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月12日发布的2020年金融数据和社会融资统计数据显示,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4.86万亿元,比上年多9.19万亿元,这与此前央行方面的预判相契合。去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曾指出,预计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整体来看,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在逆周期调节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加大,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相关政策产生的效果也在金融数据上有所体现。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从2020年全年来看,年末广义货币(M2)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34.8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19万亿元。货币、信贷增长基本实现了年度目标。12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趋于回落。同时,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对企业部门和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加大,表明了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整体上看,金融数据延续了2020年11月以来的势头,存量社融及M2增速等指标向名义GDP增速靠拢的趋势正在形成。 新增信贷中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变动引市场关注。王青表示,由居民房贷构成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在去年12月出现了7个月以来的首次同比少增,表明前期出台的各项房地产长效机制正在产生效果。对此,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分析称,总体来看,2020年住房按揭贷款延续了平稳增长态势,供需两旺,大型银行投放量与2019年持平,但中小银行增量占比有较大幅度提升。2021年房贷增长或面临结构性压力。随着金融管理部门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预计2021年大型银行按揭投放波动不大,但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增量按揭投放面临一定收紧压力。 企业部门方面,去年12月份贷款新增5953亿元,比上月少增1859亿元,但比上年同期多增1709亿元,表明金融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097亿元,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多减3831亿元和3132亿元,短期贷款的减少增加了票据融资需求,12月份票据融资3341亿元,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多增2537亿元和3079亿元。温彬认为,这说明在短期贷款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票据融资形成了一定替代;中长期贷款新增5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22亿元,说明加大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发力,贷款结构有所优化。 另外,社融的变化情况也是此次数据一个焦点。央行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2万亿元,同比少增3800亿元,较上月的2.13万亿元减少19.25%。从结构来看,12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少增主要受企业债券融资和非标融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下,12月份新增企业债券融资仅442亿元,同比少增2183亿元;非标融资,即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者加总,净融资为-7376亿元,同比多减5920亿元。 专家认为,这应该与11月份出现的债市违约事件影响有关。另外,12月份信托贷款减少4601亿元,同比多减3509亿元。王一峰认为,2020年,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要求全行业压降1万亿元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融资类信托业务,而1至11月份信托贷款合计压降约6340亿元,因此12月份压降幅度较大。委托贷款减少559亿元,同比少减757亿元。未贴现票据减少2216亿元,同比多减3167亿元,主要与12月末票据冲量造成存量规模下降有关。“从目前情况看,影子银行融资类信托持续压降仍是大势所趋,预计2021年信托贷款仍将继续压降,监管部门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对于融资类信托压降态度较为坚决。”王一峰分析认为。 有市场人士称,临近年底,银行的信贷投放额度有所限制,所以会将储备的信贷项目放到2021年一季度集中投放,这样来看,2020年12月单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增量表现符合季节性规律。从市场表现来看,2021年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呈现“供需两旺”态势,项目储备较为充足,信贷“开门红”效应明显。 