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把今年半年报中“董事长致辞”的过半篇幅都给了寿险,或许预示着这家金融巨头未来一年的改革重头戏将围绕寿险展开。 8月28日下午,在半年报发布会间隙,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从他描绘的寿险改革路线图来看,这将是一次“加减法+乘除法”并行的“内部革命”。 陆敏直言,基于对行业规律的把握和对市场形势的预判,平安集团从上至下深刻认识到:当前,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宏观环境和市场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对寿险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支撑行业上一轮增长的红利与动能日渐式微。 不破不立。习惯于先在内部望、闻、问、切的平安,自省、自查出了四大改革方向。 一是队伍,销售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基础管理和培训效果有待提升;二是产品,需要持续完善“产品+服务”体系,运用“产品+科技”,充分赋能销售与运营;三是管理,需要提升长期规划的前瞻性和精耕细作的耐力;四是文化,务必要铭记初心,永葆品质为上、勇攀高峰、危机意识及拥抱科技的文化。 陆敏告诉记者,目前,15个改革项目中的绝大部分已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项目已推动基层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开始全面推广落地。他说:“我们有信心确保绝大部分改革项目在今年内落地执行,明年可以看到改革成效。” 据陆敏介绍,平安此轮寿险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模式改革,从“规模”转向“规模+质量”;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转向“数字化管理”;三是产品策略改革,从“综合金融+”转向“寿险服务+”;四是渠道改革,从“线上和线下”转向“线上与线下相融合”。 在陆敏看来,改革的核心路径是构建“渠道+产品”的双轮驱动策略,升级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构建“寿险+健康+医疗+养老”的服务生态圈。即以保险产品为载体,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保险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协同保险主业,探索新增长点。 作为此轮寿险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平安的“基本法”修订同样备受业内关注。 “基本法”是指保险公司对代理人展业、晋升及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从本质上看,“基本法”是保险公司对利益分配所实行的办法,是寿险营销队伍发展的“指挥棒”。 陆敏坦言,激发基层优质代理人的销售动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产能,是平安此次修改“基本法”的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构重新分类;代理人重新分类;加大长期投入。 平安寿险的此轮改革既做了“加减法”,又做了“乘除法”。“加”是指,加快个险渠道发展,增加优质代理人的比重,提升代理人产能;“减”是指,减少低产能、低素质代理人的比重,降低低价值业务的规模;“乘”是指,以科技赋能为驱动力,升级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形成杠杆效应,撬动发展动能的转换;“除”是指,打破惯性思维,破除路径依赖,继续苦练内功。 这也正是此轮平安寿险改革的精髓之意:坚持价值经营,秉承“先做强、再求大”“先质量、再规模”的核心经营理念,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健康的发展。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8月27日晚间,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在业绩报告的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在谈到寿险改革时这样写道。 自2018年开始,中国平安就开始逐步调整寿险产品及渠道,2019年11月开始正式启动全面深入的改革,马明哲亲自挂帅平安寿险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寿险,历来都是平安集团利润贡献度最高的业务板块,牵一发而动全身。马明哲说,平安的寿险业务从1994年发展至今,受益于时代发展、监管政策和早期打下的雄厚基础,经历了数十年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们发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寿险传统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宏观环境、消费者需求、人口红利以及科技应用的飞跃都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此次寿险改革,马明哲也为此定下了很高的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成为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更要成为市场的龙头、行业的标杆、客户的首选,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他说。 8月28日,在深圳,中国平安召开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发布会上,多位平安高管再度回应包括寿险改革、利润表现等一系列问题。 营运利润更能反应经营全貌 中期业绩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 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执行官姚波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回应称,主要是由于多方因素叠加影响。 一是中国平安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保险公司,新会计准则使得资本市场的变动更大程度的影响净利润波动。 