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2月1日,东方金诚连续发布公告称,因山东广饶农商行、山东邹平农商行连续两年未披露年报,将继续延迟披露评级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环保整治等持续推进对县域经济产生较大冲击,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均出现经营困难,加上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并通过担保链条逐步传导,导致资产质量明显恶化。”一位股份制银行山东分行人士在谈及当地中小银行时对记者表示。 记者梳理,近一年来,还有多家银行因未发年报被信用中介机构延迟披露评级报告,例如,山东博兴农商行、济南农商行、河南伊川农商行等。 两银行被继续延迟评级 2月1日,东方金诚公告称,将延期披露2021年广饶农商行主体及“2017广饶农商行债券”跟踪评级报告。 2017年6月,广饶农商行发行了“2017年广饶农商行第一期二级资本债券”。根据相关监管要求,评级机构应于该行年报出具三个月内对其主体及“2017广饶农商行债券”进行定期跟踪评级。不过,2019年4月30日和2020年7月31日,广饶农商行先后公告延迟披露2018年和2019年度报告,至今也仍未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广饶农商行前身系广饶农村合作银行,2010年9月,经原银监会批准,改制为广饶农商行。截至2017年末,该行实收资本7.1亿元。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无实际控制人。广饶县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2%,为第一大股东;东营天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03%,为第二大股东。 广饶农商行可翻阅到的最新财务信息在2017年。当年广饶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 7.89亿元,同比下降14.72%。其中投资收益2.24亿元,同比增长91.80%;利息净收入5.55亿元,同比下降29.92%。 另外,2017年财务数据还显示,受资本净额大幅下降和单户贷款及授信余额上升影响,广饶农商行客户贷款集中度和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大幅上升,已不符合监管要求。同时,该行前十大集团授信客户中,5家已经进入失信人执行名单,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广饶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为 13.90%和27.55%,逾期贷款占比为26.34%。 广饶县产业以橡胶轮胎、化工、纺织、汽车配件等为主导。当地大部分轮胎企业附加价值低、经营利润少、负债高,很难抽出更多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在轮胎行业产能过剩和环保政策限制背景下,部分轮胎企业破产。同时,当地企业担保贷款比例相对较高,其中橡胶轮胎制造业企业间互保情况尤为明显。由于被担保方与担保方所处行业相同或为上下游企业,区域内形成互保链,系统性风险无法分散,部分企业破产现象逐渐通过担保链条传导至整个行业和全县区域,广饶县内多家轮胎厂和部分其他制造企业停产,区域信用风险明显上升。”东方金诚称。 连续两年未发布年报的不只广饶农商行,还有邹平农商行。邹平农商行先后两次发布延迟披露2018年和2019年年报,东方金诚也多次延迟披露其评级。 邹平农商行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该行逾期贷款占比同比大幅跃升20.07个百分点至27.20%,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6.85个百分点至9.28%。该行不良贷款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小微企业。同期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达79.35%,制造业不良贷款占比为57.64%,制造业行业不良贷款率为 8.52%。 被评级机构“特殊关照”的那些银行 由于经营区域集中、风险管理水平偏弱,再加上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较少,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支持政策短期内难以惠及,在产业结构继续调整过程中,部分区域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恶化。 记者梳理发现,近一年来,除了上述两家银行外,山东博兴农商行、济南农商行、河南伊川农商行等多家银行也因无法提供年报信息,被信用中介机构延迟披露评级报告等。 去年1月份,中诚信国际公告称,将终止对平遥农商行的主体及债项信用评级,并将不再更新该行的信用评级结果。“对平遥农商行不定期跟踪评级过程中,多次以电话、邮件以及业务联系函等形式请平遥农商行提供材料,而该行始终未能提供。”中诚信国际称。几天后,因山西运城农商行不配合提供评级材料,中诚信国际也决定终止对其信用评级。 此外,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至少已有6家中小银行主体长期信用等级遭评级机构下调,分别是贵州乌当农商行、长春发展农商行、山东阳谷农商行、山东烟台农商行、吉林蛟河农商行等。 “为增强银行保险机构风险抵御能力,2020年采取了很多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二级资本工具、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在不同的市场、通过不同的渠道补充资本。