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普冉股份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获得审议通过。普冉股份是一家存储芯片设计公司。公司此次IPO拟募集资金3.45亿元,用于闪存芯片升级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产品应用广泛公开资料显示,普冉股份成立于2016年1月,主要产品包括NORFlash和EEPROM两大类非易失性存储器芯片,属于通用型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手机、计算机、网络通信、家电、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等领域。公司NORFlash产品应用于低功耗蓝牙模块、TWS耳机、手机触控和指纹、TDDI(触屏)、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车载导航和安全芯片等领域。公司已和汇顶科技、恒玄科技、杰理科技、中科蓝讯等主控原厂,深天马、合力泰、华星光电等手机屏幕厂商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产品应用于三星、OPPO等品牌厂商。公司EEPROM产品应用于手机摄像头模组(含3-D)、智能仪表、网络通信、家电等领域,并与舜宇光学科技、欧菲光、丘钛微电子等领先的手机摄像头模组厂商以及闻泰科技、华勤通讯、龙旗科技等ODM厂商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应用于华为、小米、美的等知名厂商的终端产品。同时,公司不断拓展海外市场,覆盖了三星、松下、惠普、希捷等终端客户,并与Dialog等主控原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普冉股份的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王楠、李兆桂。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王楠直接持有公司24.97%的股权,李兆桂直接持有公司6.48%的股权,且王楠担任上海志颀(持有公司24.48%股权)的执行事务合伙人。王楠与李兆桂合计控制公司55.93%股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多名高管来自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华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楠,以及董事、副总经理李兆桂均曾就职于华虹;分管销售部的副总经理孙长江、分管产品工程部的副总经理曹余新、分管设计开发部的副总经理童红亮、董秘及财务负责人钱佳美、高级专家工程师陈涛和冯国友均有在华虹的履历。规模快速增长2017年-2019年及2020年1-9月,普冉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780.11万元、1.78亿元、3.63亿元、4.6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1.79万元、1337.37万元、3232.08万元、4702.39万元,复合增长率为194.84%。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290.91万元、1345.79万元、3114.11万元和859.35万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6.59%、7.55%、8.58%、6.05%。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研发技术人员60人,占员工总数的48.78%。其中,核心技术人员5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988.59万元、-1947.31万元、3143.05万元、-5840.34万元。从产品业务层面看,报告期内NORFlash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471.3万元、13459.31万元、25467.6万元、30990.8万元,分别占当期主营业收入的57.53%、75.55%、70.16%、66.83%。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分别为1942.93万元、4168.73万元、4895.81万元及13161.57万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2.89%、31.81%、18.75%及32.40%,应收账款余额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42%、24.85%、14.42%及30.14%。对于应收账款增长的原因,公司表示,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度及2019年度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9.11%及103.64%,导致期末应收账款余额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2.39%、24.79%、27.46%和23.18%,低于可比上市公司水平。同期,兆易创新的毛利率分别为39.16%、38.25%、40.52%、40.92%。从细分市场看,普冉股份NORFlash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32.43%、23.88%、25.88%及22.32%。推进技术研发普冉股份本次拟发行不超过905.72万股,募集资金3.45亿元,投资闪存芯片升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EEPROM芯片升级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总部基地及前沿技术研发项目等。普冉股份认为,从下游市场看,TWS蓝牙耳机、手机屏幕等消费电子市场未来几年仍是NORFlash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安防等智能电子市场发展前景较广阔,未来有望拉动NORFlash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40nm的NORFlash产品的研发。新一代NORFlash产品具备更高的芯片集成度、更低的功耗水平。EEPROM产品方面,普冉股份正在进行新一代95nm及以下工艺制程研发,进一步降低芯片的面积和单位成本,实现更高的可靠性。依托新一代的EEPROM产品,其下游应用将逐渐从手机摄像头等消费电子领域拓展到5G通信、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市场。集成电路行业是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行业之一。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推出,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普冉股份表示,公司将继续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科技创新,围绕非易失存储器领域,以NORFlash和EEPROM为核心,不断满足客户对高性能存储器芯片的需求。未来三年的目标包括实现工业控制领域产品全系列覆盖、耕耘汽车电子领域、持续拓展大客户和海外市场等。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定于12月18日召开2020年第124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审议上海健耕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健耕医药)的首发申请。 健耕医药是器官移植领域医疗器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移植术中器官保存、运输、评估及修复的设备,移植医用高值耗材,以及移植患者个体化精准诊断试剂,产品线覆盖器官移植术前、术中、术后全阶段。 此次冲刺科创板,国金证券担任健耕医药的主承销商。招股书显示,自然人吴云林直接和间接合计控制健耕医药36.09%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阳光人寿),直接持有健耕医药26.48%股份,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据2020年5月11日披露的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健耕医药原本拟募资11.43亿元,其中3.60亿元用于器官移植创新研发平台项目,4.50亿元用于创新与发展储备资金,3.33亿元用于收购公司二股东阳光人寿所持有的上海耘沃健康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耘沃)31.33%股权。 而上海耘沃是健耕医药的控股子公司,是健耕医药用于持有美国子公司LSI及其子公司的境外投资、持股平台。上交所在第三轮问询中提出,结合健耕医药及阳光人寿就收购LSI所实施的一系列交易,公司和上海耘沃的股权结构设置,以及本次收购少数股权的安排,公司本次收购实质上是对阳光人寿股权投资提前获利退出的安排。 因此,健耕医药回复称与阳光人寿商议终止了该收购交易。在12月11日招股书上会稿中,健耕医药删掉了收购上海耘沃的募集资金项目,其余两个项目不变,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减少至8.10亿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3,466.55万元、29,218.20万元、39,728.61万元和9890.33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088.81万元、3458.33万元、12,928.56万元和1075.15万元。 尽管公司业绩持续向上,特别是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倍,但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09.84万元、1693.25万元、2008.46万元和622.85万元。 健耕医药的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于出售TGI股权及云开亚美架构调整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分别于2019年确认投资收益4056.36万元、8108.30万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39,815.03万元、33,359.29万元、39,305.59万元和10,853.50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377.55万元、9216.75万元、4175.99万元和1546.01万元。 2020年1-9月,公司经审阅营业收入30,579.12万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6.70%;公司经审阅净利润3420.90万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72.28%,主要由于2019年云开亚美架构调整及TGI股权出售使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较高导致2019年1-9月净利润较高;公司2020年1-9月经审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208.18万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35.10%,主要原因系公司2020年1-9月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上升。 公司预计202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1,000.00万元,同比增长3.20%;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600万元,同比增长-53.34%;预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500万元,同比增长约47.65%。 健耕医药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其核心产品为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及其配套耗材。2017年至2020年1-3月,该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9,043.50万元、20,282.69万元、26,173.52万元和7034.1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80%、74.61%、71.48%和76.16%,是公司主要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 值得关注的是,健耕医药对境外市场较为依赖。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的收入占比分别达56.35%、73.56%、74.20%和85.35%。其中美国的销售占比分别为42.79%、55.32%、60.13%和74.32%。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在欧洲、美洲等全球各地暴发,健耕医药的境外经营将持续受到较大不利影响。 特别是健耕医药的LifePort肝脏灌注运转箱及配套耗材产品,目前正处于申请美国FDA认证的临床阶段,受疫情影响上述产品存在注册延期的风险。 除了倚重境外市场销售,公司的供应商大多数也是境外公司。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56.87%、77.16%、81.69%和77.72%,除了2017年和2018年各有一家中国企业进入前五,其余供应商均为境外公司。 健耕医药的生产模式主要分为自产与委外生产两种模式。其中最主要的肾脏灌注运转箱及其配套耗材等标准化产品,主要系在美国制造的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平台产品,健耕医药采取委托符合美国FDA医疗器械生产要求的供应商生产。 由于主营的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的原材料主要来自境外公司,并且通过委外方式生产,OEM厂商也均位于美国。如OEM厂商违反公司产品的质量控制规定或供应商因内外部原因停止对公司供货,可能引起公司经营风险。 事实上,健耕医药的确因OEM厂商问题发生了两次产品质量风险事件。第一次为2016年末至2017年初,公司器官保存液产品被报告存在污染,公司对4个批次器官保存液发起了自主召回,并暂停了从事件涉及的OEM厂商处采购相关产品。 第二次为2020年初,公司输注循环管路套装产品被客户投诉存在漏液情况,公司经过自查后自主召回了6个批次的输注循环管路套装产品。本次事件系因OEM厂商流程操作与公司质量控制流程要求不符导致。 鉴于以上两次召回事件,且OEM厂商系独立于公司之外的生产方,如生产方的生产环节存在瑕疵,或对公司的供货存在问题,都可能对健耕医药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健耕医药存在较高的商誉。2016年,健耕医药通过收购美国LSI公司形成商誉合计4522.34万美元,合人民币31,371.47万元。由于汇率变动,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上述商誉的账面价值为32,041.23万元,占2020年3月31日健耕医药资产总额的29.84%。 健耕医药的毛利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综合毛利率69.55%、77.16%、74.71%和75.47%,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均值分别为60.45%、63.75%、68.20%和68.08%。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015.26万元、3236.38万元、6612.55万元和1784.1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01%、11.08%、16.64%和18.04%。上述同期,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2.16%、10.93%、12.36%和13.06%。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459.05万元、6582.32万元、7459.74万元和1681.77万元,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29%、22.53%、18.78%和17.00%,同行业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值分别为24.21%、24.36%、24.65%和22.52%。 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资产总计78,743.60万元、85,753.41万元、106,303.63万元和107,383.7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分别为31,600.12万元、30,822.47万元、34,552.19万元和38,687.23万元,占比40.13%、35.94%、32.50%和36.03%。 公司的流动资产主要由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及存货构成。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5,546.35万元、16,688.72万元、15,522.12万元、17,053.42万元,主要为银行存款。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1,328.70万元、8827.75万元、10,390.43万元和10,014.73万元,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0,964.33万元、8524.17万元、10,017.95万元、9622.5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2.76%、29.17%、25.22%和24.32%。公司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分别为364.37万元、303.58万元、372.48万元和392.18万元。 2017年至2019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91、2.90、4.13,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分别为9.86、8.22和7.30。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608.90万元、3427.89万元、6266.59万元和6669.64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1.42%、11.12%、18.14%和19.01%,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1274.00万元、353.69万元、359.74万元和375.31万元。 2017年至2019年,健耕医药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48、1.54、1.93,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均值分别为2.99、3.10、3.50。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负债合计6431.95万元、6638.78万元、18,196.10万元和19,955.26万元,流动负债合计5707.91万元、5905.22万元、12,375.69万元和14,184.33万元,占比88.74%、88.95%、68.01%和71.08%。 公司流动负债主要由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构成。2017年至2020年1-3月,公司的短期借款分别为800.00万元、300.00万元、3000.00万元和3021.59万元;应付账款分别为1312.80万元、1892.96万元、2089.33万元和1422.68万元;应付职工薪酬分别为769.95万元、1623.41万元、3394.90万元和3114.84万元;其他应付款分别1116.71万元、1460.00万元、1713.82万元和4752.07万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17%、7.74%、17.12%和18.58%,流动比率分别为5.54、5.22、2.79和2.73,速动比率分别为4.90、4.64、2.29和2.26。 截至2020年3月31日,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1.77%,流动比率均值3.87,速动比率均值为3.46。 健耕医药曾在2015年7月29日挂牌新三板,2016年11月9日摘牌,公司挂牌期间曾因违规而被约谈。公司在2016年1月13日启动股票发行,自2016年2月26日至2016年4月26日期间,共计使用募集资金2399.98万元,用于偿还公司负债及支付货款,且未予全部归还。该行为系取得股份登记函之前使用发行募集的资金,属于股票发行违规行为。 全国股转公司对健耕医药采取约见谈话、要求提交书面承诺的自律监管措施。同时要求健耕医药董事长吴云林,董事会秘书傅琳到全国股转公司接受谈话。 招股书披露,健耕医药在2018年6月、2020年3月进行了两次现金分红,分红金额分别为290万元、3000万元。 器官移植领域医疗器械生产商冲刺科创板 健耕医药成立于2003年3月,是器官移植领域医疗器械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移植术中器官保存、运输、评估及修复的设备,移植医用高值耗材,以及移植患者个体化精准诊断试剂,产品线覆盖器官移植术前、术中、术后全阶段。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吴云林持有公司19,666,755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31.10%,同时吴云林控制的持股平台上海晶晟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公司3,157,330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99%。因此吴云林直接和间接合计可以控制公司36.09%的股份,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吴云林为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2004年至2014年11月任健耕有限董事长、总经理,2014年12月至今任健耕医药董事长、总经理。 公司第二大股东为阳光人寿,直接持有健耕医药26.48%股份,目前阳光人寿还持有健耕医药子公司上海耘沃30.83%的股权。 2019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不到2000万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3,466.55万元、29,218.20万元、39,728.61万元和9890.33万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088.81万元、3458.33万元、12,928.56万元和1075.15万元。 尽管公司业绩持续向上,特别是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倍,但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仅有622.85万元、2008.46万元、1693.25万元和609.84万元。 健耕医药称非经常性损益主要来自于出售TGI股权及云开亚美架构调整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分别于2019年确认投资收益4056.36万元、8108.30万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39,815.03万元、33,359.29万元、39,305.59万元和10,853.50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377.55万元、9216.75万元、4175.99万元和1546.01万元。 2020年1-9月,公司经审阅营业收入30,579.12万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6.70%;公司经审阅净利润3420.90万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72.28%,主要由于2019年云开亚美架构调整及TGI股权出售使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较高导致2019年1-9月净利润较高;公司2020年1-9月经审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2208.18万元,较2019年同期上升35.10%,主要原因系公司2020年1-9月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上升。 公司预计2020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41,000.00万元,同比增长3.20%;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600万元,同比增长-53.34%;预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500万元,同比增长约47.65%。 IPO途中更改募资用途3.33亿元收购叫停 据2020年5月11日披露的健耕医药招股书申报稿显示,公司原本拟募资11.43亿元,其中3.60亿元用于器官移植创新研发平台项目,4.50亿元用于创新与发展储备资金,3.33亿元用于收购阳光人寿所持有的上海耘沃31.33%股权。 上海耘沃健康咨询有限公司是健耕医药的控股子公司,是健耕医药用于持有美国子公司LSI及其子公司的特殊目的主体,申报稿显示健耕医药持股68.67%,健耕医药的第二大股东阳光人寿持股31.33%。 上交所在第三轮问询中提出,结合健耕医药及阳光人寿就收购LSI所实施的一系列交易,公司和上海耘沃的股权结构设置,以及本次收购少数股权的安排,公司本次收购实质上是对阳光人寿股权投资提前获利退出的安排。请公司按照《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四十条关于募集资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要求确定并披露募集资金用途。 健耕医药回复称,上海耘沃及其子公司盈利能力较强,如公司能够实现对上海耘沃的100%控股,对于增厚公司的利润水平有积极作用。但为保护上市后中小投资者对该事项的表决权,公司与阳光人寿商议,终止了该收购交易。 2020年11月4日,健耕医药与阳光人寿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补充协议》,双方约定:“双方同意,于本协议生效之日,终止原转股协议项下的股权转让安排。发行人将于上市后择机收购上海耘沃30.83%的股权。届时,发行人将按照上市规则的要求履行相关定价、决策程序,确保不损害中小股东的权利。” 随后在12月11日招股书上会稿中,健耕医药删掉了收购上海耘沃的募集资金项目,其余两个项目不变,公司募集资金总额减少至8.10亿元。健耕医药承诺在科创板上市后一年内,公司不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施对阳光人寿所持上海耘沃股权的收购。 单一产品销售占比超7成 健耕医药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2017年至2020年1-3月,该业务收入分别为23,237.38万元、24,221.24万元、32,714.62万元和8696.72万元,占比分别为70.53%、89.10%、89.35%和94.16%。 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线的核心产品为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系健耕医药通过收购境外子公司LSI取得。 公司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核心产品LifePort肾脏灌注运转箱及其配套耗材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9,043.50万元、20,282.69万元、26,173.52万元和7034.1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7.80%、74.61%、71.48%和76.16%,是公司报告期内主要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移植领域体外诊断试剂、免疫抑制剂等代理产品的收入分别为9313.16万元、2869.30万元、3857.68万元和538.62万元,占比分别为28.26%、10.56%、10.53%和5.83%,销售收入和销售占比均出现下滑。 