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浙江银保监局获悉,今年以来,浙江银保监局积极落实银保监会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大小微企业复产复工的金融支持力度。与省内经信、市场监管、商务、科技等多部门加强联动,搭建浙江特色小微金融差异化服务政策框架体系,深化“4+1”小微金融差异化细分工作,大力推进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企业获得感。 截至7月末,浙江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939.3亿元,同比增长32.7%,高出各项贷款增速9.5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73%,较年初下降0.83个百分点。 浙江银保监局大力推进优化七类小微贷款模式,具体包括:精细化推进“首贷户”培育;科技赋能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占比;持续推进“无还本续贷”增量扩面;“供应链贷”精准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园区贷”服务模式;清单式管理服务,推动“科创贷”产品和模式创新;“网络+网格”推进“个体工商户贷”。 其中,在精细化推进“首贷户”培育方面,针对首贷户发展精准获客难、授信审批难、有效转化难等问题,浙江银保监局联动经信、财政、市场监管、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出台十项措施,探索“无贷户—首贷户—伙伴客户”全流程、递进式金融服务,建立涵盖业务拓展、授信管理、考核激励、风险补偿以及监管评价等多维度支持保障的首贷户精细化管理和培育体系。 上半年,辖内首次贷款企业4.4万户,首次贷款金额2030.7亿元。其中,在“百行进万企”活动中,运用EAST系统梳理出53万户小微企业无贷户,以开户行为原则分配对接银行,要求银行逐户对接,重点满足无贷户融资需求,加大“首贷户”拓展力度。目前,已有2万家小微企业无贷户提出融资需求,全辖银行机构已实地走访对接1.5万户,目前已授信6515户、授信金额682.1亿元,分别占百行进万企活动中全部授信小微企业的50.3%和68.2%。 在持续推进“无还本续贷”增量扩面方面,浙江银保监局加强监管督促引导,推动银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续贷沟通机制、线上续贷机制、续贷企业全面风险评估机制、“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准入管理机制等四项机制,持续推进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增量扩面。 截至7月末,辖内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2716.8亿元,较年初增长49.7%;户数22.6万户,比年初增加5.2万户。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1775.9亿元,比年初增加584.4亿元,居全国首位。 浙江银保监局还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园区贷”服务模式。相关举措包括: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最优服务原则,根据园区整体规模、企业数量、融资需求及产业等特点匹配3家至5家伙伴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银行与保险、投资基金及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机构联动,多主体共建服务小微园区的金融支持、风险补偿和保障体系。推动银行按照10万元以下、10万元至50万元、50万元至500万元、500万元至1000万元等授信规模,分层分类,为小微园区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截至二季度末,全省入园企业已分类建档23121家,覆盖率50.5%,较年初上升13.1个百分点;全省经认定的小微园区入园企业贷款授信总额超过1013亿元,贷款余额754.6亿元。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深化改革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旨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推动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航运业、造船业和相关制造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提供基础性保障。 《意见》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科学谋划、创新驱动、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构建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了“两步走”的推进方式,明确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即到2025年,解决现阶段制约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在船检体制机制、法规规范、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基本建成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体系。到2035年,形成“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船舶检验新格局,船舶检验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前列,实现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意见》聚焦关键要素和薄弱环节,明确了船舶检验在体制机制、法规规范、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监督管理、支撑保障、开放合作等7个方面的23项主要任务,特别强调了要强化船舶技术法规建设、船舶检验机构建设、船舶检验队伍建设等核心发展要素的发展。 《意见》结合船舶检验发展实际,提出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明确鼓励各地改革创新化解履职难题,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新体制机制履行船舶检验职责;提出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船舶检验业务分工,强化地方船舶检验管理责任的落实,保障船舶检验的有效供给;明确要发挥船舶技术法规引领性作用,通过技术法规建设推进造船业、航运业的发展。 《意见》提出,要强化船舶检验开放融合发展,创新船舶检验制度和检验模式,为自贸区(港)建设提供便捷优质的船舶检验服务,进一步推进商渔船检验融合发展。同时要推进船舶检验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船舶检验监管体系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绿色生态技术应用、国际交流合作。 《意见》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加强统筹,及时了解各项工作任务推进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强化船舶检验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及时评估工作推进成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适时调整工作安排,持续优化工作机制,不断推动船舶检验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总台央视记者 唐颖)
9月12日和14日,省长赵一德先后主持召开稳增长工作专题会、中小微企业座谈会,进一步部署落实稳增长政策举措。赵一德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定信心,精准施策,全力推进“六稳”“六保”重点工作落实,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好成绩。副省长赵刚、方光华出席相关会议。 赵一德指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动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企业的实际获得感为标准,畅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提升政策集成效益。要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认真梳理项目推进清单,强化要素保障,强力推进,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协调,坚决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 赵一德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夯实“政策底”,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减税降费、贴息贷款、融资担保等政策的有效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打造生态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成长创造优质发展空间;提升保障力,加大“陕企通”等涉企服务平台推广应用,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切实为中小微企业保驾护航。