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从2013年6月末的4.85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6月末的10.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9%。同时,在各类绿色融资中,绿色信贷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90%,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聚焦到气候投融资领域,我们在银保监会公布的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统计表中,将对二氧化碳减排具有明显贡献的绿色信贷项目认定为气候投融资支持的相关项目。根据此测算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气候投融资信贷工具余额占绿色信贷余额的比例持续增加,大约从66%增加至70%左右。其中,2017年6月气候投融资信贷余额为5.7万亿元,占全部绿色信贷余额的69.5%,假定之后气候投融资信贷工具规模占绿色信贷余额的比例仍然保持在70%,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0.6万亿元的数据来测算,其中的气候投融资信贷余额预计达7.4万亿元。 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向低碳行业倾斜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而银行业新增贷款投向也正在向低碳行业倾斜。2011年到2017年间,我国银行业每年的新增贷款中,投向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规模占比均有所下降,而这几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相对较大;同时,投向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对较小的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新增贷款规模占比有所上升。 银行的二氧化碳综合减排效益 通过绿色信贷余额的稳定增长,以及银行新增贷款结构的变化,均可看出银行有力支持了我国近年来的低碳转型发展。但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仍然没有发展出一个可以直接反映银行业信贷资金碳减排综合效益的指标体系,从而无法衡量目前信贷资金的碳减排效率。目前我国银行业仅仅是通过公布绿色信贷规模来间接反映对于碳减排的贡献,但客观说来,资金规模无法直接展示银行信贷投放到底产生了多少二氧化碳减排效益。我国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银保监会在披露我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的同时,也披露其产生的环境效益数据,其中2017年6月末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91亿吨。 然而,该指标仍有美中不足:首先,该指标是根据绿色信贷支持项目建成后的年节能减排量估算,因此,其反映的是未来这些“项目建成后预计”将达成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而并不是“当下实际”的发生值。其次,该指标仅能反映出银行的绿色信贷投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效益,所有信贷投放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综合效益尚无法反映。从图1可以看到,绿色信贷余额在我国信贷总余额中的占比仅为10%左右,而对部分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则反映在剩余90%的“非绿”信贷中,这些行业恰恰对我国碳排放总量影响最大。在这些“非绿”信贷中,如果银行将更多的信贷从高排放行业转向低排放行业,也会对我国的碳减排产生积极效益。 构建银行业碳减排效益综合指标 银行业碳减排效益综合指标:信贷碳强度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自身的直接碳排放量较小,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其信贷投放行业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量大小,为此,我们基于信贷投放行业的碳足迹,测算了一个可以反映银行单位信贷碳减排综合效益的指标——信贷碳强度,即每新增一单位信贷投放将引致的完全二氧化碳排放量。 我国银行业信贷碳强度测算 信贷碳强度指标沿用了碳足迹的测算思想:各行业在开展生产的过程中,大多需要投入化石燃料,从而产生直接的碳排放;但除此之外,其投入的中间品在生产过程中同样也会排放二氧化碳,而这部分碳排放的产生,是为了生产下游行业所需的产品,因此可以理解为是下游行业的间接碳排放。这样的间接碳排放,可以沿着行业间的产品供需关系,一直追溯到产业链的起点。 依据此思想,银行的信贷投放活动虽然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但是由信贷资金支持的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却会产生碳排放,而且还会由此进一步引致其上游产生碳排放,因而,不能仅仅考察银行信贷所直接指向的产业、企业或产品的碳排放,而是需要全产业链来计算银行信贷投放所综合引致的所有碳排放。由于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差异较大,最终银行的信贷碳强度将是一个综合的指标,而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业结构将成为影响该指标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我国银行业整体信贷投放结构数据为基础,测算我国2011-2017年银行业整体信贷碳强度指标。