另外,推进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特别是地方性银行的资本金,目前这个工作还在进行之中,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银行资本实力大为增强。我们通过增提拨备增强银行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处置不良的时候,动用了一些拨备,同时也加大对拨备的提取,夯实银行应对风险的基础。”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近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当下,部分中小银行经营压力上升,合并同样是化解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1月27日辽宁省政府网信息显示,近期,辽宁省政府常务会议称,通过申请新设组建一家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合并省内12家相关城市商业银行。
作为持牌金融机构,背靠商业银行或厂商等股东背景,金融租赁公司信用评级往往极其稳定,甚至只升不降。 大股东违约、巨额资金被占用、同业借款大规模逾期、流动性管理压力上升……西藏唯一一家金融租赁公司评级再度下调。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联合资信日前决定下调西藏金融租赁(下称“西藏金租”)主体及相关债项信用等级,其中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此前,联合资信已分别于2020年1月、7月连续下调西藏金租评级,并持续将西藏金租及其发行的两笔债券列入可能下调信用等级的评级观察名单。 这在金融租赁行业颇为罕见。作为持牌金融机构,背靠商业银行或厂商等股东背景,金融租赁公司信用评级往往极其稳定,甚至只升不降。 评级连续遭下调 据联合资信公告,经过近期对西藏金租的现场访谈,发现后者仍面临大股东违约、资金被占用、同业负债业务大规模逾期、流动性管理压力上升等问题。具体而言: 一是西藏金租单一最大股东东旭集团债务重组仍在推进过程中,已无法对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且对公司的业务发展、融资环境等方面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二是西藏金租在东旭集团财务公司的63.17亿元定期存款仍无明确归还计划,公司可供经营活动支付的货币资金短缺。 三是西藏金租同业负债业务逾期规模较大且部分业务已进入司法诉讼程序,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 四是西藏金租将于2021年8月对一笔30亿元金融债还本付息,并支付另一笔20亿元金融债利息,目前公司日常租金回流及中间业务收入无法对债券本息实现有效覆盖,且全额偿付债券本息的资金来源尚不明确。 另一方面,联合资信认为,基于《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及公司章程中关于流动性支持,以及资本金补充条款的规定,除东旭集团外,西藏自治区投资公司、西藏银行等其他主要股东仍有向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和补足资本金的义务;与此同时,西藏金租目前仍有一定租金回流收入且高管层保持相对稳定。 综上,联合资信决定将西藏金租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下调至BBB,将“18西藏租赁债01”、“19西藏租赁债01”信用等级下调至BBB,同时将西藏金租及发行的两笔债券列入可能下调信用等级的评级观察名单。 此前,联合资信已于2019年底将西藏金租列入可能下调信用等级的评级观察名单,并在2020年1月、7月连续下调西藏金租主体及相关债项信用等级,后者主体长期信用等级由AA+连续降至A+,评级展望为负面。 这种情况在金融租赁行业颇为罕见,因为作为持牌金融机构,背靠商业银行或厂商等股东背景,金融租赁公司信用评级往往极其稳定。 一个直接数据是,2010年以来,合计有40家金融租赁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超过160只金融债,除西藏金租外,合计7家公司评级获上调,32家保持稳定,且维持较高评级。 激进扩张“后遗症” 成立于2015年的西藏金租,是西藏唯一一家金融租赁公司,最初注册资本只有10亿元,东旭集团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47%。 自开业以来,西藏金租就以“高举高打”的激进风格为市场所知,无论是注册资本、资产和融资规模增速都显著高于整个金融租赁行业。成立仅10个月,西藏金租资产规模即突破百亿,随即完成大规模增资,将注册资本增至30亿元。到2017年末,公司总资产已经突破200亿元,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67%,居业内领先水平。 2018年,西藏金租开始为市场所熟悉。其中,公司获评主体及债项长期信用等级AA+,并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完成30亿元金融债发行;另外,公司还完成二轮增资,以50亿元的注册资本排名行业前列。 这一年,得到资本补充,资金渠道更加通畅的西藏金租资产规模大增135%至近500亿元,实现从小型金租公司到中型金租公司的跨越。但与此同时,公司短期同业借款、长期负债大规模增长,高企的负债成本也对利润造成侵蚀,全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增86%,净利润增速却不到10%。 2019年,西藏金租经营状况急转直下:一方面,过度依赖短期批发融资支持长期租赁业务,由此带来的资产期限错配及再融资风险爆发,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作为公司单一最大股东的东旭集团已实质性违约,西藏金租在东旭集团财务公司的63.17亿元定期存款按期回收也存在不确定性。 据工商信息,2019年底以来,东旭集团持有的西藏金租48.5%股权已被多家法院轮番冻结。此外,东旭集团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集团巨亏310亿元。 数据显示,西藏金租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三成以上,净利润却不到0.3亿元,同比跌去96.2%。与此同时,审计机构因无法判断公司五级分类的恰当性、计提损失准备金额的准确性,对这份年报出具“保留意见”。 截至目前,西藏金租尚未披露2020年度经营业绩。不过该公司年度工作总结会称,各部门在业绩承压背景下,仍较好地完成了自身工作,但各中心业务发展参差不齐,部分部门业绩完成情况不及预期。
