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6月10日消息,中国汽配连锁供应链平台三头六臂宣布完成近4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兴新经济基金领投,襄禾资本、新加坡商启元投资、老股东元禾辰坤等机构跟投,冲盈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三头六臂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公司二类易损件的开发、仓配前置和数据化升级三个方面。 三头六臂于2015年8月成立,目前已成为头部汽配易损件供应链平台。秉持“欧美同质,汽配小城”的经营理念,三头六臂通过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造了以易损件为主的汽配供应链B2B平台。在渠道上游,三头六臂严选全球顶级品质汽配供应链代工,简化交易层级;在渠道下游,三头六臂则开创了社区化的服务模式,通过2200余家的加盟门店,服务周边几十万家各类汽车售后、维修企业,区域覆盖除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全国31个省行政区。 值得关注的是,三头六臂重视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产业效率,拥有自主研发的供应链系统、ERP系统、服务商系统、快修保系统等十六大智能化业务系统。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商品线上化、交易在线化、管理智能化。 三头六臂创始人宋继斌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后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汽配生产基地,加上中国数字化经济与互联的运用,中国理应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后市场产品品牌或者渠道品牌。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们也很幸运参与和引领这场伟大的变革,把相对无序的汽后市场变的更有序,为社会与行业进步做出贡献,这也是三头六臂成立的初衷。我们团队有决心,有能力,也有耐力完成这一使命。非常感谢本轮的投资者华兴新经济基金、襄禾资本、新加坡商启元投资与老股东元禾辰坤,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仍然快速决策完成本轮投资,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冲盈资本在本轮融资中的付出和努力。” 作为本轮领投机构,华兴资本集团董事长、基金创始合伙人包凡表示:“中国作为新兴崛起的汽车大国,拥有巨大的汽车后市场。传统汽配易损件产业链上游被欧美品牌垄断,销售层级复杂,流通环节的渠道商普遍生存环境差。而随着国产供应链工艺的不断提升,上游供给逐渐分散化、标准化,我们认为渠道整合的结构性机会已到。三头六臂坚持选用高品质供应商代工,以易损件为切入口,为几十万家修理厂提供快速服务和高性价比商品,已建立起全国最大的汽配供应链网络。三头六臂在建立自身品牌认知的同时也实质的带给了加盟商合理可观的利润,建立了健康的共赢生态。我们看好三头六臂在宋总及其团队的带领下继续成长,成为中国汽配领域的渠道品牌龙头。中国供应链升级是长期的市场机会,华兴新经济基金会坚定的支持供应链创新企业。“
截至6月10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5661.39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8.14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5119.5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2.28亿元;两市合计10780.9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0.42亿元。
6月10日获悉,克能新能源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中金汇融领投、超威集团战略投资,同时将公司总部落地河南安阳。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量产和市场拓展。 克能新能源是一家轻型动力锂电池厂商,核心产品是新型锰酸锂离子软包电池。该公司称,其产品拥有高安全性、高性能、低成本、动力强、长寿命的特点,在满电状态下可通过国内外通用安全测试标准“钢针针刺试验”,主要面向轻型电动车市场。 据了解,克能新能源与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合作落地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分三期进行,产能达标后,可实现年产值400亿元。本轮融资后,其第一期1GWh产能将推进投建。目前,已有多家头部电动自行车企业与共享经济互联网巨头与他们洽谈订单合作,待产能释放后,将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批量出货。 谈及投资逻辑,中金汇融项目团队表示,克能团队有近10年的轻型锂电产品研发及量产技术,能快速落地,形成地方龙头优势产业,并适用于大规模千亿级电动两轮车及轻型锂电能源消费市场。同时,克能推出了可以通过“针刺实验”的产品,可以解决电动车电池安全隐患问题,有很高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6月10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在京举办2020年首届小微客户服务节。中国信保董事长宋曙光表示,中国信保始终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政策性履职的光荣使命,将继续深化创新,提高业务能力,力争在未来三年内,每年服务支持小微企业10万家以上,稳定百万在岗就业,拉动千亿美元出口,并通过“小巨人”扶持成长计划,为千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成长发展赋能。据中国信保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本届服务节将紧密围绕“保小微、稳外贸”的主题,在全国同步开展“三大系列活动”。一是全面深化服务。中国信保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送培训、送专家、送融资、送赔款、送资信”的“五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组织百场以上培训宣讲会,联合政府、金融机构、商协会等组建专家团走访企业,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保单融资专项活动等,进一步提高理赔效率,提供一揽子资信产品帮助小微出口企业防风险、拓市场、促融资、强管理。二是创新科技赋能。中国信保将正式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科技的小微专属数字化服务产品“小微资信红绿灯”和“中国信保小微学院”。三是启动成长计划。中国信保将启动实施“促千家小微成长 保万千在岗就业”的“小巨人”扶持成长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向全国千家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发展的“专精特新”小微客户提供线上线下多种服务,帮助企业增加出口规模、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风控能力,从而实现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吸纳更多人员就业的目标。据了解,此前,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国信保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多项普惠金融政策措施,涉及承保、理赔、融资等方面,全力帮助小微外贸企业复工复产,为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支持。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中国信保上述系列措施在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扩大承保覆盖面方面,服务小微企业8.9万家,同比增长23%,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在理赔服务方面,向小微企业支付赔款近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6.4%;在贸易融资方面,实现了小微企业保单融资较快增长,帮助企业获得融资38.6亿元;在数字化服务方面,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线上渠道承保小微企业近3.6万家。
