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换手率超100%? 今日,A股活久见。 仙鹤股份盘中剧震,早盘一度涨停,午盘14:30又暴跌至近7%,后快速猛拉,尾盘再度遭遇抛盘,最后仅微跌0.21%。这可见多空博弈多么疯狂与刺激。 (行情来源:券商软件) 更令人惊讶的是,仙鹤股份换手率高达106.48%,比今日A股申昊科技、赛伍技术、首都在线50%以上的超高换手还要高出几个等级。 (来源:Wind) 按照公式:换手率=成交量/流通股本*100%。仙鹤股份流通股本仅6200.75万股,按理说当日成交最多为6200.75万股,而今日成交了6603万股(66.03万手)。A股是T+1的市场,不能反复交易,为何换手率大于100%呢?难道是系统数据错了? (来源:网络) 经过查询,增量成交可能来源于债转股。7月以来,仙鹤转债(113554)走出了气势恢宏的大涨模式,涨幅高达64.45%。同期,仙鹤股份股价累计暴涨74%。可见,两者步调大致匹配。 (来源:Wind) 仙鹤转债(113554)债转股是发行6个月后,即2020/06/22至2025/12/15。今日是8月5日,刚好处于转股期间。 (来源:Wind)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非流通股变成了流通股,比如大股东在违规减持,不过这种概率比较小。 仙鹤股份换手率如此之高,不仅是今日,过去5个交易日平均换手率都达到了40%以上的超高水平。 (来源:Wind) 换手率高,说明成交非常活跃,也说明场内股东们全体进行博弈,疯狂投机而已。就看谁能够最终安然无恙,获利出局,谁又是最后的站岗侠。 二、股价暴涨之谜 仙鹤股份主营业务各类特种纸,纸浆,纸制品和相应化学助剂。产品包括烟草行业用纸、家居装饰用纸、商务交流及防伪用纸、食品与医疗包装用纸、标签离型用纸、电气及工业用纸、转印原纸等等。 上半年,仙鹤股份股价表现不温不火。但7月初开始,股价逐步走高,并在下半月开始爆发,跟纸制品涨价的消息面密切相关。 据纸箱网报道,7月27日,玖龙纸业多基地原纸再次上调100元。在此之前,7月24日~26日,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的省份有部分中小纸厂发布涨价函,宣布瓦楞纸、箱板纸等纸种上调100~150元/吨。个别纸厂还要求,预付款及已接订单也在涨价范围内。 8月,纸厂又打响涨价第一枪。据悉,广东、江西、山东有纸厂发布涨价函,宣布1号涨价50-100元/吨。此外,华东有大厂已经通知于下周一涨价。方正证券曾指,进入Q3行业旺季,文化纸、白卡纸终端需求有望显著回暖。 除此之外,此前有传闻称,仙鹤股份涉及疫苗包装题材,仙鹤股份于7月31日、8月3日、8月4日均收获涨停。 8月4日晚间,仙鹤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并不涉及疫苗包装类业务,给火热的市场浇了一盆冷水。今日,仙鹤股份开始巨幅动荡。 (来源:仙鹤股份公告) 三、成色几何? 今年一季度,仙鹤股份总营收为9.04亿元,同比下滑10.8%,而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却暴增193%。利润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一季度营业成本相较于去年同期骤降2.1亿元。 (来源:Wind) 过往5年(2015-2019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均在20%以下,而净利率基本是个位数的水平。 (来源:Wind) 再看核心盈利指标——ROE,过去5年分别为10.26%、13.45%、18.58%、9.86%、12.88%。基本处于双位数的水平,表现中规中矩。 现金流状况,整体表现不是很好。尤其是2017-2018年,分别大幅净流出2.9亿元、3.21亿元,而同期净利润为3.98亿元、2.93亿元。 (来源:Wind) 综合以上几个核心数据来看,仙鹤股份自从2018年上市以来,表现中规中矩,不是一家基本面很扎实的优秀公司。 四、尾声 近来,仙鹤股价股价异动非常明显,背后频现游资席位。比如,东方财富证券拉萨团结路第二证券营业部频繁出现在龙虎榜单上,买卖异常频繁。 (来源:Wind) 最近几日,仙鹤股份亦是接连发布异常波动、交易风险提示性的公告,但凶狠博弈大场面仍在继续。 作为吃瓜群众,旁边看戏即可,真金白银参与还是不要了。因为没什么风险收益性价比。
作者 | 李之泽 “疫后”正临夏季,白酒涨价潮还是如期而至。 近日,泸州老窖宣布在河南区域对国窖1573进行提价,同时市场也传来青花汾酒全系产品即将涨价的消息。在此之前,五月份已有酒鬼酒、西凤酒、汾酒玻汾等多款白酒已经实施了提价措施。 但与去年相比,本轮白酒行业的涨价潮还是弱了许多。去年同期,有包括五粮液、洋河、郎酒在内的六家名酒进行了提价动作,今年却还只有三家实施涨价。 业内人士表示,本轮涨价酒企集中在区域名酒或泛全国化名酒之间。在一线名酒市场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这些酒企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以及提振经济压力下的市场信心。 酒业专家、北京正一堂战略咨询公司董事长杨光公开表示,涨价是酒企对于未来市场预期有信心的体现。他认为,在疫情之后,只有敢于涨价的企业才能够过的更好,而不涨价的企业会面临更大市场竞争。 白酒再掀涨价潮,青花汾酒最高涨百元 夏季是白酒销售淡季,也是白酒行业常见的调价阶段。近日,市场不断传来知名白酒涨价的声潮。 