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资金直达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有新举措。记者昨日从银保监会获悉,为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维护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银保监会近日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融资各环节为主线,以是否提高融资综合成本为标准,同时考虑信贷资金供给侧和需求侧,对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及收费管理作了规范,强化了内部管控、外部监督与激励的作用。 《通知》明确不同融资环节要求。在信贷环节,要求取消部分涉企收费,细化严禁贷存挂钩和严禁强制捆绑销售等现有规定,鼓励银行提前开展信贷审核。 具体而言,取消信贷资金管理等费用。银行不得收取信贷资金受托支付划拨费。对于已划拨但企业暂未使用的信贷资金,不得收取资金管理费。对于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不得在贷款合同中约定提前还款或延迟用款违约金,取消法人账户透支承诺费和信贷资信证明费。 严格执行贷存挂钩、强制捆绑搭售等禁止性规定。除存单质押贷款、保证金类业务外,不得将企业预存一定数额或比例的存款作为信贷申请获得批准的前提条件。不得要求企业将一定数额或比例的信贷资金转为存款。不得忽视企业实际需求将部分授信额度划为银行承兑汇票,或强制以银行承兑汇票等非现金形式替代信贷资金。不得在信贷审批时,强制企业购买保险、理财、基金或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等。 银行应根据企业申请,在存量贷款到期前,提前做好信贷评估和审核,提高响应速度和审批时效。在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和外部环境等未发生明显恶化时,不得无故提出导致融资综合成本明显提高的新的增信要求;不得以断贷为由提高贷款利率,确保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以合理成本获得贷款;不得继续对“僵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挤占银行可贷资金,推高其他企业融资成本。 在助贷环节,要求银行明确自身收费事项,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管理,评估合作机构收费情况。《通知》强调,实行“两个严禁”:银行应掌握支持信贷决策的客户信息,严禁将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实质性职责交由第三方机构承担,防止导致间接推高融资成本;严禁银行将信贷资金划拨给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防止信贷资金被截留或挪用,减少企业实际可用资金。 在增信环节,要求银行合理引入增信安排,从银行独立承担、企业与银行共同承担、企业独立承担三个角度,对信贷融资相关费用承担主体和方式等提出要求。 在考核环节,对银行资金定价管理、信用评级和拨备计提等影响融资成本因素提出要求,并要求绩效考核取消不当激励。 《通知》还要求,完善融资收费管理制度。细化收费制度执行要求,针对不同适用情形实行差异化处理,避免分支机构在执行中“一刀切”。在业务合同中列明服务内容、价格和收费方式等,不得超出合同约定范围收取额外费用;对于先收费后服务、已收费但业务提前终止的,应确保收费与服务内容匹配。鼓励对小微企业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厘定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收费标准。 《通知》自2020年6月1日起实施。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参照执行。
上证报记者独家获悉,银保监会、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近期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就信贷、助贷、增信、考核等6个环节,提出了20条要求,以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维护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文件,《通知》下发的一大背景是,尽管银行业保险业持续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对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不合理收费、贷存挂钩和强制捆绑搭售等问题。 就信贷环节,《通知》要求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一是,取消信贷资金管理等费用。银行不得收取信贷资金受托支付划拨费。对于已划拨但企业暂未使用的信贷资金,不得收取资金管理费。对于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不得在贷款合同中约定提前还款或延迟用款违约金,取消法人账户透支承诺费和信贷资信证明费。 同时《通知》要求严格执行贷存挂钩、强制捆绑搭售等禁止性规定。银行不得要求企业将一定数额或比例的信贷资金转为存款。不得忽视企业实际需求,将部分授信额度划为银行承兑汇票,或强制以银行承兑汇票等非现金形式替代信贷资金。不得在信贷审批时,强制企业购买保险、理财、基金或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等。 在助贷环节,《通知》提出要合理控制融资综合成本。包括:明确银行收费事项;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管理;实行“两个严禁”。 特别是第三方机构方面,《通知》要求,对于第三方机构推荐的客户,银行应告知直接向本行提出信贷申请的程序和息费水平。同时,银行应对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由一级分行及以上层级审核第三方机构资质,并在合同中明确禁止第三方机构以银行名义向企业收取费用。 “两个严禁”是指,严禁银行将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实质性职责交由第三方机构承担;严禁银行将信贷资金划拨给合作的第三方机构。 在增信环节,《通知》要求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减负。要求银行合理引入增信安排,由银行独立承担的费用,银行应全额承担;由企业与银行共同承担的费用,银行不得强制或以合同约定方式向企业转嫁。由企业独立承担的费用,银行、保险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应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支出。 就考核环节,《通知》提出要考虑企业融资成本因素。加强资金转移定价精细化管理,鼓励银行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内嵌到内部定价环节。在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时银行应在精准核算的基础上动态调整。对于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鼓励银行加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力度,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通知》还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完善融资收费管理,加强内控与审计监督。 此外,就监督管理方面,《通知》提出发挥跨部门监督合力和正向激励。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完善违规收费举报查处机制,明确跨部门信息共享、依法惩戒等工作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推进市场中介机构服务收费规范化。对于低成本融入资金而挪用套利的企业,经银行报告人民银行将其纳入征信系统。 据悉,上述《通知》今年6月1日开始起实施。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沈建光 5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20年4月金融及信贷数据。整体而言,在经历一季末的天量投放之后,新增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在4月均有季节性回落,总体符合预期;但仍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前四月社融和人民币信贷分别合计新增14.17万亿、8.8万亿,均为历史同期之最,表明当前总体延续了中国国内全面复工复产背景下、融资需求持续恢复的态势。在笔者看来,疫情之下金融及信贷数据持续表现强势,当前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宽松发力基调已十分明确。 随着全球疫情发展与防控形势的变化,一季度的国内供给侧冲击已经过去,当前最大的问题已是国内消费恢复滞后、海外出口订单减少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当前,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宽松之外,更需要积极财政的发力,5月两会对财政政策的部署显得尤为关键。 一、人民币信贷继续发力,结构调整不断向中长期倾斜 4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1.7万亿元,与3月相比呈现出季初较季末投放明显减少的季节性规律,但较去年同期仍大幅多增6800亿元。 结构来看,居民短贷当月新增2280亿元、同比多增1187亿元,中长贷则与3月水平大体相当、新增4389亿元;与国内防控措施已很大程度上解禁、居民消费和房地产销售活动步入加速回暖通道密切相关,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4月环比回升超15个百分点。 企业方面,票据、短贷、中长贷4月分别新增3910、-62、5547亿元,同比分别多增2036、1355、2724亿元;工信部数据显示4月下旬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接近90%,企业全面复工之下,融资需求恢复态势延续。此外,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继续有所提升,政策引导下金融对实体的中长期支持力度在强化,或对投资回升形成一定支撑。 二、债券发行延续火爆,社融保持强势 4月社融新增3.09万亿,同比大幅多增1.42万亿,贷款和债券发行成为双支柱。其中,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当月新增1.62万亿。 债券一级市场持续火爆表现,企业债券融资新增连续两月接近万亿。近期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使利率走廊下限下移,资金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企业发债需求旺盛、投资人配置意愿强烈。当然,从信用债发行统计数据来看,低评级债券仍占比极低,发债资金主要流向大中型企业,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债券融资渠道仍须拓宽。 其他分项来看,第二批专项债额度的下达保证了4月发行力度不减,当月地方政府债券新增3357亿元;股票融资当月新增315亿元。非标贡献仍然有限,委托和信托贷款仍在收缩通道,尤其资金信托新规的出台将进一步压缩后者的存量空间。 三、天量投放助M2创2016年12月以来新高 货币政策宽松和融资需求持续恢复之下,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货币派生不再受到经济暂停的制约,供需双方动力均较为充足,4月M2同比增11.1%,为2016年12月以来新高。结合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的最新定调,M2增速未来有望进一步走高。 