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同业存单上行所反映的还是市场结构问题: 第一,商业银行今年明确扩表。宏观显著加杠杆,社融显著增高,信贷大幅度投放,信用扩张明确,导致负债压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防风险诉求下,监管力度依然偏强,加剧了流动性压力,特别是负债压力。 上述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么依靠银行调整资产,要么监管改变力度,最乐观肯定是央行加大投放。目前观察,监管压力可能很难显著缓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信用扩张放缓、政府债券供给趋于回落,叠加财政支出较多,流动性或有暂时改善的可能。 最为关键的还是央行投放,考虑到存单利率已接近甚至超过MLF,银行对MLF的需求预计明显增加,如果9月央行加量投放MLF充分满足银行需求,那么存单利率可能止步2.95%附近,如果只是依靠OMO投放,那么存单利率还有进一步上行的可能。 一旦央行维持精准投放,那可能还是紧平衡状态,市场维持振荡走弱。 当前仍是压力更多一些的状态,未来随着宏观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此消彼涨,我们建议投资者在等待中进一步关注交易性机会。 策略展望:存单利率还要上行? 1.存单利率继续上行 6月以来资金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敛,存单利率/Shibor整体跟随上行。进入7月以后,资金利率中枢基本稳定在2.2%中枢附近,虽然波动有所加大,但存单利率持续走高,这种分化也引发市场关注,市场担心存单利率还会进一步上升。 作为货币市场工具,同业存单利率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银行间流动性情况,存单利率整体跟随资金利率;二是同业存单本身供需压力,监管考核、银行负债压力、广义基金行为等都可能加剧供需矛盾。 2.存单供给:再看银行缺负债 (1)存单发行有何特征? 国有行、股份行发行占比提升。6月以来国有行、股份行同业存单发行占比明显提升,二者合计同比超过60%,已成为同业存单融资的主体。相应地,国有行和股份行存单余额持续增加,而城商行、农商行存单规模整体回落。 国有行发行期限提升。国有行存单发行期限明显拉长,期限由3M提升到6M为主,其余期限占比不高;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3M、6M存单发行占比都有提高,1Y存单占比则明显下降,股份行9M存单发行较多。4、5月国有行大量发行1Y存单主要基于锁定低成本考虑,随后发行3M存单则可能与9月季末考核有关,近期由3M提升到6M,预计主要出于跨年考虑,也表明国有行面临长期负债的缺口。 存单利率继续上行,期限利差、等级利差走阔。中长期存单利率继续上行,国有行存单利率已接近MLF,部分股份行存单利率已在2.95%之上。7月中旬以后AAA评级1M、3M存单利率上行趋缓,而6M-1Y存单利率则持续走高,这也与国有行、股份行增加长期限存单的行为一致。 (2)银行为什么会缺负债? 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信用货币制度下理论上银行是资产创造负债(贷款创造存款),这种情况下银行资产和负债天然是匹配的。那么,为什么银行还会有负债压力呢? 一是资产负债错配带来的不稳定性。通常而言,资产端的贷款、债券等期限偏长,而负债期限较短,资产低流动性相对稳定而负债高流动性相对不稳定。而不同银行之间的分化、竞争也导致部分银行负债压力更为突出。 二是监管制约银行腾挪空间。随着广义基金蓬勃发展,存款搬家之下个人存款、单位存款会转化为非银存款回流银行体系,虽然理论上只涉及存款结构的变化,但流动性考核方面(LCR/LMR)还是更加偏好一般存款。而且我们能看到Shibor1M/Shibor3M往往在跨季前季节性走高,这就与流动性监管考核有关。所以过去时点性冲量的行为越来越难。 (3)当前银行负债压力来自哪里? 首先是流动性总量不足 五月底以来央行净投放减少叠加政府债券回笼流动性,5-7月基础货币绝对规模都出现下降。超储率持续处于低位,经测算,8月超储率预计也在1.2%附近。流动性总量不足,使得银行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大大增加。 其次是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性问题。 我们可以从银行信贷收支表中得到一些线索。 银行资产端扩张主要来自贷款和债券投资。贷款方面,各类贷款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增量相当,大型银行实际上还高于此前的占比,因而贷款投放确实有力度。债券投资方面,托管数据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是政府债券(国债+地方债)的主要增持方,但从信贷收支表来看,中资中小型银行在6、7月债券投资并不少,这两个的交集主要是股份行,即6、7月发行的政府债券中有不少是由股份行在承接。值得关注的是,大型银行存放中央银行存款出现大幅收缩,中小银行反而只是小幅下降。相对而言,大行资产扩张速度更快,导致流动性收紧的幅度显然更大。 负债端:结构性存款压降,中小银行存款增长较多。 6月9日财新网报道银保监会对大中型银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在2020年9月30日前压降至年初规模,并在2020年12月31日前逐步压降至年初规模的三分之二 。从存款类机构资产负债表来看,6、7两月结构性存款合计下降1.66万亿,可以看到大行、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都有明显的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结构性存款压降只是改变负债结构,不会影响基础货币总量,而且可以通过大额可转让存单、定期存款等方式承接,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居民投向基金理财再以同业存款方式回流。 