6月4日,搜狐财经从市场获悉,泸州老窖河南区域下发调价通知宣布,将于6月24日起,针对河南市场调整52度国窖1573经典装价格,其中结算价提升10元/瓶,终端供价上调至920元/瓶。这是泸州老窖“疫后”的首次提价动作,但也仅限于河南市场。 除了泸州老窖之外,汾酒近期也将提价。市场消息称,青花汾酒即将上调出厂价格,其中48度和53度青花30涨价100元/瓶;53度青花20涨价30/瓶;42度青花20涨价15元/瓶。 据了解,汾酒青花30本次提价幅度在16%左右,青花20本次提价幅度约为8%。青花汾酒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显示,目前53度汾酒青花20的市场零售价为468元/瓶;53度汾酒青花30的市场零售价为828元/瓶。 搜狐财经就此青花汾酒提价一事向汾酒方面进行了询问,对方表示销售公司尚未下发书面文件。有北京的汾酒经销商告诉搜狐财经,青花汾酒的提价计划是经过汾酒方面进行了口头通知的。另有河南经销商证实了上述消息,并表示青花汾酒正在控货为提价做准备。 在国窖1573和青花汾酒筹划涨价之前,已经有不少白酒产品进行了提价动作。 5月份,酒鬼酒连发两则调价通知宣布,紫坛酒鬼酒(柔和)和红坛酒鬼酒(高度柔和)两款产品出厂价分别上调40元/瓶和30元/瓶。 与汾酒同属“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也从5月16日起,对多款自营产品全线调价,其中光瓶酒绿瓶西凤酒出厂价上调20%。 汾酒旗下的光瓶酒玻汾在五月也进行了提价。从5月1日起,42度玻汾终端标牌价为49元,上调2元;53度玻汾终端标牌价为58元,上调3元。 其实早在四月初,市场就收到了玻汾提价的通知,53度玻汾供货价由480元/件上调至504元/件;42度玻汾由420元/件上调至432元/件,单瓶来看42度玻汾和53度玻汾调整后供货价分别是36元、42元。 与去年相比提价企业减一半,专家称为提振市场信心 淡季提价是白酒行业的常规操作。2019年同一阶段,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古井贡酒、汾酒、郎酒等名酒企业都曾进行了控货、涨价动作。 不过与去年相比,今年白酒行业的涨价潮来的并不算凶猛。受疫情影响,白酒市场曾一度陷入低迷。虽然目前市场有所恢复,但进行提价动作的企业却明显不如去年来的多。 最近三个月也仅有前述汾酒、西凤酒、酒鬼酒三家酒企进行了提价动作,泸州老窖也仅在河南市场对国窖1573进行提价。而去年同期,至少有六家名酒宣布了提价动作。 酒业营销专家蔡学飞向搜狐财经表示,本轮白酒涨价的特点是集中在区域名酒或泛全国化名酒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提价呼声最高的茅台依旧没有任何动作,反而是区域名酒先行提价。 春节之后,受疫情影响,白酒市场行情曾一度走低,飞天茅台酒市场一批价曾在2000元左右徘徊。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白酒市场开始回暖,近期飞天茅台一批价开始回归2400元左右的高位线。 飞天茅台的价格是衡量白酒行业的晴雨表。不过虽然市场回暖,其影响也是从上而下,茅台酒市场回暖明显,并不代表这所有白酒企业都已经恢复市场。 五月中旬,五粮液业绩说明会上,五粮液方面曾表示四月份市场终端的动销恢复了70%左右。新时代证券研报表示,在五月份五粮液市场终端恢复超过70%,普五批价920-930元,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同一时间,洋河股份表示市场终端动销恢复了50%左右。而泸州老窖在业绩说明会上坦言,终端动销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还需时间,5月已正常执行发货。 在疫情期间,泸州老窖此前曾主动为经销商减压,取消了国窖1573经典装2、3月份的配额计划,4月份才开始逐步恢复配额。 显然,在头部酒企市场尚未全面恢复的情况下,区域名酒开始提价动作有些蹊跷。 对于本轮白酒企业调价背后的原因,蔡学飞分析认为:“这些提价的酒企都是高速发展其中的名优酒,与往年处于稳定渠道价格为目的的涨价不同,本轮涨价更多的是侧重于主导产品涨价带来的品牌形象提升,以及经济压力下的市场信心提振。” 与全国知名的头部品牌相比,区域名酒需要在本轮疫情调整中发出更大的声音,和更坚定的市场站位才能更有效的获得市场的恢复。 酒业营销专家刘立清在评价酒鬼酒的提价动作时也表示本轮调价与疫情无直接关联,主要是出于稳定次高端定位的考虑。 刘立清表示,疫情期间消费疲软,酒类市场面临批发价格的倒挂,还有零售价格的承压。价格太低,会影响品牌长期利益以及战略定位。“次高端必须要占领500元价格带才有未来,否则定位就出现了问题,提价背后的考量是由于价格定位高于销量规模。” 对于“疫后”白酒市场能不能涨价这一问题,酒业专家、北京正一堂战略咨询公司董事长杨光公开表示,涨价是酒企对于未来市场预期有信心的体现。 他认为,未来只有一部分酒企会更好,在疫情之后,只有敢于涨价的企业才能够过的更好,无论是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涨价,还是为了稳定市场价格而涨价。而不敢涨价的企业不仅不会有业绩增长还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
