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是茅台集团最新获得的荣誉。当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于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在北京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时,其背后代表的,是茅台集团为贵州脱贫攻坚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更重要的是,这张奖牌将茅台集团与数十万贵州贫困群众联系在一起。 茅台集团位于道真县的白芨产业基地 茅台集团的扶贫工作,不再局限于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简单的吃饭问题,而是将茅台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以产业扶助贫困户、以产业拉动地方经济的动力。 “茅台集团的发展离不开贵州这片土地的馈赠,离不开贵州父老乡亲的支持。茅台集团在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中理应主动融入农村产业革命,积极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卫东说。 捐资助学以教育改变贫困代际传递 5000元意味着什么?对于成长于优渥环境中的孩子而言,或许是一台崭新的电脑,又或是一次愉快的旅行。但对于成长在贵州深山里的孩子,这5000元,不仅仅是大学一年的学费,甚至是生活急需的费用,更是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宝贵资产。而这,正是茅台集团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提供的“中国茅台·国之栋梁”2020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助学金想要完成的使命。 毕业于从江第一民族中学的韦苏羽是这笔助学金的受益者。韦苏羽的父亲在2014年因病去世之后,她的母亲带着3个女儿一起生活。韦苏羽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两个妹妹,一个正读高二、一个刚上五年级。 作为建档立卡户,韦苏羽一家2017年易地搬迁到从江县高增乡银良村,妈妈做环卫工人一个月工资1600元,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当韦苏羽获悉高考成绩之后,如何解决接下来的学费问题,成为笼罩在这个小家庭头上挥之不去的阴云。 迫切希望借知识改变命运,又希望减轻家庭负担的韦苏羽,第一时间开始打听学费资助,还填写了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在尝试多种方式之后,尚在等待中的她,与茅台助学金相遇了。韦苏羽说:“5000块钱,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茅台的帮助让我感觉压力没有这么大了”。 “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开始于2012年,每年茅台集团向中国青基会捐款1亿元人民币,资助当年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解决其从家门到校门的交通与生活费,资助标准为一次性5000元/人。 受到这笔助学金资助的优秀学子,不仅仅是韦苏羽。“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开展9年来,在“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助学金帮助下,越来越多不同区域的贫困学子得以迈入大学校门。数据显示,茅台集团连续9年累计捐款9.14亿元、受益学生18.28万名。 茅台集团表示,企业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扶贫攻坚,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之间高效互动、深入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平台。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今天的“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被视为国内爱心助学活动中捐款金额最大、受资助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公益项目。而这一公益活动本身,也成为茅台集团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文化茅台”建设的一张名片。 茅台集团对贫困学子的帮助,也并未停留在助学金上。茅台集团以贵州省和“三区三州”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中国茅台·国之栋梁”“习酒·我的大学”“茅台王子·明亮少年”等公益助学活动。 茅台集团这一系列公益助学活动,没有附加任何条件,让受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政府的关爱,这也使得大量受助学生将这份感恩之情转化成新的善意,将自己的力量重新投入到对他人的帮助中。 如今,摆脱贫困束缚,以新姿态走上工作岗位的受助学子,截至今年7月份已有10万余名。他们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困,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表示:“10万名学子背后就是10万个家庭,他们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改变命运,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既是脱贫之本,更是民族复兴之要。茅台集团能够参与其中,见证大家的努力和成长,见证一个个贫困家庭的蝶变,见证梦想成真,这是茅台集团最大的荣幸。” 精准扶贫因地制宜解决首要困难 茅台集团以教育扶贫,是着眼于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如何解决贫困户当前所面临的生产生活困境,则是茅台集团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茅台集团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道真县”)所进行的帮扶工作,是最直接的表现。 茅台集团位于道真县的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 2018年,一阵阵推土机的轰鸣声吸引了家住道真县三桥镇的程泽明。吸引他的正是茅台集团在当地打造的食用菌基地。