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市多家公司陆续公告控股股东解除部分股份质押。初步统计,到2020年12月中旬,沪市控股股东质押比例超过80%的公司已低于百家,较2018年的峰值已减少约五成,质押融资余额相比年初净减少近1700亿元,主要风险指标都有显著改观。这两年来,市场各方合力推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化解有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岁末回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质押风险背后的成因也还需深思索、细琢磨,引为后来者戒。 风险出现的时候,一些公司特别是民营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多少都有些想法、甚至委屈。有的懊恼,明明当初质押股票的时候股价走势挺好,谁能想到现在会腰斩呢?有的困惑,原本是准备质押到期后申请延期购回的,谁知道质权人会要求还钱不同意展期呢?还有的提出来,民企融资难、融资贵,不用股票质押,就很难融来企业经营需要的资金。 实际情况是怎样呢?诚然,这一轮质押风险产生的原因复杂多元,其中不乏多重外部因素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市场流动性的收紧,部分行业景气度的下降,都是加速风险暴露的外部因素,其中确实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但也应当看到,在一部分公司受困质押风险、大股东面临爆仓危机的时候,还有更多的公司经受住了考验,并没有被卷入风险的漩涡之中。怎么看待同样的外部环境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还得从股票质押的业务实质说起。 股票质押本质上是大股东的信贷业务,其风险直接来自大股东自身的信用风险。借钱不是资本市场的新鲜事,但是借的时候有没有计划好拿什么还,什么时候还,双方约定的条款有什么风险,出现突发情况怎么应对。这些事情如果没有事先考虑好,风险爆出后自然就难以收拾。就个案抽丝剥茧、找寻一些规律,不难发现,有些股票质押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不少控股股东、实控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把个人利益置于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之上,是质押风险爆发的重要内因。 最常见的是,有些大股东简单地把股票质押当成一般性的融资行为,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以为意、评估不足。在股价处于高位时质押股票获取较大额度的融资,还觉得是抓住了时机,没有留下足够后手。等到市场出现波动、股价不断下跌时,只能连续补仓,持续推高质押比例,陷入极度被动。有些控股股东,看着股票质押时资金来得容易,一上来就把质押比例拉到八九成,甚至全额质押,根本不考虑是否需要留点安全垫,更不要说是不是账上留点现金应对不时之需。这些公司,一旦股市有点波动,自己股票价格下降,就举步维艰,拆东墙补西墙,落到一个“泪眼看花花不语”的境地。 还有些股票质押在动机和初衷上,就经不起仔细推敲。有的实控人偏离主业,拿着质押融资去投五花八门的项目,短贷长投、期限错配,完全不顾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有家公司本来主营阀门制造,控股股东拿了质押贷款却去投资酒店和旅游度假区,建设周期长、收益产生慢,生生陷入被动。更有甚者,大股东质押融资直接用于购置豪宅等个人挥霍消费,对于质押到期了怎么还却根本没计划,最终面临平仓苦果。还有一些实控人,本来只要安安稳稳经营就可以了,但意志不坚定,禁不住别人鼓吹诱惑,稀里糊涂质押了股票。有家公司,大股东本无特别大的资金需求,可以专心发展上市公司的园林业务,硬是在中介机构的轮番鼓动下,大比例质押股票融资,用以购买商业用地和房产。买入的商业用地还闲置着没能开发,质押却已经到期,直到不断收到平仓通知,才明白一笔看似不错的买卖,早就标好了沉重的代价。 再看那些经受住了风险洗礼的公司,要么大股东自身比较谨慎,不盲目追高,严格控制质押比例,在股价大幅变动时及早还款;要么质押融资主要用于支持上市公司主业发展,公司发展好了,即便出现暂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也容易自我调节,或者找到有实力的援兵。有家医药公司,控股股东质押比例一度超过80%,但其质押融资大半用于支持公司发展,先后约30亿元认购公司发行的新股、ABS和ABN等。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很快就通过债转股顺利引入信达资管作为战略投资者,并成功将质押比例降至69%。 这些鲜活的案例揭示了一个规律,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来说,专注主业是安身立命之本,守住了主业,才能守住风险底线。从表面上看,股票质押只是股东自主的融资行为,但一旦面临平仓风险,不仅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引发股价连锁反应,影响中小投资者利益,还可能跨市场交叉传染,引发系统性风险。一些控股股东、实控人抱着挣快钱、搏一把的想法,沉迷于做大规模,盲目地把质押贷款投向一些风险高、变现难的项目,甚至用于个人消费挥霍,把发展上市公司主业的初心和对中小投资者的诚信义务抛在脑后,最终陷入内外交困,也就不足为奇了。 质押风险的形成,有各种情况、各种原因,但风险出现了,就要去面对和化解。早在2018年1月,沪深交易所和中国结算就对《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进行了修订,加强业务风险防控。2019年10月,沪深交易所又修订发布了股票质押公告格式指引,着眼降存量、控增量,通过差异化信息披露安排,引导控股股东谨慎质押。同时,监管层还协同各方,不遗余力地推动个案风险化解,组织质押专项培训,帮助搭建与市场机构的纾困交流平台,引导上市公司大股东承担起风险化解的主体责任。