股股份(占创毅控股总股本的53.51%)意向,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根据《谅解备忘录》,SSH可推荐招商局集团下属控股公司作为收购主体与Genesis Group Limited进行交易。作为招商局集团下属控股公司之一,招商积余也成为了潜在收购人。事实上,创毅控股从事的物业管理业务正是招商积余的主营业务范围。 公开资料显示,创毅控股是一家位于中国香港的物业管理服务供应商,主要为公共及私人物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包括屋苑一般管理、租务管理、租金及管理费收取服务、护卫、清洁、小型维修及保养、项目管理服务、法律及行政支持服务,2018年底在联交所上市。 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创毅控股在12个月内实现营收7.84亿港元,净利润2991.90万港元。 友邻出行创始人、物业和社区经济分析师黄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物业公司而言,在管面积和盈利规模仍然是最重要的两大因素。收购如果成功,招商积余的物业范围将更加国际化,对于规模和营收的扩大也有助益。” 根据招商积余中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来自中国港澳台区域的收入为1124.17万元,仅占当期营业收入的0.29%。并且,1124.17万元海外收入中1123.66万元收入来自招商局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属于关联性交易。 对于招商积余的这一动作,资深物业专家金永宏认为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表示:“目前,物业行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的收并购,市盈率估值已经给到了10-15倍,严格来说已经较高。而就上市物业公司来看,很多公司市盈率还不到15倍,有的公司甚至低于10倍。这意味着,如果上市公司对非上市物业公司的收购都能给出10-15倍的市盈率估值,那么上市公司之间收并购就有了非常大的可能性。”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创毅控股市盈率(TTM)为14.05倍。同期,40家港股上市物业公司市盈率(TTM)的算术平均值为32.42倍,其中最高的是华润万象生活,高达116.74倍。40家企业中,市盈率(TTM)低于15倍的共12家,占比三成。 “上市物业公司之间估值分化非常明显,有的市盈率高达六七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但也有一大部分估值低于15倍,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公司低于15倍。”金永宏认为,“非上市物业公司的报表、数据、管理规范度等与上市公司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真实性也不是非常有说服力,而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数据完整度、运营逻辑上相对来说比较理想。这样来看,为什么不直接收购上市公司呢?” 创毅控股股价波动较大 对于这一潜在的收购事项,创毅控股和招商积余受到了市场的不同对待。 Wind数据显示,12月14日,创毅控股开于1.92港元/股,但随即无力阻挡下跌趋势,最低探至1.46港元/股,收于1.50港元/股,跌幅高达21.05%,抹去上一交易日(12月11日)24.18%的涨幅。相比之下,招商积余的表现稍好。截至12月14日收盘,公司股价收于21.9元/股,微涨0.32%。 黄昇认为:“短期而言市场可能不太看好这一收购,但长期来看,这一收购如果成功,将有利于招商积余拓宽融资渠道,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股价波动是正常的情况,毕竟创毅控股是中国香港上市公司,业务也主要集中在那里,如果未来并购得以施行,创毅控股的股权结构、董事以及管理架构都可能会改变,股民的心态会有一定影响。”金永宏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如若招商积余收购创毅控股成行,那么创毅控股现控股股东将“净身出户”。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Genesis Group Limited持有约53.51%的股份,和《谅解备忘录》中的意向收购股份份额一致。 与此同时,根据公告,招商积余或其控股子公司在收购成功后需根据中国香港《公司收购和合并守则》以及联交所上市规则对创毅控股剩余股份进行全面要约。 金永宏对此表示:“大股东准备将股份全部转让,创毅控股关联方、投资方可能会有心态的变化,也会体现在股市上。” 就招商积余收购创毅控股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金永宏认为更多地会体现在收购达成之后。 “如果收购成功,招商积余本来是A股上市的企业,控股公司在中国香港上市,需要去思考港股运营逻辑,这方面的经验需要补充。”金永宏认为,“这对行业不是考验,因为国内很多物业公司在港上市。但这对公司(招商积余)是一个考验。”
环球网讯为促进金融控股公司专业管理队伍的形成,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运作,防范经营风险,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备案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简称董监高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据央行关于董监高规定的说明,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监管主体。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董监高进行备案和监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下,负责住所地在本辖区的金融控股公司董监高的备案和监督管理。设定任职条件。一是通过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金融控股公司董监高的任职条件。二是根据职务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任职条件,如对董事长、总经理等工作年限要求较高。三是结合金融控股公司特点,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人员构成提出针对性要求,如所控股金融机构含商业银行的,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应分别至少有一人有该领域任职经历。加强任职管理。