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逾百点,收复6.76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在6.75附近波动。截至9点33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569、6.7532。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84个基点,报6.7591,续刷去年5月以来新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肖立晟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美联储降低了全球利率中枢。与美国货币政策相比,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处于相对稳健的态势,10年期中美利差上升至2.47%的历史高位。考虑到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如果中国持续实施相对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可能会比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更快,引发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图片来源:微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决策部署,推动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近日,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国强赴上海调研,就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人民币跨境使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等工作,与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进行座谈。 刘国强深入了解上海当地6家实体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经营发展状况和金融机构融资支持情况,听取金融机构和企业关于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刘国强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稳企业保就业的支持政策,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刘国强表示,与会单位就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类型市场主体合理搭配政策组合,更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支持效力,更加精准地支持实体经济。 刘国强与浦发银行、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宝武钢铁等企业进行座谈,了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贸易融资情况,并就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刘国强指出,上海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中始终担当“排头兵”的角色,今后要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当前,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建设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转让平台,力争早日上线运行,进一步便利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刘国强实地考察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建设情况,并听取了管委会负责人关于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创新发展情况的介绍和深化金融开放方面的建议。 人民银行条法司、机关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主要负责同志,以及上述单位有关同志参加。(完)
获得腾讯、红杉、云锋基金和滴滴出行等资本巨头约40亿港元的注资后,恒大汽车加速拥抱A股市场。 9月18日,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发行人民币股份并在科创板上市。受特斯拉股价飙升的市场情绪影响,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表现强势,近日比亚迪股价连续创新高,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车企。 不只是恒大汽车,威马汽车、吉利汽车也在积极筹备登陆科创板。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下调了红筹企业境内上市的市值门槛,在原有的“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标准基础上新增一条,将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企业纳入其中。 上月初,单场发布会亮相六款“恒驰”新车的恒大汽车,港股股价表现跑赢大盘。自今年6月,恒大汽车宣布收购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NEVS)剩余17.6%股权以来,恒大股价累计上涨超478%。 自2018年入主法拉第未来、入局造车开始,恒大汽车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便完成了技术、资质、电池、销售、人才等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掌握了整车制造、底盘架构、动力总成、轮毂电机、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 目前,恒大新能源汽车已在瑞典、广东、上海、天津、辽宁五地布局整车生产基地,首期规划总产能超过100万辆。按照规划,恒驰全系列产品将从2021年起陆续实现量产,并在今年优先进行一部分工程样车的试制。 在地产商跨界造车的队伍中,姚振华领导的宝能是一个前辈。早在2017年入局造车的宝能,先后收购观致、长安PSA(近半数股权)。目前,宝能汽车自主研发的首款车型已经进入实车验证阶段,与恒大的量产车推出时间相近,预计2021年11月实现量产。 但是,地产商的跨界造车路注定不会平坦。2019年年中,总资产超3600亿元的富力集团,在公开宣布将参股华泰汽车短短一个月之后,明确表态要告别造车梦。财大气粗的恒大汽车也无法独自完成“烧钱”的造车大业,转而寻求资本力量的支持。 请关注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
9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升84个基点,报6.7591,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7675。 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最近三个月,人民币汇率大幅飙升,连续突破了7.0、6.9、6.8三个重要的关口。 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支撑和美元指数持续下跌是助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主要因素,而人民币持续升值也为外资流入证券市场提供新动力。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由弱转强,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分析认为,5月底以来美元指数的大幅下行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此外,人民币汇率走强也是对我国基本面的反应,高效的疫情防控以及率先开启复工复产使得我国基本面在疫情后持续修复,疫情后国内基本面表现是支撑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央行维持宽松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在疫情期间货币政策保持谨慎、维持定力,中美利差维持高位,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增强,这也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强。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17日强调,这一轮人民币的升值主要原因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强劲回升。中国在控制疫情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经济面强劲回升,从而带来人民币升值,而美联储放水导致的美元贬值则是人民币涨势如虹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国际金融市场上,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非美元货币相对美元总体上涨,资产价格涨跌互现。