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群都在传一张图片:世界三大知名酒庄,罗曼尼康帝、拉菲、易方达。说的意思是易方达旗下基金集中重仓了酒类股票。很快,网友总结出了世界三大芯片基地,美国硅谷、宝岛台湾和诺安成长。还有三大电池基地、三大调味品制造商等。这种基金公司发行多只基金重仓单个板块,甚至单只股票的事,历史不少见。据说巴菲特的中国传人李录把这个定义为击鼓传花,如果真是这样,游戏就看谁最后跑得慢了。 哔哩哔哩(B站)最近通过关联公司以81亿人民币的高价拍得了上海市杨浦区的一块地。该地块地处杨浦东外滩,为稀缺的沿江地块,出让面积近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B站将在这里建起新的总部大楼。两个月前,美团也花了65亿元拿下与此次B站地块相邻的地块,同样也会在这里建立美团总部。美团有钱市场都知道,但B站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也才81亿,而且还是亏损状态。敢这么花钱,B站去年股价翻了8倍是最大底气。现在明白,上海密集培养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意义了吧? 有媒体报道,贾跃亭创办的电动车公司FF(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正在国内寻求新一轮融资,吉利集团已表达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投资金额大概在3000万到4000万美元。同时,FF的老股东恒大集团也参与了此次融资洽谈。此前,就有媒体报道,FF将在国内一线城市新建工厂,初期产能为10万台。而FF的制造服务合作方正是吉利汽车,双方还将在FF车型的自动驾驶等方面开展合作。如果消息属实,贾老板离回国是越来越近了。不对,是离梦(zhi)想(xi)越来越近了。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今天说,截至2020年底,所有省份均启动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工作,合同规模1.24万亿元,到账金额1.05万亿元。当然,这些钱不能全部投入到股市。从今年1月1日起,年金基金财产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40%,投资比例上限提高了10个百分点。所以算下来,大概有4000亿资金进入股市。从上市公司2020三季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共有107只个股出现养老金的身影,主要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去年猛涨的白酒股只有顺鑫农业一家被养老金看上。难道众人皆醉,养老金独醒? 前两天有传闻,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IBM中国研究院正式关闭。IBM今天进行了解释,研究院确实关了,这里曾经是IBM在全世界的12个研究院之一,也是IBM负责尖端创新的业务条线之一,但没有计划离开中国市场。10多年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去IBM,相当于去了现在的华为阿里腾讯。如果能进IBM研究院、微软研究院,就相当于是华为百万年薪的天才少年。但这些知名外企考核并不苛刻,工作氛围相当轻松,被很多人戏称为 “工程师养老院”。张一鸣就曾经在微软研究院呆了几个月,觉得没啥意思,后来才创立了头条。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加班文化盛行,虽然股票市值节节攀升,工资待遇也上去了,但却遭到了很多质疑。这一代的年轻人,处境究竟是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了?
本周,机构抱团股又成了热门,茅台稍事休息后又创新高,除了少数抱团股,数千只其它个股跌跌不休。整个A股分化到极致,似乎只有抱团与非抱团的区别。 资本市场是一个交易市场,钱多且愿意做多的说了算。除了抱团个股,其它的都遭遇到程度不同的流动性窒息,价值投资不过是价值投机的美丽“外衣”。再好的企业,也可能因为没有“钱多且愿意做多”的机构参与而跌得面目全非,股票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这让我想起了年少读书时的境遇。当年刚开始教改试点,小学毕业全部就近入中学,我随大流进入学校隔壁的三流中学。在郁闷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对我说:“是金子在哪都要发光,哪怕它暂时被埋在了沙里”。这句话激励了我整整三年,然后一鼓作气考上了重点中学。 现在想想A股,也算是有了一点思路。对于“小而美”公司,哪怕暂时遭遇了流动性窒息,但不会影响基本面,因此始终是要“发光”的。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不都是从小做到大的吗?你可以看不上它“小”,但不要看不起它“小”。注册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允许初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但它初登市场之时并不一定都是“茅台”。你去追2100元的茅台,还是愿意坚守“小而美”? 当然,这个“小而美”还得有一定条件,这也是注册制带给市场的变数,大多数的“小”未必美。“小而美”必须满足业绩增速有保障、行业天花板比较高、企业在行业的龙头地位突出,最后再加上超跌。 就业绩指标看,ROE(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或者更高,净利润绝对值应该在1亿元或者更高,业绩增速应该在40%以上或者更高。而且市场评判企业是不是属于高成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业绩增速,虽然不一定年年都要100%以上的增速,但每年能稳定在50%左右的增速,ROE在10%以上,净利润年年都能赚几个亿,这样的企业应该怎样估值?至少应该和业绩增速一致。 再看行业天花板,这是保障业绩增速的一个重要外围指标。茅台为什么能在白酒板块里一枝独秀,就是因为酱香型白酒的行业天花板很高。所以,行业景气度高低是牛股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比如前几年的半导体芯片和最近的新能源汽车牛股倍出,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未来景气度高的行业有哪些?叠加需求与技术更迭的角度看,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依旧是首选。 而企业如果属于这些行业景气度高的细分龙头,迟早会体现高成长性。此外,这些行业很多还有进口替代的因素,产能可以实现迅速的巨量转移,比如半导体行业的领头羊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港股00981),如果能替代台积电和三星,是个什么概念?当然,它的总股本大了,否则肯定是“小而美”的典范。还有下游需求急剧放量的面板产业,京东方就是典型,进口替代完成以后成为全球冠军,但它也是因为总股本大了,不属于“小而美”,但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小而美”的企业,比如国产混合液晶的佼佼者八亿时空(行情688181,诊股),目前市场份额才5%出头,在面板下游产能急剧放大,需求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如果能大规模进口替代,无疑是高速增长的典范。 全部满足上述条件,如果再超跌,那就是埋在沙里的黄金。其实现在很多创业板科创板的企业在业绩指标和成长性上都不错,但估值也高,很多都在100倍以上,透支了成长性。那么,估值跌到30倍附近且符合上述所有条件的标的,是不是被错杀的“小而美”?值不值得坚守?
