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港股市场跳水下跌,三大指数均跌幅超1%。截至到收盘,恒生指数跌1.47%,报25951.60点;国指跌1.36%,报10581.16点,红筹指数跌2.82%,报4199.18点。南下资金净流入41.19亿元,大市成交额2399.57亿元。 盘面来看,近两日涨幅喜人的中资券商,半导体、领跌,光大证券、招商证券、跌幅均超14%,明星科技股中芯国际尾盘跳水,收跌8.85%,全天振幅达到21.20%。物业管理,特斯拉概念股领涨市场,碧桂园服务大涨12.96%,雅迪控股大涨21.85%,赣锋锂业大涨12.99%。 行情来源:富途 具体来看: 1、物管股再度走强,碧桂园服务以近12.96%的涨幅领涨,鑫苑服务涨超10.25%。其中碧桂园服务获得多家机构看多,野村今日研报称,碧桂园服务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或达到65%,上半年毛利率则可能增长3个百分点至42%。该行将其目标价由33.6港元上调至46.45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受昨晚特斯拉股价再创新高影响,特斯拉概念股走强,赣锋锂业大涨12.99%;而且央视二套《正点财经》昨天播出专题报道“2020年电动车行业销量暴增”影响之下,雅迪控股大涨21.85%。 2、阿里巴巴-W股价再度上涨,盘中超5%,截止收盘涨3.11%,报232.40港元。市值49877.1亿港元,再度成为港股市值第一。 行情来源:富途 4、受益于电子烟设备制造商思摩尔国际招股带动,港股市场电子烟概念股华宝国际大涨26.58%。直接带动港股食品添加剂板块大涨,中国波顿大涨10.91%,常茂生物涨3.23%。 行情来源:富途 5、半导体板块领跌市场,其中强势个股中芯国际跳水跌8.85%,新威斯顿,华虹半导体,太睿国际控股跌幅均超10%。 行情来源:富途 6、中资券商股整体回吐,光大证券大跌15.98%,此前3日累计飙涨近110%,招商证券跌幅14.37%,中信建投、兴证国际、跌幅超10%, 行情来源:富途 7、内房股下挫,其中中国恒大跌8.21%,旭辉控股集团、合景泰富、瑞安房地产跌幅超5%。 港股通方面,截至收市,南向合计净流入41.19亿元,其中港股通(沪)净流入22.63亿元,港股通(深)净流入18.56亿元。
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这几天,A股完成了热点切换,银行股、保险股、地产股开始走强,低估值类行业被投资者青睐,媒体和券商再一次鼓吹“牛市”来了。在此大背景下,一位友人无不兴奋的对我说:“一边是热门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一边是中芯国际和吉利汽车之流火速回科创板,就连“纳斯达克预备役”的京东数科也要当科创板的小甜甜,这样现实又魔幻的大迁移,是不是预示着风来了?”我无法当面给出回答,但是却能解释这背后的很多问题。中概股远赴海外,本属迫不得已很多人说,瑞幸咖啡造假导致了中概股的信任危机爆发,再叠加国际政经形势,这才逼得热门中概股赴港上市。听起来有道理,但未免太过于浅显。事实上,2020年中国企业赴美IPO的热度一点都不减,上半年达到了16家,仅比2019年同期减少一家,美股市场吸引力依旧。热门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确实是一个吸引人的眼球,也是阴谋论的高发地,中芯国际与吉利汽车港股火速回A也确实让人意识到,对关键领域的龙头提供扶持,已经刻不容缓。但是,它更多表明的是两点。第一,港交所历经改革后成效显著,热门中概股借港交所为桥梁,积极拥抱内地投资者的意愿强烈。第二,港股与A股的包容性更强,尤其是内地的金融改革进入收获期,能够支撑起大公司的IPO。那么,为什么有的企业选择了港股,有的企业选择了科创板?按理来说,A股的高PE在举世闻名,能给很多企业带来十分丰厚的估值和套现回报,科创板上市应该是最好的方式。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境外上市说起。中国内地企业要去境外上市有两条路,要么是港股,要么是美股,双方互有优势。在1992年“李广业上书事件”之后,红筹股与H股掀起赴港上市浪潮,近十年来赴港上市的中资民营股也越来越多,比如汽车行业、家电行业、运动服饰等。但是,港股在制度上对科技股并不友好,而且港股投资者更倾向于确定性高的股票,估值也普遍偏低。反观美股,纳斯达克号称是互联网公司的摇篮,科技驱动因素在美股十年牛市中的作用十分明显。早期,中国互联网公司是跟在美国公司后面亦步亦趋的,就像是我们今天说的“印度版支付宝”、“东南亚滴滴”、“印度爱奇艺”此类,中国崛起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能找到在美国对应的标的,在融资、估值定价、流动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螳螂财经”认为,这也导致了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国内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没办法给这些企业融资,而民间资本对互联网企业的认知也十分有限,所以中国互联网公司早期基本只能拿境外的投资。与此同时,政府也出于多方面因素考量,禁止或限制境外投资者投资很多领域,比如电信、媒体和科技产业等。第二,在推出CDR之前的A股,对盈利要求非常严格,而互联网企业成长期都是要巨额烧钱的,往往等不到盈利就要急匆匆上市,A股的上市规则首先就堵死了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在A股上市的可能。第三,美股、港股所接受的注册地不包括中国内地,中国公司赴境外上市,也必须得到中国证监会的审批同意,而现实中除了H股外,通过率约等于零。所以,综合三大因素之后,内地的科技股纷纷远走境外,小部分进入港股IPO,大部分则赴美上市。由此,VIE架构应运而生,过去二十几年很多新经济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从一开始成立就积极搭建VIE架构,上市目标直指纳斯达克。