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证监会浙江监管局网站公示了蚂蚁集团辅导验收申请材料。材料显示,辅导机构中金及中信建投均已完成对蚂蚁集团的上市辅导,“蚂蚁集团各方面运行已经完善和规范,具备发行上市的基本条件。” 材料还披露了蚂蚁集团接受上市辅导的董监高名单。文件显示,井贤栋为蚂蚁集团董事长,CEO胡晓明及CTO倪行军为执行董事,蔡崇信、程立、蒋芳为蚂蚁集团非执行董事。另有3名独立董事,分别为郝荃、胡祖六、黄益平。 证监会浙江监管局网站截图 证监会浙江监管局官网8月14日公示了蚂蚁集团进行辅导备案管理文件。鉴于蚂蚁集团拟于A+H股同步上市发行,需要同时符合两地上市规则,并做好时间表衔接,辅导进程和相关工作安排与其他公司有所差异。 此前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蚂蚁集团计划在未来几周内,申请按约2250亿美元的估值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如果顺利,这将是全球最大的IPO。有业内人士称,“科创板应该也快了,说不定本周就提交IPO申请了,审核节奏上应该会比较快速。”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曾表示:上市可以更透明地面对世界,面对公众,可以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同时也将更好地跟全社会分享成果和未来。 据悉,蚂蚁集团此次寻求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约合1.4万亿人民币),是今年全球最大融资规模的IPO之一。若按照2000亿美元估值计算,马云持有蚂蚁集团市值为176亿美元(约1230亿人民币),身家将暴涨至4100亿。 若蚂蚁集团顺利上市,所有阿里蚂蚁高管和员工持蚂蚁集团市值至少在15000亿人民币以上,按持股股东为3万人,人均为5000万。因此蚂蚁金服上市一事,被市场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造富运动”之一。
近日,美国国务院官员敦促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剥离中概股,并披露其指数基金中持有的中国资产状况。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8月1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美互为重要投融资伙伴,双方从金融合作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实现了互利共赢。人为设置障碍,不符合双方资本市场利益,我们敦促美方,为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那么,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持有多少中概股?当前哪些中概股面临的外部风险更大? 据记者梳理,当前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约100家,资产管理规模约4750亿美元。根据全美学院和大学商务官员协会编制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6月,外国股票在大学捐赠基金中占13.9%。由于相关基金并不披露具体持仓,假设该部分全部配置到新兴市场指数,那么根据中概股在iShareMSCI EMETF(安硕MSCI新兴市场ETF)中的占比(不足13%),大约规模仅为84.4亿美元。而阿里巴巴ADR(美国存托凭证)的总市值就高达6863亿美元,美国中概股的总市值则约为1.8万亿美元。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中概股敞口有限 所谓大学捐赠基金是指,大学获得的社会各方包括法人实体、自然人等给予的捐赠,属于公益捐赠,如耶鲁、哈佛大学等捐赠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常常为人称道。 根据彭博数据,美国资产管理规模前十的大学捐赠基金分别为:哈佛大学(409亿美元)、德州大学(310亿美元)、耶鲁大学(303亿美元)、斯坦佛大学(277亿美元)、普林斯顿大学(261亿美元)、麻省理工大学(174亿美元)、宾夕法尼亚大学(147亿美元)、圣母大学(138亿美元)、德克萨斯农工大学(135亿美元)、加州大学(134亿美元)。100家大学捐赠基金的整体规模约为4750亿美元。 捐赠基金通常有内部投资团队,也会将部分资金委托给共同基金管理,而这些基金管理人则将此视为最高的荣耀,因为捐赠基金对收益的要求往往较高。 “这些捐赠基金是不是真的会将中概股剔除,现在判断还太早。”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前投资经理在邮件中回复记者称。 捐赠基金很少披露具体持股情况,哈佛管理公司和德州大学投资管理公司是为数不多的持仓可查机构。根据彭博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哈佛管理公司的第一大持仓就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持仓市值9824万美元),而后依次为优步(9361万美元)、美国网络安全公司帕洛阿尔托网络(Palo Alto Networks,9105万美元)、脸书(4450万美元)等,与中概股相关的持仓仅有领航富时新兴市场ETF。 根据领航富时新兴市场ETF披露的十大持仓股,阿里巴巴为第一大持仓股(7%),京东排名第二(0.9%)。