一场涨价边缘的“疯狂”试探在舆论压力下无疾而终。近日,申通、百世和韵达撤销了价格调整的公告。而圆通、中通则将“全国范围内的收费公路于2020年5月6日零时恢复收费”的理由删除。快递企业无论是集体涨价,还是统一反悔,除了强烈的求生欲外,实则是摆脱不了数年来永无休止的低价竞争。 不仅如此,疫情期间,群雄逐鹿的行业还在不断挤入新人,持续数年的价格战似乎还将继续。快递企业对电商的过度依赖,也让其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不得已通过涨价调节经营。一场场试探性涨价无疾而终,折射出快递行业既渴望改变营收现状又难以摆脱价格战的缠斗,行业间的非良性竞争还在继续。如果快递企业想要跳出低价的囚笼,寻求与更多行业的合作势必是必行之举。 不敢涨价? 快递企业集体改口 通达系企业对涨价一事的回避,和宣布时一样保持统一。 5月8日,申通、圆通和百世相继发布公告。关于价格优惠调整的理由,均指向自5月6日起全国恢复高速公路收费一事。3家企业表示,为了提供持续的优质服务并促进基层网点的良性发展,将调整高速免费期间实行的快递服务价格优惠幅度。 5月7日,中通和韵达也发布声明。5家头部快递企业的理由如出一辙:因为高速路恢复收费。 随即,网友们的“吐槽”如约而至。“高速免费的时候也没见到降价呀。”“油价跌成这样,还涨价啊?” “多家快递宣布上调快递费”的话题逐步往热搜靠拢。在时隔约一周后,申通、百世和韵达撤销了价格调整的公告。而圆通、中通则将“全国范围内的收费公路于2020年5月6日零时恢复收费”的理由删除。 那么,到底涨价了吗?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了朝阳区部分网点,工作人员均表示价格没有变化。而从淘宝商家的反馈中,快递价格也未出现上涨的情况。看来,尽管快递企业在涨价边缘试探,但最终还是缩回了脚。 事关切身利益的从业者认为快递涨价是必然行为。一位通达系快递员认为,此次涨价不是因高速收费,而是近来快递柜出现众多问题,导致快递员上门次数增加,工作成本随之升高。“今年快递行业不好做,效益不好,经营压力大,这才是主要原因。” 在企业端,内部经营压力一直有增无减。在2020年一季度的财报中,申通、圆通和韵达在净利润上跌幅较大。申通净利润为5836万元,同比下降85.6%。圆通为2.71亿元,同比下降25.74%。韵达为3.3亿元,同比下降41.1%。 电商收编 价格战长期持续 当经营压力长期不得纾解时,外部资本的注入显得尤为重要。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4月29日那场阿里对韵达的持股,如同一场资本的及时雨。资本背后,往往隐藏着商战,电商巨头不断让快递企业站队之时,当下的快递价格是涨是降就更为扑朔迷离。 如今,阿里已完成对圆通、中通、申通、韵达和百世的入股。以电商版图为圆心而环绕的快递企业们,呈现出清晰的格局。京东系的众邮快递和东南亚物流公司极兔速递于今年3月挤入国内市场。按照众邮快递的介绍,下沉市场将是开疆拓土的目标,服务产品主要聚焦于3公斤小件、电商包裹。市场定位为国内电商平台、微商微店、新型电商、专业市场及为散户提供服务。 而极兔速递的客服向记者介绍称,当前极兔在全国有76个转运中心,在北京已经铺设了网点。价格方面,同城首重8元,续重2元一公斤。异地首重12元,续重6元一公斤。按照异地续重价格来看,比北京部分圆通、申通网点要低2元。实际上,行业里出现了不少像极兔等“鲶鱼”一样的快递企业,以单票更低的价格疯狂抢夺市场。 如今的快递企业多数需依附电商快件输血,而电商以免邮、包邮等获利用户,难免挤压快递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话语权。同时,同质化服务让企业的比拼更为胶着,一旦涉及涨价,由于转移成本较小,商家会进而选择其他快递品牌。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以“价格共振”这一概念向记者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通达系快递公司在价格方面的共振是快递市场竞争胶着状态的被动选择,其背后折射出快递公司步入了非良性的竞争状态。 模式单一 需“跨界”求新市场 快递专家赵小敏预计,价格战将在国内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随着疫情逐渐结束,总部对网点的利润挤压将会引爆这些‘毛细血管’”。此外,电商企业大肆攻占下沉市场,本就是价格敏感地带,商家自然对每单的快递价格锱铢必较,快递企业对于涨价行为也就慎之又慎。 从整个行业来看,伴随着电商平台野蛮生长起来的快递企业,在最近三年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过程。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16年起,注册数量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 在全国快递业务量的增速上,2017-2019年,呈现出增速减缓的势头,于2019年达到25.3%。而该数据在2016年,为51.2%。快递收入也与之同步。2017-2019年,收入同比增速徘徊在20%附近。而2016年的同比增速为43.5%。 行业快递平均单价则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一组来自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快递单价从2007年的28.5元/件,快速下滑至2019年的11.8元/件。 在赵小敏看来,当前国内快递企业的竞争依然处于以价格战为主的原始阶段,因此企业会更看重业务量排名和市场占有率。而产品、网络、产业的服务升级由于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又难以在短期内看见成效,让不少企业犹豫不决。 “完全依赖电商快件,已经无法参与新一轮的竞争。