以阿里巴巴为例,上市主体是在开曼群岛注册的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然后在境内设立子公司,这些子公司通过协议控制着各种经营实体,这些经营实体均为马云和谢世煌持股的内资公司。阿里巴巴再通过将股份存托到花旗银行,然后将这一部分普通股打包,向美国投资者发行美国存托股份,简称ADS。阿里巴巴上市之前的老股东,也能将其股份进行类似转化,达到流通和变现的目的,简称为ADR。阿里巴巴就通过这一套操作,达到曲线上市的目的。自1993年以来,中国公司陆续通过ADR登陆美国股市,新浪是第一个搭建VIE架构在美国上市的,除此之外还有百度、网易、携程等公司。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中概股直接赴港二次上市,而不是回科创板。市场制度相近下,为何更偏向于港股?很多人说,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是因为港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为二次上市打开了方便之门。几乎就在同时,A股也修改了规则,推出CDR试点,支持CDR公司上市,但是截止到目前,也就只有九号智能一家公司通过审议,时间为6月18日。那么,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香港市场的吸引力,比科创板高在什么地方?“螳螂财经”认为。第一,港股制度成本更小。在CDR具体实施落地之前,在美国中概股绝大多数都是因为VIE结构只能发行ADR,所以即便是退市回来或者二次上市都没办法选A股。以360为例,由于其业务与国家网络安全息息相关,加之觉得股价太低,所以直接从美股退市,然后在A股借壳。但是,它仅仅是拆除VIE架构就用了三年。从这一方面来看,在这一方面,港交所在落实同股不同权、降低二次上市门槛、提高未来在港IPO效率等问题,甚至是新股发行T+5机制、重提缩短IPO结算周期、推动IPO全面无纸化等举措上,更有非常积极的突破。第二,国际投资人倾向性更强。现代风投机构起源于硅谷,70年代伴随半导体产业而兴起,互联网企业基本就是靠着风投资金起来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尤甚。绝大多数中概股赴美上市的原因之一,就是之前拿到的主要VC投资是美元基金,外资股东占比非常高,而人民币并非自由流通货币,严格的外汇管制会导致境外大股东变现变得非常难,也有一定的汇率风险。相比来说,港币作为一种离岸货币,在联系汇率制之下,汇兑风险更小,对投资者来说确定性更高,可以更好套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第一次上市类的公司上。它不仅有利于完成企业对背后投资人的承诺,让风险资本能够良性退出,更有利于进行引入国际战略资本,方便企业接受战略投资,或者直接以港币或美元进行融资,进行海外扩张和并购活动。第三,港股的投资氛围与美股更接近。当前,A股有1.6亿投资者,90%以上是账户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散户投资者,但是在港股市场则完全相反,至少有60%以上的账户来自机构投资者,其中有35%以上是海外机构投资者,25%以上是本地机构投资者。机构化的一大好处就是融资能力极强,特别是一级市场,比如承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IPO各步骤的差异中看出差别。以询价为例,港股的询价对象主要是基石投资者、锚定投资者,而科创板对询价对象范围的规定更为严格,仅允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合格境外投资者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询价。而在港股,IPO发行分为香港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初始比例为1:9,投资人可以是全球范围内的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人士。其中,基石投资者是国际配售部分的重要构成,包括大型机构投资者、企业集团、知名人士或其所属企业、主权财富基金等。一般情况下,基石投资者在股票实际上市前承诺认购发行规模的30%-40%,所持股份有6-12个月的限售期,远远少于内地的A股的规则。这样一来,港股可以容纳不同程度的IPO,也能够直接与国际接轨,对于大资金来说更像是一个可以获得安全且稳定财富增值的地方。定价方面,港股公司定价与全球同类上市公司的定价密切相关,而在内地市场,由于投资者的选择范围有限,股价多对标内地相似标的,股价表现也更多由内地货币环境驱动。科创板的优势独特,港股是多层次市场中的一员当然,科创板对港股、新科技公司的吸引力也在增强。比如,中芯国际和吉利汽车火速回科创板,虽然H+A在两地市场很普遍,它俩回A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迅速融资,但京东数科将IPO放在科创板,从某种程度上说明A股的上市环境已经大为改善。这或许也与CDR的推进与科创板的进一步创新有关。6月5日,就在网易、京东赴港二次上市的同时,红筹企业A股上市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证监会对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中,涉及的对赌协议处理、股本总额计算、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认定、退市指标适用等事项,做出了针对性安排,吸引优质科创类红筹企业登陆科创板。也就是说,科创板虚位以待,静候中概股回归。虽然,香港市场的吸引力仍然大,但是科创板的优势也很多,虽然在很多方面优势都是微弱或者隐形的,但是至少有三大优势显而易见。第一,自己人对“自己家”的公司更了解。