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走向,易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央行、外汇局将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 (记者 夏宾)中国官方7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 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企业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对外公布。官方称,该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企业因此次参数调整导致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超出上限的,通知发布之前的跨境融资合约可持有到期。 去年12月11日,中国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彼时官方表示,对于下调参数,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下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将有助于金融机构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的理念,做好外币的资产负债管理,避免汇率敞口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完)
学霸君终究没能挺过2020年的“岁末寒冬”。作为创始人兼CEO,张凯磊或许也没有料到,这天会来得这么快。 学霸君的公司主体为“问吧科技”,成立于2012年10月,当前定位为中小学生在线1对1辅导、人工智能、拍照搜题的综合学习平台。2020年6月,其曾入榜2020胡润中国瞪羚企业(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然而,就在2020年12月底,这家教育平台被传崩盘。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学霸君资金链已断裂,全国大批学生家长和(港股00001)老师面临着被拖欠工资和退费难的困境。 日前,《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学霸君学员家长和员工,证实了拖欠员工工资以及学员学费等事项的存在。据称,涉事多方均在等待学霸君方面解决相应的问题。 1月上旬,记者还实地探访位于智创天地的学霸君上海总部办公区,“合作担当”、“自强奋斗”的标语尚在,2020年签约墙上的笑脸仍清晰可见,但工作区域已经一片空荡荡,物业人员正在现场核查相关资产,而在另一间办公室里,仅有数位财务人员负责学员退费登记。 突如其来的被“跑路” “刚刚接完最后一个潜在投资人的电话,因为估计爆雷以后的道德风险,不能投钱了。我知道,最后的外部救助没有了,听完没有说一句话,把电话挂了,把灯关掉,开始给你们,每一个学霸君亏欠的人写这些话。”2021年1月初,张凯磊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篇题为《写给所有学霸君亏欠的人》的文章中如此写道,“这个冬天尤其的冷,奔跑了8年的学霸君还是在2020年冬天倒下了,我们的学霸君1对1和优学小班要歇业了……” “寒假优惠,提前享受,活动返场,折扣继续。”打开学霸君官网,首先映入眼帘便是“双十二”囤课节的促销活动海报,然而购买课程的家长却已陷入了困境。 “‘双十二’刚交了近3万元的课时费,一节课还没有来得及上,公司就倒闭了。”1月5日,已填写过退费申请单的学员家长沈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原本还有近1.3万元课尚未上完,“双十二”促销时段在班主任的极力推销下,其为孩子再次续购200多个课时,“未曾想半个月不到,班主任电话成了空号,公司总部客服电话更是无人接听”。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同为维权家长的于红亦向记者讲述,其于2020年暑假购买了13个月的学霸君1对1课程,通过分期消费贷款业务办理,“上月底突然被老师告知要停课,可以停止扣费,但是银行会一直扣利息”。 记者注意到,截至1月8日上午,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学霸君的投诉累计达3189条,绝大多数诉求与退费难、虚假宣传以及修改服务相关。 实际上,与维权家长有着相似处境的还有学霸君的员工。“被离职”的学霸君培训教师张彩向记者表示,其入职学霸君将近4个月,其间只发了1个月的薪水,“还有好多老师在傻傻等待”。 “在2020年12月25号,本该发工资的日期,公司在这天没有任何信息通知老师该公司的具体情况,只是说改日通知发工资的日期。12月26号开始,网上出现各种公司倒闭的信息。但是,到目前为止,11月工资和12月工资没发。”1月4日,有网友在微博平台上发帖称,目前学霸君拖欠兼职老师约1000万元工资。 为了进一步核实会员退费及员工拖薪的相关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试图联系上述网友并登陆学霸君官网联系相关客服,但截至发稿前均未获得相关回应。 不过,根据张凯磊在公开信中给出的数据,目前学霸君有100多家线下代理商、3000名员工、1万多名老师以及五万多名学员,“这几天仔细盘算才知道,5万多学员中,有近3万是续费的家长,这些二次消费的是最最相信学霸君的人,我把他们的信任毁于一旦啊……” 或将惨淡离场 天眼查官网显示,成立于2013年的学霸君共获得三轮超过1.5亿美元融资,其最近的一笔融资是在2017年1月。在学霸君官网的公司介绍中,公司的发展历程在2017年12月后便再也没有更新过。 张凯磊也在信中提及,过去三年,学霸君没有融过一笔大钱,至少有5次处在资金链崩溃边缘,最危险的一次甚至晚发了老师四天的工资。 张凯磊称,在资金紧张的时候想出手小班课换点钱来挽救“一对一”,本来出售快要达成了,结果因为晚发老师工资而引发媒体跟进,投资人觉得有风险,干脆不买小班课了。在张凯磊看来,除了少数机构是恶意跑路之外,绝大部分的机构都是经营碰到了问题,需要的是时间解决,但是挤兑破坏了所有人的利益,是人血馒头。 