理论上来讲,结构性存款压降过程中部分存款会流出中小银行,但我们看到中资大型银行的存款压力反而更大。具体来看,中小银行在单位存款、非银存款增量明显多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存款增加更多,但存单发行更少 ,可能与额度不足有关,但从结果来看中小银行负债情况略好于大行。 说明当前的负债结构问题不是单纯的同业问题。 最后是监管约束 目前DR007基本稳定在2.2%的中枢附近,但存单利率还在进一步上行,这意味着流动性出现了结构性的紧张,可能主要来自监管制约。 为什么银行会更偏好较长期限的同业存单?一方面,资金面紧平衡的情况下,虽然资金利率中枢稳定但波动率不小,因而需要稳定负债端;另一方面,临近季末,相对于回购而言,发行同业存单更有利于提高监管指标。 常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是LCR、LMR: 对于流动性覆盖率而言,如果以国债进行质押式回购,分子端通常会减少(一般不会全额融入资金),分子端不变(30天以上不影响,30天以内现金流出折算率为0%),因而质押式回购通常会降低LCR。而如果发行同业存单,特别是长期限的存单,增加分子的同时并不会增加30天内现金流出,因而有助于提升LCR。 对于流动性匹配率而言,加权资金来源中发行存单的折算率高于同业存款和质押式回购。 因而,从监管指标来看,临近季末考核,和质押式回购相比,发行同业存单补充流动性显然是更优的选择。 综合来看,总量上流动性收紧导致银行整体面临负债压力;结构上来看,中小银行由于存款特别是非银存款较多负债情况稍好,对国有大行而言,政府债券和贷款投放挤占流动性,但存款增长不足、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下降导致其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 所以大行和股份行存单发行压力居高不下。 3.存单需求:广义基金需求不足 存单供给增加的同时,还要关注需求端。如果需求足够旺盛、同业链条通畅,那么资金利率稳定的同时存单利率也不会大幅上行,但当前以广义基金为代表的存单需求稍显不足。 传统上同业存单主要有两大需求来源——广义基金和商业银行。但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存单增量基本平稳,而广义基金存单增持明显偏少,这从同业存单二级净买入数据中亦可以得到印证。 5月底以来债市持续调整,目前收益率依然没有止住上行势头,货币基金收益率虽有回升但仍处于低位;反观权益市场,6月底7月初迎来一波快牛,后续虽有调整但还是有结构性行情,经济好转+政策支持之下权益市场前景似乎更为乐观。这种情况下,货基、债基规模难以大幅回升,这将持续抑制同业存单需求。 4.存单利率还会上行吗? 对于存单利率的判断,我们还是要从央行投放、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以及监管因素三个方面入手。 (1)资金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着重强调政策利率的中枢作用,DR007围绕OMO、存单利率围绕MLF波动。当然,这种围绕波动可上可下,关键还要看央行如何引导。 当前银行缺乏中长期的稳定负债,主要解决办法有两个:降准或者大量投放MLF。如果继续主要依靠OMO投放,在当前超储率偏低的情况下,资金利率难免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性,存单利率还有进一步上行的可能。 8月17日公开市场交易公告,表示“此次MLF操作是对本月两笔MLF到期的一次性续做,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鉴于存单利率接近甚至超过MLF,银行对于MLF的需求上升,如果央行加量投放MLF充分满足银行需求,那么存单利率可能会稳定在2.95%附近,否则可能还会进一步上行。既然央行强调MLF的中枢作用,我们预计9月MLF还是会有更积极的投放。 (2)信用扩张预计放缓,政府债券供给回落 银行流动性短缺的重要原因在于前期信贷高速扩张、政府债券大量供给对流动性的挤占。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同时政府债券供给趋于回落,预计社融、M2将在10月、11月附近见顶回落。 政府债券供给减少、财政支出增加预计会带来边际改善。当前流动性偏紧,除了央行态度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债券大量发行对流动性的吸收。预计政府债券发行高峰即将过去,同时9月是财政支出大月,也会相应释放回笼的流动性,这有助于缓解当前银行负债压力。 至于监管因素,因为是三大攻坚战收官之年,所以预计很难有改善的可能。 综合上述行为判断,我们预计可能存单利率的调整会逐步进入到一个尾声阶段。 存单提价推升债券利率? 目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同业存单利率上升,会通过抬高银行负债成本,从而推高债券利率。 当前状况可能确实较为复杂:一是银行负债成本与国债利率是否有直接传导关系还有待研究;二是高成本结构性存款压降、同业负债上行(而且成本低于结构性存款)的情况下,综合负债成本确实有压力,但是传导路径同样较为复杂;三是存单利率上行有供需两方面因素影响,银行负债压力加大需要补充负债缺口,而广义基金受债市持续调整需求不足。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存单利率上行,可能是适度货币、适度信用和防风险这一组合环境下流动性收紧、债市调整的一个结果,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存单利率推升债券利率。