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方经济半年报陆续公布,各地居民人均消费数据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也相继出炉。记者发现,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地方是上海,达到20112元,北京、浙江紧随其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中,安徽、江西、福建三地分别以-3.5%、-4.2%、-5.4%的增速位居前三。 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0112元,虽然同比下降,但位列全国第一。北京紧随其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620元,比去年同期的21134元下降11.9%,浙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029元,超越天津跃居第三。 上海是31个省份中唯一人均消费超过2万元的,这与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购物节活动的举办息息相关。上半年上海以3.65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第一,同时,横跨5月、6月的“五五”购物节促进了线下消费和网络消费的回暖。 北京市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人均消费额低于去年和前年同期,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8项消费构成中,仅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同比微增0.6%,而衣着支出、交通通信支出以及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等都同比下降超过20%。 此外,湖南、重庆、福建、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北京和上海9地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国,接近或者超过万元。甘肃、贵州、西藏三地人均消费支出不足7000元。 受疫情影响,整体而言上半年31个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均在负区间运行,中西部省份安徽、江西以-3.5%、-4.2%的增速排名居前,湖北以-34.1%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速最低的省份。 网络零售在消费数据中“一枝独秀”。江西、云南等地表现尤为显著,云南上半年网络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6.5%、江西增长34.7%。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的消费模式,线上消费增速和占比持续提高,成为上半年消费增长的最大亮点。 二季度以来,在各地发放消费券、发展小店经济与夜间经济等促消费举措下,不少地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幅显著收窄,如上半年新疆、海南、重庆相比一季度的收窄幅度分别达到17.8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11.4个百分点,消费回补态势良好。 海南消费值得一提,在离岛免税购物新政策的实施下,上半年离岛免税品零售额达85.72亿元,同比增长30.7%。海南省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全省批发零售业增加值拉动全省GDP回升1.3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拉动全省GDP回升1个百分点,消费的持续回暖有力支撑了经济的回升。
上半年全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实现“双过半” 记者7月18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获悉,上半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1525.2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2.05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预算的51.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083.68亿元,同比增长3.9%,完成预算的55.4%,收支预算执行进度顺利完成“双过半”目标。 组织收入方面,得益于各级各部门全力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加快复苏带动上半年全区组织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从5月开始扭负为正。支出方面,上半年支出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支出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民生支出2486.81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牢牢守住了“三保”底线。与此同时,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上半年全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同比下降8.5%,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凸显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抗疫复产“快出招、力度大”。根据疫情防控的阶段性变化,迅速、精准实施一系列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累计投入疫情防控资金36.88亿元,累计救治2124人次,支持962人抗疫。上半年,医疗保障管理事务支出增长9.8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支出增长320倍,牢牢筑起疫情防控屏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贷款贴息支出9.4亿元,为上万家企业撬动贷款约340亿元。 “六保”任务“强保障、重落实”。优先保居民就业,全区就业补助支出同比增长27%,其中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增长1.8倍。 保基本民生,自治区本级累计筹措下达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资金682.71亿元,资金筹措进度达到103.8%(不含市县筹措)。保市场主体,加大援企帮扶力度,截至6月底,累计减免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约108亿元;实行阶段性免收车辆通行费政策,累计减轻社会出行负担约51.36亿元;累计减免受疫情影响企业租金3亿元以上,惠及企业超1万家;1-5月,累计新增减税降费(主要指行政事业性收费)84.66亿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对冲经营困难。 保粮食能源安全,下达农业生产发展资金47.69亿元,重点保障菜篮子的生产供应,下达中央稻谷补贴资金7.08亿元,稳定和保障粮食市场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统筹资金1亿元,支持开展为期4个月的汽车促销活动,推动重点行业加快复苏。保基层运转,坚持财力下沉,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达民生领域,做好“过路财神”,不做“甩手掌柜”,坚决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核心观点 回顾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公共财政收支均呈现收缩态势。考虑到两会公布的2020年全年财政力度远超去年,且财政预算规划对收支情况的约束性较强,保守估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达到1.9%,支出增速将达到14%,下半年财政节奏将显著加快。政府债券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显著放量,主要投向为基建,此外旧改项目加速落地,医疗领域投入规模增加;抗疫特别国债发行进度逾七成,使用范围较广,给予地方政府的灵活性较强,大大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整体来看,上半年财政逆周期调节的节奏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较慢,下半年节奏还将显著提升,伴随着财政资金的支出,预计下半年实体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 摘要 ▌财政积极减税降费,收入端压力增加;收入端的压力制约支出扩张,支出节奏落后。1-6月,受到疫情冲击财政政策积极实行减税降费,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速为-10.8%,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增速为-11.3%,整体收入端压力增加。而收入端的压力和疫情的影响也进一步制约了支出节奏落后。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为-5.8%,其中下降较多的主要是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增速为-6.2%;而中央财政支出增速下降相对较少,为-3.2%。分行业支出分布符合疫情背景下政府工作的重点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大幅增长显著高于收入端的变化,1-6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增速为-1%,而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高达21.7%。考虑预算给定的增速计划,预计后续政府性基金支出高增速有望持续。 ▌2020年财政力度远超去年,预计下半年财政节奏将显著加快。从预算赤字、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和调入及结转结余资金规模来看,2020年的财政力度均高于去年。而财政不同于其他经济变量,预算规划对财政收支情况约束力较强。收入方面,考虑到1-6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速距预算要求的-5.3%仍有较大差距;支出方面,1-6月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增速为-5.8%,也远低于全年3.8%的增长要求,因此随着生产生活渐入常态,企业居民的收入改善,财政收入会有所提振,而更多的财政支出也将会逐步落地,提振经济增长,进一步促进企业居民收入形成正向循环。综合来看,按照恰好完成预算规定的增速要求,保守估计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达到1.9%,支出增速将达到14%,下半年财政节奏将显著加快。 ▌地方政府专项债显著放量,主要投向为基建,此外旧改项目加速落地,医疗领域投入规模增加。在全年专项债额度创新高背景下,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1-6月共发行专项债2.24万亿元,超2019年全年发行规模(2.15万亿)。6月因与特别国债错峰原因,发行规模大幅回落,新增规模仅811亿元。预计1.5万亿剩余规模将主要于8、9两月发行完毕。专项债用途方面,基建相关项目占比约为60%以上。此外,旧改相关专项债项目加速落地。1-6月共有21省发行老旧小区改造专项债,投向149个项目,发行金额共266.80亿元。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旧改进度相对较快。疫情背景下,专项债对于医疗卫生领域投入规模增加,投放项目主要为医疗机构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虽医疗卫生类专项债占比较小,仅为4.8%,但从节奏上看二季度医疗类专项债投放占比走高,预计后续将呈现增长趋势。 ▌抗疫特别国债发行进度逾七成,使用范围较广,地方政府的灵活性较强。根据财政部计划,1万亿额度将于7月底前发行完毕。6月共发行特别国债2900亿元。截至7月17日,特别国债已发行4期,续发8期,发行规模共7200亿元。期限方面,10年期国债发行规模最大,共发行4200亿元。截至目前,利率方面,特别国债发行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发行时点同期限国债收益利率),差异为-3.39BP到-20.36BP不等。