近6成收入来自美国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主营业务收入中境外的收入占比分别达56.35%、73.56%、74.20%和85.35%。其中美国的销售占比分别为42.79%、55.32%、60.13%和74.32%。 此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在欧洲、美洲等全球各地暴发,如果欧美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健耕医药的境外经营将持续受到较大不利影响。 主要产品处于注册关键期 受疫情影响或推迟 招股书披露,目前健耕医药的LifePort肝脏灌注运转箱及配套耗材产品正处于申请美国FDA认证的临床阶段,由于受到北美新冠疫情等事项的影响,公司存在因实验对象入组速度不及预期等因素导致上述产品注册延期的风险。公司暂未收到FDA等主管部门关于产品临床试验效果的反馈,临床试验效果能否达到预期且顺利注册存在不确定性。 在中国市场,根据医疗器械注册规定,LifePort肝脏灌注运转箱及其配套耗材需完成美国FDA注册后方可在中国申请进口医疗器械注册,注册时间及注册结果均存在不确定性。 另外,由于医疗器械注册主管部门对新产品的鉴定十分严格,各个国家有关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监管的法律法规也可能不断调整,公司的自研产品可能会发生因指标不理想或政策调整等原因而不能完成注册或取得认证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由于部分产品注册、认证周期长而失去市场先机的情况。前述情形均可能对公司业务计划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超八成多数为境外公司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56.87%、77.16%、81.69%和77.72%,占比较高。其中在2019年,健耕医药的器官保存液、肾脏灌注耗材、诊断试剂盒等原材料的供应商均来自境外公司。 招股书显示,健耕医药的生产模式主要分为自产与委外生产两种模式。其中自产产品主要为免疫诊断试剂及分子诊断试剂等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由上海健耕全资子公司上海云泽生产。委外生产的医疗器械为肾脏灌注运转箱及其配套耗材等标准化产品,主要系在美国制造的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平台产品,健耕医药在把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为节约生产成本和减少资金占用,采取委托符合美国FDA医疗器械生产要求的供应商生产。 由于主营的移植器官保存及修复产品的原材料主要来自境外公司,并且通过委外方式生产,OEM厂商也均位于美国。如OEM厂商违反公司产品的质量控制规定或供应商因内外部原因停止对公司供货,可能引起公司经营风险。 发生两次质量风险事件召回产品 招股书披露,健耕医药发生了两次产品质量风险事件,公司针对上述两次质量风险事件均实施了产品自主召回。 第一次为2016年末至2017年初,公司器官保存液产品被报告存在污染,公司对4个批次器官保存液发起了自主召回,并暂停了从事件涉及的OEM厂商处采购相关产品。由于当时的备用OEM厂商于2016年被收购重组并停止供货,而新培育的OEM厂商当时的生产工艺暂未满足公司要求,因此,健耕医药2017年期间的器官保存液销售业务受到一定影响。 2018年,事件涉及的OEM厂商完成产品线整改,公司恢复自其采购器官保存液产品。经公司分析,前述2016年末至2017年初发生的产品污染事件系因器官保存液OEM厂商不当操作导致。因此,2020年公司对所涉及的供应商提起诉讼要求赔偿,上述诉讼已达成和解,本次诉讼对上述供应商与公司的后续合作关系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次为2020年初,公司输注循环管路套装产品被客户投诉存在漏液情况,公司经过自查后自主召回了6个批次(含一个未销售批次)的输注循环管路套装产品。本次事件系因OEM厂商流程操作与公司质量控制流程要求不符导致。 由于存在替代供应商,且健耕医药购买了召回产品险,该事项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影响较小,但不排除公司未来可能面临因委外生产模式发生类似召回事件或其他产品质量事件,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较大影响的风险。鉴于以上两次召回事件,且OEM厂商系独立于公司之外的生产方,如生产方的生产环节存在瑕疵,或对公司的供货存在问题,都可能对健耕医药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2亿元商誉存减值风险 2016年,健耕医药通过收购美国LSI公司形成商誉合计4522.34万美元,合人民币31,371.47万元。 由于汇率变动,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上述商誉的账面价值为32,041.23万元,占2020年3月31日健耕医药资产总额的29.84%,占比较高。 健耕医药表示,报告期各期末该等商誉未有减值迹象,但如果该公司未来经营状况出现低于收购时的预期且不可逆转的情形时,则商誉存在减值风险;此外本次新冠疫情对LSI的经营可能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如短期内无法恢复,则可能使商誉存在减值风险。 毛利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9.33%、77.43%、74.71%和75.39%,综合毛利率69.55%、77.16%、74.71%和75.47%。 2017年至2020年1-3月,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均值分别为60.45%、63.75%、68.20%和68.08%,低于健耕医药。 研发费用增长较快销售费用率低于同行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015.26万元、3236.38万元、6612.55万元和1784.1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01%、11.08%、16.64%和18.04%。 2017年至2020年1-3月,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2.16%、10.93%、12.36%和13.06%。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459.05万元、6582.32万元、7459.74万元和1681.77万元,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29%、22.53%、18.78%和17.00%,同行业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值分别为24.21%、24.36%、24.65%和22.52%。 2019年货币资金1.55亿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资产总计78,743.60万元、85,753.41万元、106,303.63万元和107,383.75万元,其中流动资产分别为31,600.12万元、30,822.47万元、34,552.19万元和38,687.23万元,占比40.13%、35.94%、32.50%和36.03%。 公司的流动资产主要由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及存货构成。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5,546.35万元、16,688.72万元、15,522.12万元、17,053.42万元,主要为银行存款。 2019年应收账款超1亿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11,328.70万元、8827.75万元、10,390.43万元和10,014.73万元,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0,964.33万元、8524.17万元、10,017.95万元、9622.5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2.76%、29.17%、25.22%和24.32%。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分别为364.37万元、303.58万元、372.48万元和392.18万元。 2017年至2019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2.91、2.90、4.13,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分别为9.86、8.22和7.30。 存货规模增长较快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608.90万元、3427.89万元、6266.59万元和6669.64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1.42%、11.12%、18.14%和19.01%。 公司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以及发出商品。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1274.00万元、353.69万元、359.74万元和375.31万元。 2017年至2019年,健耕医药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48、1.54、1.93,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均值分别为2.99、3.10、3.50。 2019年负债1.82亿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负债合计6431.95万元、6638.78万元、18,196.10万元和19,955.26万元,流动负债合计5707.91万元、5905.22万元、12,375.69万元和14,184.33万元,占比88.74%、88.95%、68.01%和71.08%。 公司流动负债主要由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构成。 2017年至2020年1-3月,公司的短期借款分别为800.00万元、300.00万元、3000.00万元和3021.59万元,应付账款分别为1312.80万元、1892.96万元、2089.33万元和1422.68万元,应付职工薪酬分别为769.95万元、1623.41万元、3394.90万元和3114.84万元,其他应付款分别1116.71万元、1460.00万元、1713.82万元和4752.07万元。 2017年至2020年1-3月,健耕医药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17%、7.74%、17.12%和18.58%,流动比率分别为5.54、5.22、2.79和2.73,速动比率分别为4.90、4.64、2.29和2.26。 截至2020年3月31日,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分别为51.77%,流动比率均值3.87,速动比率均值为3.46。 新三板挂牌期间违规 健耕医药曾于2015年7月29日挂牌新三板,2016年11月9日摘牌,公司挂牌新三板期间曾因违规而被约谈。 健耕医药于2016年1月13日启动股票发行,自2016年2月26日至2016年4月26日期间,共计使用募集资金2399.98万元,用于偿还公司负债及支付货款,且未予全部归还。该行为系取得股份登记函之前使用发行募集的资金,属于股票发行违规行为。 鉴于违规事实和情节,全国股转公司对健耕医药采取约见谈话、要求提交书面承诺的自律监管措施。同时要求健耕医药董事长吴云林,董事会秘书傅琳于2016年11月7日下午14时到全国股转公司接受谈话。 此后,针对违规行为,健耕医药表示将以此为戒,加强学习,规范发展,坚决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隐现多家上市公司身影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健耕医药从于新三板摘牌后到申报科创板上市期间,公司的股东名册中新增阳光人寿保险、君联成业、南京高科新浚成长一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高科新浚一期”)、君联益康等公司。 健耕医药部分股东层层穿透后,隐现多家上市公司身影。 例如,健耕医药第三大股东君联成业与第六大股东君联益康,分别持股6.82%和3.42%,两家公司均由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控制,而天眼查信息显示,君联资本由联想控股(03396.HK)持股20%。此外君联成业和君联益康背后还有浙江龙盛、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兴业证券等上市公司身影。 健耕医药第四大股东高科新浚持股比例为6.5%,其由南京高科等投资,该一期基金投资的硕世生物已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健耕医药第八大股东为武汉光谷博润生物医药投资中心(有限合伙),通过天眼查层层穿透背后股东,隐现上市公司五矿资本、亚太药业、人福医药身影。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2月10日,苏州市味知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味知香”)首发获通过,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证券。味知香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2500万股,拟募集资金6.54亿元。其中,2.75亿元用于年产5千吨的食品用发酵菌液及年产5万吨发酵调理食品项目;7000万元用于研发检验中心和信息化建设项目;6900万元用于营销网络和培训中心建设项目;2.4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味知香业绩增速放缓。2016年至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91亿元、3.59亿元、4.66亿元、5.42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147.79万元、5180.45万元、7112.49万元、8624.33万元。 2018年、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9.87%、16.4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7.29%、21.26%。 2016年、2017年、2019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净利润。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073.38万元、3313.38万元、9355.74万元、7283.06万元。其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3.32亿元、4.06亿元、5.19亿元、6.00亿元。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总资产分别为1.23亿元、1.40亿元、2.16亿元、3.04亿元,味知香本次拟募集资金6.54亿元为2019年总资产2倍。 报告期内,公司总负债分别为2851.71万元、3425.58万元、3563.85万元、3734.21万元。 报告期内,味知香应收账款款余额分别为87.32万元、19.64万元、34.24万元及51.4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30%、0.05%、0.07%及0.09%。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88.39、670.88、1729.75及1265.80,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6.22、15.96、16.23、19.57。 报告期内,味知香存货连增2年,金额分别为3167.55万元、2666.68万元、4723.65万元及5066.08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8.69%、21.14%、23.44%及18.17%。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9.30、9.28、9.44及8.31,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存货周转率分别为4.74、4.41、4.25、3.50。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产能利用率下降,分别为107.44%、95.93%、81.49%和85.89%,产销率分别为96.68%、102.97%、97.35%、102.27%。 味知香2019年毛利率下滑,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4.49%、24.51%、25.06%和24.88%。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别为26.82%、23.06%、24.35%、21.33%,公司近三年毛利率高于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 味知香研发费用不足100万元,研发费用率垫底,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仅为3人。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研发费用分别为63.70万元、86.43万元、87.37万元和94.88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22%、0.24%、0.19%、0.17%。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6%、1.31%、1.85%、1.56%。 味知香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发并且不断推出全新菜品,保持新品推出节奏,使产品更替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公司每年投入一定研究开发费用用于新菜品、新工艺的开发,研发费用金额逐年增长。公司将通过扩充研发队伍、提升研发硬件设施、优化研发流程、加快研发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计划。” 味知香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销售模式为经销模式,客户包括经销店、加盟店及批发商,销售渠道均在线下。 味知香曾涉食品安全问题。据裁判文书网《盖某、闫某等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一审刑事判决书》(2014)台刑初字第84号-1显示,盖某、闫某于2013年2月至4月,购得巴西小条牛肉一宗,将其中的25吨肉卖给孙某,孙某拿假检验检疫证明将肉卖给苏州客户苏州味知香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金额为130.98万元。对于曾采购不安全巴西牛肉的问题,味知香仅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公司已完善了内控管理制度,各环节工作严格按照内控制度规定执行。” 此外,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初至今,味知香存在受税务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处罚的情形,但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半成品菜生产企业拟登陆上交所主板 据招股书,味知香专注于半成品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便捷美味的半成品菜肴。公司产品以良好的菜品口味、可靠的产品质量、便捷的用餐体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经过不断地发展和积累,公司成为了行业领先的半成品菜生产企业之一,并建立了以“味知香”和“馔玉”两大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公司产品包括肉禽类、水产类及其他类,涵盖数百种菜品,有效地满足了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 味知香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夏靖。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夏靖直接持有味知香5475.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73.00%,通过金花生间接控制味知香10.00%股份,合计控制公司83.00%股份。 夏靖,1978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2008年12月至2018年3月任味知香有限执行董事、总经理;2018年4月至今任味知香董事长、总经理。 味知香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2500万股,拟募集资金6.54亿元。其中,2.75亿元用于年产5千吨的食品用发酵菌液及年产5万吨发酵调理食品项目;7000万元用于研发检验中心和信息化建设项目;6900万元用于营销网络和培训中心建设项目;2.4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业绩增速放缓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91亿元、3.59亿元、4.66亿元、5.42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147.79万元、5180.45万元、7112.49万元、8624.33万元。 公司业绩增速放缓。2018年、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9.87%、16.4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7.29%、21.26%。 2016年、2017年、2019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低于净利润。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073.38万元、3313.38万元、9355.74万元、7283.06万元。 其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3.32亿元、4.06亿元、5.19亿元、6.00亿元。 2019年总负债3734万元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总资产分别为1.23亿元、1.40亿元、2.16亿元、3.04亿元,总负债分别为2851.71万元、3425.58万元、3563.85万元、3734.21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3.23%、24.42%、16.52%及12.30%。 公司报告期内没有短期借款。报告期各期末,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为1387.27万元、4287.51万元、1.51亿元、2.11亿元。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负债均为流动负债。其中,应付账款主要为购买原材料的应付货款。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付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308.45万元、512.35万元、2026.71万元及1564.47万元,占流动负债的比例分别为45.88%、14.96%、56.87%及41.90%。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6.54亿元,其中2.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此,味知香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扩大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补充。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后,将有效地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降低营运风险,增加在主营业务方面的收入和利润。” 2019年应收账款51万元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应收账款款余额分别为87.32万元、19.64万元、34.24万元及51.4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30%、0.05%、0.07%及0.09%。 报告期各期末,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极低,其变动情况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较小。味知香与同行业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是由于客户结构和结算模式的不同,同行业可比公司经销商中规模较大的经销商和大型商超较发行人更多,对于此类客户通常采用赊销模式,因此各期末应收账款余额较高。 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88.39、670.88、1729.75及1265.80,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6.22、15.96、16.23、19.57。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是由于公司大多采用款到发货的形式进行销售,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收款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应收账款余额保持在较低水平。 2019年存货5067万元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存货金额分别为3167.55万元、2666.68万元、4723.65万元及5066.08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8.69%、21.14%、23.44%及18.17%。 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及库存商品构成,由于公司产品生产周期短,一般当天可完成生产,因此期末无在产品。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中原材料的金额分别为1813.45万元、1783.94万元、2758.67万元及3285.49万元,占存货余额的比例分别为57.25%、66.90%、58.40%及64.85%。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中库存商品的金额分别为1238.65万元、793.27万元、1844.11万元及1595.09万元,占存货余额的比例分别为39.10%、29.75%、39.04%及31.49%。 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9.30、9.28、9.44及8.31,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存货周转率分别为4.74、4.41、4.25、3.50。 公司存货周转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是由于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生产火锅料速冻食品,每年秋冬季节为消费高峰期,与公司半成品菜产品相比季节性更强,备货更多所致。此外,为了降低存货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公司也对存货规模进行了主动控制,使得存货周转率较高。 味知香方面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为了降低存货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公司对存货规模进行了主动控制,存货周转较快,能够保证食材新鲜。” 2019年毛利率下滑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4.49%、24.51%、25.06%和24.88%。 