首先,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我国2011-2017年12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其中投入产出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来自GCP,行业直接碳排放量根据各行业能源消耗比例估算。 图3展示了碳排放强度较大的五个行业在2011年到2017年间的碳强度变化,均有一个下降的趋势,其中,2017年相较2011年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较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建筑业,分别下降了51.9%和47.3%,这可能和我国在此期间高铁和电动车的发展密切相关。各行业碳强度的下降折射出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通过节能减排升级实现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效。 利用银行每年各行业新增的信贷规模数据,结合已测算出的各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可测算出每年银行新增贷款所引致的完全碳排放量,其中各行业新增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由于每年新增贷款规模在变化,再通过该完全碳排放量除以每年的新增贷款规模得到的强度指标更能够客观反映出银行对碳减排作出的贡献,该强度指标即为我们所说的信贷碳强度。 图4展示了我们测算的2011-2017年我国银行业信贷碳强度结果,可以看到,短短6年间,我国银行业信贷碳强度从2011年的26.3吨/万元下降至了11.3吨/万元,大幅下降了57.3%,而在此期间,我国的单位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只下降了31.1%。也就是说,银行信贷的碳排放强度比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出现了更大比例的下降,由此折射出银行业在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减排方面比经济整体结构变化的步伐更快。 信贷碳强度指标的下降既反映了各产业自身节能减排升级带来的减排成效,也反映了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带来的减排成效,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假设2011年到2017年,我国银行业每年的新增贷款投向行业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以2011年结构为基础),则2017年信贷碳强度将比2011年下降44.6%,这一部分代表的是各行业通过节能减排升级带来的碳减排效益,而实际信贷碳强度下降了57.3%,剩余的12.6%则是由产业结构低碳转型带来的减排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节能减排边际效益递减将会显现,未来要实现进一步的减排成效还需要依赖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对而言,中小银行无论是在线上存单发行、线下同业存款,还是在传统存款方面,都面临一定压力,规模越小的银行压力相对越大。 当前正是银行年末冲刺、备战来年“开门红”的关键时期。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调研了多家银行,整体来看,在负债成本、资本充足率方面具备优势的大银行大多可以“淡定”跨年。相对而言,中小银行无论是在线上存单发行、线下同业存款,还是在传统存款方面,都面临一定压力,规模越小的银行压力相对越大。 □ 资产端:完成全年放贷任务 信贷结构持续改善 根据记者调查,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下,银行普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其中普惠金融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突出。 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已经完成年度信贷投放任务,对公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利率水平显著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信贷结构持续改善。 近期披露的社融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消费和对公中长期贷款成主要增长点。 某银行浙江二级分行行长表示,信贷增量方面,该行在9月末即完成年初制定的160亿元信贷增量目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也超额完成,增幅超过40%,绿色信贷、战略新兴贷款均提前完成全年计划。 某城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截至11月末,今年以来贷款增量近300亿元,较年初增长逾20%。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逾50亿元,增速高于其它各项贷款,实现了“两增两控”。 某股份制大银行北方某省分行行长对记者表示,该行已经完成了全年信贷投放任务,目前该行信贷利率水平较以往明显下降,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对公业务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业务减费让利会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因此,利润水平相对较高的零售业务成为各家机构的发力重点。 三季度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回升,银行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不少银行抓住这一时机抢收零售业务。