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实施的禁塑政策,用“升级版”的禁塑令,或“史上最严禁塑令”表述更为准确。这项新政实施以来的成效,外界颇为关注。 塑料袋一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又最糟糕的发明,在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白色污染。因为市场上出售的塑料袋大都不易降解,过量的使用、丢弃,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专家研究发现,塑料垃圾中9%会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剩下的79%将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需要200年到500年才会被分解。 为应对白色污染,早在十多年前,爱尔兰、意大利等部分欧洲国家,就已经开始出台各种类型的“限塑令”。随后,部分西方国家的“限塑令”逐渐升级为“禁塑令”。2018年,英国、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开始禁用塑料吸管。 针对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中国政府的管控在不断趋严。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11年7月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集中开展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专项行动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实施工作的通知》。 这些年来,白色污染为何时至今日依旧禁而不绝,甚至是愈发泛滥。究其原因,主要是塑料制品的不可或缺性。在日常生活中,采购生活必需品,超市、商场提供既便宜(或免费)又方便的塑料袋,选好物品往里一搁,非常方便。网购、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更是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数化增长。 同样是塑料袋,可降解的塑料袋为何未得到广泛应用?商品的价格是商家考虑是否采购的决定性因素。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过去,可降解塑料产业的话语权不掌握自己手中,特别事关PLA产业的丙交酯等核心技术,直到近年来才被国内企业突破。有数据显示,中国可降解塑料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产品种类齐全,2019年全国可降解塑料的产能达到了61.7万吨,产能增速达到了37%,占全球总产能的45.3%。 崛起中的国内可降解塑料产业,让人们有底气对禁塑充满期待。而且,这次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与过去的政策比起来,确实更为系统,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的各环节,同时也明确了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新业态的要求,政策调整既针对传统领域,也包括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但只有严格监管,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另外,在采访过程中,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对记者称,“禁塑”是大势所趋,但牵涉面较大,特别是在疫情当下,很多中小企业日子还非常难过,这种情况下不能“一刀切”。在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分场景循序渐进。同时还应通过市场调控、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各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使“禁塑令”真正收到成效。
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今年元旦,有着“史上最严”之称的禁塑令正式落地。升级版的禁塑新政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频频搅动着资本市场。 如今,禁塑新政已经满月,实施效果尤为市场关注。近期,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禁塑新政的成效喜忧参半,除了大型商超、连锁奶茶店得到了较好执行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吸管在其他场所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生产可降解塑制品的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订单喜悦后,已经收到退货通知。他们担心,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若按照目前情况再持续几月,市场将很有可能走回头路。 从噱头到主打产品 随着牛年春节的临近,在“世界超市”义乌的高铁站,忙碌了一年的外来务工者,扛着大包小包往家赶。 被称为“吸管大王”的楼仲平,是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采访之初,坐在记者对面的楼仲平,不时将眼光投向玻璃门外的财务室。根据公司规定,员工春节回家之前,会统一到财务室结算工资。 看着渐渐列队成群的返乡员工,楼仲平坦言,“还是很难留人啊”!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地位太特殊了。今年为了留住员工,除了义乌市政府补贴500元,公司还额外补贴1000元,再赠送餐饮券300元,再发200元开工利是。这样一来,愿意留下来的员工,有2000元补助,“还是有点吸引力,希望能留住一半员工”。 楼仲平扎根吸管行业近30年,如今的双童年产吸管7000多吨,产值近2亿元,拥有全球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制定了全球吸管行业的所有标准,是行业的领导品牌。早在2005年,楼仲平从西欧客户处了解到塑料吸管的局限和危害所在,由此研发出PLA(聚乳酸)生物质可降解吸管。 “2005年立项,2006年就开发出来了。不过在2015年之前,这纯粹只是一个噱头,一年卖不出几吨。”楼仲平称,直到2015年,双童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销售才慢慢有所起色。2018年,欧盟以及部分美国城市已经禁用塑料吸管。