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疫情又又又爆发了 香港疫情反扑了,严峻程度恐怕超乎想象。 先来看一组疫情数据。 7月5日,是香港疫情的分水岭,之前未能清零的新冠病例并未引起港人的关注,之后新增不断出现两位数的病例就极大地触动了港人神经,直至如今的“失控状态”——9日新增42例、10日新增38例、13日新增53例子、14日新增48例,而至5日以来,香港新冠肺炎新增病例累计311例。 (数据来源:wind) 对于上述疫情数据的增长,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更是直言称, “现时本港疫情有一定失控的情况,扩展形势不像是很容易停的情况,并指如果市民维持之前比较松懈的防疫状态,确诊个案或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不过,比起不断超两位数的日益新增的疫情数据,香港疫情传播的可怕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部分病例找不到传染源头。在7月11日香港新增的29例确诊个案中,有8宗找不到感染源头;而在12日确诊的38宗病例中,又有13宗无法溯源;在14日确诊的48宗病例中,又有24宗个案感染源头不明,上述确诊病例的未知路径恐将形成“隐形传播链”,导致疫情进一步恶化。 (图源:香港经济日报) 二是,疫情爆发点恰恰人群集中地。据了解,香港这一次疫情之所以告急,主要是因为疫情是爆发在学校、安老院、食肆、小区这些人群集中地。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香港至少有10间学校的学生、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家属中招。此外,香港一些安老院也成了爆发中心,截至上周二,港泰养老院新冠感染率就高达了75%。 人心惶惶之际,回内地避疫的人显然增多,深圳湾口岸甚至被挤爆了——自7月5日至11日,仅7天就有10438人经深圳湾口岸入境内地。 (图片来源:港澳新闻) 既是隐形传播链,又是社区聚集爆发,香港疫情严峻程度恐怕超乎想象。 不过,比香港民众更焦头烂额的,大概率是香港政府。就在7月13日,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台了自疫情开始以来最严格的防疫措施。 7月13日,港府的行政会议提前召开。会议指出,从7月15日起,“限聚令”重新收紧,多于四人之群组聚集再次被视为非法行为;餐饮业每日下午6点至翌日上午5点不准设堂食,只能提供外卖;加强边境检疫,要求从高风险地区来港人士必须在登机前出示健康证明,证明病毒检测呈阴性;两间主题乐团——迪士尼乐园和海洋公园亦需要关闭。 此外,收紧措施还包括乘坐公共交通人士必须佩戴口罩,违者最高罚款5000港元,在保持社交距离方面,浴室、健身中心、美容院等场所再次关闭,以7天为期限。 至于让外界最关注的学校问题,香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亦宣布从7月15日起,所有中小学校的校内活动暂停2个星期,同时也要求补习学校暂停面授课程。 (图片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综上所述,受疫情反扑的影响,香港恐怕要再一次停摆了。 2、餐饮、零售日子“难上加难” 香港因疫情“停摆”,首当其冲的便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餐饮、零售、酒店等行业了。 据香港出入境旅客流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内地访港旅客同比去年同期416万下跌99%,而访港旅客人数的减少,使得香港的餐饮、零售行业再次遭到严重冲击。 比如,香港餐饮行业或将继续在“寒冬期”艰难求生。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坦言称,这次社区暴发难以预测将持续多久,料餐饮等行业生意在这一、两个星期会大受打击,生意甚至可能会跌回3-4月的谷底。他表示,3至4月餐饮业就大受打击生意跌了40-60%,即使外卖增加也不足以弥补损失。 此次疫情来势汹汹,可能会相继有餐饮店解雇员工,选择关店。 要知道受此前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港的餐饮行业已经掀起一波“关店潮”了:3月,经营超40年的“珍宝海鲜舫”亦宣布“停摆”,“翠华”“许留山”“莲香楼”等餐饮品牌也先后宣布关闭部分门店。 彼时,黄家和还表示,“自去年6月到今年3月,香港停业或结业的食肆约有750间,最坏情况将会有逾千家食肆结业”。现如今在疫情的反弹下,香港餐饮业“关店潮”现象恐怕会愈加严重。 (图片来源:香港01) 当然了,零售业的日子也不太好过,相关龙头公司业绩down到谷底。 据香港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零售销售额同比下降32.8%至268亿港元,连续16个月下降。人流骤减,销售额的下滑也对本地零售公司造成比较大的打击,尤其是香港化妆品龙头公司莎莎国际。 日前,莎莎国际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销售数据。