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 “陆金所控股”,LU)迎来了上市后的首份年度业绩。 北京时间2月3日,其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陆金所控股总收入为520.46亿元,同比增长8.8%;调整后净利润为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同时,陆金所控股此次披露了新的“董事长+联系CEO”管理层架构,冀光恒担任董事长,赵容奭和计葵生则担任陆金所控股联席CEO。 报告披露了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核心业务进展。 为响应监管关于贷款利率定价的要求,陆金所控股自去年9月起下调了借款人贷款成本,同时随着国内经济从疫情之中的逐渐恢复,陆金所的零售信贷质量已有所改善。截至2020年末,其零售信贷余额达人民币5451亿元,同比增长17.9%。而四季度新增贷款中,风险等级在G1-G3优质借款人贡献的贷款量占比达70.7%,2019年同期这一占比为57.4%;逾期率方面,30日以上逾期率从第三季度的2.2%进一步优化到2.0%,同期90日以上逾期率从1.3%改善到1.2%,接近2019年大部分时间的水平;信贷平台风险表现重要指标的迁徙率继续稳定在疫情前水平附近,2020年12月公司促成的所有贷款的迁徙率为0.4%,远好于2020年2月新冠疫情最严重时的1.0%。 “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消费借贷业务,陆金所的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主。我们已经降低了借款成本,并提升了风险承担比率。”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冀光恒在财报中表示。 财富管理方面,数据显示陆金所控股的客户总资产和活跃投资者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客户总资产增至人民币4266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3469亿元增长23%。活跃投资者人数从2019年同期的1250万人增至1490万人,同比增长19.2%。 此次财报还披露了陆金所控股最新的管理架构及董事会任命和调整。董事长李仁杰退休,原联席董事长冀光恒出任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同时,陆金所控股任命赵容奭和计葵生为陆金所控股联席CEO,分别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板块。 知情人士透露,此前赵容奭与计葵生就分别一直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业务,此次任命更多是从管理架构上的考虑,新的管理架构更有利于两大业务板块的联动与资源整合。 对于2021年业绩展望,陆金所控股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将在人民币143至146亿元区间内,净利润将在人民币40至42亿元区间。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其中,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从信贷结构来看,12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500亿元,同比多增1522亿元,占当月新增贷款的44%,较11月份提升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提升9个百分点。 在业内专家看来,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整体上显示,金融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劲,表明企业看好后续需求复苏前景,信贷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加强。 “总体来看,202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63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年初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呈现“供需两旺”态势,项目储备较为充足,部分国有银行信贷增长较为迅猛,信贷“开门红”效应明显。 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强势增长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招商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年底信贷投放平稳收官,更多的是为来年储备项目。去年上半年,个人贷款受疫情影响较大,不过,全年已较2019年同比多增。 分部门来看,12月份,企业部门贷款新增5953元,比上月少增1859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多增17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097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减3831亿元和3132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550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522亿元。 “中长期贷款保持强势增长说明金融机构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发力,贷款结构有所优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 与温彬观点类似,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对公中长期贷款持续高增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基建配套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稳定向好。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2020年以来,银行业通过加大资源配置、创新金融服务,使制造业贷款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以工行为例,截至2020年末,工行境内投向制造业的各项贷款余额超1.8万亿元,增幅超过全行贷款平均增幅;中长期制造业贷款较2020年年初增长超2000亿元,增幅近50%。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信贷结构较前期持续优化,表现为短贷增长有所放缓,中长期贷款始终保持较高景气度,7至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合计新增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54万亿元,下半年宏观经济呈现持续修复格局,加强了信贷内生增长动力。”王一峰认为。 涉房类贷款趋谨慎 在制造业贷款稳步增长的同时,房地产贷款增长却面临趋缓态势。 数据显示,从12月份新增贷款结构上看,居民部门贷款新增5635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1899亿元和82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新增1142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1344亿元和493亿元;中长期贷款新增4392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增657亿元和432亿元。 