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而言,中小银行无论是在线上存单发行、线下同业存款,还是在传统存款方面,都面临一定压力,规模越小的银行压力相对越大。 当前正是银行年末冲刺、备战来年“开门红”的关键时期。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调研了多家银行,整体来看,在负债成本、资本充足率方面具备优势的大银行大多可以“淡定”跨年。相对而言,中小银行无论是在线上存单发行、线下同业存款,还是在传统存款方面,都面临一定压力,规模越小的银行压力相对越大。 □ 资产端:完成全年放贷任务 信贷结构持续改善 根据记者调查,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下,银行普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其中普惠金融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突出。 多家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已经完成年度信贷投放任务,对公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信贷利率水平显著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信贷结构持续改善。 近期披露的社融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消费和对公中长期贷款成主要增长点。 某银行浙江二级分行行长表示,信贷增量方面,该行在9月末即完成年初制定的160亿元信贷增量目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也超额完成,增幅超过40%,绿色信贷、战略新兴贷款均提前完成全年计划。 某城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截至11月末,今年以来贷款增量近300亿元,较年初增长逾20%。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逾50亿元,增速高于其它各项贷款,实现了“两增两控”。 某股份制大银行北方某省分行行长对记者表示,该行已经完成了全年信贷投放任务,目前该行信贷利率水平较以往明显下降,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 对公业务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业务减费让利会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因此,利润水平相对较高的零售业务成为各家机构的发力重点。 三季度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回升,银行零售业务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不少银行抓住这一时机抢收零售业务。前述城商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行将零售业务作为未来利润和负债的重要来源,信用卡、消费信贷成为重要业务增长点。 负债端:中小银行压力增加 严盯高成本负债 年底一般是银行“揽储”大战硝烟四起之时。 多家银行高管表示,为了给来年工作开一个好头,近期都在积极开展储蓄业务。记者还实地探访了北京多个银行网点,据银行工作人员透露,监管层密切关注银行实际业务中的存款利率水平,各家银行都比较谨慎,针对个人储户主要推荐大额存单和三年期定存,利率整体来看较往年变动不大。备受关注的结构性存款压降方面,由于12月压降规模有所降低,部分银行负债压力或有所改善。 目前来看,同业存单净融资额不断走低,截至12月13日,本月同业存单净融资规模为-7270.20亿元。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同业存单净融资额发生变化,反映的是银行负债端资金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中小银行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中小型银行揽储能力明显弱于大银行,对长期限同业存单需求更强,发行量居高不下。此外,同业存单净融资额走低,主要系存单到期规模较大,需要通过新发填补缺口。预计未来同业存单整体存量趋于稳定,净融资额难以大幅增高。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更加依赖同业存单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城商行和农商行情况则有所分化。分区域来看,东南沿海省份受影响较小,四川、内蒙古、山东地区的银行压力相对更大一些。 有温州地区农商行行长对记者表示,银行负债情况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温州居民可支配收入较高,该行区域网点优势明显,存款业务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有城商行高管表示,在负债方面,该行持续加大个人存款营销,存款在负债总额中占比保持较高水平。截至11月末,存款余额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存款在负债中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7%。同业负债余额和占比均实现下降。 展望:资本补充需求仍急迫 展望2021年,多位接受采访的银行人士指出,预计2021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基调不改,在此基础上,不排除净息差继续收窄。同时,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犹存,2021年银行通过合理利润补充资本变得更为重要,预计资本补充需求将明显增加(主要是债务类融资)。 前述股份制银行北方某省分行行长表示,目前该行贷款业务规模已经受到资本充足水平的制约,预计2021年该行需要补充资本金。 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在经济逐步复苏以及信用环境边际收敛的背景下,明年信贷供求矛盾有所加剧,令市场担忧信贷利率存在上行压力。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继续强调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进一步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目前,尽管贷款基础利率维持不变,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机制仍将发挥作用,后续贷款利率仍有小幅下行空间。 展望明年,王一峰指出,疫情后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或进一步显现,不良处置压力依然较大,资本补充任重道远。在此情况下,加强负债成本管控,维持存贷利差和净利息收益率(NIM)大体稳定,是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所在。建议继续强调利率自律机制,对创新存款、网络存款等变相突破自律机制的产品维持从严监管态势,防范中小银行推高存款成本和自身流动性风险。