一是对董事长、总经理、独立董事等部分职务设定任同一职务时间上限。二是对兼职和代为履职等行为进行规范。三是提出公示要求,董监高的聘任或者解聘情况应当通过公司官网公示。规定备案流程和材料。一是明确董监高人员的任职统一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备案。二是对董监高任职备案时间、材料内容和形式等作出规定。三是规定不需备案的改任、兼任情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依法对相关人员的任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是通过审核材料、考察谈话、调查从业经历等方式对相关人员的任职条件进行核查。二是通过现场检查及非现场监管等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对相关人员实行建档管理,及时记录有关监督检查事项。明确管理手段。一旦出现相关人员不符合任职要求的情形,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可要求限期改正,并视情况采取记入信息系统、出具风险提示函、监管谈话、要求对相关人员限期调整、实施行政处罚等措施。董监高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020〕12号)、《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0〕 第4号,以下简称《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值得注意的是,11月1日《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正式施行,其中指出金融控股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变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符合任职条件,并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据《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经批准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金融控股公司许可证,凭该许可证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登记为金融控股公司,不得在公司名称中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团”等字样。(记者 谭雅文)
当阿里系企业蚂蚁金服即将登陆科创板的时候,平安旗下的金融科技企业陆金所控股(下称“陆金所”)在10月8日也正式传出将“冲刺”纽交所的消息。《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当日,陆金所正式向美国证监会SEC首次公开递交F-1文件。根据招股书显示,高盛、美银、瑞银、汇丰和平安证券(香港)等国际投行成为陆金所此次上市承销商,而陆金所的财务数据也显示,其在2019年的收入为478亿,净利润达到133亿元;2020年上半年收入257亿元,净利润73亿元。2017至2019年,陆金所控股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近50%。“招股说明书没有披露实际拟募资金额,但据此前市场传闻,陆金所此次IPO将募集20亿至3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达、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国内公司纷纷赴美上市,目前陆金所控股融资额度最高,有望成为今年在美股上市的最大中概股IPO,并且可能是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对此,国内一家大型券商金融科技分析师李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传闻落实交出靓丽财报就在今年8月,蚂蚁金股正在启动H股和A股科创板两地上市流程,10月长假的最后一天,传闻许久的陆金所同样冲刺纽交所IPO。值得一提的是,陆金所在美国证交会官网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6月,陆金所控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8亿元、405亿元、478亿元和2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亿元、136亿元、133亿元和73亿元。而从利润贡献看,基于科技平台收入成为陆金所控股主要收入,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从2017年61.9%,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的87.7%,主要包括零售信贷交易促成服务费和理财交易服务费。根据国际第三方咨询机构Oliver Wyman报告显示,陆金所控股两项业务在非传统金融机构零售信贷市场和非传统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市场(货币基金除外)的业务规模分别位列第二、第三。近三年时间,陆金所控股两大主营业务的增长势头迅猛。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陆金所控股基于旗下平安普惠,实现新增贷款总量分别为3438亿元、3970亿元和493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9.8%。即使在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2020年上半年,其新增贷款也同比增长24.8%,达到2845亿元。而对于融资用途,陆金所也表示,此次融资将用于产品开发、销售与营销活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资本支出;技术投资或收购;全球扩张等方面。记者了解到,“轻资本”是陆金所此次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另一重要信息。在零售信贷业务中,贷款资金中由第三方提供资金的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51.8%已经上升到2020年中的99.3%,由公司承担的信用风险从2017年12月31日的24.6%降为2020年6月30日的2.8%。在财富管理端,陆金所平台8600只产品100%来自429家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无需担负产品兑付信用风险。