据招股书,公司毛利率较为稳定,其原因主要是:公司持续跟踪主要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和市场零售价,结合自身存货成本和同类产品市场价对产品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半成品菜的最终消费群体与农贸市场消费者、食品批发市场客户重合程度较高,公司参考市场价格调价的方式也易于被客户接受,公司具备对下游客户的调价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牛肉类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8.79%、27.41%、27.47%、24.77%;家禽类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7.34%、28.79%、30.71%和27.31%;猪肉类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7.34%、33.11%、33.28%、31.84%;水产虾类毛利率分别为15.07%、15.37%、16.98%和21.93%;水产鱼类毛利率分别为22.36%、20.77%、18.26%和22.44%。 目前,上市公司中福成股份有部分方便菜速食系列产品业务。此外,鉴于公司产品的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与速冻调理食品较为相似,另外选取安井食品、惠发食品和海欣食品作为可比上市公司。 报告期内,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别为26.82%、23.06%、24.35%、21.33%,公司近三年毛利率高于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 产能利用率尚不饱和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产量分别为8595.52吨、9352.69吨、1.22吨和1.29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7.44%、95.93%、81.49%和85.89%。 据招股书,2017年9月,公司结合近年来业务增长情况新增产能7000吨,故之后产能利用率有所降低。 报告期内,公司销量分别为8310.20吨、9630.72吨、1.19吨和1.32吨,产销率分别为96.68%、102.97%、97.35%、102.27%。 对于募投项目产能能否消化的问题,味知香在对中国经济网采访回复中表示:“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大环境下,加工简便、绿色健康的食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追求,半成品菜行业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现有产能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面对新增产能、产量、经营规模,公司拟通过以下措施消化新增产能:销售区域方面,公司将深耕现有销售区域,同时继续扩张销售半径,进而扩大销量;在消费者方面,加强消费者培育,提升单店销售额,从而增加公司整体销量;销售渠道方面,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掘新增长点,扩大产品受众范围,提升经营规模;产品种类方面,扩充产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多场景需求。未来市场对于半成品菜的需求将会持续上升,结合以上措施,新增产能、产量、经营规模预计可以得到消化。” 研发费用率垫底 2016年至2019年,味知香研发费用分别为63.70万元、86.43万元、87.37万元和94.88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22%、0.24%、0.19%、0.17%。 味知香研发费用率垫底,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16%、1.31%、1.85%、1.56%。 味知香的研发费用主要由人员工资、材料、折旧等构成。其中工资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53.94万元、76.57万元、73.87万元、68.20万元。 公司在研发费用方面投入有限,味知香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发并且不断推出全新菜品,保持新品推出节奏,使产品更替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公司每年投入一定研究开发费用用于新菜品、新工艺的开发,研发费用金额逐年增长。公司将通过扩充研发队伍、提升研发硬件设施、优化研发流程、加快研发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计划。” 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仅为3人。 此次,公司计划使用7000万元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检验中心和信息化建设项目。公司研发投入尚不足100万元,是否有必要募资7000万元? 对于该问题,味知香方面在采访回复中称:“公司计划投入7001.46万元建立研发检验中心和信息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半成品菜研发检验中心,完善公司研发体系,提升公司检验水平;二是新建信息化系统,通过引进先进ERP系统,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公司运营中的各个环节,提升公司的综合管理能力,最大化提升公司竞争力。” 销售渠道均在线下 尚未建立线上销售 味知香销售方式较为单一,电商销售对传统线下经销模式冲击。 味知香主要销售模式为经销模式,客户包括经销店、加盟店及批发商,销售渠道均在线下。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电商平台上购买食材,去集贸市场的频率逐渐降低。 公司目前尚未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在消费场景及消费体验上对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吸引力不足。为了拓展销售渠道,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公司需要积极跟踪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适时探索线上销售模式。 公司的半成品菜需要低温保存和冷链运输,其线上销售需要使用生鲜物流,短期来看较高的物流成本对现有线下经销模式的影响较小。但是消费者对线上购买食材的偏好愈发显著,且随着生鲜物流配送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下降,长期来看电商销售模式也将覆盖半成品菜产品。 味知香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尚未建立线上销售,公司时刻关注消费者消费行为偏好的变化,寻找合适物流配送方及线上销售平台,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模式为了拓展销售渠道,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曾涉食品安全问题 据裁判文书网《盖某、闫某等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一审刑事判决书》(2014)台刑初字第84号-1显示,盖某、闫某于2013年2月至4月,购得巴西小条牛肉一宗,将其中的25吨肉卖给孙某,孙某拿假检验检疫证明将肉卖给苏州客户苏州味知香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金额为130.98万元。 此后,时任味知香公司采购部经理胡某出庭作证,2013年3月底,孙某甲通过其向苏州味知香食品有限公司销售一批巴西牛肉,该批牛肉随车有检验检疫证明。胡某未对检验检疫证明认真核对,不知道国家禁止进口巴西牛肉。不过,所购牛肉都已经被味知香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后销售。 该案经法院审理后,判令孙某、俞某严禁从事食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味知香虽然没有受到处罚,但味知香作为大型半成品菜供应商,对于食品的来源没有严格把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对于曾采购不安全巴西牛肉的问题,味知香仅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公司已完善了内控管理制度,各环节工作严格按照内控制度规定执行。” 受税务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处罚 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初至今,味知香存在受税务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处罚的情形,但不构成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2017年6月19日,苏州市吴中区国家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出具吴中国税简罚[2017]4119号《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简易)》,认为公司由于丢失发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处以罚款140元。公司已于当日缴纳了上述罚款。 2019年5月30日,苏州市吴中区运输管理处出具F[2019]05011112437号《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认为公司因未按照规定参加年度审验,根据《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第68条第1项、《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给予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立即改正,记道路运输业户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件05分。公司已于当日缴纳罚款并及时补充办理年度审验手续。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2月17日,超捷紧固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超捷股份”)首发上会。超捷股份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1428.17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此次,超捷股份拟募集资金5亿元,其中,3.2亿元用于汽车零部件、连接件、紧固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项目。 超捷股份长期致力于高强度精密紧固件、异形连接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上海毅宁,实际控制人是宋广东。宋广东合计持有公司65.50%的股份。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祥禾涌原持有超捷股份6.80%的股份,并向超捷股份委派一名董事(陆先忠)。保荐机构国金证券的实际控制人陈金霞直接持有祥禾涌原28.56%的出资额。 公司近3年来合计分红8200万元。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现金分红分别为2500万元、1200万元、1000万元、3500万元。 公司业绩“过山车”。2018年及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83%和1.33%。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78亿元、3.02亿元、3.07亿元、1.40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2.65亿元、2.72亿元、2.69亿元、1.44亿元。各期,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22%、89.88%、87.89%、102.77%。 2018年及2019年,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45.15%、-3.31%。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实现净利润分别为613.66万元、4572.70万元、4421.21万元、2972.37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103.77万元、2753.74万元、5275.98万元、3802.67万元。各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分别为505.78%、60.22%、119.33%、127.93%。 2020年1-9月,超捷股份营业收入为2.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113.1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8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901.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6.52%。2020年1-12月,超捷股份营业收入预计为3.22亿元至3.3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5.01%至10.5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预计为7418.85万元至7809.3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67.80%至76.6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7217.36万元至7597.2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60.49%至68.94%。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螺钉螺栓、异形连接件,产能利用率不饱和并且下降。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螺钉螺栓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2.95%、91.33%、86.46%、88.44%,异形连接件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24%、92.69%、86.28%、85.81%。 2019年公司主要产品销量下降、单价下降。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螺钉螺栓的销量分别为12.88亿件、13.46亿件、12.56亿件、6.14亿件,异形连接件的销量分别为7850.06万件、6701.36万件、6331.92万件、2572.84万件。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螺钉螺栓单价涨幅分别为5.49%、-1.71%、-8.34%,异形连接件单价涨幅分别为30.99%、14.89%、20.49%。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资产总额分别为2.30亿元、2.73亿元、3.18亿元、2.98亿元,负债总额分别为1.32亿元、8867.63万元、9476.16万元、8063.00万元,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为55.75%、35.58%、31.25%、29.02%。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030.50万元、1110.96万元、2104.54万元、3515.11万元,主要由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构成;银行存款分别为1025.17万元、1107.72万元、2098.92万元、3513.11万元,占比分别为99.48%、99.71%、99.73%、99.93%。 公司负债以流动负债为主。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流动负债分别为1.31亿元、8807.93万元、9446.82万元、8051.00万元,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9.29%、99.33%、99.69%、99.85%。其中,短期借款余额分别为4480.00万元、1900.00万元、1582.04万元、1732.24万元,占流动负债的比例分别为34.26%、21.57%、16.75%、21.52%。 超捷股份的金属件主营业务毛利率呈上涨趋势,但是可比公司平均值下降趋势,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超捷股份的毛利率较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多了近12个百分点。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89%、33.42%、32.94%、38.42%。超捷股份表示,因可比公司产品均为金属制品,故选取公司金属件主营业务毛利率比对。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金属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70%、32.22%、31.91%、37.46%,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33.68%、31.50%、30.42%、25.48%。 公司的第一大供应商曾存在违法违规情况,被苏州市环保局处罚。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30.96%、30.45%、33.49%、34.20%。报告期内,超捷股份的第一大供应商为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因其未申报登记危废物和未按国家规定填写危废物转移联单,被苏州市环保局罚款25万元。 报告期内,昆山标垫五金有限公司及昆山市方垫五金有限公司、太仓市建锐机械零部件厂分别于2018年、2019年进入前五大供应商中。而这些公司成立当年或次年,就与超捷股份开展业务。太仓市建锐机械零部件厂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本50万元,超捷股份2015年即与其开展合作。昆山标垫五金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2015年与超捷股份开始业务。昆山市方垫五金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2012年与超捷股份开始业务。 据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报告期内,超捷股份财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和相关现金流及经营性债权之间的财务勾稽关系存在异常;另外,其采购方面的相关财务数据也存在诸多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需要公司进行更加详细的披露。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7816.59万元、7935.30万元、9405.73万元、7924.92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4.03%、29.10%、29.59%、26.55%;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额分别为481.78万元、490.56万元、798.95万元、724.15万元;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8298.37万元、8425.86万元、1.02亿元、8649.07万元,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86%、27.86%、33.29%、30.95%(年化后)。超捷股份表示,2019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较期初增长21.11%,主要系公司2019年加大了对富奥石川岛、佛吉亚等客户的销售,款项尚未全部收回所致。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值。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分别为3.95、3.84、3.53、1.61,同行业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值(次)分别为4.31、4.09、4.30、3.27。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客户逾期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422.65万元、430.27万元、504.08万元、354.13万元,逾期应收账款占比5.09%、5.11%、4.94%、4.09%。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6129.16万元、6994.19万元、6942.12万元、7025.64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38.49%、34.22%、30.72%、36.02%。 超捷股份的存货周转率略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各期末,超捷股份的存货周转率(次)分别为3.56、3.08、2.95、2.46,略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同行业可比公司存货周转率平均值(次)分别为4.33、3.85、3.73。 公司产品质量瑕疵,2018年质量保证费较大,达142.95万元。质量保证费主要为客户因产品质量问题的扣款及索赔。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质量保证费分别为15.85万元、142.95万元、38.31万元、27.34万元。超捷股份表示,2018年,质量保证费金额较大主要系公司产品质量瑕疵导致上海三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遭受终端客户索赔,公司根据双方签署的《不良产品补偿协议》计提销售费用-质量保证费79.47万元。 公司研发费用率低于可比公司均值,销售费用率高于可比公司均值。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研发费用分别为1263.13万元、1404.43万元、1415.13万元、667.01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54%、4.64%、4.62%、4.77%,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5.04%、5.41%、5.20%、5.76%;销售费用分别为911.40万元、956.52万元、945.72万元、265.28万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28%、3.16%、3.09%、3.09%,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2.90%、2.94%、2.70%、2.78%。 2018年、2019年员工人数减少,公司董事会秘书职位空缺两年多。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员工总数分别为565人、525人、510人、527人。招股书显示,2017年3月1日,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公司聘任邵秀娟为公司董事会秘书。2017年8月29日邵秀娟因个人原因离职,董事会秘书职位空缺。直至2019年11月22日公司增聘李红涛为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 拟创业板募集资金5亿元 其中2亿元补血 超捷股份长期致力于高强度精密紧固件、异形连接件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系统,换档驻车控制系统,汽车排气系统,汽车座椅、车灯与后视镜等内外饰系统的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连接、紧固。此外,公司的紧固件产品还应用于电子电器、通信等行业 超捷股份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数量不超过1428.17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 超捷股份拟募集资金5亿元,其中,3.2亿元用于汽车零部件、连接件、紧固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项目。 2016年变更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2001年,香港超艺出资设立超捷股份前身超捷有限。2016年11月,香港超艺将其所持有公司49.31%股权转让给上海毅宁,公司的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毅宁,实际控制人由黄祯楷变更为宋广东。2017年6月,香港超艺将其所有持的公司剩余15%股权转让给曾立丰、吕海军、宋毅博和周家乐四名自然人,股权转让完成后,香港超艺不再持有公司的股权。 目前,超捷股份的控股股东为上海毅宁,实际控制人是宋广东。宋广东合计持有公司65.50%的股份。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祥禾涌原持有超捷股份6.80%的股份,并向超捷股份委派一名董事(陆先忠)。保荐机构国金证券的实际控制人陈金霞直接持有祥禾涌原28.56%的出资额,通过其控股的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祥禾涌原28.56%的出资额,并实际控制祥禾涌原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上海涌共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招股书中指出,祥禾涌原不属于国金证券直投子公司,按自身投资决策程序进行对外投资。 业绩“过山车” 2018年及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8.83%和1.33%。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78亿元、3.02亿元、3.07亿元、1.40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2.65亿元、2.72亿元、2.69亿元、1.44亿元。各期,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5.22%、89.88%、87.89%、102.77%。 2018年及2019年,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45.15%、-3.31%。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实现净利润分别为613.66万元、4572.70万元、4421.21万元、2972.37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103.77万元、2753.74万元、5275.98万元、3802.67万元。各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分别为505.78%、60.22%、119.33%、127.93%。 2020年1-9月,超捷股份营业收入为2.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113.1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2.8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901.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6.52%。 2020年1-12月,超捷股份营业收入预计为3.22亿元至3.3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5.01%至10.5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预计为7418.85万元至7809.3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67.80%至76.6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为7217.36万元至7597.2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变动幅度为60.49%至68.94%。 