为促进商业银行提升负债业务管理水平,维护银行业体系安全稳健运行,银保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5章33条,分别为总则、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负债质量管理要素、负债质量管理监督和附则。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内涵和业务范围。二是确立负债质量管理体系。从组织架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创新管理等11个方面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提出了负债质量管理的“六性”要素。从负债来源稳定性、负债结构多样性、负债与资产匹配合理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适当性、负债项目真实性六方面明确了负债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四是强化负债质量相关监督检查和监管措施。明确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报告负债质量管理情况的要求及负债质量监管评价结果运用的范围等。 制定《办法》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监管制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弥补制度短板,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根据社会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并适时发布实施。
当前,房地产融资政策趋向收紧,从需求端到供给端,从各融资渠道分项收紧到总量把控,其重点是控制房企有息负债增速。银行借款、债券、非标等融资渠道持续收窄,房企现金流不得不更多依赖销售回款。 销售回款与房价关系如何?“三道红线”所隐含的有息负债整体增速上限是多少?“三道红线”下房企现金流压力如何?银行借款、债券、非标各融资渠道到期偿还压力又会怎样?如何平衡好有息负债增速与销售回款增速的关系?等等问题,市场十分关注。 一、实施“三道红线”之两大必要性 “三道红线”具体为红线一: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红线二:净负债率大于100%;红线三: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三道红线”触线情况不同,试点房地产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以有息负债规模为融资管理操作目标,分档设定为有息负债规模增速阈值,每降低一档,上限增加5%。即如果“三线”均超出阈值为“红色档”,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上限,不得增加;“二线”超出阈值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一线”超出阈值为“黄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三线”均未超出阈值为“绿色档”, 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如果房企严格执行“三道红线”监管要求,那么房企有息负债增速最高也只能为15%。出台如此严格的房企融资政策,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房地产行业杠杆率偏高,高达80%,也是杠杆率上升最快的行业之一。房企的高杠杆率易引发市场较大的波动,一旦融资规模快速收紧可能导致部分杠杆率较高且资金周转能力较弱的房企出现现金流断裂的风险,可能引发房企与银行、信托、第三方财富等相关联机构和债券市场的交叉违约,进而产生较大的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 二是当下从风险防范化解的角度对房企有息负债增速进行总体把控,显得很有必要。以往房价涨幅较大的部分城市陆续出台严格的限购政策,是从需求侧进行调控。2019年以来监管再度收紧融资、着手控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则是从供给端进行调控。房企融资包括有息负债融资和无息负债融资。无息负债融资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合作开发、销售回款以及应付账款等。其中2010年暂停IPO、2016暂停定增,房企股权融资基本停滞。因此,控制有息负债规模无疑是监管的重中之重。有息负债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国内+境外),其他融资(信托贷款+民间借贷)。 为了控制有息负债规模,监管者从供给端对其主要融资渠道分项一一进行收紧(如下表所示)。 虽然监管者针对房企各种主要融资渠道分项分别出台了严格的限制,但是2020年上半年,有息负债增速仍是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这说明仅仅控制各个融资渠道分项并不能完全降低有息负债整体增速,因此从总量角度把控房企整体有息负债增速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出台“三道红线”融资新规的迫切性之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6月底,发债房企总有息负债规模为11.3万亿,较19年底增长8.6%,增速出现反弹。 二、“三道红线”下房企融资压力评估 在降低房企杠杆率的同时,应综合考量房企的融资压力,平衡好行业金融风险与稳健运行。“三道红线”下,评估房企融资压力应重点关注有息负债与销售回款这两部分。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是“三道红线”监管的重点在于控制有息负债增速,房企有息负债增速不得超过15%;二是银行贷款、债融、非标等融资渠道持续收紧,使得房企现金流更多依赖销售回款,且销售回款占据房企资金来源一半左右。其他资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以及其他到位资金。其中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其资金都来源于销售回款,销售回款占其他资金来源94%左右。国内贷款主要包括银行贷款与非银贷款(信托贷款),自筹资金主要涉及信用债、信托、私募基金等投入的股权资金或明股实债的资金以及民间借贷。 图2-1 销售回款在房企资金来源中占比在一半左右 因此,评估“三道红线”对房企现金流压力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有息负债增速与销售回款增速的相对变化来反映房企现金流缺口大小。具体而言,主要可以分三种情形:情形一:当有息负债增速下降导致的资金缺口,可以通过销售回款增速的提升来弥补,此时房企资金维持相对平衡状态;情形二:当销售回款增速的提升不能弥补有息负债增速下降,此时房企现金流面临一定风险,风险大小取决于现金流缺口大小;情形三:当有息负债增速与销售回款增速同时下降时,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较大,二者下降的幅度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在严控有息负债增速的背景下,销售回款的增速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销售回款增速与房价涨幅显著相关 从过去历史经验来看,销售回款增速与房价涨幅高度相关(见下图)。但2019年两者走势出现一定分化,房价涨幅回落而销售回款增速上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2019年房地产融资政策收紧下,房企主动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快速回笼资金。但在市场趋势影响下,销售回款增速仍将受房价涨幅影响。未来在“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房价涨幅将受限,进而将制约销售回款增速。2020年1-9月房价涨幅回落至3.3%,销售回款增速也从11.7%回落至4.9%。 从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看,截止2020年10月,2020年一线与三线房价增速出现小幅上扬,二线房价增速继续回落。部分城市房价增速有所放缓,主因是地方政府住房调控政策趋紧。近两个月银保监会针对违规信贷资金相关商业银行陆续开出罚单,其中大部分贷款涉及房地产领域,监管机构对违规涉房贷款调查和处罚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同时,针对重点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自7月开始已经累计有超过30个城市纷纷出台调控政策,为楼市降温。