按照现在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如果没有与当地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走出单纯送货、收货的角色,将会埋下很高的风险。为各行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快递企业能掌握的方向。”赵小敏建议道。 相关政策也在推进。2020年2月26日,国家邮政局、工信部印发《关于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推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2025年, 推动快递业深度融入汽车、 消费品、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制造领域。
原标题:药价怎么了 图为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工业园区天士力帝益药业,智能无菌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通过智能化设备控制产品生产。 王 昊摄(人民视觉) 6月7日,广西靖西市传统端午药市在靖西市城区举行,当地群众及靖西周边县市的药农纷纷将自采自种的草药拿到药市出售,药材交易尤为活跃。图为群众在选购药材。 赵京武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全市已建成涵盖80所二级医疗机构和140所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46个,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图为5月21日,医护人员在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务区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取药。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贵!”这是感冒了几天的小程对药价最为直观的感受。“一盒药就要好几十元,一般要开好几盒,同时还要开很多种,这次感冒光买药就花掉将近1000元。”小程说。现在小程还没有好利索,后续可能还要继续买药。 感受到药价贵的并不只有小程,在记者采访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药价上涨的疯狂。小杨前几天肠胃不舒服,就去药店买了两盒肠炎宁,结果花了近100元。他说:“我是真没想到现在药这么贵,两盒就将近100元。” 头疼脑热、感冒中暑、胃疼腹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些小病,去药店买药必不可少。从2018年以来,许多常备药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少则涨了几倍,多则涨了十几倍,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病不起”。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越来越贵的药 自2018年以来,许多家庭常备药品以及一些常见低价药都出现了涨价。比如某品牌的感冒灵,在北京过去购买只需要不到10元,而现在价格已经稳定在18元左右,北京的部分地区甚至都超过了20元。 还有小儿感冒颗粒、川贝枇杷糖浆、六味地黄丸等许多药品都在涨价,夏天防暑必备的藿香正气液也是如此。太极藿香正气液过去的价格是在15元左右,而2018年一度涨到23元左右,而现在在药店的价格已经上涨到28元左右。 2018年11月,太极集团对外发布《关于藿香正气口服液调价的公告》,宣布自11月1日起,公司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平均上调11%。同时,将对藿香正气口服液的终端零售价进行调整。 提价的不只是太极集团,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东阿阿胶也在不断地涨价中。从2015年开始,东阿阿胶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2018年12月21日,东阿阿胶对外发布公告称,自当天起,公司的重点产品东阿阿胶出厂价上调6%。至此,东阿阿胶在市场上的零售价已经逼近了6000元/公斤。 拥有众多产品的甘肃兰州佛慈制药也在2018年对外发布公告,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决定自2018年3月1日起,对浓缩丸、大蜜丸、水丸、口服液、胶剂、颗粒剂、片剂等多种剂型的100多个产品进行全线提价。 从政府发布的药品采购公告中也可以看出药品涨价的端倪。2018年8月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的“上海市2018年第二批常用低价药品挂网采购未公布药品情况说明”中,兰州佛慈制药有6个产品:板蓝根颗粒、保和丸、健脾丸、龙胆泻肝丸、香砂养胃丸、天王补心丸未能进行挂网采购,而原因是一致的:涨幅过大。 