在温彬看来,12月份居民新增贷款的减少,或与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渐发挥效果有关,同时,近期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复,或对消费形成一定制约,引起短期消费贷回落。 2020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从2021年1月1日起,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及机构类型,分档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 据一位国有大行信贷部门负责人透露,最近行内对涉房类贷款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具体还没有量化。 不仅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去年四季度以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也有放缓迹象。“个人按揭贷款由于有抵押,加上计提拨备比例低,更受银行欢迎,去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对个人按揭贷款发放量较大,到了四季度,额度已基本用完。”一位城商行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各行部署信贷投放重点 新年首月的信贷投放“风向标”意义总是备受市场关注。业内人士预计,整体信贷投放在2021年1月将保持较好水平,有望实现“开门红”,也为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形成支撑。 “一般而言,每年的1月份都是信贷投放的旺期,去年底的项目储备较为充分,目前来看,新年首月信贷投放增速较快。”某国有大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透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2021年信贷投放重点,各行也在近期进行了部署。工行表示,将围绕调结构、补短板、强活力等方面优化投融资布局,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农行提出,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着力支持一批优质科创企业,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更多金融资源。 “2021年,银行信贷资金将重点流向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也将是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重要发力点。”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核心观点 房贷集中度新规落地,符合长效机制,旨在防范风险、平稳发展,对房企、银行和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影响大于整体。 房贷新规落地,限额管理房贷 2020年末,央行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确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机构覆盖范围、管理要求及调整机制: 1、综合考虑银行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要求集中度不得超过相应限额。 2、对超过上限的机构设置过渡期,2020年12月末,超出管理要求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过渡期为4年。 本次房贷新规旨在降低房地产贷款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银行对地产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优化银行业信贷结构,辅助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政策一脉相承,符合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牢牢坚持房住不炒的地产政策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建立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和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评价考核工作是重要部分。我们认为,本次房贷集中度新规与现有政策思路一脉相承,符合长效机制,与此前出台的“三道红线”新规相似,旨在通过金融机构约束房企的融资行为,保持信贷增速合理平稳增长,降低房地产金融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同时限额信贷管理也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的长期预期,促进房市平稳发展。 新规影响几何?结构大于整体! 房贷新规落地影响如何?我们认为对企业、银行和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更大。 房企:新规扰动有限,融资结构变化。房企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信贷、自筹和销售回款,2020年1-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中信贷占比不足14.2%,自筹和销售回款占比较大,新规会扰动房企贷款,考虑存在信用分层问题,中小房企贷款可能难度提升,导致房企可能加速周转或通过债券等方式融资,整体扰动有限,融资结构变化。 银行:降低风险敞口,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对房贷集中度占比限额管理,一方面限额可以降低单一银行房贷风险敞口,避免房贷不良率上升等因素产生较大冲击,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降低地产市场波动对银行的冲击;另一方面,银行若想新增房贷,需先增加相应的其他贷款和资本予以配合,有助于优化银行贷款结构。 地产市场:影响相对间接,扰动相对有限。房贷新规对房企融资结构产生影响,房企自身可通过加速周转等方式应对,结合三道红线效果和过渡期安排,预计对房企融资的扰动是结构大于整体,因此对销售、投资、建工等数据扰动有限。我们预计房地产销售维持相对景气,土地和融资端压力可能导致房企重心向“被动再投资”的预售待竣工领域转移,施工平稳,土地财政依赖性和建安韧性对地产投资有支撑。 信贷结构调整,社融影响有限 预计新规对2021年信贷投放总量及社融的影响不大,主要影响信贷结构,有助于继续提高制造业信贷占比,房地产贷款占比将有所回落:1、新规对不达标银行设置了较长的过渡期,且比例考核的情况下,仅需房地产贷款投放速率低于总体贷款投放速率,因此更多的是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结构;2、2020年央行通过MPA考核等方式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信贷的投放比例,并强化对地产信贷投放的监管,意在加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就业。基本面改善,制造业资本开支需求有望提升,与本次新规相辅相成,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信贷占比;3、个人按揭贷款也将受限,这对地产销售可能带来冲击,进而拖累M1增速。综上,我们维持2021年信贷、社融全年分别新增19万亿和31万亿的判断,增速分别为11%和10.9%。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危机爆发