其实,从2018年以来,各线城市房价增速均在放缓。一线城市房价自2018年开始涨速归零,二三线城市增速均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目前同比已经降至5%左右。 展望未来,在“房住不炒”和棚改退潮的背景下,各线城市房价增速或将继续放缓。具体而言,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很难在政策上做出放松,后续上涨空间有限。二线楼市仍将是结构分化行情,而低线城市受棚改退潮的影响,前期透支的需求可能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增速大概率放缓。因此,未来房地产销售回款增速并不容乐观,特别是三四线房企销售回款增速面临更大的压力。 2.2. “三道红线”隐含发债房企有息负债整体增速要求 根据Wind数据,对全市场有2020年中报数据的发债房企进行估算,若“三道红线”全面执行,332家发债房企有息负债整体增速不能超过6.9%。测算思路主要分两步:第一步,根据“三道红线”要求将332家发债房企分为“红、橙、黄、绿”四档;第二步,以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占比为权重,结合各档位监管要求上限,计算出发债房企整体有息负债增速要求。即: (其中,绿档对应上限为15%,黄档对应上限为10%,橙档对应上限为5%,红档对应上限为0)。 相对于2019年底,2020年上半年发债房企有息负债增速已经高达8.6%,规模为11.3万亿,与监管要求的有息负债增速上限6.9%仍有1.7%的下降空间。如果“三道红线”全面施行,站在2020年上半年时点,发债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可能少增1900亿左右。 2.3. 开发贷增速仍有下行空间 2019年年报有20家房企公布其融资结构(见附件)。这20家房企融资主要以银行借款为主,平均占比为50.9%,其次是债券融资,平均占比29.6%。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融资借款,平均占比19.5%,主要为非标融资,其特点为融资成本最高,民企占比较高。非标融资占比越高,说明该房企通过融资成本更低的银行借款和发债途径进行融资比较困难。一旦非标融资政策收紧,该类房企所受影响会相对较大。需要注意的是,这20家房企均为上市企业,规模实力排在行业前列,因此,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银行借款占比可能偏高。 银行借款融资成本较信用债和非标融资要低,其中以开发贷款为主。近十年来房地产开发贷余额整体呈逐步上升态势,但2019年增速出现明显回落。其主要原因是2019年8月,银保监会“窗口指导”,自8月29日起收紧房地产开发贷额度,原则上开发贷控制在2019年3月底时的水平。2019年同比增速从22.8%回落至10.1%,2020一季度同比增速继续降至9.6%,虽然这一趋势与房地产开房贷监管不断趋紧相符合,但其仍高于6.9%的整体有息负债增速监管要求,仍有一定下行空间。 展望未来,房地产开发贷增速仍将呈现逐步回落态势。其一,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而言,未来实体经济的增长动能将更多依靠高技术制造业,而逐渐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直接融资比例将不断提高,同时信贷资源也将更多地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以及普惠金融等领域。其二,从监管的角度而言,“三道红线”倒逼房企降杠杆,房地产贷款增速可能进一步降低。2020年9月,银保监会启动了对城市房地产贷款的专项检查,并整治其中的金融乱象。近期,多家商业银行也表示,四季度房地产开发贷呈现收紧趋势,对房地产开发贷试行限额管理,中小房企获取银行开发贷将变得更难。 2.4. 2021年境内外信用债到期偿还压力较大 对于境内信用债融资而言,2014年以来,房企信用债净融资额不断攀升,2016年达到峰值8224亿元。2019年融资收紧以来,2019、2020年净融资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基本上符合监管借新还旧的要求。2016年以来房企发债高峰期发行的境内信用债将集中在2019-2021年到期。其中,2021年到期的境内信用债规模创历史新高约为5429亿元,相比2020年到期量多增353亿元,到期偿还压力较大。2020年8月,监管拟进一步收紧房地产公司发债融资,地产债发行根据存量债务控制发行规模,境内借新还旧发债的额度按照70%-90%实行,具体比例会根据发行主体单笔单议进行确认。假设打折幅度按平均80%计算,则2021年房企通过信用债融资额将减少1086(5429*0.2)亿元。经测算,2020年8-12月,房企通过信用债融资额减少607亿。 2016年以来房企海外发债规模不断上升,2019年发行 5275亿元海外债。2019年,发改委发布778号文,房地产企业发行境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叠加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房企海外债发行降低较多,截至2020年10月底,房企海外债发债规模为3755亿元。 2017年以来房企发债高峰期发行的海外债将集中在 2020-2023年到期。其中,2021年到期的海外债规模创历史新高约为3509亿元,相比2020年到期量多增1149亿元,到期偿还压力也较大。 房地产非标融资中主要是信托贷款,后者到期偿还压力最大在2020年,2021年将有所缓和。信托贷款是今年监管的重中之重,2020年5月8日,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真正引入非标比例限制,信托非标单一集中度不超过信托公司净资产的30%;集合资金信托非标投资总计不超过总的集合信托计划规模的50%。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房地产信托余额为2.5万亿元,同比下降14.7%,较一季度末下降3.1%。房地产信托占比也逐渐下降,从2019年四季度末占比15.1%,降至2020年二季度末的14.2%。 据统计,2018至2019上半年新成立信托中平均40%以上投向为房地产,2019年6月一度达到48%。随着监管对房地产信托融资的趋紧,这一数字在今年10月已降至27.1%左右。而且10月6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278只490.3亿元房地产信托产品,相较9月444只673.6亿元的融资规模,锐减27.2%。今年1-10月,房地产集合信托发行规模同比下滑8.4%,压降效果非常明显。 信托贷款的期限主要以1年和1.5年为主,2019年信托贷款发行高峰期将集中在 2020-2021年到期。未来一年集合信托到期规模压力最大月份在2020年12月,到期规模高达4714亿元。2019年以来,房地产信托发行规模平均占比约35%,假设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占比也为35%,则2020年12月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约为1650亿,2021年1-6月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约为3726亿,同比增加250亿。2020年1-10月,房地产信托发行规模减少709亿,叠加信托期限较短,2021年到期压力会有所缓和。经估算,2020年下半年,房地产信托到期规模多增453((12899-11606)*0.35)亿元。2020年7-10月,房地产信托发行规模减少26亿元。假设2020年11-12月信托发行规模同比保持不变,则下半年房企通过信托融资减少479亿元。 综上所述,“三道红线”隐含要求发债房企有息负债整体增速不能超过6.9%。若“三道红线”全面推进,站在2020年年中时间点,则发债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应少增1900亿左右。经估算,信托渠道融资额2020年下半年已减少479亿元;境内发债渠道融资额2020年8-12月已减少607亿,2021年预计将减少1086亿元。假设房地产开发贷增速继续保持平稳,那么今年下半年+明年全年,通过信托与发债融资收紧可使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少增2172(479+607+1086)亿元。