在特别国债的用途上,政府规定可以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等18个领域,使用范围较广,对应的地方政府使用灵活性也较强,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正文 ▌上半年受到疫情扰动,财政节奏慢于去年 抗疫下财政积极减税降费,收入端压力增加 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6月单月首次转正。受到疫情的冲击,年初以来财政方面不断推出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1-6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速为-10.8%,其中6月单月财政收入增速年内首次转正,约为3.2%,实现了较大力度的回升。从财政收入分项看,整个公共财政的增长变化主要受到税收收入变化的影响。 税收收入增速大幅回升主要受到实体经济复苏以及税收汇算清缴等因素的影响。1-6月税收收入累计增速为-11.3%,其中6月单月财政收入增速约为9%,较上月回升16.2个百分点,税收增速回升显著。从税收内部来看,6月对税收回升贡献较大的主要是企业所得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国内消费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等。而上述税收收入的回升主要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复苏,包括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改善等。此外,6月企业所得税增速较上月回升约34个百分点,力度显著,除了企业营收改善带来的提振,也存在税收5月汇算清缴6月税收入库的影响。 收入端的压力制约支出扩张,支出节奏落后 收入端压力制约支出的扩张,支出端节奏远远落后。疫情背景下财政收入端的压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共财政收入本身较去年同期下降10.8%,收入显著缩减;第二个就是受到疫情的影响,补充收入端其他方式例如债券融资等进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收入端的下滑也制约了支出扩张的节奏。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为-5.8%,其中下降较多的主要是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增速为-6.2%;而中央财政支出增速下降相对较少,为-3.2%。 具体看,疫情背景下的行业支出特点显著。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中,主要财政支出的教育、科技、交运、城乡事务等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农林水务、社保和就业以及卫生健康、债务利息的支出力度相对较大,这也符合疫情背景下政府工作的重点安排。 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长显著快于收入增长 由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对收入端的补充,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长显著快于收入增长。1-6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增速为-1%,主要得益于土地出让收入实现了5.2%的正增长。但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却高达21.7%,考虑预算给定的增速计划——政府性基金收入全年下降3.6%,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全年增长38%。预计后续政府性基金支出高增速有望持续。 ▌财政力度远超去年,下半年支出增长将快于去年同期 全年财政力度远超去年 预算内的赤字与预算外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显著提高,财政力度远超去年。5月底两会公布全年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为3.76万亿,预算赤字率3.6%及以上,此外预算外的地方政府专项债继续扩容1.6万亿至3.75万亿,整体财政力度有显著提高。预算赤字率从此前的2.8%上升至3.6%,按照2020年财政预算,预计实际狭义和广义赤字均有显著的抬升,分别至6.5%和10%左右(广义赤字仅包含预算内赤字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如果进一步考虑其他预算外工具,如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广义财政赤字率将更进一步上升。 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创新高,预计打开的实际财政空间更大。按照2020年预算草案,2020年公共财政收入减支出的实际差额为6.76万亿,较3.76万亿的预算赤字多出3万亿,这3万亿即为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实际收支差额代表着实际的财政逆周期调节空间,2020年的收支差额较2019年的收支差额多1.9万亿,意味着打开了实际财政空间更大。而且在每年决算时,历史上每年决算的最终数值均会大于之前预算给定的预算数。如果参照2019年的差额保守估算今年的情况,预估2020年实际的财政逆周期空间还能增加5000亿左右的规模。 下半年财政节奏将显著加快 财政不同于其他经济变量,预算规划对财政收支情况约束力较强,因此按照今年的财政预算情况,下半年财政节奏将显著快于去年同期。财政不同于其他经济变量,有很强的纪律约束,因此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力度均受到预算计划的制约,且往往需要好于计划的情况。近五年来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收入和支出增速一般均会高于预算给定的增速。公共财政收入方面,除2019年由于实行较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实际的财政收入增速低于预算增速1.2个百分点,其余年份实际增速情况均高于预算增速。因此考虑到1-6月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速仅为-10.8%,距预算要求的-5.3%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预计后续政策还将着力提振实体经济活力,促进企业和居民收入增长,为税源修复注入活力,进一步带动公共财政收入增加。