安宁 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1630亿美元(约合1056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上涨4%,全球占比大幅提高至19%。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笔者认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实现“逆袭”不是偶然是必然,从2017年开始,中国吸收外资就跃居世界第二,规模也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力度大、开放层次深,外资政策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亮眼表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必然”的组合成为吸引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首先,中国经济的“硬核”表现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笔者认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引发的投资活动放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却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或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硬核”的表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投资最安全的“避风港”。 其次,对外开放快马加鞭,成为外资争先开拓中国市场的“催化剂”。 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却蹄疾步稳,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快中国业务布局。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也加速了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未来,不是外资愿不愿意来的双选题,而是必然来的单选题! 第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中国吸引外资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月27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增加的条目意味着更多新领域将向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外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正式实施,包括取消对矿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剩余限制,同时进一步削减电信、教育和法律服务方面外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的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核”条件将大幅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
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1630亿美元(约合1056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上涨4%,全球占比大幅提高至19%。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笔者认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实现“逆袭”不是偶然是必然,从2017年开始,中国吸收外资就跃居世界第二,规模也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力度大、开放层次深,外资政策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亮眼表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必然”的组合成为吸引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首先,中国经济的“硬核”表现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笔者认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引发的投资活动放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却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或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硬核”的表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投资最安全的“避风港”。 其次,对外开放快马加鞭,成为外资争先开拓中国市场的“催化剂”。 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却蹄疾步稳,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快中国业务布局。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也加速了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未来,不是外资愿不愿意来的双选题,而是必然来的单选题! 第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中国吸引外资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月27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增加的条目意味着更多新领域将向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外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正式实施,包括取消对矿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剩余限制,同时进一步削减电信、教育和法律服务方面外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的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核”条件将大幅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
上周缴税高峰期央行连续多日加大资金净投放力度,本周缴税时点一过央行恢复单日仅20亿元的“洒水”式投放,仅两日净回笼资金就超3000亿元。操作反转之快让市场直呼“意外”,但也反映出央行对市场短期流动性供给的鲜明态度——维持市场资金面的紧平衡,即市场真需要资金的时候自然会及时供给流动性,但资金需求高峰一过便会回笼多余资金,防范资金加杠杆带来的风险。 近期股市情绪高涨,市场对货币政策取向更加关注。央行流动性投放稍有风吹草动,哪怕是个别学者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表达看法,也会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并借由情绪的起伏放大股市的波动。 过度放大央行短期流动性操作对股债市场的影响,或许有市场博弈的目的。但从近几日市场资金利率走势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注意:银行间隔夜资金品种的加权平均利率(DR001)与7天期利率(DR007)不相上下,交易所的GC001利率甚至高于GC007。隔夜利率与7天期利率的“倒挂”,反映的是市场预期隔夜资金紧张的局面不会持续。 同时,从历年春节前的资金面变化情况看,春节前倒数第二周由于涉及跨节资金需求,届时才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中之重。在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的政策取向下,市场不必过于担忧央行节前的流动性供应规模。预计后续央行会通过重启14天期逆回购操作、提前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操作选项适度增加资金投放量,资金利率将随之下行至合意水平。 央行行长易纲昨日在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视频会议时指出,将确保央行采取的政策是具有一致性、稳定性和一贯性的,而不会过早地放弃支持政策。但他也强调,未来货币政策会保持平衡,在支持经济复苏的同时,防止金融风险。这意味着,今年的流动性投放操作将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稳定杠杆率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双底线思维下资金供给将保持合理中性。因此,市场对资金面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预期都没必要,市场利率将围绕央行政策利率中枢运行。