这一年,双童的外贸出口占比达到70%,其中可降解塑料吸管占比也达到了70%。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双童吸管是一次重创。从2020年2月份开始,该公司的出口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初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被业界视为升级版的禁塑令,让楼仲平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内市场。 据介绍,从2020年3月开始,双童公司对厂房、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几千万的旧设备当做废铁处理,每斤1.5元,大卡车拉了10多车。目前,改造后的6个生产车间,只有半个车间是传统的塑料吸管生产车间。其他5个半车间,都被改造成了纸吸管和可降解塑料吸管生产车间。 楼仲平对记者称,用国外的标准打国内市场,去年上半年亏得很惨。情况从7月份开始好转。一方面,国内市场的成交量起来了;另一方面,因为禁塑令临近,下游渠道开始提前备货。四季度,每个月的产值都以40%~50%的幅度增长。12月份,公司产值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 基础原料供应趋紧 塑料是现代化工行业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然而,使用后的废弃塑料制品具有数量大、分布广、难回收等特点,形成“白色污染”。因此,限塑令和禁塑令,近年来开始在全球范围兴起。 塑料吸管、购物袋,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广泛应用于线下商超、便利店、餐饮、外卖平台、社区团购平台等生活场景。我国升级版的禁塑令发布后,使得可降解的购物袋、吸管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PLA、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HA(聚羟基烷酸酯)等。其中,PLA、PBAT是可降解塑料领域主流产品。由于特性不同,PLA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吸管,PBAT主要应用于可降解塑料袋。 公开资料显示,PLA产能主要集中于海外,我国PLA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近些年,我国PLA进口数量不断攀升,2010~2017年PLA进口量年均增长34.26%,其中2017年进口量达到1.26万吨,较2016年增加55.66%。 “PLA技术壁垒较高,早在两年前,国内某企业就对外宣称1.5万吨PLA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但是两年过去了,还是拿不出合格的产品。目前,国内PLA的实际有效产能不会超过10万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较PLA而言,PBAT技术壁垒相对较低,产业较为成熟。目前,国内拥有PBAT产能的企业较多。譬如,新疆蓝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PBAT产能12.8万吨/年,居全球领先地位;金发科技(行情600143,诊股)拥有PBAT产能6万吨/年,于2011年投产;恒力石化(行情600346,诊股)子公司营口康辉石化于2020年12月宣布年产3.3万吨PBS类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 聚如如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基降解材料交易平台,合作企业包括丰原集团、海正生物等约百家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近几个月,国内可降解材料PBAT和PLA供应有所趋紧。国内PBAT产业已经较为成熟,去年下半年的出厂价,一般在2万元/吨,现在2.2~2.3万元/吨。PLA自2020年8月丰原集团宣布年产3万吨生产线投产后,价格一度从4万元/吨,下探到3万元/吨,目前出厂价维持在3.2~3.3万元/吨。但是,制品企业PLA用量不大,不会直接购买PLA用作改性材料。所以,在经过改性企业、贸易商层层加价后,制品企业的原料拿货价格可能会涨到4~5万元/吨。 一家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目前,1根塑料吸管约0.01元,1根纸吸管约0.03元,1根PLA吸管约0.05元。在上游供应没有打开前,如果政府一刀切,原料价格会飞上天,更不利于市场推广。 厂家担忧走回头路 《意见》发布后,各省市相继发布地方版的实施办法。综合来看,各省禁塑节奏类似,均为2020年底在几个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至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目标。 譬如说,2020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2020年底,浙江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县城以上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2020年底,杭州、宁波、绍兴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将被淘汰;市面上将不再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浙江不再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浙江版的禁塑令实施情况怎样?近日,记者在杭州的商场、超市等地走访时发现,联华、盒马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在收银台提供有偿的可降解塑料袋;而部分个体超市,仍在使用传统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在路边便利店、药店、奶茶店等场所,禁塑令的执行情况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不可降解的一次塑料袋、吸管占比相当高。随便一问,得到回复基本相似,“听说过禁塑令,但至今没有人来动员和管过这事”。 在记者实地调查过程中,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直言,“针对目前市场在售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假货、次品等情况,我们曾向所在地的市场监管局反映,但市场监管局称这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咨询环保部门,他们称这不是环保部门监管的职责。