该ETF总规模为861亿美元,十大持仓股占比26.7%,由此,阿里巴巴和京东获得的资金流入约为229.887亿美元,当然这些资金来自于全球各地的投资者。 可以观测一下安硕MSCI新兴市场ETF,该ETF是美国市场上最大的新兴市场ETF,也是众多基金的业绩基准。假设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中概股敞口都是通过配置类似ETF获得,那么只要大致估算其中的中概股占比,就可大致推测美国捐赠基金的中概股敞口。经记者测算,安硕MSCI新兴市场指数ETF中的中概股持仓比例约为12.97%,具体公司按持仓高低依次为:阿里巴巴(7.6%)、京东(0.99%)、网易(0.61%)、百度(0.53%)、拼多多(0.39%)、新东方(0.31%)、百盛餐饮中国(0.3%)、携程(0.21%)、唯品会(0.13%)、万国数据GDS(0.1%)、华住集团(0.08%)、58同城(0.08%)、汽车之家(0.08%)、跟谁学(0.08%)、JOYY(0.08%)、哔哩哔哩(0.07%)、移动电信(0.07%)、再鼎医药(0.07%)、爱奇艺(0.07%)、陌陌(0.05%)、和记中国医疗科技(0.04%)、微博(0.03%)、宝尊电商(0.03%)、前程无忧51job(0.03%)、虎牙(0.02%)、诺亚控股(0.02%)。 按此粗略计算,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总规模近4750亿美元)的新兴市场股票敞口最高占比13.7%,其中中概股的敞口最高占比则为12.97%,计算可得,最高敞口仅为84.4亿美元。当前,约有252家中概股在美上市,总市值约为1.8万亿美元。 仅需警惕不符合二次上市要求的公司 事实上,随着港交所放宽“二次上市”标准,众多中概股已经或有意赴港上市,中概股面临的外部风险已大大缓解。 京东、网易“二次上市”的主承销商瑞银证券亚太区投资银行主管金弘毅对记者称,“二次上市”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买保险”以防未来美国上市收紧,另一方面也起到带动股价的作用,拓展了投资者群体,从股价表现可看出投资者对中概股回归表示欢迎,甚至带动了其ADR股价。 未来,这一势头仍将保持强劲。瑞银认为,假设未来12个月中,符合标准的42家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平均发行规模为总流通股数的5%,则募集资金总额为270亿美元,约为香港过去12个月IPO金额的70%,或IPO加上“二次上市”金额(5220亿港元)的40%,港股流动性足以承接。 摩根士丹利此前的研究显示,可能需要警惕的只是那些外资持股比例较高、同时又不满足港交所“二次上市”的公司。研究显示,这些公司不足20家,包括中国九福来(市值36.22亿美元,最近财年营收1800万美元,美国资金持股68.4%,外资持股68.4%,下同),波特控股国际公司(13.85亿美元,300万美元,0%,71.5%),虎牙公司(12.86亿美元,12.12亿美元,74.7%,90.4%),诺亚控股(12.49亿美元,4.91亿美元,30.3%,53.7%),新风医疗(10.51亿美元,3.54亿美元,119.3%,130.7%)等。 港交所对于“二次上市”的主要要求是:上市市值大于400亿港元,或上市市值大于100亿港元且营收大于10亿港元;同股不同权(WVR)的任何受益人必须是公司董事会成员;不同投票权股份的投票权不得超过普通投票权的10倍;相关公司最近至少两个财年有良好的合规记录。 事实上,业内认为,无需对中概股过度担忧,据记者了解,也有部分市场化的美国共同基金近期在密集调研优质中概股,并伺机加仓,其中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是最被频繁提及的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针对大学捐赠基金的相关新闻爆出前,早在今年5月就有消息称,美国希望重组联邦退休储蓄投资委员会(FRTIB),这也使市场开始担忧,美国养老基金对中国资产的投资或将收紧。当时,曾报道,这类养老金的中国资产敞口也相当有限。
把外国投资者美债持有直接等同于外国央行美债持有,是“以讹传讹”。 美国财政部每月滞后一个多月发布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这是市场通过高频数据,观察美国跨境组合投资(包括股票和债券投资)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国采取了超常规的财政货币刺激措施,加之美国政府频频制造国际纷争,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进一步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美元国际地位的关注和讨论。从美国财政部日前发布的今年上半年国际资本流动报告,可以读出以下信息。 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兴趣下降 今年上半年,美国财政部出台了三轮共计2.2万亿美元的财政纾困计划,大力救助因疫情大流行而深陷困境的企业和家庭,导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急剧扩大。截至6月底,美国年化联邦财政赤字与年化名义GDP之比达14.2%,较2008年金融危机应对时的峰值高出4.0个百分点。 为弥补联邦财政赤字,美国国债发行大幅飙升。到6月末,美国国债(下称“美债”)余额达26.48万亿美元,短短4个月时间新增美债余额3.07万亿美元,而2008年金融危机应对时用了一年半时间。