随后,该基地蓬勃生长的香菇,让程泽明心动,经过考察学习之后,程泽明申请租种了两个大棚。 初与香菇“亲密”接触的程泽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2019年4月份,第一茬香菇生长起来后,程泽明似乎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似乎看到了香菇即将给家人带来的美好生活。但5月份的两场暴雨,摧毁了初生的香菇,也打击了程泽明脱贫的信心。 补贴资金将程泽明与他的香菇救了过来,也让他在初涉香菇种植的第一年不至于亏损。随后,一切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进,2020年一开年,程泽明扩大规模,承包了4个大棚。按照现在的保底收购价格,每个大棚纯收入4万元,预计总体收入能达到16万元。 程泽明的故事在道真县还有很多。道真县平模镇平模社区的冯育群,在春节后众人因新冠肺炎疫情不能正常返工之时,他已经预订了食用菌产业园2个大棚。冯育群说:“按照一个棚一年收入2万元到3万元的收益来算,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 小小的一朵香菇,成为了道真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如此突出的成效,得益于茅台集团在“精准扶贫”上投入的庞大力量。 从自然条件来看,道真县气候适宜,森林覆盖率高达58.6%,十分有利于种植菌类。茅台集团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捐资1290万元打造三桥镇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截至2020年5月份建成237个产业大棚,按照“一户两棚”的发展模式,带动160余户贫困户稳定就业,户均增加纯收入5万余元。 “精准扶贫”让茅台集团的扶贫效果成倍提升。从实际情况来看,单纯的捐资已不再是企业扶贫的核心形式,将钱投入到最紧缺、带动最广、群众最受益的领域,是茅台集团“精准扶贫”项目最突出的特点。 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在“要想富,先修路”理念深入人心的贵州,好的交通串联起的不仅仅是群众的致富路,更引领着地方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于是,2016年至2018年,茅台集团一次性捐资3000万元,并贴息5000万资金为道真县融资3亿元,保证800余公里“小康路”建设。 以此带动,道真以茅台的帮扶资金为主体,实施了200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极大缓解了出行难、运输难等问题,打通了脱贫增收的“最后一公里”。 不仅公路,在道真县,茅台集团仿佛早已成为道真人的命运共同体,茅台人走村入寨,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帮助道真县走出贫困。茅台集团更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独特优势,创造性实施“60·48”工程,由集团60个直属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道真48个贫困村。到2020年上半年,茅台集团在此模式基础上,组建由茅台集团党委领导带队的6个联合帮扶工作组,出资3000万元重点帮扶道真6个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 据悉,自2015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茅台集团对口帮扶遵义市道真县后,茅台集团五年来累计支持3.2亿元,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聚焦产业发展强动力,聚焦民生保障改环境,聚焦党建扶贫炼队伍,全面助推道真县成功“摘帽、出列和清零”,目前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以产助农借红高粱讲好扶贫故事 当视线离开道真县,来到茅台集团的家乡仁怀市,茅台人助困的脚步也未停止。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杨存强和妻子夏流琼,因母亲罹患直肠癌,巨额的医疗开支压得这个小家庭喘不过气。夫妻俩的生活水准也一落千丈,到2014年,这个家庭成为了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夫妻俩选择种植高粱解决生计问题。让他们想像不到的是,种植高粱让他们在2018年脱贫摘帽。高粱收购价格更是节节攀升,杨存强介绍到,“2018年高粱收购价格是3.6元每斤,到2019年起,就提高到4.6元每斤。” 如果说“精准扶贫”改变了传统扶贫粗放的模式,让扶贫资金真正进入到需要的人手里。让茅台集团在一个个有针对性的“点”内完成了以产助农增收的使命,那么充分发挥产业链辐射效应,将以产助农工作延伸到面,是茅台集团仍在进行的工作。这项工作在高粱种植上显露无遗。 公开信息显示,茅台集团将仁怀市、播州区、汇川区、习水县、金沙县划定为茅台酒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大幅提高原料收购价格,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带动农户近10万户增收3.5个亿以上。 自2012年以来,茅台集团通过强化对有机高粱、有机小麦的采购,以及临时性务工雇佣等方式,共累计带动近15万户贫困农户脱贫解困,受益贫困人口45万人,累计让贵州、四川、河南等省近百万农户、近300万人从茅台产业发展中持续获益。 据悉,茅台集团产业扶贫还累计带动合同制用工近100万人,让更多低收入人群从工作中受益。仅近三年来,茅台集团每年带动近15万户农户实现增收,受益人口近45万,直接让2万多户农民实现脱贫。 茅台集团还继续充分发挥白酒产业链优势,用好酒糟这一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加快明确“酒糟变饲料”的科学路径、产业布局,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精饲料,让高质量、低成本的饲草料供应推动贵州白酒产业与贵州牛羊产业联动发展,提升贵州省牛羊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在黔南州,茅台落地贵定昌明玻璃瓶厂建设项目,占地面积400亩,总投资6.88亿元,核心产品为茅台玻璃酒瓶,普通产品有乳白玻瓶、高白玻瓶、烤花烤漆瓶等。项目建成后每年生产规模将达15.3万吨,预计产值7.72亿元,带动就业1035人。 产业帮扶小蓝莓驱动大产业 白酒享誉世界的茅台集团,在探索新产品开发,新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产业扶贫道路。茅台集团与贵州省丹寨县的蓝莓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结缘。 