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坚持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形势,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为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以来已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前10个月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 报告还谈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LPR改革、人民币汇率、下一阶段政策思路等话题,《金融时报》记者进行了重点梳理: 一、正确理解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供应的关系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央行摆脱了外汇占款增长导致的被动扩表模式,货币政策自主性明显增强,银行作为货币创造中枢的作用充分发挥。 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运用降准和再贷款工具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缩表的降准和扩表的再贷款两者相互抵消,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对比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上升,突出反映了我国保持了正常货币政策且传导顺畅。 报告强调,总体而言,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货币乘数与广义货币M2增长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联,且我国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仍坚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大型经济体,不需要以央行大规模扩表的方式投放流动性,不宜简单根据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货币乘数来衡量货币政策效果。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关键还是看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只要保持了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就说明银行货币创造的市场化功能正常发挥,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适度的。 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 人民银行于2020年6月1日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按月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支持其6-9月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本金共计4695亿元,加权平均延期期限为12.6个月,减轻了小微企业阶段性还本付息压力;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季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 惠资金932亿元,支持其3-9月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共计2646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对189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9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4.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2020年3月至9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7961亿元。其中,1-5级地方法人银行发放973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3499亿元。 三、LPR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 报告介绍,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顺利完成。截至8月末,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进度已达92.4%。其中,存量企业贷款转换进度为90%,存量个人房贷转换进度为99%,已转换的存量贷款中,91%转换为参考LPR定价。 随着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完成,LPR变动可影响到绝大部分贷款,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更加明显。 9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比上年12月分别低0.3个和0.15个百分点。9月,利率高于LPR的贷款在一般贷款中的占比为67.70%,利率等于LPR的贷款占比为7.41%,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为24.89%,贷款利率加减点区间整体较6月有所下移。 LPR改革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20年9月,三年和五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7%和3.8%,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5个和26个基点。 四、坚持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近期人民币有所升值。报告指出,这主要是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体现,我国率先控制了疫情,率先实现复 工复产和经济恢复正增长,出口增长较快,境外主体持续增持人民币资产。总的来看,人民币仍是双向浮动的。 报告总结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点:一是人民银行退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 二是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三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受住了多轮冲击考验,汇率弹性增强,较好发挥 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四是社会预期平稳,外汇市场运行有序。 五是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报告表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 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一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三是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四是把握好内外部均衡的平衡,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五、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对于下一阶段,报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 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直达性。重视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处理好内外部均衡和长短期关系,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健全金融风险预防、 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央行网站2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0年12月2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2日有1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净回笼1100亿元。 央行网站截图 公告显示,100亿逆回购中标利率为2.20%,期限为7天。 据Wind显示,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共4300亿元逆回购到期,周一到周五到期规模分别为400亿、700亿、1200亿、800亿和12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2月2日,央行已经连续12个工作日开展逆回购操作。 12月1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央行指出,下一步将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国海证券分析称,11月26日,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行延续了对通胀并不担心的立场,认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谈到下阶段货币政策,浙商证券认为,央行将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货币政策基调: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2)流动性:整体将保持紧平衡。(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持稳定不退出,提高精准调控效果。(4)支持实体经济: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5)兼顾稳杠杆、防风险。