当前,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向好态势持续发展,继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继续支持外汇储备规模总体稳定。 此外,外资亦看多人民币,高盛认为人民币将在未来12个月内涨至6.7,而汇丰将今年底人民币预测调至6.7,明年底调升至6.6(此前均为6.95)。 伴随人民币汇率走强,外资也有望继续加速流入。截至8月末,境外机构累计持有中国债券2.80万亿元,较7月末增加1304亿元。渣打银行表示,预计到2021年将有更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总计约在2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当前美欧市场的债券利率极低,而中国国债约3%的收益率对国际投资者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国金证券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在加速,叠加MSCI不断提高A股比重,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北向资金加速流入A股。中国本轮复苏领先全球意味着市场预期、情绪和风险偏好未来将会持续上升,汇率持续升值对市场预期和情绪向好形成正反馈,从而对A股形成支撑。 二级市场上,随着人民币持续快速上涨,人民币升值概念股正受到越来越多资本追捧。比如,造纸业原材料依赖外国采购为主,或将受益于人民币升值使得成本降低。 华创证券指出,从造纸行业基本面看,(1)2020年前十一批进口废纸许可已公布,进口许可数量合计594万吨,与2019年相比下滑45%;2020年1-7月废纸进口量336万吨,与2019年同期相比减少48%;(2)近期亚太森博发布涨价函通知:10月1日起,旗下全线品牌复印纸(包含进口复印纸)及代加工品牌价格上调200/吨;旗下双胶纸、静电复印原纸产品价格上调300/吨。此前,8月底部分龙头纸企发布9月提价函,提价500/吨。后续视供需格局,价格有进一步提升可能。 目前,造纸行业已进入龙头规模优势以及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的阶段,太阳纸业、晨鸣纸业、博汇纸业等龙头企业有望显著受益。
9月1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上涨逾60点,升破6.76关口。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波动上行,逼近6.75关口。截至9点32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557、6.7521。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50个基点,报6.7675,续刷去年5月以来新高。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连续升值之后,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仍在合理区间内。在人民币汇率相对强势的周期,CFETS指数有可能继续上探96高点。因此,假设美元指数维持横盘震荡,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短期在利好推动下的极限水平可能会在6.70以下。 李刘阳表示,中长期看,一方面,今年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因素增多,如果相关利好能够持续,人民币有效汇率就有可能进入升值轨道。同时,疫情可能会促使美元汇率向均衡水平回归,如果美元指数长期走弱,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估值中枢也将相应上移。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推动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也面临着更好机遇。 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番起伏,截至9月初,过去三个月时间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4%。随着近期人民币的持续走强,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强的背后成因、人民币变化趋势对于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等相关一系列问题均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对此,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9月13日举办了主题为“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与机制完善”的研讨会。会上,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结合当前内外环境形势,做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打造经济双循环的重要支柱”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紧迫性增强 今天的发言重点分析一下人民币国际化在目前的内外环境下,对中国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意义。今年以来,面对全球局势的巨大变化,决策层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发展方向,力求做大做活国内市场、并继续坚持开放以促进产业链持续升级。在我看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需着力打造两大支柱:在实体经济层面,支柱是新型城市化,保持产业链齐全;而在金融体系层面,支柱则是人民币国际化,保证资金和金融畅通。双支柱齐头并进,才能确保在逆全球化的外部格局下保持经济发展。 中国自2005年便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旨在长期提升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当前,这一改革的紧迫性增强,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尽管全球疫情当中,中国贸易顺差受益于强劲出口而有所增加,但中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压低国民储蓄率,中国经常账户出现结构性赤字,虽将迟到,但不会缺席。我们预计,2022年开始,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将逐步减少,并于2025年步入赤字时代,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将成为一个资本进口国,人民币资产国际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确保资本来源的必由之路。 其次,进入2020年后,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冲突,以及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突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保障中国资本流入、减少融资风险,实现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的重要性。随着中美在科技、安全、金融等诸多领域展开竞争,面对美元在全球金融和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未雨绸缪,以保证资本流动的畅通性,减少国际融资和支付风险。 最后,在当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推动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也面临着更好机遇。 具体来看,2015年,由于产能过剩、杠杆率较高等结构性经济问题,汇改后一段时间内曾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然而, 2016年后,决策层提出了更清晰的三支柱框架(金融防风险控杠杆攻坚战,资本市场改革开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过去数年的结构调整,中国的金融体系已变得更加透明和稳健。人民币国际化得以继续扬帆进取:今年,中国涉外交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15年的峰值;同时,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超过了2%,为2015年的2倍。 与此同时,本轮全球疫情冲击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的空前政策刺激政策易放难收,譬如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已经官宣改弦更张,其极低利率和宽松环境可能维系至2024年。