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后不久,广东佛山海程宇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和两百公里外的深圳泛烨供应链有限公司差不多同时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公众号上申请办理微业贷贷款延期。两家公司的决定基于同一个原因:资金出现了短缺。 “企业因疫情不能正常运转,员工工资、房租、银行贷款却省不了,还要支付上下游合作商货款。”海程宇负责人万其勤这样解释延期还贷的原因。泛烨与资金周转出现麻烦的海程宇略有不同。在疫情期间,用纸量增长较快,作为一家纸业公司的经销商,泛烨本该日子要好过一些。但疫情也让它的应收款项和进货资金都出现了困难。 海程宇和泛烨在中国2000多万家同类企业当中非常普通。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小微企业”。它们经营方式千差万别,但对于资金的需求一直是一致的。而在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个问题突然变得严重了。 小微企业信贷,难题变成了机会? 我们需要先看看小微企业是什么,才能知道它在疫情中为什么会这么脆弱。 按照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定义,小微企业是指从业人员在500人以下,年营业收入在8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在具体行业划分上标准还有所区别,可以参见下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最小的微型企业,从业人数不超过10人,或者年营业收入不高于50万元。麻雀虽小,聚集在一起发挥的作用却非同一般。2018年6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一场演讲中这样描述小微企业的价值:它们解决全国80%的就业,贡献了70%的专利发明权,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在夸赞小微企业做出贡献时,易纲也指出,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还不到3年。 企业的生命力,常常由一个“钱”字决定。小微企业对钱的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面是应收账款往往不能及时回笼。例如,据本文作者了解,深圳一家从事环保装修的小微企业就饱受资金回笼之苦。它的客户中不乏中国500强企业,但回款流程常常要持续3-5个月。老板常常需要通过借贷获得资金维持业务运转。另一面,一些做得成功的小微企业需要追加投资,把生意做大。但是,钱从哪儿来,这是个问题。 清华互联网产业研究院2019年11月发布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模式分析报告》显示,小微企业的资金大约60%来自民间借贷,40%来自银行。要是放在早几年,小微企业去银行贷款,想要拿钱并不容易。两边就像难以啮合的齿轮。小微企业经营成本对资金流动性要求很高,借钱风格是“短、小、频、急”。银行刚好反过来,为了控制风险,会仔细地审核小微企业的资本状况和资产情况,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借贷。 时间其实并不是小微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最关键问题。作为贷款需求方的小微企业,常常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做正规报表,信用积累也不够。作为贷款供给方的银行,已习惯依赖抵押担保物开展信贷,不注重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风险识别和信用评价,使得银行对小微信贷采取“不敢贷”,“不会贷”也“不愿贷”的态度。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银行的资金供给又找不到释放出口,成了双输。结果正如清华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的那样,全国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76%没有得到满足。 不仅在中国,小微企业信贷在世界各地都是个难题。不过,最近这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改变来自两个方向。一方面是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实现数字化转型。数据上云,信息处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政策鼓励基本信用数据对银行业的开放和分享。2015年国税总局与原银监会签署战略协议展开了“银税互动”,税务数据开始在金融信贷领域发挥风险识别和经营状况评价的作用。银行通过将金融科技与银税互动深度结合,以税务数据为核心,结合工商、司法、征信、结算等数据,构建对小微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信用评价体系。随着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银行逐步建立了对企业的全方位评估体系,从而改变了此前只重视资产和财务状况的信贷方式。 小微企业的数据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对2014年成立的微众银行是个业务的催化剂。两者的化学反应就此发生。科技属性和线上运营基因是互联网企业天生的特点。它们用金融科技技术建立小微企业的智能风控模型,通过分析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确认授信,能够确保在无抵押、无担保、无人工审批的情况下实现全线上信贷和“秒批秒贷”。既能批量贷款,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还改善了用户体验。 重要的是,设在云上的分布式架构为互联网银行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让银行业务变得异常灵活。除了“秒批秒贷”,按日计息,随时调整还贷方式和一日多次贷款这些多样化的信贷方式,对于互联网银行来说都能玩得转。这样一来,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对于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互联网银行来说,变成了难得的机会。 金融科技的应用,还有互联网银行的入场,让小微企业信贷局面得到改观。全国工商联5月发布的《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中,有82.3%受调查的小微企业认为“贷款获取相比三年前更加容易、便捷”。小微企业信贷的问题看起来会最终得到解决。