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两年各家保险公司代理人数量变化和策略趋势有所分化,但“增员难”无疑是寿险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也直接拖累了多家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的增长。在这个情况下,寿险队伍经营策略已经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质量并重、专业赋能的高质量增员阶段。 不过,改革从来不是易事,如何成功实现从”人海战术”到“高质量增员”的转变,是传统寿险公司管理者们这两年考虑最多的问题。或许一直在行业内享有队伍高素质及培训系统出色口碑的太平人寿新一年的增员计划,可以为行业提供一份优质增员的范本。 据悉,太平人寿近日已启动了今年的增员计划,年末人力目标直指50万人,与2020末人力相比,其全年增员比例超过30%。这大幅增员计划的背后,想要实现队伍的优质底色,则是以太平人寿一贯坚持的“三高”文化作为引领,以“长期主义”作为策略,并配合制度保障的底层支撑来实现。 抢人大战加剧,传统寿险企业以“长期主义”破局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保险公司共有个人保险代理人900万人左右。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个人保险代理人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8万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48.1%。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中国区保险咨询业务负责人毕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代理人渠道无疑是中国寿险市场最重要且增长最快的分销渠道,但代理人的平均绩效较低。提升代理人绩效水平和专业水准将为保险公司带来显著的利润提升空间。” 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大众保险意识的崛起以及“保险姓保”的回归,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中保障类产品业务占比明显提升,这些产品也会为险企带来更大的新业务价值,但另一面,这些产品相对理财型产品而言更为复杂,也更需要高质量的个险队伍来实现。 太平人寿今年的考核指标以价值为核心,注重人力成长,兼顾规模达成。这样的考核指标结构也意味着,太平人寿不仅要实现超三成的人力增长,还得确保是高质量、有价值的增长。 价值必然由优质人才创造,但争抢优质人才,已不仅是行业内部的竞争,更是行业与行业间的竞争,客观上来说,包括互联网保险中介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对传统寿险公司的增员冲击巨大。 开源证券分析称,由于近年来新兴的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职业收入水平的提升,降低了保险行业的吸引力,能力较强的人才有了其他可选择的行业及职业发展路径。根据其统计,2019年至2020年,大多数上市险企的寿险代理人规模出现了负增长,个人渠道人均新业务保费也几乎是全线下跌的态势。不过,据了解,太平人寿是行业中鲜有的2020年人力规模及新人人均产能均呈现正增长的上市险企之一。 从太平人寿的实践经验来看,“长期主义”是传统寿险企业实现高质量增员的关键。 长期主义其实关注的是人的选择和培养,要求企业有完整且系统的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能够为新人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提供养分和平台,让新人成长为高价值的行业人才,实现个人进步与企业、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长期主义对引进和培养新人的企业在文化、制度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正是传统寿险企业通过长期在人力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深耕所积累下的优势。 也正是因为以太平人寿为代表的一批行业头部传统寿险企业,都将人力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提高队伍质量上,业内人士预测,从行业的角度看,在一定区间段内代理人的规模会呈现缓步下滑的状态,而队伍的质量随着各家公司关注高素质人员引进,会呈现上升趋势。中金公司也预测,2021年全年寿险行业NBV同比增长将超过10%,结束过去3年连续负增长的局面,其中代理人产能提升将成为主要驱动力。 以保障新人利益和收入为路径促进增员目标达成 “必保50万总人力目标的达成。”在今年的增员计划中,有这样一句话,太平人寿的增员决心可见一斑。 不过超过30%的优质增员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达成的“小目标”,况且在目前各个寿险公司都在铆足了劲打造高质量队伍的情况下,太平人寿如何在激烈的“增员战”中实现这一计划? 