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循环”成为热词后,消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大消费、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是“内循环”的重中之重。但如何促进消费仍然是个问题,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众多,如收入、社会文化、金融制度等。以消费文化为例,过去曾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来形容中美消费文化的对比:一个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个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贷款,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暂且不论这个故事的真假,这个故事的广为流传就证明了中美两国居民对待“借钱消费”的态度迥异。而在众多的研究和新闻报道中,我们也能够感知到美国奉行的提前消费、借贷消费等消费观,因此储蓄率极低。中国人则普遍奉行有了充足储蓄后才消费,因此储蓄率极高。那么,美国的这种消费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一中外相同的节俭理念既然我们赋予了“消费文化”的概念,那理所当然的,消费行为会受到人们所处时代的影响。在经典的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作者马克斯·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在新教伦理的影响下,节俭一直被视为美国公民的一种核心价值,是国家繁荣的一个主要源泉。在这一点上,其实与我国北宋以后,以“禁欲”为中心的儒家治国思想不谋而合。在当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新教徒。这些“有钱阶级”受到新教伦理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财富大量聚集起来,却并没有用来放贷赚取利息,而是不断用于商业再投资,昔日闲适安逸的生活态度为严苛的讲求实际的态度所取代。迎头跟进的人之所以发家致富,乃是因为他们克勤克俭,不愿消费,只想获利;而仍然保持旧有生活方式的人则不得不节衣缩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消费信贷制度是遭到辱骂最大的制度之一。他们认为,消费信贷会成就大众消费的贪欲,不仅诱惑犯罪,还提供了犯罪手段。消费信贷机构实现了广告商们无力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给人们提供了手段,将购买昂贵商品的美梦变成现实。在传教士的口中,债务是与下流行为、魔鬼并列的邪恶行为之一。因此,在新教伦理“禁欲”的核心思想下,消费信贷无疑是一种“犯罪”。新教的“禁欲”反对享受,束缚消费,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更是持有绝对否定的态度。但是,绝对“限制消费”的另一面,经济学赋予了消费另一种概念。亚当·斯密说明了所有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维多利亚时代财务伦理出现了异化,人们人为地将信贷分为了“生产性信贷”和“消费性信贷”(本质上,生产其实是为了消费)。生产性信贷以创造有价值财富为目的,为经营性单位提供资金,用于购买能够增值或者具有生产性用途的商品。消费性信贷为了获得即时满足而借钱,它会诱惑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在世界第一次大战前的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限制消费都是一种美德,消费信贷则是贪欲的象征,为时代和社会所不齿。所有的信贷基本被定义为“生产性信贷”,还债也是美德,所以很少出现欠债不还情况。按时还债,既是为了保住赊欠的特权,也是为了维护个人尊严。二“分期时代”的到来在19世纪的前50年,禁欲、高利贷禁令等经济社会的理念都极大的限制了美国消费的发展。到了19世界中期,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一家叫“胜家”的缝纫机公司推出了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其产品的模式。在当时,缝纫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我国上世纪70年代时期极为相似,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资产,是财富的象征,价格也相对昂贵。因此,分期付款销售的模式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模式让原本不具有“缝纫机购买能力”的人群通过分期的方式实现了提前消费。很快的,这种模式就扩大到其他耐用消费品、书籍、钢琴等各个领域。此时这种“提前消费”的模式仍然集中于工薪阶层,本质上是以购买的物品作为担保贷款,适用的领域也较少,并不普及。但在这一时期,初步诞生了一些专门从事消费信贷的机构。著名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不过此时的运通还仅仅是提供邮件与货物快递运输服务,不过因为其快速且可靠的服务,运通的市场评价极高,这也为以后运通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客户和品牌基础。如果持续和平的发展,美国的这种“提前消费”观念未必能够普及,因为它仍然受制于当时的宗教伦理、社会文化。但南北战争打破了这一发展路径,战争所需的资金成为了借贷行为最大的催化器,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得以迅猛发展起来,而且相比过去,分期的首付比例更低、期限更长,利率也变得更高。因此,南北战争之后,以分期为核心的消费信贷取得了极大的增长。最具代表性的是芝加哥的零售商西尔斯(Sears),以邮购手表、珠宝以及钻石等高价值的小件商品为主业,并向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信用贷款,以赊促销、以贷促销。同时,西尔斯还经营连锁店,并据此创新了信用卡的前身——西尔斯发现卡。到了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年,美国东部绝大多数的家具都是以分期付款形式销售。而20世纪前2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又进一步推动了消费信贷的覆盖范围。来自意大利、俄国等东南欧国家的“新移民”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快速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征信机构作为消费信贷的基础设施应运而生,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的机构、全国性的征信机构、全国零售信用机构联合会(现为消费者数据产业协会)都先后成立。三现代消费信贷制度的兴起到了一战前夕,零售业态内的分期付款模式已经成为美国消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直到此时,人们仍然信奉“储蓄致富”的观念,但19世纪初的通货膨胀给了这种观念重重一击,努力工作积攒的储蓄快速缩水,之后的大萧条更是让很多人的储蓄化为乌有,人们的消费观发生极大的转变,“消费就是省钱”成为了消费者信条。分期付款的信贷模式进一步扩张,并在汽车分期中全面普及,到1924年,几乎3/4的汽车是分期付款购买的。