前述城商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行将零售业务作为未来利润和负债的重要来源,信用卡、消费信贷成为重要业务增长点。 负债端:中小银行压力增加 严盯高成本负债 年底一般是银行“揽储”大战硝烟四起之时。 多家银行高管表示,为了给来年工作开一个好头,近期都在积极开展储蓄业务。记者还实地探访了北京多个银行网点,据银行工作人员透露,监管层密切关注银行实际业务中的存款利率水平,各家银行都比较谨慎,针对个人储户主要推荐大额存单和三年期定存,利率整体来看较往年变动不大。备受关注的结构性存款压降方面,由于12月压降规模有所降低,部分银行负债压力或有所改善。 目前来看,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不断走低,截至12月13日,本月同业存单净融资规模为-7270.20亿元。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同业存单净融资额发生变化,反映的是银行负债端资金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中小银行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中小型银行揽储能力明显弱于大银行,对长期限同业存单需求更强,发行量居高不下。此外,同业存单净融资额走低,主要系存单到期规模较大,需要通过新发填补缺口。预计未来同业存单整体存量趋于稳定,净融资额难以大幅增高。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更加依赖同业存单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城商行和农商行情况则有所分化。分区域来看,东南沿海省份受影响较小,四川、内蒙古、山东地区的银行压力相对更大一些。 有温州地区农商行行长对记者表示,银行负债情况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温州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该行区域网点优势明显,存款业务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有城商行高管表示,在负债方面,该行持续加大个人存款营销,存款在负债总额中占比保持较高水平。截至11月末,存款余额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存款在负债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7%。同业负债余额和占比均实现下降。 展望:资本补充需求仍急迫 展望2021年,多位接受采访的银行人士指出,预计2021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基调不改,在此基础上,不排除净息差继续收窄。同时,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犹存,2021年银行通过合理利润补充资本变得更为重要,预计资本补充需求将明显增加(主要是债务类融资)。 前述股份制银行北方某省分行行长表示,目前该行贷款业务规模已经受到资本充足水平的制约,预计2021年该行需要补充资本金。 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在经济逐步复苏以及信用环境边际收敛的背景下,明年信贷供求矛盾有所加剧,令市场担忧信贷利率存在上行压力。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继续强调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目前,尽管贷款基础利率维持不变,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机制仍将发挥作用,后续贷款利率仍有小幅下行空间。 展望明年,王一峰指出,疫情后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或进一步显现,不良处置压力依然较大,资本补充任重道远。在此情况下,加强负债成本管控,维持存贷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NIM)大体稳定,是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所在。建议继续强调利率自律机制,对创新存款、网络存款等变相突破自律机制的产品维持从严监管态势,防范中小银行推高存款成本和自身流动性风险。
2017年3月5日,和信贷成交总金额突破100亿,顺利晋级网贷行业百亿阵营。截止3月5日,网贷之家TOP100的平台中,仅46家平台成交额过百亿,其中33家平台位居前50,和信贷也名列其中。 1295天100亿,为用户赚取的收益达3亿,和信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网贷行业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发展的稳”。经过近四年的积累,和信贷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优势也日益显现。和信贷官网发布的2016年运营报告显示,去年平台成交额达到426,785万元,环比增长152%。除了交易额外,平台在用户量、出借笔数、资产端门店数量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 和信贷CEO周歆明表示,平台持续稳健的发展是86万用户支持和信任的结果,更是政府和监管部门不断优化行业环境、规范行业秩序、促进行业与平台良性调整与发展的结果。 自去年网贷监管细则发布起,和信贷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实现了监管部门规定的银行资金存管、借款限额等要求,跑在了监管有效期的前列,稳居网贷第一梯队。 进入网贷发展的下半场,资产为王的时代已到来,优质资产竞争成为关键。和信贷通过前瞻性的布局,实现了向消费金融及其细分领域的业务转型,并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设立百余家资产端审核门店,在获取一手优质资产方面优势明显。