就在此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小微企业与互联网银行在信贷业务上的匹配。 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需要更多的无接触信贷服务,互联网银行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精准获取服务客户的能力,两者的迅速结合,直接推动小微企业信贷进入一层新境界。 互联网银行:打赢了一场技术支援战 新冠肺炎疫情的降临让人猝不及防,也让小微企业们变得有点手忙脚乱,一些企业陷入空转:房租和人力成本还需要支付,但是客流和订单却消失了。“我们的春节营业额是平时的六七倍。疫情来了,我们只剩下外卖了。”一家餐饮创业公司对媒体如是说。疫情危及信贷,疫后的启动开张也需要流动资金,老板们对于资金的需求骤增。 一边愁钱和筹钱,一边只有业务滚动起来才能解决问题,但是世界变得跟从前有点不同。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同样显示,16.6% 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疫后转型线上化运营,12.8%使用了远程办公。趋势已经开始逐渐明朗。疫情迫使小微企业逐渐习惯和接受数字化转型。这对于银行们将手中的数据转化成为优势,提供新的思路。 面对小微企业的变化,互联网银行的反应也并不落后。2020年2月13日,微众银行的全线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产品“微业贷”推出了“延期3个月还款”措施,为小微企业提供及时的支持。本文开始之初提到的两家企业,与其他十几万家小微企业一起,通过微众银行微业贷的延期还贷、还款优惠、利息减免等多项措施,不但平安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还获得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这让他们在生意重启的时候拥有了比黄金还宝贵的信心。 延期还贷对于银行来说,不是说做就可以立刻做到的:原有贷款本身就有风险,时间延长叠加了更多风险因素,如何能够做到可控?实际上,这一能力来自金融科技的应用。微众银行曾在它的2019年年报里透露,银行累计建立了超过400个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和反欺诈等系列风控模型以及超过10万个风险参数。这些模型和参数帮助它从经营的角度确认延期还贷和降息的风险可控。 这场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纾困战役中,互联网银行同时还发挥了协助国家政策落地的作用。2020年4月,中央首次提出了经济从“六稳”到“六保”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精神指导下,减税让利、降息延贷等对小微企业优惠的政策纷纷出台。鉴于疫情让大家出门不便,无接触的线上信贷审批受到追捧,互联网银行的优势至此展现无遗。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6月18日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中表示,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准备了1000亿元的专项纾困资金,主要提供给中小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说:“疫情期间,监管机构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展开业务合作,提供非接触式金融服务,是对线上贷款业务模式的充分认可。” 决策者们对互联网银行线上贷款模式的认可是实打实的。在 5月,微众银行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深圳分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达成了共计50亿元的“转贷款”合作,用于微众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预计将覆盖近万家小微企业。 简单地说,迅速的反应,坚实的技术基础,以及通过了实战考验的线上贷款业务模式,让互联网银行在疫情纾困行动中打了一场漂亮仗。《经济参考报》报道称,疫情期间,超过四成的小微经营者通过互联网银行融资自救。仅以微众银行为例,微业贷延期还款等政策惠及约13万户小微企业,涉及贷款金额超过300亿;还对湖北、广东、河南、浙江四省提供了专项贴现降息政策。 问题是,打完了这一场漂亮仗之后,下一步要怎样做,才能成功地应对小微企业的变局? 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共生 小微企业经营转到线上是一个趋势,但它们本身的数字化能力是有限的。这对于互联网银行来说,未尝不是一个互惠共生的机会点。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推出数字化产品,不仅能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难的问题,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推动小微企业业务智能化,继续降本增效。 互联网银行对于这一趋势洞若观火,但各个银行的应对方式各不相同。当下比较普遍的一种方式是打造专门服务小微企业客户的App,将各种数字产品嵌入其中,为客户的进货、管理、分销和零售等环节提供金融服务,这实际上亦是一个智慧信贷服务体系。2019年9月微众银行推出的微众企业爱普就是这样一个App,未来微众企业爱普可能还会推出更多的相关数字化信贷服务。小微企业的各种金融甚至财务需求,无论是借贷、贴现,还是换汇、保险,都可以整合到一个App当中,实现“一站式服务”。小微企业通过专门的金融服务App获得低成本的定制化服务,这一愿景现在正在隐约成型。 数字化服务之外,互联网银行还在向供应链金融发力,通过与供应链中的头部企业的合作,触达供应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例如,据中国经营网的报道,在疫情期间,微业贷与全国最大的医药流通民企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专项服务团队,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帮助九州通加强线上收款能力。九州通旗下药企单体药店和个体诊所就有近22万家,自此均受益于微众银行的线上金融服务。这是一次典型的双赢。这样“双赢”的例子,对于微众银行和微业贷来说,并不止发生过一次。 “双赢”说明了微众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为什么关系如此紧密。小微企业带来了银行业务的增长,而资金则流向了小微企业。中国新闻社新媒体“中新经纬”在今年6月的报道中给出了一组数据:从2017年11月开始起步,微众银行的微业贷目前已为超过3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信贷服务,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000亿元。