2015年2月份,茅台集团响应大扶贫战略号召,在丹寨县投资3亿多元建设茅台生态农业公司,深耕蓝莓种植和精深加工。而悠蜜品牌也成为茅台集团在蓝莓全产业链发展上的重要抓手。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表示,生态农业公司创立之初就定位为产业扶贫,是茅台集团助力全省、黔东南州脱贫攻坚的重要项目。目前,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已凝聚了“只做最专业的蓝莓制品,打造优质的产业扶贫平台”的企业共识。 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蓝莓基地的务农户 专业的蓝莓制品,来自专业的种植团队。在丹寨县,有一大批农户走出原来的玉米田,走进茅台蓝莓种植基地,专注蓝莓种植。他们也通过蓝莓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数据显示,农民通过在基地内务工,从事除草、采摘等简单农活,可以获得70元-80元/天的收入。以每年务工时间200天计算,仅工资这一块的收入,农户一年便能获得超过1.4万元收入,较此前种植玉米等作物,收入大大提高。 目前,丹寨县从事蓝莓种植的专业合作社达14个,种植面积近20000亩,数千农户参与到产业中来,蓝莓产业已成为丹寨县特色产业。 种植,仅仅是茅台集团在丹寨县布局蓝莓产业的一环。目前,茅台集团已经在丹寨县建立起占地200多亩的蓝莓加工园区,开发了蓝莓发酵酒、蓝莓利口酒、蓝莓果汁等产品,年最大蓝莓去化能力近6000吨。 贵州省国资委点赞茅台集团这种打通种植端、生产端、销售端的全产业链,将当地产业包含在自身产业逻辑内的发展模式,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小手牵大手,小浆果结出大产业”的“包容性生产”模块,已经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产业扶贫标杆。 茅台集团围绕企业优势与特长,探索了具有茅台特色的“三带”产业扶贫新模式,即“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法,把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有机融入茅台产业链,积极推动贫困地区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这种转变也让希望参与到公益事业中的行业从业者们将茅台集团视为引领者,围绕自己的企业优势,共同参与到重塑区域产业格局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行列中来。 (来源:新京报) (CIS)
中国华融全面落实定点扶贫责任,十九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684.63万元,精准实施210个扶贫项目,派驻定点扶贫干部11人次,全力以赴支持四川省贫困人口第一大县宣汉县顺利摘帽,全县GDP由2002年34.7亿元大幅增长至2019年的369.9亿元,211个贫困村20余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从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脱贫人口最多的县”的历史转变。 中国华融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4466.14万元。建设学校,实现从幼儿园到中学“全覆盖”,捐建3所学校、27处教学用房、6栋学生宿舍、8座运动场、38口饮水井,1800个华融学生床及华融桌;资助学生,持续多年实施“中国华融奖助学金项目”、“一对一”爱心资助,共资助贫困学生4218人次实现求学梦想。 2020年,针对疫情中凸显的乡村公共医疗短板,中国华融第一时间向宣汉16个乡镇卫生院捐赠130万元医疗设备和救护车并投入使用。多年来,中国华融瞄准因病返贫致贫的难点痛点,创新搭建“设备+保险+手术+培训”四位一体健康扶贫“安全网”,帮扶33万人次享受补充医疗保险,5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获得免费手术救治,720余名乡村医生接受技能培训,惠及全县37个乡镇、40余万群众。 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中国华融累计投入民生帮扶资金1483万元,修建11处饮水工程设施,解决山区群众“饮水难”问题;新建、硬化村级道路超过14公里;建设7处新村聚居点和住房附属设施。今年疫情期间,中国华融积极通过线下线上自己买、帮助卖等多种形式,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把消费扶贫作为定点扶贫的创新点和增长点,累计购买帮销扶贫产品超过1000万元。 中国华融还通过融资租赁产品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支持;设立扶贫基金,引入子公司专业手段支持农产业发展;创新研发推动防贫保险,对宣汉1.1万未脱贫户、监测户及边缘户提供返贫救助;采用慈善信托手段增加扶贫项目管理效能;支持宣汉立足特色资源,研究乡村发展模式,提供行业研究咨询;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扶贫专项债、企业融资等咨询服务,送金融知识下乡,支持宣汉县探索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前不久,距离羊城广州之外逾千公里的毕节市织金县,一所名为“羊城中学”的新学校迎来了开学典礼。数百名易地扶贫搬迁新生,迎来开学第一课。央视财经频道进行了直播。羊城中学的成功落成,是广州本土民企雪松控股集团帮扶毕节教育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来,雪松加大参与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力度,对广州对口帮扶的城市毕节予以重点支持。并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切入点,以教育扶贫为主线,以“扶智扶志”为思路,通过教育援建,为优化毕节当地人力资源结构,实现长效稳定脱贫贡献了一己之力。 在今年6月份由广东省委省政府举办的“630扶贫济困日”活动上,雪松控股集团荣获扶贫济困红棉杯金杯。 雪松控股 千里之外建起一座“羊城中学” 为何远在毕节织金县的中学取名“羊城中学”? 贵州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任务是贫困户易地搬迁后续工作。但由于教育资源等配套设施跟不上,一些集中安置点虽已建成,但贫困户不肯搬、不愿搬,直接影响了脱贫进程。 毕节织金县的平远新城是其中一个集中安置点,因配套学校没建好,异地搬迁贫困户的子女只好到周边中小学插班就读,导致“大班”现象突出,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新建成的羊城中学 去年,雪松在得知相关情况后,决定向当地捐建一所中学,以解决脱贫安置工作中较为突出的教育问题。后来,该校被命名为“羊城中学”,作为广州对口帮扶毕节,凝结两地情谊的见证。 