面对复杂形势,中小微企业经营者要有保持发展的定力、敢于创新的魄力、锻造品牌的毅力,通过补短板、强内功、促转型,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推动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省政府秘书长方玮峰,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为巩固深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果,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部基础,现就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培育,优化提升、扩权赋能”的原则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深入实施“6大提升工程”“5项改革措施”,推动中心镇做大做强,引领带动全省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在城市化发展区打造一批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科技教育等类型中心镇,将其培育成为城市卫星城镇;在农产品主产区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农旅结合、商贸物流等类型中心镇,将其培育成为高产优质、特色鲜明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小城镇;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类型中心镇,将其培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绿色低碳小城镇。在全省中心镇(除“三州”地区外,原则上不含城关镇)范围内培育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省级百强中心镇,推动有条件的省级百强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力完善城镇功能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加强中心镇与高速公路、普通国道省道和重要交通枢纽的连接,完善与县城、周边城市及乡镇的交通体系。优化城镇内部路网结构和交通组织,加快实施道路黑化工程,完善公共停车设施,健全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完善农村客运和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快防洪排涝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动公共厕所改造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广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 (二)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有效改善住房条件。严格规范中心镇建成区新建农民自建房。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推动“数字农房”建设,发展新型结构农房。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提升住房品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推行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完善公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制度,逐步实现公租房保障范围中心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医保总额预算分配向中心镇卫生院倾斜,支持中心镇卫生院创建达标二级医院,打造县域次医疗中心,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紧急征用等制度。支持中心镇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促进教育文体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智慧教育。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和老年教育,办好社区教育学校。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综合文化站、健身中心等多样化、综合性文体设施和群众娱乐休闲场所,并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加大养老扶幼支持力度。试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中心镇卫生院、养老院探索“两院一体”发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 (三)实施产业集聚提升工程,着力强化产镇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人、产、镇”深度融合,精准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形成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农业、工业、商贸、旅游强镇,吸引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中心镇落户。 做强产业平台。以现代农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为载体,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建设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开展返乡创业示范园(孵化园)建设。 创新产业业态。以“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等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生、“宅经济”等新业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各类人才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创业。 (四)实施环境风貌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美丽城镇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规定,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加强对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山体、河流、林盘等的保护,在中心镇周边因地制宜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农业主题公园,合理布局建成区内的公共绿地,形成绿水青山生态格局。 加强城镇风貌管理。开展中心镇整体风貌设计,加强风貌建设管控,住宅以多层建筑为主。整治违搭乱建现象,集中清理彩钢棚、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等问题。重点抓好进出通道、车站、广场等公共空间、重要节点的景观打造,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精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积极推广城镇周边就近接入污水管网、聚居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站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完善常态化保洁制度。 (五)实施文化传承提升工程,着力彰显人文特色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工业遗产、传统技艺、地名文化等文化资源的调查、申报和保护利用。实施中心镇文化记忆工程,打造一批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传习所等文化保护示范基地,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育乡土工匠。 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推进文旅融合,积极开展“古镇古村+”行动,鼓励通过资源对接、跨界合作、平台搭建等方式,利用传统建筑发展民宿、演艺、餐饮等经营性项目。发展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特色产业。 (六)实施城镇治理提升工程,着力释放基层活力 建立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实施大联动、微治理,全面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法治示范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 推进城镇治理精细化。