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最火热的三个关键词。从抗击疫情到经济恢复,ICT技术支撑下的数字经济在保障消费和就业、推动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范围看,网络基础设施越健壮,数字经济和社会体系越完善的国家,在抗疫和恢复过程中的表现越突出。面向未来,数字化、智能化更是千行百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转什么?千行百业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在8月8日举行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度峰会上,华为云副总裁、华为云首席数字化转型官苏立清发表了题为“释放数据生产力,助力政企智能升级”的演讲,分享了华为云对数字化转型的思考、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以及对千行百业数字未来畅想,输出了一份发人深省的“华为经验”。 为什么要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转什么?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要产生价值。”苏立清在演讲中开篇明义,“我们理解数字化转型,一定是围绕体验创新、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这些方面来为企业带来价值。” 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改善体验。过去的IT系统往往容易忽略人的体验,数字化转型一定要改善人的体验。第二,提升效率。通过提升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整体运作效率。第三,创新模式。随着数字化由浅入深推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形态会发生变化,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价值驱动下,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底要转什么呢?苏立清认为要从转意识、转组织、转文化、转方法、转模式五个方面转变。 第一,转意识。要改变以往存在的误区,明确认识到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信息技术部门的事情,它也要和业务部门紧密地贴合起来。只有技术和业务深度协同、深度融合,才能用数字技术来帮助业务创造出价值。 第二,转组织。业务部门和IT部门要组成一个联合团队,改变过去那种“业务部门提需求,IT部门响应”的单向组织架构。混编团队对业务和IT都有相对不错的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协同,以应对业务快速迭代,敏捷响应客户诉求。 第三,转文化。在数字化转型中要更好地解构业务,实现业务的快速响应。在云化服务化趋势下,平台变得非常重要,需要大家一起构建平台、使用平台,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平台文化,支撑一个不断迭代的新型架构满足企业更高的数字化需求。 第四,转方法。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业务,数据一定是承载业务的,业务和IT部门需要一起深度合作,实现业务对象数字化、业务流程线上化、业务规则结构化,最终才能实现业务的自动化,真正为业务的高效运转产生大价值。 第五,转模式。实体企业保有大量采用老旧架构的IT系统,而面向未来的一定是以云为基础,以数据为驱动,微服务化的新型架构。新老架构之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要采用Bi-Model双模IT的方式,既拥抱未来也能适应过去,构建立而不破的IT架构,平稳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如何开展?华为是怎样做的? 对于数字化转型如何开展,苏立清也提出了建议,并结合华为的具体实践做了解读。 华为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的大公司,四大业务客户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9.4万员工的日常办公需要全球协作,数字化转型难度相当的大。 面对挑战,华为对准两个维度入手。第一个维度是围绕服务对象,包括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员工五类对象。第二个维度是围绕业务,包括研发、营销、供应、交付、服务等。华为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大平台下的精兵作战的架构,使能业务更加高效运作。 熟悉华为内部运行的人可能知道,华为的技术和业务已经构建了一个叫做HIS(华为IT服务)的强大IT平台,它把全量的公共基础资源、数据联接,以及公共基础平台服务、数据平台服务都变成一系列的平台软件包来做服务,使能更高效地构建应用,帮助业务提升效率。 苏立清在演讲中着重介绍了这一平台,并从支撑数字化办公、数字化作业、数字化交易,以及数字化运营四个方向解读了它带来的助益,直观展示了华为内部是如何受益于数字化转型的。 比如在数字化办公方面,华为自2017年成立工作组对华为园区进行数字化改造,将园区门禁系统、消防系统、电梯系统等进行数字化连通,对人群流量精准识别,就近安排工位,大幅提升了办公效率,同时推动IT和OT进一步融合。 