在未来全球超低利率的环境下,中国当前保持了常态化的货币政策,人民币主权资产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对于长线投资者和外汇储备管理者,颇具吸引力,为人民币资产的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良机。 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民币资产国际化的步伐将加快,未来的政策可能更加聚焦在扩大金融开放,深化国内改革,以及拓展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人民币国际化改革路线 第一,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以资本市场改革吸引外国投资。股市方面,中国政府自2019年起已经开启了相关改革,未来将继续加快A股纳入全球指数,扩大沪深港通覆盖范围,推出“ETF通”“新股通”,扩大融资融券交易范围以及加快全国养老基金入市;中期来看,政府可能进一步放宽上市标准、交易价格限制、对冲和衍生品交易规则,以及扩大养老金入市规模。债市方面,近期央行、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又联合起草了《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为境外债券投资者简化了申请流程并统一了准入管理。预计中国将推出更多的改革措施,如加强保护债权人权利,提高国际评级机构对国内市场的覆盖,并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金融市场也将更加开放,包括QFII监管放松(如增加投资范围),增加外资券商/资管公司牌照发放,以及向特定银行发放投行/资管业务牌照。 第二,通过国内改革提升生产率,为投资者创造回报机会。面临逆全球化风险,中国提出了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发展方向。这当中,重要的支柱是旨在促进生产率的城市化2.0改革,以都市圈城市化和数字城市的结合为特点,增强大城市群的人口、资源配置集聚效应。此外,还通过包括建立海南免税岛等措施,加大开放,促使每年接近万亿人民币的中国居民海外消费回流国内。我们的研究显示,在向多极化世界的转型过程中,预计中国企业界依然会涌现较多的“地区冠军”,相反,部分敏感产业的跨国巨头将面临更高的成本以及逐渐萎缩的潜在市场,成为逆全球化输家。一言以蔽之,实体经济的改革将为人民币资产提供后盾。 第三,通过汇率逐步市场化以及在涉外交易鼓励人民币结算,来拓展人民币的使用范围。预计可能以下几个方面齐头并进:第一,鼓励更多的跨境支付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结算,由目前国内市场小额支付测试最终扩展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加拿大和新加坡、香港和泰国已经独立开始进行电子货币跨境支付测试,其中部分展示了数字货币在提高效率及减少结算风险方面的优越性。全球在数字货币领域的深入合作将使在SWIFT系统之外进行跨境支付成为潜在可能。第二,通过将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与其他国家支付系统增强连接。一些欧洲银行已经接入了中国CIPS系统,中国和欧元区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合作空间依然较大。第三,与主要贸易伙伴签订更多的货币互换协议。 第四,为妥善应对资本流入流出的波动性,监管层对居民和非居民、长期投资者和短线投资者,做出比较明确的监管区分,提早地出台更加透明的监管法规。在这一过程中,汇率机制的改革,基本上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为逐步减少干预,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奠定了基础。 以上的改革路线图如能继续实施,且考虑到主要经济体的宽松政策易放难收,全球超低利率的环境下,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背靠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生产率增长、以及常态化的货币政策,对于全球长线投资者颇具多元化配置的吸引力。我预计,今年中国吸引到的证券(债券加上股票)资本流入将达到1,500亿美元。2021~2030年均资本净流入将可能达到2,000亿~3,000亿美元,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在疫情后的多极世界迈向快车道,最终促使全球货币体系趋于多元化,预计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有望于2030年达到5%-10%之间,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也为中国在人口老龄化、储蓄下降的挑战下,实现新型城市化、产业链自主升级,提供坚实的资金与货币保障。以上便是我对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体系下,人民币国际化所扮演的支柱作用的思考。
人民币汇率升势并非偶然,它是多种经济金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825,上调397个基点,年内首度突破6.8关口。 此轮人民币汇率升值显现了既久又快的特征,即升值时间跨度长、汇率升幅较高。并且,人民币汇率升势并非偶然,它是多种经济金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即受到全球货币宽松、美元贬值和中国经济走出新冠疫情阴影以及货币政策稳健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具体看,一方面美国及欧洲国家受到疫情影响,出现的经济萎缩效应较大,这反映在经济上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区间,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经济已基本摆脱疫情影响,复工复产成效明显,各类经济活动都正向正常区间回归。据9月15日国家统计局披露,今年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单月同比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而在工业生产指标方面,今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累计同比增速在年内首次实现由负转正。这种经济形势增强了全球各国对中国经济信心,直接投资人民币或购买人民币债券等,这为人民币强势升值带来了较大外在推动力。 另一方面,从货币政策看,欧美国家为应对疫情启动宽松货币政策,尤其是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无限制资产负债表扩张,加剧了美元贬值幅度。截至9月15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高达7万亿美元,相比3月中旬增加了2.6万亿美元,美元流动性泛滥和美元信用逐步透支,对美元汇率或形成持续压力,使得美元指数进入下行通道,自今年3月高点已下跌近10%。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央行保持谨慎,坚守定力,把住稳健货币政策总闸门,使得人民币币值一直处于坚挺地位,增强了各国对人民币的信心,在外汇货币和投资等方面都扩大或提高了人民币份额,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得人民币处于升势地位。据上周发布的《2020年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东盟有6个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已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专家学者观点不一,有人认为人民币汇率视美国疫情控制状况及经济复苏情况而定,觉得目前美国经济已到触底反弹区间,人民币升势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更多的观点则是趋向于人民币汇率升势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其理由是美国疫情仍未得到根本控制,经济复苏也相当缓慢,据美国国会办公室的预测数据,未来两年内联邦基金利率将维持在零利率水平,这预示美联储无限量的量宽操作至少会持续到2021年,这对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势提供了利好。最为重要的是前期美元指数的跌幅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并不对等,美元指数反映的更多是美欧之间基本面差异,中美之间的基本面差异可能短期并未发生变化,且市场情绪修复明显,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尤其中国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化正在加速推进,这有利于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结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对人民币汇率升势形成中长期支撑。 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波动性的升值通道,如果外部环境不发生巨大震动,后期突破6.6或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