但是,过去4个月,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不增反降1873亿美元。到6月底,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占比为26.1%,较2月底回落了4.3个百分点,占比为2008年4月以来最低。 也就是说,在美债供给剧增的情况下,外国投资者对美债的需求,无论从绝对值还是相对额来看,均有所下降。尤其是3~6月份,外国投资者美债持有占比连续4个月环比回落(绝对值仅是3、4月份持续环比下降),占比甚至已低于美联储上次第一轮量化宽松启动之前的水平。 外国投资者减持美债是多重因素所致 3~6月份,外国投资者中减持美债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316亿美元)、巴西(218亿美元)、加拿大(208亿美元)、中国(179亿美元)、新加坡(149亿美元)、挪威(138亿美元)、日本(73亿美元)、俄罗斯(67亿美元)、德国(65亿美元)和瑞典(63亿美元)。十国合计净减持美债1476亿美元,约占同期外国投资者美债减持额的79%。 俄罗斯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被西方制裁后,曾经清仓式减持美债,从上千亿美元的峰值降至目前持有不足百亿美元(含俄罗斯央行和商业机构)。但鉴于上述国家和地区中,有不少与美国是盟友关系,如减持外债最多的英国和加拿大与美国同属“五眼”联盟,恐不宜简单用地缘政治因素来解释外国投资者美债持有的下降。 无疑,美债吸引力下降是重要诱因。3月初以来,美联储转入“抗疫”模式,连续两次降息至零,月底宣布无限量宽并不断扩大企业信贷支持和资产购买范围,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到3月底,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均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低,较上年底分别回落了85%和64%;到6月底,前述两个期限的美债收益率较3月底又进一步分别下行了30%和6%。 再者,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世界经济大衰退,对外向型程度较高的经济体(如日本、德国、新加坡)和大宗商品(包括能源)输出国(如巴西、加拿大、挪威、俄罗斯)影响较大,进而有可能触发外国投资者减持美债的行为。 如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封锁、油价崩盘的冲击,今年挪威政府加大了财政刺激力度。为应付挪威政府的提款需求,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不得不抛售资产。 挪威并非个案。美国财政部不披露具体国别的“其他”外国投资者,3~6月份净减持美债408亿美元,沙特、科威特等石油输出国就被归入了“其他”。它们的石油收入大减,也不得不靠出卖海外资产渡过难关。 外国投资者减持美债不宜解读为美元地位下降 市场习惯于每个月屏声静气地等候美国财政部发布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然后从中分析主要外汇储备持有国美元资产持有的变动情况,进而对美元国际地位做出判断。 然而,把外国投资者美债持有直接等同于外国央行美债持有,是“以讹传讹”。一则,外国投资者持有,既包括外国政府(含央行)持有,也包括商业机构持有;二则,官方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既包括债券资产,也包括股票资产,甚至个别更为激进的储备持有国还配置了另类资产。2000年二季度末至今年一季度末,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与全球美元外汇储备余额之比,最低时只有90%,最高时达到150%。 同时,由外国投资者减少美债持有,就得出“去美元化”的结论也失之偏颇。 一是外国投资者有可能减少了美债投资,却增加了美国其他金融资产配置。如据TIC统计,今年二季度,外国投资者净卖出中长期美债1954亿美元,但美国政府机构债、美国企业债、美国企业股票、美国的外国债券和美国的外国企业股票均为净买入,此五项合计净流入962亿美元。作为安全资产的美债无风险收益下行,推升了市场风险偏好,推高了风险资产价格。美国股市和企业债市场自3月底触底以来大幅反弹,又进一步分流了美债资金供给。 二是还有可能是官方净卖出美元资产,但私人部门净买入,总体依然为国际资本净流入。如据TIC统计,今年二季度,美国私人国际资本净流入726亿美元,官方资本净流出394亿美元,当期国际资本累计净流入332亿美元,为连续第五个季度净流入。 国际经济“双循环”解体有可能成为美债扩张的拦路虎 此“双循环”有别于当下国内热议的“双循环”。国内热议的“双循环”是国内与国际两个经济循环,即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叠加。而本文所谓“双循环”单指“外循环”,是指“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指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崩溃后,国际经济逐渐形成的“美国买我商品、我买美国国债”的“双循环”格局,又被称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System2.0)。