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汇率周期的基础是统一基本概念 今年6月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止跌回升,到10月16日,中间价累计升值了约6%。而早在9月初,人民币才升值4%左右时,就有人抛出了人民币进入汇率(升值)新周期之说。这在市场引起一片哗然。然而,现在大家更多争论的是人民币会升值还是会贬值,而忽视了一个更加基础性的问题,即什么才叫“汇率周期”?而这才是讨论问题的起点。 不是每一波升贬值都能够被称之为“汇率周期”,相信大家对此不会有大的分歧,只是对于“汇率周期”的概念可能会见仁见智。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为经济衰退,股市涨跌20%以上是技术性牛市或熊市,汇率贬值超过20%就是货币危机。这些概念大家都很接受和认可,也是讨论相关问题的基础。但遗憾的是,理论界似乎对于“汇率周期”却没有过统一的、严谨的定义。 经济周期或商业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显然,汇率升贬值的交替出现也就是汇率周期。但正如按四阶段论划分,复苏与繁荣属于经济扩张(上行)阶段(或周期),衰退与萧条属于收缩(下行)阶段(或周期)一样,汇率升值阶段也被称为升值周期,贬值阶段是为贬值周期。 与实体经济存在价格粘性不同,作为资产价格,汇率超调是其重要金融特征,升贬值的交替变换频繁。如果每一次变换都当作一个周期进行研究,理论价值并不大,故汇率周期宜取持续一段时间、累积一定幅度的汇率升贬值作为研究对象。但这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只有经验值。下面以美元和日元汇率周期为例,探讨相关经验。 美元正在经历七十年代以来第三轮升值周期 19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汇率自由浮动以后,美元指数经历了三次大的升贬值周期,分别是:1971年1月至1980年6月,持续114个月左右,美元指数下跌29%;1980 年7 月至1985 年2 月,持续56个月左右,美元指数上涨87%;1986年3月至1995年3月,持续109个月左右,贬值49%;1995 年4月至2002 年1月,持续70个月左右,升值46%;2002年2月至2011年3月,持续110个月左右,贬值39%;2011年4 月至2016 年12月,持续69个月左右,升值42%(见图1)。 从美元升贬值的周期看,一个是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升值周期平均为五年多时间,贬值周期平均为九年多时间),另一个是调整的幅度足够大(累计升值幅度平均约为60%,贬值幅度平均约为40%)。在每个大周期中,不排斥美元指数出现回落或反弹的反向调整,但一般持续的时间较短,并且每次调整都不会有超过本轮升贬值阶段的低点或高点,不改变汇率升贬值的总体运行趋势。 图1:美元指数(1973年3月=100) 资料来源:WIND;中银证券注:美元汇率指数是间接标价法,数值上升代表升值,下降代表贬值。 需要指出的是,美元指数在2016年底2017年初突破100,创下本轮升值周期的高点后,尽管2017年全年跌了将近10%,但今年3月底4月初受新冠疫情冲击又再次突破100。因此,现在最多只能说美元处于本轮升值周期的尾声,至于是否已进入新的贬值周期,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未来美元指数升破2016年底高点的话,则始于2011年初的本轮升值周期还可能会延续。 日元汇率周期也呈现类似特征。1975年以来,日元兑美元汇率经历了几个明显的周期,分别是:1975年10月至1978年10月,持续37个月左右,升值72%;1978年11月至1982年10月,持续48个月左右,贬值37%;1982年11月至1995年5月,持续151个月左右,升值233%;1995年6月至1998年7月,持续38个月左右,贬值42%;1998年8月至2012年9月,持续170个月左右,升值85%;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持续34个月左右,贬值38%。此后,日元汇率2015年8月至2020年7月最多升值了19%,但由于升幅较小,并非典型的升值周期(见图2)。 图2:日元兑美元汇率走势(单位:日元/美元) 资料来源:日本央行;WIND;中银证券 注:日元汇率为直接标价法,数值变小代表升值,变大代表贬值。 相比较而言,日元升值周期的持续时间(平均为6年多时间)和升值幅度(平均为130%)均长于或高于美元周期,日元贬值周期的持续时间(3年多时间)和贬值幅度(平均为39%)则均略短于或低于美元周期。 当前人民币汇率仍在本轮下跌周期中面临方向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先跌后涨再跌三个大的升贬值周期,分别是:1981年1月至1993年12月(汇率并轨前夕),是贬值大周期,持续156个月,累计下跌了82%;1994年1月(汇率并轨)至2014年1月,转入升值大周期,持续145个月左右,升值44%;自2014年2月至2020年5月则是本轮贬值周期,持续了64个月左右,贬值16%(见图3)。 图3:改革开放以来即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单位:元人民币/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WIND;中银证券注:(1)汇率并轨前,即期汇率为官方汇率;(2)汇率并轨后,即期汇率为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价;(3)人民币汇率为直接标价法,数值变小代表升值,变大代表贬值。 其实,2017年初至2018年3月底,人民币汇率也有过一波持续15个月、累计10%的升值。但没人将其称为人民币升值周期,一个原因是这波累积升幅较小;另一个原因是后期汇率继续走弱,继去年8月初破7之后,到今年5月底更是跌至7.20附近,创下了2008年3月以来的新低(见图4);再一个原因是,这波升值与市场外汇供求无关,而主要反映了中间价报价机制中美元指数走弱和逆周期因子调节的作用。 显然,今年6月初至今为时4个多月、累计上涨6%的这波升值,就更谈不上升值周期了(见图4)。一方面,境内人民币汇率年内的高点比2018年3月底的高点还低了6%以上;另一方面,鉴于内外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较多,不排除后期人民币汇率仍有可能跌破7,甚至可能会有年内的新低。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则本轮人民币贬值周期还可能进一步延长。 图4:2014年底境内即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单位:元人民币/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WIND;中银证券 这并非是中国的特例。如前所述,由于外汇市场经常处于多重均衡状态,目前的美元走弱和日元走强,究竟是老周期下的波段调整,还是新周期的缓慢启动,事前只能是猜测。