半年报显示,IFRS9准则下,平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占比达到17.2%,该部分更加受制于资本市场的波动,从而影响净利润。 2019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归属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了68.13%,到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29.7%,由此可见归属净利润的波动之大。 其次是上半年疫情对业务也产生了影响;同期,平安也在进行寿险业务改革,而寿险恰恰是中国平安的首大利润来源。 “所以,我们提倡关注营运利润,剔除了短期波动,营运利润更能体现经营业绩。”姚波说。 中国平安总经理、联席首席执行官、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平安的业绩可以归结为稳健、改革、科技。 他认为,在去年高基数、今年依旧坚持分红高增长的背景下,平安的营运利润还能保持正增长,体现出经营的稳健;另外,平安一直在推动改革,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同时,平安的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在疫情期间,平安的专利申请数增长了22%。其中,医疗科技专利数量全球第二,金融科技专利数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另外,根据中期业绩显示:2020年上半年,平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4.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平安表示,主要是受资本市场同比剧烈波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加大的影响;净投资收益率为4.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平安称,主要受权益资产分红收入下降和投资规模增加的影响。 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说,一直以来,平安都秉承着保险投资的两个目标:一是不断完善资产与负债的缺口;二是不断寻找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的资产。 “在6年前,我们资产与负债的缺口超过8年,如今的缺口仅为4.3年,这也得益于近年来平安不断拉长资产久期,把资产、负债缺口维持一个合理的水平。”陈德贤说。 在稳定的收益方面,“我也算了一下,过去,我们从资产中拿到的分红(包括股票分红、债券利息、资金收益等)平均每年增长22%,相对来说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收益。”陈德贤说。 寿险改革成效初显 目前,寿险改革的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的项目推动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落地,绝大部分改革项目在今年内有望落地执行。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发布会上介绍,此次寿险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向:一是发展模式的改革,从规模向“规模+质量”转变;二是营销体制改革,从人管人到数字化管理转变;三是产品策略改革,完善综合金融+,推动寿险服务+,打造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的差异化产品;四是渠道改革,找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的道路。 此次寿险改革,平安主动剥离了低产能、低质量的代理人,建立一套新的代理人激励体系,即新的《基本法》。 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介绍说,《基本法》是平安寿险改革项目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已经完成,《基本法》改革的初衷在于支持未来改革的落实以及更加注重长期的激励性。 陆敏透露,此次《基本法》修改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重新分类;二是外勤代理人分成;三是加大长期投入。 首先,机构重新分类的目的在于实现差异化的政策,改革后,平安把机构分成三大类:一是改革产能型,专注产能的提升;二是平衡型,既要注重人力增长,又要注重产能提升;三是人力型,即以增加人力为主,形成有质量的增员。 “对于机构分类的重新划分,基本实现了差异化管理。”陆敏说。 在外勤代理人分成方面,主要根据不同的代理人给予不同的政策,其中,主要分为三类代理人:一是新人;二是绩优;三是主管。 对于新人,平安加大了投入,增加新人津贴以及津贴的时间长度,给与新人更多时间的学习、成长、进步;对于绩优代理人也增加了激励,比如“以优增优”等;对于主管,主要是强化营业部的经营、数字化管理。 最后,《基本法》也加大了平安对于代理人队伍未来长期的投入,主要包含关怀、待遇、管理等。 “可以说,《基本法》支持了平安整个寿险改革的思路,要先做强再做大,先有质量再求规模,为寿险业务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陆敏说。 “数百年历史的寿险传统模式正在经历全面升级和迭代,而平安在进行的改革,正是引领世界百年寿险销售和经营的革命。”马明哲在中报董事长致辞中这样总结到。
2020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 年化营运ROE达到21.6%。截至2020年6月末,个人客户数达2.10亿,较年初增长4.6%;上半年新增客户1,809万,其中35.4%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69个,较年初增长1.9%。谢永林、陈心颖详谈科技战略董事长马明哲,谢永林、陈心颖、姚波三位联席CEO,以及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均出席了本次发布会,并就市场关心的问题作答。集团总经理、联席CEO兼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用“稳健、改革、科技”三个关键词概括管理层对上半年集团业绩的整体评价。他指出,例如保险这样的具有一定保障性和复杂性的产品,必须面对面进行的业务,确实遭受了一些影响,但能够在线上进行的业务都在高速发展。改革方面,谢永林提到,除了寿险改革以外,平安银行战略方向不变,但打法全面升级,要建立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和平台银行,服务整合更深;同时,在综合金融和科技部门上,“有全面的、更大幅度的升级。”