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开启了经济再平衡进程,储蓄不足的美国开始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到2017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与名义GDP之比为2.3%,较2004~2007年平均赤字率回落了3.2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本届美国政府以“公平贸易”、“逆差吃亏”等为理由,过犹不及地在全球挑起贸易争端。同时,还出于地缘政治博弈考量,以“国家安全”、“疫情追责”等为借口,限制外来投资并购,发出美债资产冻结威胁,这有可能阻断前述国际经济“双循环”。 在国际“双循环”渠道不畅的情形下,如果本轮美国财政货币大放水,酿成通胀压力,美联储货币扩张受到掣肘,则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剧增、国债发行膨胀,就可能对民间消费和投资产生较为明显的挤出效应。 截至今年7月底,美国国债持有中,公众持有占比达77.8%,较2月底提高了3.4个百分点,占比已创历史新高;美联储持有占比达16.2%,较2月底提高了5.6个百分点,较上次危机应对时的高点上升了2.4个百分点。 (本文原发于第一财经)
8月20日,雅诗兰黛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20财年及第四财季报告。据公告数据,第四财季公司净销售额为24.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5.9亿美元,同比下跌32%;净亏损为4.6亿美元,每股摊薄亏损为1.28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6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0.43美元。 第四财季出现净亏损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设施的产能降低和实体零售活动减少而导致库存增加,对公司的成本控制产生了不利影响。 据财报,在疫情影响下,亚太地区许的多零售店从2月到4月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欧洲地区的零售店从3月上旬开始关闭,6月底约有15%的商店仍处于关闭状态;在美洲,许多零售店从3月份开始关闭,6月底仍有20%门店尚未营业。 在疫情影响下,雅诗兰黛第四财季除了亚太部分地区,在全球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欧洲、非洲与美洲市场净销售额都出现了大幅下降,中国与韩国市场净销售额出现了增长,原因是零售店3月中旬开始重新营业,大多数商店都在6月底开放,增加部分主要是购物节期间的成功计划以及有针对性地扩大了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 财报中显示,雅诗兰黛表示将实施业务加速计划,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减少员工成本,包括冻结和减少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临时薪金,以及临时取消董事会的现金储备。 从2021财年第一季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关闭10%-15%零售店,预计将减少1500至2000个职位,主要针对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地区,关闭某些生产力较低的百货商店柜台。 雅诗兰黛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abrizioFreda称,在疫情长期存在的背景下,公司2021财年将把战略重点放在正确平衡投资与成本控制,通过业务加速计划,更好地调整实体业务以提高生产率和投资增长。
8月19日,卓尔智联旗下兰亭集势公布未经审计的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上半年总营收达1.65亿美元,同比上涨51.7%;净利润920万美元。2020年第二季度营收达1.14亿美元,同比上涨95.9%。这是兰亭集势在五年持续亏损后首次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稳定盈利,实现逆势稳健发展。 基于当前市场及公司运营表现,兰亭集势预计三季度的净收入将在0.95亿美元至1.10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将达59%至83%之间。 兰亭集势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通过技术驱动与大数据支持,致力将国货好物卖全球的在线B2C跨境电子商务企业。2016年,卓尔智联集团入主兰亭集势,并于2018年推动了兰亭集势和东南亚跨境电商品牌ezbuy合并,整合优化供应链,保持并提升两个品牌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兰亭集势优化物流体系,不断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市场影响力不断突破,步入发展快车道。 上半年,兰亭集势突破外贸行业面临的艰难与挑战,聚焦产品优化、类目优选组合,依托自建物流团队坚实的履约能力,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严格管理库存、多手段精准营销等方面顺势而为,坚持为海外消费者带去更多刚需优质的“中国货”,实现业绩逆势上扬。