而任何猜测,都只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2014年之前的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大周期,持续时间动辄就是十数年,主要是因为当时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人为拉长了每个周期。如1994年初汇率并轨以来,1998至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和2008年底2009年初全球金融海啸初期,人民币汇率均遭遇贬值压力,但当时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或主动收窄人民币汇率波幅,故市场汇率并未显性反映贬值的压力。 然而,2015年“8·11”汇改,尤其是去年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提高、灵活性增加,在均衡合理水平上呈现人民币汇率升贬值交替出现、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在此背景下,要判断汇率周期的话,应该是升贬值持续的时间较长且累积的幅度较大。 借鉴前述美元和日元汇率周期的经验,并参考货币危机的定义,这波人民币汇率从前期低点反弹20%以上(即升破5.8或至少应该升破汇率并轨以来的高点6.0),似乎才能够被称之为升值新周期。否则,就只是在多空交织因素作用下,人民币汇率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的宽幅震荡行情罢了。而从境内外机构的预测看,迄今为止,罕有关于人民币近期会升破6.0的激进预测(表1)。到今年底,大部分预测值落在6.6到6.7,明年底为6.5到6.6,较今年5月底的低点将反弹7%~10%。 表1:部分境内外机构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单位:元人民币/美元) 资料来源:笔者自行整理;中银证券 如果未来一两年人民币汇率累计涨幅不到10%,就实在不值当市场兴师动众。这与其说是升值新周期,还不如当作波动新常态。当然,即便有人愿意将这种小幅的持续升值当作新周期,这种升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有限,也不值当大惊小怪。 我们要尽力避免的是,一致性预期下可预见的渐进式升值,以及短期内汇率较大幅度的快速升值。前者会刺激无风险套利资本流入,积累货币错配,埋下资本流向逆转隐患;后者容易形成汇率超调,刺激产业空心化、资产泡沫化,加剧经济金融体系脆弱性。
发生了什么?创下15年来最大单日涨幅!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涨近700点…… 央行日前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自今日(2020年10月12日)起正式执行。 12日早间,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掉头大跌,一度跌近500点。不过,在岸汇率方面,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大涨670点,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即期汇率小幅低开后走势平稳。 4个多月升超5000点。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之际,央行出手释放重要信号,但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会因此改变吗? 央行出手 离岸人民币一度大跌 央行突然出手,市场震动。 12日亚市早盘,离岸人民币急跌,随后跌幅有所收窄。Wind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日11:08,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7200,较前收盘价跌293点。稍早,离岸人民币一度跌至6.7400元,跌近500点。 上周六(10月10日),央行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央行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下一步,将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此次下调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率,正值5月末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之际。今年三季度,人民币汇率走出10年来最强单季走势,当季离岸人民币大涨4.05%,在岸人民币大涨3.72%。 政策出台前一天,即10月9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双双升破6.7元关口,创下2019年4月以来新高,其中,在岸人民币补涨近1000点,离岸人民币一度升破6.68元。 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源自央行在2015年9月出台的《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其中要求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暂定为20%。外汇风险准备金冻结期为1年,利率暂定为零。 2015年至今,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经历了上调至20%(2015年9月)到下调为0(2017年9月),再上调至20%(2018年8月),再下调为0(本次)的四轮调整。整体上看,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对外汇市场的逆周期调节意图十分明显,基本上是: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预期)大时上调,升值压力(预期)大时下调。 业内人士评价,央行此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信号意义明显。 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称,下调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说明央行不追求趋势性升值。 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张继强团队称,这表示央行不希望看到人民币持续快速升值,希望通过调整外汇准备金率,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非持续单边升值)。 