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上市中概股,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选择或有意愿赴港上市。京东集团就在8日宣布启动香港IPO,当日在港公开发售股份,预计6月1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正式交易。 为何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对赴港上市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我认为,首要目的一定还是融资。众所周知,轻资产型的互联网企业,在开拓新业务领域、扩大发展规模时,“烧钱”是主要特征之一。这些互联网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首先需要解决融资问题。此次赴港上市,在扣除承销费和发行费用后,京东自全球发售所得募集资金总额预计约为300亿港元。而此前阿里巴巴融资1000多亿港元,可以说是巨额融资,互联网企业自然愿意赴港上市。 其次,港交所在近年来的制度变革和对中概股的态度改变可以说是巨大的。港交所2018年推出了助力新经济发展的重大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许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港股的制度变革对中概股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 再次,近期,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该法案要求外国发行人连续三年不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要求的,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而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大部分是聘请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检查,若按该法案所说,则中概股整体挂牌成本和监管风险将大大提升。 以上因素促使众多中概股在2020年走上回归的道路,我预计今年还会有更多的中概股选择赴港交所上市,当然我们也希望更多优秀的中概股也能回归A股市场。 京东在美国挂牌上市时是亏损上市,直到去年才盈利,压力一直是比较大的。在扭亏为盈后,京东的发展势头迅猛。从数据上看,在今年一季度,也是疫情发展较为严重的时候,京东的一季报数据非常亮眼,尤其是物流部分营收增长突出。此外,京东一季度归属母公司利润已经达10亿,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显示出京东的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京东在三方面的表现支持了其数据的亮眼表现。一是自营物流体系。在疫情期间,其自营物流体系在运营中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效率并为它切实地带来了效益。应该说自营物流体系是京东受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营收增长很快。二是最近两年市场平台下沉的策略。京东称要拓展三到六线城市用户,想必在下沉市场中京东也获得了一定收益。三是京东在3C小家电营销上已经有相当的经验和成效,京东可能在未来从供应链的角度去强化这个优势。 根据公开信息,京东计划将这次发行股票的收益,用于投资关键的供应链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改进用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供应链技术可以应用于包括零售、物流在内的京东关键业务领域。无论是供应链建设、物流建设还是开拓其他业务,京东都需要新的融资来改善它的现金流。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京东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大量结算、支付方面的支持,这会不会使京东现金流相对偏紧?这都是京东需要尽快融资的一些考量。 从京东等中概股赴港上市可以看出,港交所作为一个成熟的交易平台,不管是对公司挂牌上市还是再融资,应该说港交所都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因此,沪深交易所如想要在中概股回归中赢得一席之地,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在注册制改革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沪深交易所要大胆改革,大胆出手,提升包容性与开放性,去对接这样一些一流的优秀中概股回归。 中概股的回归,应该给沪深交易所一个警示,沪深交易所应当加速改革,适应新形势,尤其要引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换代。在这方面,沪深交易所不能缺位。
6月10日,央行公布5月主要金融数据和社融情况: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符合市场整体预期;狭义货币(M1)余额58.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提高1.3个和3.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较上月有所加快;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信贷继续起到主要融资渠道作用,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5万亿元,同比多增3647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发力较大,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7505亿元。总体来看,实际数据大都好于预期,显示经济体内部的投融资需求正在有效恢复。 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 M2增速连续三个月站上两位数,表明前期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流动性持续保持合理充裕状态。此前,M2增速于3月重回双位数增长后,市场预期,央行为应对疫情还将持续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增速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速。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疫情冲击下,内外需不振导致信用创造不畅,会拖累货币增长。