授信企业中超过70%的客户来自制造业、高科技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超过60%的企业年营收在500万元以下。 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和经营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适应这个变局。不变的只是两者之间共存,以及共同发展的牢固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微众银行和微业贷之所以能够跟小微企业共生,不仅在于提供了小微企业信贷的解决方法,也在于在变化中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原标题:我省充分发挥金融助推产业扶贫作用 六项措施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增量提升 日前,河北省扶贫办、河北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增量提升的六条措施》,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全力做好2020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充分发挥金融助推产业扶贫的作用,助力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收官战。 扎实做好需求管理。各县(市、区)要结合脱贫攻坚实际,为贫困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打好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谋划一批适合贫困户自主发展生产经营的“短平快”项目。经常性开展扶贫小额信贷需求摸排,及时掌握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科学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扶贫小额信贷审批效率,切实增强贫困群众金融扶贫获得感。需求摸排要做到贫困县与非贫困县、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户与未脱贫户“三个全覆盖”,确保符合条件、有发展生产意愿的贫困户能贷尽贷。 严格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进一步压实按乡镇划分的扶贫小额信贷责任银行“分片包干责任制”,责任银行要对贫困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做好贷款全流程跟踪服务,建立台账,做到不漏户、底数清、情况明。责任银行要种好“责任田”,切实提升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严禁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隐性门槛。 推广实行挂钩支持机制。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推广实行政府与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机构挂钩支持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各县(市、区)要坚持按金融机构对扶贫小额信贷贡献度来决定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支持。 健全完善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做好贫困户贷款咨询、贷款推荐、贷款帮办等服务工作,干部要沉下去,群众要动起来,确保县金融服务中心、乡(镇)金融服务部、村金融服务站发挥更大作用。 规范使用风险补偿金。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扶贫小额信贷需求情况合理调整风险补偿金规模,实行“多退少补”,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确保风险补偿金“资金池”充盈,运行平稳。强化风险防范,按规定启动风险补偿机制,及时拨付到位,按约定比例分担损失,确保风险可控。风险补偿金要做到专款专用,实行专账核算,不得与担保金混同使用。 加强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年扶贫小额信贷实际发生情况,足额安排财政贴息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落实好财政贴息政策。保持贴息政策的连续性,严格财政贴息资金的申报、审核管理,确保精准使用。扶贫小额信贷利率不得高于基准利率。
今年以来,应对疫情冲击,在沪银行业持续发力支持供应链融资、外贸行业、在线经济等恢复发展,并为新产业新业态发挥金融力量。 上海银保监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投放疫情防控贷款1678亿元,累计支持企业1.26万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减免本金及利息3854万元;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规模达242亿元,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有8718户贷款本金和4855户贷款利息得到延期支付。 近日,在上海银行业助力“六稳”“六保”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闻通气会上,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李虎透露,疫情期间,上海银保监局建立了两套体系,一方面,从银行保险业务出发,监测银行信贷投放、续贷展期、利息减免、信用修复以及保险服务等情况;另一方面,在全国首创建立覆盖365万户银行对公企业账户数据的监测体系,利用企业资金流水、账户变动率、信贷流入、代发工资等指标,及时跟踪掌握上海经济社会活动恢复情况,为精准施策提供重要依据。 发力供应链融资,护航外贸企业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众多供应链核心企业集聚上海,上下游企业遍布长三角区域,供应链融资也成为沪上银行发力的重点领域之一。 通气会上,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介绍,今年前5个月,该行累计给予产业链融资超20亿元,支持核心企业产业链网络37个,带动上下游链属企业400余家,范围涵盖建筑施工、高端制造、化工、电子、医药等行业。 疫情期间,外贸型中小企业面临着资金压力增大、汇兑风险加剧、海外款项支付缓慢、线下手续办理受阻等多重困难。 