中间价继续大幅补涨 早间离岸人民币汇率走势或表明,央行新政策对市场交易者产生了影响。不过,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此举可能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但不会改变汇率运行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离岸人民币在稍早大跌之后趋于稳定,特别是在在岸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开出之后,还出现一波较快反弹。 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10月1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126元,创2019年4月24日以来新高;较前值调升670点,创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 此外,在岸人民币汇率早间低开后呈现小幅波动。Wind数据显示,1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开盘报6.7268元,较前收盘价跌133点,截至11:17,报6.7190元,跌55点,最低至6.7310元。目前,中间价、在岸价、离岸价基本回归一致。 市场人士称,12日美元汇率中间价基本符合预期,接近前一交易日在岸交易价格,属于正常“补涨”。 数据显示,10月9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16:30收盘价报6.7135元,当日23:30最后成交在6.7239元(12日中间价为6.7126元)。从这点来看,最新的中间价并没有进一步表现出往升值或贬值方向引导的特征。 下一步可能是调整逆周期因子 华泰证券张继强团队认为,人民币适度升值存在基本面基础,但过快升值容易引发羊群效应和反馈效应。该研究团队认为,本次政策更可能的是改变升值节奏和步伐,信号效应强过实质影响。逻辑上讲,外汇风险准备金上调对控制人民币贬值更为立竿见影,毕竟增加了交易成本,但下调为0更像是回归常态,仅能释放企业售汇需求。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人民币在积累了较大幅度升值后,可能短期偏震荡或者回调一些。如果看3-6个月的中期窗口,人民币汇率可能在目前基础上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因为就基本面而言,双顺差格局仍在,人民币仍可能因为基本面和外资流入等因素助推继续升值,到6.5-6.6元概率不低。 天风证券孙彬彬团队指出,央行将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下调至0,明确释放出央行不希望汇率过快升值的信号。如果外汇市场形成单边预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超越美元指数的大幅升值,央行可能还会继续干预,例如调整逆周期因子、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等。
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之后,10月10日,央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自今日(10月12日)起正式执行。 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的首个交易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跌破6.75关口。不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今日继续大涨670点,报6.7126。中间价此番升值为2019年4月23日以来最高,同时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 图源 / 中国货币网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在整个三季度走出了十年来最强的单季走势。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之际,央行此次出手释放了哪些信号?会否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img src=https://www.jinhaojiao.cn/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alt="" data-link=""> 通过下调风险准备金率平衡外汇市场供求 10月10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称,“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 2015年“8.11”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此后央行多次跟随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准备金率的具体水平。 央行曾解释称,要求金融机构按其远期售汇(含期权和掉期)签约额的20%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让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而计提风险准备。为满足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要求,银行会调整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 一般而言,当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时,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当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8月,央行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此次是两年多后,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再次恢复至0。 央行此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具有怎样的信号意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接受CF40研究部采访表示,“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一种逆周期资本流动调节工具。