四、货币政策宽松已至,下一步关键是两会财政政策发力 总体而言,疫情以来中国货币及信贷政策的基调已十分确定,即在总体宽松基础之上,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加大中长期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仍是核心任务。 然而,想要尽快促进实体经济的恢复,仍须财政政策发力支持。尤其是,防控措施逐步解禁以来,中国生产端正在迅速恢复,截至5月9日五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升至54.27万吨,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但消费端的恢复仍明显滞后,加之二季度外部供需中断的冲击将接踵而至,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已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上述背景下,5月两会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显得尤为关键。 笔者在此前文章《再议破除“四万亿”恐惧症》中已经明确表达了观点,即当前政策面财政应加大力度,尤其不应被“四万亿”恐惧束缚手脚。例如,大幅提高赤字率至GDP的5%、增发3万亿抗疫特别国债来扩充财政资金来源;重点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支持发放消费券、现金券,以保民生、促消费;加强对就业基本盘即广大中小企业的定点帮扶,降低企业税费、完善公积金制度,配合货币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如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创设融资担保基金;发力新基建,加大对5G、冷链物流、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投资等。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张晓晨为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科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因暴力催收被查,51信用卡的隐患早已埋下 互金圈再次大地震。这次的震源,是位于杭州市紫霞街80号西溪谷国际商务中心G座,51信用卡(2051.HK)的总部。 10月21日,杭州警方在官方微博公告称,对51信用卡有限公司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开展调查。 当日,这家于2018年7月上市的科技金融独角兽,股价直线下挫。截至收盘,51信用卡报收1.77港元/股,跌幅达到34.69%,创下历史新低。 事实上,游走在监管边缘的51信用卡,一路走来的种种选择,早已为如今的困局埋下了隐患。眼下的地震,或许只是迟到的刹车。 剑走偏锋 “摒弃银行,每个人都有更好的交易。”这是全球第一家P2P网贷平台Zopa的口号。 51信用卡董事长孙海涛对此显然有不同的理解,他创立的51信用卡并没有“摒弃银行”,而是和银行形成了同盟,充分利用了银行的信用卡客户,从信用卡管理需求切入,通过“曲线”实现他的P2P王国。 他的这种剑走偏锋的思想,可能来源于早年创业经历。 2007年,年仅28岁的孙海涛创立了房途网,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创业。在房途网,他凭借之前创业积累的三维地图实景技术,试图通过让购房者和租房者直接在三维地图上找到房东或经纪人,从而摆脱房地产公司的中介,让个人与个人直接交易。由于房地产中介公司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集团,这种另类的P2P尝试并未取得成功,但P2P已经在孙海涛心中埋下种子。他最终将业务交给团队,自己选择另起炉灶。 2012年,孙海涛拉着创始团队闭关一个月,开发出了51信用卡。在金融领域,最大的利益集团无疑是银行,与银行合作而不是竞争,51信用卡在推广时受到的阻力更小,在业务上更多承接的也是银行不愿意做的高风险业务。 但正是这种剑走偏锋,为51信用卡今日的困局埋下了隐患。 51信用卡起家时的主要业务并非是P2P,而是信用卡科技服务费。这项业务占据公司2015年营业收入的一半。 具体而言,信用卡科技服务费主要包括两部分的业务。其一是申请人通过51信用卡办理银行信用卡,51信用卡向银行收取渠道费;其二是51信用卡利用沉淀的客户消费数据,为银行提供信用、风险等各类分析服务,由此获得51信用卡与银行的联名信用卡分成。 在这两类业务的推动下,51信用卡的信用卡科技服务费收入从2015年的4501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56亿元,几乎每年都有翻倍增长。 数据来源:Wind,界面新闻研究部 但这种速度并不能让公司满意。光靠2.56亿元的信用卡科技服务费,显然撑不起51信用卡这个“互金独角兽”的体量。信贷服务(即P2P业务)是必经之路。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信贷服务的借款客户包括两类,一类是已经持有信用卡的客户,但是他们有更“即时”的金融需求。另一类客户是非信用卡持卡客户。第一类客户虽然持有信用卡,但在资金周转不畅时,需要通过向第三方借款来保证信用卡不发生逾期;第二类客户则缺乏信贷基础数据。这两种客户对银行来说质量较差,这也是P2P的通病。 不过,51信用卡还是把P2P业务作为2018年上市时最大卖点,以证明其信用卡生态强大的变现能力。公司的招股书中指出:“2017年,面向信用卡持卡人的贷款有74.1%来自公司的信用卡管理用户,信用卡管理平台的借款人数占平均月活用户的比例从2015年的0.9%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10.2%,证明了公司将信用卡管理用户转化为借款人的强大能力。” 2015年,51信用卡信贷服务收入仅为1675万元,2018年增长到20.5亿元,三年增长近136倍,占营收的比例也从不到20%增长到70%以上,这种成长速度甚至超出了孙海涛的预期。 挣扎 转折点就发生在2019年。51信用卡2019年上半年信贷撮合及服务费收入8亿元,同比下滑13.9%,在营收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73.2%骤降至57.4%。 