疫情暴发期间,欧美市场的热销类目发生巨大变化,兰亭集势依靠自建供应商体系优势带来充足的货源支持,满足了防疫物资、家居、健康、运动等品类快速增长需求。随着疫情趋稳,服装行业需求回暖,兰亭集势保持了渠道商品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婚纱礼服等传统优势品类得到强化。同时在Facebook、Twitter、Ins等社交媒体上的近千万粉丝也为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流量支持。 兰亭集势CEO何建认为,鉴于全球疫情下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稳定性,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被重塑,加快了人们购物习惯从线下到线上的迁徙,这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供应链端都存在新的机遇,为在线零售电商带来了宏观的发展机会。人们对物美价优必需品的追求没有改变,兰亭集势将帮助更多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商品走向全球,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
8月20日,牵动业界的第三批全国集中采购正式开标。本轮集中采购有共约200家企业参与投标,包括超过50家上市公司,采购品种也进一步扩大,数量接近前两次集采中选品种的总和。其中,上市公司新天药业(股票代码:002873)参股公司上海汇伦康迈瑞®替格瑞洛片以第一顺位成功中选本轮国采。 替格瑞洛片主要适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降低ACS患者或有心肌梗塞(MI)病史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在ACS后至少12个月的治疗中,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片作用更优。 市场方面,替格瑞洛片原研药Brilinta片(90mg)由阿斯利康研发,IMS数据库显示,替格瑞洛片2019年全球销售额为19.15亿美元,其中中国销售额为1.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3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该药全球销售额为5.23亿美元,其中中国销售额为5455.20万美元。
最近一段时间,全世界共享经济巨头uber可谓是压力巨大,面对着席卷着全球的黑天鹅,uber虽然没有像另外一家共享经济巨头Airbnb一样几乎全军覆没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在这压力的背后uber的副业外卖却送的风生水起,uber不学滴滴学美团真的能实现逆市超越吗? 一、做外卖做的异常红火的网约车巨头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近日,美国打车服务公司Uber(优步)发布了2020财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营收22.41亿美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降29%,归属于Uber的净亏损为17.75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52.36亿美元,同比收窄66%。 其中,出行业务在本季度受到重创,收入同比下降67%至7.9亿美元;外卖业务收入则同比增长103%至12.11亿美元;货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至2.11亿美元。路透社援引Uber声明称,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由于严格的成本削减措施和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公司仍然认为能够在2021年底前实现盈利。 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在周四的电话会议上对分析师称,出行业务的恢复能力取决于各个国家对疫情的控制能力,截至目前出行业务的恢复主要由亚洲市场(印度除外)主导。按地区划分,Uber第二季度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营收为12.50亿美元,同比下滑36%;来自拉丁美洲地区的营收为2.32亿美元,同比下滑44%;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收为4.01亿美元,同比下滑21%;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外卖业务Uber Eats收入同比翻番达到12亿美元,从订单量来看,打车订单同比减少了73%,外卖订单增加了113%。这也是Uber外卖收入首次超过其主营的打车业务。财报公布当天,Uber收盘股价大涨4.55%,但财报公布后,Uber盘后股价大跌近3%。 7月6日,Uber宣布以26.5亿美元收购外卖平台Postmates。Uber有望借助这项收购扩大在美国全国的外卖服务,从而增加盈利的机会。科斯罗萨西表示,Uber将采取收购及扩张的策略,进一步渗透到外卖市场。此外,Uber还与一些餐饮连锁店合作推动外卖业务,比如Chipotle和Shake Shack,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用户。 