这样不仅保证了平台资产端资源持续稳定的信息输出,而且有效提升了资产的安全性。 在合规的运营、完善的风控、优质的资产和健全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体系等内部能力建设基础上,和信贷还紧紧围绕用户资金与收益安全这一核心与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合作,为用户安全再添一重保障。 和信贷CEO周歆明表示,100亿,不只是数据,它凝聚了广大用户的信任,它是和信贷坚持内功修炼,持续发展的印证。在这个基础上,和信贷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以更丰富的服务类型、更完善的风控、更安全的保障措施为广大用户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区间内提供高一点的预期收益,助推用户实现财富持续增值。
今年以来,全省农信系统着力提升服务质效,创新纾困措施,激发消费动能,全力打好“信贷”组合拳,为复工复产、春耕备耕、脱贫攻坚和民生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扩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全省农信系统通过实地走访慰问了解客户需求,强化信贷客户储备,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省农信联社下发专门文件,在全系统启动“暖春行动”,加大复工复产、春耕备耕以及脱贫攻坚贷款的调度监测;各农商银行积极与地方政府、工商联、街道等沟通协调,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电话询问和实地走访,及时发放贷款支持“三农”和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截至4月末,全省农信系统贷款余额6577亿元,比年初增加507亿元,增长8.35%,贷款总量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涉农贷款余额4443.77亿元,较年初净增202.56亿元,增幅4.7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83.64亿元,较年初净增246.51亿元,增幅9.01 %。 一是全力支持复工复产。对临时因疫情防控需要扩大产能的企业,适当降低授信条件和利率;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及发展前景好但暂时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通过实施优惠利率、调整还款周期等方式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截至4月末,全省农信系统累计为5042家复工复产企业发放贷款378.14亿元。 二是主动服务春耕备耕。一方面,根据春季生产资金需求,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和企业予以及时支持,应贷尽贷;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还款困难的,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合理采取续贷、展期等措施,帮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加大对辖区内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直供疫区农产品种养殖、生猪全产业链、早稻扩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涉农企业的信贷投放,尤其是推动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截至4月末,全系统共投放春耕备耕贷款23.27万笔,金额145.7亿元。其中,发放农户贷款20万户,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9037户,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37万户;发放农资储备、购销等用途贷款51.21亿元,发放农产品生产、加工、调运、购销用途贷款76.68亿元,发放农田水利建设贷款17.81亿元。 三是持续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严格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贷尽贷”,对脱贫摘帽农户归还贷款后允许再次发放贷款;及时总结宜章扶贫小额信贷深化试点工作,扩大贷款额度、延长帮扶期限。积极纾缓贫困农户因疫情造成的还贷压力,对符合条件的贫困贷款农户,给予最长6个月的延期还款条件,防止因疫返贫。今年以来,全省农信系统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6.7亿元。 二、推出个性化信贷产品。省农信联社和省农担公司联合印发《“惠农担—农机贴息贷”产品实施方案》,针对省内现代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购置湖南省农机购置补贴机具发放政策性贴息贷款,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农机购置快速获得低成本资金提供贷款支持。根据借款申请人实际情况,贷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为10—300万元,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贷款额度可放大到1000万元。 此外,全省农信系统积极满足特色化融资需求,陆续推出“战疫贷”“复业贷”“安心贷”“平安贷”“兴商贷”“湘E贷”等多款信贷产品,较往年同期同类贷款品种利率下浮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汝城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用于支持生猪养殖的“富民贷”,贷款利率下降近2.2个百分点,每100万元贷款每年可节省2.2万元利息成本。