但今年初突发的疫情,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工期,雪松克服重重困难,依然赶在秋季开学之前,将学校建好,并交到了当地教育部门手里,确保不耽误学生们入学就读。 织金县教育科技局局长胡慧表示,羊城中学的建成投用,极大改善了织金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教育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了安置点初中学生的就学问题。 学生们在崭新的校园内上体育课 羊城中学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共有24间教室,可同时容纳1200名学生。有教学楼、精品录播教室、4间实验室、藏书3.6万册的图书馆、食堂、临时库房等。 羊城中学精品录播教室 羊城中学的每间教室均安装了智慧黑板、互动显示器、摄像头、音响、话筒、展台壁挂等设备。“这里的硬件配置是全县最好的。”织金县教育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直言。 “雪松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通过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学到更多的东西。”雪松控股集团毕节项目相关负责人称,在建设学校之前,公司还专门派人考察了广东、江浙一带教学设备比较先进的学校。 目前,羊城中学已有15个教学班806名初中学生就读,这背后解决的是80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教学难题。后续,学校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招,满足更多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问题。 “雪松开了校企合作的好头” 实际上,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是座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但贫困人口就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0,又是全国最大的贫困市之一。 广州市协作办副主任陈震曾对口扶贫毕节,担任过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毕节组组长。为搞清楚当地“穷根”,他调研了毕节70多个贫困乡镇。 陈震发现,毕节的贫困人口大多身居大山深处,基本属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但同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三无两有”人员。当务之急是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难题。 雪松捐建的毕节·广州人力资源开发基地 去年,雪松与当地最大的职校——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协议,捐资建设“毕节·广州人力资源开发基地”(以下称“基地”)。 “基地能建成得益于雪松控股的雪中送炭。”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葛富林回忆称,2018年7月,基地曾因资金不足而停工,后因雪松的捐赠项目才顺利复工重启。 毕节·广州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内用于满足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实训的虚拟仿真实验室 如今,基地已正式投入运营,可开展3大类28个技能工种培训和鉴定,年培训能力可达2万人/次,将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贫困人口就业培训基地之一。 葛富林表示,基地不仅成为支撑毕节示范区建设的人才储备库,还是广州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助力毕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平台。 雪松也是最早在毕节开展校企合作的广州企业之一。依据当地急需紧缺工种,雪松在毕节四所高校合作开设“雪松班”,不仅对学生就读期间持续发放奖助学金,还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到雪松旗下企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雪松提供的奖助学金基本覆盖了日常生活开销。”正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的晏美玲说,这让她能够安心读书,没有后顾之忧。 如今,这样的“雪松班”数量已达21个,共计招收约850名学生,其中贫困生超过50%。 “雪松为校企合作开了一个好头。”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负责人主洪国表示,雪松班的校企共建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近年来,广州企业在该院开设了30多个“合作班”,其他企业基本上都是按照雪松的模式和标准来合作的。 毕节·广州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内顺达驾校训练场 投资贵州助力实现“双循环” 不论是捐建羊城中学、“毕节·广州人力资源开发基地”,还是在当地设立数百万元职教类的奖助学金项目,雪松都在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思路。 教育扶贫也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果不从思想上改变,不从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等方面解决人口素质的根本性问题,脱贫返贫的风险就会较大。 随着雪松捐建的教育扶贫项目的落成,从短期改善和长远发展着眼,将有利于毕节实现稳定长效脱贫。 去年,雪松也获得了“2019年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去年11月,贵州省党政代表团相关领导在考察雪松控股时表示,希望雪松在现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在贵州的产业投资和扶贫力度,欢迎雪松到贵州长期投资发展。 在稳步推进教育扶贫的同时,雪松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加大在贵州的产业投资力度,助力粤黔两省继续深化合作,推动贵州与大湾区产业对接,凝聚东西部山海深情,共建帮扶大格局。 