超捷股份表示,上述2020年1-12月经营业绩预计数据是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的结果,未经会计师审计或审阅,不构成公司的盈利预测或业绩承诺。 产能利用率不饱和 2019年主要产品销量、单价下降 超捷股份称,公司成立初期,以生产电子、家电产品用紧固件为主,这类产品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自2009年开始公司基于自身技术优势向技术要求较高的汽车行业转型。目前公司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于汽车行业,已成为汽车用螺钉螺栓、异形连接件产品的重要供应商。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螺钉螺栓、异形连接件,主要用于涡轮增压系统、排气系统、换挡驻车系统、视觉系统等模块中关键零部件的紧固与连接。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螺钉螺栓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2.95%、91.33%、86.46%、88.44%,异形连接件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24%、92.69%、86.28%、85.81%。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螺钉螺栓的销量分别为12.88亿件、13.46亿件、12.56亿件、6.14亿件,异形连接件的销量分别为7850.06万件、6701.36万件、6331.92万件、2572.84万件。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螺钉螺栓单价分别为0.0913元、0.0963元、0.0947元、0.0868元,异形连接件单价分别为1.36元、1.78元、2.05元、2.47元。 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螺钉螺栓单价涨幅分别为5.49%、-1.71%、-8.34%,异形连接件单价涨幅分别为30.99%、14.89%、20.49%。 今年6月末总资产2.98亿元 资产负债率29.02%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资产总额分别为2.30亿元、2.73亿元、3.18亿元、2.98亿元,负债总额分别为1.32亿元、8867.63万元、9476.16万元、8063.00万元,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为55.75%、35.58%、31.25%、29.02%。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1030.50万元、1110.96万元、2104.54万元、3515.11万元,主要由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构成。其中,各期末,银行存款分别为1025.17万元、1107.72万元、2098.92万元、3513.11万元,占比分别为99.48%、99.71%、99.73%、99.93%。 公司负债以流动负债为主。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流动负债分别为1.31亿元、8807.93万元、9446.82万元、8051.00万元,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99.29%、99.33%、99.69%、99.85%。 各期末,短期借款余额分别为4480.00万元、1900.00万元、1582.04万元、1732.24万元,占流动负债的比例分别为34.26%、21.57%、16.75%、21.52%。 主营业务毛利率上涨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89%、33.42%、32.94%、38.42%。 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超捷股份所属行业为C36“汽车制造业”,产品主要为汽车紧固件。公司根据行业分类、主要生产工艺和下游应用领域,选取浙江长华、瑞玛工业、华培动力、泉峰汽车作为可比公司。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金属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70%、32.22%、31.91%、37.46%,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33.68%、31.50%、30.42%、25.48%。 超捷股份表示,因可比公司产品均为金属制品,故选取公司金属件主营业务毛利率比对。报告期内,公司金属件产品毛利率有所波动,与同行业变动趋势存在差异,主要系公司逐年提升高附加值的涡轮增压系统用拉杆组件的销售所致。报告期内,公司金属件毛利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存在差异,主要系产品结构及客户差异所致。 供应商成立即合作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30.96%、30.45%、33.49%、34.20%。 报告期内,超捷股份的第一大供应商为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公司向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12.29%、11.76%、12.15%、12.43%。 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曾存在违法违规情况。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因其未申报登记危废物和未按国家规定填写危废物转移联单,被苏州市环保局罚款25万元。 招股书指出,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类钢材加工业务,钢材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废酸等危废物,危废物发生量与钢材加工量关系密切。报告期内,苏州强新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超捷股份采购线材的第一大供应商,占超捷股份同类采购金额的57.40%、58.32%、61.66%、64.76%。 报告期内,昆山标垫五金有限公司及昆山市方垫五金有限公司、太仓市建锐机械零部件厂分别于2018年、2019年进入前五大供应商中。 太仓市建锐机械零部件厂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本50万元,超捷股份2015年即与其开展合作。超捷股份指出,建锐机械2015年成立即同公司开展合作系接替展华模具同公司继续合作,具备合理性。建锐机械股东、法定代表人朱兴安及展华模具股东、法定代表人杨静与公司存在关联关系。 昆山标垫五金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2015年与超捷股份开始业务。昆山市方垫五金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2012年与超捷股份开始业务。 2019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较期初增长21.11%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7816.59万元、7935.30万元、9405.73万元、7924.92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4.03%、29.10%、29.59%、26.55%,应收账款占比相对较高。 报告期各期末,超捷股份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额分别为481.78万元、490.56万元、798.95万元、724.15万元,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8298.37万元、8425.86万元、1.02亿元、8649.07万元,应收账款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9.86%、27.86%、33.29%、30.95%(年化后)。 超捷股份表示,2019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较期初增长21.11%,主要系公司2019年加大了对富奥石川岛、佛吉亚等客户的销售,款项尚未全部收回所致。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分别为3.95、3.84、3.53、1.61,同行业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值(次)分别为4.31、4.09、4.30、3.27。 公司逾期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系应收账款形成时间、信用期起算时点、对方结算付款周期存在暂时性差异。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客户逾期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422.65万元、430.27万元、504.08万元、354.13万元,逾期应收账款占比5.09%、5.11%、4.94%、4.09%。 存货周转率略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及在产品构成,合计占报告期各期末存货总额的比例均超过90%。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6129.16万元、6994.19万元、6942.12万元、7025.64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38.49%、34.22%、30.72%、36.02%。 各期末,超捷股份的存货周转率(次)分别为3.56、3.08、2.95、2.46,略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同行业可比公司存货周转率平均值(次)分别为4.33、3.85、3.73。 公司产品质量瑕疵 2018年质量保证费142.95万元 质量保证费主要为客户因产品质量问题的扣款及索赔。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质量保证费分别为15.85万元、142.95万元、38.31万元、27.34万元。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退换货金额分别为76.41万元、308.91万元、205.78万元、96.91万元,质量扣款金额分别为15.85万元、63.48万元、38.31万元、27.34万元。2018年,质量索赔金额为79.47万元。 超捷股份表示,2018年,质量保证费金额较大主要系公司产品质量瑕疵导致上海三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遭受终端客户索赔,公司根据双方签署的《不良产品补偿协议》计提销售费用-质量保证费79.47万元。 除因上海三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遭受终端客户索赔支付质量保证费外,其余质量保证费为少量由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外观或质量瑕疵而补偿客户的费用。 研发费用率低于可比公司均值 销售费用率高于可比公司均值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研发费用分别为1263.13万元、1404.43万元、1415.13万元、667.01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54%、4.64%、4.62%、4.77%,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5.04%、5.41%、5.20%、5.76%。 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超捷股份销售费用分别为911.40万元、956.52万元、945.72万元、265.28万元,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28%、3.16%、3.09%、3.09%,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2.90%、2.94%、2.70%、2.78%。 超捷股份表示,2020年1-6月,公司销售费用率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2020年1月1日起执行新收入准则,公司上半年仓储运输费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2018年、2019年员工人数减少 截至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超捷股份员工总数分别为565人、525人、510人、527人。 招股书披露了超捷股份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最近两年的变动情况。 超捷股份表示,报告期初,公司董事会成员为宋广东、黄祯楷、唐群、义勤峰、宋述省。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现任董事5位,分别是宋广东、宋述省、陆先忠、陆青、赵鹏飞。 原董事唐群辞去董事职务后担任公司财务经理,原董事嵇宏慧辞去董事职务后仍担任公司监事,原董事义勤峰辞去董事职务后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宋毅博于2018年1月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主要系基于个人职业规划而提出辞职,同时担任董事期间仍就读于英国华威大学,未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 报告期初,公司监事会成员为闫明军、邹勇、蒋正。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现任监事3位,分别为邹勇、嵇宏慧、罗渊研。 报告期初,宋广东为公司总经理、宋述省为公司副总经理、唐群为公司财务负责人。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现任高级管理人员5位,分别为宋广东、宋述省、李新安、义勤峰、李红涛。 超捷股份董事会秘书职位空缺两年多。招股书显示,2017年3月1日,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公司聘任邵秀娟为公司董事会秘书。2017年8月29日邵秀娟因个人原因离职,董事会秘书职位空缺。直至2019年11月22日公司增聘李红涛为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 营收、采购数据皆存谜团 据证券市场红周刊,报告期内,超捷股份财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和相关现金流及经营性债权之间的财务勾稽关系存在异常;另外,其采购方面的相关财务数据也存在诸多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需要公司进行更加详细的披露。 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超捷股份营业收入为3.07亿元,其中境外收入为2845.21万元,境外营收部分不需要缴纳增值税,剩下国内营收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自2019年4月1日起,自16%下降到了13%,由此可以估算出当期的税营收大约是3.45亿元。理论上,该部分含税营收将体现为同等规模的现金流入以及经营性债权的增减,那么超捷股份的财务数据是否符合该逻辑呢? 进一步来看,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2019年超捷股份“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69亿元,由于当期预收款项金额变动较小(仅增加了17.56万元),所以即使不考虑该因素,对最终结果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将这2.69亿元与含税营收相比较,大约要少7600万元。理论上,这将导致该年度超捷股份经营性债权出现同等规模的增加。 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在资产负债表中,截至2019年末,超捷股份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和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分别为586.29万元、9405.73万元、757.35万元和798.95万元,同类项目合计较2018年末仅增加了约2100万元,这跟理论上应该要增加的金额明显不符,存在近5500万元的差额,也就是说,当期超捷股份大概有5500万元含税营收既没有现金流入,也没有相关经营性债权的支持。 除了营收数据之外,据核算,2018年和2019年超捷股份采购数据和现金流及相关经营性债务之间的勾稽关系亦存在令人费解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2019年的情况。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超捷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4994.45万元,占总采购金额的33.49%,由此可以推算出当期的采购总金额为1.49亿元。其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也2019年4月1日起由16%下降到了13%,由此可以推算出当期的含税采购金额为1.7亿元。理论上,该部分采购金额应当体现为相关现金流的流出以及相关经营性债务的增减,那么超捷股份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2019年超捷股份“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14亿元,当期预付款项变动金额较小(仅增加了52.83万元),在此不考虑这部分变动,对最终结果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将该1.14亿元现金流出金额与含税采购相比较,二者大概存在5600万元的差额,这意味着当期含税采购并没有完全以现金支付,还有部分以经营性债务的形式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当期超捷股份经营性债务应当有同等规模的增加。但截至2019年末,超捷股份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为6210.77万元,相较于2018年末的5163.58万元仅增加了约1050万元,相较于理论上应当要增加的金额要少大约4550万元。 再看2018年的情况。2018年超捷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4635.37万元,占全部采购金额的30.45%,由此可以推算出2018年超捷股份的采购总额为1.52亿元。这部分采购金额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自2018年5月1日起由17%下降到16%,由此可以核算出当期超捷股份的含税采购总额为1.77亿元。 那么当期的现金流和经营性债务的变化情况又如何呢?进一步来看,2018年超捷股份“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35亿元,当期预付款项仅减少了28.53万元,可以忽略不计。将1.35亿元现金流出金额和含税采购相勾稽,两者之间大约存在4200万元的差额,理论上,当期经营性债务应当存在同等规模的增加。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当期超捷股份经营性债务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末,超捷股份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合计金额为5163.58万元,相较于2017年末的6713.09万元减少了大约1500多万元。一增一减之下,跟理论上应该要增加的金额相差更大,大概存在5700多万元的差额。也就是说,当期超捷股份大概存在5700万元的含税采购既没有现金流出也没有相关经营性债务的支持,可能含有“水分”。 连续两年该公司的的营收和采购之间的财务勾稽关系均存在异常,对于冲刺创业板的超捷股份来说,应该给投资者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以便于能“清清白白”上市。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新能源”)将于2020年12月17日首发上会,公司此次拟于上交所主板上会,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席主承销商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新能源此次拟募集资金250.00亿元,其中,38.00亿元用于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3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48.50亿元用于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68.50亿元用于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二期4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15.00亿元用于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D区项目,11.00亿元用于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项目,9.00亿元用于三峡新能源江苏如东H6(4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10.00亿元用于三峡新能源江苏如东H10(4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50.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营业收入分别为51.76亿元、67.81亿元、73.83亿元、64.6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1.32亿元、67.43亿元、73.60亿元、64.44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53.31亿元、58.16亿元、63.23亿元、42.84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净利润分别为16.92亿元、25.83亿元、28.94亿元、23.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4亿元、24.50亿元、27.74亿元、21.7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8.46亿元、46.89亿元、50.72亿元、32.82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资产总计分别为646.38亿元、680.86亿元、851.97亿元、948.20亿元,负债合计分别为409.75亿元、404.55亿元、419.08亿元、538.80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3.39%、59.42%、49.19%、56.82%,A股同行业公司均值分别为66.24%、64.50%、62.42%、59.44%。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货币资金分别为33.97亿元、30.73亿元、48.86亿元、48.61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39.63%、 30.45%、33.90%、27.29%。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货币资金中银行存款分别为31.27亿元、29.43亿元、46.90亿元、47.78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短期借款分别为5.43亿元、9300.00万元、3.02亿元、9.68亿元,占流动负债比例分别为4.02%、0.75%、2.61%、5.67%。三峡新能源短期借款主要为公司资金周转所用的信用借款。截至2019年9月30日,三峡新能源信用借款为9.45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付账款分别为72.75亿元、55.75亿元、62.46亿元、67.72亿元,占流动负债比例分别为53.89%、45.24%、53.99%、39.67%。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8.03亿元、50.58亿元、73.06亿元、104.12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44.38%、50.12%、50.68%、58.45%。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38.55亿元、50.74亿元、73.22亿元、104.28亿元,坏账准备分别为5199.74万元、 1576.69万元、1605.31万元、1624.62万元。 数据可见,三峡新能源2018年应收账款比肩同期营收。2018年,公司应收账款为73.22亿元,同期营业收入为73.83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1年以内应收账款分别为30.75亿元、39.81亿元、46.34亿元、46.73亿元,1年以上应收账款分别为7.80亿元、10.93亿元、26.89亿元、57.55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57次、1.53次、1.19次、0.73次,A股同行业公司均值分别为2.27次、1.72次、1.39次、0.79次。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存货分别为1.93亿元、6771.75万元、5480.34万元、5370.34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2.26%、0.67%、0.38%、0.30%,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3.07次、23.91次、52.67次、49.92次。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2.61%、53.95%、56.43%、58.06%,其中,新能源发电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4.10%、54.96%、56.53%、58.16%,同行业可比A股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56.16%、58.34%、59.36%、55.00%。 招股书显示,三峡新能源接受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三峡集团提供的关联担保事项共4项,其中,担保金额最高为20.00亿元,最低为12.00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向三峡集团支付担保费金额分别为313.31万元、425.79万元、381.45万元、228.54万元。 招股书显示,公司2017年、2019年多次向关联方转让资产。2017年4月,向三峡集团转让中铁福船20%股权;2017年4月,向三峡集团转让海峡发电65%股权;2017年9月,向三峡资本转让金海股份25.09%股权;2017年9月,向三峡资本 转让西安风电27.74%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金海股份15.00%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西安风电20.00%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三峡保险经纪10%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能事达16.16%股权。 除转让资产事项外,三峡新能源曾三次向关联方收购资产。2019年9月,向三峡基地收购产业园公司15%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集团收购福建能投100%股权;2019年9月,向重庆小南海收购武隆大梁子20%股权。 2017年至2019年9月末,三峡新能源向三峡集团拆入资金余额分别为4.00亿元、2.75亿元、1.50亿元,起始日为2017年5月26日,到期日为2022年5月26日。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向三峡集团支付借款利息分别为978.33万元、1045.00万元、1775.23万元、2.03亿元,其中,2019年1-9月支付的借款利息为公司应支付给三峡集团的增资扩股过渡期损益等资金计息产生。 