央行感受到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压力,并试图通过下调风险准备金率平衡外汇市场供求,稳定外汇市场价格。” 中间价上调或为补涨需求 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的首个交易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走低,双双跌破6.75关口。 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以6.7268开盘后,跌穿6.73关口,16时30分收盘报6.7358,较上一交易日跌223个基点。而在进入夜盘交易时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市场进一步走低,跌穿6.75关口,最低报6.7552,较前一交易日贬值超过400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接连跌破6.71、6.72、6.73、6.74和6.75关口,最低贬值至6.7556,较前一交易日6.6907的收盘价贬值超过600个基点。 市场方面普遍倾向于认为,短期看,央行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举措的情绪影响必然存在,人民币汇率短期或走弱,但当下人民币汇率本身仍以波动弹性为主。 不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大涨670点,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如何看待这种市场反应? 张斌表示,在岸和离岸两个市场的参与者有很大差异,监管当局发挥的影响也很不同。总体来看,海外市场对基本面反映更敏感一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此现象表示,“即使中间价于今日大幅跃升,从汇率的走势看还是相对平稳的,中间价今日一次性的变化,更多的是前期市场升值情绪的释放。” 在他看来,因为中间价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隔了周末之后,10月12日中间价在开盘后实现了一个补涨,基本符合假期后市场价格走势。一方面延续从5月底以来人民币走强趋势,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相对吸引力的动态变化。 经济基本面表现决定未来汇率走势 实际上,受美元走弱和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影响,今年5月底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在持续升值。6月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涨幅已高达近6%。 此时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会否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 “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改变太多。”张斌对此表示,此次人民币升值主要是经济基本面推动,是在当前弹性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升值。接下来人民币还会不会继续升值,主要也是看接下来经济基本面的表现。如果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一直都不错,会支持人民币进一步走强。 换言之,如果中国经济自身具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态势,国内和国际投资者的预期比较稳定,国内资金也更愿意留在国内,人民币对外资有很强的吸引力,人民币由此形成强势货币。反过来,如果预期趋弱,国内经济不好,企业找不到投资渠道,钱就更容易流出,人民币趋于弱势。 谈及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张斌分析指出,“这个要看接下来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走势对比,还要看市场情绪。” 他表示,有时候这两者很难完全分开,需要关注过度运用杠杆投机汇率变动收益的行为。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对资本流动的监管需要更细致,近期内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调子也不易放得太高。 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哪些层面的影响? 张斌分析认为,升值的影响很广泛,总体来看市场基本面主导的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发挥的是自动稳定器作用,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防范单边升值预期的最好方式是浮动汇率 总的来看,此时将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体现出央行希望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而非形成明显的单边升值或贬值的市场预期。 有市场机构指出,如果外汇市场形成单边预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超越美元指数的大幅升值,央行可能采用其他工具继续干预,例如调整逆周期因子、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等。 但在张斌看来,防范外汇市场形成单边升值预期,最好的方式就是浮动汇率,因为汇率的弹性本身就会消除这些单边升值或者贬值的预期。 “但是,有很多人担心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出现过度的升值,我认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经济对汇率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可以给汇率波动留下较大的单边升值或者贬值的空间。”张斌称,由此来看,央行还是应该尽可能的不要干预外汇市场。 此前张斌曾对此问题强调,“如果央行对人民币波动幅度容忍度太低,急于干预外汇市场,那就糟糕了。一旦干预,升值压力不能得到释放,可能就会像过去那样,形成单边人民币升值预期。这样,干预压力越来越大,央行越干预越被动,货币政策也被绑架,这方面我们过去有深刻教训。” 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最近常有朋友询问,人民币5月下旬以来的持续强势是不是与“国内大循环”战略有关。言外之意是,在新战略提出后,监管当局是不是在有意识地引导乃至主动拉升人民币。 