为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上海银保监局指导相关银行保险机构,会同上海市商务委联合推出加大保单融资服务举措,重点支持出口量3000万美元以下的本市外贸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复市。 交通银行建立了由分行分管副行长牵头的“中小外贸企业需求调研”机制,定期走访中小型外贸企业,开展名单制管理,形成“一行一策、一户一策”的个性化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实现递交资料、开立信用证、发放融资等环节的全线上操作,将企业办理业务时间从原来的三天缩短至17分钟。 专项信贷支持新产业新业态 今年以来,疫情给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催生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远程教育、远程办公、网络购物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为支持新产业发展,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率先推出针对新基建的优惠利率专项信贷方案,承诺提供信贷专项额度500亿元。截至5月末,该行制造业贷款总量248.8亿元,较年初增长46.6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设立了制造业专项贷款,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5G与光通信等8个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截至5月末,发放集成电路及配套产业贷款42亿元,并积极推动集成电路研发贷款贴息项目等;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则为“新基建”领域项目安排累计10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全力助推以首批4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为代表的上海重大产业项目。
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步伐全面提速,银行信贷支持力度逐步提升。在此过程中,5G建设、人工智能、医疗卫生等项目,普惠小微领域等,成为银行持续发力重点。 “现在总行把审批权限又‘下到’分行了,额度也不设限制,只要有好项目就可以投。”某国有大行江浙分行相关负责人吴波(化名)如是表示。 实际上,在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采访过程中,多地银行负责人给出了类似的答复。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步伐全面提速,银行信贷支持力度逐步提升。在此过程中,5G建设、人工智能、医疗卫生等项目,普惠小微领域等,成为银行持续发力重点。 信贷投放节奏加快 为应对疫情冲击,今年1至4月信贷社融规模同比大幅增长。专家认为,随着各类定向支持政策持续发力,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加快,预计5月新增信贷可能达到1.5万亿元左右。 国盛证券对百位信贷经理的调研显示,41%的信贷经理表示,虽然1至4月信贷投放规模放量,但银行储备的信贷投放项目依然平稳,并没有出现不足的情况。储备项目类型主要是基建和制造业领域的贷款项目。前4个月信贷投放规模大幅放量并没有大幅透支今年信贷投放额度,预计5-6月信贷投放将保持较高增长。 按照往年惯例,商业银行往往在上半年就完成60%以上的信贷目标投放。某股份制银行江西地区分行人士坦言:“我们行超额完成了任务:一季度以支持抗疫为主,二季度以支持复工复产、小微企业为主。接下来我们还会加快投放节奏,预计今年三季度就能完成全年的普惠小微投放指标了。” 此外,当前个人信贷领域复苏迹象明显,不少银行的投放力度在加大。某大行浙江省二级分行负责人李志(化名)介绍,截至5月末,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33.8亿元,比年初增加3.72亿元;信用卡业务余额43亿元,较年初增加2.55亿元,个人信贷领域整体逐步复苏。 加紧储备优质项目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强调,将指导大型银行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的目标,银行业保险业都将加大对“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 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提高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表示,将开展政策落实督查,确保中央和会党委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综合融资成本再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达4500亿元等。 江苏银保监局日前制定《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支持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内高新技术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基建领域制造企业。同时,大中型银行分支机构要充分发挥央行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效应,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和支持,有效提升制造业信贷投放总量等。 “政策在引导、总行也支持,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抓紧储备优质项目。从技术层面看,如果想投100个项目,至少要储备200个项目,而好项目各家银行都会抢。”吴波称,目前当地融资平台、大中型企业的投资需求很旺,但是银行还是更倾向于5G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民生服务、医疗卫生等项目的信贷投放。 李志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下半年该行将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抓好信贷有效投放:一是扩大重点项目合作。抓住当地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平台建设等有利时机,重点投向城际高铁、湾区建设、5G、互联网、数字经济等项目。二是提升民营及小微贷款投放。重点投向当地战略新兴产业、上市、拟上市公司,通过头部企业攻坚、腰部企业拓展加大合作范围,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动与当地政府对接,重点投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及集体土地盘活项目。 