由于中外疫情控制效果差异,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在中外间存在很多差异。中国自三季度后已基本步入了后疫情时代,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已完全处于可控状态,经济进入全面复苏,社会生活恢复正常。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在货币领域的表现,自然会在货币、信贷增长的组合结构上表现出来:受货币政策临时性宽松边际后撤的影响,信贷增长稳中趋落,但市场经营主体活跃度的提高,使得金融机构同样信用创造带来的货币创造效应上升,使得两者间的差距缩小。 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底部徘徊”阶段,信用创造的货币增长效应下降,货币增速持续低于信贷增速;伴随经济低迷程度的上升,两者间的差距也在扩大,2017年下半年后最为明显,2016-2019年间,信贷增长超越货币增长的间距分别为2.2、4.6、5.4、4.6。2020年二季度后,中国经济强劲反弹,信贷增速和货币增速间的差距迅速缩小,2020年上半年(6月份为2.1),随后企稳在2.1-2.6之间运行,11月份差距为2.1。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的态势没有改变,因此预期两者的差距仍会缩小,2021年两者间将会处于胶着状态,但是否会形成稳定的“宽货币、紧信贷”组合,还有待后续经济和政策运行的变化。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宽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信贷增速超越货币增速,二是指社融增速超过信贷增速。第一层含义下的“宽信用”,通常体现经济运行状态;第二种含义则更多地体现了当下意义上的“宽信用”,即资本市场功能增强带来的金融发展和流动性宽松。随着经济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货币环境将重新回归中性,从而将带来“紧货币、宽信用”的完美组合状态。因为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高货币积极性;就意味着,未来货币积极性提高,有赖于货币中性下“宽信用”的发展。货币存量过分充裕的状态,使得随着结构性货币政策效力的逐渐发挥,资本市场在实体经济中的融资作用进一步增强,使得中国流动性环境得以实现“紧货币”的同时,“宽信用”得到发展。在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导向下,经济的疫情后强劲反弹,信贷增长的放缓的同时,社融就继续保持了增长回升的态势,就带来了“宽信用”局面的来临。2020年8月,社融增长开始超越信贷增长,11月份货币增长在信贷增长平稳下的回升,实际上就是宽信用发展的进一步印证。 实际上,自2020年初货币的临时性放松以来,中国“宽信用”的回升趋势就得到了加速。2020年8月份,中国社融增长结束延续2年多(自2018年4月起)的同比增长持续低于信贷增长状态,超越信贷增长,9月这一趋势进一步扩大,信贷余额同比增长受货币政策影响保持平稳的同时,社融增长持续回升态势并没有收到政策临时性放松政策回撤的影响,表明中国“宽信用”发展已然来临,说明中国结构性政策改善流动性结构的效力正在呈现,中国货币政策正常化也将得到延续。 从货币层次结构看,2020年以来狭义货币增速(M1)持续回升,虽然截至目前M1增速仍低于M2增速,但两者间差距已迅速缩小。剔除2020年1月份的异常值,M1低于M2的增速差,已由年初2月份的4.6缩小到11月份的0.7;2018年以来,M1增速低于M2增速的程度在持续扩大,最终稳定在4.0-6.0之间,并贯穿2019年全年。2020年下半年后,M1和M2间增长差距开始缩小,表明货币整体平稳中货币层次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从货币层次结构的变化进程看,结合经济层面变化,货币层次结构改变的变化趋势,逐渐呈现了“货币金叉”状态——M1从下方上穿M2。2020年以来货币增长最大的变化,不在于M2增长跟随因疫情改变政策的变化的,而在于货币层次结构的改变:M2保持相对平稳的同时M1出现了了快速回升的态势。M1超越M2的增长,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货币金叉”现象。当经济周期走出底部,处于上升阶段时,企业经营活力上升,货币活性增加,故而M1会快于M2上升,在统计上就会表现为M1上穿M2的“货币金叉”现象。显然,疫情虽然延后了中国经济走出“底部徘徊”阶段的时间,但疫情后经济迅速复苏,使得经济持续回暖态势逐渐成形,使得M1持续超越M2增长,不仅是一种短期现象,而且成了一种趋势性特征。 未来金融机构中性政策基调回归下,信用创造速度将放缓。由于“宽信用”的发展,相同信用创造带来的货币增加效应提升,故货币增长仍将维持平稳。 (作者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 )
原标题:3万变3千,花呗额度突然暴降,传递了什么信号? 一夜之间,互联网金融产品似乎从“香饽饽”变成了“过街鼠”。继紧急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各个主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又开始对互联网信贷产品授信额度下手。 昨晚,一大批网友在在各个平台反馈,称自己的花呗(支付宝信贷产品)的额度被减低了,下降幅度有的直接降了一半,有的从30000多被降到了3000元。 对于该情况,蚂蚁集团与花呗方面都给出了回应,前者表示花呗近期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也就是说,这些被调额的网友大多是“年轻用户”。 而花呗官方则表示,年轻用户刚步入社会,需要金融工具来周转日常开销,但花呗也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消费及还款能力,谨慎授信额度。 而之前蚂蚁集团在上市路演时,其董事长井贤栋曾透露,花呗日利率可低至约万分之二,大部分贷款的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左右或以下,花呗的利率制定和展示,均需符合监管的有关规定。 除了支付宝的花呗下调额度,微粒贷(微信支付信贷产品)在近期就官宣了下调授信额度。据腾讯微众银行发布额度调整通知,微粒贷额度将于2020年12月26日下调至20万元,已有借款不会受到影响。针对调整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遵照《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为促进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随着两大头部相继调低信贷产品的额度,相信后续京东白条、百度金融、天星数科等平台很快就会进行跟进,可预见的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即将迎来强监管。 对于花呗、微粒贷等互联网的信贷产品,外界对其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而在我们看来,这类产品对于年轻群体是弊大于利,为了争夺市场与用户,这类产品多数都已经违背了互联网贷款应当遵循的小额、短期、高效和风险可控原则,关于这点我们在《如果可能,我建议你停掉白条、花呗!》一文里进行了详细阐述。 最后,大家又是如何看待本次花呗、微粒贷下调额度呢?