51信用卡在半年报中指出:“我们在2019年上半年采取审慎增长的策略,实施更加严格及稳健的风控措施。”这样的“审慎”也许还是来的太晚。2018年,各地就开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专项整治,要求P2P平台落实“三降”(即出借人人数、业务规模、借款人人数下降)。 51信用卡的“审慎”策略并不是降低贷款撮合总量。可以看到,51信用卡2019年上半年针对信用卡和非信用卡持有人的贷款撮合量分别为120.9亿元和17.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77%和20.3%。 事实上,51信用卡试图通过降低信贷的笔均借款规模和笔均期限来控制风险。针对信用卡持卡人的贷款笔均规模从去年同期的1.54万元降至1.08万元,笔均期限从去年同期的14.5个月降至10.8个月。但对风险更高的非信用卡持有人借款,51信用卡却更加“放任”,贷款笔均规模和笔均期限不降反升。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界面新闻研究部 不过,由于非信用卡持有人贷款规模占比较小,公司2019年上半年总体信贷的笔均借款规模和笔均期限还是下降的。这最终导致了公司上半年信贷服务收入的下滑。对此,一位互金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单笔贷款规模越大和贷款期限越长,对借款人的吸引力越大,公司可以收取更高的服务费。” 在信贷服务收入下降的同时,51信用卡的另一项业务介绍服务费却增长迅猛,但这可能也是公司无奈的选择。 介绍服务费本质是51信用卡对其他互金平台的渠道费,公司利用自身的流量将一部分客户导给外部的线上借贷平台。2019年上半年,51信用卡介绍服务费收入接近2亿元,同比大增134.5%。也就是说,很多贷款业务其实公司已经不敢接了,不得不将其转给外部P2P平台。51信用卡在半年报中提到,2019年6月,公司赋能其他金融机构向公司客户提供的信贷规模已经超过自身P2P平台。 这说明51信用卡自身P2P平台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监管,另一方面可能源自公司P2P业务粗放发展带来的损失。 51信用卡2018年贷款利息收入为8837万元,支付给信托优先级持有人的利息开支(相当于资金成本)为4464万元,预期信用损失为5165万元,两者相加已经高于公司贷款利息收入,相比2017年明显恶化,这显然是很难持续的。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界面新闻研究部 节流换来的利润增长 尽管51信用卡已经面临诸多问题,但这家公司2019上半年经调整纯利还是达到3.08亿元,奇迹般的同比增长12.9%。 节流在其中做了最大贡献。半年报显示,51信用卡在营收增长9.8%的同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同比下滑9.8%、30%、30.7%,显得很反常。 如果不是遇到了严重问题,很少有公司会这么做。 如今,随着51信用卡被查,孙海涛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如果51信用卡最初不涉足P2P业务,甚至如果P2P业务能够早点刹车,51信用卡可能成为一个为用户提供信用卡管理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但历史没有如果。
信贷增速季节性回落需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央行发布的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低于市场预期。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个和0.6个百分点。 “7月信贷增量环比同比都明显回落,除季节性因素外,银行体系内的信用分层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风险偏好,加之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压力较大,表内信贷融资供需两端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信贷增速明显回落。”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说。 具体来看,中长期信贷方面,7月中长期贷款增速低于去年同期,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417亿元提供了一定支撑,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678亿元延续相对不足,居民部门购房需求依然是中长期信贷的支撑。 短期信贷方面,7月企业短期贷款减少2195亿元,同比环比均大幅减少,居民部门短期信贷7月仅增695亿元。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从居民短贷来看,7月消费可能承压。票据融资在7月末得到了监管层支持,经历了“贴现率破1%”事件后终于环比增速转正,票据融资增加1284亿元,但同比依旧少增1100亿元。结合上述长短期信贷数据,弱需求现状逐步得到验证,短期运行较为低迷。 “7月企业短贷减少2195亿元,票据融资同比少增,也表明当前部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依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流动性约束。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显示的贷款加权利率来看,随整体利率有所下降,但其背后可能与信贷投向结构更加倾向于风险较低客户有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实体经济运行压力犹存背景下,机构风险偏好改善仍有较大空间的现状。”陈冀说。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李奇霖认为,上述现象可能也与6月季末冲存款行为有关。一般在季末月,为了应对存款考核,银行一方面会利用企业短贷来派生存款,在6月过后,这些短期贷款陆续到期,带来企业短期贷款的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会使企业选择用票据来应对资金结算,在6月过后,替代作用消失形成反馈。