为了达成全年50万人的人力目标,太平人寿个险于1月下旬已部署一季度人力发展“犇”计划。从整个计划的内容来看,基本是以“长期主义”为队伍成长策略,并借助制度保障作为底层支撑来实现,最后的目标是需要在保证人力规模的基础上,扩充太平人寿“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的“三高”队伍规模,推动有效人力增长大于总人力增长。 保证新人收入是太平人寿此次增员的一大主线。“其实新人留存就是保证收入,这样新人不会那么容易离开,会比较从容地去建立对行业的信念。”太平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2019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约有74.7%的保险代理人月收入在10000元及以下。业内人士认为,保险产品在民众保险意识尚未兴起时属于低频低感知的金融产品,销售难度较大,收入不稳定,展业往往从身边的亲朋友开始,这也是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低的一大主要原因。 获悉,太平人寿的增员计划中,包括了推出新人专属产品,增加各种新人津贴,优化现有荣誉体系等等方式,目前以政策方式来确定的津贴等内容也计划写入相关管理制度。 长期竞争力的形成依靠的是企业培训 “由于代理人队伍发展初期成本低、人均产能低的特性与展业从身边开始的业务模式,保险公司早期可以也必须通过提升人力规模的方式快速扩大保费收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性需求逐渐提高,精通人身险的代理人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保险合同的解读与投保、核保、理赔等多个服务环节,更需要掌握金融、法律、税务、教育、医疗等多方面技能,而我国目前代理人队伍的平均水平尚不能达到为客户提供如此多元的解决方案,专业化转型已在拐角。”开元证券表示。 专业化是保险代理人实现长期竞争力的关键,而将代理人队伍打造得专业化则考验的是企业的培训能力。 事实上,太平人寿的培训体系在行业内多年来均呈现引领之姿,公司从复业伊始就着重强化培训体系的建设,并在业内形成了颇具口碑的培训品牌,比如批量复制优秀行业人才的TOP系列培训等,这也成为太平人寿吸引和留存一些背景、自我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都较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素。 也正是看到培训对于行业人才培养和队伍质量优化的重要作用,各大寿险企业都在培训方面加强了投入和开发。即便是在培训方面走在前列的太平人寿,也在持续升级自身的培训体系。 从目前的计划来看,太平人寿将系统化地增强新人培训,将训练时长占比从30%提升至60%,建立一年以内完整的新人培训体系;同时还将配合各种线上的管理工具,辅助新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促使新人更有效地学习和吸收公司系统化的培训内容。再加上清晰的成长路径,以及覆盖各层级的晋升培训,都能够帮助新人成长为具有长期竞争力的行业人才。 “三高”文化引领,通过批量复制优秀实现高质量人力增长 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超三成增长,太平人寿并不是凭空提出这一目标,而是有去年的成功运作作为支撑和依据。 2020年,太平人寿是业内为数不多的人力正增长公司,并且在队伍扩大的基础上实现了新人人均产能的增长。在去年上岗的新人里,排名前三的原职业为其他行业的销售人员、个体企业主、行政人员,三者占比超过6成,而且年龄阶段集中在30-49岁,学历也是在大专及以上。这说明太平人寿精准地吸引到了一批符合公司“高素质、高品质、高绩效”的“三高”文化和标准的优秀新人,同时又是年轻高学历的代表人群。 太平人寿今年的增员计划,则是“三高”战略的延续,固本培元、以质促量,通过政策引导、强化培训等方面推动、提升新人质量及产能,以批量复制优秀的方式,培养出具有“三高”特点的人才。 “三高”的核心精神,不仅是太平人寿文化引领的标志,也是公司复业20年持续不断为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根源。
近日,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新规中将“偿付能力达标”这一概念由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扩展为了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不得低于B类,只有三者全部满足才能称为“偿付能力达标”。 按此标准,当前已公布最新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中,有6家偿付能力未达标,分别是:长安责任保险、百年人寿、君康人寿、前海人寿、中法人寿及渤海人寿。 其中,渤海人寿、百年人寿、前海人寿、君康人寿和长安责任五家公司均为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为C级,其余两项符合标准。 而值得关注的是,根据最新披露的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法人寿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24408.67%,风险综合评级为最低的D级。 