此外应该也不乏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以及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来补充收入。支出方面,1-6月公共财政支出累计增速为-5.8%,也远低于全年3.8%的增长要求,因为前期支出不仅受到疫情带来的收入端的制约,同样也有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随着生产生活渐入常态,更多的财政支出将会逐步落地,提振经济增长。综合来看,按照恰好完成预算规定的增速要求,保守估计我们判断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达到1.9%,支出增速将达到14%。 ▌地方政府专项债放量,旧改项目加速落地 一般债发行节奏显著慢于去年同期 地方新增一般债9800亿元,总量较去年小幅增长,但发行节奏显著慢于去年同期。2020年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为9800亿元,较上年仅多500亿元。从发行节奏来看,2020年上半年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发行5815.73亿元,去年同期为7899亿元,同比下降35.8%。其中,2、3月一般债发行量最大,分别为2030、1973亿元。可能考虑到为特别国债发行让道,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发行速度大幅回落。6月仅陕西省发行一期地方政府一般债,为34亿元。从发行地区来看,上半年河北省发行一般债规模最大,为364亿元。湖北省和黑龙江省位居其次,分别发行305亿元、298亿元。 从发行用途来看,2020年上半年一般债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社会事业和农林水利为主。其中,轨道交通类基础设施占比25.4%,其他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停车场、乡村振兴等)占比约为35%,宽口径的基础设施类占比约为60%。教育、社会事业、和农林水利类占比也较大,均10%左右。 上半年专项债显著放量,主要投放于基础设施领域 在全年专项债额度创新高背景下,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上半年共发行2.24万亿元,超2019年全年发行规模(2.15万亿),下半年剩余1.51万亿待发。从发行节奏来看,在国常会新下达一万亿专项债额度背景下,5月发行规模最大,为9980.18亿元,其次是1月份7148亿元。6月因与特别国债错峰原因,发行规模大幅回落,新增规模仅811亿元。因特别国债剩余7100亿在7月待发,预计7月新增专项债规模同样有限。截至7月17日,月内专项债发行量为108.49亿元,如果按照往年专项债在9月底前发行完毕,则预计剩余的1.5万亿额度将主要于8、9两月发行完毕。 募集资金用途方面,上半年发行的新增专项债主要分布于公路、轨交类基础设施,和市政产业园区等其他基础设施。其中,其他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停车场、乡村振兴等)占比37.8%,其中包括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约占12.9%。收费公路、铁路建设等交通类基础设施位居其次,约占20.8%,城乡发展、社会事业占比也较多,均超过10%。从时间来看,二季度专项债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其中4月和6月交通类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和其他基础设施占比超60%,主要受益于二季度疫情逐步消退,项目纷纷开工。 从地区分布来看,上半年共有36个省市发行专项债,规模前三名的省份均来自东部地区。其中,广东省新增专项债1947亿元,山东省新增1681.94亿元,江苏省新增1349亿元。而宁夏、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的专项债发行规模均靠后。 5-6月专项债发行利率回升明显,专项债发行期限显著拉长。在价格方面,1-4月专项债发行利率不断降低,其中5年期专项债下降趋势最为明显。5-6月发行利率持续回升,但整体看来仍与年初有一定差距。在发行期限方面,2016年有约40%的专项债为5年期以下,最长期限仅为10年,2018年开始发行15年、20年和30年期专项债。而2020上半年仅有0.05%的专项债期限为5年以下,15年期及以上占约50%。 旧改项目加速落地 2020上半年旧改项目加速落地,1-6月共有21省发行老旧小区改造专项债,投向149个项目,发行金额共266.80亿元。所有旧改项目总投资1197.46亿元,专项债发行金额占总投资比例为22.28%。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湖北省旧改专项债发行规模达107.51亿元,项目总投资达443.71亿元,为全部省市之首。 分地区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旧改进度相对较快,西部地区发行期限最长。上半年东部地区投放旧改项目数量达100,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但专项债发行金额为103亿元,不足中部地区132亿元。西部地区专项债发行金额占项目投资额比例最高,达37.51%,东部地区仅为17.58%。在全部省市中,天津市和上海市旧改项目专项债利用程度最高,占比超80%,而北京市和福建省专项债利用比例不足10%。旧改项目专项债发行期限普遍较长,为7-30年不等,平均期限为14.66年。其中西部地区最长,达23.08年,东部地区仅为11.62年。 旧改项目收入来源主要包含停车费、广告费、物业费、土地出让、商铺租赁、充电桩等。旧改项目的收入来源一直以来都是市场担忧和关心的重点,根据已经披露的旧改项目,旧改项目收入来源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为停车费、其次是广告费和物业费等,而利用水务收入(供水非、污水处理费),和快递设施投放收入的项目较少。 医疗卫生领域专项债投入规模增加 疫情背景下,专项债对于医疗卫生领域投入规模增加,投放项目主要为医疗机构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总体来看,虽医疗卫生类专项债占比较小,仅为4.8%,但二季度医疗类专项债投放占比走高。其中,4月份医疗类专项债占总发行量比例达到14.65%,共发行102.09亿元,5月份发行量达555.48亿元。分地区来看,浙江省对医疗专项债投放规模最大,达268.75亿元。江西省和云南省投放规模也超过100亿元。