截至4月末,该行累计发放“富民贷”26笔共计216.5万元。 三、着力优化金融服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农信系统及时出台金融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条措施,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全力支持疫情防控、春耕备耕、复工复产、民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合理纾缓客户临时困难。省联社及时调整优化系统,解决贷款续贷、展期、临时性还本付息的通道问题,缓解客户现金支付压力,妥善解决征信异议。客观分析客户持续生产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一户一策,采取展期、续贷、重组、降息等措施,稳妥支持医疗疾控及配套生产服务经营主体、受疫情影响较大客户渡过临时困难,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截至4月末,全省农信系统办理续贷784户,金额66.26亿元;办理展期528户,金额31.16亿元。 二是加大信贷精准支持力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省联社迅速下发重点防疫企业、复工复产企业名单。农商银行开辟信贷服务绿色通道,引导客户使用“福祥e贷”等线上贷款方式办理贷款52.1亿元;主动减免结算手续费、客户评估费和抵押登记费等费用,减轻客户负担;引入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低成本资金,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贸易业、养殖业、制造业、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客户,积极落实利率优惠措施,最低可降至4.35%。截至4月末,全省农信系统累计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畜牧养殖、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领域的2338家企业减费让利2.05亿元,其中,为医用品制造类企业减费让利2624.39万元。如,洞口农商银行为该县唯一一家省级重点制造业企业——洞口县昌冠隆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开辟贷款审批绿色通道,5天内就为该公司发放支小再贷款1100万元,利息减免带来的融资成本减少60余万元。醴陵农商银行为醴陵市明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惠农担-生猪贷”特色信贷产品,解决其无抵押担保问题,并通过循环贷款的方式,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对比以前年度,可节约贷款利息11.8万元,减免担保费用4.35万元,同时可让客户享受财政贴息8.17万元。 来源:省农信联社
贷款投向的规模和方向。1、信贷投放情况:3月份修复,对公是主要支撑;整体看行业1季度信贷需求不弱,2月份有冲击,3月以来信贷需求恢复较快。对公贷款中,基建方面保持较快。零售信贷在1季度仍有冲击:按揭贷款修复较快,信用卡、消费贷以及小微贷款较弱。2、银行的未来信贷投向将继续发力新基建、传统基建;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先进制造业等行业的信贷投放以抓住新经济布局的机会。银行如何理解相关政策。1、银行业的让利。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是确定的,贷款利率确定是下行的。但净息差下行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大行预计全年息差下降10bp。2、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2020年预计大行上半年净投放规模在4000亿左右。3、房地产政策:保持定力。多家大行均表示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限额管理不变,地产开发名单制、以支持刚需为主。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1、资产端:提高贷款和债券投资的占比。信贷资产:抓住新基建和消费升级机会,注重久期管理。债券投资,以地方债为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节奏影响配置思路。2、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夯实客户基础是核心。存款方面,加大对结算性存款、低成本存款的吸收,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市场化主动负债的力度。3、银行业未来经营方向:零售信贷仍是重要方向;加大发展和资本市场业务相关的中间业务;加快数字化生态圈是转型力度。银行如何看经济和资产质量。1、当前资产质量总体可控。由于行业资产质量有滞后性,预计下半年行业不良缓慢上升。绝大多数认为全年资产质量是可控的。2、银行对经济判断有分歧,但多数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短期有不确定性,但长期看对中国经济稳健增长仍有信心。投资建议:看好银行稳健收益。目前,市场对银行股过度悲观有两点:一是对经济的极度悲观,目前估值隐含的银行不良率10%-11%;二是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幅度。我们预计经济大概率是缓慢下行,不会失速;银行的净息差是缓慢下行,利润增速相对稳健。市场悲观预期逐渐修复,会给银行股带来稳健收益。推荐优质银行股: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和常熟银行。一、信贷投放情况:3月份修复,对公是主要支撑行业1季度信贷需求不弱:2月份有冲击,3月以来信贷需求恢复旺盛,整体看行业1季度信贷需求不弱,对公是主要支撑。