此外,由于1月份票据冲量较多,6个月期票据大量到期也间接造成了票据的大幅少增。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7月社融增量为1.01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7%,较上月低0.2个百分点。其中,对实体人民币贷款增量8086亿元,同比少增4775亿元。陈冀认为,信贷投放低于预期,小幅拖累社融增速。 表外融资方面,降势有所增大。7月委托贷款降987亿元,信托贷款降676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4563亿元,贡献了较大降幅。 “7月房地产信托贷款受到监管指导,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大幅减少与低迷的企业短期信贷、低M1增速三者互相印证。”明明认为,目前非标监管边际趋紧,同时票据清查使得企业票据套利难度增大,预计表外融资难以快速上行。 7月份,企业债发行单月净融资2240亿元,同比多7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有较大提升,7月单月净融资额4385亿元,同比多2534亿元。陈冀认为,尽管地方专项债同比增速较快,但今年地方债发行已经有所减速,对于7月社融增速的支持有所减弱。 “在房地产领域信用派生力量被限制,在信用扩张的资产端缺乏有效依托的情况下,若专项债不扩容,随着专项债下半年发行额度减少与低基数效应逐渐消失,年内社融增速高点大概率已经过去,需要警惕信用收缩再度出现的可能。”李奇霖说。 7月M2同比增速8.1%,同比环比均有所减小。M1同比增速3.1%,环比降低1.3%,同比减少2%。明明认为,银行表外融资减少叠加信贷不足是M2增速下滑的原因。M1低增速与企业短贷低增相互印证,后续应当继续保持观察,以确定狭义货币增速的底部区间。 “M2增速回落主要受信贷不及预期、市场流动性分层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7月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在于缓解市场流动性分层压力,并兼顾外部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压力,并未大幅向宽松调整对M2增速形成必要支撑。未来政策依然会维持稳健状态,鉴于M1、M2增速双双回落,若美联储持续降息,受外部降息潮推动,国内需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引导国内市场利率缓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陈冀说。
信贷增速回落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少增3975亿元;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专家表示,信贷增速回落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表外融资收缩影响社融增速,未来货币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M2增速有所下滑 数据显示,7月末,M2余额191.94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4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银行表外融资减少叠加信贷不足是M2增速下滑的原因。狭义货币(M1)低增速与企业短贷低增相互印证,后续应当继续保持观察,以确定M1增速的底部区间。 “M2增速明显回落,货币政策或微调逆周期调节力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M2增速回落主要受信贷不及预期、市场流动性分层压力、货币政策维持相对稳健等因素综合影响。未来政策依然会维持稳健状态,鉴于M1、M2增速双双回落,若美联储持续降息,外部降息潮推动,国内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引导国内市场利率缓降,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再次实施定向降准等都在可选项之中。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7月企业存款大幅下降近1.39万亿元,是7月M2增速走低的主要原因,这既与半年末时点前后数据大幅波动相关,也与当月贷款数据偏弱相印证。7月居民存款小幅下降约1000亿元,符合季节性特征。 信贷增速季节性回落 连平表示,7月信贷增量环比同比均明显回落,除季节性因素外。银行体系内的信用分层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风险偏好,加之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压力仍大,表内信贷融资供需两端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信贷增速明显回落。 “企业长贷转好,比例提升,一是与监管有意引导银行加大中长期贷款,优化贷款结构有关;二是二季度末地方债重新放量,基建领域的信贷需求可能有所起色。”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称。 社融方面,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103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信贷投放低于预期,小幅拖累社融增速。”连平称,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幅减少4563亿元,则是7月社融增速小幅回落至10.7%的主要因素。考虑到对于存量不合新规的表外融资清理期限有所延长,短期的表外融资收缩过快对于社融增速的影响可能是暂时的。当然尽管地方专项债同比增速较快,然而今年地方债发行已有所减速,对于7月社融增速的支持有所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