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巨震!过去12小时换了3档节奏,变化太快!到底发生了什么?美联储有最新表态,中国资产能否继续独立? 全球股市的画风变化真的是太快了,都有点感觉跟不上节奏! 昨晚上欧美股市收盘的画面大概是这样的: 今天早上美股的期指就变成这样了: 在即将成稿之际,画风又变成了这样,跌幅快速收窄: 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引发如此巨震?中国资产会否受到冲击呢? 昨晚市场回顾 昨晚美股收盘,道指涨0.7%报26346.01点,标普500涨0.91%报2919.4点,纳指涨1.02%报7903.74点。 据wind,美国大型科技股多数收涨,苹果涨1.17%,亚马逊涨0.97%,奈飞跌1.18%,谷歌涨1.03%,Facebook涨1.18%,微软涨1.89%。中概股多数收涨,阿里巴巴涨2.02%。 昨晚美股市场的重磅事件是,美联储公布的9月政策会议纪要。该纪要显示,多数决策者在9月会议上支持降息的必要性,但对未来货币政策路径的看法仍存在严重分歧。会议记录还显示,决策者认同,在短期货币市场出现动荡之后,联储很快需要讨论是否要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 美联储的一些政策制定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情绪有所加重,并认为市场对美联储降息幅度的预期超出了央行的计划。会议纪要显示,部分美联储官员担心要求放松货币政策的市场呼声可能有些过头了。 会议纪要称,9月份会议的“几位与会者”表示,期货市场的价格“目前显示,未来会议提供的融通资金将超出他们认为合适的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市场强烈押注美联储将在10月份实行今年的第三次降息措施。到2020年,市场预计还会出现更多的降息。 会议纪要称,由于存在潜在的误解,“委员会可能有必要寻求更好的沟通,使市场对政策利率路径的预期与政策制定者自己对该路径的预期保持一致。”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三重申,尽管存在一些风险,但美国经济状况良好,美联储的任务是让经济保持这种状态。 欧洲市场收盘亦多以上涨收报。在此之前的一个交易日,欧美市场杀跌却较为惨重,昨晚却迎来大幅反弹。分析人士认为,全球主要市场对于贸易争端的敏感性要比A股强太多。这也是为何今天早上美股期指突然大跌的主因。穿插期间的消息、谣言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市场的情绪。 中国资产能否继续独立 若要寻找交易线索,首先要看人民币的走势,在美股大跌之后,离岸人民币也开始跳水。也就是说,人民币资产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不过,对于股市而言。其实,对于贸易争端,A股市场从八月份开始就已经逐渐脱敏。分析人士认为,脱敏也是相对的,关键还是要看位置和价格。当市场处于高位时,这种脱敏是不存在的,一定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但在相对低位时,市场的独立性就会体现出来。就目前的行情来看,A股市场的确存在一定的优势。 当然市场并不是没有缺陷。 首先,从九月中旬以来,A股存量博弈甚至减量博弈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成交金额上,目前3600亿左右的成交金额与9月上旬的高峰相比,接近腰斩。大盘后续反弹的决定性变量是“补量”,这个量并不需要太大,但不能维持缩量反弹走势。 其次,外资一直是增量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最近几个交易日流入趋缓。在昨日上涨过程当中,净流出近20亿元。这对市场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此外,产业资本依然在流出,9月份创下年内新高。 市场的支撑力量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向: 一是银行股。据安信证券统计,2010年以来,2011、2012、2014和2018年的四季度银行股较沪深300和创业板跑出了相对收益,而且强势表现大都持续到了次年1月。即便是四季度整体没有跑赢的年份,银行股在年底12月和次年1月的表现也会“否极泰来”。此外,还叠加财政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要求银行对超额计提拨备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将进一步提高股息率)。 二是成长股的变数。这个变数主要来自国债收益率的变化。近期,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持续下行走势当中,DR007在央行净回笼的背景之下出现下行。这意味着,9月下半个月以来市场的资金压力有所缓解,有利于成长股估值的提升。此外,自主可控应该是市场最重要的主题。 从技术角度来判断,A股市场目前仍有进一步反弹的空间。只是多头行情能持续多久,还要取决于上述变量的变化。若持续有增量资金进场,成交量温和放大,板块持续良性轮动,市场或许能走得更远。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外围市场并非对A股没有影响,或有超预期的事件发生,或正面或负面对市场都会带来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做投资策略,可能只有向巴菲特学习了,紧抓价值,忽略波动!短线的交易难度则会加大。