很多人看到这里相信都会是一脸蒙圈,著名的网约车创始公司uber越来越不像一家网约车公司了,倒是像足了中国另一家巨头美团,那么不做滴滴做美团的uber能够实现自己的逆市超越吗? 二、uber做美团真的能做赢吗? 说实在uber去做美团既是自己有意为之,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无奈之举,不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一定是坏事,根据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二季度,Postmates在美国送餐市场的份额为8%,Uber Eats的市场份额超过20%。两家公司的体量相加,将能够与另一家美国外卖巨头Grubhub不相上下。Grubhub目前的市场份额约30%。但这些公司均落后于外卖巨头DoorDash,DoorDash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 估计中国两大巨头美团和饿了么看到这个数据都会有些想笑,毕竟这样的竞争似乎还是在当年外卖的三国争霸时代,中国已经完全进入双雄并立的状态之中了,不论美国是不是还在之前的竞争时代之中,uber越来越像美团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uber做美团似乎真的没毛病,我们不妨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网约车商业模式不赚钱几乎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我们姑且不说最新的第二季度财报uber又亏了18亿美元,就说美国在受到黑天鹅影响之前的十年uber似乎也都没怎么赚到钱,2019财年,Uber总营收为14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但全年净亏损达到了85.06亿美元,相比2018财年净亏损18.47亿美元出现了大幅增长,而在uber的招股书中更是显示,uber2017年的净亏损为40.3亿美元,营收为79亿美元。可以说,从2009年uber成立开始,其亏损似乎就没有停过,无独有偶,世界第一家上市的网约车巨头Lyft也是亏损不断,其在2018年产生的净亏损为9.11亿美元,2017年亏损6.87美元,2016年则亏损6.83美元。 其实,纵观整个网约车市场,虽然我们承认网约车绿色出行的逻辑是所有人的刚需,网约车的出现成功地推动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在很多地方缓解了传统扬招出租车“打车难、打车贵”的难题,但是网约车的模式依然没能走出盈利难的困局,毕竟除非是真正的顺风车搭你一程似乎成本很低就是额外的收入,网约车的模式中这种跨流量趋势的调度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种压力随着网约车巨头们的网络不断扩大似乎并没有有效地降低,在整个市场上除了个别以高价小规模赚钱的企业之外,凡是主打平民化的网约车不赚钱似乎就是一个怪圈,在自动驾驶网约车彻底替代真人之前亏损的压力似乎总会是网约车巨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虽然不赚钱但是流量实在是太多了。Uber在招股书中拿出了漂亮的数据:日订单1400万,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100亿次订单,并已向司机支付了780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台拥有9100万用户,拥有390万名司机。在国内各大网约车巨头也拥有海量的数据,在这个数字经济的时代,数据是最核心的资产,特别是uber所拥有的数据实在是太完美的真实数据了,这让uber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是什么人用了自己的产品,更是从什么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这其中的数据价值巨大,而数据的另外一面则是巨大的流量,在这个流量经济的时代,流量就意味着金钱,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家里蹲的时候,外卖小哥成为了大家最容易得到的职业,更成为了吸纳暂时无法工作的人口最好的职业,从健身教练到夜店DJ都成为了外卖小哥,同样uber的逻辑也是如此,而且在美国人力成本如此高企的状态下,uber 的外卖事业完全可以更赚钱。我们就以中国的美团为例,根据美团2020年的财报显示,2019年,外卖业务收入548亿(其中496亿为佣金),占营收的56.2%,2019年美团首次实现年度盈利,2019年净利润为22.36亿元人民币。其实这都在刺激这uber,对于uber这样的企业来说,既然网约车不赚钱,而外卖又早已布局,外卖赚钱无疑成为了最好的方式。 如今的黑天鹅对于uber来说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遇,虽然有巨大的亏损危险,但是却可以帮助企业由一个单纯的网约车平台向生活服务平台转移,如今的uber不仅有网约车,有外卖还有送快递等等,这样的业务模式帮助uber更好地赚钱无疑才是最正确的事情,所以uber做美团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流量变现机会,只是能否做的长远就看uber自己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