一定要活水,有退出机制。 1月13日,为健全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监管制度体系,强化分类监管,推动消费金融公司持续健康发展,银保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监管评级结果将分为1级、2级(A、B)、3级(A、B)、4级和5级,评级结果数值越大表明机构风险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 银保监会表示,《办法》的发布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规制,为强化分类监管提供了制度支撑,有利于提升监管工作效能,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强化风险防控,发挥特色功能,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办法》的出台是利好消息。一方面,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方式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引导机构合法合规运营,监管效果更好;另一方面,优质的消费金融公司在开展业务和融资方面更具优势,评级不佳的机构也有了可依据的退出机制。 评级越高则风险或问题越大 据了解,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要素共5项:公司治理与内控、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专业服务质量、信息科技管理,各部分权重占比分别为28%、12%、35%、15%、10%。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等级和档次以评级得分确定。其中,评级得分由各评级要素得分按照要素权重加权汇总后获得;评级要素得分为各评级指标得分加总。每一项评级要素满分均为100分。 根据《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得分满分为100分,根据具体评级得分,分为1级、2级(A、B)、3级(A、B)、4级和5级,数值越大表示机构风险或问题越大,需要监管关注的程度越高。其中,1级是90分(含)以上;2级是70分(含)至90分;3级是50分(含)至70分;4级是50分以下,5级是无法正常经营。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表示,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是近几年有效实施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事实上,银行、保险、信托、券商等金融细分行业都有相关的监管评级办法。作为持牌经营的金融行业,消费金融行业需要出台这样的管理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发生重大案件、存在严重财务造假、被给予重大行政处罚或监管强制措施的,应区别情形确定是否采取评级下调措施,且监管评级结果应不高于3级。同时,监管机构认定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其他重大风险问题、足以影响监管评级结果的,可视情节轻重决定下调措施。 此外,《办法》对于评级程序做出详细的规定。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分为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初评、银保监会复核、反馈监管评级结果、档案归集等环节。按照属地监管原则,银保监会省级派出机构负责审定所辖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初评结果。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评价期间为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监管评级工作原则上应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 “这意味着新成立消金公司可拥有一定的缓冲期,消金行业合规工作将变得常态化”,消费金融行业专家苏筱芮表示,2020年消费金融牌照迎来了“开闸期”,而2021年则会迎来“规范期”,宏观审慎、分类监管成为近年来金融监管的工作风格,此次《办法》的颁布,有利于防范“劣币驱逐良币”风险,对消费金融公司扶优惩劣。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金融行业从公司数量和行业规模上都较为成熟,需要通过细致的评级体系进行监管。针对行业分化的情况,监管部门对不同级别的公司采取不同的监管行动,使得监管更具针对性,监管效果更好。 针对性监管促进合规经营 既有评级,必然强化监管评级结果运用。监管评级结果是监管部门衡量公司经营状况、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程度,以及制定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采取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实施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准入事项的参考因素。