另外,他强调平安在科技专利方面表现不俗,集团专利申请数增长接近22%;像AI的坐席替代服务,相当多的产品线已经有90%的替代率;AI客户经理触达常规客户数量增长400%;利用科技构建生态本身业务收入增长11%。而针对寿险改革,陈心颖给出了更详细的阐述,并多次强调寿险改革各部分推进难度很大。她表示,由于寿险行业人口红利开始减少,客户需求在变,科技手段在变,传统大进大出模式不能持续。她透露,这是平安做寿险以来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是在2004年,经历了2-3年“非常痛苦的改革期”,但奠定了接下来十几年的良好基础。这次改革则涉及四个方面:发展模式整体改革,从规模转到“规模+质量”;营销体制改革,以前从总部到一线的代理人有七层之多,这种金字塔人事管理制度不高效,要做数字化经营和管理,平安有模型可以协助到总部、营业部、代理人到客户;产品策略改革,一直以来平安从保险保障的产品,推动“综合金融+”,现在也推动“寿险服务+”,打造更有温度、有场景、有服务、差异化的产品,难度非常大;渠道改革,线下和纯线上的传统模式都是比较单一,要找出一条中间路线融合线上线下。陈心颖强调,今年上半年业绩一部分是受到疫情影响,另一部分其实也是平安主动把一些低产能、低质量的代理人淘汰,设立新服务标准,提供更多基本法或者工具支持高产能高收入高质量的代理人持续发展。数字化经营和转型方面,她表示,现在平安有五千多人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从主顾开拓到互动,到寿险促成,再到服务经营这四步,300多个动作全都数字化。陈心颖透露,这次改革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2019年年底开始第二轮,有15个试点项目在推进,目标是今年年底有信心完成所有试点,明年开始大规模推广。对于“平安的科技利润全年增长能否维持上半年水平”的提问,陈心颖回应称,预计会持续地扩大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她以金融壹账通和平安好医生为例,称这些科技业务尽管是在投入期,但价值非常显而易见。她强调,大家会看到平安在科技跟生态与金融的结合,比如好医生会跟寿险、健康险,健康医疗服务跟保险结合,这又是一个增长点;在汽车生态圈,通过汽车之家,通过平安银行的好车主信用卡,通过产险,三方联合推动汽车市场的金融服务产品等。科技“期中考”:业务总收入427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科技人员(含外包)较年初增长超过13%;上半年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同比增长24.8%。2020年上半年,平安的科技业务总收入为427.32亿元,同比增长11.2%。2020年上半年,AI 驱动产品销售规模达1763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AI在服务过程中带来的产品销售规模达1059亿元,覆盖总体平台协同业绩的57.9%。截至2020年6月末,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6008项,较年初增加4625项;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名榜中,平安以超1500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具体到业务环节,平安通过AI技术赋能人工坐席,2020年上半年人工坐席日均产能达131.3次/人,较去年同期的114.5次/人增长15%。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打造的智能机器人已覆盖超2,000个场景;上半年服务量达8.6亿次,同比增长82%,覆盖82%客服量。运用AI机器人等技术后,平安产险保单服务线上化率提升至99.3%、无纸化率达99.8%风险控制方面,2020年上半年,月均AI催收贷款金额达2900亿元(其中 :M0阶段2600亿元、M1阶段300亿元),人 均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5%至6200万元。平安也在中报里强调,平安寿险业内首创智能拜访助手,支持音视频通话、销售方案讲解、机器人智能 辅助等功能,通过线上 “AI会客厅” 的音视频方式,实现远程与客户见面互动,2020年上半年累计使用772万人次。面向代理人的智能陪练工具,自上线以来累计使用755 万人次,代理人好评率达99%。AI零售银行方面,上半年平安银行新发行417.53万张信用卡,近90%通过AI自动审批;截至2020年6月末,AI客服中非人工服务占比达88.5%,较年初提升2.4个百分点。金融壹账通中报表示,2020年上半年,金融壹账通“凭借独特的按交易量收费的服务模式”实现营业收入13.55亿元,同比增长39.7%。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上升7.8个百分点;同时通过加强费用精细化管理,净亏损率同比下降20.7个百分点至57.4%。“得益于客户对智能客服等解决方案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上半年运营支持服务收入同比强劲增长162.1%。截至2020年6月30日,累计为630家银行、100家保险类机构提供服务,其中包括18家大型银行、132家城商行,覆盖国内100%的大型银行、99%的城商行;以及40家寿险公司、52家产险公司,覆盖国内45%的寿险公司、60%的产险公司。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4,327项,其中境外专利申请数达945项。中报特别指出,金融壹账通Gamma Lab团队在2020年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 (CVPR 2020)举办的扫描文档OCR问答与检索竞赛(DocVQA)中斩获两项子任务第一。陆金所近期传出IPO消息的陆金所也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2.4%,达5194.10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30天以上逾期率为2.9%,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中报强调称,陆金所将积极深化AI技术在贷后服务及还款提醒方面的应用,有效缓解疫情对资产质量的影响。下半年随着疫情后经济增长恢复常态,陆金所控股逾期率也将逐步改善。中报指出,陆金所已为1343万名小微企业主和个人客户提供从线下咨询到线上申请的O2O全流程借款服务,为58家合作金融机构提升借款人的风险识别能力提供支持。另外,平安消费金融公司已于2020年4月正式开业,于6月3日发布旗下首款科技型个人循环消费信用贷款产品并实现放款。