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存单利率能到多少,而在于上述结构性为主的负债和流动性压力何时能够缓解。 5.小结 同业存单利率上行所反映的还是市场结构问题: 第一,商业银行今年明确扩表。宏观显著加杠杆,社融显著增高,信贷大幅度投放,信用扩张明确,导致负债压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防风险诉求下,监管力度依然偏强,加剧了流动性压力,特别是负债压力。 上述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么依靠银行调整资产,要么监管改变力度,最乐观肯定是央行加大投放。目前观察,监管压力可能很难显著缓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信用扩张放缓、政府债券供给趋于回落,叠加财政支出较多,流动性或有暂时改善的可能。 最为关键的还是央行投放,考虑到存单利率已接近甚至超过MLF,银行对MLF的需求预计明显增加,如果9月央行加量投放MLF充分满足银行需求,那么存单利率可能止步2.95%附近,如果只是依靠OMO投放,那么存单利率还有进一步上行的可能。 一旦央行维持精准投放,那可能还是紧平衡状态,市场维持振荡走弱。 当前仍是压力更多一些的状态,未来随着宏观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此消彼涨,我们建议投资者在等待中进一步关注交易性机会。 6.市场点评:资金面整体平稳,长债收益率大幅上行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4700亿元,资金面整体平稳。周一,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800亿,资金面全天都十分紧张;周二,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2300亿,早盘资金面紧张,午后整体延续偏紧态势,尾盘开始趋松至尾盘;周三,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1800亿,资金面随后逐步宽松,午盘后延续宽松;周四,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200亿,资金面整体平衡宽松,尾盘略紧;周五,央行公开市场零投放零回笼,资金面先紧后松,早盘略紧后价格逐步下行,午盘后资金面延续宽松。 本周资金面整体呈现收敛态势,央行维稳操作,债市情绪悲观,长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周一,资金面全天趋紧,8月PMI数据略低于预期,股市冲高回落,长债收益率下行;周二,资金面延续偏紧,财新制造业PMI高于预期,长债收益率明显上行;周三,央行继续大额净回笼,长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周四,市场情绪依旧悲观,收益率高开,午后在国债期货拉动下,收益率震荡下行,资金面收紧后反弹;周五,美股大跌,美债收益率下行,长债收益率盘初走强,但市场情绪延续悲观,长债收益率上行。 一级市场 根据已公布的利率债招投标计划,下周将发行39支利率债,共计3752.6064亿。其中地方债有31支,合计1632.61亿。 二级市场 本周资金面整体呈现收敛态势,央行维稳操作,债市情绪悲观,长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全周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1BP至3.12%,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上行11BP至3.69%。1年与10年国债期限利差扩大3BP至53BP。1年与10年国开债期限利差扩大9BP至84BP。 资金利率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4700亿元,资金面整体平稳。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上行24BP至2.04%,7天回购利率下行4BP至2.21%;上交所质押式回购GC001下行82BP至2.10%;香港CNH Hibor隔夜利率下行61BP至1.72%;香港CNH Hibor7天利率下行36BP至2.24%。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700亿元,资金面整体平稳。 实体观察 中观行业数据 房地产:30大中城市商品房合计成交472.59万平方米,四周移动平均成交面积同比上升17.44%。 工业:南华工业品指数2,322.4点,同比上涨2.74%。 水泥:全国普通42.5级散装水泥均价为435.87元/吨,环比上升0.40%。 钢铁:上周螺纹钢上涨39元/吨,热轧板卷上涨20元/吨。 通胀观察 上周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环比上升0.62%;生猪出场价环比下降0.58%。 国债期货:国债期货价格小幅下跌 利率互换:利率整体上行 外汇走势:美元指数小幅上行 大宗商品:原油价格大幅下行 海外债市:美债收益率小幅上行 风险提示 货币政策收紧,经济回升超预期,债券市场大跌。