“银十”恰逢房贷利率新规专家称对购房者影响不大 作为历年来的楼市销售黄金期,今年房地产市场在“金九”月份平淡收场后,又于“银十”月份迎来了新的房贷利率调整规定。根据央行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10月8日起,新发放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虽然采用了新的定价机制,但实际上,该政策本身对于购房者的影响相对有限。不过,受政策执行力度即LPR加基点幅度以及各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期来看,仍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的影响,如购房者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变化等。 房贷成本影响有限 根据最新规定,在定价基准转换后,全国范围内新发放的首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LPR;二套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LPR加60个基点(1个基点为0.01%)。而此前,银行在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主要是参照贷款基准利率而进行上下浮动。 诸葛找房副总裁苑承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新的房贷利率定价机制下,利率调整无疑更加灵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此次调整对购房者实际购房成本即使有增加,也会非常有限。 以9月20日央行发布的LPR报价利率来看,1年期为4.2%,5年期为4.85%。如果仅从房地产角度来说,5年期LPR报价利率似乎更能反映按揭贷款利率。 对此,记者手动算了一笔账。以北京为例,在新规实施前,北京首套房贷的主流利率为基准利率4.90%上浮10%,即5.39%;二套房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20%,即5.88%。此次新规实施后,北京首套房贷利率以央行9月20日公布的五年期LPR4.85%水平计算,调整后的首套房贷利率为5.4%,二套为5.9%,较此前分别高了0.01%和0.02%,变化幅度较小。 再从贷款成本上看,对于贷款方式选择等额本息、贷款年限为25年的100万元首套房贷金额来看,新规实施前,购房者每月的还款金额约6075元,新规实施后,每月还款金额约6081元,也就是说,每月仅增加购房成本6元。即使是对于二套房来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每月多增加的还贷金额也仅仅是约12元。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总监严跃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测算结果中可以看出,9月20日公布的LPR利率调整,并不会对购房者按揭贷款的成本产生较大的实质性影响,更多的影响还是体现为贷款定价方式的调整,即后续房贷利率自我调整空间的增大。 “整体上看,监管层制定LPR报价利率,更多的希望在不进行全面降息的背景下,针对房地产行业还是能够起到稳定以及平稳预期的效果。”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是说。 严控房地产金融风险 无论是10月8日个人房贷采用新的LPR报价利率,还是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频繁强调的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投放,无一不透露出监管部门对于房地产金融风险把控力度的加强。 具体来看,自今年5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规范房地产信托业务以来,监管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进一步增强;而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后,在调控角度上也更加着力于房企融资端。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监管层累计发布的政策或讲话中,超过25次涉及“注意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 在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看来,虽然9月份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但从现阶段来看,货币政策宽松主要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领域,预计今年四季度对房地产行业的刺激仍然相对有限。 结合目前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一些数据上看,今年销售市场和土地市场热度整体均有所回落。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0184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6%,要注意的是,2019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一直处于负增长态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223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6%;房屋新开工面积145133万平方米,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至8.9%。 “考虑到部分房企在第四季度的推盘速度可能会略为加快,但结合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仍然持续的大环境,预计今年四季度房地产销售市场出现过热现象的可能性较低。”陈雳表示。
文化和旅游部公示《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大数据杀熟 最高可罚50万 10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在未来一个月内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暂行规定》依法明确了需要取得许可的在线旅游平台运营者范围;强化了平台的资质审核、提示、预警、监督、处理、报告、保险等相关要求;明确了平台连带责任。同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旅游纠纷的司法解释,对平台做出了民事连带责任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暂行规定》规定,不得进行虚假预订、不得上架不合理低价游、不得利用技术进行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回应了此前的一系列社会热点。 