数据显示该公司一季度营业额为5.9亿港元,同比大幅下滑67.9%,按地区来看,香港及澳门特区营业额为4.06亿港元,同比下降74.3%。对此,野村发表研究报告指,疫情反复之香港零售业无明显复苏,维持莎莎国际“减持”评级,以及目标价1.08港元,相较现价1.25港元,依然还有14%的跌幅。 此外,酒店行业的日子同样很难捱,各大酒店甚至纷纷推出了降价优惠套餐吸引顾客。 比如港岛某五星级酒店推出海景客房套票优惠,房价990港元起,还包含800港元餐饮额;房价1490港元起就可以入Club Lounge兼送1300港元餐饮额。而平时旺季,此酒店一晚房价平均高达3000港元。 而在此之前,即2020年3月,香港酒店行业已经采取过一轮裁员、降薪、结业三部曲了。彼时,海景嘉福洲际、皇悦、Best Western都出现了裁员的现象,而隆堡柏宁顿酒店、油麻地的Casa Deluxe Hotel干脆结业... (图片来源:香港001) 而游客不来,生意难做,店铺关门...上述现象,甚至还导致了寸土寸金的香港部分商区出现了“空铺潮”。 据美联工商铺数字显示,今年底四大核心区(铜锣湾、尖沙咀、中环及旺角)租金会大幅下调约40%,相当于重返2006、2007年水平。该区7503间街铺中有689间空铺,空置率达9.2%,尖沙咀加连威老道及铜锣湾谢斐道更分别出现29间及23间空铺。非核心区则下跌10%至20%,并出现商铺退租潮及空铺潮。 可见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还是挺大的。 3、结语 今年5月份,香港公布了一季度GDP数据,创有记录以来最大单季跌幅:GDP较上年同期实质下跌8.9%,而2019年第四季的跌幅为3.0%。而1998年三季度香港受亚洲金融风暴打击时GDP按年收缩8.3%,2009年一季度金融海啸冲击下GDP收缩7.8%。 相比而言,这一次因疫情冲击而遭受的打击比这些金融海啸更严重。 如今香港疫情逼仄之下,拉动经济的“三头马车”——需求、出口及投资,目前都更难恢复,希冀的经济恢复恐怕又将遥遥无期。 但不论风停,抑或风起,我们也一直都希望香港能走出这一艰难时光。
如意 2020年7月10日,绿城管理控股(09979.HK)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报价2.65港元,截至午盘,绿城管理涨28%,报3.2港元,总市值达61.13亿港元。截至发稿时13:30,已大涨32.4%至3.31港元。 当日,绿城管理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李军在港交所发布的宣传视频中表示: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们在香港上市的好消息,作为一家轻资产管理公司,我们最核心的资产是人,我首先要感谢全体同仁的坚守和付出。对于绿城管理而言,上市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整个行业而言则意味着中国代建第一股的正式诞生。特别感谢股东和投资人对这种轻资产模式的支持与认同,也要感谢香港监管部门的开放创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站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起点,绿城管理将继续以品质为立身之本,以信任为价值追求,以效益为服务导向,以分享为合作初心,持续打造共创共赢的服务平台,共建激动人心的品质生活。
7月10日,思摩尔国际(06969.HK)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发行价为12.4港元/股,高开125.81%,报28港元/股,盘前成交21.16亿港元。 截至发稿时,思摩尔国际大涨逾118.55%,市值超过1600亿港元。 思摩尔国际的前身是拥有过爆发式增长业绩的麦克韦尔,该公司主营电子烟代工,客户有日本烟草、英美烟草等国际烟草巨头。2015年麦克韦尔曾在新三板挂牌,然而不到3年的时间内,其股价从挂牌时的9.67元涨到最高124元。 对于思摩尔首日大涨的现象,记者采访了经济学家余丰慧,他表示:“思摩尔大涨和目前股市整体的大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公司本身有着不错的收入。但是长远来看,该公司未来的发展面临很多阻碍和隐患。” 从思摩尔国际递交的招股书看,思摩尔国际营业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20.8%,2016年至2019年,思摩尔国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7亿元、15.65亿元、34.34亿元和76.11亿元。净利润上分别为1.06亿元、1.89亿元、7.34亿元和21.7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3.5%;毛利率上也在逐年走高,分别为24.3%、26.8%、34.7%和44%。 随着近年来电子烟相关产品在全球日趋火热,各国政府正在考虑实施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余丰慧认为,中美对电子烟监管日趋严格将成为思摩尔未来发展的一大隐患。