规模方面,行业整体新增信贷投放比去年同期高。我们从银行业信贷收支表数据可知,受冲击最大的2月份仍实现信贷新增规模较去年同期增加1350亿;随着3月复工复产,预计1季度新增信贷规模不会弱于去年同期,不少银行新增信贷较去年同期是多增的。银监会公布一季度银行业各项贷款新增近7万亿元,同比多增1.18万亿元。从客户结构看,公司类信贷是主要支撑,对应的行业以公共设施、交运、商务服务等基建领域为主:以一大行为例,1季度新增对公贷款占比新增总贷款在80%左右,基建领域信贷投放占比在50%左右。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增长也不弱,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有所增长。一些受到疫情冲击的行业投放则有显著放缓,如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文体娱乐行业等,不过这类企业在银行业整体的信贷占比比较低,不到1个点。零售信贷在1季度仍有冲击,但各类产品影响程度不同:按揭贷款修复较快,尤其是年前项目储备充分的银行,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信用卡、消费贷以及小微贷款规模在1季度则是有所下滑——主要由于部分消费需求不可逆以及中小微企业因经营压力所致、信贷需求减弱。中小企业贷款在3月中小旬恢复明显,预计与复工有关,持续性还需要观察。从信贷投放期限来看,短期贷款为主,预计与企业复工复产短期资金需求增加有关,也与央行3000亿专项再贷款支持匹配。随着后续基建发力,制造业信贷需求持续恢复,预计中长期信贷占比将有所提升。映射到各家银行主体:对公基建项目储备丰厚的银行在1季度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零售端按揭占比较高的银行受到的冲击也会相对较小。未来看,行业信贷投向将继续发力新基建、传统基建;同时加大对医疗卫生、先进制造业等行业的信贷投放以抓住新经济布局的机会。国际影响冲击有不确定性,海外疫情恶化影响我国出口加工企业经营,作为产业链一环的传导加剧了影响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海外疫情在2季度没能好转,对中国经济和银行业经营都有会影响;基于国内外复杂的形式,银行业今年的信贷投向将发生较大的改变:新基建成为重点投放产业,但由于总体空间有限,传统基建将是重要支撑。二、银行角度看经济与资产质量:当前可控,预计下半年缓慢上升;长期对经济有信心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有不确定性,但长期看对中国经济稳健增长仍有信心:国内疫情冲击消费,叠加海外疫情对出口影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有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中长期看对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仍有信心。经济的冲击映射到行业的资产质量情况:当前资产质量总体可控,由于行业资产质量有滞后性,预计下半年行业不良缓慢上升。行业维度看,上半年资产质量压力主要来自个人贷款。1、对公端,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受疫情直接冲击,但贷款余额很低,下行压力可控。交通运输行业客户基本是龙头客户,资产质量压力比较小。制造业、建筑业、地产业随着企业复工疫情会逐渐缓解。2、零售端,信用卡、消费贷以及小微企业经营贷逾期率在2月份有所上升,3月份开始有环比下降的趋势,预计全年逾期率略有上升态势,总体会保持稳定。3、银行也提示资产质量具有滞后性,未来还是需要观察经济;除非经济压力很大,总体会保持平稳。三、银行对后续相关政策的判断3.1 银行业的让利:幅度是有限的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是确定的,贷款利率确定是下行的。但净息差下行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大行预计全年息差下降10bp。1、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新增信贷+存量信贷切换LPR+资金市场业务利率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LPR传导下新投放信贷利率下行;银行业推动存量贷款转化为LPR,也面临着客户的重新议价,根据客户议价能力强弱,贷款利率有不同幅度的下行。另外资金市场业务方面,政策取向是流动性合理充裕,预期市场利率总体是波动下行的态势。2、负债端:预计负债成本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与资产端相比,还是相对刚性的。存款调结构,控制高息存款占比,保证零售和结算性存款占比;在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基本面情况,存款基准利率有适度调整的可能。另外主动负债利率总体也是随资金市场利率下行的趋势。央行对银行政策是“既要又要”(我们的理解):1、央行一方面希望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减缓经济压力。“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向实体经济让利,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2、另一方面,央行又要保持银行利润的稳定,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前提是资本不能有太大压力:央行在4季度货政专栏专门指出,“商业银行利润约17%用于缴纳所得税,23%用于普通股股利分配,剩余的60%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需要有资本金,化解风险也要有资本金,而目前的情况是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少。最终博弈的结果:银行业净息差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幅度会比较缓慢。