全年社融料前高后低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社融、M2增速存在放缓可能。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下半年信贷增速不宜过高,保持在12.5%左右为佳,这既考虑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也兼顾了中小银行资本金约束。假定增量和去年同期持平,预计表外信贷继续负增长。政府债券发行按8.51万亿的限额来估计,信用债、股权融资等净增量略高于去年同期。据此测算,下半年社融增速大约为12.5%至13%左右,呈现先冲高后回落的走势。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港股06030)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称,央行近期推出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聚焦于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压力,维持整体金融环境的稳定。预计今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望达到12.8%,较2019年的12.5%有一定程度提升。 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预计,全年新增社融32万亿至35万亿元,社融增速13%左右。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企业融资环境再迎利好。5月25日,银保监会、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央行以及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在分析人士看来,监管此次对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各个环节都细致地做了降费规范,意在降低融资的各项综合成本,既考虑法制化原则,也考虑市场化因素,操作性强。 《通知》共六部分20条,其中要求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包括取消信贷资金管理等费用、严格执行贷存挂钩、强制捆绑搭售等禁止性规定以及提前开展信贷审核。银行不得在信贷审批时,强制企业购买保险、理财、基金或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等。《通知》还提出,不得继续对“僵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挤占银行可贷资金,推高其他企业融资成本。 在助贷方面,《通知》明确,银行应对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由一级分行及以上层级审核第三方机构资质,并在合同中明确禁止第三方机构以银行名义向企业收取费用。银行应了解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向企业收费情况,评估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不与收费标准过高的第三方机构合作。 同时,实行“两个严禁”。银行应掌握支持信贷决策的客户信息,严禁将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实质性职责交由第三方机构承担,防止导致间接推高融资成本。严禁银行将信贷资金划拨给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防止信贷资金被截留或挪用,减少企业实际可用资金。 分析人士指出,六部门联合发文规范信贷融资收费是为了顺应政府工作报告的整体思路。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看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了“保市场主体”“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六部门联合及时发布了相关政策,将上述要求逐步细化,目的是将减少企业运营和融资成本落到实处,实现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从而有效缓解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除了取消不合理收费外,《通知》还提出银行在增信环节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减负,合理引入增信安排。在现有措施可有效覆盖风险的情况下,银行不得要求企业追加增信手段,推高融资综合成本。 “在近几年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叠加今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迫切性上升。”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六部门的联合《通知》多策并举,是针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出台的非常系统全面的政策。《通知》把出台新措施、细化旧政策、系统化原禁令三者并举,适用于各类型企业,同时充分体现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通知》对于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各个环节都细致地做了降费规范,不是简单地降利率,而是降融资的各项综合成本,既考虑法制化原则,也考虑市场化因素,操作性强。
不少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六部委联合发文规范信贷融资收费,其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为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银保监会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 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以是否提高融资综合成本为标准,对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及收费管理作了规范。 《通知》从信贷环节取消部分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助贷环节合理控制融资综合成本、增信环节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减负、考核环节考虑企业融资成本因素四方面对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涉及的银行流程环节的收费事宜作出规范。