朋友们的理由主要有二: 理由一:人民币升值的启动时间和“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时间十分接近。 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月23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人民币在5月28日开始止跌回升,与5月14日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双循环”和5月23日总书记再次强调在时间上非常接近。 理由二:因为出口不行了,所以才会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前提下,出口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自然会提高。 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细想一下,其实很牵强。 第一,“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出口不重要。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扩大内需的基本前提是老百姓钱包里要有钱,而且要在可预期的未来能够不断挣钱。所以要千方百计稳定就业、扩大就业。 而出口和就业的关系太密切了,商务部2014年的研究认为,与货物出口密切相关的就业岗位至少在1.2亿以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家每次都把“稳就业”和“稳外贸”放在一起。这么多人靠出口挣工资,如果出口垮了,国内消费市场会遭遇什么可想而知。 对于GDP增长而言,净出口的贡献的确已经很小。2019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仅为3%。但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17%。所以,将净出口对GDP拉动作用的降低等同于出口不再重要是不对的。 即使将来,随着我国内部市场的扩大,出口占GDP的比重继续下滑,也必须看到,这肯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出口的绝对规模可能继续上升,只是增速相比名义GDP低一些。 过去20年,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外贸产能,船大难掉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为了国内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政策层面肯定要尽可能地保护外贸行业的就业,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拓展国际市场。 总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要闭门造车,也不是要主动削减出口规模,更不是要主动放弃国际市场,所以也就和容忍人民币升值挂不上边儿,更不会因为提出“国内大循环”而刻意拉升人民币,这是自废武功。 第二,纵容甚至刻意拉升人民币对国内科技创新不是好事 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有不断的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创新中最根本的无疑是科技创新。如果没有蒸汽机、内燃机、计算机等重大科技创新,人类可能还在农业社会里徘徊。 所以扩大内需最终要落实到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上来,否则在中长期就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经济驱动力,也就谈不上扩大内需了。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谁?无外乎政府、大学、企业。其中企业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但请注意,科技创新是很烧钱的,而企业是逐利的。在汇率升值的环境下,国外的东西自然就显得便宜,如果能便宜地引进技术,国内创新的动力一定会下降。 假设某企业,使用国外的技术,每年付完1亿美元专利费和其他成本,税前利润还剩6亿人民币。假如汇率从1:6变为1:3,专利费的支出将减少3亿人民币,税前利润变为9亿人民币。但如果汇率从1:6变为1:12,专利费支出将增加6亿人民币,税前利润清零。 哪种情况会激发企业独立创新的热情?不言自明吧。 强调一下,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排斥引进技术,只要是对我有利的,能够减少我们走研发弯路的当然是能买尽买,能用尽用。但从激励创新的角度看,拉高汇率绝对是危害巨大。而创新起不来,国内大循环就是无源之水。 第三、资本外流压力会增大,恶化国内就业 汇率升值不但意味着国外的东西便宜了,同时也意味着在本国生产然后销往海外的难度增大了,这会增强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的动力。汇率升值本身也降低了去海外投资的成本,这可能对国内就业造成冲击。 以内循环为主首先是要尽可能稳定和扩大国内的就业,尽可能让企业在国内增加投资,而不是鼓励它们向外跑。 当然,对于正常的海外投资,特别是能够获取优质资源的投资,政府是没有理由阻止的。但在内需市场亟需扩张的背景下,恐怕政府不会有意地通过拉升汇率给自己找麻烦。 总之,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外需市场遭遇增长瓶颈是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主动放弃出口市场。 5月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与国际市场达成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的共识恰好在时间上重叠,是外汇市场情绪好转催生了人民币的快速攀升,与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提出并无必然联系。 一个基本事实是,年初以来,外汇市场的总体供求是大体平衡的,结售汇市场甚至是小幅度顺差的。春节之后人民币的大幅贬值行情源自疫情冲击导致的信心恶化,而非基本面的全面恶化。当信心好转,汇率自然会回调。 以五月末人民币贬值势头逆转为起点,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币从7.17一路攀升,直至逼近6.70。但如果我们从春节之前算起,忽略疫情冲击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起点则是6.93,升值幅度远没有5月以来那么惊人。这种升值态势与幅度与市场总体的结售汇格局也是基本匹配的,完全可以用市场正常波动进行解释。