从总量的角度而言,若保持目前政策的延续性,到2021年底,发债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少增1900亿元的隐含要求大概率能够完成。 在控制房地产行业整体有息负债规模的同时,结构性问题不可忽视。部分房企信托融资、发债融资占比较高,可能面临的监管压力更大,同时满足“三道红线”监管要求所需时间也将更长。2021年应重点关注境内外信用债到期偿还压力。在严控有息负债增速的背景下,房企的现金流将更多地依赖销售回款增速。未来在“房住不炒”及棚改退潮的背景下,房价增速或将继续放缓,特别是三四线房价将进一步承压,未来销售回款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从销售回款增速与有息负债增速相对变化的角度来评估房企融资压力,房地产金融风险仍不小,未来出现第三种情形即两者增速同时回落的概率较大。 应平衡好行业金融风险与稳健运行 从宏观层面来说,近期出台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有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健运行,也有利于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因此,房地产调控思路应在如何平衡好房地产金融风险与房地产行业稳健运行中加以把握。 从总量上而言,有息负债增速应与销售回款增速保持动态平衡,争取销售回款增速回升产生的现金流可以基本弥补有息负债增速的回落,尽量避免第三种情形的出现。粗略估算下,若“三道红线”全面推进,站在2020年年中时间点,有息负债规模应少增1900亿元左右。由于房价涨幅与销售回款增速显著相关,因此,若“三道红线”全面推行,则对房价稳定的诉求就较高。房价企稳或者小幅上涨时,“三道红线”全面推进可能对房企现金流负面冲击将会大大减少。这也跟人们常说的“天晴后修理房顶”是一样的道理。 从有息负债结构角度,对非标、发债以及银行借款似应采用逐步泄洪的策略。今年控制有息负债增速的重点是信托融资收紧,对于融资结构中非标占比较高的房企冲击较大。不过非标融资整体占比并不高,以20家有公开数据上市房企为例,非标融资占比平均为19.5%。未来重点将是控制债券融资和银行借款。明年到期的境内信用债规模高达5429亿元,经估算,明年房企通过境内信用债渠道融资将减少1086亿元,因此明年应充分考虑债券到期偿还压力这一因素。此外,2020年一季度银行开发贷余额增速虽有回落,但增速仍高于有息负债整体增速6.9%的监管要求,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因此,建议采用逐步、分段策略实施“三道红线”监管要求,并根据房企从拿地到房屋验收整个行业周期的平均时长,设置2-3年的缓冲期。 提高房企股权融资占比,丰富多元化融资渠道。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房企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模式易将行业债务风险传导扩散到整个经济金融领域,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当下严控有息负债增速的背景下,可考虑提高房企股权融资比例,比如合作开发、分拆物业上市、债转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甚至可以考虑恢复受理和重启A股上市规模房企的股本(股权)再融资以拉通港股(股权融资通道始终开放)及A股房企在降杠杆措施方面的公平性,以此来优化房企融资结构。此外,借鉴国外房企主流融资模式经验,未来时机成熟还可以大力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资产证券化以及夹层融资模式等。 高度关注房地产金融风险,建立因地制宜的、动态的房地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房地产市场供需走势与供需结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建立因地制宜的、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以准确判断、及早发现房地产金融风险。同时,针对监测与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金融资源的流向,以确保房地产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发展。一旦监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进行处置和调节,防止房地产金融风险进一步蔓延。 重点关注房地产金融风险可能引发相关行业风险,如信托、三方财富等为房地产提供较大融资的行业。对于部分杠杆率较高且资金周转能力较弱的房企而言,其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融资规模收紧可能导致其现金流断裂,而且存在引发房企与信托、第三方财富等相关联机构和债券市场的交叉违约,进而产生“羊群效应”的可能。因此,“三条红线”需以稳步推进为主,并在相应考量信托、三方财富等机构的风险下,构建针对性的预警机制。 附件:
据阳光100发布的盈利更新公告,公司预期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中期溢利将减少不超过70%。公告称,净利润同比减少的原因主要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集团投资物业的公允值下降以及出售收益确认滞后所致。 1999年,易小迪创立阳光100中国。据悉,公司对外投资80家企业,实际控制企业14家。2019年,中国千亿房企数量达到34家,行业龙头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甚至6000亿元,阳光100中国的合约销售额为103.38亿元,同比下降14.53%。 2014年,公司终于登陆香港联交所。但在这条资本化的道路上,阳光100走得仍然有点力不从心。从上市后各年度基本每股收益来看,从2014至2018年间,除2017年外,呈不断下降的态势。与之相对应,阳光100的股价几年时间里起起伏伏,基本上都在2.5港元-4港元之间波动,不温不火,直到2019年,猛然掉头。 众所周知,非住宅产品开发周期远长于住宅产品。阳光100中国没有高周转、没有过硬的融资能力,在流动性危机之下陷入煎熬,一度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2015年至2018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在80%以上,2019年略有改善,降为79.88%。面对始终悬在头顶的资金压力,卖地、卖股权成为公司缓解流动性危机的重要措施。 踩雷 “三条红线” 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传达重点房企融资新规的“三条红线”政策,而阳光100, “三条红线”全部踩线,这让本就业绩表现不佳,转型后盈利出现难题的阳光100更多了一些窘迫。 三道红线的具体规则: 红线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红线2:净负债率大于100%; 红线3:现金短债比小于1.0倍。 “三道红线”分别是:红色档,三线全超,接下来不得增加有息负债;橙色档,超过两道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黄色档,超过一道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绿色档,即使三道红线都未中招,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也不得超过15%。 简单来说,碰到三条红线越多,开发商的年度有息负债增速就越少。负债率过高的开发商,未来负债的增速会受到管控。负债率过高的开发商,未来外部融资拿到的钱会越来越少。 最新消息,广西万通地产将于9月22日发行2只共计15亿元的私募债,用于偿还公司的2只债券,其中一只债券已于此前几天到期。而广西万通地产目前为阳光100的下属公司,实控人为易小迪。 据阳光100今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6.41%,净负债率为182.11%,现金短债比0.38。2020年4月,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阳光100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CCC+”下调至“CCC-”。在惠誉评级的定义中,CCC意味着为较大的信用风险。 阳光100的盈利一直不如人意。 从2014年到2019年,阳光100分别实现营收71.04亿元、64.18亿元、69.65亿元、68.75亿元、75.79亿元、82.89亿元,起色不大。与之对应,2014年至2019年的净利润,也仅有2019年度获得较为明显增长,其中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甚至直接转负。 从2018年到现在,阳光100已经连续2年没有完成预定销售目标。2020年上半年,阳光100合约销售金额仅24亿元,仅完成200亿元销售目标的十分之一。 一年之内,阳光100将有122.12亿元债务到期,相当于上半年销售金额的5倍。 在融资政策收紧、评级下调的当下,阳光100将如何化解巨额债务?