2017年8月18日,依据三峡集团《关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上交2016年度国有资本收益的通知》(三峡财函〔2017〕248号),公司向股东三峡集团上交2016年度利润分红2.09亿元。 2018年10月19日,公司201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公司2017年度财务决算以及利润分配的议案》,公司2017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以2017年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5.34亿元为基数,提取盈余公积9790.94万元,余下剩余税后利润24.36亿元转入未分配利润,并全部由原股东方三峡集团享有,未实际进行分配。 2019年5月17日,公司2018年度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201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公司201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以公司2018年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7.86亿元为基数,提取盈余公积6320.87万元,其余27.23亿元全部转入未分配利润。为实现公司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不进行利润分配。 2019年6月25日,公司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将公司增资扩股过渡期损益分配给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的议案》和《关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放弃独享资本公积金并由公司向其分配利润的议案》,议案内容为:将公司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23日期间的增资扩股过渡期损益合计32.25亿元以现金股利方式分配给三峡集团。公司以现金形式向三峡集团分配利润3914.40万元,三峡集团原单独享有的3914.40万元资本公积金由公司全体股东共享。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三峡新能源及其控股子公司最近36个月受到的处罚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共计65项,处罚事由包括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未经批准非法占地、非法占用使用草原、擅自占用村委会集体土地、违规从事电力业务等。 三峡新能源36个月受到65项行政处罚,也就是说,三峡新能源平均每个月受到1.8次行政处罚,且这65项行政处罚的处罚金额均为1万元以上。 据三峡新能源招股书披露,公司及控股子公司65项行政处罚中处罚机构基本为市县一级的监管机构,如2017年4月13日,曲阳县国土资源局对三峡新能源曲阳发电有限公司罚款8.32万元,处罚事由为在未办理有关用地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占用齐村峪里村土地建综合办公楼,占地面积8.52亩,其中建筑面积864.9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所占地类为:其中建设用地0.03亩、坑塘水面6.00亩符合《曲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耕地2.50亩,不符合《曲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如2018年6月8日,涞源县林业局对三峡新能源涞源发电有限公司罚款9.31万元,处罚事由为在涞源县北石佛乡石道沟村路山坡建光伏综合楼和35KV开关站占用未成林林地,未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占地地类为未成林林地,占用未成林林地3102平方米。 如2018年11月9日,滨州市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山东沾化天融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罚款10.01万元,处罚事由为在沾化区滨海镇政府驻地的一期升压站项目,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已自行建设完毕,涉及违法建设面积3500.25平方米。 招股书显示,公司及子公司的重大未决诉讼案件包括,社旗方圆诉公司及国合风电侵权纠纷案以及阳光电源诉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光伏专利侵权纠纷案。其中,淮南光伏为三峡新能源子公司。 2019年6月26日,原告社旗方圆以发行人、国合风电为被告向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诉称:原告依法取得了南阳市社旗县下洼乡前转山一洞沟萤石矿的采矿权,被告建设的河南社旗下洼乡风电场一期项目致使原告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法通过环保部门审批,导致原告采矿权不能进行正常延续,给原告造成经济损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2019年12月6日,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原告社旗县方圆萤石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2019年12月16日,社旗方圆提起上诉,要求撤销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9)豫13民初85号一审民事判决书,依法予以改判,或发回重审。 淮南光伏被诉专利侵权纠纷案原告为阳光电源,阳光电源诉称由上能电气制造、销售,并由淮南光伏使用于三峡新能源潘集光伏电站项目的逆变器设备涉嫌使用了原告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开放式逆变设备的机柜结构及所述开放式逆变设备(ZL201521083016.X)”全部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淮南光伏系通过正常市场交易购买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逆变设备且已经支付了合理对价,其对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逆变设备是否侵犯阳光电源的专利权并不知情。因此,根据《专利法》第七十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规定,淮南光伏无需承担专利侵权赔偿责任。 招股书显示,三峡新能源存产业政策变动风险。2019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陆续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19号)、《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761号)、《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882号)等文件,进一步推进平价上网项目的建设,并下调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指导价,未来新核准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上网电价。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平价上网和风电、光伏资源竞争性配置,如未来风电、光伏发电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动,将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2020年2月5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此外,2020年2月5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 中国经济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三峡新能源,截至发稿,采访邮件暂未收到回复。 主营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投资和运营 拟募资250亿元 三峡新能源主营业务为风能、太阳能的开发、投资和运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电力。 三峡新能源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三峡集团。三峡集团直接持有公司140亿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70.00%,三峡集团控股的三峡资本持有公司9.98亿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4.99%;因此,三峡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74.99%的股份。 三峡新能源此次拟于上交所主板上会,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席主承销商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三峡新能源此次拟募集资金250.0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投资于以下项目: 1.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3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项目总投资54.20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38.00亿元;2.昌邑市海洋牧场与三峡300MW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51.28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48.50亿元;3.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二期4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项目总投资76.18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68.50用于;4.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D区项目,项目总投资92.64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15.00亿元;5.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A区项目,项目总投资70.52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11.00亿元;6.三峡新能源江苏如东H6(4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项目总投资70.99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9.00亿元;7.三峡新能源江苏如东H10(4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项目总投资71.67亿元,拟投入募集资金10.00亿元;8.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募集资金50.00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4.61亿元 归母净利润21.76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营业收入分别为51.76亿元、67.81亿元、73.83亿元、64.6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1.32亿元、67.43亿元、73.60亿元、64.44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53.31亿元、58.16亿元、63.23亿元、42.84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净利润分别为16.92亿元、25.83亿元、28.94亿元、23.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34亿元、24.50亿元、27.74亿元、21.7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8.46亿元、46.89亿元、50.72亿元、32.82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总资产948.20亿元 总负债538.80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资产总计分别为646.38亿元、680.86亿元、851.97亿元、948.20亿元,其中,流动资产分别为85.70亿元、100.92亿元、144.15亿元、178.14亿元,非流动资产分别为560.68亿元、579.94亿元、707.82亿元、770.06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分别为420.39亿元、439.05亿元、531.11亿元、603.81亿元,占比分别为65.04%、64.49%、62.34%、63.68%。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负债合计分别为409.75亿元、404.55亿元、419.08亿元、538.8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分别为134.98亿元、123.24亿元、115.69亿元、170.70亿元,非流动负债分别为274.77亿元、281.31亿元、303.38亿元、368.10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3.39%、59.42%、49.19%、56.82%,A股同行业公司均值分别为66.24%、64.50%、62.42%、59.44%。 2019年前三季度货币资金48.61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货币资金分别为33.97亿元、30.73亿元、48.86亿元、48.61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39.63%、 30.45%、33.90%、27.29%。 三峡新能源表示,2018年末公司货币资金较2017年末增加18.13亿元,增幅58.99%,主要因为2018年引入战略投资者,取得筹资现金流入约117亿元所致。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货币资金中银行存款分别为31.27亿元、29.43亿元、46.90亿元、47.78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短期借款9.68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短期借款分别为5.43亿元、9300.00万元、3.02亿元、9.68亿元,占流动负债比例分别为4.02%、0.75%、2.61%、5.67%。 三峡新能源表示,公司短期借款主要为公司资金周转所用的信用借款。截至2019年9月30日,三峡新能源信用借款为9.45亿元。 2019年前三季度应付账款67.72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付账款分别为72.75亿元、55.75亿元、62.46亿元、67.72亿元,占流动负债比例分别为53.89%、45.24%、53.99%、39.67%。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1年以内应付账款分别为46.23亿元、18.51亿元、37.96亿元、30.89亿元,占比分别为63.55%、33.21%、 60.78%、45.60%。 招股书显示,三峡新能源应付账款主要为应付工程、设备采购款。此外,公司2017年末应付账款余额较2016年末大幅下降,主要由于两家风电制造子公司西安风电和金海股份应付供应商款项余额较高,2017年部分股权转让后上述两家公司不再纳入合并范围所致。 2019年前三季度应收账款余额104.28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8.03亿元、50.58亿元、73.06亿元、104.12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44.38%、50.12%、50.68%、58.45%。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38.55亿元、50.74亿元、73.22亿元、104.28亿元,坏账准备分别为5199.74万元、 1576.69万元、1605.31万元、1624.62万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1年以内应收账款分别为30.75亿元、39.81亿元、46.34亿元、46.73亿元,1年以上应收账款分别为7.80亿元、10.93亿元、26.89亿元、57.55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57次、1.53次、1.19次、0.73次,A股同行业公司均值分别为2.27次、1.72次、1.39次、0.79次。 2019年前三季度存货余额5370.34万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存货分别为1.93亿元、6771.75万元、5480.34万元、5370.34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2.26%、0.67%、0.38%、0.30%。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3.07次、23.91次、52.67次、49.92次。 招股书显示,三峡新能源存货主要为光伏、风力发电站的备品备件,具体是为了保证电站日常运行及大修理所储备的各类构件、零部件及材料。2016年末,公司的存货余额较高,主要来自于当时下属风机制造为主业的子公司金海股份和西安风电,2017年公司对上述两家子公司股权进行部分转让后,不再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因而存货金额大幅下降。 2019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毛利率58.06%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2.61%、53.95%、56.43%、58.06%,其中,新能源发电业务毛利率分别为54.10%、54.96%、56.53%、58.16%。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同行业可比A股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56.16%、58.34%、59.36%、55.00%。 接受控股股东、实控人提供担保共4项 招股书显示,三峡新能源接受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三峡集团提供的关联担保事项共4项,其中,担保金额最高为20.00亿元,最低为12.00亿元。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向三峡集团支付担保费金额分别为313.31万元、425.79万元、381.45万元、228.54万元。 2017年、2019年8次向关联方转让资产 招股书显示,公司2017年、2019年多次向关联方转让资产。 2017年4月,向三峡集团转让中铁福船20%股权;2017年4月,向三峡集团转让海峡发电65%股权;2017年9月,向三峡资本转让金海股份25.09%股权;2017年9月,向三峡资本转让西安风电27.74%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金海股份15.00%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西安风电20.00%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三峡保险经纪10%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资管转让能事达16.16%股权。 除转让资产事项外,三峡新能源曾三次向关联方收购资产。 2019年9月,向三峡基地收购产业园公司15%股权;2019年9月,向三峡集团收购福建能投100%股权;2019年9月,向重庆小南海收购武隆大梁子20%股权。 三峡新能源表示,向重庆小南海收购武隆大梁子股权、向三峡资管转让能事达、金海股份、西安风电、三峡保险经纪股权主要原因为:收购或转让前该等股权均为公司与关联方共同投资,为了减少关联方共同投资,因而将股权转让给关联方或向关联方收购股权。 2019年9月末向实控人拆入资金余额1.50亿元 2017年至2019年9月末,三峡新能源向三峡集团拆入资金余额分别为4.00亿元、2.75亿元、1.50亿元,起始日为2017年5月26日,到期日为2022年5月26日。 2016年至2019年1-9月,三峡新能源向三峡集团支付借款利息分别为978.33万元、1045.00万元、1775.23万元、2.03亿元,其中,2019年1-9月支付的借款利息为公司应支付给三峡集团的增资扩股过渡期损益等资金计息产生。 公司以2016年12月31日作为审计评估基准日,于2018年3月引入8家投资者。根据《关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评估基准日至协议生效日为过渡期,过渡期产生的损益归原股东三峡集团所有。经信永中和审计,上述过渡期损益金额为32.25亿元。根据公司2018年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决议,公司增资扩股过渡期间损益32.25亿元及公司历年应付工资余额转增资本公积3914.40万元均由三峡集团独享。 2017年向三峡集团上交2016年利润分红2.09亿元 2017年8月18日,依据三峡集团《关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上交2016年度国有资本收益的通知》(三峡财函〔2017〕248号),公司向股东三峡集团上交2016年度利润分红2.09亿元。 2018年10月19日,公司2018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公司2017年度财务决算以及利润分配的议案》,公司2017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以2017年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5.34亿元为基数,提取盈余公积9790.94万元,余下剩余税后利润24.36亿元转入未分配利润,并全部由原股东方三峡集团享有,未实际进行分配。 2019年5月17日,公司2018年度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201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的议案》,公司201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以公司2018年度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7.86亿元为基数,提取盈余公积6320.87万元,其余27.23亿元全部转入未分配利润。为实现公司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不进行利润分配。 2019年6月25日,公司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审议通过《关于将公司增资扩股过渡期损益分配给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的议案》和《关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放弃独享资本公积金并由公司向其分配利润的议案》,议案内容为:将公司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23日期间的增资扩股过渡期损益合计32.25亿元以现金股利方式分配给三峡集团。公司以现金形式向三峡集团分配利润3914.40万元,三峡集团原单独享有的3914.40万元资本公积金由公司全体股东共享。 存65项行政处罚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三峡新能源及其控股子公司最近36个月受到的处罚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行政处罚共计65项,处罚事由包括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未经批准非法占地、非法占用使用草原、擅自占用村委会集体土地、违规从事电力业务等。 三峡新能源36个月受到65项行政处罚,也就是说,三峡新能源平均每个月受到1.8次行政处罚,且这65项行政处罚的处罚金额均为1万元以上。 据三峡新能源招股书披露,公司及控股子公司65项行政处罚中处罚机构基本为市县一级的监管机构,如2017年4月13日,曲阳县国土资源局对三峡新能源曲阳发电有限公司罚款8.32万元,处罚事由为在未办理有关用地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占用齐村峪里村土地建综合办公楼,占地面积8.52亩,其中建筑面积864.9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所占地类为:其中建设用地0.03亩、坑塘水面6.00亩符合《曲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耕地2.50亩,不符合《曲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如2018年6月8日,涞源县林业局对三峡新能源涞源发电有限公司罚款9.31万元,处罚事由为在涞源县北石佛乡石道沟村路山坡建光伏综合楼和35KV开关站占用未成林林地,未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占地地类为未成林林地,占用未成林林地3102平方米。 如2018年11月9日,滨州市沾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山东沾化天融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罚款10.01万元,处罚事由为在沾化区滨海镇政府驻地的一期升压站项目,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已自行建设完毕,涉及违法建设面积3500.25平方米。 存两项侵权纠纷 招股书显示,公司及子公司的重大未决诉讼案件包括:社旗方圆诉公司及国合风电侵权纠纷案以及阳光电源诉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光伏专利侵权纠纷案。 社旗方圆诉公司及国合风电侵权纠纷案:2019年6月26日,原告社旗方圆以发行人、国合风电为被告向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告诉称:原告依法取得了南阳市社旗县下洼乡前转山一洞沟萤石矿的采矿权,被告建设的河南社旗下洼乡风电场一期项目致使原告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无法通过环保部门审批,导致原告采矿权不能进行正常延续,给原告造成经济损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请求法院判令发行人和国合风电承担连带赔偿责任5000万元和本案全部诉讼费及鉴定评估费等。 2019年12月6日,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社旗县方圆萤石有限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291800元,由原告社旗县方圆萤石有限公司负担。 2019年12月16日,社旗方圆提起上诉,要求撤销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2019)豫13民初85号一审民事判决书,依法予以改判,或发回重审。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上述案件二审尚未开庭审理。 阳光电源诉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淮南光伏专利侵权纠纷案:阳光电源以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被告一,以淮南光伏为被告二,向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原告阳光电源诉称:由被告一制造、销售,并由被告二使用于三峡新能源潘集光伏电站项目的逆变器设备涉嫌使用了原告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开放式逆变设备的机柜结构及所述开放式逆变设备(ZL201521083016.X)”全部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同时,被告一在其官方网站对侵权产品进行了许诺销售,侵权产品实际应用于其他多个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中。 