财富管理领域,线上理财业务实现稳定增长,客户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8.0%,其中非网贷类产品客户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34.2%,主要是因为标准化产品顺应净值化产品转型方向,并加强公募智能组合类产品营销推广力度。目前,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平台上超过75%的客户资产是来自于资产规模大于30万元的客户群体。平安集团称,陆金所已与400多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资产端合作关系,向1278万活跃投资客户提供8000多种产品及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雷锋网)相关文章: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1%的效率提升,100亿的价值创造 | CCF-GAIR 2020
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该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在经济增速短期受到较大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平安注重股东回报,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80元,同比增长6.7%。 中国平安表示,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营面临诸多不利因素,该公司拟坚持“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既定战略,通过采取线上化转型、强化风险管控等举措,依然保持稳健经营。同时,该公司科技业务总收入427.32亿元,同比增长11.2%。 中国平安表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个人客户数达2.10亿,较年初增长4.6%;上半年新增客户1809万,其中35.4%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69个,较年初增长1.9%。同时,上半年,中国平安团体业务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70.2%,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68.4%。 从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来看,平安寿险运用科技积极抵御疫情影响,稳步推进改革工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平安寿险建立行业领先的线上化经营模式,代理人规模在第二季度企稳回升,第二季度末较第一季度末环比增长1.2%。上半年,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积极应对挑战,升级线上化经营模式,持续深化“产品+”、“科技+”战略,巩固业务基础,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515.35亿元,同比增长6.4%;年化营运ROE为39.2%。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为310.31亿元,同比下降24.4%。平安寿险应用科技,跑通并深化线上化经营模式,2020年第二季度末代理人数量较第一季度末环比增长1.2%。 上半年,平安产险业务稳健增长,业务品质持续优于行业。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5%,市场份额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其保证保险业务受疫情影响赔付短期上涨,带动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至98.1%,但仍优于行业;其营运利润为82.74亿元,同比下降17.6%;年化营运ROE为17.2%。 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3.4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其中17.2%的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公司通过有效措施防范投资风险,确保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安全稳健。2020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净投资收益率4.1%,年化总投资收益率4.4%。”中国平安表示。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剧烈冲击,全球市场跌宕起伏;2020年也是平安的改革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正当时。平安寿险要建立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增长平台,核心是贯彻‘渠道+产品’的双轮驱动策略,打造数字寿险。目前改革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逐渐显现。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成为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更要成为市场的龙头、行业的标杆、客户的首选,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改革就是平安目前最大的历史任务和奋斗方向,我们要坚定改革信念与路径不动摇,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既要保持日常经营、改革转型两不误,又要彻底解决根源性、深层次的问题,打造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平台,为客户和社会提供更安心稳健的保险保障,为中国乃至全球寿险业贡献平安智慧,最终迎来改革转型的全面胜利。”
