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央行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 面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怎样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货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记者:疫情冲击下,人民银行采取了哪些金融政策加以应对? 易纲:面对疫情冲击,人民银行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措施可以概括为18个字,就是“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降利率、调结构、保主体”。 我们在春节假期期间紧急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取得了积极的保供成效;坚定地支持金融市场在春节后2月3日如期开市,并超预期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继今年1月1日宣布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投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 随后,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从3000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再增加到1万亿元,在不同的情形下,政策的含义是不同的,数量越来越大,利率越来越市场化。商业银行使用央行的这些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低成本的贷款,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 记者:如何评价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 易纲:上半年宏观金融数据亮点确实比较多,这也说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从宏观总量上看,各项金融指标明显高于去年。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8%;上半年新增贷款是12.1万亿元,同比多增了2.4万亿元。 从价格上看,今年以来,我们注重引导主要市场利率下行。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行30个基点至2.2%;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下行30个基点至2.95%;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30个基点至3.85%;再贷款利率下调了50个基点。 货币政策的引导使市场整体利率下行,带动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降低。6月份,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是1.89%,比上年末下降了0.21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2.82%,比上年末下降了0.32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的贷款利率都降至历史新低。特别是普惠金融的贷款利率目前在5%左右,比去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利率的下行,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使得贷款的结构明显优化,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的市场主体明显增加。6月末,有授信的市场主体近3000万户,有贷款余额的超过2300万户,这些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 记者: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易纲: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国经济在全球实现了率先复苏。二季度我国GDP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反弹,GDP同比增长3.2%,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一方面,各产业恢复较快;另一方面,需求也逐步恢复,投资明显回升,消费继续修复,出口明显向好。在经济复苏的同时,物价水平也保持稳定。 我们也非常关注影响当前经济恢复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稳企业保就业的压力比较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恢复还面临一些困难等。 总的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并没有改变,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延续复苏的态势,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 记者:下半年人民银行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易纲:下半年,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着力稳企业保就业,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加快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经出台的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要守住风险底线,全力以赴推动三年攻坚战如期收官,加快补齐金融风险处置的制度短板,健全重大金融风险的应急处置机制,并且转入常态化的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 另外,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已经出台的金融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支持地方政府以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量力而行,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 此外,继续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做好金融扶贫工作,深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等。 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有序开放 记者: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会不会受到影响? 易纲: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业改革和对外开放。首先,要继续执行好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措施,比如取消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等领域外资的股比限制;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额度限制;批准运通、万事达卡、惠誉等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等。其次要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统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外汇管理政策。 中国一贯主张要在抗疫过程中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深度参与全球的经济和金融治理,切实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G20缓债倡议,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低收入国家减债提供一定支持。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头非常好。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的金额是1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6.7%,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份额超过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时候增长了近一倍。我们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记者吴雨)