3.2 政策要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2020年大行发挥“头雁”作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预计上半年净投放规模在4000亿左右。2019年12月国常会提出2020年目标,5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20%,目标低于19年30%的增速要求;而随着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月国常会新提出大行上半年小微信贷同比增速不低于30%,结合银监会、五大行半年报披露的数据,预计2020年上半年五大行普惠小微信贷净增规模在4000亿左右。另政策性银行将增加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2019年大行小微资产质量良好:几家大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基本低于对公整体不良率,部分银行实现不良率下降甚至不良双降。3.3 房地产政策:保持定力,未来相机抉择地产政策保持定力,在融资政策方面,多家大行均表示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1、限额管理不变,贷款增量计划中采取总量控制,地产开发和按揭总量控制。2、地产开发名单制,根据开发商的情况,包括区域的财力、客群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分类调控。3、以支持刚需为主,重点支持首套房的政策,改善二手房政策;重点支持普通住宅开发建设,重点支持一线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核心城市的刚需区。地产政策托而不举,未来看经济情况相机抉择(我们的理解):能感受到房地产政策的定力更强,通过跟踪地产的融资政策,能明显感觉到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央明确防止住房不炒,但地方政府在试探性的放松,因此地方一些金融机构感到涉房贷款的监管有所放松,但不能松的过快。因此最后房地产市场可能是一个托而不举的状态,房地产不刺激但是会托底,具体还要看未来经济形式。四、银行的资负配置策略及经营转型4.1 资负配置策略4.1.1 资产端:提高贷款和债券投资的占比信贷资产:抓住新基建和消费升级机会,注重久期管理。1、在5G数据、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在线消费等领域,寻找新的业务机会。2、抓住疫情后消费反弹的机会,保持按揭稳定增长。3、期限结构上加大对中长期融资和项目贷款的投放,拉长久期,提前锁定收益。债券投资:1、以地方债为主。对地方债的配置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银行经营而言是收益率相对较高且风险相对可控的较好的资产,地方债一般比同期限国债高20-40bp左右。2、配置策略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节奏仍然会是影响债市走势的最重要因素,今年宽松基调不变,全年定向降准仍有空间,后续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有下调可能。4.1.2 负债端:成本相对刚性,夯实客户基础是核心存款:加大对结算性存款、低成本存款的吸收,优化产品结构,限制对长久期,高上浮的产品的吸取力度;主要通过场景建设,以客户全量金融资产为抓手,提高客户资金的沉淀。主动负债:优化负债结构,加大市场化主动负债的力度。从市场的情况来看,逐步建立大负债的管理机制,在稳定核心存款组织能力的同时,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加大主动负债的力度,优化负债结构。4.2 银行业的经营转型零售信贷仍是重要方向: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转向内需主导,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越发凸显,消费等零售信贷的长期前景更加广阔。加大发展和资本市场业务相关的中间业务: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中国资产也受到国际人士的肯定和评价,预计人民币资产会成为国外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加快数字化生态圈是转型力度:短期来看,疫情不仅对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造成较大冲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人客户的中长期消费形态,并部分的改变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方式,无接触服务将成为客户服务方式改变的主要方向。通过重点场景生态建设,持续打造数字化场景应用,加快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的嵌出,实现金融与消费的无缝对接,摆脱金融仅仅作为工具的属性,零售端渗透入客户的衣食住行;对公端通过产业链重塑专业化服务体系。风险提示:经济下滑超预期,海外疫情冲击超预期。中泰银行团队戴志锋 CFA 中泰金融组负责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获2018-2019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第二名、2018年水晶球银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公募)、2018年保险资管最受欢迎银行分析师第一名。