当监管职能没有清晰划分,监管真空就会出现,禁塑效果可想而知。” 杭州禁塑令的落地情况,或许只是全国一个缩影,根据近期各地媒体的公开报道,禁塑令在各个省份的执行情况都不甚理想。 比如说,北京某媒体记者近期在走访北京市丰台区、西城区多家商场、超市等发现,一般大型商超、连锁店多提供付费可降解塑料袋;而一些中小超市、临街店面、个体商户等,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无任何标识的透明塑料袋。另外,一些大型连锁饮品店,以提供纸质吸管为主;而在部分快餐店,一次性塑料吸管还在被广泛提供。 实际上,这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袋,相当一部分是温州制造。在各地一次性塑料袋、吸管禁而不绝的背后,是塑编重地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寥寥。 据悉,浙江是我国塑料制品的生产大省,而浙江的塑料制品企业,以温州的苍南、平阳等地最为集中,其中苍南被誉为“中国塑编之都”,2019年全县共有塑料制品企业1185家,规上企业170家。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周德文,一直与温州中小民营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周德文对记者称,“据我掌握的情况,温州从事塑料制品的中小企业,目前依旧以传统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为主,转型生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很少。” “目前的情况如果再持续几个月,市场将会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行业极有可能走回头路。”上述浙江塑料制品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这次禁塑令实施以来,效果肯定有。但是,目前只有规范的大企业在执行,众多小厂家在旁观。如果缺乏监管,出于成本考虑,下游客户自然会选择低价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现在才执行一个月,我们就已经出现了客户退单的现象。”该负责人称。
现如今,塑料及其制品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工农生产到衣食住行,塑料无不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1月1日起,“升级版限塑令”正式上路。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这意味着时隔12年,“限塑令”再度升级。 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和相关行业,也都在这场“环保战役”中改变着自己。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350万家经营范围含“塑料”,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塑料相关企业。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塑料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四地塑料相关企业之和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50%。 在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塑料行业也在努力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并通过实际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资料显示,塑料回收处理是指回收企业通过垃圾分类、工业废料直接收取等方式获得废弃塑料,并采用多种回收工艺将废弃塑料回收处理,加工成塑料、塑胶等制品的再利用过程。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数据统计,全国每年使用的回收利用废塑料3000万吨左右,占塑料消费量的30%以上。 可回收塑料种类较多,包括PET、HDPE、PVC、LDPE、PP、PS等,主要来源于废旧家电壳、儿童玩具、塑料管道、塑料膜及部分废旧医用塑料等。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14万家经营范围含“回收、再生、PET、HDPE、PVC、LDPE、PP、PS”,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地域分布上,江苏、山东和广东为相关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均超过1万家,其中江苏以1.7万家相关企业数量居于全国首位。行业分布上,批发和零售业和制造业分别占比约48%和36%。 自2008年“限塑令”开始实施起的十二年期间,我国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注册总量(全部企业状态)由原来的4万家已增长至19万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相关企业年注册增速高达17%,之后四年增速均保持在18%以上。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新增可回收塑料相关企业超3万家,同比增长21%。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未来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存在一定潜力。包括可降解吸管、可降解餐盒、可降解包装袋等。据了解,环境降解塑料的降解过程主要涉及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降解,这三种主要降解过程相互间具有增效、协同和连贯作用。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营范围含“生物降解、光降解、化学降解、可降解”,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可降解相关企业近8,400家。 地域分布上看,我国可降解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近5,000家相关企业,占全国近6成。广东省以超670家相关企业位居第二位,安徽省和山东省均有超过300家相关企业。 近十年来,我国可降解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年度注册数量与增速呈稳定上涨趋势。