除此之外,像山西汾河制药、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等30余个常用药也都被认为涨幅过大,这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药品:六味地黄丸、盐酸二甲双胍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 安徽省芜湖市药品医用耗材管理中心在2018年底的一则药品调价公告中显示,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气雾剂也面临调价。云南白药胶囊从32元/盒调整为39.8元/盒,云南白药气雾剂从27.3元/盒调整为41.6元/盒。 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是药品变得越来越贵,很多药品还产生了断供的现象。作为心脏急救的硝酸甘油,过去100片只需要4元,而现在需要60元左右,并且还买不上。在很多药店,硝酸甘油已经出现了断供的现象。为了买一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跑好几家药店。 药品越来越贵,这句话在采访中成为被采访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也有人认为,涨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药店采访时,该店销售员就表示,整体的物价都在上涨,并不只是药品。“拿药店说吧,雇人成本在上涨,房租水电都在上涨,药店要生存,那药品价格就会上涨,这是很正常的。”销售员说。 成本上升推动价格上涨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常备药价格上涨如此之快? 成本上升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这也是多家制药企业在其产品调价公告中提到频次最多的原因。这其中包含了多种成本。 原料药价格上涨就是其中之一。在涨价的药品中很多为中成药,其原料主要来源于中药材。“中药是农产品,是靠天吃饭的,那如果出现中药材歉收,那就可能导致使用该药材的药品出现涨价。”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比如在太极藿香正气液的调价公告中就指出,其原料苍术不断涨价,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所以价格相应上涨。 但是,总体而言,据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在2018年,中药材的价格其实是在不断地下跌,有的药品跌幅超过三成。 但对于化药制剂来说,原料药的生产垄断会对其药品价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据了解,在中国一家原料药企业最多对应169家制剂企业。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副局长李青曾介绍,中国1500种化学原料药中,50种原料药仅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仅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仅3家可以生产。 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一旦原料药生产厂家提高供应价格,那相应的制剂企业就需要提高价格来应对原料涨价。这其中也可能因为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而导致制剂企业停止生产,从而市场出现药品断供。 新版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企在2015年底之前就完成认证,这对药企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一些过去能够生产药品的企业因为新的GMP实施,就会失去生产药品的资格。而满足条件的企业在厂房、车间等各个方面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和改造。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史录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分别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都要满足一定硬件、软件和人员的条件,因此药品生产和经营条件的提高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导致药品价格上升。 环保要求的提高也是影响药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生活在药厂周边的居民应该深有体会,气味难闻、污水排放等都是药企的固有印象。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药企需要不断升级设备,减少污染排放。 而一些无力负担设备改造的药企,则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局面。对此,朱恒鹏表示,生产企业在减少,生产的条件和成本在上升,那就导致市场竞争减少,价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提起来。 