公开资料显示,中法人寿,正式开业于2006年3月,是中国第一家银行系保险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中国邮政与法国人寿作为中外资股东分别持股50%。 成立伊始,中法人寿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增速较快。历史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年保费收入为1905万元;2008年增长至1.29亿元;2009年其保费收入再次实现翻倍,增至2.7亿元。 好景不长,由于两大股东对战略与经营方面分歧较大,2009年8月,中国邮政另起炉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邮人寿。 失去了一直倚仗的银邮渠道业务,中法人寿业务开始缩水,保费收入从2009年的2.7亿元逐年下滑至2014年的234.8万元,而2015年度,这一数字滑落至2.5万元。 2015年4月,中法人寿股权结构终于迎来第一次重大变动。中国邮政宣布退出,并将其持有的50%股份,各转让25%至鸿商集团和人济九鼎。 同时,法国人寿也转让给鸿商集团25%的股份。自此,鸿商集团以持有50%股份成为中法人寿第一大股东,北京人济九鼎与法国人寿为并列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为25%。 但此次股权变动后,中法人寿曙光未现,其2015年度年报显示,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06.69万元,由2014年的营收千万转负;净亏损也持续扩大,由2014年度的亏损2493万元扩大至年亏损4500万元。 中法人寿2015年年报表示,当前主要以资源投入为主,效益未能充分显现,导致公司实际资本减少,偿付能力充足率随之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末中法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96%,较前一年下降了222个百分点。 2016年,中法人寿危机初显。年报数据显示,其实际资本转负,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为-140%,而这一数据在2017年度突破-4000%。 为缓解经营压力,中法人寿开始筹备增资事宜,并于近几年多次提交增资重组计划,然而均未能获批。 此外,中法人寿自2017年起多次协调股东借款,同时采取管理层降薪,削减非必要支出等多项应急措施暂缓风险暴露,日常运营均靠股东借款维持。 据统计,2017年以来,中法人寿已27次向鸿商集团借款,合计2.9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2020年12月18日,中法人寿28亿元增资方案获批,实现成立15年来首次增资。此次增资完成后,中法人寿注册资本从2亿元增至30亿元。 公告表示,宁德时代、青山控股、贵州贵星汽车销售3家新股东将入股中法人寿。 其中,原股东鸿商集团出资7.9亿元,宁德时代出资9亿元,青山控股出资9亿元、贵州贵星出资2.1亿元,增资完成后,鸿商集团持股33%、宁德时代持股30%、青山控股持股30%、贵州贵星持股7%,原股东法国人寿和人济九鼎不再持股。 这也意味着,中法人寿正式由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变为民营保险公司。 从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来看,中法人寿偿付能力仍持续走低,如今已跌至-24408.67%。 新股东的加入给泥潭中的中法人寿带来了一丝生机,但距离“达标”尚有很长距离。
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2021年第二份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监管对象为横琴人寿。 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因投资管理能力不符合监管规定、违规开展其他金融资产投资、违规购买债券和不动产等三项问题,横琴人寿被处以自接到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之日起6个月内不得新增股权和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等监管措施。 公开资料显示,横琴人寿2016年底成立于广州由珠海铧创、亨通集团、中植集团、明珠深投、苏州环亚分别持股20%共同发起设立,其主营业务覆盖重疾险、医疗险、寿险等多个领域,当前注册资本金为20亿元。 涉三项险资运用违规,被罚半年内不得新增股权及其他金融资产投资 1月27日,银保监会开出了2021年第2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继安心财险,横琴人寿也遭监管点名。 银保监会表示,在现场调查和非现场监测中发现,横琴人寿存在三项合规风险问题,包括投资管理能力不符合监管规定、违规开展其他金融资产投资以及违规购买债券和不动产。 投资管理能力不符合监管规定方面,监管信息显示,2018年和2019年,横琴人寿分别取得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股权投资管理能力备案。