而从5月的M2增速情况来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担忧。近期市场还有观点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有转向的可能,其论据在于5月当月货币投放为净回流1778亿元。 对此,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只是在一季度疫情的重大冲击下,央行较为集中的出拳;而在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后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政策目标。之所以部分市场会有央行在“踩刹车”的感觉,是因为存在政策会像疫情最严重时那样持续下去的预期。 在全球疫情进一步发展的情形下,为稳定经济增长和配合财政融资,货币政策还未到转向的合适时机,但可能会较之前较高的频率有所不同,步伐会放缓。通常,货币政策具有前瞻的特点,即在经济运行趋势明朗,需要采取举措时,会立即行动并有一定的超前力度,以达到前瞻调节的目的。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货币当局实施了多次降准降息,其效用正在逐步显现,M2增速持续维持在两位数增长即是佐证。 数据显示实体经济在回升 5月M1的变化很值得关注,不仅环比明显回升,而且同比回升幅度更大。这种状况是近二年来较为少见的。M1增速大幅向上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活力趋向活跃,是企业流动性改善和经营活动频繁和业务扩张的重要体现。这种状况的体现不可能是偶然的,是货币政策逆向操作,尤其是连续多次降准效应的显现,同时也表明实体经济需求正在明显的回升之中。可以预判,未来一到二个季度,M1仍有可能进一步回升,需要密切加以关注,因为它是货币政策变化的重要考察变量之一。 5月人民币存款增速进一步加快,存款增量超过贷款增量。观察4月存贷款结构可以发现,4月新增存款明显不及新增贷款,这背后显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但5月新增存款显著超过了贷款规模,存款增速与贷款增速之差有所缩小,表明银行业的信贷投放能力得到改善和提升。这是近年来很少见的金融现象,也表明降准的效应得到显现。这给下一阶段商业银行更大力度地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能量。 未来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可期 银行间市场利率小幅回升是阶段性供求关系变化的正常反应。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25%,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9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29%,比上月高0.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8个百分点。银行间利率水平5月相较于4月的上涨,更多可以看成是对前期利率水平过快下降的纠偏,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央行对于投放流动性整体节奏有所控制。但同时也应该观察到,主要利率水平较去年同期都有接近1个百分点的降幅,这是实实在在“降价格”的体现。这清晰地表明,降低融资利率的要求首先在货币市场得到体现。 从社融存量和新增规模来看,经济总体的投融资需求正在得到较快恢复。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依然是主力,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与此同时,债券融资规模上升非常迅速,5月企业债券余额为26.3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政府债券余额为40.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前者主要是宏观经济好转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释放,后者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配合财政支出而进行融资。信贷和社融的进一步改善意味着实体经济正在获得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可期。
据福建省财政厅消息,8日,福建省首笔“总对总”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落地,三明市国有融资担保公司为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发放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贷款280万元提供担保,贷款企业无需提供反担保。 “总对总”担保模式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加快落实企业纾困资金贷款,缩短审批时间所采取的一项创新担保模式。该模式主要依托银行服务网络、风险防控和技术能力,由银行对担保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审批,再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担保贷款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核确认,不做重复性尽职调查,取消反担保,以较快速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增信服务。 此前,福建省已设立首期100亿元贷款规模的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不超过1年期的优惠贷款,省财政在贷款利率基础上予以1个百分点贴息。 此外,省财政每年还将安排专项资金1.05亿元,通过风险补偿、代偿补偿、降费奖补等措施,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积极服务小微企业。