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是利好消息。网贷整治让消费金融牌照更加吃香,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互联网公司开始申请牌照,以后很可能成为城商行和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越来越多,有评级做管理和评价,对真正有实力、踏实做业务、稳步发展的消费金融公司是利好。比如,银行给消费金融公司授信,就可以差异化定价,优质企业融资成本可能会更低。” 《办法》要求,监管人员应当根据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深入分析风险及其成因,制定每家消费金融公司的综合监管计划,明确监管重点,确定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的频率、范围,督促公司对问题及时整改并上报整改落实情况。 如,监管评级为2级的消费金融公司,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或风险,可保持一定的现场检查频率,原则上每三年至少开展一次现场检查。监管评级为3级的消费金融公司,表明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较为严重,整体风险管控能力较弱,原则上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现场检查。 黄大智表示,通过得分和评级,消费金融机构能够更明了监管导向以及自身不足,有利于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合法合规、更加稳健。与此同时,评级也将成为对消费金融机构业务规范性和风险性的重要评价基础,评级越好越能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消费金融机构而言,监管评级与其未来资源获取有极大的相关性,关系到机构在同业业务、市场业务拓展速度及规模、品牌声誉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评级为5级的消费金融公司,表明风险程度超出公司控制纠正能力,公司已不能正常经营,应责令提交合并、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救助计划,或依法实施接管;对无法采取措施进行救助的公司,可依法实施市场退出。 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就像员工管理一样,一定要活水,有退出机制。消费金融市场有一些比较乱的现象。从营销到利率到催收,确实需要规范。” 于百程指出,“一方面,对运营较好的公司是一种证明。当下大众对消费金融行业负面印象比较多,比如投诉多、催收等。有了评级制度后,就不会把某些负面放在没有这些负面的公司身上,甚至是扩大到整个行业。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消费金融公司合规运营,积极应对。” (作者:边万莉 编辑:林虹) (编辑:文静)
目前,2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保险业超过70%的资金,资产管理规模近15万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同时,各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机构性质、管理风格、受托规模、投资能力以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吸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分类监管相关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实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评级制度,并根据评级结果在市场准入等关键领域对评价表现不同的保险资管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机构面临五个维度考验 依据《办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包括公司治理与内控、资产管理能力、全面风险管理、交易与运营保障、信息披露五个要素。 具体来看,公司治理与内控主要评估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以及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有效性的情况;资产管理能力主要评估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以及服务保险保障、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的情况;全面风险管理主要评估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及识别、计量、监测、预警、报告、防范及处理各类风险的情况;交易与运营保障主要评估交易运营能力建设、信息治理以及信息技术系统对投资管理业务支持保障的情况;信息披露主要评估公司依据监管要求和协议约定报送或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监管评级体系充分突出了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特点。“一是注重长期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纳入了大类资产配置、产品发行管理、长期投资考核、薪酬递延机制等细项指标。