截至目前,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新增可降解相关企业近2,30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8%。 “升级版”限塑令规定: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很多人在2021年的第一天发现,原先奶茶店、快餐店、烘焙咖啡店提供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不见了,它们或被换成了纸质吸管,或被改成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还有的被可以直接饮用的杯盖代替了。 中国消费者报在报道中指出,聚乳酸可降解吸管,是以玉米、甘蔗等作物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生产而成。在堆肥的条件下,只需要90天就会降解完成。不过,这些可降解产品目前共同面临着原材料供应比较紧张的问题。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营范围含“聚乳酸”,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聚乳酸相关企业近200家。截至目前,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0年新增聚乳酸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约48家,同比增长近129%。
随着“禁塑令”正式落地,全国各地商超、外卖等塑料使用“大户”纷纷开始推出减塑举措和过渡办法。专家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应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2020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明确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2020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固废法也加强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要求,并明确了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今年1月1日起,“禁塑令”落地,各方准备好了吗? 商超改用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有31个省份发布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六大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其中,对餐饮行业,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外卖(含堂食打包)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建成区、景区景点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超市所售购物袋均为可降解购物袋,大号袋1.2元一个,小号袋6角一个,如有需要请在收银处购买。”1月5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该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在结账的30余名顾客中,大部分使用自带无纺布购物袋,还有顾客将商品推至超市出口,再装入购物小拖车。 “近年来,许多顾客都有了使用可循环购物袋的习惯。”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物美集团在北京、天津的所有门店和外送都已换成可降解塑料袋。从近几天的实施情况来看,收费塑料袋的销售量较过去有所下降,但尚不明显。 记者在位于北京市宣武门附近的沃尔玛超市看到,收银台和自助收银处同样备有可降解购物袋。收银台前还贴有醒目标语,号召顾客拿上环保袋,做“减塑”行动派。 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外卖领域也在推动限塑。美团外卖有关负责人表示,美团将发挥连接商户和用户优势,整合行业资源,协同产业上下游共同助推行业环保化发展。在包装减量方面,除了上线“无需餐具”选项外,美团外卖在商家端服务市场下架了普通塑料打包袋和吸管,并设立环保专区,引入多样化环保包装供应商,持续扩充环保包装产品供给。 可降解吸管订单大幅增长 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以后还能愉快地喝饮料吗? 北京麦当劳公关部负责人王建晖告诉记者,2020年6月30日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近千家麦当劳餐厅,消费者就已经可以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目前,北京麦当劳餐厅已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停用所有塑料吸管,饮料打包袋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堂食一次性餐具使用木制刀叉勺。 除了直饮杯盖的解决方案外,目前市场上普遍推广的可降解吸管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纸吸管;还有一种为聚乳酸(PLA)吸管,这种吸管一般由淀粉基材料乳化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此外,不锈钢吸管、竹吸管等也是可选的替代产品。 记者在走访瑞幸咖啡、星巴克、一点点奶茶等品牌饮品店时发现,一次性塑料吸管均已不再提供,而是更换为纸质吸管或可降解塑料吸管。 1月4日晚,记者在采访浙江义乌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二桥时,他正在忙着协调吸管类产品的产能。作为吸管行业龙头企业,双童公司目前可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聚乳酸吸管、纸吸管、不锈钢吸管等多种产品。 “最近工厂接到的订单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订单已经排到了四月份。”李二桥表示,此次“禁塑令”落地前,尽管双童对客户进行了提示,但许多客户处于观望状态,提前备货不足,导致现在订单“撞车”。“目前,公司大部分产能都已投入可降解吸管的生产,部分从事普通塑料吸管生产的员工已被调整到可降解产品生产线上,从而扩大设备开机量。” “目前我们每天能供应可降解产品30吨左右,未来会继续扩大产能。”李二桥表示,春节将近,许多客户要提前备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订单还会持续增加。 