指名灯智库创始人、互联网教育专家吕森林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站在张凯磊的角度,他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本质上来看,学霸君出售小班课挽救“一对一”已经有点晚了,应该及早采取行动。 目前,51Talk、学而思、VIPkid已经接手了学霸君上千名员工,并垫付了2020年12月的工资。张凯磊还在信中恳请市场头部的培训机构能够伸出援手,只要能接手这些学生,学霸君愿意0元对价赠送学霸君“一对一”和“优学小班”。 在吕森林看来,这种方式可能只是一时之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吕森林表示,2020年,在线教育大量成本都投入到了营销上,而不是产品和服务上,获客成本高企,为了争夺家长,在价格上进行恶性竞争。不管是作业帮、猿辅导,还有上市公司新东方、好未来,都融了很多钱,从行业来看,烧钱烧得有点过头了。 2020年,头部教育企业不断有资金入账,猿辅导在3月、8月、10月、12月便获得四笔融资,共计35亿美元;作业帮也获得了两轮共计23.5亿美元融资。两家教育机构密集融资背后,卷入了红杉资本、软银、老虎、高盛、高瓴资本、阿里巴巴、腾讯等顶级巨头和投资机构。此外,新东方在2020年11月二次上市,好未来当月通过新发行股票融资15亿美元,跟谁学12月7日定增融资8.7亿美元。 有了充足的资金,头部玩家们为了抢占市场砸起钱来毫不手软。从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来看,2020年第三季度,跟谁学实现营收19.66亿元,同比增长252.9%,净亏损9.32亿元;51Talk的营收为5.39亿元,同比增长31.8%,净利润3160万元,扭亏为盈;网易有道营收8.96亿元,同比增长159%,净亏损8.78亿元,亏损扩大。 增收不增利甚至亏损扩大的背后,是各家教育机构进行的大量营销投放和价格战。2020年第三季度,跟谁学销售费用达到了20.5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倍,网易有道市场销售费用11.48亿元,同比大幅提升,新东方、好未来等机构也一样地大手笔投入。 头部玩家不断吸金,融不到钱的中小玩家则逐渐离场。根据IT桔子“新经济死亡公司数据库”,2020年,在线教育、素质教育、线下培训、教育服务等77家教育相关的公司相继关闭,其中大部分存活时间在5年以内、尚未获投。“一家机构要生存,须具备持续稳定的现金流,而教育遇上商业,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就是持续创造稳定的现金流。”一位教育行业人士对记者分析称,现金流一旦不足,资金链断掉便无力回天。 吕森林向记者表示,当下的教育行业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资本的竞争,背后站着各家金融大鳄,竞争的结果是会“烧”出几家头部企业,但大部分中小机构的机会就很小了。
多家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连续两年收窄。 尽管去年房企融资环境经历了从宽松到收紧的变化,但是融资规模仍创历史新高。 多家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连续两年收窄。 开年房企融资继续井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开年6天房企美元融资已经超过45亿美元(约合291亿人民币),而且大部分成本刷新企业历史最低纪录。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融资井喷的主要原因是房企未雨绸缪,加大融资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预计2021年房企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但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去年房企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融资成本下降 回顾去年房企融资情况,中国指数研究院指出,上半年,受疫情因素影响,中央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房企融资出现“小阳春”,如1月海外债融资规模超1200亿元,3月信用债发行规模超千亿元,均为全年最高值。下半年,房地产金融监管不断强化,“三道红线”监管新规流出,行业资金呈现出紧平衡状态,9月及10月房企信用债、海外债融资规模明显下降。 从去年12月同策研究院监测的数据看,40家典型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983.48亿元,环比下降9.86%,其中,股权融资占比进一步加大。 全年来看,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监测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 具体来看,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累计同比增长3%,累计增幅较2019年同期收窄10个百分点。自2018年房企债券融资规模连续两年增速收窄,金融调控效果显现。其中,境外债券融资规模约4519亿元,同比减少18.3%,境外规模占比约37%,较2019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与2018年占比相近;境内债市表现出较强韧性,融资规模约7613亿元,同比增加21.3%,境内债券规模占比63%。 对于去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的原因,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1-8月,受利率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房企发债规模明显上升,“三道红线政策”使9-12月发债规模同比下降,但从全年看发债规模仍然有一定增长。 