今年5月,雪松控股与贵州省贵安新区、贵阳市云岩区正式签约,将在贵安新区打造产业链集群集聚与“科技创新、服务创业、生态创优”产业园区项目,在贵阳市云岩区建立贵阳雪松中心。 接下来,雪松将以科技和数字为驱动力,开展大宗商品供应链等业务,实现“内循环”和“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助力当地加快打造贵州全省新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我们首先要支持产业发展,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市场,帮助扶贫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五粮液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帮助当地群众趟出一条能致富、管长远的好路子。”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的一席话,阐明了五粮液的扶贫思路。 作为民族品牌、地方支柱企业,五粮液在做好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 多年来,五粮液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公司投入、产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将送钱送物、修房筑路的“物质输血”,建设基地、扶贫车间的“产业造血”和党建共建、教育扶贫、文化下乡的“扶智扶志”有机融合,绘制出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之路。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整合精准扶贫帮扶资金超26亿元,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万人以上;惠及群众近100万人,对口帮扶的三个县全部“零漏评、零错退、零返贫、群众满意度高”,高质量脱贫摘帽,展现出一家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开药方: 与当地农户一起创业 夏末秋初,从宜宾市区一路往南,沿着齐整的高速公路往长宁方向行驶,一路都是被穗子压弯了腰的红高粱。这些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正是酿造五粮液美酒的专用粮。高粱成熟,意味着高粱种植户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脱贫的希望。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和地方支柱性企业,从2015年起,五粮液就承担起了对兴文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任务。 在五粮液的帮扶带动下,兴文县在2019年4月份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五粮液在四川省内布局的酿酒专用粮基地已经达到77万亩。据了解,五粮液建成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的可帮助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1亿元的100余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建立以绿色有机标准为主导的酿酒专用粮供应体系,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精准扶贫创新模板、示范标杆。 分布在兴文县等地的酿酒专用粮基地,是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举措。五粮液深知,产业脱贫是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的关键因素。“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李曙光曾表示,要带领五粮液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在兴文县青山岩村,五粮液捐赠125万元打造1100亩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竹业为主、拓展多元,将“帮扶单位+村资产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多种附属产业,青山岩村荒山荒地变成金土地。目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近70万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为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 在理塘县,五粮液捐资300万元、整合1600余万元建设五粮液果蔬(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对接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基地年产香菇70万袋、木耳30万棒、产值1500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务工1000人次,其中贫困户800人次,贫困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基地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近400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兴文县九角村、新阳村等贫困村,五粮液根据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旧房院落闲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捐赠300套缝纫设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订单销售和管理服务等配套帮扶组合拳。一个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里,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带动了5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800元-3000元。 拔穷根: 扶智扶志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以产业扶贫为药引开出药方后,五粮液还通过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帮贫困落后地区“拔穷根”。 