摘要: “房住不炒”的总基调始终未变。近期收紧房企融资延续了中央2016年以来楼市监管的思路,未来也将大概率保持此监管思路。 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是未来大趋势。虽然近期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下滑,但房地产行业过度挤占信贷资源的问题仍未解决,考虑到“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未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仍将处于缓慢降速过程。本轮房企融资收紧本质上是从供给端限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防止房企激进扩张引起土地市场过热,从而稳地价、房价预期。 整体上看,“三道红线”对房企影响较大。50家大中房企约一半的企业将受到影响,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房企;央企地产公司财务整体相对稳健,受影响相对较弱;部分房企财务指标有望优化,一半的黄档房企优化财务后有望进入绿档。具体看各项指标,50家房企的杠杆水平超八成不达标,有息负债和短期偿债有四成不达标,部分红档和橙档房企提前降有息负债规模,但仍有部分房企指标超标较为严重。房企方面,各家房企经营战略差异较大,无论是前五大龙头房企还是大中型房企,财务状况分化严重。虽然融资收紧下房企格局更加固化,但未来前五大房企内部排序将发生变化,部分财务风格激进且土储质量相对较弱的中型房企,后续不仅很难弯道超车,而且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部分存在信用基本面走弱的风险。 建议关注绿档和黄档房企中,土储质量高和财务稳健的大中型房企,此类房企受融资新规影响较小,未来有望享受更多的金融资源。 一、“房住不炒”的总基调始终未变 疫情以来,货币环境宽松,楼市“蓄水池”效应再次出现,多地房价和土地溢价率出现明显抬升,而经济“脱虚向实” 、“房住不炒”的政策总基调始终未变,因此今年下半年掀起了楼市需求端和供给端的“调控潮”。本轮房企融资收紧则是从供给端限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防止房企激进扩张引起土地市场过热,从而稳地价、房价预期。 近期收紧房企融资再次证明了“房住不炒”“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基调始终未变,中央延续了2016年以来楼市监管的思路,未来也将大概率保持此监管思路。2016年“9.30”新政开启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已经实行了四年,房地产“捆绑”经济发展的逻辑逐渐改变,“房住不炒”的基调将打破调控周期轮回。2016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后多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治局会议等都一再重申中央对房地产的定位。无论是2018年下半年还是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中央都始终坚持了房地产这一定位没有改变。2019年贸易摩擦不断,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人民日报发声“中国不会靠炒房拉动经济”,当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经济衰退、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地价出现过热现象,7月国务院召开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强调“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并且 10个城市的政府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领导人再次重申了房地产的定位;随后8月住建部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部分城市房地产工作会,这表明了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 2020年疫情冲击下,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但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却出现过热现象。虽然新冠疫情短暂抑制了住房需求,但经济衰退、资产质量普降、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楼市“资金蓄水池”效应再次出现,多地房价出现快速上涨势头。根据统计局统计,深圳、北京、上海、广州2020年7月二手住宅价格指数较2019年末分别上涨了9.40%、3.80%、3.16%、2.79%;此外,银川、唐山、成都2020年7月新建住宅价格指数较2019年末分别上涨了9.32%、8.45%、5.14%。“房住不炒”的调控逻辑下,若局部城市出现房价过热势头,为了稳房价预期,政策通常会收紧楼市调控。 房价上涨的同时,土地市场也出现了局部过热的现象。疫情冲击,上半年房企外部融资较宽松,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相对充裕,土地市场热度不减。例如深圳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在5月高达45%,上海、北京7月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分别上升至23%和24%,土地竞拍市场甚至出现了百轮举牌的场景。土地市场过热,反映了房企资金面的宽松。地价的上涨,不利于“稳房价”。针对过热的地价,监管层通常会收紧房企融资政策以达到稳地价的效果。 此外,复工以来楼市销售强韧性,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占用了过多信贷资源。2020年7月全国新房商品房销售金额、销售面积分别同比增长16.6%、9.5%。楼市销售增长也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增加,6月和7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历史上首次连续两个月超过6000亿元。楼市强韧性说明地产调控没有再宽松的必要,而房地产行业占用过多的信贷资源则引起监管的注意,地产调控收紧再次出现。 二、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是未来大趋势 2019年起房地产非标融资、海外融资等监管趋严,房地产企业挤占银行信贷资源被监管层关注。2019年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在经济转换动能的当下,要再次明确对待房地产行业的态度,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经济,同时也要防止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度挤占银行信贷资源。