请求判令被告一立即停止侵犯原告ZL201521083016.X号专利权的行为,即停止制造、许诺销售、销售侵犯原告实用新型专利权逆变设备产品;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9000万元;赔偿原告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人民币80万元。 淮南光伏于2020年1月1日收到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出的传票及《应诉通知书》((2019)皖01民初2541号),通知于2020年2月18日开庭审理。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开庭日期延后,目前尚未正式开庭审理。 根据《专利法》第七十条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五条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且举证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对于权利人请求停止上述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行为的主张,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诉侵权产品的使用者举证证明其已支付该产品的合理对价的除外。 淮南光伏系通过正常市场交易购买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逆变设备且已经支付了合理对价,其对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的逆变设备是否侵犯阳光电源的专利权并不知情。因此,根据《专利法》第七十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相关规定,淮南光伏无需承担专利侵权赔偿责任。 存产业政策变动风险 招股书显示,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多项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开发风能风能和光伏资源,对上网电价保护、强制并网、强制购电以及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都做出了明确规定,显著地提升了风电、光伏项目建设的经济可行性。 2018年以来,国家推进平价上网的速度逐步加快,风电、光伏相关产业政策密集出台。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8〕823号)。该通知对普通光伏电站及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规模均进行了限制,进一步下调了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公司在该通知颁布之前已并网光伏电站不受影响,但公司未来开发光伏电站的装机容量和上网电价将可能因此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2019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陆续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9〕19号)、《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761号)、《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882号)等文件,进一步推进平价上网项目的建设,并下调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指导价,未来新核准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上网电价。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平价上网和风电、光伏资源竞争性配置,如未来风电、光伏发电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动,将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2020年2月5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需补贴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由财政部根据补助资金年度增收水平、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等情况,合理确定补助资金当年支持的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总额。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技术进步等情况,在不超过财政部确定的年度新增补贴总额内,合理确定各类需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新增装机规模;需补贴的存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需符合国家能源主管部门要求,按照规模管理的需纳入年度建设规模管理范围,并按流程经电网企业审核后纳入补助项目清单。 该办法公布后,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审核权限下放到电网公司,可能对公司获取补贴的时间产生影响。如果未来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发生变动或发放模式发生进一步重大变化,将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收入和现金流状况,进而对实际经营效益产生影响。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12月17日,浙江大自然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自然户外”)首发申请将上会。大自然户外拟在上交所主板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2528.09万股,拟募集资金净额8.56亿元,其中3.39亿元用于“改性TPU面料及户外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88亿元用于“户外用品自动化生产基地改造项目”、1.11亿元用于“户外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6831万元用于“越南户外用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5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东方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系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 大自然户外拟募资额超过公司各期总资产,各期末公司总资产始终不足8亿元。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总资产分别为4.23亿元、5.87亿元、7.16亿元、7.91亿元,流动资产合计分别为2.63亿元、3.23亿元、3.34亿元、3.87亿元,占比分别为62.18%、54.94%、46.64%、48.96%。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负债合计分别为2.44亿元、2.06亿元、2.00亿元、1.8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小计分别为2.23亿元、1.85亿元、1.78亿元、1.47亿元,占比分别为91.08%、89.84%、88.89%、81.44%。 大自然户外营收逐年增长,但增速逐年下滑;净利出现波动,与营收增速不匹配。2017年、2018年、2019年,大自然户外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5.31%、19.78%、7.1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6.79%、-8.68%、60.86%。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5亿元、5.09亿元、5.45亿元、3.42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7.17亿元、4.92亿元、5.48亿元、2.84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8943.96万元、8167.23万元、1.31亿元、9492.46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87亿元、6275.09万元、8577.64万元、1.04亿元。 充气床垫系大自然户外第一大主营产品,各期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69%-74%之间。但公司充气床垫产量和产能利用率却在逐年下滑。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充气床垫产品的产能分别为330.00万件、350.00万件、360.00万件、200.00万件,产量分别为366.94万件、354.60万件、336.28万件、167.20万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1.19%、101.31%、93.41%、83.60%。 大自然户外的毛利率走势与同行背道而驰,且各期公司毛利率始终为同行之冠。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99%、35.06%、39.82%和41.57%,上升趋势明显。同行业上市公司相关户外用品业务毛利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0.58%、26.02%、28.68%和29.11%,呈明显下滑趋势。 各期,同行中,牧高笛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22%、23.36%、25.29%、25.61%,浙江永强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7.57%、21.35%、29.55%、32.20%,聚杰微纤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71%、32.54%、31.29%、28.03%,开润股份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81%、26.83%、28.58%、30.58%。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的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5029.22万元、8366.26万元、8862.79万元和1.53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1.85%、16.45%、16.26%和44.79%。 今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应收账款飙升。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同比增幅分别为66.35%、5.93%、72.98%;2018年、2019年,公司营收增幅分别为19.78%、7.16%。 各期,大自然户外的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分别为611.18万元、2159.27万元、2088.11万元、2391.70万元。 大自然户外公司控股股东为扬大管理,实际控制人为夏永辉、陈甜敏夫妇。扬大管理由夏永辉、陈甜敏夫妇100%持股。2017年,大自然户外收购实控人旗下2家企业,同时向实控人转出2家企业。 2017年,大自然户外作价8920.00万元收购上海众大100%股权,作价1600.00万元收购上海大自然100%股权。 大自然户外同一控制下收购上述两家公司的交易金额合计为1.05亿元,占发行人2016年末资产净额的比例为59.64%,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规定,上述同一控制下收购事项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大自然户外还因上述收购承继了扬大管理2014年收购上海众大时产生的1682.92万元的商誉。 此外,2017年,大自然户外作价7250.00万元向实控人转让持有的瑞辉房地产100%股权、作价2000.00万元将持有的润丰小贷10%的出资额转让给实控人。 两家媒体均发表报道对大自然户外上述对实控人旗下2家公司的收购提出质疑。 《大众证券报》发表报道《大自然收购大股东资产次年即亏损,收购后因违反劳动法遭罚》,指出,上海众大在收购后的第二年即出现亏损。收购后的第二年(2018年),上海众大净利润为-13.69万元,而大自然并未对上海众大计提商誉减值。对比大自然前后披露的两份招股书发现,在2019年一年的时间内,上海众大的总资产大幅缩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上海众大的总资产为9328万元,净资产为3554万元,到了2019年末,上海众大的总资产为5666万元,净资产为3792万元。 就在收购后的第二年,上海众大受到行政处罚。2018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第2120180229号),上海众大违法延长17名劳动者2018年1月工作时长共计252小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决定给予其警告、罚款1700元的处罚。 《IPO日报》也发表报道《大自然“爱上”实控人的高价资产》,指出,2016年,上海众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33939.58万元,利润总额为190.54万元。截至2016年末,上海众大的资产净额为2460.74万元,8920万元的转让价格较2016年末净资产的增资率为262.49%。2016年,上海大自然的营业收入为2.34万元,利润总额为60.25万元,截至2016年年末的资产净额为99.53万元。以此计算,上海大自然的1600万元的转让价格较其2016年末净资产的增资率为1507.56%。可以看出,上海众大和上海大自然和收购增值率都较高。那么,大自然户外和实控人之间的交易价格是否公允? 中国经济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大自然户外,对方表示对于提出的问题会认真研究分析,但截至发稿,未获具体回复。 充气床垫厂商拟主板募资8.6亿元 大自然户外主要从事充气床垫、户外箱包、头枕坐垫等户外运动用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充气床垫收入占大自然户外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98%、72.82%、69.13%、73.07%,户外箱包收入占比分别为12.95%、12.84%、12.82%、11.15%,头枕坐垫收入占比分别为9.93%、8.92%、11.77%、7.72%。 公司控股股东为扬大管理,实际控制人为夏永辉、陈甜敏夫妇。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扬大管理持有公司5400.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71.20%,为公司控股股东。 夏永辉通过扬大管理间接持有公司68.71%的股份,通过瑞聚投资、瑞腾投资间接持有公司3.88%的股份,合计持有公司72.59%的股份并担任公司董事长;陈甜敏通过扬大管理间接持有公司2.49%的股份并担任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二人合计持有公司75.08%的股份,对公司共同实施控制。二人简历如下: 夏永辉:男,1970年出生,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93年1月至2000年8月,担任天台县旅游品厂副厂长;2000年9月至2004年12月,担任大自然有限监事;2004年12月至2018年6月,担任大自然有限执行董事、经理;2018年6月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 陈甜敏:女,1981年出生,中国国籍,无永久境外居留权。1999年1月至2000年8月,担任天台县旅游品厂销售员;2000年9月至2012年10月,担任大自然有限销售经理;2012年10月至2018年6月,担任大自然有限副总经理;2018年6月至今,担任本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大自然户外拟在上交所主板公开发行新股2528.09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拟募集资金净额8.56亿元,其中3.39亿元用于“改性TPU面料及户外用品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88亿元用于“户外用品自动化生产基地改造项目”、1.11亿元用于“户外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6831万元用于“越南户外用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1.5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东方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系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 拟募资额超公司总资产:截至今年6月末总资产不足8亿元 大自然户外拟在上交所主板募集资金8.56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补流。大自然户外拟募资额超过公司各期总资产。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总资产分别为4.23亿元、5.87亿元、7.16亿元、7.91亿元,流动资产合计分别为2.63亿元、3.23亿元、3.34亿元、3.87亿元,占比分别为62.18%、54.94%、46.64%、48.96%。 各期,大自然户外货币资金分别为1.01亿元、0.92亿元、0.77亿元、1.37亿元。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负债合计分别为2.44亿元、2.06亿元、2.00亿元、1.80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小计分别为2.23亿元、1.85亿元、1.78亿元、1.47亿元,占比分别为91.08%、89.84%、88.89%、81.44%。 各期,公司短期借款分别为4800.00万元、6620.59万元、4691.95万元、4226.51万元,长期借款分别为0元、0元、155.36万元、1318.50万元。 营收增速下滑净利波动二者增速不匹配 大自然户外营收逐年增长,但增速逐年下滑;净利出现波动,与营收增速不匹配。2017年、2018年、2019年,大自然户外的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5.31%、19.78%、7.1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6.79%、-8.68%、60.86%。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25亿元、5.09亿元、5.45亿元和3.42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8943.96万元、8167.23万元、1.31亿元和9492.46万元。 同期,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7.17亿元、4.92亿元、5.48亿元、2.84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8.77%、96.71%、100.59%、82.9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87亿元、6275.09万元、8577.64万元、1.04亿元,与净利润的差额分别为1.98亿元、-1892.14万元、-4560.50万元、944.81万元。 据大自然户外招股书,2017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较大,主要系发行人原子公司瑞辉房地产于2017年收取2.89亿元房屋预售款所致。2020年1-6月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主要由于上半年为发行人销售旺季且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部分货款未至信用期所致。2020年1-6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于净利润944.81万元,差异金额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折旧和摊销、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上述因素合计金额为1,035.57万元,相应减少净利润但未引起经营活动现金净额的减少。 3年1期毛利率同行夺冠走势与同行反向 大自然户外的毛利率走势与同行背道而驰,且各期公司毛利率始终为同行之冠。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99%、35.06%、39.82%和41.57%,上升趋势明显。同行业上市公司相关户外用品业务毛利率的平均值分别为30.58%、26.02%、28.68%和29.11%,呈明显下滑趋势。 各期,同行中,牧高笛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22%、23.36%、25.29%、25.61%,浙江永强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7.57%、21.35%、29.55%、32.20%,聚杰微纤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71%、32.54%、31.29%、28.03%,开润股份相关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81%、26.83%、28.58%、30.58%。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称,报告期内,上述同行业上市公司相关户外用品业务毛利率的平均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发行人主营业务毛利率的变动趋势保持一致,变动趋势与同行业上市公司不存在差异。 拳头产品产量、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 充气床垫系大自然户外第一大主营产品,各期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69%-74%之间。但公司充气床垫产量和产能利用率却在逐年下滑。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充气床垫产品的产能分别为330.00万件、350.00万件、360.00万件、200.00万件,产量分别为366.94万件、354.60万件、336.28万件、167.20万件,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1.19%、101.31%、93.41%、83.60%。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称,公司业务集中在户外运动用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报告期内伴随公司充气床垫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客户需求以及订单量的增加,公司充气床垫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引入先进设备、提升生产效率等措施,逐步扩大提升生产能力。2020年1-6月发行人产能利用率略有下降,主要系受疫情、停工等因素影响,上半年产品产量规模略有下降所致。 8成以上主营收入靠外销 据招股书,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外销收入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41%、85.46%、80.83%和84.37%,占比基本保持稳定。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表示,发行人境外销售中,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为发行人境外销售的主要集中区域,同时部分产品销售至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销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额及占比均较小。 今年上半年应收账款飙升73%逾期应收账款达2391万元 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的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5029.22万元、8366.26万元、8862.79万元和1.53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1.85%、16.45%、16.26%和44.79%。 今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应收账款飙升。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同比增幅分别为66.35%、5.93%、72.98%;2018年、2019年,公司营收增幅分别为19.78%、7.16%。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称,2020年6月末,发行人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较2019年末增长6,467.78万元、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截至2020年6月末较大金额应收账款尚在信用期内所致。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发行人集中于第二季度进行发货,导致第二季度收入确认金额相对较大。2020年第二季度发行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金额为19,621.23万元,截至2020年6月末部分应收账款尚在信用期内,导致期末应收账款金额相对较大。 各期,大自然户外的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分别为611.18万元、2159.27万元、2088.11万元、2391.70万元。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表示,报告期各期末,发行人存在一定的逾期应收账款情形。2018年末、2019年末及2020年6月末公司逾期应收账款金额相对较大,主要系与California Innovations Inc.、扬州市晨美旅游用品厂产生货款争议和纠纷未向发行人及时支付货款,导致逾期应收账款金额有所增加,为发行人各期末逾期应收账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司针对上述客户应收账款已经将尚未收回金额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剔除上述客户影响后,发行人各期末逾期应收账款金额占各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11.00%、10.99%、16.80%和11.96%,占比相对较低。 招股书称,报告期各期,发行人逾期应收账款的整体回收情况良好。受2020年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客户付款审批流程进度较慢,导致发行人2019年末及2020年6月末逾期应收账款的期后回款比例相对较低,发行人正在积极催收过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大自然户外曾出现过大客户应收账款全额计提为坏账的情况。2018年,大自然户外对California Innovations Inc(以下简称“CII”)应收账款为1327.99万元,计提坏账准备663.21万元,计提比例49.94%。到2019年末,大自然户外对CII的658.50万元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2019年末,大自然户外还对扬州市晨美旅游用品厂的62.10万元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2020年6月末,大自然户外对CII 572.26万元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对扬州市晨美旅游用品厂62.10万元应收账款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称,2018年发行人向California Innovations Inc.