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的提供信贷资金的机构,如零售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但是另一方面,债务水平快速的上升也引来了社会的批判。其中的典型就是:用贷款消费的人是在“抵押未来”, 《福布斯》(Forbes)杂志的一名撰稿人甚至将背负分期付款债务的工人比作鼻子前面系着胡萝卜的毛驴。很多人担心这种放纵的消费是“这个民族的整个道德规范的全面崩溃”。于是,为这种债务进行道德辩护的一系列著作出现了,源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消费性信贷”被经济学家们重新创造为“消费信贷”,这些研究和著作为后期针对消费者的信贷制度奠定了道德基础以及法律基础、制度基础。可以说,消费信贷概念的创立是美国消费文化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分期付款销售经济学》一书中,作者埃德温·R. A.塞利格曼(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就为消费信贷做了权威性辩护。即除了少数不恰当的做法之外,消费信贷对经济做出了重要而有价值的贡献。塞利格曼将生产和消费归于更大的范畴——效用,如果通过借贷的消费是有助于消费者健康和幸福的,那么这种消费就和生产一样,增加了社会的总效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与生产没有了本质区别,消费信贷也将消费与生产放在了同等的道德水平上。因此,个人利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以便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提高福利,增加幸福,这种做法也是合理的。四崛起:二战后消费信贷的爆发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开始主导世界秩序,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消费信贷的大爆发。在战后的50多年里,美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年均12%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消费信贷余额近20万亿美元。消费信贷创造出的需求市场,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长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发展就建立在这样一个债务链条上,无人不负债。与此同时,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信用卡的出现,使得各种类型的公司卡、银行卡、联名卡纷纷出现,信用卡开始风靡美国。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又给消费信贷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用信用卡的人数急剧上升。据美联储进行的一项消费者金融调查显示,美国家庭中至少拥有一张信用卡的比例从1983年的43%上升到2001年的73%,2001年拥有银行卡的美国家庭比1983年多了3000万。而鉴于消费信贷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监管及政府也一直在不断建立制度规范消费信贷发展。如保护消费者的《消费信用保护法》,以及《公平信贷报告法》、《诚实租借法信用卡修正案》、《公平信用结算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破产法》等一系列有关消费贷款的法案。这些消费信贷相关法案构建起了一套复杂法律框架,如此完整且多层次的消费信贷法律框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而立法,无疑需要学术界的研究支持,因此在20世纪,消费信贷始终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五反思:过度消费的灾难毫无疑问,消费信贷是美国经济崛起,实现美国梦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之一。但在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全世界都对于“消费过度金融化”有了新的认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不满和不信任。《经济学人》2014年做了一项调查,“总体而言,你认为金融有利于还是有害于美国经济”?被调查对象中有48%的人认为有害,34%的人认为有利。如果回顾美国的消费信贷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现今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对于过度消费的批评,消费金融用户权益的保护,个人信用的公平对待,个人破产制度的建设等等……但是,消费金融化的标准到底在哪?消费金融在各项指标中的占比应该是多少?不管是学界还是市场都很难给予一个标准答案。在当前众多对于消费金融的批评声音中,消费金融机构好似变成了一个“实体经济吸血鬼”的角色。从另一角度去看,国内目前的消费金融体系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其意义仍然十分积极,也是实现扩大“内循环”的必备工具。不因噎废食,不矫枉过正,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正如美国金融协会的前任主席拉詹所说:我们不应该让已经做错的事情妨碍还可以做对的事情,也不应该推翻已经取得的进步。找到原因,才能重新建立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
“内循环”是近期热词,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一个共识,即扩大需求,提升国内消费。 既然是促消费,那就离不开消费金融的支持。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消费金融对于消费的提升作用。因此,做大消费金融业务是拉动内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消费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消费活力拉动经济的同时,过度的消费金融也带来了消费主义盛行。过低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过度又会导致消费主义扩张,所以,消费金融发展需要“适度”。 这个“度”是多少,尚且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通过全球及历史的发展对比,可以推测当下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还有多少空间。 1 居民杠杆率为居民整体债务占GDP比重,可以用于反映一国居民整体的债务水平,消费金融作为居民消费的一部分,会直接受到居民整体杠杆率水平的影响。 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9年末各国居民杠杆率来看,欧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平均居民杠杆率为72.1% ,报告内的40多个国家平均为53%,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居民杠杆率则为38.5%。 