有序推进塑料减量消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吸管为例,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聚乳酸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折算下来价格相当于塑料吸管的两倍到三倍。 在使用体验上,纸质吸管不易扎进封口膜,不经泡;有的甚至还有纸浆味或胶水味,严重影响饮品本身的味道。聚乳酸吸管则因为易分解,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李二桥表示,从客户需求看,餐饮市场选择聚乳酸吸管的比较多,使用体验比较好。渠道市场选择纸吸管的多一些,因为保质期更长。 “现阶段,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会更高一些,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产能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禁塑令”突出了系统性、协同性和有序性等特点,分步骤、分领域地推进。例如,对集贸市场是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而非禁止使用。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菜市场、街边早餐店、小超市等,使用的依然是普通塑料袋。 超市生鲜蔬菜区常见的连卷袋也不在此次禁止之列。“随着普通塑料袋被禁,我们正持续观察连卷袋的浪费情况是否会比以前明显增加,后续会进行相应调整。”物美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连卷袋仍开放使用,尚未发现明显浪费现象。 刘建国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因此,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2020年,作为口罩概念股龙头,道恩股份以严峻疫情下的突出价值、社会责任担当及亮眼市场表现,广受外界关注和认可。2021年,面对限塑令带来的需求与机遇,道恩股份在可降解产品已产业化基础上,继续向上游基材合成挺进,持续发力可降解材料赛道。 1月17日晚间,道恩股份公告称,公司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投资建设年产12万吨生物可降解树脂(PBAT)项目,其中一期投资建设6万吨连续聚合生产装置。这意味着,道恩股份将完成可降解塑料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可降解塑料时代实现领跑奠定基础。 最严限塑令催生风口 巨量市场空间开启 随着塑料应用的日益广泛,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限制传统塑料的使用、开发可降解塑料也逐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2021年1月1日起,史上最严限塑令正式落地实施:全面禁止生产、销售部分塑料制品,推广绿色塑料制品、探索新业态,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专项处理塑料垃圾。 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使用的大国。智研咨询研报显示,2019年我国塑料制品总产量8184.17万吨,需求量为6805.38万吨。其庞大规模仅从塑料袋的消耗量来看便可见一斑。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 在“限塑令”的要求下,一些重点地区不可降解塑料产品正在梯度退市,这些塑料制品一旦退出市场,将会给替代品留下巨大的市场空白。 “禁塑并非禁止整个塑料工业,而是通过可降解材料对部分不可降解材料进行替代和改善。”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马占峰也表示,以玉米、秸秆加工制成的聚乳酸材料为代表,具备可降解功能的生物基材料快速走入大众视野。目前生物基材料产业标准化、产业化推进很快,近期全国多地发布了限塑具体期限和产品目录,为生物基材料产品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 据天风证券数据,限塑令施行前,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渗透水平低,2018年可降解塑料在我国的市场需求为4.2万吨。随国家相关政策落地,仅外卖、快递、农膜三个领域的需求便将达到154.53万吨,对应可降解塑料市场约270亿元,市场增长空间达36倍。长期来看,可降解塑料存在千亿级的市场空间。据国信证券测算,可降解塑料约有1017万吨的潜在需求空间,对应市场规模约1777亿元。 打造全产业链布局 培育业绩增长新动能 作为改性塑料领域的头部企业,早在国家限塑政策酝酿之初,道恩股份便积极进行可降解塑料的技术研发和业务布局。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公司在可降解塑料领域已经完成技术和产品积累,蓄势待发。 “公司已储备了可降解塑料技术,形成了系列产品储备,包括全降解PLA/PBAT合金改性系列产品、全降解PLA/PBAT+淀粉合金改性系列改性料、改性母料产品及低碳降解产品等。”道恩股份董事会秘书王有庆告诉记者,其中,部分产品已完成产业化,可降解改性材料已取得欧盟TUV生物降解认证,下游客户制品(包装袋)已取得欧盟、日本、美国等多种认证,并小批量出口。 此前,可降解塑料的市场供求规模较小,面对当下骤然暴增的市场需求,产能将成为业内公司能否把握机遇、脱颖而出的关键。王有庆告诉记者,在实现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的基础上,公司顺势而为,布局上游完成全产业链打造,为扩张产能提升规模按下加速键。 中纺院在可降解塑料领域拥有技术优势,道恩股份一直积极布局可降解塑料并已实现产业化。双方此次进行战略合作,将在多方面实现强强联合。公司表示,双方在可降解材料领域技术研发、产品应用、人才培训、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为公司在可降解材料领域的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和市场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将对公司整体的业务发展和业绩提升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有行业人士分析称,道恩股份是国内改性塑料行业龙头企业,受益于疫情下熔喷布订单的大幅增加,公司业绩实现爆发式增长。在熔喷料业务持续驱动的同时,公司在可降解塑料领域亦拥有突出优势及发展潜力。随着限塑政策的落地实施,以及可降解塑料新增产能项目的建设投产,将进一步助力公司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2020年,作为口罩概念股龙头,道恩股份因亮眼的市场表现备受外界关注。