虽然2020年新冠肺炎时期,地方政府出台了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放宽预售条件、鼓励展期续贷等政策以缓解房企资金链压力,但中央长期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并未改变,2020年央行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虽然近期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下滑,但房地产行业过度挤占信贷资源的问题仍未解决,考虑到“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未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仍将处于缓慢降速过程。增速方面,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连续23个月回落,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 47.40 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连续23个月回落;结构方面,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超过1/4是房地产贷款,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28.69%(2020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165.2 万亿元)。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有提升趋势,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增速连续7个月回落,但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仍低于房地产开发贷款。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 11.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8.5%,增速连续7个月回落;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10.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8%,增速比上季末高 4.5 个百分点。2019年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早已表示“房地产在交易环节基本不创造GDP,却需要大量货币来支持”,当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首次提及“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此后央行多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申了这一态度。考虑到“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未来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仍将是缓慢降速过程。 图表1 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情况 资料来源:央行,中山证券研究所 近期,央行召开的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保持了央行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房企降杠杆是未来趋势,降杠杆的过程将是缓慢的。8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会议指出,“人民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会议强调,“市场化、规则化、透明化的融资规则,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长期稳健运行,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 如何看待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呢?首先,降杠杆、优化融资结构是未来高杠杆房企的大趋势。监管首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意味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已经精细化覆盖至房企层面,高杠杆房企或将成为重点监测对象,并被督促降杠杆。其次,降杠杆将是缓慢的过程,降杠杆的同时需要维稳,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手术刀”式的房企资金监测,意味着房企的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的波动将减小,从监管端平滑房企经营活动和融资活动,从而实现房企经营稳定性,实现缓慢降杠杆,这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第三,该政策本质上是房地产行业供给侧的改革,优化行业供给结构,控制土地市场恶性竞争。房地产行业作为重资产和高杠杆经营行业,产能的扩张十分依赖资金,监管层通过控制房企有息股债规模,基本断绝了房企举债扩张的发展路径,从而实现行业出清,达到遏制行业劣质产能、培养优质产能的效果。总之,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延续了央行之前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态度,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同时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 三、“三道红线”对房企影响较大 约一半的房企受“三道红线”融资影响,大中型房企内部格局严重分化。根据新闻报道的房企“红-橙-黄-绿”四档管理,50家大中型房企中,约一半房企处于绿档和黄档,红档和橙档房企分别有16家和8家占比32%、16%,整体大中型房企整体财务状况较稳健,但内部格局严重分化。 根据新闻报道,监管层将根据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等三项指标对房企按“红-橙-黄-绿”四档管理,并设置了“三道红线”对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进行管控。将以2019年6月底为基础,如果 “三线”均超出阈值为“红色档”,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二线”超出阈值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 5%;“一线”超出阈值为“黄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 10%;“三线”均未超出阈值为“绿色档”, 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 15%,有息股债基础将以2019年6月底为基础。我们选取了50家大中型房企,根据2020年中报数据计算,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约一半的房企受“三道红线”融资影响,中型、中小型房企“踩红线”相对较多 我们选取的50家大中型房企,受“三道红线”融资限制的房企较多,中型、中小型房企踩红线相对较多。