修学校、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文艺活动都是五粮液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从生动讲述川南山乡精准扶贫故事的情景剧《大国酒情》,到“情系苗乡助力脱贫”主题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再到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开展的“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这些山乡文化建设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思考,如何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困难群众心中慢慢扎了根。 在五粮液组织的一次扶贫专题片《十八洞村》放映会后,兴文县毛村村民易方蓉心中更加坚定,“看看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 同时,五粮液大力支持兴文县、理塘县、屏山县等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修学校、建教室、捐物资、奖师生,让寒门学子“能上学、上得起学”,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去年,兴文县云龙学校因地震受损,五粮液捐赠107万元建造“五爱楼”教学楼。 为让贫困农户“有所长、能致富”,五粮液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引导贫困人民培育自强意识。2019年,五粮液捐赠200万元在新龙县、雅江县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捐赠64万元帮扶屏山县柏乡村打造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五粮液还精选派出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带领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资金、生产、市场等企业运营工作,通过实战实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和智力资源。 通过“短期慰问救济”“长远就业创收”,五粮液用看得见的变化为村民重树了发展的信心,让“求帮扶、要救济”的思想观念向“谋发展、盼致富”转变。 从川南山区、大小凉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从苗寨、彝乡到藏区,从脱贫到振兴,五粮液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多元、平台多维”的独特优势,在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锐出战脱贫攻坚。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五粮液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持续用功发力,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带动帮扶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林余 “我们首先要支持产业发展,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市场,帮助扶贫产品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五粮液驻村工作队深入群众,帮助当地群众趟出一条能致富、管长远的好路子”,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的一席话,道出五粮液的扶贫思路。 作为民族品牌、地方支柱企业,五粮液在做好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多年来,五粮液始终将帮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公司投入、产业运营、贫困群众共享”的帮扶思路,将送钱送物、修房筑路的“物质输血”,建设基地、扶贫车间的“产业造血”和党建共建、教育扶贫、文化下乡的“扶智扶志”有机融合,绘制出一条企业优势和地方禀赋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之路。 近年来,五粮液集团累计投入整合精准扶贫帮扶资金26亿余元,受益贫困群众达到15万人以上;惠及群众近100万人,对口帮扶的三个县全部“零漏评、零错退、零返贫、群众满意度高”,高质量脱贫摘帽,展现出一家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 开“药方”:与当地农户一起“创业” 夏末秋初季节,从宜宾市区一路往南,沿着齐整的高速公路往长宁方向行驶,一路都是被穗子压弯了腰的红高粱。这些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适中,正是酿造五粮液美酒的专用粮。高粱成熟,意味着高粱种植户们又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脱贫的希望。 作为白酒行业龙头和地方支柱性企业,从2015年起,五粮液就承担起对兴文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等多个贫困县的对口帮扶任务。随着五粮液的到来,种子撒进了田间地头,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在老百姓的心中扎根。 在五粮液的帮扶带动下,兴文县在2019年4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目前,五粮液在四川省内布局的酿酒专用粮基地已经达到77万亩。据了解,五粮液建成以宜宾为核心、四川为主体的可帮助10余万户农户增收超1亿元的100余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建立起绿色有机标准为主导的酿酒专用粮供应体系,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精准扶贫创新模板、示范标杆。 分布在兴文县等地的酿酒专用粮基地是五粮液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优势、结合主业提升扶贫可持续性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五粮液深知,产业脱贫是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的关键因素。