2月3日,陆金所公布了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这是陆金所上市以来披露的首份年报。 财报显示,陆金所2020年全年营收520.46亿元,同比增长8.8%;净利润达122.7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录得136.02亿元,同比增长2.1%。 对于陆金所上市后年报首秀,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记者分析道:“陆金所首份年报亮相,这也是美国上市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中较早发布年报的公司。在2020年疫情影响以及金融类业务监管从严等背景下,陆金所的财务数据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其业务特点得到明显的体现,在零售信贷业务上,借款人以小微企业主为主的属性进一步强化,并且客群质量也在上移。” 小微借贷占比增长至74.4% 从运营层面上看,陆金所控股两大核心业务为零售信贷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 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末,陆金所零售信贷余额5451亿元,同比增长17.9%;累计借款人数达到1450万人,同比增长17.1%。 2020年第四季度促成新增贷款1327亿元。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冀光恒在年报中表示,有别于其他互联网平台的消费借贷业务,陆金所的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主。报告显示,在2020年第四季度,除消费金融外的74.4%的新增贷款发放给了小微企业主,去年同期数据为63.1%。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末,陆金所注册用户总数4620万人,活跃投资者为1490万人,客户总资产同比增23%至4266亿元。 陆金所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零售信贷业务新增贷款将在1750亿元至1800亿元区间内,财富管理业务客户总资产将在3850亿元至3950亿元区间内,总收入将在143亿元至146亿元区间内,净利润将在40亿元至42亿元区间内。 “陆金所2020年全年净利润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利润率增长还是不错的。零售信贷是陆金所倚重的业务,四季度这部分盈利能力不俗,而且新增部分很多来自于小微企业,逾期率从Q3的2.2%降到2%、优质贷款人占比提升到70%,这些反应信贷质量的风险指标改善,说明公司造血能力在提升,也有助于改善业务的能见度,我们认为这些会为日后市值的扩张提供可能。同时,结构上,随着陆金所科技平台收入占比提升,公司基本完成了由金融公司向科技平台转型。这对其之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表现都有着重大意义。”对于陆金所2020年业绩表现,老虎证券投研团队何勇对记者分析道。 冀光恒将出任董事长 李仁杰辞任 此次季度报告上,陆金所披露了董事会及高管的人事变动细节。 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退休,原联席董事长兼执委会主任冀光恒担任唯一董事长,董事会同时还任命平安普惠董事长赵容奭和计葵生为联席CEO,分别负责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李仁杰出生于1955年,今年刚好66岁,已到法定退休年龄。李仁杰的离任,也意味着联席董事长的架构在陆金所成功上市后不久正式结束。 冀光恒自2020年4月加入陆金所,担任联席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执委会主任等职位。 彼时,陆金所时任董事长为李仁杰,其全面负责董事会及整体协调管理。冀光恒加入后直接成为联席董事长,陆金所CEO计葵生则负责金融科技、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和国际市场。 “陆金所主要业务分为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块,分别主要对应平安普惠和陆金所,两块业务的负责人一直是赵容奭和计葵生,此次两人被任命为联席CEO,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架构,冀光恒作为陆金所控股唯一董事长,董事长+联席CEO的管理架构利于两大不同业务板块的独立发展又保持了业务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对于当前的人事架构,于百程对记者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