“在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贷款到账让我们有了充足资金抢抓5G机遇,承接更多的订单。”6月5日,武汉某高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刚刚从银行获得2000万元贷款。 这不是一笔普通的贷款,而是湖北省落地的首笔“投贷担”联动业务:无需抵押物,由基金与银行分别提供股权投资和贷款融资,同时由担保机构对银行贷款提供风险分担。该笔融资由湖北高投引导基金推荐,武汉国创担保公司提供融资担保,省再担保集团提供分险。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和创新活力的源头之水,以人才、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往往短期财务指标不优、缺乏房产等可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获得传统贷款。股权融资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为了应对疫情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和影响,省再担保集团、省高投引导基金公司联合多家商业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启动“投贷担”业务合作,由省高投引导基金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担保公司提供融资担保,省再担保集团提供分险,共同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截至目前,“投贷担”联动已完成7家企业近6000万元的担保额度授信,主要涉及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数字网络等行业。
从社融存量和新增规模来看,经济总体的投融资需求正在得到较快恢复。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依然是主力,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 6月10日,央行公布5月主要金融数据和社融情况: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符合市场整体预期;狭义货币(M1)余额58.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提高1.3个和3.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6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较上月有所加快;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信贷继续起到主要融资渠道作用,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5万亿元,同比多增3647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发力较大,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7505亿元。总体来看,实际数据大都好于预期,显示经济体内部的投融资需求正在有效恢复。 M2增速连续三个月站上两位数,表明前期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流动性持续保持合理充裕状态。此前,M2增速于3月重回双位数增长后,市场预期,央行为应对疫情还将持续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增速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速。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疫情冲击下,内外需不振导致信用创造不畅,会拖累货币增长。而从5月的M2增速情况来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担忧。 近期市场还有观点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有转向的可能,其论据在于5月当月货币投放为净回流1778亿元。对此,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只是在一季度疫情的重大冲击下,央行较为集中的出拳;而在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后央行货币政策回归政策目标。之所以部分市场会有央行在“踩刹车”的感觉,是因为存在政策会像疫情最严重时那样持续下去的预期。在全球疫情进一步发展的情形下,为稳定经济增长和配合财政融资,货币政策还未到转向的合适时机,但可能会较之前较高的频率会有所不同,步伐会放缓。通常,货币政策具有前瞻的特点,即在经济运行趋势明朗,需要采取举措时,会立即行动并有一定的超前力度,以达到前瞻调节的目的。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货币当局实施了多次降准降息,其效用正在逐步显现,M2增速持续维持在两位数增长即是佐证。 5月狭义货币(M1)的变化很值得关注,不仅环比明显回升,而且同比回升幅度更大。这种状况是近二年来较为少见的。M1增速大幅向上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活力趋向活跃,是企业流动性改善和经营活动频繁和业务扩张的重要体现。这种状况的体现不可能是偶然的,是货币政策逆向操作,尤其是连续多次降准效应的显现,同时也表明实体经济需求正在明显的回升之中。可以预判,未来一到二个季度,M1仍有可能进一步回升,需要密切加以关注,因为它是货币政策变化的重要考察变量之一。 5月人民币存款增速进一步加快,存款增量超过贷款增量。观察4月存贷款结构可以发现,4月新增存款明显不及新增贷款,这背后显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足。但5月新增存款显著超过了贷款规模,存款增速与贷款增速之差有所缩小,表明银行业的信贷投放能力得到改善和提升。这是近年来很少见的金融现象,也表明降准的效应得到显现。这给下一阶段商业银行更大力度地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来能量。 银行间市场利率小幅回升是阶段性供求关系变化的正常反应。5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25%,比上月高0.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9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29%,比上月高0.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98个百分点。银行间利率水平5月相较于4月的上涨,更多可以看成是对前期利率水平过快下降的纠偏,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央行对于投放流动性整体节奏有所控制。但同时也应该观察到,主要利率水平较去年同期都有接近1个百分点的降幅,这是实实在在“降价格”的体现。这清晰的表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降低融资利率的要求首先在货币市场得到体现。 从社融存量和新增规模来看,经济总体的投融资需求正在得到较快恢复。