10月9日,国庆中秋双节长假过后第一个交易日,境内(也称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大幅走高,一日之内连续升破6.80和6.70比1,最多拉升了一毛多钱、上千个基点。当日,境内人民币汇率交易价和收盘价(指银行间市场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下同)均创了一年半多来的新高。 境内长假期间,由于全球疫情、美国选情及地缘政治因素多空交织,美元指数有涨有跌,总体保持基本稳定,10月初至8日累计微跌0.3%。故节后人民币汇率上涨,更多是假期离岸人民币汇率大涨,在岸市场的补涨行情。 10月8日,离岸人民币汇率(CNH)收盘价为6.7388,较9月30日离岸收盘价升值458个基点(约合4分多钱),较在岸收盘价升值719个基点(约合七分多钱)。10月5日至8日,离岸市场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NDF)隐含的人民币汇率预期,由贬值转为持续1%以上的升值预期。长假过后,在岸人民币汇率补涨乃预料之中。同时,这种自然实验的结果显示,若汇率当升未升,很可能会积累升值预期。 自5月底创下十二年新低以来,境内人民币汇率震荡走高,四个多月时间,中间价和收盘价累计升值了5%~6%,但仍不及2017年初至2018年3月底(中美贸易摩擦全面暴发前夕)为时十五个月,累计升值约10%的水平。而且,本轮的高点较2018年3月27日的最高成交价还低了约7%。可见,本轮升值并非“8.11”汇改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升幅最大的。 从实体经济看,我国经常项目收支基本平衡,显示人民币汇率趋于均衡合理;从金融部门看,民间对外净负债保持基本稳定,既未重新加杠杆,也未继续去杠杆,资本流动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偏中性。在此背景下,随着汇率突破重要心理关口,人民币汇率走势大开大合将成为新常态。如前期,在9月18日创下年内新高后,境内人民币汇率即出现了一波快速调整。到9月底,中间价和收盘价各回调了约0.8%。但节后首个交易日,中间价就收复了大部分失地,收盘价则创了年内新高。 从一年期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看,首日汇率大涨之后,隐含的汇率升值预期仍在1%以上,这意味着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仍有可能惯性冲高。然而,从陆股通交易看,节前8个交易日持续净卖出,10月9日才出现了112亿元人民币的净买入,表明当日人民币汇率拉升恐非外资节前有预谋的行动。再者,当日境内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交易成交额为268亿美元,较上月日均成交额减少10%,也显示在岸市场并未因人民币汇率暴涨出现交易异常。北上资金净流入和市场升值预期的可持续性,需要密切关注。 未来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影响人民币汇率升贬值的因素将同时存在。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人民币会升值,可以找出一大堆升值的理由;反之,也可以找出一大推贬值的依据。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这些信息都会在反映在外汇交易的定价中。只不过,有时是升值因素占上风,有时是贬值因素占主导,导致市场汇率呈现非线性随机游走的多重均衡特征。如果简单线性外推,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同时,汇率稳定不等于固定,升贬值因素共存,也导致汇率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呈现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短期看,需要关注复苏利好兑现、外汇政策调整、海外疫情反弹、美国选情意外、金融市场变盘等因素,可能触发的市场情绪波动、人民币汇率回调。 外汇交易并非大多数企业的专业。企业与其去猜是否存在所谓“汇率新周期”,还不如树立风险中性意识,建立财务纪律,减少货币错配,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管好汇率风险,以集中精力做好主业。本轮升值过程中,人民币汇率指数上涨约2%,远小于同期双边汇率的涨幅,故本轮升值对出口企业的财务影响远大于竞争力冲击,这是又一次生动的汇率风险教育。日前,央行决定拟自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降至零。这有助于降低外汇衍生品交易成本,便利企业汇率避险操作。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作为一项外汇市场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本次准备金率下调意味人民币仍有内生升值动力,下调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远期购汇行为回归理性,此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带来的较强顺周期行为弱化,20%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意义已经不大。近日人民币汇率升值破6.7,我们率先看多人民币兑现。我们坚持人民币汇率新中枢在6.75附近,上限为6.6,下限为6.9的判断,未来或仍有一定升值空间。 外汇风险准备金率降为0主因企业远期购汇行为回归理性 2020年10月10日,央行公告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由于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通过征收一定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可抑制汇率较强贬值预期时的“羊群效应”。2015年“8.11”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人民银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准备金率定为20%。此后随着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恢复平衡,市场预期趋于理性,2017年9月人民银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8月,受贸易摩擦和国际汇市变化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波动的迹象,人民银行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我们认为,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作为一项外汇市场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本次准备金率下调意味人民币仍有内生升值动力,下调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远期购汇行为回归理性,此前人民币贬值预期带来的较强顺周期行为弱化。 