2021年,面对限塑令带来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机遇,道恩股份在可降解产品产业化的基础上,继续向上游基材合成领域挺进,持续发力可降解材料发展赛道。 1月17日晚间,道恩股份公告称,公司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纺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投资建设年产12万吨生物可降解树脂(PBAT)项目,其中一期投资建设6万吨连续聚合生产装置。这意味着,道恩股份将借此完成可降解塑料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可降解塑料时代实现领跑奠定基础。 最严限塑令落地 开启巨量市场空间 随着塑料应用的日益广泛,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压力也在不断加大,限制传统塑料的使用,开发可降解塑料也逐步引起社会的重视。 2021年1月1日起,史上最严限塑令正式落地实施:全面禁止生产、销售部分塑料制品,推广绿色塑料制品、探索新业态,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处置,专项处理塑料垃圾。 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使用的大国。智研咨询研报显示,2019年我国塑料制品总产量8184.17万吨,需求量为6805.38万吨。其庞大规模仅从塑料袋的消耗量便可见一斑。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简称“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 在“限塑令”要求下,一些重点地区不可降解塑料产品正在梯度退市,这些塑料制品一旦退出市场,将会给替代品留下巨大市场空白。 “禁塑并非禁止整个塑料工业,而是通过可降解材料对部分不可降解材料进行替代和改善。”中国塑协副理事长马占峰表示,以玉米、秸秆加工制成的聚乳酸材料为代表,具备可降解功能的生物基材料快速走入大众视野。目前生物基材料产业标准化、产业化推进很快,近期全国多地发布了限塑具体期限和产品目录,为生物基材料产品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空间。 据天风证券数据,限塑令施行前,可降解塑料在我国的市场需求为4.2万吨。政策全面落地后,仅外卖、快递、农膜三个领域的需求就将达到154.53万吨,对应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约270亿元,市场增长空间达36倍。长期来看,可降解塑料存在千亿元级的市场空间。据国信证券测算,可降解塑料约有1017万吨的潜在需求空间,对应市场规模约1777亿元。 打造全产业链布局 培育业绩增长新动能 作为改性塑料领域的头部企业,早在国家限塑政策酝酿之初,道恩股份便积极进行可降解塑料的技术研发和业务布局。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公司在可降解塑料领域已完成技术和产品的积累,蓄势待发。 “公司已储备了可降解塑料技术,形成了系列产品储备,包括全降解PLA/PBAT合金改性系列产品、全降解PLA/PBAT+淀粉合金改性系列改性料、改性母料产品及低碳降解产品等。”道恩股份董事会秘书王有庆告诉记者,其中,部分产品已完成产业化,可降解改性材料已取得欧盟TUV生物降解认证;下游客户制品(包装袋)已取得欧盟、日本、美国等多种认证,并小批量出口。 此前,可降解塑料市场供求规模较小,面对当下骤然暴增的市场需求,产能将成为相关公司能否把握机遇、脱颖而出的关键。王有庆告诉记者,在实现技术研发和业务拓展的基础上,公司顺势而为,布局上游完成全产业链打造,为扩张产能、提升规模按下了加速键。 中纺院在可降解塑料领域拥有技术优势,道恩股份一直积极布局可降解塑料并已实现产业化。双方此次进行战略合作,将在多方面实现强强联合。上市公司表示,双方在可降解材料领域技术研发、产品应用、人才培训、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为公司在可降解材料领域的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和市场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将对公司整体的业务发展和业绩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有行业人士分析称,道恩股份是国内改性塑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受益于疫情下熔喷布订单的大幅增加,公司业绩实现爆发式增长。在熔喷料业务持续驱动的同时,公司在可降解塑料领域亦拥有突出优势及发展潜力。随着限塑政策落地实施,以及可降解塑料新增产能项目的建设投产,将进一步助力公司业绩高速增长。
又一例资本市场犒赏核心技术的案例发生在了大洋彼岸。 北京时间12月14日-15日两个交易日内,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医药上市公司,股价累计暴涨122%。 这家公司名叫Arvinas(NASDAQ:ARVN)。点燃其股价一夜翻倍的火捻子,是一项更为中国投资者陌生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技术:PROTAC。 什么是PROTAC技术?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Arvinas是何方神圣?其中又蕴含怎样的投资机遇? 01 下一代抗肿瘤明星 在讲解深奥的学术性语言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些案例来了解PROTAC的作用机制。就以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乳腺癌为例。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99%发生在女性。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乳腺癌的发生,与雌激素、遗传、放射性等密切相关。 同时,乳腺癌也被戏称为“女人甜蜜的烦扰”。因为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大胸的女孩更容易患乳腺癌。原因在于,大胸的女孩不愿意运动。根据英国科研团队调查,46%少女表示自己的胸部是运动的拦路虎,尤其大胸女孩(63%)不愿意参与锻炼。其中,超过50%的人从未戴过运动胸罩。 另一方面,根据英国动物学杂志资料显示,“可能的原因是拥有大胸的女性雌激素水平更高,而正常乳腺细胞的癌变恰恰就是在雌激素不断刺激下一步一步慢慢发展的。并且过高的雌激素还可能抑制免疫系统,从而使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癌变细胞。” 