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我国2019年居民杠杆率为55.6%,但据人民银行测算,其数值已经超过60%,为了下文便于比较,我们仍然采用国际清算银行数据。 图1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居民杠杆水平,其中由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所以其居民杠杆率也会较高。2019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6%,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超所处的新兴市场平均杠杆率。所以,在奔向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发展中,我国的居民杠杆率虽然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但考虑到与当前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杠杆率已经临近天花板。 除此之外,如果以人均GDP水平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1.03万美元,全球排名第66,与我国人均GDP相似水平的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其居民杠杆率低于新兴市场平均杠杆率水平,更是远远低于我国的居民杠杆率。 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的居民杠杆率都很难有快速及大幅度的提升。 但须指出的是,居民杠杆率仅能反映一国整体债务的一部分情况。如阿根廷,其债务多为政府债务,也正因为此,阿根廷当前面临着严重的政府破产危机。 2 虽然从整体看,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很高,但结构却极其分化。从住户贷款的构成看,包含了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两部分,消费贷款占比为80%,其中又以中长期的住房贷款为主,在住户贷款中占比超过50%,而一般认知中的短期消费贷款仅为9.9万亿,占住户贷款的18%(见图3)。 但如果从近几年数据看,消费金融的增速在加快。2017年年间,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从19.9%骤增至40.9%,与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呈现“一升一降”,且增速上升趋势明显偏离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到了2018年,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仍维持在28.1%-40.1%的较高区间,而近五年平均增速为27%,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也仅为18%-25%。2019年,住户部门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增长区间(见图4)。 整体来看,消费金融仍在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发展。但是,过高的房贷占比极大地挤压了消费贷款的扩张。因此,随着房贷占比增速的进一步下降,消费贷款存在两部分增长空间。一是在住户贷款中的结构占比,二是随着整体住户杠杆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消费金融的提升。 3 一定会有人疑惑,为什么要对比分析这些“看起来无用”的消费金融数据。在众多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使很多人对于消费金融的印象是负面的。 然而,如果我们去研究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其160余年的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消费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事实上,消费信贷制度是美国梦实现的关键。如美国学者大卫·卡普罗维茨所言,“社会学家对殷实的消费社会的一个方面几乎完全忽视了,这就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安身立命于消费信贷制度之上”。 因此,在整个20世纪,消费信贷始终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实现美国梦至关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为美国梦融资:货币被借给买车者和购房者,借给旅游者和度假者,借给就餐者和购物者,借给就医的人——几乎借给任何人,用于任何目的。 消费信贷的持续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美国,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而美国居民各种形式的信用消费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2/3以上。 美国经济学学家瓦尔特·克奇曼(Walter Kichenman)将美国的消费信贷制度描述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1972年全国消费金融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on Consumer Finance)的一份官方报告强调,消费信贷“不仅是我国庞大的工业机器运转的润滑剂,也是我国实现和保持世界上最高生活水准的主要工具”。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消费信贷在社会学上一定程度上重构社会结构。在现代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消费信贷缓解了人们因为生活方式或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面临的艰辛,成为缓解流动性约束的有力工具。有了消费信贷,大批美国新移民和农村人口,才得以在物质意义上实现移民梦。 消费金融扩大了处在社会中低阶层的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信用已经成为一种财富和准货币,只要信用好,无论当期收入如何,都可以获得消费信贷,甚至是身无分文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维持生存,获得发展的机会。 平等授信下的消费金融,为20%的美国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66%的美国家庭通过住房贷款拥有了自己的住房,1/3家庭靠汽车贷款购买了汽车。消费金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救济方式,根据美联储的调查,在过去30年里,美国最低收入家庭获得的消费信贷的比例飙升到接近70%。消费金融给那些不太富裕的人群、年轻人和新移民的生活带来了实质性变化。 当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显示出过度负债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伤害,但是这仍然无法抹杀消费信贷发挥的积极社会功能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在消费金融发展的不足和过度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以谋求避免过度消费金融带来的坏处。 