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促进城乡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向中心镇延伸。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合理配置与中心镇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综合执法力量,强化中心镇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的职责,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 三、改革措施 (一)创新规划编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中心镇数量、规模结构和功能定位,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特色产业布局。支持中心镇单独编制或与辐射范围内乡镇共同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序推进中心镇详细规划和村规划编制。 完善专项规划编制。以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镇风貌、绿化景观、历史文化保护等为重点,编制中心镇建设专项规划,积极推动中心镇开展城市设计。制定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现空间布局、土地指标、建设时序的统筹协调。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扩权赋能。按照依法依规、权责相称、能放尽放的原则,将中心镇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审批服务执法权限下放到中心镇,重点扩大在中心镇建设管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行政权力。参照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拟制中心镇扩权事项目录,按程序报批实施。 创新机构设置。转变中心镇政府职能,重点强化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和村镇规划建设等职能。支持中心镇在限额内综合设置党政机构,因地制宜设置特色机构。除党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外,县直部门设在中心镇的机构原则上下放中心镇实行属地管理;继续实行派驻体制的,派驻工作纳入中心镇考核范围,主要负责同志任免须听取中心镇党委意见。 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中心镇权责清单和事权准入制度,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内容。厘清县镇职责边界,县直部门不得随意将承担的工作职责转移给中心镇,确需下放或委托的,要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并按程序报批。建立完善中心镇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确保依法行政、规范运行、有效监督。 (三)深化财政和投融资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县本级与中心镇的财政体制,建立激励中心镇发展的财政奖补机制,合理划分县本级与中心镇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责任,构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地依法依规统筹整合资金,研究设立中心镇建设基金,搭建投融资平台;研究制定支持中心镇建设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心镇建设发展,逐步形成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整合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职能,依托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鼓励金融创新,延伸拓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服务,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提高农户信贷能力。 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强化资产管理,因地制宜形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企业+X”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加快集体资源资产“三权分置”改革,鼓励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通过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以出租、入股等形式发展乡村经济。依法依规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强化用地保障和管理。合理确定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留足发展空间。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中心镇倾斜,并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中心镇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支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实行“点状供地”。 (五)完善人才振兴制度夯实基层队伍。在人员编制上给予中心镇重点倾斜,鼓励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和事业编制。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实行“县招镇用”“县管校用”。鼓励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选派优秀人才到中心镇挂职锻炼。按程序选拔中心镇优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市(州)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省直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 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中心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服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完成确权的基础上,允许在中心镇有合法稳定职业或住所的农民在落户的同时继续保留在农村的原有各项合法权益。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程序建立省级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做好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省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能职责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市(州)党委、政府对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负总体责任,县(市、区)党委、政府为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的责任主体,中心镇党委、政府为具体的实施主体。县(市、区)政府要认真制定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工作方案,并按程序报备。 (二)加大支持力度。从2021年起,按照力度不减的原则,继续从省级城乡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中心镇改革发展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资金和项目统筹,形成合力,优先支持省级百强中心镇高质量发展。研究制定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技术指南,建立综合性服务专家库,推行“设计下乡”和驻镇规划师制度,引导规划、建筑、景观、市政、策划等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服务。 (三)强化考核激励。研究制定省级百强中心镇考核验收办法,对通过考核验收的中心镇,按程序报省政府批准后命名为“省级百强中心镇”。每两年对已命名的中心镇进行复核检查,对考核排名前列的,加大资金补助、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支持力度;对工作推进不力、发展滞后的,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达标的,按程序撤销其“省级百强中心镇”称号。