不得利用技术大数据杀熟 不得进行虚假预订 针对最受关注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设置差异化的价格。 大数据杀熟还将面临最高五十万元的处罚。《暂行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违反该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处罚。具体来说,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数据协助方面,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提供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相关数据信息的,在线旅游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 在虚假预订方面,在线旅游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在线预订酒店、机票、火车票、船票、车票、场所门票等产品或服务时,应当建立透明、公开、可查询的预订渠道,不得误导旅游者,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虚假预订。 不得上架不合理低价游 不得非法删除旅游者的评价 几十元的双飞团?以后可能无法在在线旅游平台上看到了。在低价游方面,《暂行规定》规定,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的旅游活动提供交易机会。 针对一些平台“删除、隐匿差评”等问题,《暂行规定》还规定,平台经营者应当保障旅游者的正当评价权,不得非法删除、屏蔽旅游者对平台服务及其平台内经营者的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不得误导、引诱、替代或强制旅游者做出评价。 在信用监督方面,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依法建立在线旅游行业信用档案,将在线旅游经营者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行政许可、抽查检查、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行政处罚等信息依法列入信用记录,向其他部门共享信用信息,对严重违法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在线旅游平台应先行赔付 未尽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暂行规定》鼓励“先行赔付”,其中规定,旅游者通过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订立旅游合同发生纠纷的,或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出现人身财产损害的,平台经营者应当负责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鼓励平台经营者先行赔付。 《暂行规定》还对平台的连带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平台经营者知道或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提供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要求或有其他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行为,未能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平台内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平台经营者未能对在线旅游平台内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资质进行审核,或未能对旅游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旅游者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旅游者因不可抗力或第三人造成损害的,在线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进行救助,在线旅游经营者未及时进行救助造成旅游者损害的,应对损害扩大部分承担连带责任。
银行补充资本多点开花 今年以来银行补充资本金情况 资本补充渠道融资规模机构 IPO100.88亿元紫金农商行、青岛银行、西安银行、青岛农商行、苏州银行 定增292.36亿元华夏银行 优先股1650亿元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6家银行 永续债4550亿元农业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等9家银行 数据来源/Wind制表/欧阳剑环 多位业内人士日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监管层对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望保持较大支持力度,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亟待建立。”一方面要加大外源性资本补充力度,非上市银行优先股、可转债等创新资本工具有望取得突破,永续债发行机构或逐步扩容;另一方面要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多渠道发力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综合利用IPO、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夯实资本水平,各层级资本补充均取得积极突破。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西安银行、苏州银行等5家银行通过IPO募集资金合计100.88亿元;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6家银行通过优先股募集资金合计1650亿元;华夏银行通过定增募集资金292.36亿元;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9家银行发行永续债合计4550亿元;此外,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二级资本债50只,募集资金5164.5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银行补充资本呈现出诸多亮点。