4 既然无论从其社会功能还是经济功能来看,消费金融都是美国实现增长的动力源(行情600405,诊股)泉。那么在强调“内循环”、强调促消费的大前提下,消费金融的适度性就有了更多存在的意义。 在合适的利率水平下,消费信贷是一种普惠金融,旨在帮助最广大的消费者实现资金的跨时间配置,通过增加教育文化消费获得独立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空间;而且负债形成的刚性还款预算还可以减少支出的随意性,引导和规范日常生活支出。 在日常的调侃中,我们说当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钱包空空不足的矛盾”。那么,可以这么说,消费金融是消费者享有的金融权利,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虽然消费信贷在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在建立社会共识和共同文化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不能一味强调金融机构的经济目标(追逐利润最大化),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如金融有“好的”和“坏的”,消费金融也有“好的”和“坏的”。判断消费金融是“好的”还是“坏的”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 在《断层线》一书中,拉詹指出,贫富差距过大是一切不幸的根源,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作者进一步警告说,如果这种差距不能得到修补,未来还会发生更具毁灭性的危机。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斯蒂格利茨说过:“虽然我们永远不能创造出一种完全机会平等的制度,但我们至少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平等。” 消费金融正是通过为最广大消费者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来为他们创造机会平等。消费金融不仅仅是提供低成本的贷款用于消费,更重要的是培养客户的信用意识、财务计划能力和提供基础的理财服务,过上体面且自由的生活。
上半年大型银行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工农中建”四大行昨日召开业绩发布会,高管层对资产质量、盈利预期、净息差等问题逐一进行解读,对下半年商业银行经营形势进行展望。 多位大行高管认为,下半年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仍不容忽视,但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定;净息差仍然将保持下行趋势,下行程度总体可控;未来将持续降本增效,优化信贷资源投放,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确保业务的整体平稳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净息差仍面临下行压力 多家大行高管预计,未来银行净息差仍然承压。“总体来看,尽管净息差有下行趋势,但下行程度可控,我们认为,能够通过精细化管理、数字化经营等方面的努力,将净息差保持在行业合理水平上,且仍具竞争力。”建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 中行副行长郑国雨介绍,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转换及利率下调、外币降息等因素,给该行资产端收益率带来较大影响。中国银行从负债成本控制和资产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比如,在负债端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行行长张青松介绍称,通过主动调整存款的策略,继续压降部分高成本存款,使得农行存款付息率同比下行了8个基点。 展望未来,郑国雨认为,净息差仍然面临收窄的压力,中行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加快场景建设,着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客户全量金融资产为抓手,从源头上扩大存款资金来源,提升存款发展质量。 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在四大行高管层看来,下半年资产质量压力仍不容忽视,但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定。 张青松表示,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的反应有一定的时滞,加上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的影响,预计不良贷款暴露会出现一定的延迟,因此未来农行不良贷款面临一定的反弹压力。 关于不良释放的幅度和空间,建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认为,全球经济目前还处在调整中,离企稳还有很大差距,后续不良还会有所释放,但应该不会出现激烈上升和反弹。 工行副行长廖林表示,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效减缓企业资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银行风险暴露。下半年,工行延本延息贷款对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可能会增大,但有信心保持这部分资产质量的可控和稳定。 张青松表示,下半年农行将努力保持资产质量基本稳定,把握纾困政策的使用范围,坚持“该扶的坚决扶、该退的坚决退”。对于纾困支持的客户,前瞻性制定政策退出的对接措施,避免阶段性扶持政策退出后,风险暴露集中和资产质量大幅波动。 中行风险总监刘坚东透露,下半年,中行将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前瞻性地评估潜在风险,真实、准确反映不良水平;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充分运用包括现金清收、核销、批量处置、债转股、债务重组等手段处置不良,并在监管指导下,做好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等试点。 优化信贷资源投放 重点投向“两新一重”等领域 优化信贷资源投放是大行管控资产质量的策略之一。张青松表示,农行要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持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新准入信贷客户的质量,严控新投放的贷款劣变为不良,保证新投放贷款的贷款质量。 刘坚东表示,下半年,中行要优化信贷资源投放,支持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方面,加大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地区的资源投入;在行业方面,把“两新一重”建设作为今年信贷投放重点领域,继续加大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继续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国家普惠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 工行副行长王景武介绍说,工行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群中优质客户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供应链融资服务;聚焦“两新一重”重点领域及区域高质量发展布局,深耕公共设施、城市更新、交通运输等优质信贷市场;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提质;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加快发展等。