图片来源:网络 【编者按】疫情这半年,房企活的怎么样? 这或许是最困难的半年。售楼处关闭、工地停工……不少房企2-3月录得“最惨”销售额; 这或许也是分化加剧的半年。面对困难,一些房企推出了五花八门的促销策略,试图“以价换量”; 他们能否现金回笼;他们能否降低负债;他们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 我们深入“阅卷”房企中报:谁在美颜?谁在裸泳? 9月3日,中梁控股发布8月销售简报,其于8月录得合约销售金额169亿元,环比上涨42.01%;对应销售面积为137.4万平方米,销售均价12300元/平方米。 此前中梁控股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财报,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双增长,但毛利率和净利润仍无改善。近四年来,中梁控股的毛利率一直在20%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而近期盛传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监管新政,对中梁控股来说将成为一大挑战。据券商研报数据,以2019年末财务指标为基准,销售排名前50位的房地产企业中,超过3条警戒线的房企共有15家,中梁控股便是其中之一。 中梁控股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其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约为90%,仍超过“三道红线”要求的70%阈值标准。 作为一家仍对规模抱有“野心”的千亿房企,中梁控股计划2020年完成1680亿元销售额。既要完成销售目标,又要实现规模与负债的平衡,踩“红线”的中梁控股如何突围? 三年营收破“千亿”,毛利率低位徘徊 数据显示,2020年前8月中梁控股录得合约销售金额965亿元,同比上升12.34%。照此计算,截止目前其完成年度销售目标1680亿元的57.4%。 中梁控股是地产圈的“黑马”,从百亿规模跃至千亿行列,再到2019年7月上市,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 2016年中梁控股仅有337亿元销售规模,位列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当年房企销售排行榜第40位。 2018年,中梁控股实现销售额1015亿元,由百亿规模一跃成为千亿房企,中梁仅用时三年。到2019年,中梁控股录得销售额1525亿元,跻身行业20强。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这四年间,中梁控股营业收入逐年走高。从2016年29.25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566.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09.77%。 毛利也呈上升态势,2016年至2018年,中梁控股毛利润同比增幅超100%。 净利润方面,中梁控股自2017年才开始扭亏为盈,近三年同比增幅均超90%。 但中梁控股一直都未能解决的问题是,毛利率和净利率长期低位徘徊。 2019年,中梁控股实现23.27%毛利率和11.05%净利率,均为近四年最高水平。 但与同期50家典型上市房企28.8%毛利率和14%净利率的平均值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2020年上半年,中梁控股毛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6.5%和0.1%。但是因增幅有限,报告期内中梁控股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4.5%下降至22.6%。 “这反映了最近2-3年地价的上升及限价的政策。”对于上半年毛利率下滑,中梁控股首席财务官游思嘉如此解释道。 不过,他透露按照公司内部的预期,未来中梁控股的毛利率水平应该会稳定在22%-25%水平。 踩“三道红线”,未来净负债目标70%-80% 正如硬币的两面,中梁控股仅用3年时间就从百亿迅速踏进千亿阵营,狂飙突进背后,中梁如今也面临诸多“后遗症”。 “负债问题”是中梁控股首先需要面对的难题,而近期房企融资 “三道红线”新规,更是让这一问题变得急迫。 据报道,“房企融资新规”拟对房企按“红、橙、黄、绿”四档管理,并设置“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踩中三条红线的企业将被标记为红档,以此类推。 踩线企业则需严格控制有息负债增速,而即使全部指标符合监管层要求,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也不能高于15%。此外,拿地销售比是否过高、经营性现金流情况两个方面也是考察的重要指标。 国盛证券以2019年末数据为基准测算,销售排名前50位的房地产企业中,超过3条警戒线的有15家,中梁控股便是其中之一。 上述测算结果显示,中梁控股2019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0.8%,净负债率为120.9%,当期短债比为0.70。 对于负债及融资相关问题,中梁控股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游思嘉在8月25日举行的2020年中期业绩会上表态称,公司正在对自身的债务结构进行调整。 “中梁控股未来负债水平将长远维持70%-80%,改善债务结构,包括继续降低成本、改善对于境内非银渠道的依赖度,同时也将着力改善现金短债比。” 游思嘉表示。 净负债率曾高达1790% 中梁控股要实现降负债目标,难度不小。 半年报显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中梁控股资产总值2574.14亿元,负债总额为2319.6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0.11%,较2019年末减少0.59个百分点。 但报告期内,中梁控股净负债率为69.9%,较2019年底上升4.3个百分点。其中,有息负债总额为528.1亿元,较2019年底上升31.4%。 与此同时,中梁控股现金短债比由2019年底的1.2提升至1.5。虽然短债占有息负债比例由2019年末的53.0%下降至42.0%,但仍处于较高的比例。