随后,横琴人寿将相关专业人员调整至资产管理事业部其他岗位,导致其不符合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原股权投资管理能力对专业人员的要求。 其次,针对违规开展其他金融资产投资问题,据银保监会披露,截至2020年6月末,横琴人寿投资的信托计划,部分合同载明受托人不对或无法对信托计划资金的实际用途进行监控,违反了保险资金投资信托计划的相关规定。 同时,2019年4月末和6月末,横琴人寿其他金融资产占上季末总资产的比例为25.23%和25.14%,违反了银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其他金融资产监管比例的规定。 2019年6月,横琴人寿签订再保险合同,当年8月仅支付少量结算金额,2020年3月与交易对手签订补充协议,决定延期支付剩余的再保费金额。银保监会表示,横琴人寿开展此类短期再保险业务,后续支付剩余再保费的意愿不足,不具有合理商业实质。 第三,横琴人寿还违规购买债券和不动产。公告披露,2020年5月,横琴人寿投资的债券违反了保险资金投资的非金融企业债券的相关要求。2019年8月,横琴人寿购置的自用不动产,在支付投资款项后未及时完成该不动产物权的权属变更登记,且在项目违约后未向银保监会报告,违反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相关规定。 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对横琴人寿采取了三项监管措施,包括6个月内不得新增股权和其他金融资产投资;及时整改投资管理能力以及非金融企业债券、不动产和信托计划等存量投资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调查发现的相关投资风险;严格规范开展再保险业务的行政监管措施等。 三年时间,保费规模翻七倍、偿付能力缩五倍 横琴人寿成立于2016年12月28日,成立以来,保费规模扩张迅速。 2017年横琴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63亿元;2018年同比增长185.42%至24.62亿元;2019年继续高速成长,实现59.55亿元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1.85%。 短短三年,保费规模增长近7倍。按此增速估算,2020年度,横琴人寿保费业务收入则有望突破80亿元。 具体来看,横琴人寿2019年度59.55亿的保费收入中,分红险47.24亿,占比79.32%。按渠道来看,2019年横琴人寿个险渠道保费仅1.55亿,占总保费的2.6%,银保渠道占比超过91%。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7年起担任横琴人寿董事长的兰亚东,曾任中国人寿个险销售部总经理。 在业务高速扩张的同时,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迅速消耗也是横琴人寿无法避免的问题。 2016年底横琴人寿刚开业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高达28793116.84%。2017年进入经营正轨后,这一数据为936.76%。此后,横琴人寿偿付能力一再大幅下降,2018年底降至332.57%,仅为上年末的1/3;2019年则再折半,降至170.43%。 即2017-2019年间,横琴人寿偿付能力下降5倍有余。 对此,横琴人寿曾解释称,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化主要是受负债端业务和资产端业务发展的影响。 而据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横琴人寿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数值均为162.32%,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银保监会2020年11月时曾发布保险业偿付能力状况表,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二季度末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6.4%;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6.6%。 面对持续下滑的偿付能力,横琴人寿也正着手“自救”。 2019年3月,横琴人寿曾发布公告表示,拟增资10亿元,由全部五家股东——铧创投资、亨通集团、深圳投资、苏州环亚、中植集团——共同出资,每家股东出资两亿元,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金将由20亿元增至30亿元。 但截至目前,银保监会尚未就此增资方案作出批复。 直至2020年12月,横琴人寿提高偿付能力的计划终于“落子”。2020年12月3日,横琴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横琴人寿2020年资本补充债券”,发行额度为人民币11亿元。 横琴人寿在公告中表示,此次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用于提高公司偿付能力,支持公司业务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