“内循环”是近期热词,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一个共识,即扩大需求,提升国内消费。 既然是促消费,那就离不开消费金融的支持。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消费金融对于消费的提升作用。因此,做大消费金融业务是拉动内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消费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消费活力拉动经济的同时,过度的消费金融也带来了消费主义盛行。过低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过度又会导致消费主义扩张,所以,消费金融发展需要“适度”。 这个“度”是多少,尚且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通过全球及历史的发展对比,可以推测当下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还有多少空间。 1 居民杠杆率为居民整体债务占GDP比重,可以用于反映一国居民整体的债务水平,消费金融作为居民消费的一部分,会直接受到居民整体杠杆率水平的影响。 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9年末各国居民杠杆率来看,欧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平均居民杠杆率为72.1% ,报告内的40多个国家平均为53%,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居民杠杆率则为38.5%。 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我国2019年居民杠杆率为55.6%,但据人民银行测算,其数值已经超过60%,为了下文便于比较,我们仍然采用国际清算银行数据。 图1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居民杠杆水平,其中由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所以其居民杠杆率也会较高。2019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6%,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超所处的新兴市场平均杠杆率。所以,在奔向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发展中,我国的居民杠杆率虽然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但考虑到与当前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杠杆率已经临近天花板。 除此之外,如果以人均GDP水平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1.03万美元,全球排名第66,与我国人均GDP相似水平的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其居民杠杆率低于新兴市场平均杠杆率水平,更是远远低于我国的居民杠杆率。 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的居民杠杆率都很难有快速及大幅度的提升。 但须指出的是,居民杠杆率仅能反映一国整体债务的一部分情况。如阿根廷,其债务多为政府债务,也正因为此,阿根廷当前面临着严重的政府破产危机。 2 虽然从整体看,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很高,但结构却极其分化。从住户贷款的构成看,包含了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两部分,消费贷款占比为80%,其中又以中长期的住房贷款为主,在住户贷款中占比超过50%,而一般认知中的短期消费贷款仅为9.9万亿,占住户贷款的18%(见图3)。 但如果从近几年数据看,消费金融的增速在加快。2017年年间,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从19.9%骤增至40.9%,与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呈现“一升一降”,且增速上升趋势明显偏离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到了2018年,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仍维持在28.1%-40.1%的较高区间,而近五年平均增速为27%,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也仅为18%-25%。2019年,住户部门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增长区间(见图4)。 整体来看,消费金融仍在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发展。但是,过高的房贷占比极大地挤压了消费贷款的扩张。因此,随着房贷占比增速的进一步下降,消费贷款存在两部分增长空间。一是在住户贷款中的结构占比,二是随着整体住户杠杆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消费金融的提升。 3 一定会有人疑惑,为什么要对比分析这些“看起来无用”的消费金融数据。在众多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使很多人对于消费金融的印象是负面的。 然而,如果我们去研究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其160余年的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消费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事实上,消费信贷制度是美国梦实现的关键。如美国学者大卫·卡普罗维茨所言,“社会学家对殷实的消费社会的一个方面几乎完全忽视了,这就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安身立命于消费信贷制度之上”。 因此,在整个20世纪,消费信贷始终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实现美国梦至关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为美国梦融资:货币被借给买车者和购房者,借给旅游者和度假者,借给就餐者和购物者,借给就医的人——几乎借给任何人,用于任何目的。 消费信贷的持续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美国,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而美国居民各种形式的信用消费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2/3以上。 