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行情震荡,医药板块有所承压,分析人士认为,医药板块自带消费和科技双重属性,进可攻退可守,实力强劲的医药基金仍然建议长期坚守。例如,Wind数据显示,在主动“药基”赛道上,年内嘉实医药健康以超70%的回报夺冠。 Wind统计,截至9月9日,嘉实医药健康A/C年内回报分别为72.31%和71.37%,远超同期普通股票型基金38.74%的平均涨幅,占据主动股票型基金排行榜前三名,同时在主动投资的医药基金中,高居同类之首。从成立以来回报看,该基金已经实现翻倍回报,嘉实医药健康A/C成立来总回报分别为114.75%和110.20%,年化回报分别为31.78%和30.76%。 资料显示,嘉实医药健康股票成立于2017年12月,主要投资于医药健康企业中具有长期稳定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投资范围覆盖沪港深三地。自基金成立以来便由学霸出身、医药投研功底深厚的颜媛管理。嘉实医药健康基金经理颜媛于2009年9月加入嘉实基金,目前是嘉实基金健康行业研究组的组长。 A股上下波动是常态,如何有效抵御短期波动干扰?一方面来自颜媛对于医药行业的长期信心,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稳定的投资理念:以合适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长期持有,赚取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投资回报。 展望后市,颜媛表示,中长期看,国内资本市场过去2年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有可能会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助力,因此,较为看好未来较长时间资本市场的表现,而消费升级和创新将是未来的投资主线。
9月9日,国际知名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ACCESS Heath International(下简称“ACCESS Health”)发布了题为《数字技术和公共卫生合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国经验带给全球》的研究报告,全面展示了六类疫情应对措施中数字科技所带来的影响。来自微医、阿里、京东等12个中国的数字战疫案例入选,作为中国利用数字健康技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经验,帮助全球各国提高疫情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中国成功应对新冠疫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报告展示了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数字健康企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快速反应、流行病学研究、诊断和治疗、支持性活动、长期管理、综合疾病控制体系等六方面的应对措施,并分析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为疫情期间最早利用数字技术开辟抗疫“空中战场”的企业机构之一,微医被作为代表性案例收录,报告详细介绍了微医在抗疫各个阶段、不同场景下针对行业和公众的专业信息获取、医疗人员协同、在线问诊、慢病管理、基层疫情防控等医疗健康需求推出的多种解决方案。 在疫情暴发初期,微医上线“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为武汉和全国人民提供免费的问诊和咨询服务,分流患者,筛查轻症,减少患者赴医过程中的交叉感染风险,并先后推出“心理援助专区”“中医药抗击疫情平台”“全球抗疫平台”等服务。截至8月底,微医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已累计提供免费服务216万人次,总访问量超1.5亿次,单日最高访问人次超过1100万;微医全球抗疫平台获得中国170多个驻外使领馆推介,为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6万人提供防疫服务。 面对慢性病患者的复诊购药需求,微医互联网总医院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服务。同时,在天津、泰安、武汉、济南等地相继开通医保在线支付,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在线复诊和购药,享受一站式的医疗健康服务,为中国数字健康行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突破。在线下,则通过包含了7大类53小项检查检验项目和100种疾病的标准化诊疗系统的“微医流动医院”,协助各地开展高效的疫情防控工作。目前,有80多辆微医流动医院在甘肃、河南、宁夏、湖北等地投入服务。 报告指出,微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快速反应、高效调动协调资源等能力,凸显了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的独特价值。微医已经打磨出一个覆盖医、药、检、数、保的数字平台,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要素的深度融合和服务闭环的完善,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使其在面对突发危机时,能够快速、充分地利用数字健康平台与政府、医疗机构及多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协作,做到服务质量、效率和体验的提升。 报告发布会上,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ACCESS Health、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举办了一场线上圆桌论坛,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Soumya Swaminathan博士,洛克菲勒基金会高级副总裁Naveen Rao博士,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Sten Vermund博士,ACCESS Health主席兼总裁、中美健康峰会理事长William A Haseltine博士等全球重要的意见领袖、公共卫生专家、研究人员和医疗从业人员,共同讨论了如何扩大“数字抗疫”的影响,并利用数字健康解决方案增强应对全球危机的能力。 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区董事总经理Deepali Khanna认为:“大量疫情应对策略指出,将大数据、数字健康技术纳入公共卫生系统和应急应对系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未来,数字健康将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全球健康产业数字化升级,更好地服务世界各国民众的健康需求。
9月9日,据银保监会官网,为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行为,提升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近日印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是贯彻落实《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进一步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内涵,完善监管制度、规范服务行为,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稳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运动习惯养成、提升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健康保险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将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内容:一是明确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和目的。将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分为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七大类型,并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服务内容和实施目的进行界定,提出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是通过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通过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健康水平,进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二是提出健康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客观性及符合伦理学要求等基本原则。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要尊重客户的知情同意权、保护客户的隐私权,确保相关数据和信息安全,及时做好服务评价反馈和投诉处理等。三是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行规则。对保险公司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从业人员、人才培养、信息系统,以及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合作范围和资质条件、遴选考核、合作协议、服务监督、质量评价等方面要求进行了明确。