二是定位于资管机构服务质量,用保险资产受托目标达成度、管理业内外资金规模等指标衡量公司的市场化竞争力,评估服务保险保障情况和在国内金融市场的贡献度。三是着眼于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树立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最佳实践、明确行业标准,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四是增加评价指标的包容性和平衡性,考虑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个体差异较大,在服务第三方保险资金指标、信息系统资源投入等指标设计上,按照行业排名和相对占比两项孰高原则进行评分。”上述负责人表示。 《办法》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满分为100分,以上5个要素分别为20分、30分、25分、15分和10分。另外,银保监会可在监管评级得分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监管掌握的相关情况,按照调整项明细对评级情况进行修正,形成监管评级结果。 依据得分情况,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将分为A、B、C、D四类。其中,监管评级最终得分在85分(含)以上为A类,70分(含)至85分为B类,60分(含)至70分为C类,低于60分为D类。 评级结果影响监管方式 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施监管评级制度,其目的就在于借助评级形成正向激励,促进机构强化合规经营意识,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奖优罚劣”的监管导向也在上述评级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办法》显示,银保监会专门设置了调整项指标。一方面,对于被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被交易市场及自律组织采取纪律措施的机构相应扣减一定分数,对于出现特别重大风险事件的机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定为D类;另一方面,将业外资质、资产管理规模、服务业外资金、单位管理资产利润率等列入加分项,鼓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和“专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经营公司发展。同时,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 监管评级制度实施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评级结果不仅将作为衡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依据,同样也将会成为监管部门制定监管规划、配置监管资源、确定监管方式方法的主要依据。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监管评级结果主要用于银保监会日常监管,由银保监会以“一对一”方式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通报,各公司不得将其用于商业宣传。银保监会将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对不同类别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差异化对待。一方面,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强的公司,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定期监测各项监管指标,通过会谈和调研等形式,掌握最新的风险情况,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业务审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另一方面,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公司,给予持续监管关注,在业务上做“减法”,必要时依法采取暂停业务资格、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等审慎监管措施。 举例来说,除了对获评A类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产品发行和创新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外,对于获评D类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考虑到其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弱,存在较多问题和缺陷,可能影响其持续经营,个别公司潜在风险可能超过其承受范围,监管部门应当给予持续监管关注,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依法限制其高风险业务,督促其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状况、降低风险水平,必要时依法采取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等监管措施。 据悉,《办法》自发布之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为试运行期,在这期间,暂不根据监管评级结果采取监管措施,此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将以一年为周期开展,评价期间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涉及的财务数据、经营数据以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为准。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评级结果与监管政策衔接,加强评级结果运用,确保分类监管措施切实落地,维护监管评级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