曾经,港股相比于美股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香港作为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在联系汇率制下,处于美国与内地之间,它比内地更开放、更国际化,比美国等主要国际市场更接中国的“地气”,港股通让内地投资者在未来有投资这些股票的机会,为其注入流动性,抬高估值。现在,这也成了科创板相对于港股的优势所在。海外机构投资中国公司,由于对公司不了解,信息不透明,往往需要折价,香港市场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他们与公司管理层不可能都有深交,可能有些都不了解,只见过公司投资关系代表,他们进行投资不可能依赖几页PPT或一个故事,唯一能依赖的是“真金白银”的业绩。这就导致香港市场注重公司的内生长,比如行业地位、市场份额、杠杆率、现金流等。但对于A股投资者而言,这些问题并不存在,对于一般公司而言,与内地的投资者打交道显然更有“默契”,科创板上市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成本。第二、科创板能给出的估值更高,更奖励开拓和发展。香港市场上,由于其投资来来自世界各地,而且风险偏好更低,所以造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现象——它似乎更短视。比如,过去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一旦提出要开拓新业务,投资者的第一反应就是开始1~2年为净资本开支,没有盈利,新业务前景不明,是不是得减仓了?而在内地,公司拓展新业务,特别是“新经济”业务,公司的估值就从传统行业估值切换到“新经济”估值,这就是典型的“离岸”和“在岸”投资者的不同。再加上,内地的货币环境整体较为宽松,科创板作为国家在特定时期内一大改革创举,也是下注中国科技未来的重要举措,其估值水平远超其他市场。以PE(TTM)为标准,科创板的平均市盈率为76.7倍,在已经上市的118只股票中,PE超过200倍的就有11只,标准差达到362,可以说估值创下各大板块之最,在风格上也是最接近纳斯达克的市场。毫无疑问,这给科创板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利润,以优刻得为例,作为科创板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它的市值达到了307亿,而2019年营收仅仅15亿,同样,主营业务为蚀科机的中微公司,2019年净利润为1.89亿,市值竟然达到1218亿。在整体的炒作氛围中,2020年以来涨超100%的达11只,加权平均涨幅达52%。显然,流动性与估值水平的差异,让科创板相对于港股来说,是一座高耸的估值高地,更有利于吸引企业上市。第三,IPO成本更低,后续维护方便低廉。香港市场之所以被企业青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IPO过程中更灵活,后续信息披露成本更低。比如,它对财务报表的硬性披露要求,一年只有两次,一季报与三季报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披露。但是相比科创板,它毕竟是一个离岸市场,需要的费用也更高。以IPO为例,香港IPO的成本包括支付给保荐人、法律顾问、会计师等专业顾问的费用。企业的发行成本在募资额的5~30%左右,即使对于一般规模的IPO,其费用也能达到募资额的2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一半。由于港股是一个双向交易制度,且与内地法律体系不同,所以在聘请譬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者关系维护等费用上,所要的费用也更为庞大,而在内地往往很多具有证券资格的小型事务所就能代替,这一点科创板明显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如今,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科创板已经消除了VIE架构的掣肘,对同股不同权公司也采取拥抱态势,完全能够满足融资需求,上市成本更低。结语港交所的高官也曾经多次表明,其战略定位是,成为中国客户走向世界及国际客户进入中国的首选全球交易所。2014年,港股通与沪港通启动,港A两地加速融合。早在2016年,香港外部市场投资者的交易额中,A股投资者占22%,超越了美国的20%,成为香港第二大外部投资者(仅次于英国)。这也说明,港股市场已经深深与中国内地绑定。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港交所与科创板互为补充,为内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提供两个可以挑选的通道,进一步放大企业优势。放眼于国家战略,这也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一环。
进入下半年,港股开始出现连续反弹迹象,沪港深基金再度受到投资者关注。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场共有189只港股相关基金,管理规模达931亿元。从历史业绩来看,主动管理型产品的表现明显优于恒生指数,因此在决定布局港股市场时,不少投资者将目光瞄准了长跑业绩突出、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沪港深基金。 据7月6日消息,华宝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计算了2016年至今各年度港股主题基金的超额收益,港股主题基金整体上获取超额收益能力较强。中长期来看,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广发沪港深新起点、富国中国中小盘、国富亚洲机会等基金表现突出。 从具体产品特点来看,据华宝证券分析,富国沪港深价值精选基金经理汪孟海自2015年接管产品以来,在不同年度和市场牛熊区间均有良好表现。他偏好金融地产、TMT、医药、消费等板块,且会在熟悉的板块间做一定轮动,选股超额收益高,且胜率在同类基金中最高。