农历年底房贷年年紧,但近来上海、广州等地有银行“房贷停贷”等传闻刷屏,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行会不会大面积停贷,成为当前刚需购房者的心头大事。 1月26日,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上海分行行长付捷确认,工行上海分行叫停了面向房主提供的房产交易税费分期贷款产品,但是个人房贷仍在正常发放,并没有叫停。 其实,从往年来看,每次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都会阶段性地暂停或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多是“惯常现象”,也符合相应预期。一方面,临近年底,在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考核压力下,银行不得不提高备付水平;另一方面,年底到来年初,银行揽储吸存竞争激烈、同业拆借利率攀升,会抬高资金成本,加上要回笼资金,都会使得个人按揭贷款年底额度批放趋严。 而一些市场传闻则将“停贷”和“没额度”两个概念混淆,银行在按揭贷款端额度收紧或者没有额度,和按揭贷款业务直接暂停并不同,也就是说并非“有钱也不放款”。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说,没有额度只是暂时性或者阶段性的,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阶段性地暂停或者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也符合惯例预期。 事实上,证券时报记者连日来在上海地区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分支机构的一线走访中发现,尽管部分银行的房贷额度有所收紧,加上近期楼市交投活跃、排队人数多,放款时间延长——要等1个多月甚至4个月左右,但仍在正常地接收客户的房贷申请,并未收到要求停止发放房贷的相关通知。 近期银行房贷政策变化引发各方的关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分为不同档,对应设立区别性的“两条红线”指标。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1家银行全部贷款占比,比如县域农商行、小型银行、中型银行、大型银行对应的占比上限指标分别为12.5%、17.5%、20%和32.5%,该“新规”对部分“超标”银行设置了不同过渡期给予整改。 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无论个人按揭贷款还是房企贷款被全面受限,银行信贷结构将面临调整,涉房贷款增量规模受制”。 不过,记者近日走访中发现,即使有部分“超标”大行在过渡期间有序控制房贷投放节奏,但也并未停贷,客户申请并不受影响。毕竟,个人按揭贷款长期以来作为银行贷款中模式成熟、坏账率低的“优质业务”,短期内难言被替代。 真正要警惕的是楼市的燥热行情。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一线城市热门区域、热门楼盘比如学区房等房价短期快速拉升,引人侧目。 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联合八部门颁布“沪十条”,指导本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响今年一线城市楼市调控升级的第一枪。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理解的是,民众尤其是购房刚需族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扰动,焦虑财富管理和房产配置。但也应该坚信,不变的红线是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房地产领域。而满足民众“住有所居、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 对银行机构来说,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信贷资金流向更符合社会民生发展需求的资产、领域、场景,开拓零售创新业务,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助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将是新课题。
择远 “建议公司腾出点空厂房办酿酒厂,市值起码翻两番。” “贵司有老酒储备吗?” “作为国家核心传统科技的白酒最近深受资本市场追捧,公司半导体产业已经越来越不行,是否有考虑把大股东的包河酒业注入上市公司。” “不知道公司有没有凭借自身的大品牌优势和在食品行业多年的经验,向白酒类行业拓展业务的计划?” “当前形势紧迫,公司不能拘泥于葡萄酒一个品种,建议收购一家白酒公司,培育利润增长点!” 以上这些内容,是在相关互动平台上,投资者对一些上市公司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这些问题或建议,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字:酒。 为何?因为现在“酒”在A股市场很火啊!而且,机构也爱“喝酒”,比如,根据已经出炉的公募基金年报,截至2020年末,白酒股依然是各大主动型基金的“宠儿”,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为基金前两大重仓股。 投资者希望上市公司能“沾酒”,能搭上热点,让股票价格一飞冲天,但上市公司有自己的主营业务,不是想沾上关系就能沾上的。强行蹭热点,更是不可取。 再者,我们一直说要崇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当然,前提是要投资有长期价值的成长公司,要挑选好股票。如果挑选的是强行蹭上热点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是否真的符合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要求,也是值得怀疑的。 对于买股票这件事,投资者应该都知道要挑好股票,挑真正有成长性的公司。但现实中,不少投资者的心态是,看谁是热点就扎堆上去,完全不看股票的基本面,不看公司的经营情况,甚至已经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都要去“博一下”。 这种投资观念、投资心态、投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以散户为主的市场,长期盛行着各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特别是有投资者听信消息、追涨杀跌等行为,与价值投资不相符合。所以,我们看到,监管层一直都在提醒投资者,要结合市场现状、预期及自身情况,认真研究,不要跟风炒作,坚持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理念,避免受到不法行为的侵害。 价值投资、理性投资,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这里,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再提醒投资者,买股票一定要改变赚快钱、一夜暴富的心态,而是要看公司的基本面,看公司实实在在的发展潜力,认真研究,挑选出真正的好公司、有价值的公司,而不是面对热点一哄而上。毕竟,买股票不是买彩票,不是下赌注。 投资大师霍华德路马克斯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说,“成功投资要的不是短期暴利,而是长期稳定的收益。” (编辑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