新冠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业已过半,上市险企先后交出上半年答卷。8月27日,中国平安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在疫情带来的剧烈冲击下,平安保持了一贯的稳健表现,科技业务乘势而上亮点颇多。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达21.6%。“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持续深化,个人客户数、客均合同、互联网用户量、团金业务指标均实现正增长。与此同时,科技业务快速发展,平安科技业务上半年实现总收入427.32亿元,同比增长11.2%。科技专利数大幅增加,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等科技子公司市值大幅增长。 在经济增速短期受到较大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平安仍注重股东回报,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80元,同比增长6.7%。 稳健:金融主业稳步发展综合金融战略持续深化 整体而言,金融行业今年面临极为严峻的外部环境。在疫情剧烈影响、全球市场频繁波动等挑战下,平安坚持综合金融战略,升级“1+N”产品体系,推动核心主业取得了稳健的成果。 金融主业层面,上半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营运利润达515.35亿元,同比增长6.4%,年化营运ROE为39.2%。受新冠疫情影响,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为310.31亿元,同比下降24.4%。但平安积极应对挑战,跑通并深化线上化经营模式,代理人规模企稳回升,第二季度末代理人数量较第一季度末环比增长1.2%。 即便面临外部压力,平安寿险改革仍在稳步推进,这是平安又一次主动求变。在平安内部,它被认为“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本次半年报董事长致辞中,马明哲用过半篇幅详细介绍了平安寿险改革的初心、目标和路径,足见对寿险改革的重视程度。 记者了解到,平安寿险改革自去年11月全面启动,目前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的项目推动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落地。 国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市场竞争加剧,平安率先启动寿险改革,聚焦渠道、产品、科技三方面。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优良的代理人队伍、综合经营产品体系、科技水平四方面优势将助力寿险改革。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成效或在下半年出现。2021 年公司经营有望恢复到健康、可持续的常态发展。改革成功后,预计将迎来高价值增长。 平安产险业务稳健增长,业务品质持续优于行业。平安产险上半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5%,市场份额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98.1%,持续优于行业;“平安好车主”APP注册用户数突破1.09亿。平安产险线上理赔服务持续领先,车险理赔平均报案时间仅2分钟,最快结案时间仅3分钟。 平安银行经营质效持续提升,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83.28亿元,同比增长15.5%。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突破2.3万亿,零售客户数突破1亿户;拨备覆盖率214.93%,较年初上升31.8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平安的综合金融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伴随个人业务的持续增长,团体业务快速发展,“两条腿”形成合力。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达2.10亿,较年初增长4.6%;客均合同数2.69个,较年初增长1.9%。团体业务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70.2%,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68.4%。 “对公业务不仅可以为个人业务提供优质资产,也能丰富保险资金的配置渠道。”有分析师点评,综合金融体现出了平安深度挖掘客户价值的的思路和能力。天风证券日前亦发布研报称,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区别于其他单一的金融公司,利润增长相对更加平稳。此外,财产险、资产管理板块持续贡献利润,集团整体利润来源多元化。 创新:科技业务收入增长11.2% 医疗生态圈跑出加速度 如果说稳健的核心主业是发展基础,那么,科技业务则是平安的业绩加速器,在疫情催化下,从基础科技演化为实实在在的营收增量,成为未来战略升级的关键角色。 过去数年里,平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为底层技术筑牢根基。2020年上半年,平安研发投入不减,带动科技专利大幅增长4600余项,科技专利申请总数超过2.6万项,并在人工智能、医疗科技等领域频频斩获国际荣誉。 以基础技术叠加业务场景,平安的前瞻性科技布局开始收获成果。2020年上半年,平安科技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11.2%,达到427.32亿元。在资本市场上,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市值直线上升,较年初分别大涨108%和84%,科技业务板块整体估值总额达700亿美元。 在各个科技业务模块中,由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平安智慧医疗等组成的医疗健康生态圈渐渐合围成型,并在新冠疫情催化下加速发展,平台活动率显著上升。其中,作为to C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平安好医生核心业务强劲增长。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累计注册用户量超3.46亿,上半年日均咨询量同比显著增长26.7%,达约83.12万人次,疫情高峰期间累计访问量达11.1亿人次。得益于在线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强劲增长106.8%,平安好医生营业收入达到27.47亿元。 同时,to B端的平安医保科技覆盖全国200余个城市,服务参保人数超过8亿,在全国范围内布局544家检测中心。平安智慧医疗覆盖全国90个城市、服务超1.7万个医疗机构,自主研发的辅助诊疗工具AskBob已帮助约41.3万名医生提高诊疗效率和能力。 