中国11月CPI同比降0.5%,显著低于预期,创下十一年来新低。大家对通缩的预期开始加强。PPI价格同比下降1.5%,环比上涨0.5%,基本符合预期。通缩看似严重,还会严重下去吗?在货币政策出现退出迹象时,通缩是否会导致货币政策再次转向宽松?这些都是市场和公众比较关心的问题。CPI由正转负,通胀还是通缩?11月CPI同比转负,除了年底翘尾因素弱化之外,短期内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下行的影响。猪肉价格受到生猪供给提升的影响,下滑明显,鲜菜和和鸡蛋供应充足,价格也在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大葱、生姜等个别种类的食品价格在下半年明显上涨,引起关注。但与猪肉不同的是,大葱和生姜等更像是日常饮食的辅助,且存在一些替代品,其价格波动对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成本(Living Cost)影响可能是有限的。当前经济是否处于通缩状态?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为0.5%,仍然保持稳定,反映需求端仍然有一定支撑。12月CPI可能由于食品价格波动而出现短暂的转正情况,但到了明年,高基数、春节时间错位以及食品价格的持续回调很可能会使得CPI同比再次转负,并有可能维持到明年一季度末。明年猪肉供给的确定性增加,大概率会拉低CPI同比。到了明年二季度,低基数和需求端继续回暖有可能再次带动CPI上涨。因此,当前经济即便是通缩,所维持的时间也很有限,从中长期看,经济更像是再通胀状态,即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后重新修复过程中,价格水平上涨,但尚未到通货膨胀的程度。同时,也需要关注今冬的拉尼娜现象,它可能导致食品等供给收缩和冬季相关需求增加,形成CPI上涨因素。PPI持续回暖,工业品需求复苏11月PPI同比为-1.5%,较上月降幅有所收窄,环比还在上涨,反映了需求端在回暖。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8%,降幅收窄0.9个百分点。中游环节,有色和黑色金属行业价格继续上涨;上游环节,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行业价格降幅收窄,总体看,PPI呈现持续回暖的态势。生活资料同比降幅扩大,一定程度上是受CPI食品等消费品价格同比回调的影响。从环比看,生活资料价格由降转升,保持相对平稳。从整体趋势看,受到全球经济复苏、需求改善的支撑,PPI在年底和明年继续上行的概率较大,生产端通缩的形势会得到一定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库存周期在极短时间内走出了一个小周期,预计在未来又将开启新一轮的周期,企业补库开始增加,也将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通胀转通缩,货币政策会宽松吗?首先,当前通胀并非已完全转至通缩。其次,即使是通缩,通缩背后的逻辑也不支持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因此CPI同比下行,短期内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明显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食品价格的波动和上半年高基数的影响,明年CPI还会存在下行压力。然而,CPI与央行货币政策之间正在脱钩,越来越多的央行不再将CPI看作货币政策的最重要变量,而可能会比以往更加关注PPI的走势。由于食品价格的波动和具体的统计方法导致的季节性固定波动,单纯地以CPI衡量的通胀波动现象越来越与传统的经济学对通胀的解释相背离。同时经济中还存在着很多其他反映经济热度的指标,当前经济复苏情况和央行对货币政策未来空间的考虑,都将导致货币政策的加速回归常态。而且,货币政策“秋后算账”的意味开始加强,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未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窗口指导、维持金融稳定,都将是明年上半年的主旋律。招募公告:苏宁金融于2020年8月启动“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大V激励方案”,每月按阅读量和发文活跃度,奖励排名前50名大V,奖励金额300元-2000元不等。如果您是财经作者,欢迎入驻苏宁金融APP-财顾频道。入驻方式:关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向后台发送“财顾”二字,小编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办理入驻事宜。
央行行长易纲发表《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一文,他特别提到,正是基于对通过债务过快扩张推动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的判断,决策者强调,不搞强刺激,在保持总需求基本稳定的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央行货币政策保持了独立性,并且在全球央行开启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的氛围下,央行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实施定向降准、LPR机制和人民银行再贷款等重要举措,为支持宏观经济恢复性增长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同时及时预防了财政货币化的倾向。
疫情大流行下,世界上许多央行正式审查其货币政策战略。不幸的是,他们似乎发现需要从所面临的挑战中吸取错误的教训。 最先完成这一进程的是美联储,它决定转向一种新“灵活形式的平均通胀目标制”策略,这是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8月份杰克逊霍尔货币政策会议(Jackson Hole monetary policy conference)年会演讲中所提出的。同样,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最近在第21届欧洲央行观察家会议(ECB Watchers)上表示,欧洲央行正在进行其 “货币政策战略审评估”。而据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透露,目前正与首相菅义伟的新政府讨论如何应对疫情,以及新货币政策战略是否妥当。 从这些讨论来看,此前似乎有一项改革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行动在进行,每个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与美联储相似的战略,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但现在看来已经不是这样了。前首席经济学家、欧洲央行董事会成员奥特马尔·伊辛(Otmar Issing)认为,“至少,其他央行不应盲从美联储的新战略。” 伊辛并不是唯一发现美联储的最新做法存在问题的人。9月初,前美联储理事罗伯特·海勒(Robert Heller)在给媒体的评论中指出,美联储“不应将平均通胀率定为2%”。随后,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本月召开的线上会议中,前费城联储主席查尔斯·普洛瑟(Charles I. Plosser)和贝伦贝格资本市场公司(Berenberg Capital Markets LLC)的米奇·拉维(Mickey D. Levy),均批评美联储没有具体说明衡量平均通胀率的时间跨度到底是一年还是几年。 鲍威尔本人也在8月份的杰克逊霍尔会议上承认了这一点。他指出,“我们并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定义平均数的特定数学公式上,”他补充说,“我们关于适当货币政策的决定不会受任何公式支配。”随后,美联储理事会在同一天的新闻稿中解释说,政策决定将基于“从最高水平对就业缺口的评估”,而不是像之前所说的“偏离最高水平”。 但是,无论重点是“偏差”还是“短缺”,这种新方法都会增加不必要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没有定义什么是短缺。 此外,它也没有提及如何使用货币政策来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以弥补通货膨胀率低于2%时期的损失。美联储是否正在考虑在当前接近零利率和大规模资产购买的组合之外,对其程序进行进一步改革? 在采取这种“灵活”的做法时,美联储似乎已从至少2017年以来一直奉行的更具战略性、基于规则的政策上做出了转变。截至今年夏天,其《货币政策报告》不再包括有关货币政策规则的内容。而之前的六份报告则有一个完整的章节,其中介绍了不同的规则,并与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其规则包括美联储利率政策的透明设置,包括所谓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价格水平规则,以及应对零界限的经修正的泰勒规则。 可以理解的是,伊辛和其他人将不愿意接受美联储这种做法,尤其是在其他央行可以寻求替代方案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走上疫情大流行之前与美联储本身所遵循的基于规则的政策道路,而不是寻求新的或完全不同的东西。 实际上,这比说起来要容易。 当我第一次提出泰勒规则时,该规则已经被广泛讨论了30年,当时我是基于平均通货膨胀率提出的。 但是,与美联储现在采用的模糊定义不同,我明确地将“平均”定义为“前四个季度的通货膨胀率”。换句话说,美联储仍然可以改用平均通胀率的方法,但具体程度远远超出其决定的范围。 此外,先前在《货币政策报告》中列出的正式政策规则都有变量来解释通胀率以外的因素,例如失业率或实际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差距。在不忽略通胀目标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变量纳入当前的战略中,同时也可以纳入处理资产购买及其最终平仓的政策规则。对于美联储而言,制定这种方法并不困难,特别是如果其他中央银行也选择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话。 十年前,我与现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约翰·威廉姆斯(John C. Williams)撰写了一篇题为“简单而稳健的货币政策规则”的文章,其中我们强调了基于规则而决策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大量的其他研究表明了基于规则的货币政策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杰出的货币学者都认可这种方法的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欧洲央行和其他央行在陈述其货币政策评估时通常会使用“战略”一词。战略方法必定是基于规则的方法,而这正是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方式。