以永续债为例,渤海银行、广发银行等非上市银行的永续债发行已经开闸。“目前永续债市场运行状况良好,银行愿意发,投资者也愿意买,潜在市场空间还很大,已成为重要的资本补充渠道。当前外源性资本补充渠道在不断完善,比如监管层为永续债和优先股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很好条件,也取得很好成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称。 华泰证券大金融首席分析师沈娟认为,今年以来银行积极补充资本金,商业银行永续债得到快速推广、3家上市银行可转债受提前赎回条款触发而实现高比例转股。后续监管层有望保持较大的资本补充支持力度,并鼓励更多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出现,进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尤其是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资本压力犹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当前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仍需要持续补充资本。 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表示,目前银行资产增速低位徘徊,息差存在收窄压力,收入承压,随着年底临近,金融资产分类新规实施在即,资产质量压力或有所增加。为应对未来业务发展和行业变局,内生积累已显得捉襟见肘,银行仍然需要持续进行资本补充。 曾刚指出,过去一段时间银行通过自身经营的积累在资本补充方面成效明显,比如有些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反映银行在用盈利进行资本积累。当然,很多银行仍需要通过外源性方式来补充资本金。 在曾刚看来,银行资本补充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金融监管越来越规范,银行经营风险的承担越来越和资本金挂钩,在此情况下,银行会存在资本补充需求。另一方面,银行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这也会提高其对增量资本金的要求。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2019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环比有所下行,但更多来自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同期相比整体有明显改善。具体而言,资本充足率改善最多,而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增加幅度并不大,商业银行仍面临补充一级资本的压力。上市银行方面,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稳步改善,中小银行整体提升幅度不大,且存在较大分化,少数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部分银行资本充足率甚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筹谋长效机制 近段时间以来,银行资本补充频频成为决策层关注焦点。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日前召开的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资本补充与改进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结合起来。 谈及如何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曾刚认为,一方面是加大外源性资本补充力度,另一方面是提升资本使用效率,促使银行走向集约化、内涵式发展之路。他表示,银行内部管理水平需不断提升,让资本利用更加有效率。对于银行来说,不能一直通过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来维持自身发展。从长远看,应建立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更好控制风险并提升资本集约化发展水平,让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更多风险资产。
募资款遭强行扣划注销专户又遇拖延创新医疗仲裁案临近子公司前景未卜 即将面临新一届董事会改组的创新医疗,因子公司建华医院引发的纷争仍在继续。近日,创新医疗披露公告称,建华医院原股东康瀚投资提请对双方于2015年所签订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无效的仲裁案将于10月16日开庭。 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曾被多次强行扣划用于偿还建华医院的信用贷款等原因,创新医疗10月8日公告称,决定在农行山下湖支行开立募集资金专户,并将此前开立在稠州银行西湖支行、光大银行浙大支行以及工行建华支行的募集资金账户余额划转至新开立的募集资金专户集中存储,并注销上述3个募集资金账户。 募集资金被强划未归还 据创新医疗此前公告显示,工行建华支行曾于8月16日从创新医疗开立在该行的募集资金专户强行扣划募集资金2496.90万元,用于偿还建华医院在该行的到期信用贷款2500万元本息;建行齐齐哈尔分行于8月28日从建华医院开立在建行新容支行的募集资金专户强行扣划募集资金4504.95万元,用于偿还建华医院在建行齐齐哈尔分行的信用贷款4500万元本息。 彼时,创新医疗总裁马建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正积极与银行间沟通,包括尽快归还强行划转的募集资金和为建华医院解决债券问题等,同时公司希望建华医院的流动性得到保障,能够平稳发展。 据记者了解,创新医疗已向工行建华支行出具《质询函》,并于8月21日委托法律顾问出具《律师函》,要求工行建华支行归还其扣划的募集资金。创新医疗方面称,工行建华支行对公司函件不予回复,并以拒接电话等方式拒绝沟通。 