又比如在数字化作业方面,作为一家业务全球化、客户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的企业,华为的研发作业、制造作业、供应作业都面临巨大挑战。数年前华为围绕全球供应作业下大力气,端到端进行数字化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80%的确定性作业实现自动化,整体物流效率提升了40%。 从经济账看,数字化转型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上述的供应作业改造案例中,数字化改造前整个供应支出占华为销售收入的4.3%,数字化完成后降低到了3%,每年可节省十几亿美金。 最后苏立清还分享了如何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改造。过去员工完成一个作业需要登录很多系统,现在通过Welink平台就可以接入后端的各个应用系统,同时用户可以一站式地接入,联结完成各种业务活动。这种一站式的以人为中心的作业方式,大幅度地改善了人的体验,提升了人的效率。 掘金“数据石油”,千行百业拥抱数字化转型 “IT数据和OT数据未来将融合在一起爆发,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苏立清强调,数字化转型要特别重视数据,从数据的产生、数据的加工、数据的服务以及数据的变现来反哺业务,使数据产生流动,并且变成价值。 这意味着,尽管不同行业有各自不同的情况,但千行百业都可以从数字化转型中获得体验改善、效率提升、模式创新等多维度的效益,因为千行百业都蕴藏着巨大的亟待开垦的“数据石油” 比如在航空领域,华为云和AI助力深圳机场(000089)打造了数字化的最佳体验。基于华为云智能机位分配解决方案,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廊桥机位周转率提升了1架次/天,乘坐摆渡车减少了500万人次/年,极大提升了机场运营效率和旅客出行体验。 又如在空管领域,华为助力西北空管局践行数字化,打造了智慧空管。基于“四强空管”战略,华为云助力完成西北空管局“强智慧”数据中心的规划与设计,通过构筑数据标准,规划统一数据湖和统一应用开发平台,优化空中交通管理和实现空管信息交换共享,实现智慧空管。 再如在煤炭行业,华为云与伙伴为某煤炭企业联合打造云边端协同的煤矿智能运营平台,将AI分析算法从云端下发到矿点,实现矿山安全态势实时感知,实时风险预警,识别准确率超过98%;并且通过集中监管各矿点的IT基础设施,实现信息共享协同,降低煤炭生产运维成本65%。 …… 面向未来,随着各行各业加速拥抱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华为认为需要构建万物互联的产业协同2.0,通过云+AI+5G,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智能互联与协同,充分挖掘数据生产力的价值。 具体而言,苏立清解释产业协同2.0包含三个方面的协同:一是信息协同,要联接应用和数据,打通企业系统边界;二是生产和信息的协同,要联接IT与OT,打通物理与数字世界边界;三是产业协同,要联接企业和上下游生态伙伴,打通产业价值边界。 毫无疑问,突破边界的横向、纵向的深度协同,将进一步促使数据产生流动,激活数据生产力,产生巨大价值。可预见,在产业协同2.0的推动下,“数据石油”的生产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千行百业的数字未来将更加精彩!
最近这段时间,华为的大动作不断。 先是高薪聘请“天才少年”,不仅展现了一波招贤纳士的决心,还顺带秀了一把公司的现金流状况。 然后是“南泥湾”计划,浓浓的革命情怀。 8月11日,华为的“牙膏管”里又挤出来好消息。 在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正在“迅速”研发激光雷达技术。 这种激光雷达技术目前最热门的应用场景,当属无人驾驶汽车了。 华为的这一波利好消息,在11日当天一片惨绿的A股市场,逆势带起了几家自动驾驶技术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 今天华为还同时被爆出确认成立屏幕驱动芯片部门。 可见华为在高端芯片供应被掐断之后,开始同时发力多条赛道。 自动驾驶群雄割据 智慧交通是各大科技企业的必争之地,而无人驾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和IHS Automotive预测,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到2100万辆左右,而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24%左右,约为504万辆。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25亿元,预计至2023年可达2381亿元。 车联网方面,2020年全球车联网渗透率约为20%,中国的渗透率约为24%,预计至2025年可分别提升至65%和77%,分别对应16920亿元和9550亿元的市场空间。 这块肥肉摆在台上,难免让台下趋之若鹜。 众多企业都在探索以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协助人们在交通出行的各个场景中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 亚马逊、苹果、谷歌、百度、通用、福特、优步、本田、特斯拉、PSA、宝马…… 当前无人驾驶产业仍在军阀割据,大家在技术研发领域争先恐后,又在M&A战场上动作频繁。 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动驾驶技术革命,已经取得早期阶段的胜利。