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按照近期网传的行业融资新规方式统计,第一项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中梁控股2020年中期数据约为90%,超过假定标准70%的阈值标准;第二项净负债率约为84%,低于100%的阈值标准;第三项当期短债比约为1.62倍,优于1倍的标准。 这意味着,哪怕以2020年中期数据为基准,中梁控股也超过了“三道红线”标准中的1条警戒线。 事实上,负债水平居高不下一直是中梁控股的“难题”。 2016年,中梁控股的净负债率曾高达1790.2%。2018年,中梁控股净负债率迅猛下降至58.1%。 但负债率大幅下降,并不是因为中梁控股债务快速下降,而是其总资产倍数增长。 数据显示,中梁控股净资产由2016年的6.55亿元增至2018年的208.72亿元,增长接近31倍。 不过到了2019年,中梁控股净负债率又攀升至65.60%,同比增长7.5个百分点。 与大起大落的净负债率不同,自2016年至今,中梁控股资产负债率虽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90%。 此外,中梁控股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流动负债占总负债比重持续超过76%,最高时达92%,债务结构不合理。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而中梁控股偿债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但与其他房企不同,中梁控股则是将信托、私募债、供应链金融、ABS、资管计划等融资手段运用自如。 2019年7月中梁控股在香港上市,募资净额为35亿港元。其中约31.6%的资金将用作偿还信托贷款,仅有9.8%的资金将作一般营运资金之用。 而过多依赖非银金融,导致中梁控股融资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吞噬了中梁控股的净利润。 中梁控股2019招股书显示,2018年末,中梁共合计有109个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未偿还本金总额占借款总额的58.0%。 同期,中梁控股利息成本为9.9%,远高于克而瑞研究统计的70家重点房企的6.07%均线。 到了2019年上半年,中梁控股平均利息成本10%,较2018年末的9.9%进一步提高。 平均利息成本高达10%的同时,中梁控股在2019年上半年的净利率却仅为9.24%,核心净利率也仅有6%。 2019年全年,中梁控股金融负债利息开支总额为21.22亿元,同比增加61.0%。同期中梁控股拥有人应占核心净利润为39.01亿元,利息开支占核心净利润的54.39%。 2020年上半年,中梁控股平均利息成本下降到8.9%,相对2019年底有0.5个百分点的改善。 而截止2020年6月30日,中梁控股已付利息为16.88亿元,较2019年同期15.67亿元上升7.72%。 中梁控股首席财务官游思嘉在业绩会上称,预期在境内流动性增强的情况下,融资成本在2020年底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银行负债端“补水”动作频繁,Wind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为19131.8亿元,达到今年以来的峰值。仅7月、8月的合计发行规模,就接近二季度发行总和。同时,市场争抢流动性,推升了存单发行利率,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现象。 天风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复苏,7月末超储率已经降至较低水平,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同时结构性存款压降、大型银行大规模配置地方债,使得银行需要增发同业存单,补足负债端“缺口”。 受到地方债发行影响,近两个月不仅股份行密集“补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存单发行量也罕见地大幅上升。Wind数据显示,7月和8月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总额分别达到5818亿元、5140亿元,而5月、6月发行总额均未超过2000亿元。 价格方面,4月份以来,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上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国债收益率曲线、同业存单等市场利率围绕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波动。而Wind数据显示,8月份1年期同业存单加权平均利率达2.9557%,已超过MLF利率(2.95%)。 从市场资金面看,8月短端利率持续处于高位。不少市场人士反映,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偏紧。“现在银行都在调整负债结构,3个月期的同业存单利率已经升到2.7%左右,达到今年以来高点,银行体系流动性整体偏紧。”一位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表示。 尽管银行纷纷高成本发行同业存单,但调整负债结构、压降负债成本仍是大趋势。以苏州银行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该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较去年末增长率超300%,同业存单增长超30%,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均较去年末减少超40%。 反映在今年半年报上,不少银行在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的同时,负债平均成本率有所降低。以平安银行为例,该行上半年计息负债的平均成本率为2.42%,较去年同期下降0.27个百分点,其中发行债务证券一项的平均成本率就同比下降0.68个百分点。 在同业存单发行市场中,股份行仍是大户。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认为,不同于能获得MLF支持的大型银行及能获得农民存款的农商行,股份制银行需要通过多发同业存单以缓解长期流动性紧张问题,因此同业存单利率明显上行。 对于未来银行负债端压力是否可能有所缓解,廖志明认为,当前经济处于逐步复苏阶段,银行负债端处于偏紧状况可能会成为常态,这一方面表现为负债端利率可能会上升,另一方面新发放贷款利率也可能会回升。