这些努力,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纾困模式。最常见比如转让股份股权或者控制权,直接获取资金化解流动性风险。典型的路径还包括转质押,引入新的债权人承接现有质押债务,这样既能保持大股东融资的连续性,还可尝试通过场内转场外、重新约定质押率等降低质押比例。对于债权债务较为复杂的,还可寻求专业金融机构开展债权债务重组,进行一揽子安排。 时至今日,在各方推动努力下,不少高比例质押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终于安全靠岸,可以喘口气再整装出发。大体上看,沪市公司的质押风险已经趋于平稳,但也还有些公司仍然在自救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支持。同时,更别忘了风险背后的深刻教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中,专门对稳妥化解质押风险作出部署,要求坚持控制增量、化解存量。可以想见,防范化解质押风险,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常态化工作。根本上看,靠的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守住专注主业的初心,担负起对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责任心,敬畏风险,审慎经营。今后再面临高杠杆和短期收益的诱惑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现在下水,若有一天潮水退去,是否可以成功上岸?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8日讯昨日晚间,天宇股份(300702.SZ)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接收到实际控制人屠勇军的函告,获悉其所持有公司的部分股份被质押。屠勇军本次质押股数为430万股,本次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16.60%,占公司总股本比例2.36%。 天宇股份控股股东屠勇军持有公司股份2590.58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1.82亿股的14.22%;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累计被质押1110.00万股(含本次质押股份),占屠勇军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42.46%。
12月10日下午,一则消息像惊雷一样打破了平静的互联网圈,有媒体曝出苏宁控股集团全部股权质押给了淘宝,一时间整个互联网圈沸腾了,质押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大家都在问苏宁控股把所有股权质押给淘宝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件事究竟该怎么看? 一、苏宁控股股权质押给淘宝? 根据36氪的报道,12月10日,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消息显示,苏宁控股集团三大主要股东已经于12月4日将苏宁控股全部股权质押给淘宝(中国)软件公司。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苏宁控股的三大主要股东分别是张近东、张康阳父子以及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三者股权占比分别为51%、39%、10%。此次三大股东质押的股权总数为10万股,股本金额为10亿元,金额与苏宁控股集团的注册资本相同。 对于股权质押的消息,12月10日晚间,苏宁回应称:“目前苏宁控股集团持有苏宁易购(行情002024,诊股)3.98%的股权,股权质押是正常的商业合作,对苏宁易购战略发展和正常经营无实质影响”。 根据苏宁最新的三季报,苏宁易购发布 2020 年第三季度报告,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7.14 亿元。报告期内,1-9 月公司商品销售规模为 2,937.41 亿元,线上销售规模占比近 69%,其中开放平台商品交易规模 820.66 亿元,同比增长 56.83%。财报显示,苏宁平台商户数量持续增加,非电器品类商户占比提升至 89.46%。此外,零售云业务保持快速增长,1-9 月苏宁易购零售云实现销售规模同比增长 77.5%,新开 2432 家店。 那么,不错的财报和苏宁控股的质押似乎有着很大的矛盾,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苏宁控股的质押事件? 二、苏宁控股质押事件究竟该怎么看? 说实在看到苏宁这个事件相信很多人在乍一看的时候都会感觉吓一跳,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整个事件的时候,就会发现可能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件事到底该怎么看呢? 首先,质押的标的其实太小了,这么小的标的不足以构成风险。其实这件事大家都会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事情,既然是苏宁全部的股权为啥就只值10个亿,这个标的也实在是太小了吧,当看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再去仔细查询苏宁控股在苏宁集团的组织架构关系就会发现事情的端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宁控股实际上就是苏宁集团的一个小型控股实体,本身其实在苏宁集团的资产占比中是非常低的,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我们就能够看到,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很低只有10亿,的确是全部股权质押也就是10个亿,然后从社保的缴费人数来说也只有29人,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实际上并不是苏宁的实体,仅仅是苏宁旗下只有29个人的一个小公司,再加上其持有的苏宁易购的股份只有3.98%,所以这么小公司的情况是完全不值得过于担心、过度解读的,所以苏宁控股这个质押是一件小事,由于其名字非常特殊所以导致被大众所误解,而被过度放大了。 