然而仍没有一家企业脱颖而出,完成对整个市场的“统一”。 中国市场上,出于无人驾驶产业链下游的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已经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8~2019年,这些公司陆续拿到了地方政府办法的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其中包括百度、滴滴、腾讯等。 产业链上游的部件及核心模块领域,也有多家初创企业崭露头角。 华为就是其中的一家。 “我们将过去30年积累的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产业,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五个主要方面。” 华为2019年财报中写道。 华为将自我定位设置为“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一再强调,华为不造车,但华为要帮助车企造好车。5G技术、高端硬件和强大的算力都是无人驾驶领域重要的底层技术。 而这些华为都有。 有消息显示,华为公司与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汽车厂商合作,计划最早于2021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 激光雷达vs超声波雷达 激光雷达作为实现自动驾驶最重要的一环,国产供自动驾驶车使用的激光雷达纷纷投入量产与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国内自动驾驶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化。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 该中心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 王军认为,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多线雷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多个激光发射器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通过点击的旋转形成多线束的扫描。线束越多、越密集,对环境的感知就更加充分。 这种激光雷达对应的是以无人驾驶技术中“多传感器+高精度地图”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案需要在车顶配置许多元器件,包含激光雷达、摄像头、GPS天线等,虽然感知的精度较高,但成本也相对不菲。 华为要做100线的激光雷达,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说单线的激光雷达是这样的: 那么多线的激光雷达应该就是这样的: 100线的激光雷达就是…… “眼睛多,看东西才能更清楚!” 理论上讲,无人驾驶技术采用的激光雷达,往往也需要配套更强大的算力。 由于其成像模式,激光雷达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100线的激光雷达,需要处理的信息更是海量。 这对于车载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将产生极大的挑战。 在这一点上,华为应该没有在怕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很有可能会失去上游最大的高端芯片供应商台积电。 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华为积极寻找“备胎”,同时也发展自身高端芯片产业,研发自己的光刻机。 高通和联发科对于供货华为都十分积极。 车载芯片方面,华为除了加大自研芯片的比例,也将联合意法半导体进行共同开发。 消息人士称,与特斯拉和宝马的领先汽车半导体供应商意法半导体合作,可能使华为跃升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顶级参与者,这是科技公司的下一个关键战场。 另一方面,激光雷达成本也相对更高。 除了激光雷达之外,自动驾驶的另一套解决方案就是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 而目前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品牌特斯拉,采用的就是后者,因此特斯拉的无人驾驶硬件成本方案比较低。 据传,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从一开始就没有将激光雷达作为特斯拉无人驾驶解决方案Autopilot的必选硬件解决方案。虽然这套方案的感知水平较低,但特斯拉可以依托其在软件算法方面的能力来加以弥补。 目前国产特斯拉Model 3已经借助这套解决方案,基本实现了L3级别的自动驾驶——只不过在红灯面前还不会自动停车,一不小心就会帮你刷掉六分。 在安全性上,特斯拉发布的2020Q2安全报告显示,特斯拉电动汽车的自动驾驶仪Autopilot事故与去年同期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上季度相比略有倒退。 “我们记录的数据表明,电动汽车驾驶员在打开Autopilot进行自动驾驶时,每453万英里里程发生一起事故。”这份报告写道。 报告称,没有打开Autopilot进行自动驾驶时,事故发生得更加频繁,所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是安全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谷歌、百度、奥迪、福特、宝马等企业都在使用多传感器+高精度地图的解决方案,这已经成为无人驾驶技术中最基本的配置。 