美国经济学学家瓦尔特·克奇曼(Walter Kichenman)将美国的消费信贷制度描述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1972年全国消费金融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on Consumer Finance)的一份官方报告强调,消费信贷“不仅是我国庞大的工业机器运转的润滑剂,也是我国实现和保持世界上最高生活水准的主要工具”。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消费信贷在社会学上一定程度上重构社会结构。在现代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消费信贷缓解了人们因为生活方式或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面临的艰辛,成为缓解流动性约束的有力工具。有了消费信贷,大批美国新移民和农村人口,才得以在物质意义上实现移民梦。 消费金融扩大了处在社会中低阶层的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信用已经成为一种财富和准货币,只要信用好,无论当期收入如何,都可以获得消费信贷,甚至是身无分文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维持生存,获得发展的机会。 平等授信下的消费金融,为20%的美国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66%的美国家庭通过住房贷款拥有了自己的住房,1/3家庭靠汽车贷款购买了汽车。消费金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救济方式,根据美联储的调查,在过去30年里,美国最低收入家庭获得的消费信贷的比例飙升到接近70%。消费金融给那些不太富裕的人群、年轻人和新移民的生活带来了实质性变化。 当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显示出过度负债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伤害,但是这仍然无法抹杀消费信贷发挥的积极社会功能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在消费金融发展的不足和过度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以谋求避免过度消费金融带来的坏处。 4 既然无论从其社会功能还是经济功能来看,消费金融都是美国实现增长的动力源泉。那么在强调“内循环”、强调促消费的大前提下,消费金融的适度性就有了更多存在的意义。 在合适的利率水平下,消费信贷是一种普惠金融,旨在帮助最广大的消费者实现资金的跨时间配置,通过增加教育文化消费获得独立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空间;而且负债形成的刚性还款预算还可以减少支出的随意性,引导和规范日常生活支出。 在日常的调侃中,我们说当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钱包空空不足的矛盾”。那么,可以这么说,消费金融是消费者享有的金融权利,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虽然消费信贷在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在建立社会共识和共同文化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不能一味强调金融机构的经济目标(追逐利润最大化),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如金融有“好的”和“坏的”,消费金融也有“好的”和“坏的”。判断消费金融是“好的”还是“坏的”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 在《断层线》一书中,拉詹指出,贫富差距过大是一切不幸的根源,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作者进一步警告说,如果这种差距不能得到修补,未来还会发生更具毁灭性的危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过:“虽然我们永远不能创造出一种完全机会平等的制度,但我们至少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平等。” 消费金融正是通过为最广大消费者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来为他们创造机会平等。消费金融不仅仅是提供低成本的贷款用于消费,更重要的是培养客户的信用意识、财务计划能力和提供基础的理财服务,过上体面且自由的生活。
“内循环”是近期热词,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一个共识,即扩大需求,提升国内消费。既然是促消费,那就离不开消费金融的支持。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消费金融对于消费的提升作用。因此,做大消费金融业务是拉动内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消费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消费活力拉动经济的同时,过度的消费金融也带来了消费主义盛行。过低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过度又会导致消费主义扩张,所以,消费金融发展需要“适度”。这个“度”是多少,尚且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但是通过全球及历史的发展对比,可以推测当下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还有多少空间。1居民杠杆率为居民整体债务占GDP比重,可以用于反映一国居民整体的债务水平,消费金融作为居民消费的一部分,会直接受到居民整体杠杆率水平的影响。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9年末各国居民杠杆率来看,欧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平均居民杠杆率为72.1% ,报告内的40多个国家平均为53%,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平均居民杠杆率则为38.5%。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我国2019年居民杠杆率为55.6%,但据人民银行测算,其数值已经超过60%,为了下文便于比较,我们仍然采用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图1反映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居民杠杆水平,其中由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所以其居民杠杆率也会较高。2019年我国居民杠杆率为55.6%,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更是远超所处的新兴市场平均杠杆率。