人民币汇率升值破6.7,我们率先看多人民币兑现 6月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升值,十一假期期间,受特朗普感染新冠肺炎、美国大选及政策局势不确定性升温影响,美元有所回落,离岸人民币汇率再次升值,假期后开盘首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双双升值破6.7点位。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几方面逻辑支撑:1、疫情后我国经济率先复苏,中国基本面相对美国占优;2、我国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短端流动性,市场利率上行,中美利差走阔。3、美国国内局势不确定性升温。4、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我们在8月29日发布报告《上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至新中枢6.75》,在市场中率先看多人民币,我们提出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形成新中枢在6.75附近,上限为6.6,下限为6.9,目前我们的判断继续兑现。 坚持人民币汇率新中枢判断,未来或仍有一定升值空间 目前人民币汇率进入新区间波动,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仍可能较大,尚不具备持续升值或贬值的基础,未来宽幅波动的概率大,我们坚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6.6-6.9区间波动的判断。本次央行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有助于银行降低远期售汇成本,对于近期有美元使用需求的企业而言,有助于增加换汇需求,但在当前6.7附近的位置,我们认为后续人民币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核心原因在于企业的结汇行为。截至8月,非金融企业及住户的外汇存款余额为5280亿美元,较去年末增397亿美元,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民币仍有一定内生升值动力,考虑到市场主体的结汇行为,预计人民币汇率仍有一定升值空间。 中长期看好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 未来7-10年美元周期大概率进入下行通道,我们认为中长期美元低位可能到70-75附近,带动人民币汇率升值至5.5-6的区间,未来我们看好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资本回流相互强化,进而推升人民币核心风险资产的外生流动性宽松行情。 风险提示 企业、居民集中结汇;美元超预期下行;中美博弈再次加剧超预期
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之后,10月10日,央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自今日(10月12日)起正式执行。 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的首个交易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跌破6.75关口。不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今日继续大涨670点,报6.7126。中间价此番升值为2019年4月23日以来最高,同时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 图源 / 中国货币网 事实上,人民币汇率在整个三季度走出了十年来最强的单季走势。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之际,央行此次出手释放了哪些信号?会否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 通过下调风险准备金率平衡外汇市场供求 10月10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称,“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保持稳定,市场供求平衡。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这种顺周期行为易演变成“羊群效应”。 2015年“8.11”之后,为抑制外汇市场过度波动,央行将银行远期售汇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此后央行多次跟随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准备金率的具体水平。 央行曾解释称,要求金融机构按其远期售汇(含期权和掉期)签约额的20%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相当于让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而计提风险准备。为满足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的要求,银行会调整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 一般而言,当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时,上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当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 2017年9月,央行及时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将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为0。2018年8月,央行又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此次是两年多后,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再次恢复至0。 