2020年上半年,全球股市各自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开始,又以令人意料不到的魔幻方式走完。 新冠疫情大流行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冲击有目共睹,然而A股创业板创出了最强表现,疫情最严重的美国也来了个深V大反弹,而夹在中美之间的港股市场,整体却表现相对惨淡。 不过,港股整体表现虽然不佳,但仔细回看各行业板块和上半年发生的种种,还是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1,恒指上半年收跌13.3%,估值底部徘徊 作为遭受乱港事件、全球疫情冲击、国际油价暴跌、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事件影响的港股市场,今年一步步可谓艰辛前行过来。 在经历了2月至4月的大幅下调后,市场整体逐步见底,截至6月30日,恒指上半年收跌13.3%,国指跌12.62%,在全球主要市场表现中处于中游,但这种成绩实际上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目前恒指的估值水平并不高,现时的平均市盈率为10.07倍,处于近10年分位点的中间,巧的是也跟年初是相差无几,其背后原因主要还是成分股的权重调整及个股表现明显分化所致。 (数据来源:wind) 而整体平均市净率目前已经跌破1倍净值至0.94倍,处于历史以来的2.45%的分位点。意味着在港股历史上97%以上的时段的估值都要比现在的高,这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港股的估值确实是很低的。 (数据来源:wind) 造成这种情况的背后可以解读出非常多的东西。在行业权重上,恒指目前的行业权重大头是银行(27.1%)、科技(22.6%)、保险(13%)、房地产(8.5%)、能源(7.1)以及综合公共服务(8.6%)等,这些权重行业中除了科技股,其他都是天然非常低估值的板块。 (数据来源:wind)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国企指数上,截至目前,国企指数市盈率TTM为8.51倍,位于近10年历史中位数中部,市净率为0.92倍,位于近10年分位点的15.11%。 (数据来源:wind) 在恒指成分股中,截至6月30日,太古A市净率仅为0.136,中石油、中信股份、中国联通等市净率低于0.4倍,其余不少部分的地产金融股的估值都在0.6倍以下。而对应的,舜宇、腾讯等科技股的市净率高达9倍以上,还有一些医药及消费股的估值都大于3倍,虽然本质上还不算贵,但在恒指成分股中确实高高的存在。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恒指成分股涨跌幅断层式分化明显,录得上涨的个股仅6家,涨幅最大的中国生物制药有34.33%,其次是腾讯涨幅33%,港交所也大涨了32%,涨幅最小的恒隆地产也有11.45%,以下的就断层了。 跌幅榜中,太古A、中国联通都跌去了40%以上,汇控跌了38.7%,中石油、中海油、长和、瑞声科技等都跌超30%,暴跌的背后各家各有原因,这里就人艰不拆了。 (数据来源:wind) 2,上半年融资再度冠绝全球,京东网易募资超540亿 在今年,得益于是港股在上市制度上的调整,以及美国对中概股的监管措施加严和上市限制,导致明星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的趋势日趋加速。 通过不完全统计,截至到今年上半年,港股包括二次上市的披露招股的公司181家,根据目前已经上市或披露首发募资情况统计,上半年的首发募资规模约为813亿港元。相对于2019年上半年的76家以及IPO募资总额695亿港元,今年港股的IPO融资无疑又是冠绝全球。 在其中,近期通过二次上市正式登陆港股市场的京东、网易两家分别首发募资300.58亿港元、245.56亿港元,合计超过了540亿港元,占据了今年来披露数据的募资总额的2/3。 (行情来源:wind) 另外有9家首发募资金额超过10亿港元,多数是生物医药类新经济公司,这些公司抓住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时势背景下市场对医药股天然追捧的好时机,整体首发上市后的阶段股价表现都非常不错。 剩余的绝大部分募资额度超过1亿港元,在众多巨头的光芒对照下,反而显得有点默默无闻了。 3,科技、医疗领涨, 地产金融消费价值板块跑输 在港股的行业板块中,按wind行业划分,只有科技、医疗保健、必需消费上三大板块在上半年录得上涨,科技和医疗板块更是涨幅接近3成,分化极为明显。 而在行业跌幅榜中,能源及综合跌幅超3成,材料、通信、金融等也在2成左右。 (行情来源:wind) 在科技股中,头部行业龙头反而涨幅最为明显,上半年,金蝶国际飙涨了131.55%,市值600亿港元;中芯国际飙涨126.13%,市值1529亿港元,尤值得一提是新经济公司美团点评-W在今年上半年飙涨了68.69%,市值突破至万亿港元大关。 (行情来源:wind) 在医疗保健股中,同样是市值较大的头部企业大幅跑赢小市值对手。微创医疗年内涨幅高达238.74%,市值542亿港元;爱康医疗大涨181.7%,市值274亿港元,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两家均实现翻倍,分别达151.11%、107.39%,市值也突破到了2927亿港元、1258亿港元。 (行情来源:wind) 而在跌幅较大的行业中,则是各有原因,如能源板块的是因为国际油价的超级暴跌以及因疫情冲击导致的需求急剧下降导致越大型的油企遭受亏损越大,如三桶油;综合行业也是各种风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冲击所致如长和、太古、中信股份、复星国际等;而金融作为维系经济运行的中枢,同时遭受其他风险事件影响,同样跌幅巨大。如汇控、华融等。 (行情来源:wind) 4,南下资金抱团明显,尤偏爱科技、医疗 上半年以来,港股市场虽然在整体表现不佳,但行业及个股上明显出现结构分化,新经济医疗医药公司、科技股等却是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资金关注而走出了一波异常强势的大行情,赚钱效应远胜于平时。 截至6月30日,今年南下资金累计突破3000亿港元,趋势明显比往年有所加快,这还是在各种大级别风险事件冲击导致港股大市走弱的背景下实现的。 (数据来源:wind) 根据沪深港通每日前10大成交活跃股计算,今年南下资金在银行、软件服务、技术硬件、消费等板块集中度非常高。资金偏好的行业结构上,南下资金对信息技术、医疗、必选消费的相对占比较2019年有所扩大,而其他概念板块的关注资金几乎没有,房地产板块还是净卖出的状态,可见资金抱团取暖趋势非常明显。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 个股层面,在港股通中,最大的趋势同样是头部的科技及医疗股涨幅最大,目前已有9只个股涨幅翻倍,另有二十余只个股涨幅超过50%,都是市值较大的个股居多。 (行情来源:wind) 不过,港股通的跌幅榜中,消费、工业、能源、地产等受宏观风险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有68只个股跌幅超过了30%,占所有港股通数超14%,惨烈明显。 (行情来源:wind) 从趋势看,尽管下半年流入节奏不一定会较上半年加速,但净流入的趋势很可能依然会持续,毕竟现在港股的极低估值和高股息、对南下资金来说还具有很大吸引力。 5,南下公募基金规模翻倍,多数业绩表现可观 除了南下的投资者及普通机构资金,上半年的南下的公募基金的增量也非常明显。截至目前,科通过港股通投资A股/港股的公募基金突破到1024只,总规模9500亿元,比年初增长了1倍多。其中大部分是以混合型基金为主。 (数据来源:wind) 而在这批基金的南向产品中,虽然港股整体大市很弱,但在集体选择性抱团之下,不少的基金上半年业绩表现堪称优异。 截至上半年,有近30只的基金都跑出超过了50%的收益,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医药医疗、创新科技两个领域。 (数据来源:wind) 同时,相比此前因为各种宏观风险事件导致恒指大跌而持续净流出的ETF资金,3月以来的港股恒指ETF也有资金异常大规模流入,累计增量资金接近20亿美元(相当于150亿港元的规模)。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 在这个时期,一些明星中国概股加快会港二次上市的预期越发强烈,同时网易、京东等巨头的回归也持续引发了资金的高度关注和跟踪,近期的港股资金大额流入以及大市成交量激增,都与之有重要关系。 6,制度创新,新经济公司表现亮点不断 2018年,港交所公布第二上市章程,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司以便捷方式来港第二上市,由此开启了港股市场新经济公司批量赴港上市的热潮。 从2019年到现在,港交所推出系列上市制度改革,包括修改IPO条件,放宽对同股不同权公司的限制,允许第二上市等等,吸引以研发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改革幅度达25年之最,吸引了众多中资新经济企业赴港上市。 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冲击及宏观政治风险事件一定程度影响了港股新股上市的进度,但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热情依然未减。同时明星中概股的回归也让市场的气氛被持续点燃。 截至上半年,众多新经济公司整体录得非常可观的市值表现,腾讯年内大涨近4成,美团飙涨超7成突破万亿港元,小米今年来累涨超26%,还有大部分的生物医药行业的新经济涨幅惊人。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在上月,港交所再度调整指数规则,放开对第二上市(-S)及同股不同权(-W)类公司纳入恒生指数及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此次调整也大大激发了此类公司以及其他新经济公司的追捧热潮。 目前追踪恒指的被动性资金约为2000亿港元,随着阿里、美团、小米以及后来者的网易、京东等明星公司加入,新经济行业占比有望显著提升,长远来看有望吸引更多资金追踪指数,提高香港市场吸引力。 7,上半年港股私有化提速,多数估值过低 在今年,港股主动私有化退市的速度明显加快,年内已经有28家企业选择主动宣布私有化。包括:华电福新(00816)、海尔电器(1169)、中航国际(0161)、中国粮油控股(0606)、华能新能源(0958)、华电福新(0816)、哈尔滨电气(1133)、会德丰(0020)、利丰(0494)等一众公司。 从行业来看,这些私有化退市企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但亦有少量半导体、医疗等新兴行业,且国企在近两年私有化退市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从发布退市公告时的净利润来看,大部分拟私有化公司的财务状况基本面较好。 私有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大多数估值偏低,市净率低于1倍也不少,甚至还有个别企业市净率低于0.5倍,或者回报率非常可观。如华能新能源(00958.HK)、亚洲卫星(01135.HK)在其退市前一年ROE更超过10%。但8家公司私有化公告前一年的平均PB估值均不到1.0。在这种情况下,股东进行私有化,反而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 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包括控股方计划换地上市,从而获得更大的认可,提升公司的估值,或者资产整合的需要,如上述几家国有性质企业的整合。 而在这些宣布私有化的公司中,大部分在复牌首日都有很大的上涨幅度,越南制造加工出口(0422)复牌当日上涨超1.5倍,华电福新、堡狮龙(592)、利丰等涨幅都超过了6成。 