今年以来,受疫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的具有融资性质的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下称“融资性信保业务”)综合赔付率破百,行业整体承保亏损,少数财险公司亏损严重,投诉举报案件不断上升,个别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濒临不足。 6月9日,第一财经记者获悉,银保监会财险部近日向各财险公司下发《监管提示函》指出,今年1至4月,一些独立风控能力不强的财险公司融资性信保业务大幅增长,个别公司增幅甚至超过200%。 针对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监管提示函》要求各财险公司严格执行新规,谨慎开展新増业务;夯实自身基础,防范合作方风险传递;妥善处置风险,严格压实高管人员责任。 个别公司融资性信保业务增幅超200% 据银保监会非现场监管监测数据,今年1至4月,一些独立风控能力不强的财险公司融资性信保业务大幅增长,个别公司增幅甚至超过200%,缺少风险认识、忽视风险管控、重规模轻风险等问题突出。 融资性信保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为债务人在债务融资行为中的履约信用风险提供保险保障的信保业务。例如,保险公司与网贷平台此前合作的信保业务就属于融资性信保业务。 近年来,信用保证保险发展较快。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P2P业务暴雷、社会信用风险上行,该险种赔付快速增长,风险开始暴露,部分险企相继“踩雷”。 前几年,浙商财险、长安责任险等中小险企便相继“踩雷”。比如,长安责任险因保证保险业务拖累,偿付能力告急,远低于监管要求,在2019年初收到银保监会下发的监管函,被责令增资扩股,停止接受除车险和责任险以外的新业务,并停止增设分支机构。 今年4月16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中华财险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的通报称,自2019年5月以来,中华财险保证保险投诉集中爆发。经调查,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在承保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中,存在“与不符合互联网金融相关规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信用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等三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4月17日,中华联合财险收到上海银保监局开出的行政处罚单,被责令改正,处罚款共计80万元,停止接受信用保证保险新业务共计2年。 疫情的发生也增加了不确定性,“踩雷”的包括行业巨头。不久前,“人保财险关停助贷险部门”的消息在网络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当时,人保财险辟谣称“没有关闭助贷险部门,更没有关停此类业务”。但人保财险也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确实对公司业务,包括助贷险业务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其2019年年度报告,人保去年信用保证保险的赔付支出净额为70.72亿元,同比增速106.2%,承保利润为-28.84亿元。综合成本率达到121.7%。信用保证保险赔付率上升17.9个百分点,达到78.1%。 在此背景下,5月,银保监会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下称《办法》),区分融资性和非融资性信保业务,重点聚焦高风险的融资性信保业务的监管,提高对融资性信保业务在经营资质、承保限额、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当时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办法》对融资性信保业务予以重点监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流动性管理、内部审计、合作方管理等内控管理要求,在存量风险逐步消化的同时,增量业务风险也将得到进一步控制。 在此次下发的《监管提示函》中,银保监会要求,各保险公司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办法》规定,严格执行各项要求,逐条梳理对照整改。整改期间,各财险公司应当抓紧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提升抵御风险能力,稳步压缩存量业务风险敞口,逐步降低未了责任余额,并按照准备金监管要求,足额提取相关准备金。要进一步提高对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和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认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开展新增融资性信保业务,维护市场稳定。 助贷不规范,财险公司难撇关系 随着金融新业态的发展,信保业务风险发生了变化。《监管提示函》指出,当前,融资性信保业务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的财险公司独立风控能力不强,却心存侥幸开展业务,对借款人的风险审核管控主要依赖合作助贷机构,以协议方式将核心风控环节委托助贷机构,并要求其提供相关反制措施或兜底承诺。 而这些合作模式容易引发的风险则包括:一是合作助贷机构盲目扩大规模,粉饰投保人信息,导致保险公司承保质量下降,赔付率不断升高;二是合作助贷机构销售不规范,财险公司难撇关系,造成声誉风险和投诉举报风险;三是保险公司难以掌握借款人真实信息,承保业务存在虚假、诈骗等风险,造成后续理赔环节出现诸多民事纠纷,严重侵害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银保监会强调,对于该类合作模式,财险公司应当加大合作方管理力度,尽快压缩业务规模,按照《办法》相关要求,夯实内控基础,提升独立风控能力,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此外,一些财险公司在承保时未对履约义务人开展实质性风险审核,在理赔时采取各种方式拖赔、惜赔或拒赔。发生舆情风险及群体性事件后,不积极应对解决,不采取有效措施,事态严重的才进行赔付,严重损害公司乃至行业形象。 对此,银保监会强调,各公司应当引以为戒,妥善处置存量业务风险,做好风险处置中的维稳工作,不得存在消极应对、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等行为。各公司高管人员应当增强责任意识,尽到勤勉义务,切实履行管理责任,承担风险处置不当后果的领导责任。各财险公司要积极主动配合当地银保监局,防范化解相关业务风险,处置群体性等突发事件。 对出现无正当理由拖赔惜赔拒赔、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的,监管部门将根据情节程度,依法依规对有关高管人员和责任人员进行严肃查处。