所以,在奔向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发展中,我国的居民杠杆率虽然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但考虑到与当前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杠杆率已经临近天花板。除此之外,如果以人均GDP水平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1.03万美元,全球排名第66,与我国人均GDP相似水平的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其居民杠杆率低于新兴市场平均杠杆率水平,更是远远低于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的居民杠杆率都很难有快速及大幅度的提升。但须指出的是,居民杠杆率仅能反映一国整体债务的一部分情况。如阿根廷,其债务多为政府债务,也正因为此,阿根廷当前面临着严重的政府破产危机。2虽然从整体看,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很高,但结构却极其分化。从住户贷款的构成看,包含了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两部分,消费贷款占比为80%,其中又以中长期的住房贷款为主,在住户贷款中占比超过50%,而一般认知中的短期消费贷款仅为9.9万亿,占住户贷款的18%(见图3)。但如果从近几年数据看,消费金融的增速在加快。2017年年间,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从19.9%骤增至40.9%,与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呈现“一升一降”,且增速上升趋势明显偏离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到了2018年,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仍维持在28.1%-40.1%的较高区间,而近五年平均增速为27%,同期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速也仅为18%-25%。2019年,住户部门短期消费贷款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增长区间(见图4)。整体来看,消费金融仍在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发展。但是,过高的房贷占比极大地挤压了消费贷款的扩张。因此,随着房贷占比增速的进一步下降,消费贷款存在两部分增长空间。一是在住户贷款中的结构占比,二是随着整体住户杠杆率的提升而带来的消费金融的提升。3一定会有人疑惑,为什么要对比分析这些“看起来无用”的消费金融数据。在众多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使很多人对于消费金融的印象是负面的。然而,如果我们去研究美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其160余年的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消费信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事实上,消费信贷制度是美国梦实现的关键。如美国学者大卫·卡普罗维茨所言,“社会学家对殷实的消费社会的一个方面几乎完全忽视了,这就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安身立命于消费信贷制度之上”。因此,在整个20世纪,消费信贷始终是美国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实现美国梦至关重要的手段是获得消费信贷。消费信贷为美国梦融资:货币被借给买车者和购房者,借给旅游者和度假者,借给就餐者和购物者,借给就医的人——几乎借给任何人,用于任何目的。消费信贷的持续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美国,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而美国居民各种形式的信用消费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2/3以上。美国经济学学家瓦尔特·克奇曼(Walter Kichenman)将美国的消费信贷制度描述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1972年全国消费金融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on Consumer Finance)的一份官方报告强调,消费信贷“不仅是我国庞大的工业机器运转的润滑剂,也是我国实现和保持世界上最高生活水准的主要工具”。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消费信贷在社会学上一定程度上重构社会结构。在现代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消费信贷缓解了人们因为生活方式或者社会关系的变化而面临的艰辛,成为缓解流动性约束的有力工具。有了消费信贷,大批美国新移民和农村人口,才得以在物质意义上实现移民梦。消费金融扩大了处在社会中低阶层的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信用已经成为一种财富和准货币,只要信用好,无论当期收入如何,都可以获得消费信贷,甚至是身无分文的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维持生存,获得发展的机会。平等授信下的消费金融,为20%的美国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66%的美国家庭通过住房贷款拥有了自己的住房,1/3家庭靠汽车贷款购买了汽车。消费金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救济方式,根据美联储的调查,在过去30年里,美国最低收入家庭获得的消费信贷的比例飙升到接近70%。消费金融给那些不太富裕的人群、年轻人和新移民的生活带来了实质性变化。当然,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显示出过度负债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伤害,但是这仍然无法抹杀消费信贷发挥的积极社会功能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在消费金融发展的不足和过度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以谋求避免过度消费金融带来的坏处。4既然无论从其社会功能还是经济功能来看,消费金融都是美国实现增长的动力源泉。那么在强调“内循环”、强调促消费的大前提下,消费金融的适度性就有了更多存在的意义。在合适的利率水平下,消费信贷是一种普惠金融,旨在帮助最广大的消费者实现资金的跨时间配置,通过增加教育文化消费获得独立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空间;而且负债形成的刚性还款预算还可以减少支出的随意性,引导和规范日常生活支出。在日常的调侃中,我们说当前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钱包空空不足的矛盾”。那么,可以这么说,消费金融是消费者享有的金融权利,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虽然消费信贷在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在建立社会共识和共同文化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不能一味强调金融机构的经济目标(追逐利润最大化),否则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如金融有“好的”和“坏的”,消费金融也有“好的”和“坏的”。