8, 结语 总体回顾港股的上半年运行情况,在疫情及宏观风险事件的冲击下,港股的整体表现不算完美,各行各业分化明显。 但在港股的制度改革及资金持续流入的利好下,科技、医药等新经济行业的受追捧程度远胜传统价值及工业板块,也承担起来港股投资者维系希望的重要角色。 在今年全球经济显著衰退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场行业冷热对立的情况下半年或许还会持续。 不过,上半年的冷门板块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比较它们的估值水平吸引力、投资回报率以及盈利预期在那里。 从最新数据看,目前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半,占港股总市值也接近了8成,同时恒指中的中资股权重也接近了6成。这意味着内地企业已经占据了港股市场的主力地位,也就是说,香港市场的基本面也越来越取决于内地经济的运行情况。 接下来的下半年,在海外依然风雨飘摇、国内经济稳定恢复的对立形势下,港股市场又将上演怎样的行情表现,一起拭目以待。
6月30日,港股三大指数呈高走低走行情,恒指盘中一度翻绿尾盘小幅回升,截止收盘,恒指涨0.52%,报24427.19点,国指涨0.01%,报9758.63点。南下资金大幅净流入62.79亿港元,大市成交额为1224.9亿港元。 数据来源:Wind 此外,6月收官恒指反弹超6%,上半年下挫13.3%。 此前美国商务部官网发布声明称,已取消对香港的特殊相关待遇,包括暂停出口许可证豁免,并正在进行差别待遇评估。对此,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30日对此回应称,香港因此受到的影响非常小。 从盘面上,软件股表现活跃,金蝶国际升超6%续创新高;濠赌股、手游股、医疗设备股普涨,光伏太阳能领跌,信义光能跌近4%;风电股、内房股、燃气股明显走低。蓝筹股大多强势,港交所升超3%再创新高,腾讯大涨2.59%力撑大市。 具体板块方面,手游股普涨,指尖悦动涨超10%、创梦天地涨超7%、腾讯控股、联众、IGG等跟涨。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兴业证券指出,一季度移动游戏行业收入同比增46.26%,我们预计Q2移动游戏行业有望延续超30%增长。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环比增长也达到31.19%。短期来看游戏行业迎来产品周期驱动暑期旺季,游戏出海+买量驱动精品研发+发行格局改善将成为中期投资主线,而云游戏有望成为游戏龙头公司长期发展主线。 建筑工程概念涨幅靠前,汛和集团涨超21%,河北建设涨超15%,WT集团、华营建筑、中天宏信等跟涨。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银行股拉升明显,晋商银行涨近5%,贵州银行、创兴银行涨超2%,渣打集团、中银香港等跟涨。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从消息面上看,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决定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跨境理财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按照购买主体身份可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跨境理财通”是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金融合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内地与港澳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濠赌股有所拉升,美高梅中国涨超6%,银河娱乐涨超3%,新濠国际发展、永利澳门、澳博控股等跟涨。 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日前透露,粤港澳三地政府考虑就互认检测及互免检疫推出先导计划,有限度放宽三地过境人流。澳门行政长官贺一诚则表示,港澳通关计划应采先导计划实施,冀7月能有好消息。另外,花旗仍料澳门赌收可于今年第三季跌幅收窄,估计当局未来数周有机会放松旅游限制。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物业管理股有所走弱,国锐地产跌超7%,雅生活服务跌超6%,绿城服务、碧桂园服务、永升生活服务等跟跌。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武汉本地股概念下跌,长飞光纤光缆跌近4%,东风集团股份、小米集团、周黑鸭等跟跌。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个股方面,恒指成分股表现分化,其中,银河娱乐涨3.84%领涨成分股,香港交易所、腾讯控股等涨幅靠前,中国旺旺、碧桂园、电能实业等表现较弱。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而在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今日刚上市满二十周年的港交所收涨3.13%,收于330.00港元,股价再创历史新高,最新总市值为4184亿港元。 摩根大通指出,目前对港交所长期每股盈利增长信心增加,建议投资者继续持有,直至港交所推出A股期货等新业务,相信可再度推动股价表现。该行认为,港交所若有关业务推出,今明两年每股盈利预测将向上调5%至15%,该行决定上调港交所目标价,自300港元上调至340港元,维持增持评级。同时,中金公司称,中国推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香港交易所将长期受益。