据创新医疗方面透露,经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齐齐哈尔监管分局调解,9月23日公司与工行建华支行上级行工行齐齐哈尔分行相关领导取得了联系,欲协商上述事项,但经电话沟通,尚未能给出有效解决方案。 公告显示,创新医疗新开立募集资金专户并注销部分募集资金专户,对募集资金实行集中管理,以保障公司募集资金的存放与使用安全,不会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也不影响公司募集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正常进行。有接近创新医疗方面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在当地开设的募集资金专户,银行连续违规,保荐人建议公司注销该户头,银行却一再拖延不予配合办理。” 创新医疗10月8日披露的公告显示,公司此前已多次电话联系工行建华支行要求其配合公司执行募集资金专户的注销,但银行相关人员以“外出、开会”等各种理由推脱并拒绝沟通。 《证券日报》记者从创新医疗处获悉,9月16日,创新医疗工作人员同独立财务顾问东吴证券项目组人员以及法律顾问一行赴工行建华支行,希望银行相关负责人配合公司解决上述事项,但工行建华支行以“银行有规定、程序不允许”等理由不予配合,随后公司要求工行建华支行出具相关规定及程序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对方又称内部文件未予提供。 对于被划扣募集资金的去向和创新医疗方面指出的银行不予配合相关事项的情况,《证券日报》记者联系上了工行建华支行行长吴治典,在具体说明了来意后,吴治典向记者表示自己“不方便,正在学习期间”,随即挂断电话。 对此,创新医疗方面提出,工行建华支行拒绝配合公司对募集资金账户实施有效管理,蓄意扣留公司募集资金,影响了公司的资产管理,侵害了公司对自有资产的控制权、使用自有资产获取收益的权利,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坚决维护公司资产安全,维护公司及广大股东的利益。 仲裁案10月16日开庭 与此同时,因子公司建华医院控制权引发的股东缠斗似乎愈演愈烈。近日,建华医院原股东康瀚投资提出由于创新医疗违反当初双方协议和备忘录的条款,要求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裁定因其行为导致合同无效。记者获悉,该仲裁案将于10月16日13时30分开庭审理。 康瀚投资在《仲裁反请求书》中提到,双方合作的初衷是在确保建华医院经营管理权不变的情况下,为医院发展壮大引入资本,在创新医疗承诺保障康瀚投资经营管理者地位、建华医院独立运营的情况下,双方达成合作。但上市公司之后否认事先承诺,只强调其股东身份。 康瀚投资提请于2015年6月份及2016年3月份签订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及《合作备忘录》无效,双方应恢复原状,退还各自的股权。并请求创新医疗因其行为导致合同无效而赔偿康瀚投资损失742.33万元,同时承担康瀚投资目前已为本案支出的律师费50万元并承担本案所有仲裁费用。 “签署的备忘录内容是对主协议的强调,提到了在三年对赌期内(2016年至2018年)建华医院享有自主经营权。”对于所谓经营管理权不变,创新医疗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道:“上市公司不可能完全不参与对全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且不说建华医院三年内有两年未完成业绩承诺,这期间发现存在梁喜才等管理层侵占公司资产的问题,在建华医院在合法性与经营能力均存疑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提出其必须应监管机构的要求进行整改,并不是对方所指的干预经营。” 据了解,康瀚投资的反仲裁请求若获得支持,意味着创新医疗于2015年6月份与康瀚投资等交易对手就建华医院100%股权签订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无效,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将受到重大影响,生产经营会面临重大风险。 子公司建华医院前景未卜,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更是扑朔迷离。由于此前股东大会决议罢免了部分董事、监事,导致目前创新医疗董事会与监事会成员均低于法定人数。对此,创新医疗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改选出的董事、监事就任前,原董事、监事将继续履职,且公司将尽快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改选。 对于上述罢免事件,此前已证实为创新医疗二股东浙商创投旗下三方投出了不一致的票,左右了投票结果。创新医疗董事长陈海军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上市公司最开始介入医疗业务是浙商创投牵的线,在浙商创投董事长陈越孟的推荐下,创新医疗认为包括建华医院在内的3家医院底子不错。此后在定增过程中,陈越孟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比例较大,作为创新医疗的二股东,陈越孟表示他的诉求是参与公司经营管理,随后浙商创投又安排了4人进入上市公司。”陈海军直言,并不清楚陈越孟方面目前对创新医疗董事会有何想法。
资本向萌宠“下手” 资本的加入进一步刺激了宠物行业向细分市场发展,同时也在加速行业洗牌。面对日渐细分的产业链条和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宠物创业项目,究竟中国宠物市场投资处于什么阶段,又有哪些投资机会和暗沟。 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宠物酒店的生意异常火爆。所谓宠物酒店主要是为宠物提供寄养托管服务,根据配套设置和增值服务不同,划分为高级智享套间、豪华商务套间、皇冠总统套间等,价格从100元~400元/天不等。 这些酒店会给宠物提供独立房间、独立恒温新风系统和软水自动过滤饮水机等,除了每日基本护理外,还会提供遛弯、逗猫服务,以及24小时视频直播和豪华品牌家具等寄养增值服务。 这只是千亿宠物市场的一隅,从宠物粮、宠物日用、宠物医院、宠物智能产品,到线上云吸猫、宠物保险、宠物电商平台等新项目不断涌现。根据公开资料统计,今年上半年宠物行业就有20起投资事件,投资金额已经超过了5亿元。