50家房企中,有三成房企处于红档,三成房企可能面临有息负债规模无法增加的情况,红档房企有16家,包括TOP10房企的中国恒大、绿地控股、融创中国,TOP10-TOP100房企的中南建设、金科股份、华夏幸福、蓝光发展、富力地产、泰禾集团、华发股份、首开股份、金融街,以及更小的中型房企新湖中宝、泛海控股、云南城投、光明地产。橙档房企有8家,全部为中型房企,主要是中国金茂、佳兆业集团、中交地产、阳光城、大悦城、荣盛发展、中国铁建、城建发展。红档和橙档房企合计约占五成,受“三道红线”融资限制的房企较多。 (二)央企地产公司财务整体相对稳健,一半的黄档房企优化财务后有望进入绿档 央企地产公司和大型民营房企的财务风格整体相对稳健,一半黄档企业不合格指标十分接近红线,优化财务指标后有望进入绿档。绿档房企主要是大型央企地产公司和经营风格稳健的大型民营房企,6家房企处于绿档,约一成,占比较低。6家绿档房企分别是保利地产、华润置地、信达地产、龙湖集团、世茂股份、金地集团,其中3家是央企地产公司,3民营房企也都是经营风格稳健的大中型房企。 20家房企处于黄档,其中有TOP10房企万科、碧桂园、新城控股,其他基本为TOP10-TOP50的中型房企。黄档房企中10家房企不合格指标接近红线标准,优化财务结构后有望进入绿档。其中,招商蛇口“现金短债比”为0.97,接近红线标准值1,9家房企 “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超标幅度都小于5个百分点,超标幅度较小,降杠杆难度不大。黄档中有3家大型房企万科、新城控股和碧桂园,其“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5.53%、77.47%、81.60%,万科仅超过红线5.53个百分点,有望通过优化财务指标进入绿档,碧桂园杠杆率相对较高,未来仍需大幅降杠杆。 (三)大部分房企杠杆水平不达标,部分中小型房企指标较极端 具体看各项指标,50家房企的杠杆水平大部分不达标,降杠杆将成行业趋势,有息负债和短期偿债达标率为58%,部分红档和橙档房企提前降有息负债规模,但部分房企指标超标较为严重。 杠杆水平方面,超过八成房企的杠杆率水平不达标,房企普遍面临降杠杆、扩张减速。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的仅8家房企,占比仅16%;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有42家房企占比达84%,无论大型房企还是中型房企,普遍面临降杠杆的问题,未来降杠杆将成为行业大趋势。有10家房企杠杆率水平过高,其中正在谋求资产重组的云南城投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超过90%,还有9家房企该指标超过80%,面临较大的降杠杆压力。 有息负债方面,四成房企的有息负债水平不达标,部分房企指标超标严重;此外,经历了新冠肺炎冲击,房企2020年上半年有息负债规模较2019年末呈上升趋势,部分红档和橙档房企提前降有息负债规模。50家房企中,有息杠杆指标达标率为58%,净负债率超过100%的房企有21家,占比42%,房企的有息负债水平仍然较高。大型房企中国恒大、华夏幸福、绿地控股的净负债率接近200%,分别为199%、191%、180%,未来面临较大的降有息负债压力。 2020年上半年货币环境较为宽松,房企普遍增加外部融资以缓解资金链的紧张,因此表现为有息负债规模的扩张。50家房企中有39家房企的2020年二季度末有息负债规模较上年末处于增长状态,其中10家房企有息债务规模增速超过15%。部分红档和橙档房企主动在2020年上半年降有息负债,50家房企中11家房企在2020年上半年降了有息负债规模,其中包括红档房企融创中国、光明地产、富力地产、泰禾集团、云南城投,橙档房企阳光城和中国金茂。此外,碧桂园、绿城中国、合景泰富集团、海航基础这些黄档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也有所下降。融创中国、碧桂园、合景泰富等房企提前主动降杠杆,面临融资收紧政策,战略上略显从容。 短期偿债方面,四成房企现金对短期负债的覆盖水平不达标,下半年房企面临回流现金压力,新房销售市场将竞争激烈,土储质量高的房企销售和资金回笼更有保障,未来短期偿债能力改善空间更大。50家房企中29家房企的现金短债比指标达标,达标率为58%,有21家房企的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比例不足1倍,约四成房企面临回流现金偿还短期债务的压力。有6家房企现金短债比处于0.8和1之间,这部分房企中招商蛇口、融创中国、中国金茂的土储价值和产品质量较好,该指标优化为达标的难度不大。此外,光明地产、富力地产、华夏幸福、泛海控股、海航基础的现金短债比都低于0.5,下半年房企销售回款压力较大。 (四)未来行业格局整体固化,但各梯队内部分化严重 整体上看,融资收紧将使行业格局更加固化,但各家房企经营战略差异较大,无论是前五大龙头房企还是大中型房企,各梯队房企内部分化严重。 虽然融资收紧下房企格局更加固化,但五大房企内部排序将发生变化。前五大房企中,中国恒大和融创中国处于红档,融资收紧将放缓公司业务扩张速度。 中国恒大的杠杆水平高且现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比例较低,考虑到公司地产销售能力较强,经营战略上主动放缓拿地速度、降负债,融资收紧对公司偿债风险影响较小。中国恒大自2015年加大扩张步伐以来,形成了高杠杆经营的风格,近3年的净负债率都在150%以上,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中国恒大总资产2.299万亿元,总负债1.983万亿元,有息负债8354亿元,资产负债率86%,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5%,净负债率为199%,三项指标较2019年年末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中国恒大的短期偿债压力较大,若下半年销售保持韧性,放缓投资节奏,公司资金链较为安全。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中国恒大短期债务有3956亿元,货币资金对一年内到期的债务覆盖倍数仅0.52,不足1倍,下半年公司销售回款压力较大。未来三年中国恒大面临降杠杆的任务,若公司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抓销售、控制土储规模的经营战略显效果,公司财务有望走向稳健,整体偿债风险较小。 融创中国作为红档房企,从2019年起提早布局降负债,效果初显,面对融资收紧,公司略显从容;土储价值和产品口碑较好,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和偿债能力有保障。稳坐前五大房企后,融创于2019年主动降杠杆,调整负债结构,且初见成效,2020年二季度末总资产9964亿元,负债8625亿,有息负债3203亿元,净负债率为149.0%,较2019年年末降低23个百分点,杠杆在不断优化。融创短期偿债压力略小,但考虑其土储价值高,土地投资把握得较准,下半年加强销售的情况下,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都将进一步改善。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融创中国贷款合计320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为1406亿元,长期贷款为1797亿元,持有货币资金1208亿元,覆蓋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0.86倍,考虑到公司下半年下可售货值达6213亿元,其中全新项目约4452亿元,公司下半年的财务状况有很大改善空间。长期来看,融创中国近80%土储位于一二线城市,公司投资节奏把握准确,产品质量和品牌口碑较好,未来销售有保障;若公司优化降杠杆和财务结构效果显著,公司融资成本有望降低,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中型房企中,部分民营房企财务风格激进且土储质量相对较弱,后续去杠杆压力较大,红档和橙档的中型房企未来弯道超车十分困难,部分存在信用基本面恶化风险。红档的中型房企中,首开股份、华发股份的财务指标接近“红线”,未来有望通过改善财务结构实现降档。泛海控股、云南城投、泰禾集团、富力地产、新湖中宝等中型房企的财务风格较激进,未来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 总体上看,“三道红线”的影响面较大,约一半的房企将受到影响,其中大部分为中小房企;央企地产公司财务整体相对稳健,受影响相对较弱;部分房企财务指标有望优化,一半的黄档房企优化财务后有望进入绿档。具体看各项指标,50家房企的杠杆水平超八成不达标,有息负债和短期偿债有四成不达标,部分红档和橙档房企提前降有息负债规模,但仍有部分房企指标超标较为严重。房企方面,各家房企经营战略差异较大,无论是前五大龙头房企还是大中型房企,财务状况分化严重。虽然融资收紧下房企格局更加固化,但未来前五大房企内部排序将发生变化,部分财务风格激进且土储质量相对较弱的中型房企,后续不仅很难弯道超车,而且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部分存在信用基本面走弱的风险。建议关注绿档和黄档房企中,土储质量高和财务稳健的大中型房企,此类房企受融资新规影响较小,未来有望享受更多的金融资源。 图表6 2020H1房企分档情况 资料来源:房企公告,Wind,中山证券研究所