不得不提的是陆金所从网贷业务起步,而伴随着国家对于网贷行业的持续整顿,在陆金所两大板块业务中的财富管理中,虽然受到网贷等产品调整影响,陆金所控股的网贷存量资产已由2017年的3364亿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78亿元,业务总占比从2017年的72.9%降低到当前的12.8%,虽然财富管理平台收入较往年下降,但客户资产规模企稳回升,产品调整带来的转型阵痛已近尾声。“我们的非网贷业快速增长,投资于现有产品的客户资产规模(不含网贷)已从2017年的125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269亿,在总资产中占比从2017年的27.1%提升至当前的87.2%,复合增长率达39.4%。同期,财富管理平台客户留存率与活跃投资者增长均保持持续增长。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投资者留存率每年都在90%以上,活跃投资者复合增长率达到14.1%。”10月8日,陆金所相关人士也对此表示。超豪华投资者名单披露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与陆金所的财务数据相比,在这份招股书中,更为引人注目的还是陆金所详尽披露了此前三轮融资后的全球投资人名单,而这份名单堪称“超豪华”。记者通过招股书获悉,多家国内外明星投资机构参与,如莱恩资本(LionRock)、摩根大通证券、瑞银伦敦分行、日本金融公司SBI控股、中银集团、民生银行、碧桂园控股、国泰君安、沙特主权基金、卡塔尔投资局、麦格理集团等。而与陆金所股东名单相符的是,近年来,陆金所也一直在走国际化的道路。10月8日,本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6月,陆金所旗下公司陆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正式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复,取得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结合此前已获得的香港证监会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牌照、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陆金所香港可正式向香港地区所有客户提供线上投资理财和财富管理服务。与此同时,陆金所控股旗下服务香港居民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陆香港”APP也在今年8月上线。而早在2017年7月,中国平安在新加坡宣布集团旗下陆金所的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原则性批准“资本市场服务牌照(Capital Market Securities License,下称CMS)”,正式在新加坡开业,并将在2017年第三季度上线。这也是首个将国际总部设于“一带一路”金融枢纽新加坡的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彼时陆国际成立之初,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就雄心勃勃的表示,陆国际在新加坡的成功开业,也得益于新加坡金融监管部门专业、严苛又勇于创新的监管理念,陆金所国际一定会在新加坡茁壮成长,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投资者青睐的财富管理平台。“成立陆国际开放平台,是陆金所国内金融科技实践经验的海外输出,是为投资者带来优质财富管理服务的价值创造。未来,陆金所控股将一如既往保持开放、创新、进取的精神,将中国金融科技经验成果与世界分享。”在当时,陆金所控股CEO计葵生也称。“陆金所成立多年来,无论是国内业务还是国际业务发展,都是通过两条腿在走路,而尤其这三年来,陆金所在海外业务布局方面走的很快。同时,陆金所这次披露的多达38家三轮融资的国际投资人名单,这与平安其它其它两家独角兽金融壹账通和平安好医生的阵容显然不同,陆金所在纽交所上市也并不令人意外。”对此,香港资本市场一位分析师林家俊在10月8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事实上,在市场人士眼中,无论是蚂蚁金服的A+H上市,还是陆金所的纽交所IPO,接下来全球资本市场上必将“好戏连台”,而这两家国内最大的金融科技巨头如何表现,也值得期待。附:陆金所控股控股历史融资投资者名单
期待仁东控股早日“开板”的中小投资者又一次失望而归。12月14日,仁东控股再度被巨量卖单封至跌停板,收盘报于13.76元,截至收盘“卖一位”封单仍超过193万手。至此,从11月25日股价闪崩以来公司股价已连续14个交易日跌停。 仁东控股闪崩内因尚不明了,但对于公司个别股东此前的蹊跷投资运作,监管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追问幕后动机。 12月14日,深交所向仁东控股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其股东崇左中烁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崇左中烁”)的设立时间、原因、股权结构以及实际控制人情况,并自查是否需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崇左中烁的实际控制人为王石山、黄浩、刘长勇、邵明亚,其中王石山、黄浩、刘长勇为公司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而深交所此份关注函正是因此而发。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崇左中烁共持有仁东控股1986.98万股,位列公司第六大股东。而据天眼查显示,日照中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崇左中烁99.5%的认缴份额,而在日照中烁的股东构成上,自然人王石山、黄浩、刘长勇、邵明亚分别持有其24.88%的认缴份额。 仁东控股此前财报显示,王石山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职务;黄浩、刘长勇分别任公司副总经理。 在此背景下,深交所还要求仁东控股说明崇左中烁自第一笔交易开始买卖公司股票的具体情况,说明该机构的资金来源,自查相关交易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情形等。 记者注意到,2019年10月成立的崇左中烁,在去年四季度末便已进入仁东控股前十大股东序列,彼时持股规模为1528.03万股,随后在今年一季度又进一步加仓,但在闪崩前的第三季度,崇左中烁却小幅减持了部分持股。 那么,以王石山为代表的公司高管是否深度参与了崇左中烁的相关投资运作?又有何诉求?仁东控股此番闪崩跌停与崇左中烁是否有关联?在监管部门的追问下,相关真相细节或将慢慢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