2020年,疫情阴霾之下,尽管房地产市场在年初因停工停业等面临一定冲击,但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场快步复苏,整个行业在全年仍保持较高的韧性,土地、新房、二手房市场交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资本市场方面,根据富途行情数据,截至12月31日,港股内房股板块收跌19.34%,跑输恒生指数3.4%的跌幅,同期A股房地产板块跌10%大幅逊于沪深300指数13.87%的累计涨幅。从当前市场观点来看,房地产板块处于估值底部区间已是市场共识,就压制估值的因素而言,政策调控带来的不确定性仍是主因,近年来房住不炒的调控大背景以及“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行业经历了一系列政策的打压。展望后市,政策底以及情绪底逐步形成,地产板块已步入配置窗口。 目前市场上估值低的地产股并不少见,投资人可适当关注以下几条主线:其一,业绩释放预期强且具备成长性的房企,主要可从跨过千亿门槛并具有一定业绩惯性房企中寻找机会。其二,财务稳健,经营质量持续得到验证的房企,在融资新政背景下有望获得估值溢价。 基于上述判断标准,笔者关注到中国奥园(3883.HK),该公司2018年晋升千亿俱乐部,近两年在规模上仍然保持稳健的增幅,而步入后千亿时代,其整体的经营质量也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带来业绩与估值的共振。 2020年,中国奥园逆势实现1540亿元的整体销售业绩(未经审计),其中,业绩公告显示其房地产板块全年合约销售额约1330.1亿元,而非房板块业绩则完成约210亿元。考虑到疫情的特殊背景,不妨再具体结合实际情况看看公司的投资机会所在。 1、后千亿时代稳步增长,疫情之下彰显抗周期经营能力 随着新的一年到来,中国奥园也公布了其年度销售表现,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公司实现合约销售额1330.1亿元,同比增长12.7%。从行业来看,2020年,45家典型房企中,有4家千亿房企全口径销售额为负增长,行业进入降速求稳甚至无增长通道的特征明显。 反观中国奥园,在整体市场不佳的大背景下,仍然展现出了步入千亿后时代的增长惯性,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抗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司强大的经营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印证。 洞察行业发展方向,踏准市场周期,顺势而为,中国奥园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下,加快扩张步伐,其用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积极拓展布局版图,一方面广积粮,在土储端持续发力,另一方面高筑墙,积极打造区域深耕能力和产品力。 从土储层面来看,在2020年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国奥园仍然保持着积极的纳储节奏。数据显示,仅上半年中国奥园就新增44个项目,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新增可售货值达到832亿元。下半年,中国奥园又相继在广州、漳州、东莞、南宁、襄阳等多个城市斩获优质地块。 其中,城市更新是中国奥园下半年的拿地亮点,9月25日,中国奥园正式成为东莞石美茶叶小镇旧村改造项目实施主体,项目预计可售建面约15万平方米,可售货值约35亿元。9月28日,中国奥园携手恒基成功摘牌广州番禺氮肥厂旧厂改造项目,项目预计可售建面约30万平方米,可售货值约126亿元。10月,中国奥园成功获取东莞清溪镇城市更新项目及东莞万江区城市更新项目,预计可售货值分别约16亿元及22亿元。伴随房地产存量时代的到来,中国奥园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持续发力,不仅顺应了行业趋势,同时也为其稳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7月份公司还完成收购奥园美谷29.99%股份,开拓了资产包拿地的新模式,这亦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奥园经营的灵活性与优越性,有力保障了企业持续的规模增长和良性发展。 截止2020年上半年末,中国奥园共拥有317个项目,分布在90个境内外城市,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达4874万平方米(权益比78%),总货值达5015亿元。同时,公司拥有逾 50 个不同阶段的城市更新项目,并有40多个项目在稳步推进中,预计额外贡献可售资源约6587亿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占95%。倘若计入城市更新项目后,总货值达11602亿元,足够未来4-5年发展。 就区域深耕而言来看, 2017至2019年,中国奥园完成“布局—聚焦—深耕”三步曲,由区域性房企成长为全国性规模房企。2020年,中国奥园步入深耕2.0阶段,致力于以区域公司为据点持续深耕所在城市群,进一步提升一二线重点城市占比,并设定令更多城市进入当地销售TOP10/TOP20。 