央行此时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具有怎样的信号意义?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接受CF40研究部采访表示,“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是一种逆周期资本流动调节工具。央行感受到了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压力,并试图通过下调风险准备金率平衡外汇市场供求,稳定外汇市场价格。” 中间价上调或为补涨需求 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至零的首个交易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走低,双双跌破6.75关口。 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在以6.7268开盘后,跌穿6.73关口,16时30分收盘报6.7358,较上一交易日跌223个基点。而在进入夜盘交易时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市场进一步走低,跌穿6.75关口,最低报6.7552,较前一交易日贬值超过400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接连跌破6.71、6.72、6.73、6.74和6.75关口,最低贬值至6.7556,较前一交易日6.6907的收盘价贬值超过600个基点。 市场方面普遍倾向于认为,短期看,央行下调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举措的情绪影响必然存在,人民币汇率短期或走弱,但当下人民币汇率本身仍以波动弹性为主。 不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大涨670点,创下2005年7月23日以来最大单日升幅。如何看待这种市场反应? 张斌表示,在岸和离岸两个市场的参与者有很大差异,监管当局发挥的影响也很不同。总体来看,海外市场对基本面反映更敏感一些。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此现象表示,“即使中间价于今日大幅跃升,从汇率的走势看还是相对平稳的,中间价今日一次性的变化,更多的是前期市场升值情绪的释放。” 在他看来,因为中间价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隔了周末之后,10月12日中间价在开盘后实现了一个补涨,基本符合假期后市场价格走势。一方面延续从5月底以来人民币走强趋势,另一方面反映的是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相对吸引力的动态变化。 经济基本面表现决定未来汇率走势 实际上,受美元走弱和国内经济复苏态势良好影响,今年5月底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在持续升值。6月初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涨幅已高达近6%。 此时央行下调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会否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节奏? “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改变太多。”张斌对此表示,此次人民币升值主要是经济基本面推动,是在当前弹性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升值。接下来人民币还会不会继续升值,主要也是看接下来经济基本面的表现。如果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一直都不错,会支持人民币进一步走强。 换言之,如果中国经济自身具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态势,国内和国际投资者的预期比较稳定,国内资金也更愿意留在国内,人民币对外资有很强的吸引力,人民币由此形成强势货币。反过来,如果预期趋弱,国内经济不好,企业找不到投资渠道,钱就更容易流出,人民币趋于弱势。 谈及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张斌分析指出,“这个要看接下来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走势对比,还要看市场情绪。” 他表示,有时候这两者很难完全分开,需要关注过度运用杠杆投机汇率变动收益的行为。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对资本流动的监管需要更细致,近期内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调子也不易放得太高。 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哪些层面的影响? 张斌分析认为,升值的影响很广泛,总体来看市场基本面主导的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发挥的是自动稳定器作用,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防范单边升值预期的最好方式是浮动汇率 总的来看,此时将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到0,体现出央行希望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而非形成明显的单边升值或贬值的市场预期。 有市场机构指出,如果外汇市场形成单边预期、人民币汇率出现超越美元指数的大幅升值,央行可能采用其他工具继续干预,例如调整逆周期因子、加强资本流动管理等。 但在张斌看来,防范外汇市场形成单边升值预期,最好的方式就是浮动汇率,因为汇率的弹性本身就会消除这些单边升值或者贬值的预期。 “但是,有很多人担心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出现过度的升值,我认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经济对汇率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可以给汇率波动留下较大的单边升值或者贬值的空间。”张斌称,由此来看,央行还是应该尽可能的不要干预外汇市场。 此前张斌曾对此问题强调,“如果央行对人民币波动幅度容忍度太低,急于干预外汇市场,那就糟糕了。一旦干预,升值压力不能得到释放,可能就会像过去那样,形成单边人民币升值预期。这样,干预压力越来越大,央行越干预越被动,货币政策也被绑架,这方面我们过去有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