7月9日丨入选2020年“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名单的美团点评(3690.HK)涨逾4%,报208港元,首次站上200港元大关,总市值达1.2万亿港元。 据APP显示,港股通昨日净买入美团点评(3690.HK)6.28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预计,美团点评等9月将会纳入恒指及国指。 方正证券认为,美团领导地位确立,未来增量可期,预计美团2023年总市值将达16650亿元,对应股价285.02元(313.21港元)。
7月8日丨入选2020年“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名单的美团点评(3690.HK)涨4.59%,报193.5港元,股价再创上市以来新高,总市值11327亿港元。 昨日,美团点评发布组织调整公告称,将成立“优选事业部”,进入社区团购赛道,“优选事业部”将推出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重点针对下沉市场,采取“预购+自提”的模式。用户当天线上下单,次日门店自提。美团优选近期将在济南上线测试,目前已在当地启动团长招募。 此外,近期多家机构发布研报唱多美团,美银证券将其目标价由181港元升至214.2港元,重申评级买入;交银国际发表报告,升美团点评目标价31.98%,从152.6港元上调至201.4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7月7日,弘阳服务(股票代码:01971.HK)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开盘报4.88港元/股,较4.15港元/股的发行价上涨17.59%,截至13时3分,弘阳服务股价报4.51港元/股,涨幅8.67%,总市值突破8亿港元。 据悉,从3月23号递表到7月7日挂牌,弘阳服务成功实现IPO用时仅为106天,创造了近期同业在港上市的最快纪录。此外,弘阳服务此次IPO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达112倍,也创造近期同规模物管企业IPO认购倍数新高。 公开资料显示,弘阳服务是弘阳地产(HK.1996)旗下物业公司,最初主要为母公司的住宅物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2015年,弘阳服务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商业物业,并开始积极为第三方物业提供管理服务。目前,弘阳服务的总合同建筑面积为2960万平方米,涉及14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41个城市的181个项目。 关于本次IPO募集资金用途,弘阳服务表示,约40%将用于选择性策略投资及收购;约30%将用于加强智能系统的研发及升级;10%将用于提升服务质量;10%将用于人才招募、员工培训及福利制度;剩下10%将用于公司营运资金。
7月7日,美元/港元汇价持续走强,并在纽约交易时段再度触发7.75港元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下称“金管局”)于周一纽约交易时段再向市场卖出17.44亿港元,连同稍早在傍晚卖出的港元,单日共向市场注入71.69亿港元。7日下午,金管局再次卖出81.38亿港元,以捍卫联系汇率制度,本周两日内干预次数已达3次。 金管局时隔两周后再度向市场释出港元后,7日,港元短端拆息回落,但是美元/港元即期汇率继续紧贴7.75港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港元汇率居高难下。 “金融市场对海外噪音似乎不屑一顾,”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洪灏表示,“港元最近触及交易区间的强方,引发金管局干预。尽管香港经济不乏压力,但大家对经济好转的信心从汇市、楼市、股市都有所体现。”市场预计,香港将继续作为世界进出中国内地的关键门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大湾区也将给香港带来更多机会,例如“跨境理财通”的落地。 从息差角度看,7月7日,3个月HIBOR(香港银行间拆借利率)报0.70756%,3个月美元LIBOR报0.27588%,尽管相较5月,息差优势已收窄,但仍在高位。 “在香港的企业或个人未来可能更希望持有港元,而非过去的美元,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这也可能支撑港元。”某外资行交易员对记者表示。 港元维持强势,美元酝酿抛售 去年以来,由于外部不确定性及香港经济深度衰退,唱衰港元的声音不断。但今年以来,市场一次次以实际表现打脸“港元大跌论”。 多位中外资行资深交易员对记者表示,“港元大跌论”是臆测,且不论金管局坐拥4410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位列全球第八;单是港股市场,“目前中资银行和中资企业占据港股上市公司的70%,这一占比还将随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进一步扩大,而这些资金流将超过任何香港本地流量。”因此,港元几乎不可能出现盯不住美元的情况。 港元自1983年起实行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目的是让本地商业与贸易活动具有较大的可预测性,其汇率保证维持在1美元对7.75-7.85港元区间。