销售箱包类产品并确认了收入及应收账款。California Innovations Inc.在收到货物后与发行人就付款事项产生争议和纠纷且未向发行人支付货款。2018年末,上述应收账款余额折合人民币1,327.99万元,发行人将其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发行人已就出口销售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于2019年1月出具《赔付通知书》,向发行人赔付99.10万美元并由其向对方追索,2019年2月发行人收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理赔的99.10万美元。发行人于2019年末将剩余应收账款即94.9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58.50万元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2020年1-6月,California Innovations Inc.应收账款回款13.5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96.96万元;剩余应收账款80.8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72.26万元,发行人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销售越来越依赖迪卡侬 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1-6月,迪卡侬连续蝉联大自然户外第一大客户的席位。2017年、2018年、2019年、今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对迪卡侬的销售金额为7666.77万元、11149.91万元、15734.71万元、12427.68万元,占当期收入的比例为18.06%、21.93%、28.87%、36.31%。 迪卡侬对大自然户外逐年攀升的销售金额与其他客户形成鲜明对比。LSO LP为大自然户外2017年、2018年的第二大客户,2019年降至第三大客户,2020年上半年,该公司未出现在大自然户外前5大客户名单上。2017年-2019年,大自然户外对LSO LP的销售金额逐年下滑,分别为4226.37万元、3838.37万元、3397.98万元,占营收的比例也同步下滑,分别为9.95%、7.55%、6.24%。 Balluck Outdoor Gear Corp.系大自然户外2017年第三大客户,2019年、2020年上半年第4大客户,各期销售金额分别为3075.37万元、2368.96万元、1202.2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7.24%、4.35%、3.51%,均呈下滑趋势。2018年,该公司未出现在大自然户外前五大客户名单中。 今年上半年,除了迪卡侬外,大自然户外对其他前四名客户当期合计实现的销售金额为5142.70万元,远不及对迪卡侬一家的销售金额,这四名客户当期的销售金额占大自然户外当期营收的比例均在5%以下。 3年1期销售费用率远低于同行 3年1期,大自然户外的销售费用率远远低于同行。各期,大自然户外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788.59万元、1704.47万元、1823.25万元和833.46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1%、3.35%、3.35%和2.44%。同行销售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7.49%、7.45%、8.29%、6.95%。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称,由于经营模式、主要产品、客户结构等有所差异,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原因具有合理性。 今年上半年管理费用率大降同行上升 大自然户外的管理费用2017年后大降,今年上半年管理费用率大降,而同行为升势。各期,大自然户外的管理费用分别为5125.63万元、2601.40万元、2909.16万元、1308.23万元,管理费用率分别为5.56%、5.12%、5.34%、3.82%,同行平均值分别为5.51%、5.20%、5.44%、6.03%。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称,2017年公司因员工股权激励事项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766.31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报告期内管理费用金额分别为2,359.32万元、2,601.40万元、2,909.16万元和1,308.2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6%、5.12%、5.34%和3.82%,报告期内变动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不存在逐期下降的情形。2020年1-6月,发行人管理费用率较2019年下降1.52个百分点,一方面由于上半年为发行人销售旺季、收入金额相对较大,而管理费用中的人工成本等支出在全年发生较为均匀,导致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上半年疫情影响,发行人管理费用中差旅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有所下降。上述因素综合导致2020年上半年发行人管理费用率相应下降。报告期内发行人管理费用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不存在重大差异。上述同行业上市公司中,牧高笛管理费用率水平较高,浙江永强、聚杰微纤、开润股份、发行人管理费用率基本保持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 3年研发费用率超同行今年上半年不及同行 过去3年,公司研发费用率高于同行均值,但今年上半年不及同行均值。2017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大自然户外研发费用分别为1519.05万元、1841.99万元、1962.49万元和995.68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8%、3.62%、3.60%、2.91%,同行平均值分别为2.34%、2.63%、3.05%、2.99%。 大自然户外各期研发费用中,人工成本分别为805.73万元、1071.95万元、1224.23万元、630.69万元,占比分别为53.04%、58.19%、62.38%、63.34%。 2017年与实控人之间两买两卖承继商誉1683万元 大自然户外公司控股股东为扬大管理,实际控制人为夏永辉、陈甜敏夫妇。扬大管理由夏永辉、陈甜敏夫妇100%持股。2017年,大自然户外收购实控人旗下2家企业,同时转出2家企业。 2017年,大自然户外作价8920.00万元收购上海众大100%股权,作价1600.00万元收购上海大自然100%股权。 大自然户外同一控制下收购上述两家公司的交易金额合计为1.05亿元,占发行人2016年末资产净额的比例为59.64%,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规定,上述同一控制下收购事项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大自然户外还因上述收购背负1682.92万元的商誉。 大自然户外招股书表示,报告期各期末,大自然户外商誉金额均为1682.92万元。2014年3月21日扬大管理同上海富凯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众大更名前名称)的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收购取得上海富凯电子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价格为8,820.00万元,2014年4月上述股权转让完成资产交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有关规定,根据扬大管理收购价格与实际交割日标的资产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扬大管理确认商誉金额1,682.92万元。2017年10月,发行人向扬大管理收购上海众大,形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被收购方上海众大资产、负债(包括扬大管理收购时形成的商誉)以其在扬大管理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基础承继至发行人报表中。 此外,2017年,大自然户外作价7250.00万元向实控人转让持有的瑞辉房地产100%股权、作价2000.00万元将持有的润丰小贷10%的出资额转让给实控人。 两媒体质疑关联收购 两家媒体均发表报道对大自然户外上述对实控人旗下2家公司的收购提出质疑。 《大众证券报》发表报道《大自然收购大股东资产次年即亏损,收购后因违反劳动法遭罚》,指出,上海众大主要从事户外床垫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收购后的第二年即出现亏损。招股书显示,收购前,上海众大在2016年利润总额为190万元,截至2016年末,资产总额为6461万元,资产净额为2461万元。收购后的第二年(2018年),上海众大净利润为-13.69万元,而大自然并未对上海众大计提商誉减值。对比大自然前后披露的两份招股书发现,在2019年一年的时间内,上海众大的总资产大幅缩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上海众大的总资产为9328万元,净资产为3554万元,到了2019年末,上海众大的总资产为5666万元,净资产为3792万元。 就在收购后的第二年,上海众大受到行政处罚。2018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第2120180229号),上海众大违法延长17名劳动者2018年1月工作时长共计252小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决定给予其警告、罚款1700元的处罚。 《IPO日报》也发表报道《大自然“爱上”实控人的高价资产》,指出,据悉,瑞辉房地产成立于2015年1月,2016年未实现营业收入,且利润总额为-340.66万元。截至2016年末,瑞辉房地产的资产净额为4617.28万元,但招股书未披露当时瑞辉房地产的资产状况。也就是说,上述瑞辉房地产7250万元的转让价较其2016年末净资产的增值率为57.02%。那么,刚成立不久的瑞辉房地产,瑞辉投资(扬大管理持有瑞辉投资90%的股权)为何愿意花7250万元来购买? 2016年,上海众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33939.58万元,利润总额为190.54万元。截至2016年末,上海众大的资产净额为2460.74万元,8920万元的转让价格较2016年末净资产的增资率为262.49%。 2016年,上海大自然的营业收入为2.34万元,利润总额为60.25万元,截至2016年年末的资产净额为99.53万元。以此计算,上海大自然的1600万元的转让价格较其2016年末净资产的增资率为1507.56%。 可以看出,上海众大和上海大自然和收购增值率都较高。那么,大自然户外和实控人之间的交易价格是否公允? 报告期分红1.1亿元 大自然户外在报告期内进行2次股利分配,合计分红1.1亿元,这2次分红均发生在2017年。 2017年6月8日,经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决定以公司2016年末可供分配利润为基础,分配现金股利共计5,000.00万元。 2017年9月8日,经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决定以公司2017年6月末可供分配利润为基础,分配现金股利共计6,000.00万元。 2018年因违反劳动法遭罚 2018年,大自然户外的全资子公司上海众大受到行政处罚。 根据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8年5月29日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第2120180229号),上海众大违法延长17名劳动者2018年1月工作时长共计252小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之规定,现决定给予其警告、罚款1,700元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此外,天眼查显示,2015年10月10日,大自然户外存在一份开庭公告,案号为天劳人仲案字(2015)0206号,原告为闻某某,被告为大自然户外前身浙江大自然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审理法院为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广为采用的经典分析框架,人口人才是区域经济和各行各业兴衰的根基。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趋势。 摘要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约630万;其中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的跨城求职者。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高峰均在春节后的3月。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37%,高学历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 榜单概览:上海连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2019年应届生和海归人才流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人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因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活力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大;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持续稳定净流入,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吸引人才;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2017年“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GDP增速5.3%在十城中最低、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因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 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可能存在一定出入 目录 1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2 榜单浏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聚集、京津冀人才流出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3.2 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 正文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但当前能够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例分别在2011、2013年见顶,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亟需转向人才红利。并且,从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见顶,随后进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 “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一般可通过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人口流动,但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特别是在非普查年份。为此,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态势。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求职高峰一般在春节后的3月,2019年3月求职人数和流动人数占比分别为11.3%、13.1%,2018年分别为12.1%、12.3%。 1)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智联招聘平台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4:46,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60:40,说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4:46、64:36,2019年流动人才的性别比例更加平衡。 2)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2019年求职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30.2%、34.5%、20.5%、8.8%、3.4%、2.6%;流动人才中各年龄段人才分别占比30.7%、34.1%、19.6%、8.8%、3.7%、3.1%,求职人才和流动人才的年龄结构较为吻合,18-35岁分别占比85.1%、84.4%,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86.1%、78.6%,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18-35岁。 3)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7%,表明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2.5%、13.0%、38.4%、41.5%、4.7%,其中流动人才各学历分别占比为2.1%、10.4%、36.8%、45.0%、5.7%,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19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0.7%、较求职整体的46.2%高出4.5个百分点,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0.5%、47.5%,说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职者职场竞争力较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4)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求职人才中工作年限为1年及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20年以上分别占3.1%、21.1%、19.4%、30.3%、22.3%、3.8%,流动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别占比3.3%、23.0%、19.3%、28.2%、21.9%、4.3%,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分别占比43.6%、45.7%,说明部分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较大不确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3%、40.4%,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5年及以下。 5)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求职人才中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0元以上分别占比29.3%、30.8%、17.2%、9.4%、8.0%、5.3%,流动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别占比26.4%、28.8%、18.1%、10.6%、9.6%、6.5%,其中6000元以上的分别占比39.9%、44.8%,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9%、45.8%,说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6)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2019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4%、14.9%、13.9%,合计占比48.3%;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19.0%、17.5%、14.8%,合计占比51.4%,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求职人才。从二级行业分布来看,2019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分别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院校、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酒店/餐饮,合计占比33.7%;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则略有不同,第四和第五名分别是加工制造(原料加工/模具)、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合计占比34.7%。 2 榜单概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应届生流动人才/应届生流动人才总量,海归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海归流动人才/海归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的上海市人才吸引力指数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随后三年持续第一;由于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人才政策吸引力强,2016-2019年深圳排名第3、3、3、2位;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排名为第1、2、2、3位,有所下降;广州则始终为第4位;杭州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连续四年稳居第5;南京为第6、6、7、6名;成都2019年为第7名且近三年较为稳定;济南2019年为第8名,比2018年的第14名有所上升;苏州为第7、8、9、9,较为稳定;天津为第8、10、12、10名。2019年前50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3、6、8、3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32、14、0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91%、17%、0%;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2、7、5、2、3个。 2019年应届生、海归将简历投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4.5%,高于北上深广的人才流入占比20.2%;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成都、杭州、郑州、南京、西安、天津,前十合计占比45.2%,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6.1%,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和2018年相比,2019年流入北京、武汉、成都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下降0.5%、0.5%、0.4%,流入济南、深圳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上升0.3%、0.2%。从海归看,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8.7%,高于北上广深人才流入占比的20.2%;海归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杭州、成都、南京、天津、苏州、青岛,前十合计占比44.6%,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5%,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海归人才也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线城市集聚。和2018年相比,流入北京、成都的海归人才占比分别下降0.9%、0.3%,流入东莞、深圳、长沙、无锡的人才分别上升0.3%、0.2%、0.2%、0.2%。 2.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不含三沙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分别有87、80、95、34个。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6-2019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4.2%、63.2%、60.8%、61.6%,均超六成但稍有下降,意味着全国流动人才超6成向东部集聚;中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而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0%、5.9%、5.3%、5.3%,逐年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8.2%、8.2%、8.3%、8.5%,逐年上升。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东部分别为7.8%、6.2%、5.7%、5.8%,虽略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中部分别为-4.0%、-3.2%、-2.4%、-2.4%,虽逐年上升但人才仍然净流出;西部分别为-1.6%、-0.7%、-0.3%、-0.2%,人才净流出但逐年上升至基本平衡状态;东北分别为-2.2%、-2.3%、-3.0%、-3.2%,人才净流出且幅度扩大。 2)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人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我们把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二线城市35个,三线城市81个,四线城市176个(详见恒大研究院2019年4月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6-2019年一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人才流出占比基本稳定;二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4.9%、46.3%、47.9%、46.4%,呈上升趋势且约半数人才流入二线城市,人才流出占比基本稳定;三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0.5%、19.3%、18.6%、20.8%,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四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12.2%、11.6%、11.6%、12.6%,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一线分别为0.8%、-0.5%、-0.9%、-2.7%,受京沪控人影响一线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开始由正转负;二线分别为0.6%、3.2%、3.6%、1.1%,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分别为0.4%、-0.3%、-0.3%、1.8%,较为平衡;四线分别为-1.8%、-2.5%、-2.3%、-0.3%,人才持续净流出。