8月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强劲韧性,2020年上半年GDP同比小幅下降1.6%,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3.2%,明显好于预期;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8%,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进出口贸易好于预期。 央行指出,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 央行报告指出,二季度,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稳定了市场预期。 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 央行称,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增强。 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89万亿元 根据报告,上半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89万亿元,日均成交7603亿元,同比增长29%。股票市场筹资额同比下降。上半年累计筹资3339亿元,同比下降8.7%。 怎样看待全球低利率?央行: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 央行表示,与更低的实际中性利率和低通胀相适应,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但从政策效果看,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利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央行称,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利率水平与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本外币利差处于合适区间,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上升。 下一阶段怎么做? 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表示,将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 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央行表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通过加大信贷、税费等方面扶持政策激发餐饮企业活力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提高餐饮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餐饮业提质增效。一方面,通过加大信贷、租金、税费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激发餐饮企业活力,更好发挥其在保就业、保主体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动餐饮业信息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培育更多规模化连锁品牌,改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央行称,将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经济发展和稳企业保就业提供有利条件。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 央行指出,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科技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三角互动,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内外经济平衡,加快形成以国内大 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一季度疫情带来的“供需冲击”演进为二季度的“供给快速恢复、需求逐步改善”,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 8月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定调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货币政策、包商银行处置、房地产调控等热点话题均有涉及。 报告明确,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坚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中,报告也有一些新的表述,包括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加强与财政部门有机协同,促进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关于货币政策:信贷扩张或将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货币政策也已基本回归常态。 此次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这也与近期监管层多个会议传递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一脉相承。 报告指出,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业内专家分析,强调社融和M2回归合理增长意味着货币政策已开始随着经济的恢复逐步回归常态化,预计货币政策会回归中性和偏宽松取向。而从目前资本市场等情况综合来看,未来两个月降准大概率落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报告也有不少新提法,比如:强调“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强与财政部门有机协同,促进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发挥与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政策的合力”等。 8月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对媒体表示,目前的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已经不小,应该维持目前的力度,没有必要再加码。 6月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投放边际有一定收敛,结合近期的一系列政策信号,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信贷扩张速度或将放缓,信用的拐点可能在三季度出现,随着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中性,预计后市信贷与社融增长也将略有减缓。 2020年以来,央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利率水平与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本外币利差处于合适区间,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上升。 在报告中,央行对于“怎样看待全球低利率”也给予回应。央行强调,与更低的实际中性利率和低通胀相适应,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但从政策效果看,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利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关于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 2019年5月24日,包商银行因出现严重信用风险,被央行、银保监会联合接管。这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反映出的公司治理失败的惨痛教训值得警醒。 在报告中,央行回顾了包商银行风险处置的详细历程。央行称,根据前期包商银行严重资不抵债的清产核资结果,包商银行将被提起破产申请,对原股东的股权和未予保障的债权进行依法清算。此外,有关部门正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问责。 包商银行接管组组长周学东曾撰文指出,包商银行的风险根源于公司治理的全面失灵。从表面上看,包商银行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三会一层”组织架构健全、职责明确,各项规章制度一应俱全。但实际上,包商银行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框架。“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两大公司治理顽症同时出现,加之地方“监管捕获”、贪腐渎职,导致形式上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基本失灵,给各类违法违规和舞弊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和宽松环境。 周学东还指出,在金融企业公司治理中最为关键的三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选好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这两个“一把手”;建立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提高公司治理实效;强化外部监管,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培育健全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文化,提高公司透明度。 关于房地产调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 央行公布的2020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7.40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低于各项贷款增速0.1个百分点,比上季末低0.8个百分点,连续23个月回落;上半年人民币房地产贷款增加2.99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4.7%,比上年全年水平低9.3个百分点。 对于房地产金融政策,此次报告强调,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也突出“房住不炒”基调,与7月24日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内容相衔接。东方金诚研究报告指出,在经历明显修复之后,下半年房地产调控风向趋紧,整个行业不会出现高歌猛进态势,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压住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不过,今年稳增长仍需借助房地产投资,地方政府也需要增加土地出让金收入来缓解支出压力,因此下半年无论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商品房销售,都会保持一定增长幅度,全年主要房地产行业指标仍有望高于上年。