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与此同时,中国太平、腾讯控股、石药集团等走强国指,中国燃气、邮储银行、龙湖集团等跌幅靠前。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港股通方面,截至收市,南向合计净流入62.79亿元,其中港股通(沪)净流入21.64亿元,港股通(深)净流入41.15亿元。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而对于港股下半年的走势,广发证券认为,随着恒指选股新规改革、中概股加速回归潮的到来,港股市场迎来“源头活水”,“新老交替”的产业结构为中长期估值抬升打下坚实基础。较之A股,港股对海外风险更加敏感,不排除短期继续阶段性跑输。港股仍处于“极低估值”区间,存在向上“均值回归”的动力,若市场波动加剧,反而为长线投资者提供买点。港股结构方面,市场风格将更均衡,地产、基建等顺周期传统价值品种有望迎来“价值回归”,而上半年强势的疫情“低敏感”内需增长板块,市场对估值的挑剔可能加剧个股的分化。 根据毕马威分析,今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共有59宗新股上市,总集资金额8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该行预计,中概股回归及医疗保健、生命科学板块,有望继续带动市场,预计今年总集资额将达2000亿至2500亿港元。
中概股回归香港,打新看上去很美 总之,香港股票市场的特殊性,加上美国中概股自身的特点,导致打新回归中概股黯然失色。 近期在美国上市的著名中概股:京东和网易,纷纷追随阿里巴巴的脚步,回到香港二次上市。 中概股回归香港背后有两大动力,一是香港上市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的完善,有助于中概股募集更多的资金;二是瑞幸造假退市造成美国监管对中概股日趋严苛,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持续低估值。 这两大原因在短期内看不到逆转的态势,因此中概股回归香港资本市场也将成为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京东、网易之外,近期有多只中概股也开始规划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进程。 对大陆股民而言,中概股回归香港是喜闻乐见的事。 过去二十多年,赴美上市是国内优秀科技公司的必经之路。这造成了一个独特现象:股东和用户之间隔了一整个太平洋。 以百度为例,股东大部分是美国投资人,而用户和市场则高度集中在国内。一方面美国投资人不了解中国市场和用户,难免产生估值偏差;另一方面国内用户享受不了百度股价上涨的红利。自己贡献的成果被外国人收割了,国人对此颇有怨言。 如今中概股成群结队回归,大陆股民奔走相告之余,如何从中分一羹粥呢?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去港股市场申购回归中概股的新股,这是大陆股民最熟悉的A股打新方式。 但是盲目套用A股打新思路,认为港股打新回归的中概股能获利,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打新的市场和标的不同,其中蕴含不可忽视的风险,甚至有可能亏损。 回归中概股打新不一定获利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追踪大陆股民在香港打新京东的案例,以京东首日收盘价234港元计算,首日收盘较发行招股价226港元账面上涨3.5%。但这只是理论收益,按照实际收支计算,扣除融资杠杆利息和各种手续费,最终每5万投入亏损118港元。 网易首日上市表现略好于京东,当日上涨了5.7%, 但是一手中签率却更低,只有8%,最终每投入5万也仅有182港元盈利。这还不考虑资金冻结14天的成本。 如果不是以散户身份,而以持有大笔资金入场的大户身份打新,虽然可以摊薄部分固定费用,但是港股打新优先保证每个账户能先中一手新股,所以只申购一手的中签率是最高的。资金量越大当然可能中更多,但中签率是急剧下降的。所以这么算下来,增大资金量并无法大幅提升回报率。 这跟A股打新相比截然不同。A股一般中签后动辄连续几个涨停,股民打新中签就跟中奖一样收获满满。 港股市场的独特性 为什么港股和A股打新有如此之不同?是因为市场不同,还是因为打新标的区别? 或者这只是京东和网易的特殊现象?探讨回归中概股打新表现一般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走势,避免无谓的踩坑。 首先, 交易市场的差异决定了A股和港股打新的回报和风险有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A股主板是审批制,而港股和美股都是注册制。 在审批制下,证监会不仅要求上市企业注册信息符合规定,而且要求上市企业必须能盈利。因此A股上市公司发行价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得高于盈利的23倍,也就是市盈率最高不超23倍。 这对于符合A股严苛上市条件的优秀公司来说,其市盈率一般都远远超过这个数。所以企业只要上市,股价普遍迅速上涨,给中签者带来高额回报。这也注定了A股中签率极低,大约在0.01%-0.05%左右,相比港股平均50%-70%中签率,相差千倍。 而港股和美股都是注册制,监管机构不确保其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做出判断,而是让投资人自己去分析公司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并依此做出投资决定。 交易所不限定新股上市发行价,由上市公司和承销商根据市场供求自行决定。因此上市公司特别是大型上市公司的发行价不会出现大幅偏离市场估值的情况,这导致港股和美股上市公司股价波澜不惊,股民打新积极性不高,因而中签率极高。 在美股独特发行制度下,大多数券商甚至没有对普通散户开放打新的业务。美国是投行与上市公司来决定将新股发给谁,一般是投行的高净值大客户。