北京某药企负责人也表示,受到环保以及工艺改造等因素影响,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关停外迁现象较为频繁。这使得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日益频繁,个别企业因此取得了对某些原料药生产的垄断地位,并借机提价。 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某些药品涨价过快,出现断供,事实上已经对公众日常用药产生了影响。那对药价的治理就势在必行,但应该如何治理呢? “市场”是史录文在接受采访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药品本身就是商品,它的价格就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史录文表示,药品在市场上缺少了,那带来的就是价格的上涨。药企在制售过程中也会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市场行为。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某些厂家的药品出现涨价,但是这些药品的替代产品却没有出现过快涨价,这也为使用该种药品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因此,市场的事情就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史录文建议,政府应该及时和市场进行沟通,在监测到某些药品出现价格波动时,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市场,相关药企自然会做出反应。同时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在审批、流通上尽可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让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最快反应。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首批的“4+7”带量采购试点也如期开展,逐步推行到更多的城市和省份,国家在稳定药价,推进医疗改革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保障基本药物、急(抢)救等药品供应。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替代性差等药品,采取强化储备、统一采购或定点生产等方式保供,防止急需、常用药品不合理涨价。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医保在个人就医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80%甚至更多的医疗费用都是在公立医院产生,而医疗费用中药品又占了很大比例。为此,史录文建议,要发挥医保在控制药品费用上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史录文表示,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总额预付机制,对临床用药的管理以及医保支付标准体系建设等。“这些手段一定要综合运用,共同管理,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史录文说。 “互联网+医疗健康”为医疗服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2018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与药品零售信息共享。对于这一点,朱恒鹏希望这项政策能够尽快落地,“同时还可以把电子处方的支付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处方共享之后,一些互联网企业将会在药品零售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来降低药价”。 史录文希望,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医疗费用上,而不是只关注药价。医疗费用包括诊疗、检查以及药品等一系列费用。“如果出现在某种疾病上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那就需要警惕,需要采取手段干预。这样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了解,摩拜收取的车费由起步价和时长费两部分组成。调价后,上海市民骑行15分钟以内收费1.5元,骑行超出15分钟,每15分钟收费0.5元;深圳市民骑行30分钟以内收费1.5元,骑行超出30分钟,每30分钟收费1元。 对于北京市场,今年4月,摩拜已经开启一轮涨价。起步价为1元,其中包含15分钟骑行时间,超过后,时长费为0.5元/15分钟。按照新规则,骑行1小时花费2.5元,相比之前30分钟0.5-1元的价格,有所上涨。 财经观察 本报讯(记者 温婧)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认为,共享单车行业再按照低价的收费水平可能整个行业都无法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