从融资成本来看,贝壳研究院指出,2020全年境内外融资票面利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境内平均票面利率达2015年以来低点。 对于去年融资成本下降的原因,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主要在于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房企的境内外融资成本“普降”。此外,由于历来境外债发行成本高于境内债券,而年内境外债/境内债的值为0.93,较2019年减少0.83,境外债发行量的下降也是导致整体融资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 今年开年房企融资继续井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开年6天房企美元融资已经超过45亿美元(约合291亿人民币),而且大部分成本刷新企业历史最低纪录。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当下房企融资井喷,境外融资爆发,主要原因是房企未雨绸缪,加大融资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另外整体政策看,不论是“三条红线”还是其他政策,目前还未落地,企业抓紧窗口期,加大融资,融资成本也非常低,有利于企业置换过去的高额度融资。 今年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融资规模或保持低位 经过前几年的融资扩张,近年来,房企迎来偿债高峰,业内预计,2021年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房企资金压力不小。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1年,房地产行业包括海外债券在内的债券偿还总规模将达10909亿元,其中,海外债券偿还规模为4083亿元,公司债券需偿还规模为3744亿元;2022年,房地产行业需偿还规模将回落至7856亿元水平;2023年,这一规模将大致维持在8000亿元水平。 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20年房企偿债规模约9154亿,同比增长28.7%;2021年到期债务规模(不含2021年将发行的超短期债券)预计将达12448亿元,同比增长36%,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后,出现了新增发债规模不能覆盖当期到期债务规模的情况。贝壳研究院指出,2016年下半年证监会对房企融资资金用途进行约束后,房企发债规模与到期债务规模差额在2017-2018年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区间,2019年两者差额有所减小,2020年前10月两者差额区间进一步收窄。从月度数据中体现出房企在融资新规后,9-10月期间出现新增发债规模不能覆盖当期到期债务规模的情况,融资新规对房企在债券融资端的影响逐渐显现,整体发债规模增速将受到短期抑制。 去年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会后网传“三道红线”盛传,对房企的金融监管严厉程度拉升至新高度。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调整房地产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将监管升级延续至年末,并向2021年释放出金融监管的决心。 展望未来,贝壳研究院认为,在防风险的背景下,预计房企债券融资难度将不断升级,2021年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克而瑞研究中心也认为,一方面,房企财务降杠杆将是主旋律,未来融资主要以借新还旧为主,融资增速或将下降,企业将更多加大经营杠杆和合作杠杆的使用,来实现规模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房企融资渠道或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一些如明股实债等融资方式可能受到打击,房企融资转向真股权融资,同时加速分拆旗下子公司上市实现资产增厚,改善负债指标。此外,“三条红线”监管也将倒逼房企提升自身产品力及经营能力,减少对融资依赖,提高项目去化,加快开发周期。房企之间的发展也将出现分化,高杠杆房企发展受限,未来增速放缓,而部分财务能力优秀的房企则得到更多的机会,行业内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时隔两年多,亲宝宝在2021年1月6日宣布了新一轮融资详情,金额2.5亿元。亲宝宝CEO冯培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2020年开始,亲宝宝主营业务已经实现盈亏平衡。不过,并不是所有互联网母婴类企业都这么幸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柚、妈妈网、妈妈帮等行业代表,从2019年起,有的甚至从2017年开始,就没再拿到过融资,而且各家的营收来源无外乎广告+电商两条路。尽管网易、好未来等头部企业都在母婴赛道布局,但是这一市场过于分散,很难产生聚合效应。 并非都是资本宠儿 1月6日,互联网育儿品牌亲宝宝宣布,已完成D轮2.5亿元融资。由达晨财智和深创投共同投资,融资将用于品牌建设、供应链升级等方面。 在冯培华看来,“融资意味着亲宝宝的业务有更多的资本支持,可以发展得更好。我们把上市看成是另一种融资的方式,基本上会基于下一个阶段业务对资金的需求去考虑这个计划,会随时做好准备”。 亲宝宝APP于2013年上线,早期以亲子相册功能为主,现在定位于深入育儿场景的DTC(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品牌,核心业务包含成长记录云空间、智能育儿助手、品牌商品等。截至目前,亲宝宝App累计注册用户超1亿,服务家庭数超5000万。 从入局时间看,亲宝宝不算前辈,老牌的互联网母婴类企业有成立于2003年的妈妈帮、2006年创立的妈妈网、2007年成立的宝宝树等,计划上市的美柚则与亲宝宝一样,都是2013年上线。 抛开已经上市的宝宝树,其他互联网母婴的融资消息已经是很早之前的事情。