在农业银行31日召开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农行行长张青松表示,在负债端成本管理方面,农行的确做了些功课,通过主动调整存款的策略,继续压降部分高成本存款,使得农业银行的存款付息率同比下行了8个基点,在该行能够主动管理的范畴之内,压降了负债成本。 “至于存款负债成本还能不能继续下降,或者是保持较低的水平,坦率来讲,存款竞争还是非常激烈。另外,存款成本降低还有赖于活期存款的维护,要求我们在服务端、产品端需要有竞争力,增强客户的黏性。前瞻来看,息差仍然是下行的趋势。”张青松表示。 张青松表示,从资产端的收益率、负债端的成本控制方面,农行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未来在净息差管理方面的举措,要持续提升线上获客能力,做大流量,稳定活期存款占比;加强存款的精细化、差异化定价力度,合理控制中长期高成本的存款增长。 同时,在资产端,提升个贷占比、中长期贷款占比,优化农行资产结构。对重定价周期进行科学管理,利用市场提供的机会防范市场风险,对利率敏感性有效加以管理,不至于外部的利率变化,对净息差和利息收入有显著的影响。
考虑到现在经济整体处于复苏节奏中,央行担忧低利率环境可能引发结构性扭曲和各类风险,再宽松概率较小,在当前强监管压力下,银行将继续陷入存款荒、在货币市场争夺中长期负债的竞争泥潭中。 近期,金融市场出现加息传言——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上行,让部分投资者猜测央行有意“缩短放长”,提升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水平以实现“隐性加息”。有部分激进的投资者甚至认为央行有可能直接加息。 我们不认同该观点。 我们认为,近期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流动性的边际收敛和市场调整都是压缩结构性存款和其他高息存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银行表内“存款荒”的体现。 一方面,据我们了解,部分全国性银行的存款利率受到监管的压力,在主动下调,这使银行揽储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在6月中上旬,据媒体报道,部分大中型银行收到了监管的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在9月30日前,压缩结构性存款规模至2019年年末三分之二的水平。 如果我们用全国性大型银行(假设这是媒体报道的银行样本)信贷收支表的数据粗略来看,2020年5月份,结构性存款规模是4.23万亿,2019年末结构性存款规模是3.41万亿,银行需要压降1.95万亿才能达到监管的要求。 最近两个月,全国大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确实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且,不在传言中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其结构性存款规模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国大部分银行在过去几个月,事实上都经历了压降违规高息存款负债的过程。 这些高息存款被压降后,个人和企业面临着资金重新投资的难题。他们有五个选择。 1、取现直接持有现金。此举将存款转为了流通中的现金(M0),造成了银行体系存款规模的流失。 但持有现金无收益,个人或企业留存现金的比例除了部分特殊时期(1-2月春节前后)不会发生大的变化。M0在过去几个月也没有显著的超季节性的变化。所以结构性存款在这几个月没有大规模的转为M0。 2、偿还债务,比如偿还房贷与企业贷款。此举使银行资产端的贷款规模减少,负债端存款规模减少,商业银行可能因此缩表。 但在任何时期,债务偿还过程都是一直存在且持续的,个人和企业不会因为手中突然出现大量的现金而大规模提前偿还债务。 如果真出现了大规模偿债行为,我们应该会看到6-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的大幅度萎缩,但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比去年同期继续高增2000多亿。 3、受银行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其他产品的吸引,将到期的结构性存款转为银行其他形式的个人储蓄存款与企业存款。 此举让居民和企业的资金继续留在银行体系,不会减少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规模,但会导致存款再分配,个人和企业可能会因为其他银行能够提供更高的利率,而选择将存款转投其他银行。 4、受表外资管产品(比如表外理财、公募基金或券商资管计划)吸引,转投表外资管产品。 这些表外资管产品要在银行开设存款账户用于结算,居民或企业投资的资金会先进入这些存款账户,形成非银存款,转为了同业负债。 