“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央行在《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的这一表述引发市场关注,此前的提法为“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对此,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进入“中性”,不会再度宽松加码,下半年政策性降息的概率在下降。但市场化降息将持续推进,三季度货币政策重要特征将是结构性,继续提高资金“直达性”。 政策性降息概率下降 在“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章节中,《报告》指出,下半年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平稳运行,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对于这一新提法,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下一阶段DR007和NCD(同业存单)利率大致会在同期限政策利率附近波动,政策性降息概率下降。 “市场利率围绕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的表述,体现出央行认为目前的市场利率水平是较为合意的,由此,央行基本已没有降息的可能性。”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 DR007,银行间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是具有代表性的7天期限市场利率。在2019年4月的新闻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曾指出,市场可以用“松紧适度”四个字来判断货币政策,判断标准就是流动性,而看流动性最简单的指标就是DR007。 数据显示,6月末以来,DR007在2.10%附近上下波动,接近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2.20%,并围绕政策利率小幅上下波动;此外,8月初,1年期股份行同业存单(NCD)利率则在2.89%上下波动,接近目前的1年期MLF利率2.95%。 粤开证券首席固收研究员钟林楠认为,这意味着DR007会以2.2%为锚来进行平稳波动,即使不再放松,也不会大幅收紧。 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分析,目前,7天OMO和1年期MLF利率分别为2.20%和2.95%。DR007利率近期中枢在2.0%,与7天OMO利率已较为接近。本段时间,1年期的AAA级大额存单(CD)和国债收益率的中枢值分别为2.9%和2.2%,虽然后者与1年期MLF利率(2.95%)之间仍存在一些利差,但近期这些中等期限的市场利率都在向1年期MLF利率靠拢,显示出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正在发挥着作用。 张旭强调,MLF利率是最为关键的中期政策利率,具有指向性和趋势性,与其对应的中期市场利率(如CD利率、国债收益率等)都有向其回归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讲,1年期MLF利率与中期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价格始终围绕着价值波动,而价值不会因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下半年MLF招标利率、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的概率在下降;即使实施,下调幅度也会显著低于上半年的30个基点。 市场化降息还会持续 今年5月,市场利率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出现倒挂,央行通过释放出不再进一步宽松的信号,引导市场利率回归至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方。 报告专栏2“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中,央行进一步解释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与市场利率,特别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之间的关系。 《报告》指出,MLF等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的资金在银行负债中占比虽然不高,但对市场利率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总量而是边际量。在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创造的主体是银行,银行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存款后,需要更多的基础货币以满足法定准备金要求,因此对基础货币有持续需求。央行掌握基础货币的供应,只需作少量必要操作,就可对市场利率产生决定性的边际影响,而无需通过巨量操作使央行资金成为银行的主要负债。 《报告》称,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与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共同形成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传达了央行利率调控的信号。并且MLF在期限上与LPR匹配,适合作为银行贷款定价,即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价格的重要参考。在MLF利率的基础上,报价行可根据自身资金成本等因素加点报价。 《报告》强调,“实际上,LPR与MLF利率的点差不完全固定,体现了报价行报价的市场化特征。同业存单、回购和拆借等银行之间融资工具的利率,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短期波动。但从中长期看,大体也是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的。” 在政策利率趋稳的背景下,市场利率是否还会继续下行,依据是什么? 对此,王青认为,未来即使MLF招标利率保持不变,银行在存款端的资金成本下降也可能推动LPR报价下行,从而改变2019年9月以来1年期LPR报价与1年期MLF招标利率的点差固定在90个基点的局面。 “即使1年期LPR报价保持不变,在今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其中利率下行让利幅度要达到9300亿元的目标下,银行对企业的一般贷款利率也将在下半年保持较快下行势头(6月末较上年末下行48个基点)。”王青认为,下半年企业一般贷款利率等市场化降息过程还会持续推进。 对于下一阶段政策思路,央行表示,要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李超认为,三季度货币政策重要特征将是结构性,继续提高资金“直达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工具方面预计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及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的剩余额度将继续加强推进,7、8月调查失业率存在阶段性上行压力的情况下,央行可能有定向降准操作,如为受洪灾影响较大地区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为受灾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等。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经出台的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内容摘要 报告导读 8月6日,央行发布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核心要点有:①三季度货币政策重要特征是“结构性”;②本外币利差上升,人民币资产有吸引力;③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利率稳健运行;④风险可控持续收敛,未来需关注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重要性;⑤SLF利率是利率走廊上限,超额准备金利率不是利率走廊下限。 三季度货币政策重要特征是“结构性” 央行通过专栏详述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并强调进一步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我们认为这与7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精准导向”基调保持一致。我们认为三季度货币政策重要特征将是结构性,继续提高资金“直达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工具方面预计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及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的剩余额度将继续加强推进,7、8月调查失业率存在阶段性上行压力的情况下,央行可能有定向降准操作,如为受洪灾影响较大地区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为受灾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本外币利差上升,人民币资产有吸引力 央行在专栏中指出,全球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并认为利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我国央行并不认同低利率政策。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利率水平与我国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我国利率水平处于合理均衡位置。而这使得本外币利差不断上行,近期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已升至240BP的高位,突破历史新高。我们认为,人民币资产收益水平上升意味着其对海外资本吸引力的上升,中长期看,随着美元贬值,资本会重新流入新兴市场,我国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供给侧更具优势,有望吸引资本持续流入,资本流入与人民币升值将形成正向反馈,催生人民币核心风险资产价格重估,带来一轮外生流动性宽松牛市。 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利率稳健运行 央行在下阶段政策思路中提出“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今年一季度的表述为“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DR007和7天逆回购利率做对标,5月以来央行边际收紧短端流动性,DR007逐步上行至7天逆回购利率附近,并多次行至7天逆回购利率上方,意味着央行维持流动性紧平衡的意图。央行本次提到MLF,我们用1年期shibor与MLF对标,截至8月6日,1年期shibor为2.85%,正在逐步逼近1年期MLF利率2.95%,市场利率围绕MLF利率平稳运行的表述体现出央行认为目前的市场利率水平是较为合意的,由此我们判断,央行基本已没有降息的可能性。 