“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李曙光曾表示,要带领五粮液和当地农民一起“创业”。 在兴文县青山岩村,五粮液捐赠125万元打造1100亩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以竹业为主、拓展多元”,将“帮扶单位+村资产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多种附属产业,青山岩村荒山荒地变成“金土地”。目前,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近70万元,以股权量化的方式为贫困户分红近10万元。 在理塘县,五粮液捐资300万元、整合1600余万元建设五粮液果蔬(香菇)产业示范基地,对接盒马鲜生、京东农场,实现线上线下营销。基地年产香菇70万袋、木耳30万棒、产值1500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务工1000人次,其中贫困户800人次,贫困户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基地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近400户群众增收致富。 在兴文县九角村、新阳村等贫困村,五粮液根据兴文县留守妇女多、就业机会少、旧房院落闲置等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捐赠300套缝纫设备和100万元专项资金,并提供技术、订单销售和管理服务等配套帮扶“组合拳”。一个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车间”机器轰隆隆地转起来。扶贫车间带动了5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800—3000元。 拔“穷根”:扶智扶志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以产业扶贫为药引开出药方后,五粮液还通过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思路帮贫困落后地区“拔穷根”。 修学校、拍电影、排舞台剧……这些“文艺活动”都是五粮液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从生动讲述川南山乡精准扶贫故事的情景剧《大国酒情》,到“情系苗乡助力脱贫”主题迎新春送文化下乡活动,再到党员干部和群众中间开展的“脱贫攻坚,我们怎么干”大讨论……这些山乡文化建设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思考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何立志、立身、立行,自尊自强的意识在困难群众心中慢慢扎了根。 在五粮液组织的一次扶贫专题片《十八洞村》放映会后,兴文县毛村村民易方蓉心中更加坚定,“看看人家咋个搞富裕的,我们一定也要继续加油干”。 同时,五粮液大力支持兴文县、理塘县、屏山县等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修学校、建教室、捐物资、奖师生,让寒门学子“能上学、上得起学”,切实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去年,兴文县云龙学校因地震受损,五粮液捐赠107万元建造“五爱楼”教学楼,李曙光还赴揭牌仪式现场对学生深厚寄语。 为让贫困农户“有所长、能致富”,五粮液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引导贫困人民立志、立身、立行,培育自强意识。2019年,五粮液捐赠200万元在新龙县、雅江县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捐赠64万元帮扶屏山县柏乡村打造“五粮新村厚德柏香”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五粮液还精选派出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带领多户贫困农户参与资金、生产、市场等企业运营工作,通过实战实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经营管理意识,培养致富带头人,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和智力资源。 通过“短期慰问救济”“长远就业创收”,五粮液用看得见的变化为村民重树了发展的信心,让“求帮扶、要救济”的思想观念向“谋发展、盼致富”转变。 从川南山区、大小凉山到川西北雪域高原,从苗寨、彝乡到藏区,从脱贫到振兴,五粮液充分发挥五粮液“产业多元、平台多维”的独特优势,在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锐出战脱贫攻坚,坚持“酒酒”为功,与百姓共酿一派和美生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五粮液将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持续用功发力,扎实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带动帮扶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年,这一天别具意义。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基建扶贫……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货运作为基础,支撑扶贫的运转。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货运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在收发哪些货物?扶贫措施通过货物类型是否有所体现? 东中西部呈现不同货运特点 发货品类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经济特点。 主要发货品类上,满帮货运大数据显示,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发货占比第一位为建材,西部发货量第一位的货类是煤炭矿产,且占比高达16.33%,体现出西部地区矿类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在货品丰富程度上,东部发货类型相对更为多元化,既有建材、机械,又有食品饮料及快递快运,反映出其产业与经济的多元化。 由货品看产业,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类型货物占比大,其中中部占比15.22%,西部占比13.02%,第一产业在中西部经济发展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东西部通过货运产生了怎样的交互?