资本的加入进一步刺激了宠物行业向细分市场发展,同时也在加速行业洗牌。 网红宠物“吸金”年轻人 “吸猫一时爽,一直吸猫一直爽”,这句话成为不少“云吸猫”人群的口头禅。所谓“云吸猫”主要是指自己没养猫,却痴迷于网上看猫的图片和视频的行为。云吸猫人群的日渐壮大,使得宠物内容创业项目活跃。 “花花与三猫Catlive”视频博主依靠萌猫视频迅速走红,其视频内容主要拍摄两个人和几只猫咪的日常生活,并将这些视频发布到微博、B站、YouTube等平台,目前全网粉丝已经超过1100万,视频播放总量超过6.5亿。 《2019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已达到2024亿元,比2018年增长18.5%。宠物行业仍是目前少有的市场规模庞大,且维持高速增长的潜力行业。 此外养猫和吸猫人群主要是年轻消费群体。招商银行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养猫人群中90后占比47.5%,已经接近一半,而80后、90后合计占比已经达到了79%,较2016年增长了10.7个百分点。这部分消费群体爱看视频、动漫APP,在相关视频和动漫播放APP的日使用时间上,养猫群体明显高于全体。 以“花花与三猫Catlive”为代表的网红宠物博主,正是关注到这庞大的潜力市场,借助视频传播形式,专注给养猫和云吸猫人群分享养猫日常和经验,并通过视频分成、商品销售等方式赚取收益。 据了解,网红宠物博主的收益来源主要包括账号价值、视频分成、广告推广和商品销售,其中视频分成和广告推广是主要收入方式。“花花与三猫Catlive”博主曾在视频中表示,创业两年平台分成收入大约为70万元,商务广告费用收入约20万,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商品橱窗里上线了逗猫玩具、猫咪抓板、猫砂铲等用品进行销售。 虽然不少粉丝认为,在家养猫拍视频就能赚钱是门好生意,但多位投资人对宠物内容创业项目却保持谨慎。在投资界举办的萌宠经济沙龙上,熊猫资本投资副总裁周华告诉第一财经,和线下门店相比,宠物视频类项目可以精准吸引爱猫消费群体,相较于人设IP,宠物IP更为稳定,可以作为吸引流量的重要营销手段,但单独作为创业项目或赛道,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壁垒,也很难产生规模效应。 投资集中于渠道和品牌 面对日渐细分的产业链条和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宠物创业项目,究竟中国宠物市场投资处于什么阶段,又有哪些投资机会和暗沟。 对此周华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整个宠物行业大约有120笔投资,总金额约50亿元,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规模并不算大。但比较可怕的是近一半投资发生在2018年和2019年,投资短时间爆发,好一点的项目或者说有一点进展的项目已经被多家机构看过。 他认为,宠物行业本质而言是悦己型消费或陪伴经济,之所以受大家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宠物行业是逆经济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宠物的价值更大,人在心情不好或比较寂寞的时候,更需要宠物的陪伴。此外,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单只宠物的消费支出也在提升。 渶策资本创始人甘剑平关注宠物行业十几年,但始终没有出手,在他看来时机一直不够成熟。第一,养宠物的人群不够多,第二,养宠物的人没有那么讲究,宠物消费大多数集中于猫粮、狗粮上,这个市场被几个国际大品牌牢牢占据。 但近几年这个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宠物数量高达上亿,养宠物的人群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在乎宠物用品的品质,十年前不成熟、不值得投的项目,现在进入了快速成长期。”甘剑平曾告诉第一财经。 从整个产业链而言,宠物行业主要分为上游产品和下游服务两部分,上游包括活体交易、食品、用品等,下游服务类包括宠物医疗、美容、培训、寄养、保险等。周华认为从投资视角而言,一些赛道处于早期阶段,也有不少是个性化的“伪需求”项目。 例如宠物医院赛道和宠物保险就处于早期阶段。在宠物医疗赛道,高瓴资本被视为最大的玩家,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高瓴资本拥有云宠(芭比堂)、安安、策而行(宠颐生)、爱诺、宠福鑫、纳吉亚等合作伙伴在内的700多家宠物医院。 据一位投资人透露,高瓴资本花费了50亿布局整个行业,且准备再拿出15亿成立200人的团队进行赛道投资。“目前国内宠物医疗机构大约上万家,集中度比较低,专业化不足,行业仍处于比较早期阶段,所以更适合大机构来做。”周华告诉记者。 从上游产品来看,宠物食物是宠物消费的重要部分,也是资本最早关注的领域。目前我国宠物食品主要有外资品牌原装进口、外资品牌本土生产以及内资品牌本土生产三种来源。其中原装进口限制较多占比很小,本土生产的外资品牌占据大部分市场。 宠加创始人兼CEO汤颖认为,主粮对于长期复购用户来说是刚需,具体而言国产市场更看好狗粮市场。“狗主和猫主消费心理不一样,猫主消费是典型的增量市场,消费会比较高端,对进口品牌认知度更高,猫吃得很少,猫主可以负担客单价很高的粮。但狗粮主要还是国产粮,狗也吃得多。” 周华则认为,宠物食品几乎没有门槛,且有不少是个性化的伪需求,例如宠物咖啡、宠物牛奶等。此外包括宠物烘干机、宠物喂水机等一些智能产品也并不具备广泛的市场需求。 “宠物行业存在三大投资机会,渠道、品牌和研发。”周华告诉第一财经。首先是渠道机会,目前宠物行业品类众多,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渠道商品就很难抵达消费者,因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渠道会逐步强势,并且可以进一步开发自主品牌。 美国宠物电商Chewy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基于庞大的自有流量,从2017年开始Chewy孵化了自有品牌宠物产品。从财报来看,其自有品牌宠物产品已经占到总营收的5.3%,贡献了近15%的净利润。“自有品牌拥有定价权,可以获得更高的毛利。”汤颖表示。 其次,宠物产品营销和品牌仍具有市场机会,养宠人群的年轻化带来了超前的消费观念,电商渠道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营销的广泛使用,都给国内宠物品牌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借助国内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品牌策略,逐步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溢价,仍存在挖掘空间。 “伴随对细分市场的逐步穿透,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品类拓展,小而美的品牌也有希望发展成为平台型公司。”甘剑平表示。