市场认为,港元将维持强势或持续徘徊在7.75港元附近。 由于中国经济二季度复苏明显强于预期,引领A股、港股本周大涨,港元汇价自周一中午起更加频繁地触碰7.75港元强方水平,港元短端拆息反弹反映资金需求增加。在金管局干预后,拆息利率有所回落。“港股不断创新高,香港楼市价格、成交量近期也复苏明显。金融市场对海外的不确定性似乎不屑一顾。”洪灏称。 同时,一众华尔街投行都在酝酿“抛售美元”,只是机构尚未大规模付诸行动,这也使港元对美元维持强势的前景进一步明朗。 无限量宽松(QE)导致美元本身价值被稀释,“但这种看衰的观点并未体现在仓位里,因为机构希望当总统选举结果更清晰时,再迅速增加风险敞口,”渣打全球研究主管罗伯逊(Eric Robertsen)对记者表示,但市场往往不会给人过多等待的时间,“最新网络数据表明,拜登(民主党人)当选美国总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也暗示了民主党将有可能控制国会两院。民主党大选获胜对美元的影响将是负面的,控制两院将加剧该反应。”他称,尽管现在就根据大选预期结果建仓或为时过早,但如果大选前美元就大幅走弱可能使市场措手不及,因此将持续寻找卖出美元的理想时机。 还应考虑到,由于全球央行外汇掉期减少,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最近有所下降。“这表明美元需求减少,因为无需央行就可以在国外获取美元。在我们看来,这利空美元。”罗伯逊称,当前美元对G10货币的利差优势不再,持有无风险的美元现金甚至没有回报。虽然人民币可能不是替代美元的避险货币,但这确实表明从2015年一季度就开始的分散美元、风险多元化的趋势可能会恢复。 中概股带动人气,南下资金强劲 近期,香港的资金净流入强劲,远超香港本地流出的资金,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就是中概股“二次上市”。 安永方面对记者表示,由于疫情影响,香港今年上半年IPO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0%,但筹资额增加21%,这主要得益于京东和网易两大中概股回归香港,二者共筹资543亿港元,占上半年筹资总额62%。 京东、网易“二次上市”的主承销商瑞银证券亚太区投资银行主管金弘毅对记者称,“二次上市”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买保险”以防未来美国上市收紧,另一方面也起到带动股价的作用,拓展了投资者群体,从股价表现可看出投资者对中概股回归表示欢迎,甚至带动了其ADR(在美中概股)的股价。 未来,这一势头仍将保持强劲。瑞银内地/香港金融行业分析师朱晓伟对记者称,假设未来12个月中,符合标准的42家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平均发行规模为总流通股数的5%,则募集资金总额为270亿美元,约为香港过去12个月IPO金额的70%,或IPO加上“二次上市”金额(5220亿港元)的40%,港股流动性足以承接。若未来“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被纳入“互联互通”名单,则将吸引更多南下资金流入。 截至6月4日,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总市值为1.2万亿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占50%,上述42家公司占46%。 南下资金不断增持香港上市的新经济企业 金融走廊地位强化 中外资机构近期都认为,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和全球的走廊(financial corridor)角色会强化而非削弱,尤其是在金融方面。 事实上,与中国内地的经济互动近年来不断拉动香港本地经济,这种趋势仍将强化。安永数据显示,上半年接近6成数量的新股来自中国内地,筹资额占总额的96%;互联互通机制强化了两地联动。截至上周五,今年以来南下资金高达2762.93亿元,是北上资金的近两倍,资金不断追逐新经济龙头。截至6月20日,南下资金在中芯国际的持有量高达24.4%,金山软件为24.4%,腾讯为2.8%,美团点评为5.2%,小米为8.6%。 牛津经济研究所亚太首席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对记者表示,2019年香港对中国内地的出口占香港总商品出口的55%,较2000年前后的45%大幅上升。同时,美国的份额从2000年的16%下降到7.7%。 “一些外国企业将香港作为区域中心,即将资金存放在香港,在需要的时候转入中国内地。当前海外资金通过香港不断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追逐相对高收益的股、债等资产,”牛津经济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Tommy Wu对记者称,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和全球的金融走廊角色仍会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