截止目前,中国奥园已经实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全覆盖,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华南、中西部核心区、华东、环渤海区域等四大核心区域。随着公司版图的扩充,区域间的资源调配,协同能力不断加深,以及高毛利率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转化,相信也将更有助于其整体经营质量迈向更高的水平。 最后,从产品力层面来看,秉承“构筑健康生活”的品牌理念,2020年疫情环境下,尤其是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催生了消费者对健康建筑的关注,而中国奥园打造的健康理念与之不谋而合,令其产品更加受到了市场的亲赖,一众项目的推出获得劲销。优质的产品推升了去化率,保障了中国奥园持续健康的现金流。 2、企业升级换挡,负债端指标持续优化估值切换可期 尽管规模冲刺增速表现十分惊人,不过中国奥园整体的财务表现仍然处在稳健可控的状态。 以行业普遍关注的净负债率来看,在高速增长的2016-2018年间,中国奥园净负债率始终维持在50-60%间,而2019年末公司净负债率达到74.9%。 2020年,三道红线政策横空出世,而一向稳健运营的中国奥园仅触线一条。根据中国奥园半年报数据,除剔除预售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以上市合并口径轻微超标,为80.85%,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均在红线以内,分别为79.8%和1.5。 结合行业情况来看,根据此前天风证券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一份研报数据,在57家主流A股上市房企中,同时踩中“三条红线”的房企有16家,均未踩中的仅有5家,其中3家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还接近70%,处在踩线边缘。由此可见,三道红线新规之下,未来有着稳健财务表现的房企将更受到市场亲赖,而行业集中度提升下,房企间的洗牌也将加速,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的机会也将更为明朗。 总体而言,中国奥园整体应对三道红线调控压力不大,仍然有充足的改善空间。考虑到公司步入后千亿时代,更加注重规模与负债的平衡,以及经营质量的不断释放,其财物的稳健性还将有望进一步得到夯实,在企业成功升级换挡之后,其估值也将有望迎来跃迁。 此外从国际评级机构的最新评级来看,中国奥园的稳健财务表现也进一步得到确认。2020年10月底,公司获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将其企业信贷评级由“BB-”调升为“BB”,评级展望为“稳定”。对此,惠誉不仅认为公司有着良好的财务纪律,综合杠杆率可控,同时还指出,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奥园已售未结的合同销售保持健康的毛利润率,将支持未来两年的盈利表现。其预计,中国奥园位于高能级城市的城市更新项目将在2020年至2023年进入收获期,进一步优化土地储备,有助保持销售增长,降低政策影响。而早在2020年4、5月,中国奥园也分别获标普及穆迪重新确认信贷评级及“正面”评级展望。 另外,在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奥园还完成了多项境内外融资,优化债务结构,展现了其畅通的融资渠道和持续推进降杠杆、优化债务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面。 3、大行积极看多,内部人增持彰显配置价值与时机 梳理近期投资机构的评级,中国奥园相继获得中银国际、富瑞、瑞信等多家大行的看好。 其中11月30日,中银国际发布大行报告,首次覆盖中国奥园,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看高至12.71港元,较当前7.54港元仍有69%的升幅空间。 而在11月中旬,在富瑞发表研究报告,维持公司“买入”评级,并上调目标价至14.5港元。其指出,相比中国奥园在2020至2021年股息率达11%至14%,投资者或低估了公司的增长潜力和健康的财务状况,中国奥园稳健的财务状况和强劲的盈利增长将支持股份在接下来几个月重估, 此外10月16日,中国奥园还获德银重新覆盖,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2.9港元,德银认为,中国奥园的多元化拿地有助稳定利润率,城市更新项目转化进入收获期。其特别提到,得益于“快速开发,快速销售”的开发策略,中国奥园2016-2019年合同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随着项目顺利交付,强劲的合同销售表现将转化为2020年及之后的盈利,并预期利润率保持稳定。 瑞信此前亦将中国奥园目标价由11.6港元上调至12.2港元,评级维持“跑赢大市”。 机构一致看好的同时,公司内部人也在加码增持为市场投出信心票。2020年4月和6月,中国奥园董事局主席郭梓文及公司执行董事陈嘉扬先生分别增持中国奥园100万股股份及35万股股份;而在11月5日、6日公司郭梓文合计增持中国奥园280万股股份。 不论是外部专业机构,还是公司管理层,均向外界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而结合公司当前估值情况来看,中国奥园动态PE仅为4.4倍,PB1.2倍,无论是对比过往还是行业同梯队,均处在低估水平。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后续整个房地产板块筑底反转,中国奥园凭借其不断释放的成长性以及优异的财务表现,将大概率在行业估值修复行情中取得优于行业及同梯队的表现,并收获超额收益。