而湖北省医疗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小,仅为48.34亿元。 ▌抗疫特别国债发行进度逾七成 第一期抗疫特别国债于6月18日发行,6月共发行2900亿元。根据财政部计划,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将在7月底前发行完毕,因此剩余的7100亿额度将于7月底前发行完毕。截至7月17日,特别国债已发行4期,续发8期,发行规模共7200亿元,发行进度逾七成。续发行国债的起息日、兑付安排、票面利率、交易及托管方式等与之前发行的同期国债相同。期限方面,四期特别国债期限分别为5年、7年、10年、10年,其中10年期国债发行规模最大,共发行4200亿元,5年期和7年期规模均为500亿元。此外还需关注的是,特别国债发行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发行时点同期限国债收益利率),差异为-3.39BP到-20.36BP不等。 在特别国债的使用范围上,财政部明确了18个领域,给予地方政府的使用灵活性增加。根据6月23日发布的《关于修订2020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通知》,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新设抗疫特别国债支出,分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含12个领域,分别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应急物资保障、产业链改造升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环境治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抗疫相关支出包含6个领域,分别是减免房租补贴、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援企稳岗补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补助和其他抗疫相关支出。总体说,抗疫特别国债可以使用分范围较广,地方政府的灵活性较强。
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商等创业培训,引导择业观念,拓展就业空间。会议强调,要促进加强数理化和生物等基础理论研究,鼓励青少年学习和探索基础理论,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会议指出,截至7月中旬,经全国人大批准的3.7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2.24万亿元、支出1.9万亿元,全部用于补短板重大建设,对应对疫情影响、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各地要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可根据需要及时用于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项目质量。对项目短期内难以建设实施、确需调整资金用途的,原则上要于9月底前完成并按程序报备。会议强调,要优化债券资金投向,严禁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决不允许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草案细化预算法有关规定,将近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实践成果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特别是为确保公共财政节用裕民,对财政支出向社会公开作出明确规定,要求一般性转移支付公开细化到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公开细化到地区和项目,单位预决算支出公开到项、基本支出公开到款,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等按规定公开。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时效,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按一定比例,将下一年度转移支付提前下达至下一级政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主要观点 一、聚焦下半年财政支出:两个问题,同一映射 当前市场对下半年财政支出有两个典型问题:第一,“财政会后劲不足吗”?第二,“财政的钱花的完吗”,反映了市场的两种典型担忧:前者担心的是收入掣肘支出,即下半年收入是否能完成预算。后者担心的是支出实际落地,即下半年财政支出效率如何。两者映射的都是“下半年基建到底会不会回落”? 二、财政会后劲不足吗? 对后劲不足的担忧主要来自于收入端,也即收入掣肘问题。财政部判断今年财政收入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主要在于税收收入的弱可控性和非税收入的预算弹性。但能够确定的是,收支缺口可通过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进行弥补,近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未低于预算目标,只在于超支多少。就1-5月情形来看,地方财政支出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同比已翻正,相比今年预算目标(-3%)形成“安全垫”,财政后劲不足目前无需多虑。 三、财政的钱花的完吗? 我们提示至少存在五点可能使财政下半年发力低于市场预期: (一)市场可能高估了广义财政支出的全年目标和下半年中枢 今年地方二本账支出中有约2万亿需调入一本账弥补收支缺口,二本账支出全年目标增速实际应为15.8%,较预算草案目标低了22个百分点。广义财政支出的下半年增速中枢和全年预算目标增速较直接按预算草案目标计算的增速分别低了10个、6个百分点。 (二)市场可能低估了前5个月财政发力强度,而对财政后倾发力“想当然” 明确全年支出目标后,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的余力多寡,实际上取决于上半年已发力几成,可通过财政存款判断:若财政存款增加较多,说明财政有所“蓄力”。今年专项债发行空前前置,但1-5月财政存款并未大幅新增,甚至弱于去年同期,说明1-5月财政对冲疫情的努力可能被低估,并无刻意“蓄力”。后7个月财政存款投放或将低于去年,“余力”并不充足。 (三)资金质量的明忧 站在基建融资视角,广义财政资金实际可用于基建支出的资金可能没那么多:1.