主要的原因在于,毫米波雷达+视觉传感器无法感知行人,并且对周边所有障碍物无法进行精准的建模。 因此行业普遍倾向于将激光雷达的方案将作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前提。 华为在武汉光电研究中心的激光雷达项目将会有怎样“迅速”的成果,我们不妨等着华为后续的消息。 进军屏幕驱动芯片 8月11日还有另一条关于华为的消息,就是华为确认成立做屏幕驱动芯片部门。 当天下午有媒体报道称,之前在信息化峰会上诉苦“华为芯片断供”的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签发了成立显示驱动产品业务部的通知。 该部门主要负责LED 显示屏专用驱动芯片。 消息得到了华为的证实。 据传早在2019年年底,华为就在跟进相关项目了,华为海思第一款OLED Driver已经在流水线上生产。 LED显示屏专用驱动芯片是指按照LED发光特性而设计专门用于LED显示屏的驱动芯片。 小结 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受挫的华为,正在多个赛道发力突破,包括5G通信技术、智能手机、云技术、无人驾驶、芯片制造。 华为的商业版图不仅十分垂直,在水平方向也做到了幅员辽阔——漫长的边境线,每一寸都要去顾及。 选择自动驾驶作为赛道显然是看中了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可惜如今国内外的科技公司都在积极参与,强者如云竞争激烈。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成为一个领域的头部玩家,才能在这个产业中分到最大的蛋糕。
近日,华为的余承东在演讲中承认,在美国制裁后,华为将无法制造出新的、功能强大的芯片。预计到9月15日之后,华为麒麟芯片将用完了。美国进行第二轮制裁,禁令一出导致华为全面断供芯片,库存仅剩的500万只左右根本不够用。 细心的人已经发现,华为现在已停止从台积电进口芯片,而由另一家台湾芯片生产厂家联发科引进芯片,而联发科历来主要是生产中低档芯片的厂商,只能解华为一时燃眉之急。 面对华为承认将无芯片可用,很多国内民众群情激愤,认为华为在受此挫折后,会愈战愈勇。但也有人认为,华为坦率承认将无芯片可用,这是在打悲情牌,其实船到桥头自会直,华为无芯片可用,会很快得到解决。 而我们却认为,华为承认将无芯片可用,并不是在打悲情牌,主要意图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华为遭到来自美国甚至西方世界的不公平对待,华为要向国际社会进行控诉,所以这并不是华为在打悲情牌,要让大家了解实情。 另一方面,华为虽然遭遇长期的不公平的对待,但一直以来华为还是斗志昂扬,想尽各种办法在世界各地打开市场。同时,华为用经济利益,以及技术优势来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打压,并始终在表达合作共赢的愿望。 这也展现了华为很强的柔韧和智慧。华为想告诉美国,打压华为将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要好好想清楚了。 现在很多人在问,华为究竟在什么地方被美国卡住脖子了?对此,我们主要归纳为三点: 第一,华为旗下的海思就是为华为设计高端麒麟芯片,而芯片设计是要使用美国相关芯片设计软件的。而美国不希望华为用美国的软件来设计高端麒麟芯片,如果你用中国自己的芯片设计软件设计华为麒麟芯片,美国方面就管不着你了。 第二,芯片设计好之后,要找代工厂进行批量生产,而替华为生产芯片的代工厂,就是台积电。但是,台积电受制于美国的压力,以及生产芯片要涉及美国的芯片专利等原因,决定不再向华为提供芯片。目前台积电为华为代生产的7纳米芯片包括麒麟990、麒麟820、麒麟985就只能供货到九月份。 于是,华为只好找到联发科,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华为现在寄希望于刚刚上市IPO的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但是,中芯国际只能达到14纳米,7纳米无法达到量产。现在看来,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能力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国际标准的5纳米芯片。目前,华为正在招聘精英人才,来解决这些芯片生产技术上的难题。 第三,就算中芯国最后生产出麒麟高端芯片,但是芯片生产过程中,也绝不能涉及到美国方面的专利技术,如果遇到美国的专利技术,马上会受到美国方面的制裁打压。所以,对于中芯国际来说,要绕开美国现在的芯片专利技术,另辟蹊径,走出自己一条独立自主的芯片途径,以符合华为要求的高端芯片,这样的难度肯定是非常大的。所以,华为和中芯国际面前的困难是非常大的。 针对美国政府打压华为,美国芯片企业高通也看不下去了。近日,高通向着美国政府发出警告:不卖华为芯片,每年80亿美元市场白送竞争对手;美国的禁令并没有让华为害怕,而率先害怕了的是高通方面! 因为,对于高通来说,十分重视像华为这样的重要客户,高通并不想打压华为,而是在向华为提供芯片中获取自己的利益,高通希望美国政府能松口,让华为采购高通提供的高端芯片。而如果高通这一波操作下来,美国政府能松口,这无疑也给华为赢得喘息的机会。总之,中国将会很快研究出属于自己的高端芯片,缩小与美国芯片企业差距。让我们拭目以待。