对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信息披露内容、原则和途径提出了要求,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四是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管理。提出了建立内部问责机制、信息报送机制、重大事故和突发群体事件应急处置与报告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此外,注重发挥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组织作用,支持其探索建立保险公司间健康管理业务交流平台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评价体系,并牵头制定行业管理、技术、数据等相关标准。 稍晚时间,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做好《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引导行业发挥自身优势,依法合规开展健康管理业务,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稳健发展。二是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促进保险公司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以下为问答实录: 一、《通知》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持续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国办《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我会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2012年原保监会《关于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在健康保险产品中提供健康管理服务。2019年我会颁布实施的新《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专门规定了“健康管理服务与合作”一章,明确了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及与健康保险的关系,提高了健康管理服务费用在健康保险保费中的占比,确立了保险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基本规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探索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丰富健康产品内涵、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健康保险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目前保险行业开展的健康管理业务总体上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繁杂、服务边界不清的问题,甚至异化为获客工具和手段。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保险公司普遍把健康管理作为健康保险增长新动能的背景下,有必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监管制度,规范公司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通知》的制定过程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通知》起草过程中,充分听取医学领域和健康管理行业专家的意见,认真梳理了保险行业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在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业内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通知》。 《通知》制定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保险公司健康管理业务监管框架,规范服务行为,补齐监管短板,防范潜在风险,推动健康管理服务与健康保险业务融合发展,拓展健康保险服务内涵,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健康保险风险管控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三、请介绍一下《通知》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和目的 《通知》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服务内容和实施目的进行界定,将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分为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七大类型,并提出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是通过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通过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健康水平,进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二)提出健康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客观性及符合伦理学要求等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要尊重客户的知情同意权、保护客户的隐私权,确保相关数据和信息安全,并及时做好服务评价反馈和投诉处理等要求。 (三)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行规则 《通知》对保险公司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从业人员、人才培养、信息系统,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合作范围和资质条件、遴选考核、合作协议、服务监督、质量评价等方面要求进行了明确。此外,还对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信息披露内容、原则和途径提出了要求,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管理 《通知》明确了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合规要求和内部问责机制,压实公司主体责任。对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信息报送、重大事故和突发群体事件应急处置与报告等提出了要求。此外,《通知》注重发挥保险行业协会自律组织作用,支持其探索建立保险公司间健康管理业务交流平台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评价体系,并牵头组织行业制定管理、技术、数据等相关标准。 四、围绕《通知》,下一步工作安排是怎样的? 答: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做好《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引导行业发挥自身优势,依法合规开展健康管理业务,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稳健发展。二是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促进保险公司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行为,提升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昨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明确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和目的;提出健康管理服务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的运行规则;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管理。 具体来看,《通知》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服务内容和实施目的进行了界定,将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分为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就医服务、康复护理等七大类型,并提出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是通过对客户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促进疾病康复,通过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健康水平,进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探索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在丰富健康产品内涵、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升健康保险专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目前,保险行业开展的健康管理业务总体上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服务模式,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繁杂、服务边界不清的问题,有的甚至异化为获客工具和手段。 