新形势下如何持续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6日在“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上提出了四点思考,包括完善对外开放产品体系、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性对外开放、提高证券期货业双向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等。 “证监会将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市场化改革促更大的开放,形成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方星海说。 具体看,一是持续完善对外开放产品体系。进一步扩大沪深港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拓宽ETF互联互通,便利境外机构配置股票ETF以及人民币债券资产。持续加大商品期货市场开放力度,扩大特定品种范围。及时创造条件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二是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性对外开放。推动修订后的QFII、RQFII制度规则尽快发布实施,持续完善和深化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国际资金的投资便利性,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和信心,进一步畅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促进良好的循环局面。 三是不断提高证券期货业双向开放的水平。继续落实好放宽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政策,鼓励境外优质证券基金期货金融机构来华展业,支持境内经营机构“走出去”,促进资本市场生态改善。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及时防范和化解跨境资本市场风险。加强与境外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的沟通和政策协调,强化跨境上市公司审计监管合作,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共同维护各国投资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监管水平,健全跨境资本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做好输入性风险防范应对,不断提高开放环境下资本市场运行的活力和韧性。
横下一条心认准一条路铆足一股劲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为建设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支撑 陈润儿讲话 咸辉主持 崔波出席 9月3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银川召开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第一次推进会。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润儿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横下一条心、认准一条路、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咸辉主持并讲话,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出席。 陈润儿指出,要横下一条心,始终抓住重点产业不放松。抓好产业发展,是发挥区域优势、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的希望所在,是融入两个循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责任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所在,是引进汇聚人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是优化产业布局、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所在,是实现四化同步、提高整体发展质量的出路所在。要把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攻点放在产业发展上,以产业大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水平和经济综合实力大提升。 陈润儿指出,要认准一条路,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化布局,分区分类布局、解决摆什么的问题,优化内部结构、解决摆得下的问题,整合优势资源、解决摆得好的问题。要注重提高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把重点放在用标准、建标准、提标准上,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全面升级。要坚持市场导向、推进品牌化经营,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宣传,实现由“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要提升整体效益、推进融合化发展,抓好产业融合、产网融合、产城融合。要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子,电子信息产业要释放优势、夯实基础、增量突破,打造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高地;新型材料产业要发挥优势、延伸链条、集群发展,努力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产业;绿色食品产业要绿色发展、规模经营、高效安全,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清洁能源产业要加快开发、高效利用、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葡萄酒产业要科学定位、放大优势、融合发展,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葡萄酒之都”;枸杞产业要把握定位、完善标准、叫响品牌,把宁夏“枸杞之乡”的品牌叫响;奶产业要壮大主体、保障品质、提升效益,努力打造高端奶之乡;肉牛和滩羊产业要提升品质、延链增值、合理承载,打造高端肉牛生产基地和中国滩羊之乡;文化旅游产业要挖掘价值、扩大合作、改善服务,把宁夏建设成为西部国际旅游目的地。 陈润儿指出,要铆足一股劲,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要完善产业链,两头延链补链,填补空白建链,改造提升壮链,走集群化发展的路子。要建立新体系,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标准体系、服务体系,促进更多生产要素融入产业发展。要培育企业家,发挥企业家作用,保护企业家权益,造就一批兴企有为、治企有方、引领创新、引领发展的企业家队伍。要提升创新力,推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以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要扩大开放度,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加强开放合作交流,用好开放合作平台,优化开放合作环境,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陈润儿强调,要拧成一股绳,形成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强化机遇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事业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抓好产业发展。要强化规划引领,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确保规划富于时代性、前瞻性、指导性和操作性。要强化项目支撑,向上争取一批,主动谋划一批,招引落地一批,建成投产一批,以项目高质量增长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金融支持、用地保障、人才支撑。要强化统筹协同,加强省级层面统筹,推进部门协同配合,深化政企相互合作。要强化责任分工,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主动抓,包抓领导专门抓,确保产业发展有人抓、有人盯、有人干。 咸辉在小结讲话中指出,陈润儿同志的讲话,深入分析了宁夏产业发展的现状、潜力和方向,对九大重点特色产业提出了新目标新定位,作出了新要求新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各地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统一到陈润儿同志的讲话要求上来,不断增强先行区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重大任务,主要领导统筹抓,分管领导主动抓,包抓领导专门抓,层层压实责任,逐级抓好落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切实把重点特色产业优势做足、特色做亮、品牌做强,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牢坚实基础。 自治区在职省军级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自治区设主会场,各市、县(区)设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