根据天眼查信息,妈妈帮成立至今完成了两轮融资,最近一次是发生在2017年7月的亿元级。妈妈网迄今拿到过5次融资,最近一次是2016年12月的2亿元定向增发。美柚拿到的融资次数较多,共8次,最近一次是2018年12月来自好未来的战略投资。 互联网母婴企业的早期投资方,不乏经纬中国、险峰、复星、创新工场等耳熟能详的机构投资人,也有腾讯、好未来等产业投资人。但是从2019年以后,整个互联网母婴行业被资本方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少。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整个互联网母婴市场还是存在的,不过太拥挤了,不像移动出行、生活服务那样,有资本愿意去做集中,可能是因为这个细分市场不大,做集中要冒很大的风险,去协调各方也需要很多时间”。 有人进入有人出逃 如王超所言,互联网母婴市场虽小,但不是伪需求。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2.99万亿元,预计2020年增长到3.25万亿元。按中国每年新生儿数量,按理说互联网母婴行业每年有机会瓜分1500万新用户。这个数据还只是新生儿,不包括新生儿的父母等直系亲属。 根据亲子育儿App渗透率的划分维度,艾瑞咨询将市场上的育儿App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渗透率超过30%,头部玩家的地位稳定,包括亲宝宝、宝宝树孕育;第二梯队渗透率保持在5%-20%之间,与第一梯队差距明显,包括妈妈网孕育、妈妈帮、妈妈社区、柚宝宝;第三梯队包括长尾育儿App玩家,渗透率不足5%,包括宝宝知道、孕期提醒、好孕妈等,且仍有新的玩家不断入局。 从产品功能上来分,可细化为母婴类社区、孕育记录类、亲子相册等。以亲宝宝起家的亲子相册为例,就一直上演着“围城”。 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主打亲子相册功能的App包括:亲宝宝、网易亲时光、多鹿、妈妈网的小记、宝宝拍拍、宝宝树小时光、时光小屋、宝宝时光等。 以上产品中网易亲时光和小记是“新人”代表。来自七麦的信息显示,网易亲时光在2020年3月上线,近一年版本更新47次,更新频率比亲宝宝还勤。小记是妈妈网重启的亲子相册产品,最早在2013年8月上线,但2018年仅升级一次,自2020年4月起升级次数明显增加,近一年版本更新7次。也有中途放弃或更新缓慢的App,比如口袋宝宝、宝宝树小时光、宝宝时光。 这些亲子相册App的背后,有的是早教企业、有的是母婴社区、有的是相册工具,但是呈现出的产品,功能差异化不大。 通用模式:广告+电商 说到差异性小、产品设置的表现还不够突出,互联网母婴行业更统一的是商业模式。 冯培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亲宝宝的营收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品牌商品,这是最主要的部分,另外一个是部分广告业务”。 根据宝宝树2020年上半年财报,电商、广告也是营收主要来源。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宝宝树营收9373.1万元,来自于广告、电商、其他,其中广告贡献了7759.4万元、电商贡献了1332.3万元,其他营收281.4万元。 北京商报记者登录亲宝宝发现,原本既有亲宝宝自有品牌,也有其他品牌的亲宝优品板块已经调整。 “亲宝宝App上所有的商品都属于亲宝宝自有品牌,约130个SPU。目前,亲宝宝品牌商品正在进行全新升级,接下去将采用‘QINBAOBAO’商标,统一整个亲宝宝品牌的认知”,亲宝宝相关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谈到未来的商业计划,冯培华提到:“亲宝宝内部是把早教作为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一个业务模块来看待的。亲宝宝也已经在尝试一部分早教业务,比如在家早教的视频。” 站在行业角度,王超认为,“互联网母婴做细分电商,优势不大,互联网教育企业很早就占领了早教市场,互联网母婴在商业化上的拓展并不容易”。
尽管去年房企融资环境经历了从宽松到收紧的变化,但是融资规模仍创历史新高。 多家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连续两年收窄。 开年房企融资继续井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开年6天房企美元融资已经超过45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成本刷新企业历史最低记录。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融资井喷的主要原因是房企未雨绸缪,加大融资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预计2021年房企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但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去年房企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融资成本下降 回顾去年房企融资情况,中国指数研究院指出,上半年,受疫情因素影响,中央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房企融资出现“小阳春”,如1月海外债融资规模超1200亿元,3月信用债发行规模超千亿元,均为全年最高值。下半年,房地产金融监管不断强化,“三道红线”监管新规流出,行业资金呈现出紧平衡状态,9月及10月房企信用债、海外债融资规模明显下降。 从去年12月同策研究院监测的数据看,40家典型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983.48亿元,环比下降9.86%,其中,股权融资占比进一步加大。 全年来看,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监测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量为15220.80亿元,同比微升0.1%。 