如果美国普通投资人需要打新,则要找有认购新股份额并提供认购服务的券商开户。 其次,A股有涨停跌停板,港股美股涨停并无限制。A股的涨跌停板,客观上给打新股民上了一道保险。在普遍中签后股票大幅上涨的期望下,万一市场极端行情发生,即使上市公司股价第一天就下跌,也有10%的跌停板能延缓跌势。然而港股美股并没有这种保险机制, 股民打新中签后,直接就暴露在市场大潮中裸泳,风险不可小视,这也客观造成美股港股打新人数不多,一般都以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机构和高净值投资人为主。 最后,就是费用问题。显然对大陆股民来说,A股打新是最为节省成本。目前沪港通还没开通打新港股服务,在港认购新股需要在港股开设交易账户,也必然要求在香港有第三方银行存管账户。因此资金汇兑和转账,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交易费用和成本,加上融资杠杆的利息,资金冻结的成本,这些让本来回报不高的港股打新业务,对大陆股民的吸引力锐减。 中概股回归前已经被充分估值 除了市场不同的主要原因外,这批中概股回归港股本身的特殊性也是导致打新回报不高的重要原因。 首先,二次上市减少了套利空间。最近回归港股的中概股,都属于二次上市,也就是说,保留中概股在美股,同时在香港市场发行新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股票价格是和全世界联动的, 因此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其股价不可能大幅脱离美国股市的股价基准。 换句话说,它们之间的差价,只能维持在很小范围内,否则众多投行和对冲基金等国际资本大鳄,都能轻而易举在美港两个市场来回赚差价套利,获取丰厚的无风险回报。 其次,成熟资本市场价格发现程度高。价格发现指的是资产在市场交易中,价格趋向其价值的程度。 这些回归中概股,都是举世瞩目的大型科技股,其交易量、流动性都非常可观,每只股票背后有着一群华尔街分析师团队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价值。因此,这类股票在美国市场的价格发现已经比较彻底的。 比如,美股对中概股有低估值倾向,但是当京东和网易宣布回归港股后,双双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美股的价格,已经体现了京东和网易回归港股的利好,很难在香港上市当天,再出现大幅超期的表现。 最后,知名中概股的影响力反而拉低打新回报率。一方面,香港属于开放的国际资本市场,云集全世界知名投行和对冲基金,打新港股如果有超额回报,这些金融机构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其次,京东和网易在大陆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吸引众多大陆股民争先恐后奔向港股参与打新。 根据某证券公司统计,大陆股民近两个月新增入金客户人数同比往期有20%以上增长。打新本来就是僧多粥少的业务,众多机构参与加上蜂拥而入的大陆股民,让回归中概股中签率比一般港股的中签率减少了10倍,尽管上市首日股价上涨,但是整体综合回报率不可避免的偏低。 总之,香港股票市场的特殊性,加上美国中概股自身的特点,导致打新回归中概股黯然失色。 普通大陆股民,应该抛弃A股打新的惯性思维, 避免被某些券商误导,谨慎到香港打新回归中概股。
6月19日,港股三大指数午后拉升上涨,截至收盘,恒指收涨0.68%,报24632.38点,国指涨0.75%,报9990.65点。南下资金流入20.89亿元,大市成交额1176.47亿港元。 从盘面上来看,个股方面,港交所股价创造新高,腾讯,阿里巴巴,网易均收涨。中资券商表现亮眼,成为港股午后上涨主要主力。阿里概念股、零售股表现亮眼。旅游、电话设备及原件板块表现低迷。 个股异动方面 药明康德获多家大行唱多大涨4.25%,报96.90港元,总市值2252亿港元。中泰证券首次覆盖并给予“增持”评级,目标价104.1港元。 中集集团大涨8.96%,报6.57港元,总市值135.335亿港元。该公司旗下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海洋牧场平台“长渔一号”正式交付,该平台率先搭载了5G通讯基站,成为全国首个示范应用5G技术的海洋牧场平台。 港交所涨1.49%,报300.40港元,股价创历史新高。港交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方式上市,上市价为3.88港元,按现价计,累涨76倍。大摩最新研报维持香港交易所“增持”评级,目标325港元。 沛然环保崩盘暴跌70.73%,报0.048港元,总市值0.634亿港元。该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根据券商持仓,本次卖出最多的是交银国际、新富证券等。 行业来看: 阿里概念股领涨市场,阿里影业、阿里健康大涨7%,中金公司、海尔电器、高鑫零售涨幅均超3%。 收租股异动拉升,九龙仓置业、九龙仓集团涨幅超6%,太古股份公司A、太古地产、鹰君涨幅超2%。 消息面上,香港特区政府宣布自6月19日起放宽社交距离措施,有助于带动整体零售市场的气氛及销售表现。 中资券商股大涨,鲁证期货大涨8.62%,中信建投、光大证券涨幅超5%,其余个股纷纷跟涨。主要原因在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下券商投行业务扩容,头部券商因投行能力较强、项目储备丰富将受更大利好。 旅游观光板块走弱,瀛海集团大跌超8%,香港中旅跌4.24%,其他个股跟跌。主要还是受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预期。 电话设备及原件板块表现低迷,中国优通大跌11.71%,阿尔法企业跌8.59%。前几日表现强势的中兴通讯回调跌2.52%。 港股通方面,截至收市,南向合计净流入21.24亿元,其中港股通(沪)净流入6.58亿元,港股通(深)净流入14.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