5月金融数据近期将公布,根据多家机构近日发布的预测分析报告,大部分机构预期,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逐步加大以及银行加快信贷投放节奏,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向好趋势将不变。大部分机构预期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1.5万亿元左右,新增社融规模达到3万亿元以上。 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1.7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为3.09万亿元,4月末M2同比增长11.1%。针对人民币贷款,兴业研究预计5月新增1.95万亿元,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预计5月新增1.6万亿元,光大证券研究所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预计5月新增1.2万亿至1.6万亿元,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预计5月新增近1.5万亿元。 企业贷款方面,张瑜表示,由于需求热度不减,一是政府债权融资资金到位拉动地方平台配套信贷需求,二是银行受政策引导继续加码制造业贷款,预计5月企业信贷同比维持多增。零售贷款方面,王一峰表示,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各地区出台鼓励消费的措施,近两个月以来,零售贷款已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并呈现逐月改善迹象。“从5月的情况看,以信用卡为代表的短期消费类信贷呈现恢复性增长,住房按揭贷款恢复情况相对更好,已基本恢复至月度3000亿至4000亿元左右的常态增长。”他说。 针对社会融资规模,兴业研究预计5月新增3.56万亿元,廖志明预计5月新增3.1万亿元,张瑜也预计5月新增3.1万亿元左右。 兴业研究发布报告称,为了尽快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5月地方债发行显著提速。5月Wind口径地方债净融资规模已经达到1.17万亿元。不过,受地方政府债券供应高增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低于4月。总体来看,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或达到3.56万亿元,对应的社融增速将上升至12.7%左右。 展望未来,王一峰表示,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在宽信用层面持续发力,宏观杠杆率仍有上行空间,2020年二季度,货币、信贷和社融增长将继续“三速齐升”。(原题为《多机构预判5月金融数据将延续“暖意”》)
银保监会:支持直接融资发展 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近日,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同志主持召开党委会议和委务会议,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坚持“跨前两步”,帮助制造业、航空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缓解债务压力,加大对“两新一重”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和托底功能。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有效应对银行不良资产反弹,持之以恒整治影子银行,依法高效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和违法犯罪,高度警惕各类“黑天鹅”“灰犀牛”和蝴蝶效应,始终跑在系统性风险前面。进一步深化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支持直接融资发展,引导理财、信托、保险等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上交所:增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安全感、获得感 上交所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会议强调,进一步提升依法监管的能力,不断改进和完善监管方式,科学把握监管的力度、节奏,增强监管的灵活性、适应性、有效性,寓监管于服务,增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安全感、获得感。要增强大局意识,按照证监会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发挥科创板的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加强与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的协作协同,共同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作出更大贡献。 武汉出台“纾困十一条” 助力农业企业复工复产 武汉市近日出台“纾困十一条”,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克服疫情影响,加快脱困振兴步伐。“纾困十一条”涵盖金融、财税、保险、用地、项目建设等11个方面政策,主要帮助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 新疆今年投资逾20亿元 建设近4900个5G基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管理局透露,新疆今年计划总投资超过20亿元,于年底前建成5G基站4897个,目前已建成3364个。自治区通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底,5G基站可实现乌鲁木齐市主城区连续覆盖、其他地州市有5G网络覆盖。目前在新疆,5G已应用于医疗领域远程检查、电网VR巡检、煤矿无人机开采等领域。 深圳经济特区首创政府主导的重大技术攻关制度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就《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首创政府主导的重大技术攻关制度;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符合本市城市战略定位的科技研发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 6月8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将专项债券资金主要用于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项目,带动民间投资,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严格专项债券项目合规性审核和风险把控。管好用好抗疫特别国债资金。 发改委、工商银行设立湖北省民营企业专项支持计划 发改委、中国工商银行设立湖北省民营企业专项支持计划,重点支持湖北省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加强对装备制造类、能源化工类等制造业民营企业,尤其是重点中小企业的支持,带动整体产业链复工复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发展前景较好但暂时受困的民营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可通过展期、续贷、再融资等方式做好融资接续安排,减轻受困企业负担,满足企业持续经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