作为肿瘤疾病,乳腺癌的治疗也有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其中,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靶向治疗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众多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中,罗氏制药的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赫赛汀)和辉瑞的哌柏西利(商品名:爱博新)都是全球知名药物,被称为“乳腺癌杀手”。 所谓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有什么样的靶点,就有什么样的靶点药物。 图1: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定义和治疗推荐(2011年 St.Gallen共识)来源:头豹研究院 比如,乳腺癌患者中存在大量的HER2阳性基因突变,那么对应的就存在以HER2为靶点的治疗药物。而曲妥珠单抗就是一种抑制HER2阳性肿瘤细胞生长的HER2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除了HER2受体阴性以外,激素受体(HR)阳性也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比如,哌柏西利就是一种CDK4/6抑制剂,是用于治疗晚期HR+/HER2-乳腺癌的一线药物。 目前,国内在研ADC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抗体药物偶联物)中多以HER-2靶点为主。从研发进度看,截至2020年8月底,东曜药业(HK:01875)的抗HER-2 ADC药物已处于临床Ⅲ期,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具备先发优势。其次,百奥泰(行情688177,诊股)(SH:688177)也处于Ⅲ期阶段。 另外,还有荣昌生物(HK:09995)、上海医药(行情601607,诊股)/复旦张江(行情688505,诊股)、海正药业(行情600267,诊股)(SH:600267)、恒瑞医药(行情600276,诊股)(SH:600276)等也已进入临床阶段。 图2:抗HER-2ADC药物国内竞争格局来源:公司招股书,第一上海 从作用机制看,前面提到的曲妥珠单抗和哌柏西利,分别是通过抑制HER2蛋白或者抑制CDK4、CDK6蛋白,也就是抑制肿瘤生长达到治疗的效果,属于抑制蛋白范畴。 本文的“主角”PROTAC技术,则是属于降解蛋白范畴。 有统计显示,大约75%的乳腺癌是雌激素受体(ER)阳性,目前也有对应药物,例如新型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氟维司群(商品名:芙仕得),能够显著延长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恶化生存期。 但不同的是,Arvinas公司正在进行一项治疗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降解的临床试验,所运用的技术正是PROTAC。 Arvinas公司,由PROTAC技术的主要发明人耶鲁大学Craig Crews教授成立于2013年。公司一直专注蛋白降解PROTAC技术,目前有ARV-110和ARV-471两个重点研发项目。 其中,ARV-471作为靶向雌激素受体(ER)的蛋白质降解剂,能够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R阳性/ HER2阴性乳腺癌。而ARV-110则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雄激素受体(AR)的降解。 据公司介绍,PROTAC蛋白降解剂利用人体的天然蛋白回收系统来降解导致疾病的蛋白,能够募集E3连接酶来为靶标蛋白装上泛素的标签,这会引导这些蛋白被蛋白酶体降解。在靶标蛋白被降解之后,PROTAC蛋白降解剂会被释放并且可以重新被用于降解其它靶标蛋白。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引出定义: PROTAC(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是一种双功能小分子化合物,该小分子化合物类似一个跷跷板,一端是结合靶蛋白的配体,另一端是结合E3泛素连接酶的配体,配体之间通过一个linker连接,形成一个复合物,拉近靶蛋白与E3连接酶从而促进靶蛋白的泛素化,使其进入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达到降解靶蛋白的目的。 图3:PROTAC的作用机制 通俗地说,PROTAC技术就是利用细胞“清洁工”(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来清理细胞中无用或者有害的蛋白,通过激活这个清洁器从而特异性的扫除致癌蛋白。 因此,只需药物短暂地与致癌蛋白结合,并且蛋白被降解后需要重新合成才能恢复功能,这样能保持机体长久的稳定,延缓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适合与癌症做持久战斗。 图4:PROTAC与其它技术的区别 对比来看,传统的靶向药需要与目标蛋白(通常是其活性位点)牢固结合,由于PROTAC蛋白质降解剂仅需与目标蛋白弱结合便能对其进行特异性“标记”,因此PROTAC降解剂可能解决目前“不可成药”的约80%蛋白质组。 如是,作为蛋白降解疗法的PROTAC技术,凭借“破解不可成药的靶点”优势,对不能进行传统靶向治疗的患者雪中送炭,并因此将成为新一代肿瘤治疗的明星产品。 02 重新定义小分子药? 众所周知,药物分为化学小分子药物(化学药)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生物制剂)两种。PROTAC技术显然属于前者,而单抗、多肽和蛋白、核酸等属于后者。 说起小分子药物,它曾经有过一段沉寂之路。 在抗体药物等生物药还没崛起之前,小分子药物凭借由化学合成或从自然物质提纯而来,相对更简单的优势,成为曾经支撑制药工业的主打产品。 但是,由于小分子药物的化学式、结构式非常明确,因此相对结构复杂、生产工艺要求苛刻的生物药,更容易受到非专利药物的影响,导致长期销量不佳。因此,制药公司纷纷转向研发生物药,使得曾经占据霸主地位的小分子药陷入长达10多年的沉寂。 尤其是,随着近10年来以单抗为代表的生物药高速增长,小分子药再次受到冲击。根据IQVIA数据显示,从头部重磅品种看,2019全球销售额TOP100的药品中,小分子销售额总体增速为5%,生物药则达到11%,并且TOP100品种中生物药的数量首次追平小分子药物。 所以,医药圈就有了“全球药物市场已完全进入生物药时代”的判断。 图5:全球肿瘤药研发趋势,生物药比例反超小分子来源:IQVIA,国盛证券研究所 不过,随着PROTAC技术的崛起,小分子药被重新定义,再次回到聚光灯下。 PROTAC的发展历程: 2001年,加州理工大学的Raymond J. Deshaies教授和耶鲁大学的Craig M. Crews教授首次提出PROTAC的概念。