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较去年仅增加224亿;2.对于地方专项债,需留意“专项债收入一般化”的资金分流:我们估算1.6万亿专项债增量资金中将有约5000亿需调入一本账。此外,国常会允许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据21世纪经济报道约2000亿);3.对于特别国债,1万亿额度本就在此前市场预期下界,其中可用于基建比例也不及目前市场预期的7:3,可用于基建资金增量最终可能仅在5000多亿。 (四)项目质量的隐忧 站在基建项目视角,项目质量或有“隐忧”:从专项债项目看,2019年新增地方债“超过四成”用于在建项目,而今年新增专项债用于在建项目比例达64%,且二季度新开工项目占比并没有改善。此外,允许专项债注资中小银行或已释放年内专项债“供大于求”信号,下半年基建项目储备可能后劲不足。从特别国债项目看,基建细分领域投向与“六保”重合、基建“纯度”存疑。 (五)气候要素的干扰 当前持续强降雨过程已拖累基建原材料需求,后续或将带来停工停产风险。 四、支出效率受限,下半年财政支出可能不及市场预期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虽然今年通过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可使收入掣肘支出问题无虞。但受限于支出效率,下半年财政支出可能不及市场预期。 风险提示:财政收入波动超预期,专项债、特别国债发行计划改变,洪涝灾害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聚焦下半年财政支出:两个问题,同一映射 当前市场对下半年财政支出有两个典型问题:第一,“财政会后劲不足吗”?第二,“财政的钱花的完吗”?两种问法反映了市场的两种典型担忧:前者担心的是收入掣肘支出,即下半年收入是否足以完成预算,后者担心的是支出实际落地,即下半年财政支出效率如何。两者映射的其实都是“下半年基建到底会不会回落”? 二 财政会后劲不足吗? 对后劲不足的担忧主要来自于收入端,也即收入掣肘问题。对于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财政部在预算草案中的解读为:“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财政收入开始企稳回升,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二季度可能维持负增长,下半年可能出现恢复增长并回补部分上半年减收。”从1-5月财政收入情况看,财政收入降幅在一季度逐月扩大后出现缩小态势,目前完成了序时进度的43.1%,仍落后去年3.6个百分点。2015、2019年财政收入曾未能完成预算目标。 财政部口中的“较大不确定性”来自于哪?财政收入中90%是各项税收收入,实是对经济形势的反映,政府可控性较弱,其修复斜率取决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目前来看下半年不确定性仍较大。另外10%~15%是非税收入,2019年增长20.2%,今年1-5月已转为负增长。主要是中央非税收入预算较去年减少5288亿,其中为支持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反映特定金融机构与央企利润上缴)预算安排较去年下降5221亿。但考虑到非税收入预算目标具有一定弹性(数千亿),必要时仍可作为财政收入的被动补充,最终规模也不能完全确定。 能确定的是什么?收支缺口能通过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进行弥补,近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未低于预算目标,只在于超支多少。根据预算安排,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达6.76万亿,其中除了3.76万亿赤字以外,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二、三本账调入合计达到8880亿,从地方财政预算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2.11万亿。地方二本账中,由于专项债额度已经确定,占比达本级收入90%的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支出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就1-5月情形来看,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同比已经翻正,相较预算目标(-3%)已阶段性形成了可供调入一本账、且不挤占广义财政支出(一、二本账合计支出)空间的“安全垫”。若后续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下行超预期,地方还可通过盘活存量资金补充地方结转结余资金供使用。目前来看,通过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能够解决收入掣肘支出问题,财政后劲不足无需多虑。 三 财政的钱花的完吗? 后劲不足问题基本无虑,是否意味着财政支出将在下半年集中发力?从表面上看,后7个月广义财政赤字占全年81%,国债和特别国债额度集中在下半年发行,前5个月的支出进度也的确受到了疫情影响,似乎容易得到财政“上半年蓄力,下半年发力”的直观结论。但“财政的钱花的完吗”一问从支出效率层面提出质疑,沿着这一问出发,我们提示至少存在五点可能使财政下半年发力低于市场预期。前两点关乎目前市场对财政的主流预期,后三点关乎支出实际落地的资金、项目与要素。 (一)市场可能高估了广义财政支出的全年目标和下半年中枢 市场对于一本账支出的目标较为一致(预算增速+3.8%),分歧主要在于二本账支出,以及代表一、二本账合计支出的广义财政支出目标。根据预算草案安排,“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6123.59亿元,增长38%”。若直接按此计算,二本账支出后7个月增速中枢将高达48%,远高于1-5月的14.4%,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的增速中枢可达20.3%,财政后倾发力的结论似乎是显然的。 然而,我们估算上年末地方结转结余资金余额已不足2000亿,意味着一本账收支缺口将主要依靠调入资金弥补:在地方三本账调入资金较小(预算792.57亿)背景下,今年地方二本账支出中有约2万亿需调入一本账弥补收支缺口。据此,二本账支出全年目标增速实际应为15.8%,较预算草案目标低了22个百分点。广义财政支出的下半年增速中枢和全年预算目标增速实际应为10.6%、7.1%,较直接按预算草案目标计算的增速分别低了10个、6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市场对广义财政支出的全年预算目标及下半年增速中枢可能都存在一定高估。 (二)市场可能低估了前5个月财政发力强度,而对全年财政后倾发力“想当然” 在明确全年支出目标后,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的余力多寡,实际上取决于上半年已发力几成,可通过财政存款判断:若财政存款增加较多,说明政府对支出有所控制,也即有所“蓄力”,若财政存款增加较少,说明政府支出趋于积极,也即有所“发力”。由于季末的3、6、9、12月是财政支出大月,1-5月的财政存款的“蓄力”水平对后7个月广义财政支出余力有重要影响。 为什么说前5个月财政发力并不弱?今年专项债发行空前前置,尤其是5月创纪录新增发行1万亿专项债,使5月当月财政存款增量创多年新高。但即便如此,1-5月财政存款并未大幅新增,甚至弱于去年同期,说明1-5月财政对冲疫情的努力可能被低估,财政也并无为下半年刻意“蓄力”。假设年末财政存款余额持平于去年(近年来呈逐年上升态势)。后7个月财政存款投放将低于去年,“余力”并不充足。 (三)资金质量的明忧 站在基建融资视角,广义财政资金实际可用于基建支出的资金可能没那么多,资金质量成为“明忧”。 1.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较去年仅增加224亿; 2.对于地方专项债,需留意“专项债收入一般化”的资金分流。我们估算若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为0%(1-5月同比0.9%),1.6万亿专项债增量资金中将有约5000亿需调入一本账(若后续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下滑,则需调入更多)。此外,7月1日国常会允许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规模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为2000亿,这部分不及预期的量将发生在下半年; 3.对于特别国债,1万亿额度本就在此前市场预期下界,其中可用于基建比例也不及目前市场预期的7:3。根据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有一定的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的相关支出。当中可以安排一部分的比例预留一些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急需资金的需求。”另据此前第一财经报道,1万亿特别国债中7000亿用于基建支出(直接在二本账内对地方转移支付),3000亿用于抗疫支出(先调入中央一本账,再一般性转移支付给地方),地方获得的特别国债资金允许在20%比例内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由于3000亿抗疫支出已调入中央一本账,此处供调入资金应针对7000亿用于基建支出资金,按20%调入可达1400亿。因此,1万亿特别国债可用于基建资金增量最终可能仅在5000多亿。由于特别国债按计划将在7月发行完毕,这部分不及预期的量也集中在下半年。 (四)项目质量的隐忧 站在基建项目视角,整体项目储备应相对充足:一是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两会上强调“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不能让项目等着资金”,二是交通运输部在年度目标任务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总投资8000亿元的新增储备项目库,只要资金保障到位马上可以开工建设”。 但具体到落地层面,项目质量或有“隐忧”:从专项债项目看,2019年新增地方债“超过四成”用于在建项目,而今年新增专项债用于在建项目比例达64%,且二季度新开工项目占比并没有改善(截至4月15日、6月15日占比均为36%)。此外,今年新增专项债不允许投向土储棚改,而去年两项合计占比近7成,地方项目储备能否匹配始终存在争议:截至6月15日,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8成以上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民生服务3个领域,但允许专项债注资中小银行或已释放了专项债“供大于求”的信号,若下半年基建项目储备后劲不足,则全年专项债投向基建比例将不及预期。 从特别国债项目看,除了上文提及的资金用于基建支出占比可能不及预期以外,已公布的12个基建细分领域中,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等与“六保”内涵有所重合,投向较为泛化,基建“纯度”存疑。 (五)气候要素的干扰 除“资金跟着项目走”以外,“要素跟着项目走”过程中的干扰不可忽视。当前持续强降雨过程已拖累基建原材料需求,后续或将带来停工停产风险:6月三次暴雨过程覆盖了我国南方地区的60%的县(市),6月1日以来,安徽、湖北、浙江、重庆4省(市)累计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中央气象台自6月2日起连续发布暴雨预警31天,连续发布预警日数为2010年有预警记录以来同期最多。期间基建原材料需求明显受到影响:6月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月环比降幅近5%,价格指数跌破去年以来低点。7月1日,交通运输部通知指出“防汛防台风工作是当前最重要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避险为要,遇有强降雨等极端性天气,应及时停工停产停运”。7月7日,国家防总已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提示关注次生洪涝灾害带来的停工停产风险。 四 支出效率受限,下半年财政支出可能不及市场预期 通过对“财政会后劲不足吗”和对“财政的钱花的完吗”两个焦点问题的回答,我们认为虽然今年通过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可使收入掣肘支出问题无虞。但受限于支出效率,下半年财政支出可能不及市场预期,具体包括五点: 前两点关乎目前市场对财政的主流预期: 1.市场对全年广义财政的支出目标及下半年增速中枢可能存在高估; 2.市场可能低估了前5个月财政的发力强度,而对全年财政后倾发力“想当然”; 后三点关乎支出实际落地的资金、项目与要素: 3.从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资金增量看,广义财政资金实际可用于基建支出的资金可能没那么多,资金质量成为“明忧”; 4.专项债基建项目储备可能后劲不足,特别国债基建细分领域投向较为广泛,项目质量或有“隐忧”; 5.持续强降雨过程已拖累基建原材料需求,后续或将带来停工停产风险。