金固股份变更逾21亿元募资“补流”遭关注 北京商报讯(记者董亮马换换)在披露拟变更21.26亿元(含利息)募资“补流”公告之后,10月9日晚间,深交所就该事项向金固股份(002488)下发了关注函,要求公司就多项问题进行说明。值得一提的是,金固股份此次用于“补流”的募集资金系公司2017年定增所募,彼时募资净额26.64亿元。经计算,此次变更的募资金额占募资净额的近八成。 据悉,在9月30日,金固股份披露了《关于终止2017年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并将项目剩余募集资金及利息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在公告中,金固股份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公司董事会同意公司终止募集项目《汽车后市场O2O平台建设项目》,并将该项目终止后剩余的募集资金及利息收入共计约21.26亿元永久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用于公司及线下门店的日常经营活动和归还银行贷款。 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年5月,金固股份曾使用闲置募集资金不超过9.5亿元暂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而此次,金固股份将项目终止后节余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包含了上述9.5亿元暂时补充流动资金部分。对此,深交所要求金固股份说明公司对归还上述暂时补充流动资金和将节余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具体安排以及是否符合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 回溯金固股份历史公告,该公司在2017年募资26.64亿元,拟全部用于“汽车后市场O2O平台建设项目”。 但如今,金固股份表示,经募投资金陆续投入,公司的“汽车后市场O2O平台建设项目”已经完成了线上平台系统开发工作,可以满足公司目前业务的需求,随着公司和阿里开展合作,线上业务和供应链业务将由阿里投入,已不需要公司继续投入,公司的重点是线下门店布局和日常运营。 鉴于上述原因,公司决定拟将该募投项目终止,并将节余募集资金及利息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及线下门店的日常经营活动和归还银行贷款。本次终止募投项目并永久补流,可以有效地降低业务风险、降低资产负债率、降低财务费用以及提高公司利润水平,能为公司日常业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更有利于公司未来业务的发展。 而对于金固股份的这一解释,深交所则要求公司结合后续阿里拟对线上业务和供应链业务的投入情况,说明是否可能导致公司丧失对募投项目的控制权,从而出现不符合《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第6.4.5条规定的情形。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金固股份在此前曾变更过募投项目的实施主体、实施方式等。2018年9月金固股份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关于与阿里、江苏康众汽配有限公司等合资并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暨变更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及募投项目部分对外出资的议案》,截至目前,金固股份累计投入募集资金6.37亿元。 对此,深交所要求金固股份说明已投入的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并结合公司向特维轮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增资情况等,说明已投入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与前期审议通过的资金使用计划一致。 另外,2018年9月金固股份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变更后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还包括用于“线下合作商整合”20.5亿元。 对于这一情况,深交所要求金固股份说明“线下合作商整合”的具体内容,公司目前是否已经完成相关整合工作,后续线下门店运营是否不属于募投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 资料显示,金固股份于2010年登陆A股,近三年(2016-2018年)公司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均为负值,分别约为-1.6亿元、-3316万元、-1.41亿元。根据金固股份最新披露的2019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净利双降,其中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0.84亿元,同比下降25.92%;当期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为5097万元,同比下降39.48%。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金固股份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不过电话未有人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