摩根士丹利称,价格仍是白酒行业2021年的关键因素,且料由领导品牌决定,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五粮液(行情000858,诊股)和古井贡酒(行情000596,诊股)为行业首选。 分析师Lillian Lou等在报告中指出,行业在今年上半年将保持弹性,特别是一季度旺季,来自需求、渠道库存的积极反馈等料继续支持白酒股的股价表现。维持对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超配评级,因更强的定价能力和防御能力,目标价分别为2188元和330元。 在次高端中看好古井贡酒,预计其将能在国内安徽市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目标价311元;下调洋河股份(行情002304,诊股)评级至低配,因预计市场已经反映了公司基本面拐点,但竞争依然存在,目标价198元。
12月28日,首家在华展业的外资独资评级机构标普信评再迈出一步,评出首单非金融企业的主体评级——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建丝路”)获Aspc评级(最高评级为AAAspc),展望为“稳定”。该企业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建股份”)全资子公司。 “这个评级是外资评级机构的第一个公开企业主体评级,而且还是非AAA评级,早前评的更多是例如工银租赁(AAAspc)等金融机构,”接近该评级机构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一般中位数是BBBspc,即发行人在经济和外部环境未发生极端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在未来两年左右具有相对稳定的信用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标普信评的评级符号后有“spc”的后缀,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标普全球评级体系,在中国境内使用的评级方法论是该机构定制的,但“Aspc”并不能简单类比境内的“A”评级。 中建丝路获A评级 通过分析评级报告可以发现,中建丝路的评级基准实则为BB+,但在调整项中,外部影响为+6,再加上其他的调整项目,最终该企业获得了A的评级。所谓的外部影响,也是标普信评为中国境内市场所设计的定制化标准的一部分。 标普信评认为,中建丝路的业务状况尚可,Aspc的评级反映了其严格的投资纪律和投资决策流程、较高的项目投资质量和项目所在地区较好的综合实力。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于管理费、施工利润和投资收益。公司投资资金主要依靠PPP项目贷款融资满足,管理费和工程利润形成部分投资资本金,并对项目还本付息形成补充。截至2020年9月末,公司控制的在执行PPP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金额约400亿元。此外,尚有参股PPP项目共计2个。中建丝路所有投资项目均需通过中建股份实质性审批后方可实施,严格的投资纪律保障了项目质量。公司所有控制的PPP项目均纳入财政部项目管理库,政府回款或可行性缺口补助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就财务风险而言,标普信评认为整体风险可控。公司的项目全部处于建设期,预计随着建设的持续推进,公司杠杆率将稳定在现有较高水平,但公司EBITDA与项目回款合计对于利息的覆盖率相对较好。不过,中建丝路全部项目处于建设期仍需持续投入资金,未来杠杆率将保持较高水平。这些项目运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全部项目集中在单一地区也构成一定的集中度风险。 就调整项而言,补充调整的下调主要反映标普信评认为公司所有项目均集中在西安市,存在一定的集中度风险;外部影响则是主要的加分项,鉴于公司是中建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建股份深耕西北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执行者,且中建股份潜在信用质量较强,标普信评预计中建丝路在未来继续承担这一功能。 “中建股份对子公司投资运营和财务方面的严格管理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松动,这将强化两者的连接,使中建股份可及时掌握公司情况并在极端情况下提供及时的支持。同时我们认为中建股份目前无出售或剥离公司的计划。子公司对中建股份的重要性高。”报告称。 外资的A评级有何含义? 与本土机构的评级相比,外资评级机构给出的A评级反映了什么样的企业资质? 事实上,通过观察标普信评的1200家大企业潜在主体信用质量分布可以发现,BBB为中位数,相对于较少给出AA以下评级的国内评级机构,标普信评的BBB评级并不意味着企业资质差,而是在不发生极端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能在未来两年保持较稳定的信用表现。中建丝路的A评级比较靠前,在其之前还有5个子集,即AAA、AA+、AA、AA-、A+。 申万宏源此前的分析指出,根据大约的对比和估计,国内债项评级为AAA的债券主要对应穆迪的Aa到Ba(标普全球评级的AA+到BBB)。该机构提及,中期来看,引入外部评级具有强烈的信号意义。监管层会继续推出规范国内评级的措施,这无疑会使我国评级越来越贴近海外评级标准,评级虚高集中的情况会有所转变。相对而言,海外评级机构显示出较低的风险偏好,在定价方面会拉大国内的信用利差,拉开国内评级的区分度。 不过,外资评级机构在中国的挑战仍然较大。记者此前报道,一直以来,监管机构以外部评级为依据做了很多业务指引,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发行人的“AAA执念”。例如,交易所债市推出的储架发行,仍然要求发行人的外部评级达到AAA或AA+的评级标准。这都可能导致评级虚高,或致AA+以下的企业被拒在债市大门之外。 未来,一方面,希望外资评级机构对中国信用债市场可以有更全面的覆盖,另一方面也需要监管机构继续规范国内评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