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依然是主力,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与此同时,债券融资规模上升非常迅速,5月企业债券余额为26.39万亿元,同比增长20.4%;政府债券余额为40.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前者主要是宏观经济好转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释放,后者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为配合财政支出而进行融资。信贷和社融的进一步改善意味着实体经济正在获得稳定有力的金融支持,未来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可期。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张璐 继喜茶获得高瓴和Coatue联合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之后,新式茶饮行业或再迎巨额融资。 日前,有报道称,新式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即将完成一轮近亿美元的融资,领投方为深创投。另据多位二级市场人士透露,此前传出的奈雪IPO事宜尚在进行中,但考虑到由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引发的一系列中概股风波,其上市目的地已由美股转向港股市场。 不过,上述融资及IPO传闻,奈雪的茶方面回复称,“公关部暂时没有接到相关的信息,所以暂不评论市场上的相关流言。目前公司的重心都在产品研发、供应链加码以及推动数字化进程等方面。” 公开资料显示,奈雪的茶创立于2015年,隶属于深圳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19年末,奈雪的茶已在全国已开出230余家门店,覆盖35个城市。根据公司公布资料,其在2018年完成A+轮融资,估值为60亿元人民币。值得一提的是,奈雪的茶此前已多次被指将完成新轮融资以及上市。 再传获大额融资 近日,多位消息人士称,奈雪的茶即将完成一轮近亿美元的融资,领投方为深创投。这距离其上一轮融资――2018年3月公布的“数亿人民币”A+轮融资已两年有余,同时,还有消息称,奈雪的茶未来IPO目的地或由美股转港股。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奈雪的茶一共完成了三轮融资。以投资消费品企业闻名的天图资本,几乎吃下了奈雪释放的所有份额。 目前,彭心夫妇合计持有奈雪的茶(深圳市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88%股权,天图资本持股10.89%。截至2020年2月,奈雪已遍布全国50多个城市,共349家门店,所有门店均为直营,且不做任何形式的加盟。除此之外,奈雪的茶已在新加坡开设三家门店,今年7月份还将在日本大阪心斋桥开设新店。 此外,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同为新式茶饮头部企业的喜茶已完成5轮融资。2016年8月,其拿到了IDG、何伯权共同投资的1亿元人民币;2018年4月,完成美团旗下龙珠资本4亿元的B轮融资;2019年7月,再次完成由腾讯、红杉资本等参投的估值高达90亿元的融资。在今年3月份的融资完成后,喜茶估值或已超过160亿元。 新式茶饮行业亿元级别融资超8起 当前奶茶特别是新式奶茶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面上的新式茶饮以奶盖茶和鲜果茶为代表。 据《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显示,中国茶饮市场总规模突破4000亿,是另一个明星赛道咖啡市场的两倍,现制茶的市场规模则在500至800亿元左右。这一赛道上,喜茶、乐乐茶、鹿角巷都不可小觑,而喜茶可谓是奈雪的茶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同为新式茶饮头部企业的喜茶已完成5轮融资。2016年8月,其拿到了IDG、何伯权共同投资的1亿元人民币;2018年4月,完成美团旗下龙珠资本4亿元的B轮融资;2019年7月,再次完成由腾讯、红杉资本等参投的估值高达90亿元的融资。在今年3月份的融资完成后,喜茶估值或已超过160亿元。 近年,新式茶饮行业发展迅速,天眼查数据显示,从2015年12月到2019年2月,新式茶饮品牌涉及的亿元级别融资事件达到8起。 如果奈雪顺利上市,新式茶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或者格局会是怎样?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群体将是整个中国消费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头部品牌的重压,加上跨界者的挑战,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新式茶饮行业将加速洗牌。
克能新能源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中金汇融领投、超威集团战略投资,同时将公司总部落地河南安阳。大桉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鸿洲数讯担任政府落地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量产和市场拓展。 6月10日获悉,据36氪报道,克能新能源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中金汇融领投、超威集团战略投资,同时将公司总部落地河南安阳。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量产和市场拓展。 克能新能源是一家轻型动力锂电池厂商,核心产品是新型锰酸锂离子软包电池。该公司称,其产品拥有高安全性、高性能、低成本、动力强、长寿命的特点,在满电状态下可通过国内外通用安全测试标准“钢针针刺试验”,主要面向轻型电动车市场。 据了解,克能新能源与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合作落地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分三期进行,产能达标后,可实现年产值400亿元。本轮融资后,其第一期1GWh产能将推进投建。目前,已有多家头部电动自行车企业与共享经济互联网巨头与他们洽谈订单合作,待产能释放后,将实现锂离子电池的批量出货。 谈及投资逻辑,中金汇融项目团队表示,克能团队有近10年的轻型锂电产品研发及量产技术,能快速落地,形成地方龙头优势产业,并适用于大规模千亿级电动两轮车及轻型锂电能源消费市场。同时,克能推出了可以通过“针刺实验”的产品,可以解决电动车电池安全隐患问题,有很高的社会和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