图片来源:微摄 央行行长易纲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发表“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坚定支持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主题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首先,祝贺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论坛。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各国积极应对,及时推出了有力的宏观对冲措施。借此机会,我就中国货币政策谈两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货币政策响应及时有力,总量合理适度,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实现稳步复苏。在此过程中,在国务院金融委的悉心指导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3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5.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流动性8.1万亿元。 今年货币政策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有内在的逻辑。疫情暴发初期,人民银行于1月31日设立了第一批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银行向医疗和生活物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财政给予50%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很低。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使用实行名单制管理,已基本用完,定向支持了7600多家直接参与防疫的重点企业,有力支持了医疗和生活物资保供任务。 在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控制、进入有序复工复产阶段,人民银行于2月26日增加第二批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当时为4.05%)+50个基点发放贷款,实际执行的平均利率约为4.4%。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基本用完,支持了近60万家企业复工复产。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阶段,人民银行于4月20日增加第三批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银行加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平均融资成本控制在5.5%以内,预计支持超过200万家企业等市场主体。 货币政策实施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增强直达性、精准性。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人民银行于6月1日发布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适当提供央行资金支持,推动银行积极办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截至8月末,银行已累计对157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8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3.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3月至8月,银行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超过3000万笔,共计1.8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00亿元。 同时,人民银行扎实做好金融支持精准脱贫工作,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截至6月末,全国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近7500亿元,惠及人数超过2000万。 总的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稳步恢复。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10.9%与13.5%,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16万亿元,都明显高于上年同期。普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等贷款利率均降至历史新低。信贷结构明显优化,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00多万户。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逐月复苏,9月CPI同比涨幅为1.7%。金融管理部门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实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减少收费等方式,推动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据估算,截至9月末,已实现让利超过1.1万亿元。预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体现,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目标。 从金融市场看,面对疫情冲击,中国金融体系保持了稳健运行。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小。前9个月债券发行42万亿元,同比增长25%。外汇市场运行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升值。 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和完善应对疫情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结构性金融政策,助力完成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长0.7%,预计全年正增长。全球经济从最低点有所恢复,但疫情发展仍高度不确定,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需时日。 新冠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应对冲击,金融部门推出了一些特殊政策措施。随着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高峰过去,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有的政策已经顺利完成阶段性任务,但支持小微民营企业、支持稳就业、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货币政策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货币政策应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金融机构长期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为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持续支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金融政策要围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完善政策框架,与财政、产业、就业、科技等政策密切配合,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和发展。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帮助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今年抗疫的特殊时期,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明年GDP增速回升后,宏观杠杆率将会更稳一些。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支持北京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在北京市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本外币账户一体化改革试点,有力助推了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今年,人民银行对北京四次调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三次增加再贴现额度,全力保障首都防疫和经济恢复增长需要。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扎实落实好刘鹤副总理的讲话精神,继续支持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创建,全力优化北京冬奥会支付服务环境。刚才,蔡奇书记的讲话对北京市的金融工作作了部署,我完全赞同,将全力支持。 预祝本届金融街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