飞象网讯 (一飞/文)在日前深圳举行的昇腾AI新品全球发布会上,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表示,在过去的一年昇腾生态初现成效,AI和开发者共同成长。目前在60所高校开设了昇腾AI课程,到年底会扩展到100所以上。同时也完成了100家SV的认证,落地120多个方案,开发者的数量从零起步发展到4万多名。 在疫情期间,华为昇腾业务携手合作伙伴共同用AI的力量守护家园、呵护人类的健康。 在意大利,华为携手AGS推出了AI辅助CT影响诊断新冠肺炎,已经在意大利和波兰实现了商用,整个时间从过去10到15分钟缩减到10到15秒,整体效率提升了50倍,把医生从繁重的诊断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更好地看护病患。 在阿联酋的迪拜,华为携手新石器为迪拜卫生局提供智能无人车,在抗疫的一线发放物资,做到无人监督的物品发放,极大降低了疾病传播风险。 在中国,华为和合作伙伴南京润一起,基于Atlas200在二月份迅速推出了红外测温仪,广泛用于南京地铁、高校、党政机关,为抗疫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看到AI也是有温度的,AI让服务更加暖人心。”许映童表示。2019年的6月到2020年的6月,华为联合招商银行在深圳四网点,包括分行营业部、京基百纳等推出了智慧营业厅的解决方案,当一个客户进入到营业厅时会得到精准的引导和精准的服务。 经过一年的试点,每个客户的业务等待时间下降了70%,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了50%,最终的结果是VIP的识别率提升了60%,这几个试点AI解决方案的网点最终实现了获客,金葵花用户是其他往年的四倍,收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说,AI让人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得到了关注、得到了尊严,我们企业也从中获得了回报。”许映童说。 “当然,所有的发展只是小小的第一步,我们认为当前所处的时代只是AI爆发式增长的前夜,无论是AI的理论创新还是AI+行业应用,都处于刚刚起步。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以大家无所想象的方式突飞猛进。此时此刻我们并不清楚AI应用的边界,也无法想象AI应用的潜力。但是,我们可以共同期待AI的未来。”许映童说。 在此次发布会上,华为对全栈、全场景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进化,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华为Atlas全栈软件平台解决方案。许映童表示,华为的核心目标有两个:第一,极简易用,让AI计算无处不在。第二,极致性能,让AI计算触手可及。 “我们认为硬件是AI基础,软件才是核心,昇腾领域目前有70%的研发人员投入到软件研发人员,目标就是把AI算力从强大的硬件、强大的芯片中释放出来,真正做到极简易用、极致的性能,能够服务于千行百业。”许映童说。
11日上午,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武汉开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约1390元人民币),甚至是100美元(约695元人民币)。 华创证券指出,在无人驾驶领域,激光雷达是其关键技术之一。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车路协同市场数据报告,未来五年仅国内车路协同示范项目对路侧(高速公路)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规模就接近20亿元。考虑到新基建及5G部署得较快,这块细分市场的需求也将可能持续放大。 巨星科技(002444)的激光雷达主要是较远距离和较高精度的激光雷达产品,大规模用于复杂环境和室外环境,同时适用于中高速运行的物体,能应用在自动驾驶、机器人、仓储物流等领域。目前公司的激光雷达产品已销入欧美顶尖企业比如莱卡、天宝等,国内市场也在和包括科沃斯(603486)在内的优秀企业展开合作。 万集科技(300552)从2015年开始开发多线车载激光雷达,已形成了非常好的技术积累,有着较为稳定和较强实力的研发团队,同时布局了未来的激光雷达技术路线。 中海达子公司海达数云在激光雷达领域进行相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 其他公司:大族激光、永新光学。
今天上午,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武汉开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华为在武汉有一个光电技术研究中心,总计有1万多人,该中心就正在研发激光雷达技术,目标是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约1390元人民币),甚至是100美元(约695元人民币)。 点评:在无人驾驶领域,激光雷达是其关键技术之一。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发布的车路协同市场数据报告,未来五年仅国内车路协同示范项目对路侧(高速公路)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规模就接近20亿元。考虑到新基建及5G部署得较快,这块细分市场的需求也将可能持续放大。 相关概念股主要有巨星科技、中海达等。
8月10日,华为西安生态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华为西安生态创新中心坐落于高新区软件新城,立足西安,辐射全西北,重点聚焦数字政府、交通、制造、能源、教育等重点行业场景解决方案集成验证及ISV联合解决方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