判断消费金融是“好的”还是“坏的”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有助于减少贫富差距。在《断层线》一书中,拉詹指出,贫富差距过大是一切不幸的根源,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作者进一步警告说,如果这种差距不能得到修补,未来还会发生更具毁灭性的危机。《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斯蒂格利茨说过:“虽然我们永远不能创造出一种完全机会平等的制度,但我们至少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平等。”消费金融正是通过为最广大消费者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来为他们创造机会平等。消费金融不仅仅是提供低成本的贷款用于消费,更重要的是培养客户的信用意识、财务计划能力和提供基础的理财服务,过上体面且自由的生活。
8月28日晚间,渤海银行发布了上市后首份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渤海银行实现收入160.45亿元,增速为19.25%;实现50.47亿元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52%。 进一步来看,今年上半年渤海银行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均走阔,分别为2.23%、2.41%,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了0.31、0.35个百分点。 受益于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的增长,作为银行机构业绩支撑的利息净收入快速提升,为渤海银行总营收的大幅攀升提供了重要业绩支持。半年报显示,2020上半年,渤海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139.4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45%,增速为当期营收的近两倍,占当期营收的比例高达86.9%。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方面尤其重要。渤海银行表示,为把握宏观政策导向和监管政策取向,强化信贷政策导向作用,银行发布了2020年信贷政策以及年度授信指引。根据不同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在深入分析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信贷投放要求划分为“鼓励进入、保持占比、严格控制、压缩退出”四类策略。 “优先向‘鼓励进入’类行业(例如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教育、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分配信贷资源;向‘保持占比’类行业(例如零售业、农业、林业、水上运输业等)提供适当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信贷投放;对‘压缩退出’行业(例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胶制品业等)采取压缩信贷规模或退出的策略。”渤海银行称。 在渤海银行半年报中,比较亮眼的是普惠金融业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46.68亿元,同比增长68.78%;普惠金融贷款比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达98.40%;贷款客户3.76万户,较去年同期增加2.17万户;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5.1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211.86%;涉农贷款余额共计392.35亿元。 在资产质量与风险控制方面,渤海银行保持了与去年年末持平的不良贷款率1.78%,较2018年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贷款减值准备273.75亿元,较年初增加37.36亿元,贷款拨备率3.35%,贷款拨备覆盖率187.98%,较2019年年末分别上升了0.25及0.01个百分点;实现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7.85%,一级资本充足率10.18%,资本充足率11.43%。
上证报记者今日获悉,8月26日,农发行召开2020年度棉花信贷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面对当前市场形势,做好2020年度棉花收购信贷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农发行将切实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作用,安排500亿元信贷规模用于支持棉花收购,切实保护棉农利益。 会议称,2019棉花年度,农发行切实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棉花产业平稳运行。累计发放棉花收购贷款405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棉花336万吨,同比多收16万吨,支持收购量占全国棉花产量的56%、新疆棉花产量的66%,继续巩固棉花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有效保护棉农利益。 2019年农发行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70亿元,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发放棉花仓单融资贷款55亿元,支持棉花供需衔接;发放棉花预购贷款3.9亿元,支持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以“期货+保险”开展风控组合设计,推出“保值贷”模式,帮助试点企业累计成交棉花9.19万吨,对应贷款10.11亿元,帮助企业盈利近亿元,有效规避了棉花价格大幅下跌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促进“六稳”“六保”政策落地。 会议要求,要以方便棉农售棉、不出现“卖棉难”为前提,合理做好客户布局,确保每个产棉县都有农发行的企业设点收购。合理安排信贷规模,结合辖内棉花区域产量和企业经营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合理确定企业授信额度,满足企业合理信贷需求。要在新棉收购开始前完成评级、授信、审批等相关工作,根据收购进度和信贷管理要求发放适量铺底资金,切实做到“棉出手”“钱到手”,特别要保证节假日期间的资金供应不断档。 要及时制定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下的棉花收购工作应急预案,确保棉花收购资金供应不因疫情出现断档情况,保证棉花收购顺利进行。同时,2020年棉花信贷工作要继续强化信贷管理,引导企业坚持“快购快销”经营理念,加强库存第三方监管,稳步扩大“保值贷”业务规模,规范贷款“双结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