记者了解到,平安将借势优化大医疗健康业务,进一步升级医疗生态圈。据平安好医生临时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方蔚豪介绍,过去平安医疗板块是在集团顶层设计之下“分兵”突破,各家子公司各司其职;现在在集团统一部署后,医疗生态圈战略升级,走向“合进与闭环”,未来各成员的角色明确、齐头并进、相互协同,共同推进生态圈建设。平安医疗生态圈牢牢抓住政府、用户、服务、医生、医药、支付、科技与数据这7大抓手。其中,医保科技服务政府端,平安好医生占据线上医疗端、健康检测中心占据线下医疗端,医疗租赁提供融资服务及药械流通服务,平安智慧城市的智慧医疗板块提供医疗科技的技术支撑。可以预见,医疗健康将成为平安的焦点业务之一,带动科技板块营收进一步增厚。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动基础科技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升级,外部赋能快速扩大复制,建立高门槛、有壁垒的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能力,服务国计民生、反哺金融主业。”在2019年年报中,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这样展望2020年的科技发展布局。种种迹象显示,平安的科技布局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国信证券指出,当前科技板块逐步贡献利润价值,客户指标、业务指标快速提升,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业内人士评价:“从保险主业的求变,到科技业务的谋篇布局,体现出平安正在突破自身和行业的经营惯性,谋求战略性发展,推动行业的变革与创新。长远来看,有助于巩固平安的行业领先地位,并迎来整体业绩的再一次爆发增长。”
在上市公司的中期业绩报告中,新冠疫情的影响已经逐步显现。 8月27日,中国平安公布了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43.10亿元,同比增长1.2%;年化营运ROE为21.6%;净利润759.68亿元,同比下降2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6.83亿元,同比下降29.7%。 不过,在经济增速短期受到较大冲击的不利环境下,平安依旧坚持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0.80元,同比增长6.7%。 今天,中国平安A股、H股均高开低走,其中,H股全天跌0.89%,报收83.40港元;A股跌0.34%,报收76.54元。 寿险改革棋至中局 中期净利润下滑,对于中国平安来说是非常罕见的。自上市以来,中国平安仅2008年、2009年出现过中期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的现象,新冠肺炎对于保险公司的影响可见一斑。 截至到目前,5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均披露了中期业绩报告。无一例外,5家保险公司上半年归属净利润均为负增长。 其中,中国人寿归属净利润为305.35亿元,同比下滑18.79%;中国人保归属净利润为126.02亿元,同比下降18.79%;新华保险归属净利润为82.18亿元,同比下滑22.07%;中国太保归属净利润为142.39亿,同比减少12.01%。 不过,中国平安的营运利润依旧实现了正增长。 分板块来看,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平安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同比下降2.3%至650.25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87.5%。 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个人客户数达2.10亿,较年初增长4.6%;上半年新增客户1809万,其中35.4%是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客均合同数2.69个,较年初增长1.9%。在客户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集团个人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仍不断提高,有7828万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较年初增长6.2%;在整体客户中占比37.3%,较年初上升0.5个百分点。 另外,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互联网用户量达5.60亿,较年初增长8.7%。 在团体业务方面,2020年上半年,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68.4%,团体业务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70.2%。截至2020年6月末,团体业务为个人业务提供资产余额达1.34万亿元;为保险资金配置提供资产余额达4985.04亿元,上半年新增590.49亿元。 在金融业务方面,2020年上半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营运利润515.35亿元,同比增长6.4%;年化营运ROE为39.2%。不过,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为310.31亿元,同比下降24.4%。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寿险2020年第二季度末代理人数量较第一季度末环比增长1.2%。 自2018年开始,中国平安就开始逐步调整寿险产品及渠道,2019年11月开始正式启动全面深入的改革。 据了解,目前寿险改革的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顶层设计,近一半的项目推动机构试点,个别项目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落地,绝大部分改革项目在今年内有望落地执行。 在产险业务方面,2020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5%,市场份额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平安产险保证保险业务受疫情影响赔付短期上涨,带动整体综合成本率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至98.1%。