5、受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吸引,直接用于投资股票市场,变成了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这些保证金同样会被存放在证券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存款账户中,形成非银存款,7月份非银存款超季节性的上涨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 透过以上五个选择,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很明确的结论:压降结构性存款和其他高息存款并没有对银行体系的负债总量造成太大的冲击,带来的更多是负债形式的变化(存款减少、同业负债增加)和存款负债的再分配。 这种变化和再分配过程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在存款的再分配过程中,必然会有部分银行由于替代的存款产品吸引力有限、网点分布较少等原因,会在新一轮揽储过程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存款净流出。 净流出的存款会让这些银行表内出现流动性缺口,从而倒逼他们加大同业负债的融入(如果他们还有同业负债额度的话)。 而一旦金融市场上有机构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抢同业负债,那么其他机构也必然会跟上(尤其是这些银行很多还是有定价权的全国性银行),最终造成全局性的同业负债利率上行。这是“刚兑”环境下的囚徒困境。 换言之,存款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局部流动性缺口可能会导致全局性的负债竞争,推升同业负债利率。 其次,今年以来,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占比明显提升,更具优势的按揭贷款利率(已经超过企业一般贷款)以及监管要求提升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并纳入MPA等因素让银行提高了资产久期。 结构性存款的平均久期是4-6个月,属于相对稳定的负债,勉强能与中长期信贷相匹配。 现在,结构性存款转为非银存款,银行表内负债虽然还在,但负债期限大幅缩短,稳定性大幅减弱,期限错配将明显加剧,2017年以来银保监会制定的一系列流动性监管指标可能会因此恶化。 比如净稳定资金比例。它是用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稳定资金来源,以满足各类资产和表外风险敞口对稳定资金的需求,计算公式是可用稳定资金/所需稳定资金。 可用稳定资金大体可以理解为各类负债规模加权之和,而所需稳定资金大体可以理解为各类资产规模的加权之和。 其中负债的期限越长,权重越大,对分子的助力就越大;资产的期限越长,流动性越差,权重越大,对分母的助力就越大。 银行今年加大了没有流动性的中长期信贷配置,分母会显著增大;稳定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减少,短期限不稳定的非银存款增加,分子会显著缩小。 此消彼长,最终导致银行的净资金稳定比例下滑,考核达标压力加大。 为稳定流动性监管指标,同业负债还有额度(不能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的银行,可能会用期限更长的同业资金或寻求央行的长期资金来尽可能的补结构性存款减少带来的缺口,从而推升货币市场的利率中枢。 也可能同步调整资产端,压缩资产端的规模(抛售或赎回流动性好的资产,比如货币基金和公募债基,从而导致基金抛售流动性好的利率债,引发债券市场调整),调整资产端的结构(减少没有流动性且期限偏长的信贷)。 那些同业负债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一,没有额度的银行,则没有太多选择,只能调整资产规模和结构。 因此,综合以上所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抬和由此引发的市场调整,实际都是由结构性存款及其他违规高息存款被压缩,银行表内出现存款荒,缺稳定中长期负债而被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致。 考虑到现在经济整体处于复苏节奏中,央行担忧低利率环境可能引发结构性扭曲和各类风险,再宽松概率较小,在当前强监管压力下,银行将继续陷入存款荒、在货币市场争夺中长期负债的竞争泥潭中。
为维护行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降低行业风险,防止房企过度负债和负债过快增长,近日传闻监管部门将以控制房企负债率为核心,以有息负债为切入点对房企负债设定“三道红线”,分别是:剔除预收款后的总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如果房企同时踩中这“三条红线”,开发商的有息负债就不能再增加。这样一来必然对房企的后续融资乃至行业格局带来重大影响。为此,有关媒体对本人进行了采访,主要问题如下: 1、这样的监管政策对于开发商会有什么影响?中小房企的融资是不是会更加困难?上半年融资还在放松,现在收的这么紧,原因您认为是什么? 2、您认为开发商后续主要会在哪些方面有动作?下半年会不会加快销售回款从而降价销售? 3、如果消息属实,您觉得对房价的影响大吗?对于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怎么看? 关于监管部门对房企负债新设置的三道监管红线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放到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而启动内外双循环经济模式的大背景下去看,这样大家会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之前在外向型经济模式下,土地财政推动的房价高企所构成的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和对外服务部分地向外部转嫁。