【编者按】疫情这半年,房企活的怎么样? 这或许是最困难的半年。售楼处关闭、工地停工……不少房企2-3月录得“最惨”销售额; 这或许也是分化加剧的半年。面对困难,一些房企推出了五花八门的促销策略,试图“以价换量”; 他们能否现金回笼;他们能否降低负债;他们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 我们深入“阅卷”房企中报:谁在美颜?谁在裸泳? 9月4日,建业地产发布8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建业地产今年8月取得物业合同销售额79.81亿元,同比减少为14.4%,合同销售建筑面积114.2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0.6%。 在各家房企已经陆续恢复销售增长的当下,建业地产却录得下滑。不仅如此,建业地产仍在逆势加杠杆。截至上半年末,建业的资产负债率位居TOP30房企最高。 根据监管部门近日为控制房企债务设置的“三道红线”政策要求,房企扣除合同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建业地产上半年扣除合同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86.32%,远高于70%。 降负债势必需要更多的经营现金流入,从而减少对融资的渴求;而销售额下滑则会导致经营现金流入减少。 面对这样矛盾的情况,建业地产该如何抉择? 负债总额一年增409亿 8月26日,建业地产公布了2020年中报。 财报显示,建业地产截至上半年末负债总额达1510.78亿元,上年同期为1100.87亿元,同比增幅达37.23%。 截至上半年末,建业资产负债率高达92.03%,根据搜狐财经统计,在TOP30房企中,没有其他房企负债率超过建业地产。 这高达409亿的负债增幅如何而来? 其中,合约负债占据较大比重。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建业地产合约负债685.2亿,较上年同期增加155.7亿元。 在房企中,合约负债多为预付房款,为非付现性质的负债。除去合约负债后,建业地产负债总额为825.67亿元,扣除合约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6.32%。 但即便如此,建业地产负债率仍高于监管部门“三道红线”提到的扣除合约负债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的规定。 除此之外,建业地产需要在一年内还款的银行借款共计42.32亿元,同比增长13.34%;一年内到期的公司债券合计29.99亿元,同比增幅达101.41%;一年内到期的优先票据98.55亿元,同比增长102.9%。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建业地产借贷总额合计363.2亿元,同比增长15.34%。其中需要在一年内偿还的短期借款合计194.21亿元,占总借款比重的53.47%。 2016-2019年末,建业地产的借贷总额分别为143.56亿元、155.84亿元、198.51亿元和314.91亿元。 融资成本3.69亿,为归母净利润的二分之一 自2016年开启高速增长以来,建业地产的负债水平便不断走高。 2016-2019年,建业地产的负债总额分别为373.29亿元、540.54亿元、916.93亿元、1313.65亿元,对应的资产负债率为84.21%、86.45%、89.93%、91.25%。 此外,建业地产截至上半年末净负债率为76.9%,同比提升12.7个百分点。 伴随着债务一路水涨船高的,还有建业地产的融资费用上升。 财报显示,建业地产上半年融资成本达3.69亿元,同比增长60.43%。对此,建业地产表示,融资成本上升主要由于借贷利息支出增加所致。 高达3.69亿元、增幅超六成的融资成本,蚕食了建业地产近半数的净利润。财报显示,建业地产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26亿元。据此计算,该公司融资成本占净利润50.83%。 为了偿还债务,今年年初以来,建业地产共发行了四次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介于6.875%-7.76%之间,合计新发12亿美元,用途均为债务再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中下旬以来,随着国内流动性宽松,审批发行加速,房企发债利率进入下降通道。 然而建业地产融资成本却不降反升,其中6月9日,建业地产公告发行的4亿美元债利率达7.65%。 “走出河南”暂缓,新增土储减少86.5万平方米 面对高企的债务和高昂的资金成本,建业地产如何实现降负债? 虽然建业地产未在财务报告中提及降负债的办法,但是从上半年的经营活动中,可大致勾勒出一条建业地产降负债的路线。 在今年3月末的业绩会上,建业地产董事长胡葆森也坦言:“过去3年实现高速增长,跨上千亿台阶,但也遇到一系列问题,负债增加,盈利能力没有同步增长太多,各方面离行业标杆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 当日,建业地产决定将销售目标下调至800亿,不再保住千亿房企的位置。2019年,建业首次销售额破千亿,实现合同销售额1011.50亿,完成了河南122个县市的全覆盖。 为了控制支出,建业地产上半年一改往昔大举扩储的姿态。在今年土拍火热的情形下,建业新增土储365.5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减少了86.5万平方米,拿地疲软的问题日益显现。 此外,建业地产的“走出河南”计划也按下暂停键。 去年,胡葆森曾松口表示:“走出河南,对于建业来说今年还是个探索期,目前是谨慎输出的阶段。”他提出将会有条件地走出河南,对外布局。 目前看来,建业地产仍在“固守河南”。2020年中报显示,建业在省外在建项目数量为“0”,目前只有海南为建业贡献了0.5%的销售额。 从土储来看,河南省以外的土储占总土地储备比例仅为1.07%,其余98.93%均位于河南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建业地产或存在大量欠供应商货款的情况。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中期,建业地产贸易及其他应付款合计423.73亿元,占流动负债比重高达32.19%。 其中,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共234.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8%。 这一数据远高于行业内其他房企。相较之下,与建业体量相当的房企中,中国奥园贸易及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比重为18.88%;融信中国上半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比重为26.1%。 根据建业地产解释,应付款中,包括应付建业新生活连同其附属公司款项6.49亿元;应付筑友智造科技产业集团及附属公司款项0.97亿元。 此外,还有应付嘉耀国际款项3.56亿元,按年利率6.875%计息。 网络资料显示,建业新生活与建业地产为同一实控人控制下的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物业管理与酒店经营;筑友智造亦为同一实控人控制的企业,主营业务包括装配式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