平安产险营运利润82.74亿元,同比下降17.6%;年化营运ROE为17.2%。 加大债券投资应对股市波动 在保险资金投资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安集团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3.4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3%,其中17.2%的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 2020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4.4%,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平安表示,主要是受资本市场同比剧烈波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加大的影响;净投资收益率为4.1%,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平安称,主要受权益资产分红收入下降和投资规模增加的影响。 中报显示,上半年,中国平安加大了债券投资的比例,在投资组合中的占比较年初大幅提升了2.3个百分点;与之相反,下调了股票的投资比例,其占比下滑了0.9个百分点。 在中报致辞中,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示:“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剧烈冲击,全球市场跌宕起伏;2020年也是平安的改革年,挑战与机遇并存,改革正当时。” 马明哲说,改革是平安目前最大的历史任务和奋斗方向,既要保持日常经营、改革转型两不误,又要彻底解决根源性、深层次的问题,打造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平台,最终迎来改革转型的全面胜利。
零售业务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三成,贷款不良率、信用减值损失大幅飙升,过去几年全力投入零售转型的平安银行,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出现了该行自合并、更名以来罕见的两位数下滑。 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83.2亿元,同比增长15.5%,营业、利润总额分别为176.6亿元、176.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1.9%、12.1%;实现净利润136.8亿元,同比下降11.2%。 超过两位数的净利润下滑,还是从原深发展银行、平安银行两行合并以来,平安银行首次出现的净利润下降。此前的2017年,平安银行曾出现2.61%的多年来最低净利润增速,但在2019年又重回到13.6%。 营业收入较快增长、利润下滑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江苏银行、青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身上。根据半年报披露,上半年,江苏银行营收同比增长14.33%,但净利润只增长了3.49%;青农商行营收同比增长17.45%,净利润同比只增长了5.04%。 受疫情影响,整个银行业上半年的利润增速都出现了下滑。监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同比下降9.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5.86个百分点,并按照预期信贷损失的原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4%。 江苏银行、青农商行净利润增速与营收之间出现的差距,就与此有关。今年上半年,两家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分别了增加了33.23%、52.78%。 平安银行称,该行根据经济走势及国内外环境预判,主动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以提升风险抵补能力,在加大核销的同时,提升拨备覆盖率,从而导致净利润下降。上半年,该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84.9亿元,同比大幅增加41.5%,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该行拨备覆盖率,逾期60天、90天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14.93%、228.44%和267.01%,较上年末分别提高31.81个百分点、38.10个百分点和44.12个百分点。 快速增长的零售业务,在过去几年是利润增长的加速器,但受疫情影响,如今成了平安银行的业绩隐忧。 受疫情影响,整个银行业的零售业务,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平安银行也不例外。今年上半年,该行零售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27.99亿元、1.42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10.1%、4.5%。 而各主打业务中,信用卡、“新一贷”均出现了收缩。截至6月末,“新一贷”余额1479.83亿元,比上年底下降6%,比上年6月末也下降了近4%;信用卡交易额虽达到去年同期的99.3%,但贷款余额5125.04亿元,比去年底下降了5.2%,只有汽车金融贷款同比增长40.6%。 在此情况下,零售业务收入增长也在放慢。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收入433.5亿元,同比增长12.3%。而在2019年上半年及全年,这一数据分别为同比增长31.7%、29.2%;今年上半年,该行零售业务净利润74.8亿元,同比大幅减少约33.3亿元,降幅超过30%。在全行同期净利润中的占比,则从上年同期的70.2%下降到54.7%。 半年报数据还显示,上半年,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13.1亿元,不良率1.65%,不良率同比持平,但“新一贷”、汽车金融、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84%、1.4%、2.35%,同比分别上升0.5个、0.66个、0.69个百分点。 零售业务不良率的上升也影响了平安银行的整体利润表现。上半年,该行零售信用资产减值损失达200.3亿元,同比增长近88亿元,增幅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