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19年分别为22.6%、17.6%;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较为稳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别逐年微降,2019年分别为13.9%、11.1%;京津冀2016-2019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14.3%、16.2%、17.0%、17.3%,逐年上升;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较为稳定;长江中游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2016-2019年分别有64.6%、64.7%、64.5%、63.1%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6成。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长三角分别为4.7%、4.6%、4.6%、5.0%,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别为1.7%、2.0%、2.2%、2.8%,人才净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别为-0.4%、-1.9%、-2.9%、-4.0%,人才净流出且流出规模逐渐扩大,主要受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大幅下降影响;成渝分别为-0.7%、-0.2%、0.3%、0.0%,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分别为-1.3%、-1.0%、-0.3%、-0.5%,流入流出基本平衡。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从重点城市看,我们选取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一二线城市对其划分进行具体分析(详见恒大研究院2019年5月报告《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 3.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四个一线城市北上深广分别为-3.9%、0.5%、0.2%、0.6%,广州最高、北京最低。从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的趋势变化看,北京、上海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而逐年下降,分别从-0.7%、1.3%降至-3.9%、0.5%;广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3%、-0.2%升至0.6%、0.2%,主要因为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大学生数量全国最多,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1)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因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年从57万降至-17万,2019年缩窄至-1万,2017-2019年连续3年为负,2016-201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终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6-2019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7.2%、7.3%、7.1%、6.3%,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续攀升,分别达7.9%、9.6%、9.9%、10.2%,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从来源看,2019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天津、郑州、深圳、廊坊、石家庄、西安、成都、沈阳、武汉,合计占比达44.7%。其中,京津冀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达15.6%。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GDP规模达到3.5万亿,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同时13个行业中北京有8个的薪酬位于所有城市之首。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天津、深圳、成都、廊坊、济南、杭州、广州、石家庄、西安,合计占比达42.5%。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7%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13.1%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流出北京的人才增多主要因为北京控制人口、疏解产业。2013年北京开始严控人口,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外迁非首都核心功能,2020年及之后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2014-2019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2018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累计减少489家。2019年北京流出人才的29.7%来源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8个重点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23.4%。 2)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2011-2019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增量从44万降至4万,其中有两年为负。2016-2019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3%、6.1%、5.6%、5.2%,持续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4.9%、4.9%、4.7%、4.8%,流入大于流出,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从来源看,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苏州、深圳、青岛、杭州、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武汉,合计占比达48.1%,显著高于2018年前十来源地的45.7%,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提高。其中,北京占比15.1%,而长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16.3%。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上海GDP规模达到3.8万亿、位列全国城市第一。2019年上海流入人才中9.9%流向商业服务,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13个行业中上海有4个薪酬位列第一、8个位列第二,其中商业服务位列第一。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苏州、深圳、南京、广州、合肥、成都、郑州、无锡,合计占比达51.6%。其中,长三角城市有5个,合计占比达25.9%,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有分流作用。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1666家。2019年上海流出人才的7.6%、7.4%来源于服务业和金融业,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也高于上海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4.4%、5.7%。 3)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2015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从2014年的15万大幅上升至60万,2015-2018年平均增量为56万。2016-2019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9%左右,分别为4.8%、5.1%、5.0%、4.7%,但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5.0%、4.9%、4.6%、4.6%。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天津、东莞、上海、成都、长沙、武汉、惠州、佛山,合计占比达52.8%,高于2018年前十来源地的50.4%,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提高。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个,占比22.9%;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3.1%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17.4%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和人才政策有吸引力。2019年深圳GDP增速6.7%,高于全国平均的6.1%,也高于北京和上海的6.1%、6.0%;2016-2019年深圳平均GDP增速为8.0%,高于广州、北京、上海的7.0%、6.6%、6.6%。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深圳的落户政策逐渐放宽,且补贴幅度较大,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2016年深圳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的租房相关补贴从6000、9000、12000元分别提高至15000、25000、30000元,2017年落户门槛放宽至35岁以下专科学历人才,对新引进的两院院士和杰出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分别给予300万、200万、160万的奖励。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东莞、上海、北京、惠州、佛山、长沙、杭州、武汉、成都,合计占比达53.9%,低于2018年前十去向地的56.4%,深圳人才流向的方向更加分散。其中,广州占比达15.0%,珠三角城市有4所,合计占比32.3%,深圳和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动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0%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 4)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4万升至40万。2016-2019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2%左右,分别为4.2%、4.3%、4.2%、3.9%,2019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出占比持续下降,分别为3.9%、3.8%、3.6%、3.3%,流入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逐年上升。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佛山、东莞、上海、长沙、成都、武汉、珠海、郑州,人才流入占比合计达50.8%。其中,深圳占比17.4%,珠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29.6%。人才流入广州主要因为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较低。2019年广州GDP增速为6.8%,高于北京、上海、深圳的6.1%、6.0%、6.7%。广州的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在全球133个城市样本中,上海与深圳排名并列第25位,北京、广州分别排名49、68位;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7.8、21.5、23.8、14.8年,广州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9年广州流入人才的13.3%、5.3%流入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以及服务业,明显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从去向看,广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佛山、东莞、北京、上海、珠海、杭州、中山、惠州、长沙,人才流出占比合计达57.2%。其中,深圳和佛山占比分别为18.6%、12.1%,珠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44.9%,与北京13.6%的人才流向京津冀都市圈、上海25.9%的人才流向长三角都市圈和深圳32.3%的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相比,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城市的比重显著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08.6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3.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 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杭宁渝汉津蓉分别为1.4%、0.9%、0.3%、0.1%、-0.1%、-0.7%,杭州最高、成都最低。从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0.8%逐年升至1.4%,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且薪酬相对较高;南京、重庆、武汉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8%、-0.1%、-0.3%升至0.9%、0.3%、0.1%,南京经济增速在十城中排名第一且2018年实施“宁聚计划”吸引人才,重庆的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武汉2017年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天津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从0.2%降至-0.1%,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在十城中倒数第一,成都在-0.3%至-0.8%区间波动,主要由于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1)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2013-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从4万逐渐增至55万,2019年常住人口增量杭州排名全国第一。2016-2019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0%、3.3%、3.3%、3.4%,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2%、2.3%、2.1%、2.0%,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逐年攀升,2018-2019年居全国之首。从来源看,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合肥、宁波、郑州、南京、广州、苏州、成都,合计占比达46.6%,明显高于2018年杭州人才前十来源地的44.0%,杭州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计占比23.6%,杭州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杭州也具有从一线城市抢夺人才的能力。且杭州前十来源地有5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5.1%。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15.1%,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14.6%,均高于杭州GDP增速6.8%。2019年杭州流入人才28.8%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明显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其中,12.8%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除重庆外的其余8个重点城市。同时杭州薪酬较有吸引力,在十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广州,其中13个行业中杭州有1个位列第一(交通|运输|物流|仓储),1个位列第二,2个位列第三,7个位列第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宁波、南京、深圳、苏州、嘉兴、绍兴、广州、金华,合计占比达44.9%。其中,有7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32.3%。 2)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和上述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常住人口增量相对稳定,2011-2019年始终在2-10万区间波动、2019年为6万。2016-2019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1%、3.0%、2.9%、2.8%,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3%、2.1%、1.9%、1.9%,均逐年下降,但人才流出明显大于流出,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基本稳定。主要因为落户条件放宽且电子通信、制造业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2018年“宁聚计划”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35岁放宽到40岁。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南京GDP同比增长7.8%,不仅高于全国的6.1%,也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的6.2%,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53.1%、108.9%、29.6%,高于全国的66.2%、6.4%、11.2%。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苏州、无锡、合肥、杭州、西安、深圳、徐州、成都,合计占比达45.7%。其中,有5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5.8%。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北京、无锡、杭州、常州、徐州、合肥、扬州、镇江,合计占比达49.5%。其中,有8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40.8%。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4、10所,分别排名第6、3名。 3)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重庆常住人口增量维持在高位,2011-2019年增量平均为27万。2016-2019年重庆人才流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3%、1.3%、2.0%、1.8%,人才流出占比在2016-2018年均为1.4%、2019年上升至1.6%,导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逐年上升且2018年由负转正。从来源看,人才向重庆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西安、长沙、上海、深圳、天津、贵阳、广州、武汉,合计占比达62.8%。其中,成都流入重庆占比达26.4%,高于大部分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电子产业等具有较强吸引力。2019年重庆流入人才中25.7%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杭州外的其余8个重点城市,也明显高于流出人才从事该行业的比例13.1%,其中2019年重庆流入人才中14.4%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二级行业中,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重庆电子商务企业个数2013-2018年从640个增加到2545个;重庆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个数2008-2017年从68个增加到540个。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重庆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45.2%,高于全国2019年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速的20.8%。从去向看,重庆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杭州、贵阳、武汉、昆明,合计占比达51.0%。 4)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2011-2019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平均为16万人,常住人口保持较高增长。2016-2019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1%、2.2%、2.7%、1.9%,人才流出占比2.3%、2.1%、1.9%、1.8%,逐年下降,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学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租到租赁房;不满40周岁的留汉大学毕业生可凭毕业证落户,硕士、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分别为4万元、5万元、6万元、8万元。根据武汉市委组织部,2017-2019年新增留汉大学生共109.5万人,提前两年完成2017年确定的五年达到100万的目标。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郑州、长沙、成都、广州、西安、杭州、襄阳,合计占比达45.0%。从去向看,武汉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长沙、南京、成都、郑州、宜昌,合计占比达45.1%。 5)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GDP增速5.3%在十城中最低、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2011-2019年从56万降至2万。2016-2019年天津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2.2%、2.2%、2.3%,较为稳定,流出占比分别为2.0%、2.1%、2.3%、2.4%,逐年上升,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从来源看,人才向天津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沈阳、石家庄、廊坊、深圳、唐山、保定、西安、郑州,合计占比达55.1%。其中,北京占比高达31.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从去向看,的天津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石家庄、廊坊、济南、广州、杭州、重庆、保定,合计占比达54.5%。其中,北京占比22.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去向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北京工作机会多。人才流出天津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低,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天津2019年GDP增速为5.3%,在十大重点城市中倒数第一;2017-2019年GDP同比增速平均为4.0%,不仅远低于2010-2016年的平均增速12.6%,也远低于2017-2019年杭州、南京的平均增速7.2%、7.9%;同时天津薪酬较低,2019年4季度平均月薪为7813元,在十城中排名倒数第一,13个行业中天津有10个在十城中位列最后。 6)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因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成都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2万升至25万,2016年变动较大、高达126万。2016-2019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2.8%、3.7%、2.9%,流出占比分别为3.2%、3.1%、4.0%、3.6%,流出始终大于流入且差距在2017-2019年逐年增大,使得人口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净流出成都的人才较多是因为薪资水平低,2019年4季度成都平均月薪为8326元,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倒数第二,13个行业中有7个在十大城市中薪资水平排倒数第二。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重庆、西安、上海、深圳、绵阳、长沙、广州、郑州、贵阳,合计占比达47.5%。从去向看,成都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重庆、北京、深圳、西安、上海、绵阳、眉山、广州、德阳、南充,合计占比达46.2%。其中,流出重庆的人才中17.9%流向成都,流出成都的人才中13.6%流向重庆,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成都流向重庆和重庆流向成都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4%,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2019年成都流出人才的30.6%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9个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13.1%。 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李强 王一新 周培 李小丽 北京大学黄玉致、伦敦大学学院闫婧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