具体来看,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累计约12132亿元人民币,规模创历史新高,累计同比增长3%,累计增幅较2019年同期收窄10个百分点。自2018年房企债券融资规模连续两年增速收窄,金融调控效果显现。其中,境外债券融资规模约4519亿元,同比减少18.3%,境外规模占比约37%,较2019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与2018年占比相近;境内债市表现出较强韧性,融资规模约7613亿元,同比增加21.3%,境内债券规模占比63%。 对于去年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的原因,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8月,受利率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房企发债规模明显上升,“三道红线政策”使9-12月发债规模同比下降,但从全年看发债规模仍然有一定增长。 从融资成本来看,贝壳研究院的指出,2020全年境内外融资票面利率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境内平均票面利率达2015年以来低点。 对于去年融资成本下降的原因,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主要在于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房企的境内外融资成本“普降”。此外,由于历来境外债发行成本高于境内债券,而年内境外债/境内债的值为0.93,较2019年减少0.83,境外债发行量的下降也是导致整体融资成本下降的主要因素。 今年开年房企融资继续井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开年6天房企美元融资已经超过45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成本刷新企业历史最低记录。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当下房企融资井喷,境外融资爆发,主要原因是房企未雨绸缪,加大融资避免可能的政策风险。另外整体政策看,不论是“三条红线”还是其他政策,目前还未落地,企业抓紧窗口期,加大融资,融资成本也非常低,有利于企业置换过去的高额度融资。 今年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 融资规模或保持低位 经过前几年的融资扩张,近年来,房企迎来偿债高峰,业内预计,2021年偿债规模或破万亿大关,房企资金压力不小。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1年,房地产行业包括海外债券在内的债券偿还总规模将达10909亿元,其中,海外债券偿还规模为4083亿元,公司债券需偿还规模为3744亿元;2022年,房地产行业需偿还规模将回落至7856亿元水平;2023年,这一规模将大致维持在8000亿元水平。 贝壳研究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20年房企偿债规模约9154亿,同比增长28.7%;2021年到期债务规模(不含2021年将发行的超短期债券)预计将达12448亿元,同比增长36%,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房企偿债压力继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后,出现了新增发债规模不能覆盖当期到期债务规模的情况。贝壳研究院指出,2016年下半年证监会对房企融资资金用途进行约束后,房企发债规模与到期债务规模差额在2017-2018年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区间,2019年两者差额有所减小,2020年前10月两者差额区间进一步收窄。从月度数据中体现出房企在融资新规后,9-10月期间出现新增发债规模不能覆盖当期到期债务规模的情况,融资新规对房企在债券融资端的影响逐渐显现,整体发债规模增速将受到短期抑制。 去年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会后网传“三道红线”盛传,对房企的金融监管严厉程度拉升至新高度。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调整房地产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将监管升级延续至年末,并向2021年释放出金融监管的决心。 展望未来,贝壳研究院认为,在防风险的背景下,预计房企债券融资难度将不断升级,2021年在扩大适用融资新规的影响下,更多房企主动“降负”,全年融资规模将保持低位。中小型房企或将率先感受到债市的紧张压力。 克而瑞研究中心也认为,一方面,房企财务降杠杆将是主旋律,未来融资主要以借新还旧为主,融资增速或将下降,企业将更多加大经营杠杆和合作杠杆的使用,来实现规模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房企融资渠道或将进一步受到限制,一些如明股实债等融资方式可能受到打击,房企融资转向真股权融资,同时加速分拆旗下子公司上市实现资产增厚,改善负债指标。此外,“三条红线”监管也将倒逼房企提升自身产品力及经营能力,减少对融资依赖,提高项目去化,加快开发周期。房企之间的发展也将出现分化,高杠杆房企发展受限,未来增速放缓,而部分财务能力优秀的房企则得到更多的机会,行业内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记者独家获悉,在1月4日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并获注资后,拜腾汽车已启动新一轮融资。“新一轮融资将以债转股的方式,由拜腾汽车现股东优先认领。”拜腾汽车联席CEO丁青芬表示,如果现股东无人认领,则再寻求外部投资人的融资。据资料,拜腾现主要股东包括一汽集团、宁德时代及南京市地方国资等。此外,拜腾方面称,已对此前拖欠一汽华利的收购尾款做出了还款安排。(财联社记者 寇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