● “2020年中国人寿集团合并营业收入近1万亿元,合并保费收入超7500亿元,合并总资产突破5万亿元,合并管理第三方资产1.8万亿元,持续保持历史高位。”1月27日,在2021年中国人寿工作会议上,中国人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滨表示,2021年中国人寿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强党建,稳经营,促发展,抓改革,推创新,守底线,凝心聚力共创重振国寿新局面。 管理资产规模突破4万亿元 2020年中国人寿转型发展见成效。价值创造持续强化,寿险公司保费突破6100亿元,市场领先优势稳中有增。财险公司保费收入超860亿元,非车险占比提升到29%。海外公司一年新业务价值率超20%。资产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突破4万亿元,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养老险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1.3万亿元。广发银行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元,存贷款增速均居股份制同业前列。 同时,中国人寿服务大局显担当。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2020年捐赠保险保障总额超1.2万亿元,认购抗疫主题债105亿元,为抗疫企业授信超1000亿元。投资超长期政府债券2822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85亿元。深度融入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区域累计投资规模超1.16万亿元。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突破2.8万亿元。积极支持污染防治,绿色信贷余额300亿元,推出央企首笔绿色供应链融资,新增绿色投资306亿元。 投资板块坚持“双提升” 王滨指出,2021年中国人寿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局迈好第一步。王滨强调,将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保险板块要坚持回归本源、回归保障,大力发展高价值业务,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投资板块要坚持“双提升”不动摇,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银行板块要强化资本管理,提升净息差水平,积极拓展中收业务,持续优化客户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 同时,寿险公司和资产公司作为重振国寿的“双轮”“双肩”,要打造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广发银行作为重振国寿的中坚力量,要在“站起来、走起来”的良好基础上“跑起来”。财险公司作为重振国寿的大梁立柱,要在新兴非车险业务上下大功夫。养老险公司作为重振国寿的重要支柱,要持续巩固行业主力军、领头羊地位。此外,要牢固确立三支柱养老保险业务先发优势,要在健康保险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2021年开年不满一月,搜狐财经搜索北京、上海、重庆等各地产权交易平台发现,已有中德安联人寿、安诚财险、爱心人寿等多家中小险企股权被挂牌出售。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挂牌的险企股权拍卖包括,中信信托拟23.44亿元转让所持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人保金融服务2772.8万元转让中元保险经纪77.5%股份、云南冶金集团旗下珺安保险经纪控股股东中铜投资拟以1037万出清其持有的51%股份。 安诚财险和安心人寿则同时面对两位股东的股权转让。泰豪集团、重庆建工投资共计转让安诚财险2亿股股份,占总股份的4.91%,底价合计3.5亿元;安心人寿2.5亿股股份被两大国有股东,北京保险产业园和吉林省能源投资转让。 国内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或将诞生 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中信信托拟以不低于23.43亿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中德安联人寿49%股权尽数出清。 公开资料显示,中德安联人寿成立于1998年底,由德国安联保险和中信信托合资组建。2019年11月,银保监会批准安联(中国)控股开业,成为中国首家获准开业的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同时,本属于安联保险的中德安联人寿51%股权划归至安联(中国)旗下。