今年国家广电总局将继续安排一般公共预算2.1亿元用于扶持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少儿节目、公益广告等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 编者按:近日,财政部官网公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年部门预算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比去年减少9.8亿元,“三公”经费预算比去年减少1489.36万元,报告中13次提及因过“紧日子”而减少相关支出。 据了解,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拨款结构情况:外交支出438.00万元,占0.11%;科学技术支出6558.23万元,占1.7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50437.31万元,占90.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098.96万元,占2.88%;住房保障支出16751.00万元,占4.35%。 此外,今年国家广电总局将继续安排一般公共预算2.1亿元用于扶持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少儿节目、公益广告等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同时向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无偿提供电视剧、动画片片源,推动少数民族电视译制事业发展,丰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供给。 以下为全文: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有“缩减”有“增加”,一图看懂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预算“账本”)
一、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672亿元,同比下降13.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98亿元,同比下降1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41674亿元,同比下降10.4%。全国税收收入66810亿元,同比下降14.9%;非税收入10862亿元,同比下降4.9%。 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如下: 1.国内增值税23662亿元,同比下降22%。 2.国内消费税6581亿元,同比下降11.3%。 3.企业所得税18313亿元,同比下降13%。 4.个人所得税4810亿元,同比增长0.7%。 5.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5663亿元,同比下降20.5%。关税970亿元,同比下降17.5%。 6.出口退税6328亿元,同比下降18.3%。 7.城市维护建设税1870亿元,同比下降17.4%。 8.车辆购置税1260亿元,同比下降18%。 9.印花税1332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817亿元,同比增长18.4%。 10.资源税720亿元,同比下降9.6%。 1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2331亿元,同比下降7.1%;土地增值税2490亿元,同比下降7.2%;房产税1224亿元,同比下降8.3%;耕地占用税499亿元,同比下降4%;城镇土地使用税873亿元,同比下降9.3%。 12.环境保护税99亿元,同比下降10.9%。 13.车船税、船舶吨税、烟叶税等其他各项税收收入合计442亿元,同比增长2.2%。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 1-5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0281亿元,同比下降2.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3171亿元,同比下降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110亿元,同比下降3.1%。 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 1.教育支出12857亿元,同比下降4.6%。 2.科学技术支出2718亿元,同比下降12.7%。 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148亿元,同比下降7.5%。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651亿元,同比增长5.8%。 5.卫生健康支出7800亿元,同比增长7.5%。 6.节能环保支出1998亿元,同比下降10%。 7.城乡社区支出7355亿元,同比下降19.7%。 8.农林水支出7369亿元,同比增长1.7%。 9.交通运输支出4823亿元,同比下降16.6%。 10.债务付息支出3405亿元,同比增长6.1%。 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一)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641亿元,同比下降4.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99亿元,同比下降24.1%;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2442亿元,同比下降3.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1091亿元,同比增长0.9%。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 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1856亿元,同比增长14.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346亿元,同比下降36.2%;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相关支出31510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21166亿元,同比下降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