起初,由于PROTAC分子的设计只限于多肽水平,难以在细胞内实现靶蛋白的有效降解,因此Crews等人的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直到2015年,James E. Bradner、Crews等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可以在体内有效降解靶蛋白的PROTAC分子的相关研究,使得PROTAC技术受到了药物研发人员的极大关注。 后来,BRD4、RIPK2、ERRα、BRD9、TBK1、Sirt2、CDK9、p38α、Pirin、c-Met、EGFR、FAK、FLT3等蛋白先后被报道可以利用PROTAC技术将其降解。随着能被降解的靶点越来越多,PROTAC技术被运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研究就越来越广泛。 除了作用靶点广以外,PROTAC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有着诸多优势。 1、成药性高 PROTAC技术,之所以被称为“破解不可成药靶点神器”,正因为它能攻克传统药物难以成药的靶点。 PROTAC能将靶点从“无成药性”变成“有成药性”。人体细胞中约有80%的蛋白缺乏酶活性或者表面缺乏成药位点的蛋白,而PROTAC可以捕捉到这些难以成药的蛋白,并进行降解。 比如,2020年4月10日,至今30多年无靶向KRAS的药物获批上市的、被药界称为“不可成药”的靶点KRAS,被CREW(Arvinas公司创始人)团队攻克了:开发了降解KRASG12C突变体的PROTAC分子LC-2,能快速降解不同纯合体和杂合体肿瘤细胞中的KRASG12C,是报道的首个可以降解内源性KRASG12C的化合物。 这么一看,PROTAC不是“神器”,简直就是医药界Bug一般的存在。 2、耐药性 由于点突变的存在,一些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经常产生耐药性,失去对靶蛋白的抑制作用,而PROTAC技术可以直接将靶蛋白降解,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例如,2019年3月,清华大学药学院饶燏教授及团队在体内试验中证明,利用PROTAC技术降解多种突变型BTK蛋白,能够有效抑制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B细胞癌的全球知名BTK抑制剂依鲁替尼耐药性。 3、多种给药途径 传统的小分子药物主要以口服为主,但PROTAC技术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可口服给药、也可注射,避免了因长期静脉注射带来的心血管负担。 4、用量小,毒性和药物抗性低 这个过程类似于催化反应,药物又可以重复利用,抑制目标蛋白,并不需要等摩尔量的药物,使用催化剂量即可达到效果,无须足够大的剂量使靶点饱和,所以对PROTAC的活性要求也许不需很高,可选择性高,而且无须足够长的半衰期即可持续抑制。 此外,PROTAC小分子还有清除蛋白堆积,以及可以在蛋白表达、修饰后选择性降解同一基因表达的不同蛋白等优势。 03 全球掘金者 目前,全球已有不少制药公司布局PROTAC技术研发。 例如,具备先发优势的Arvinas、C4 Therapeutics、Kymera Therapeutics等,后来跟进布局的公司有默克、基因泰克、辉瑞、诺华、勃林格殷格翰等跨国制药巨头。国内如恒瑞医药、凌科药业、分迪科技、苏州开拓药业等都有涉猎。 其中,研发成果最突出的,当属PROTAC技术主要发明人Crews教授创立的Arvinas公司。 12月14日,Arvinas发布了ARV-110针对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同时,还公布了其产品管线中另一款药物ARV-471针对乳腺癌患者中的I期积极疗效数据。利好消息一出,Arvinas以暴涨95%收盘,市值达到23.67亿美元。 图6:Arvinas公司2020年5月以来股价走势图 来源:富途牛牛 Arvinas首席执行官John Houston博士表示:“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这两类患者人群中都看到了肿瘤缩小和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获益。” 据资料显示,ARV-471可以ER水平最高下调90%,平均下调62%,优于标准疗法氟维司群的40%-50%。安全性方面,ARV-471所有剂量水平在数据截止日时耐受性良好。 ARV-471在I期研究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具有best in class的潜力。 Arvinas计划在ER+/HER2-全面评估ARV-471的治疗潜力,ARV-471联合Ibrance(哌柏西利)作为一线疗法的Ib期研究预计将于2020年12月开始,ARV-471的II期扩展队列预计于2021上半年开始。 另外,公司的另一款在研新药ARV-110已启动一项II期剂量扩展研究,探索ARV-110的两种开发策略。 图7:Arvinas研发管线 来源:公司官网 同时,Arvinas也关注神经科学领域。其中在研的两个靶点分别是tau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其中靶向tau蛋白是为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而靶向α-突触核蛋白是为了攻克帕金森症。他们已经证实那些比传统小分子药物稍大一点的PROTAC药物能够穿透血脑屏障。 据动脉网显示,PROTAC初创企业同时吸引了多家资本注入,其中国外的Nextech Invest和Third Rock Ventures投资了Arvinas等多家PROTAC初创公司,国内的红杉资本、民和资本、弘晖资本、通和毓承也有参投。 国内布局PROTAC的公司研发虽尚处于早期阶段,但也吸引到了凯泰资本、弘晖资本等的投资。 比如,2019年7月,恒瑞和上海宏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Princeps Therapeutics 31%的股权,恒瑞出资120万美元,上海宏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出资280万美元,Princeps Therapeutics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发E3连接酶抑制剂。 另外,分迪科技建立了PRODEDTM小分子靶向蛋白降解新药研发平台;苏州开拓药业的蛋白PROTAC在筛选化合物确认阶段等。 总结来看,PROTAC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目前药物研发的新策略。 不过,虽然PROTAC技术正戴着“明星光环”,但能否带领传统小分子药再次崛起,取决于未来几年能否获得更大的临床疗效。 更重要的是,国内制药企业能否借此发展良机,向“best in class”发起冲击,最终与国际制药巨头同台竞争,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