目前,安联(中国)持有中德安联人寿51%的股份,中信信托持股49%。 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告内容显示,中信信托对于此次股权受让方的资格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包括意向受让方应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及支付能力,注册资本不低于20亿元;意向受让方或其控股股东须具有10年以上直接经营保险业务的经验;转让价款需一次性支付,并需缴纳1.17亿元的保证金等。 根据股权转让相关规则,原股东享有出让股权的优先认购权。而除中信信托,中德安联人寿仅余安联(中国)一家股东。即安联方若有认购意向,则有望实现对中德安联人寿的全资控股。 据其他媒体报道,安联(中国)控股表示,正在积极评估本次中德安联股权交易的机会,从而获得中德安联的更多股权。 值得关注的是,若安联(中国)最终成功接手这49%的股份,中德安联人寿便将成为继友邦人寿之后的、中国第二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中德安联人寿自2014年起实现盈利,2019年度主营业务收入64.22亿元,净利润6.9亿元。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中德安联主营业务收入62.56亿元,净利润4.87亿元。 两大股东同时转让股权 上海产权交易所、重庆产权交易所公示信息显示,泰豪集团所持1.5亿安诚财险股份(占总股本的3.68%)和重庆建工投资所持的5000股股份(占总股本1.23%)分别拟以2.7亿元和8060万元的底价转让,两项目的信息披露结束日期均为本月底。 年报数据显示,安诚财险近来经营状况不佳,2019年度营业收入达45.56亿元,但净亏损4.35亿元。至2020年11月末,安诚财险有所扭亏,年内净亏损为547万元。 上述股权转让人泰豪集团,为当前安诚财险的第八大股东。据公示信息,泰豪集团曾通过货币购买方式持有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50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3.68%。而后泰豪集团以此股权为中泰华安建设集团作质押担保,向九江银行阳明支行申请综合授信1.2亿元,担保期限3年。 此次泰豪集团股权出清或也与此有关。 值得关注的是,公开资料显示,安诚财险目前拥有股东19家,其中包括大股东在内的8家股东均存在股权被质押和冻结的情况。 截至2020年3季度末,安诚财险总股份为40.76亿股,被股东质押的股份达14.24亿股,占公司总股份的比重为34.93%,其中被冻结股份为2.45亿股,占比6.01%。 爱心人寿同样同时被两家股东转让股权,北京保险产业园和吉林省能源投资,均为国资股东。 北京产权交易所、长春产权交易所披露,北京保险产业园拟将所持爱心人寿1亿股股份(持股比例5.88%)以2.5亿元低价全部挂牌转;吉林能源投资将拟转让持有的爱心人寿1.5亿股股份(占注册资本的8.8235%),该项目正处在预披露阶段,尚未公开底价。 其中,北京保险产业园是爱心人寿发起股东之一,2017年爱心人寿设立时,北京保险产业园曾认缴金额为1亿元。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原因,北京保险产业园不久前对媒体公开称,“一是目前爱心人寿的网点铺设与布局已经逐步完善,从长久来看,前景可观,现在退出能够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爱心人寿拟启动增资扩股,北京保险产业园闲置资金有限,若不参与增资股权将被稀释。” 国有股股东纷纷转让股权背后,是爱心人寿连年亏损的业绩。 据爱心人寿年报数据,2017-2019年度,爱心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4433万元、3.03亿元、7.7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2亿元、-1.87亿元、-3.14亿元,亏损趋势连年扩大。截至2020年11月末,爱心人寿年内已亏损1.05亿元,即成立三年半,已实现亏损近8亿元。 此外,截至2020年三季度,爱心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已由2017年末的4363.86%降至167.75%,远低于人身险公司平均水平。
日前,为满足血糖异常人群保障诉求,打造更有温度的保险产品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平安人寿重磅推出糖尿病专属医疗险“平安优糖星医疗保险”(以下简称“优糖星”),并在上海率先试点。作为平安人寿首款糖尿病专属医疗险,优糖星立足4大专属保障,聚焦日常控糖和就医诊疗2大场景,通过“产品+服务”双驱并进,为客户提供10项专业血糖管理服务。 据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一份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预计增长到5亿1100万人,其中中国糖尿病人口占预计将达到1亿3000万。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提升,如何满足血糖异常人群的保险保障需求?