风险可控持续收敛,未来需关注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重要性 央行强调确保风险总体可控、持续收敛,并增加“把握好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的表述,我们提示未来需关注金融稳定在货币政策决策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和就业矛盾逐步缓解,我们认为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将大幅提高,此时货币政策不需要等到通胀压力或资本流出压力出现,就会提前采取前瞻性手段,确定性收紧流动性,主要目的是去债市杠杆,保证一旦出现通胀,货币政策可以顺利收紧,提示关注10月末政治局会议表述。 SLF利率是利率走廊上限,超额准备金利率不是利率走廊下限 央行提出及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央行对利率走廊上限给予明确,但并未对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下限给予明确,我们认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不是利率走廊下限,正如我们在今年央行调降超储利率时的点评中指出,央行的目的并非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核心是促进银行的信用释放。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走廊机制将会逐渐的清晰。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经济超预期回落,市场波动加大。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 面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怎样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货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记者:疫情冲击下,人民银行采取了哪些金融政策加以应对? 易纲:面对疫情冲击,人民银行果断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措施可以概括为18个字,就是“扩总量、保供应、促增长,降利率、调结构、保主体”。 我们在春节假期期间紧急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取得了积极的保供成效;坚定地支持金融市场在春节后2月3日如期开市,并超预期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继今年1月1日宣布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投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 随后,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从3000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再增加到1万亿元,在不同的情形下,政策的含义是不同的,数量越来越大,利率越来越市场化。商业银行使用央行的这些工具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低成本的贷款,有力支持了稳企业保就业。 记者:如何评价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 易纲:上半年宏观金融数据亮点确实比较多,这也说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实施。从宏观总量上看,各项金融指标明显高于去年。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8%;上半年新增贷款是12.1万亿元,同比多增了2.4万亿元。 从价格上看,今年以来,我们注重引导主要市场利率下行。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行30个基点至2.2%;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下行30个基点至2.95%;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30个基点至3.85%;再贷款利率下调了50个基点。 货币政策的引导使市场整体利率下行,带动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降低。6月份,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是1.89%,比上年末下降了0.21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2.82%,比上年末下降了0.32个百分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制造业的贷款利率都降至历史新低。特别是普惠金融的贷款利率目前在5%左右,比去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 利率的下行,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使得贷款的结构明显优化,普惠小微贷款支持的市场主体明显增加。6月末,有授信的市场主体近3000万户,有贷款余额的超过2300万户,这些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 记者: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易纲: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国经济在全球实现了率先复苏。二季度我国GDP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反弹,GDP同比增长3.2%,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一方面,各产业恢复较快;另一方面,需求也逐步恢复,投资明显回升,消费继续修复,出口明显向好。在经济复苏的同时,物价水平也保持稳定。 我们也非常关注影响当前经济恢复的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稳企业保就业的压力比较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恢复还面临一些困难等。 总的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并没有改变,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延续复苏的态势,全年有望实现正增长。 记者:下半年人民银行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易纲:下半年,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金融总量适度、合理增长,着力稳企业保就业,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加快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经出台的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 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要守住风险底线,全力以赴推动三年攻坚战如期收官,加快补齐金融风险处置的制度短板,健全重大金融风险的应急处置机制,并且转入常态化的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 另外,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和机制改革,推动已经出台的金融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支持地方政府以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量力而行,深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 此外,继续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工作,统筹做好金融扶贫工作,深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等。 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有序开放 记者: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以及人民币国际化会不会受到影响? 易纲: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业改革和对外开放。首先,要继续执行好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好近年来宣布的金融改革和开放措施,比如取消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等领域外资的股比限制;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额度限制;批准运通、万事达卡、惠誉等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等。其次要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统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外汇管理政策。 中国一贯主张要在抗疫过程中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深度参与全球的经济和金融治理,切实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G20缓债倡议,为全球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一些低收入国家减债提供一定支持。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头非常好。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的金额是1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6.7%,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一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的份额超过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时候增长了近一倍。我们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