转向侧重内循环以后,高地价推动的高房价形成的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就只能在国内市场消化了,也就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活动的成本效应更加显现和突出了。因此,为保证国内经济社会的顺畅运行,就势必要控制房价和地价;但楼市与土地财政已经和金融体系、政府财政收入等高度捆绑,所以楼市和地价也不能大幅下跌。由此,就导致房地产行业调控陷入了既不能涨、也不能跌的两难境地,因此也就只能以保证行业平稳运行的去杠杆、防风险和化解行业风险为调控诉求了。 这也就是房地产行业监管设置以上以有息负债为着眼点的“三道红线”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样一来,以有息负债为核心设置的“三道红线”的监管政策,对于开发商而言即是紧箍咒,也是康体良药,因为只有这三大指标回到监管红线以内,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的健康稳健与企业经营的平稳运行。 对照以上这三项指标,之前一些高负债、高杠杆的高周转型房企大都远远超出了这三道监管红线,以永续债、信托计划和私募基金支持的明股实债等杠杆之上再加杠杆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导致企业的真实负债水平很高,部分企业的资金链危如累卵。以泰禾集团、新华联为代表的部分房企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并正在寻求自救和重组。 从行业预期后果来看,此次监管新规将极大地压缩房企后续的高杠杆和加杠杆来再融资的空间,于此同时自然也会给这类高负债、高杠杆房企后续运行的财务安全带来极大压力,如果处理不好,旨在降负债、去杠杆和降风险的努力则会变得更为困难。因此,在限制有息负债增长而导致后续融资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帮助这类高负债房企实现平稳过渡和平稳落地,则是当前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从目前这三条监管红线看,在未来一段时间乃至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房企不但几乎没有突破这三项监管指标来继续扩大融资规模的可能性,甚至面临着三项指标必须要回归到监管范围内的降负债、去杠杆的压力。那些高负债和运用了多层杠杆的房企,在依靠新增融资来“续命”十分困难和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加快周转和销售,以销售回款来回补现金流压力了,因为其他房企可能也面临同样的压力和问题,以出售项目和联合开发来降低负债的机会会变得相对稀少。在此种情况之下,房企被迫继续推高周转速度和加快销售回款,一方面可能会降价促销,另一方面也只能被迫加快项目施工进度以图尽快达到销售条件,因此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需要特别重视,而降价促销的幅度受制于成本因素和行业监管则不会太大。 另外,在这一监管新政下,不能依靠新增融资来“续命”而销售回款又不能解现金流之困的房企,成为被并购的对象或者被迫清算将成为大概率的事情。也就是说,监管新政的“三道红线”以降低行业风险为形式和出发点,但结果可能将加速行业整合与推动行业集中度的更快提升。
8月18日晚间,迪马股份披露2020年半年报数据,公告显示上半年迪马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2.82亿元,同比增长20.59%,实现净利润为2.74亿元。 迪马股份一方面积极组织恢复生产,抗击疫情,另外一方面也积极改变融资与债务结构,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自身融资结构和负债的进一步优化。 迪马股份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其上半年有息负债为137.99亿,同比年初147.43亿减少近10亿元。债务结构上,因为多元化融资进一步拓展,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比例从此前的短期为主逐渐变为长期为主,长短期负债比约为6比4。 同时,得益于资产价值的进一步显现,迪马股份有息负债率和净负债率也在进一步降低。迪马股份半年报显示其上半年有息负债率为18.26%,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净负债率54.55%,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2020年上半年迪马股份响应国家政策,在全国积极开拓。战略性挺进石家庄,首次开拓肇庆、宁波、丽水,并持续深耕武汉、成都、重庆等省会城市或经济发展核心城市。其总资产达到756亿元,净资产为152.33亿元,在疫情背景下均实现正增长。 从迪马的半年报看出,公司毛利率为23.35%。公司表示,目前毛利率依然保持行业20%-25%合理范围内。在“住房不炒”的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公司积极改变投资策略,在合理利润水平下,更为注重周转及现金流。 从2019年开始大力布局的第三发展曲线迪马产业发展板块,也开始迎来战略规模效应期。 迪马股份2020年半年报显示,产业发展聚焦于康养、文体娱乐、集成应用等领域,力求与地产、工业、物业等业务板块实现相互协同、赋能发展,报告期内,产业发展文娱板块在重庆成功孵化首个“城市IP互动体验乐园”CiCiPark和可口可乐合作项目落地;康养板块 全面发力养老市场布局,目前已经在成都、重庆、上海等地落地,川渝地区整体规模和床位已经占据市场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