对此,平安人寿充分洞察客户需求,依托“产品+”策略,融合服务内容进行产品设计,在全面责任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并发症保障,同时联合平安智慧城市,为客户提供主动、专业的血糖管理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形式,为血糖异常人群撑起健康的保护伞。 4大专属保障,为“糖友”量身定制 优糖星设计了尊享版、优护版、惠民版三个版本,可满足不同客群的差异化需求。 该产品定位糖尿病专属医疗保障,为糖尿病前期、Ⅱ型糖尿病(空腹血糖≤7mmol/L)人群量身定制,解决血糖异常人群投保难的痛点。优糖星保障全面,责任涵盖120种一般医疗和重疾医疗保障,最高可赔付400万保险金,实现门诊用药、住院诊疗及并发症津贴发放等多重保险保障,为客户减轻后顾之忧。为应对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优糖星最高可覆盖7种高发并发症保障。如不幸罹患合同约定的相关并发症,尊享版优糖星客户可获得10万元并发症保险金;如因并发症住院,尊享版及优护版优糖星客户还可享受每日200元的住院津贴。此外,优糖星还打造多层次积分体系,引导客户养成健康控糖习惯,实现自我管理。 10大慢病服务,打造智能控糖方案 秉持“产品+服务”策略,基于平安领先的医疗、科技实力,平安人寿联合平安智慧城市,推出以“医生团队、健康管理师、营养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共管”为基础、包含10项线上线下专业服务的智能化糖尿病管控方案,为客户提供简单便捷、友善安心的慢病管理服务。 具体而言,线上为客户提供“方案制定、慢病教育、异常干预、随访总结、三师咨询”等系列专业化督促服务,让客户轻松实现日常血糖管理;线下借助“智能设备提供、就医优惠、体检赠送、就医绿通、住院垫付”等便捷措施,为客户打通就医诊疗全流程服务。 平安智慧城市还将组织糖友搭建“控糖训练营”,通过科普分享、控糖打卡、AI智能问答等形式,打造控糖生态社区,让糖友学习科学的控糖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控糖习惯,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 产品升级转型,让保险更有温度 针对行业和客户需求的复杂变化,平安人寿正从“产品、渠道、数据化经营”三个方面推动全面改革转型。在产品改革方面,平安人寿充分依托“产品+”策略,打造平安的产品“+医疗健康、养生养老、教育服务”等场景,更好地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场景的生活需求。作为“产品+服务”模式的重要尝试,此次平安人寿联合权威专家团队,定制专业控糖方案,整合体系化慢病管理服务,在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管控的同时,也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 平安人寿表示,公司将依托平安强大的医疗、科技实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健康管理领域,持续引领行业产品创新,实现“一次保险投入、多重服务呵护”,让保险更有温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守护人民健康美好生活。
(魏薇)“中国对友邦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所有外资公司来说,中国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1月7日,友邦人寿执行董事及总经理张晓宇在第267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如是说。 在张晓宇看来,保险业发展潜力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最主要市场是中国。2020年上半年,友邦中国已经成为集团新业务价值贡献第一的市场。 近年来,中国加快金融开放的步伐,集中宣布了50余条开放措施,包括大幅度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等。 “对外开放引入了外资公司,除了有比较先进的技术、一些不同的经营理念之外,通常在公司治理、合规经营,特别是经营的长期主义理念方面,引入外资公司对整个金融行业都有益处。”张晓宇在发布会上表示,得益于全面开放的政策,友邦保险做了“分改子”改建,2020年6月获批成立友邦人寿,变成了独立法人机构。 张晓宇介绍,独立法人机构意味着三件事:一是治理结构更加合理规范,作为法人机构的治理结构是不同的;二是在投资等方面有更多机会,可以做很多新的投资赛道,在权益类资产、另类资产上,都会做更深入的研究;三是“分改子”之后有机会进行区域扩张,2020年10月,友邦人寿拿到了四川省级分公司的筹建批复,这对友邦是巨大的突破。 展望未来,张晓宇表示,接下来最大的任务是区域扩张。友邦人寿会在监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有步骤的按照选取的待开发区域进行扩张。同时,会坚持现有的高质量策略、坚持卓越营销员、卓越银保的策略,选择更加适合现有经营方式的区域继续往前走。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