上述负责人进一步表示,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保险公司普遍把健康管理作为健康保险增长新动能的背景下,有必要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监管制度,规范公司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据介绍,《通知》起草过程中,监管部门充分听取了医学领域和健康管理行业专家的意见,认真梳理了保险行业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在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业内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通知》。 《通知》制定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保险公司健康管理业务监管框架,规范服务行为,补齐监管短板,防范潜在风险,推动健康管理服务与健康保险业务融合发展,拓展健康保险服务内涵,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健康保险风险管控和专业化服务能力。 《通知》亦明确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合规要求和内部问责机制,压实公司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对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信息报送、重大事故和突发群体事件应急处置与报告等提出要求;支持保险行业协会探索建立保险公司间健康管理业务交流平台和健康管理服务机构评价体系,并牵头组织行业制定管理、技术、数据等相关标准。 据了解,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做好《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引导行业发挥自身优势,依法合规开展健康管理业务,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稳健发展;强化健康管理服务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促进保险公司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9月7日晚间,华邦健康披露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华邦制药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有关药品阿伐斯汀胶囊正式通过国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公告显示,阿伐斯汀胶囊为强效竞争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适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包括枯草热的疾病症状,也适用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胆碱能性荨麻疹和特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 “通过一致性评价是药物进入医保报销范围、进入集中采购投标的前提条件,一致性评价聚焦的关键是仿制药等效性,就是疗效达到原研药同等,或者近似的标准。对于仿制药企业,一致性评价在未来是硬门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告诉记者。 华邦健康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截至目前,包含阿伐斯汀胶囊在内,公司已有9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整体通过数排在市场第一梯队,公司尚有10余个产品正在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 业务向医药、医疗领域倾斜 “业务多元”是华邦健康的显著特点。除在医药、医疗板块有所涉猎外,公司还在经营农化及新材料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以及旅游投资运营等业务。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华邦健康实现营收51.78亿元,同比增长3.12%;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7亿元,同比增长7.21%。 其中,医药产品、农化新材料产品、旅游服务业分别实现营收12.72亿元、34.28亿元、1.28亿元,分别占比总营收的24.57%、66.21%、2.47%,意味着农化新材料仍是华邦健康营收的主要贡献源。 但华邦健康不止一次在财报中表示,未来将以医药、医疗等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具体来看,公司在深耕化学药物细分领域的同时,还将尝试生物创新药研发。此外在医疗上,公司将以重庆北部宽仁医院、北京华生康复医院等为载体,逐步探索新型医疗技术。 对此,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对表示:“以前很多企业业务涉猎较广,涵盖各种板块,但企业有长期发展目标,也有短期效益目标。若华邦健康未来向医药、医疗聚焦,其他业务板块则需输出资源投入。不过在医药、医疗方面,目前来看企业需投入的费用都非常高,还是有不小难度。” 记者查阅了华邦健康2020年半年报,公司的研发费用为1.65亿元。而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显示,上半年A股有53家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破亿元,其中龙头恒瑞医药高达18.63亿元。 盘和林教授坦言:“医药领域如今竞争加剧,本身是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严重依赖研发,仿制药地位在逐渐下降。尤其是集采推进之后,药物降价幅度较大,企业依赖一两款药吃几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在这个大背景下,华邦健康这样的企业,研发投入还略显不足。” 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出现下滑,达到11093.9亿元,同比减少2.3%。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达1586.0亿元,同比上升2.1%。 上半年因受疫情影响,医药制造业整体发展放缓。华邦健康在半年报中表示,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不断推进及省际药品价格联动成为常态,医联体自主议价占比逐渐增加,导致公司在营产品价格走低,影响公司医药板块的主要业务收入和利润。加之,药品生产监管越来越严,部分原料药及药品包辅材价格暴涨,将导致生产成本持续上升。 在史立臣看来,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分化明显,其中以研发为导向的企业盈利较好,但在疫情影响下,产品需求疲弱的企业则盈利较差,如主营发烧感冒类药品的企业在上半年日子不太好过。不过,对于主营重大疾病类业务的企业,如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盈利受疫情影响较小。 谈及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史立臣进一步指出,下半年医药市场分化将会加速,头部企业盘子逐渐做大,而随着“两票制”和带量采购的推行,很多产品市场空间面临压缩,本身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的盘子则会越来越小。 “医药行业两头很精彩,头部医药企业由于稳定的研发投入,新药品成果不断,提振业绩。长尾的医药企业,有一些企业A股上市获得新融资,技术路线未来确定性较高,在融资和研发双重加力下,会有不错的收获。”盘和林告诉记者。
利欧股份晚间公告,公司拟与浙江清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松投资”)签署《南京清松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之合伙协议》。公司将对南京清松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清松医疗健康”)出资20,000万元。出资完成后,公司将作为有限合伙人占清松医疗健康39.02%的合伙份额。 合伙企业将投资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标的公司,标的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药品研发、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智能医疗、健康管理及生物技术等。 公司表示,2020年以来,公司的财务投资主要偏重于 Pre-IPO 项目,投资目的是通过公司所投资的标的公司实现 IPO 并上市后获取投资收益。本次投资项目也是出于此目的。本次投资短期内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会造成重大影响。
健康元公告,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相关药品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品为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异丙托溴铵为抗胆碱能药物,具有较强的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量,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是治疗COPD的主要药物之一。异丙托溴铵与吸入性β受体激动剂合用,广泛用于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目前,公司已完成本品投产前的准备工作,取得药物注册批件后即可进行生产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