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通证券和东吴证券等,连续五年入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邓美君 银行业分析师,南开大学本科、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17年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贾靖 银行业研究助理,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硕士,2018年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11月信贷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社融增加2.13万亿,同比多增1406亿,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多增、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存乐观预期,增加资本开支意愿较强,年内扩信用延续,维持信贷今年新增20万亿左右、社融新增超35万亿的判断。2021年影响资本市场的两项核心逻辑是从再通胀(预期)到信用收缩,一季度可能是央行紧货币的尾声与紧信用的开始,央行除了通过MPA考核(如调整其中个别参数)压低各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可能还会增加月度窗口指导。 信贷同比多增,企业居民长期贷款保持强劲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增速12.8%较前值微降0.1个百分点,wind一致预期今年11月信贷增量同比减少,我们预测值1.5万亿仍然同比多增,数据符合我们的预判,目前扩信用仍在延续。一方面,11月为季节性信贷大月,近年来银行为了1月信贷开门红,往往在前一年的12月储备项目,信贷大月提前至11月,且今年10月较去年少两个工作日,部分项目贷款推后至11月发放。另外结构方面,企业和居民中长期贷款是主要支撑,分别增加5887和5049亿元,同比多增1681和360亿元,延续下半年以来的信贷结构优化,随着盈利改善,企业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进而增大资本开支,地产投资仍处高位,基建投资增速延续弱复苏,MPA考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等逻辑也均在延续。其次,我们在数据预测报告中提示,经济活动修复及企业债融资受限的情况下,贴现票据11月将相比10月有明显改善,11月贴现票据增长804亿,结束了连续5个月超四位数的负增长,验证此观点。截至11月,今年信贷累计新增18.4万亿,我们维持12月扩信用延续、今年全年新增信贷20万亿左右、明年一季度央行开启紧信用的观点。 社融同比多增,维持全年超35万亿增量的判断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与我们2.2万亿的预测值较为接近,wind一致预期认为同比少增。11月社融存量增速微降0.1个百分点至13.6%。结构方面,信贷、政府债券、企业直接融资是主要支撑。其中,1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2284亿元;受11月多项信用违约事件的冲击,1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回落至862亿,前值2522亿,但仍有正贡献;股票融资771亿元,也有环比回落但仍然同比多增。信托贷款受监管强化影响减少1387亿元,达到全年最低值,12月到期量较大,需关注其对社融的拖累,但预计12月信贷、政府债券保持稳健,且贷款核销或继续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总体看,我们认为今年全年社融新增规模超35万亿较为确定,增速能稳定在13.5%以上高位。 M2增速反弹符合预期,M2-M1剪刀差继续收敛 11月末,M2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月末反弹0.2个百分点符合我们的预测,11月央行对基础货币把控核心是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紧平衡的状态,财政资金“淤积”及财政支出节奏仍是影响M2增速的核心。随着实体经济活力继续提高,11月M1增速继续大幅上行0.9个百分点至10%,M2-M1剪刀差已经由今年1月的8.4个百分点降至11月的0.7个百分点,预计至明年一季度,仍有继续收敛甚至转负的概率;11月M0增速10.3%较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 2021年一季度可能是央行紧货币的尾声与紧信用的开始 2021年影响资本市场的两项核心逻辑是从再通胀(预期)到信用收缩。从通胀常见的三种驱动因素(货币超发、供给收缩、需求拉动)看,当前均无长期可持续逻辑。2021年一季度可能是央行紧货币的尾声与紧信用的开始,随着经济修复,央行更加关注金融稳定问题及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信贷、社融等实体部门负债端数据将经历压降的过程,2021年一季度信贷需求旺盛,央行除了通过MPA考核(如调整其中个别参数)压低各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可能还会增加月度窗口指导。叠加广义赤字也会收缩,预计社融增速也将出现回落,这将是2021年货币政策调控主基调。预测2021年M2增速回落至9.5%-10%左右,人民币信贷增速回落至11%左右,社融增速回落至10.9%左右,与之相对应的信贷、社融全年新增量分别为19和31万亿元。 风险提示 信用违约事件集中爆发,扰动货币政策收紧节奏 正 文
为确保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娄星区扶贫小额信贷的投放侧重以种养殖等产业为主,为贫困户生产发展“输血”,增强内生动力,并建立了以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电商平台有机整合的产销一体化服务,确保贷款投放能持续稳定增收。今年以来,娄星区共投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8笔208.8万元,有效带动全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 来源:娄星区金融办 供稿人:卢顺利 审核人:刘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