同时,为确保规范信贷融资收费落到实处,《通知》明确加强内控与审计监督,以及发挥跨部门监督合力。 《通知》指出,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对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不合理收费、贷存挂钩和强制捆绑搭售等问题。《通知》旨在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各环节收费与管理,维护企业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比于此前监管部门提出的银行在企业信贷融资收费过程中不得乱收费、贷存挂钩、强制捆绑搭售等禁止行为,《通知》除再次强调外,最大的亮点在于新增多项“负面清单”,进一步约束银行信贷融资收费行为。 《通知》取消信贷资金管理等费用。银行不得收取信贷资金受托支付划拨费。对于已划拨但企业暂未使用的信贷资金,不得收取资金管理费。对于小微企业信贷融资,不得在贷款合同中约定提前还款或延迟用款违约金,取消法人账户透支承诺费和信贷资信证明费。不得忽视企业实际需求将部分授信额度划为银行承兑汇票,或强制以银行承兑汇票等非现金形式替代信贷资金。不得以断贷为由提高贷款利率,确保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以合理成本获得贷款等。 针对助贷环节涉及的银行与外部机构合作,《通知》对外部机构的准入门槛、收费标准作出相应明确规定。 为强加对第三方机构的管理,《通知》提出,银行应对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名单制管理,由一级分行及以上层级审核第三方机构资质,并在合同中明确禁止第三方机构以银行名义向企业收取费用。银行应了解合作的第三方机构向企业收费情况,评估企业融资综合成本,不与收费标准过高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同时,对于第三方机构推荐的客户,银行应告知直接向本行提出信贷申请的程序和息费水平。 不少银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六部委联合发文规范信贷融资收费,其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银保监会表示,银保监会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收费专项治理和现场检查情况,调研了不同类型机构。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委持续关注企业信贷融资收费问题,不断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政策将持续加码,信贷资源将持续向普惠领域倾斜,银行让利实体经济仍有一定空间。 信贷资源将倾斜普惠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扶持中小微企业、普惠小微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码。”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港股06178)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近年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本延续了“增量、降价、扩面、提质”的特点,但也存在首贷率低、信用类信贷占比偏低、服务客户偏少、中长期信贷获取难度大等问题。当前针对中小微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的政策环境非常好,对于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重点将在提升信用贷占比、首贷率、中长期贷款占比等方面推进,信贷资源将持续大力度地向普惠领域倾斜。 中国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港股01988)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保留了“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的要求,增幅要求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反映政府保小微企业的决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后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仍有提升空间。”王一峰认为,行业投向方面,制造业信贷投放分化依然明显,传统制造业信贷投放景气度相对不足,前期制造业信贷增长主要集中于以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行业,医药制造、化纤、医疗设备等抗疫物资制造业以及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预计下阶段计算机与通讯设备高技术制造业信贷仍将维持高速增长。 银行让利实体经济有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温彬强调,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持续深化LPR改革,让利银行点差,有效推动贷款实际利率下行,扩大信贷支持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指导银行机构根据LPR形成机制,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定价。督促大型银行继续发挥降成本“头雁”作用,加强对股份制银行的窗口指导;重点指导使用支小再贷款、政策性银行转贷款等低成本的中小银行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对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不合理收费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开展全面整治,加强查处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指出,应对风险和挑战,必须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容纳就业中的生力军作用。银行要发挥利润较多的优势,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保证银行自身安全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把更多金融资源转向小微企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