东部发往西部的前5类货品分别是快递快运搬家、建材、机械设备、农产品和食品饮料,西部发往东部的前5类货品分别是农产品、煤炭矿产、建材、水果和金属钢材。总体看,西部往东部输送原材料,东部向西部输送深加工以及消费类产品,满足西部的消费需求。 未来,中西部地区可进一步发展深加工,提升产业多元化,与东部地区形成差异化的交互。 “三区三州”扶贫有迹可循 据了解,目前,扶贫工作聚焦在52个未摘帽贫困县以及“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上。“三区三州”80%以上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三区”是指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及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区;“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三区三州”发货前5分别为农用物资、化工塑料、煤炭矿产、农产品和食品饮料,以第一产业与原材料为主;收货前5则分别为建材、煤炭矿产、农用物资、机械设备和金属钢材。 我国是基建大国,加之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带来大量建材运输需求。满帮大数据显示,建材在各地收货比例几乎都位列第一,“三区三州”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建材收货占比位居首位,高达11.08%,高于西部平均的10.32%。2019年至今,除疫情影响之外,建材的收货量一直处上升态势。 同时,基建又是我国扶贫的重要手段。先安居后乐业。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三区三州”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特别对于农村危房改造,“三区三州”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突出。近几年中央给地方下拨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有将近一半集中在了“三区三州”。修路也是“三区三州”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不仅能支撑实体经济的流转,也能助力当地发挥自身自然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为旅游扶贫“铺路”。 值得一提的是,电力是精准脱贫的基础保障。给村村户户通上电,意义不仅在于照明、做饭、改善生活,还能助力农民搞好养殖,拓宽致富之路。同时,电力对于旅游业、工厂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自2019年1月至今,除疫情影响之外,“三区三州”的“电力设备”“电工通信材料”收货量一直处上升态势,且在疫情中反弹十分迅速。 收入高了,通上电了,大家电搞起来。“三区三州”近两年大家电的收货量稳定。虽经历了疫情,今年1到9月的收货量仍达去年同期的83%。“三区三州”地区,大家电收货量前5的城市地区分别为喀什、阿克苏、和田、甘孜和拉萨。往该地区运家电的城市地区分别为乌鲁木齐、阿克苏、成都、喀什和广州。
2020年,凉山州悬崖村的油橄榄种植喜获丰收,在平安的帮助下,悬崖村的农产品也开始走出大山,走进城市家庭的餐桌。16日上午,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西广场,来自凉山州悬崖村的橄榄油、核桃和蜂蜜等一批“俏农货”首次来深义卖,不久就被“一抢而空”。在平安集团党委和工会的组织下,平安员工积极踊跃参与“以购代捐”助力悬崖村农货义卖。 为感谢平安集团近年来对当地企业和悬崖村脱贫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凉山州悬崖村村委书记某色吉日、贫困村民代表某色苏不惹,及凉山中泽油橄榄公司总经理徐海燕等专程来到深圳,向平安集团赠送感谢锦旗。平安集团监事会主席孙建一,平安集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克祥,平安集团董秘兼品牌总监盛瑞生,平安集团工会主席姚军,平安产险董事长孙建平等平安领导出席义卖活动,并向参加这次农货义卖的凉山州代表回赠礼物。 凉山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近年来,为助力脱贫攻坚,平安集团“三村工程”在当地持续开展产业扶贫。其中,凉山及悬崖村油橄榄种植项目是平安在当地重点落地的扶贫项目。目前,平安为在当地扶持特色产业,已投入贴息200万元,向凉山中泽油橄榄公司提供产业扶贫贷款资金4100万元,并通过企业带动悬崖村11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200元/人。 目前,平安集团围绕凉山州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建立了产前致富带头人培训,产中金融保险助力产业发展,产后产销赋能于一体的产业扶贫闭环,并通过扶贫保险保障形成兜底,建立起扶贫长效机制。 2020年,在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下,平安"三村工程"结合凉山州油橄榄等优势产业,开展凉山州地区致富带头人线上线下"1+11"培训,通过培养学员产业发展技能,全面提升学员产业经营能力,为扶贫产业储备人才。目前项目已为当地油橄榄种植产业培训了130名创业致富带头人。 在资金支持方面,目前平安集团充分发挥金融保险优势,通过"扶贫保"在凉山带动免息贷款6100万元,支持悬崖村油橄榄种植项目和会东县支持蓝莓种植项目,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扶贫帮扶,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化扶贫项目、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支持重点,实现"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并成功帮助悬崖村11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200元,以及帮助会动县11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200元。同时,平安还通过区块链溯源技术,打造智慧农业产销溯源平台,帮助橄榄油产业增产增收。 不仅如此,平安集团还在通过开展消费扶贫,帮助采购协销凉山橄榄油2352万元,累计采购凉山地区扶贫农产品近3000万元。不仅如此,平安集团还整合旗下平安口袋银行App等客户渠道,将平安金融流量转化为扶贫产品销量,帮助凉山州橄榄油系列产品销售。举办"消费扶贫直播"、设立消费扶贫专区、平安云农场线上认领等方式对扶贫农产品进行销售。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