其次,融资的需求每到年底都非常重,但苏宁的资金面并不差。我们再来看时间,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家公司到了年底基本上都是资金压力相对较大,资金面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是因为基本上预算都是有周期性的,到年底之后,预算的周期要求都很高,企业的资金使用需求量很大,所以采用质押的手法也是非常正常的一种融资方式,所以这也的融资只要不涉及主要公司的核心资产,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此外,12月11日,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公告称,15苏宁01债券将于2020年12月16日开始支付债券本金和最后一个年度利息。公告显示,公司已于2020年12月11日将到期应兑付的全部本息金额,足额划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结算备付金专用账户。而在11月,苏宁使用了30亿的自有资金对公司债券进行回购,又是按期付息,又是回购债券,而且还是自有资金,至少证明苏宁的资金面还是相对较好的,并没有某些媒体说的那么差。 第三,战略合作的意义大于实质融资,这不是简单的质押。我们看到此次苏宁的质押主要质押给阿里系,而阿里和苏宁的关系一直都是非常良好的,所以进行这种质押特别是小标的的质押和质押给证券公司或银行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苏宁可以通过质押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质押的另一大用途是可以进一步增强两者之间的联合关系,属于战略层面的合作深化,所以在这样的角度来看,双方不排除通过质押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合作,这一点和苏宁表态的正常商业合作是吻合的。也可以说,这样的一个动作非常像企业的一种战略抵押行为,更多的是让合作伙伴更好地建立互信机制。 整体来说,此次事件不应该作为一个大事件进行过度分析,应该作为一个正常情况的小事件来看,没必要过度解读。
“今年上半年流动性相对充裕,但是大股东纾困还是有不少需求,毕竟券商的股票质押业务整体收缩,有些公司存在资金缺口。”某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资本市场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在今年股市行情较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这类业务收益比预期要好。 券商压降高比例股票质押的同时,不少地方AMC积极布局股东纾困业务,进一步化解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据了解,作为首批地方AMC中的代表,国厚资产近期落地两单上市公司纾困项目,分别为莲花健康和*ST梦舟;截至今年6月末,浙商资产完成或正在纾困上市公司11家。 地方AMC纾困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地方资产管理行业白皮书(2019)》称,面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化解和为民企纾困,有的地方AMC成立纾困基金或发行相关专项债;也有的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托管人,积极参与纾困工作。 “介入上市公司后,一方面做债务重组,进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荐战略投资者,为公司补充新鲜血液。”一位参与过上市公司纾困项目的地方AMC人士表示,目前部分地方AMC做破产重整经验丰富,但投行队伍还不够专业。 另一家位于华中地区的地方AMC相关人士介绍,他所在的机构参与过一些上市公司纾困,都是地方上风评还不错的公司。具体纾困方式上,有些进行大股东股票质押纾困,有些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受让股票,也有进行债权资金直接支持的,但由于公司质地有差异,纾困效果也不尽相同。 具备券商背景的AMC优势较为明显。比如,苏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苏州资管”)的股东之一为东吴证券,持股20%。据苏州资管内部人士介绍,该公司参与过两单股票质押纾困,均为苏州本地上市公司。其中一家采取的就是和东吴证券、苏州高新资管一起设立纾困基金的模式。 目前,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化解已初见成效。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从质押风险化解的成效来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去年高比例质押公司数量呈现净减少趋势。今年以来,数量还在持续下降。 “今年,我们的质押风险化解工作依然在积极推进中。尤其是疫情期间,部分上市公司受到影响,客观上也给化解风险带来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上述人士称。 据介绍,从风险化解的实践情况看,采取最多的为股权模式,即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或部分股权,也有向控股股东增资的。债权模式也较为常见,比较典型的是转质押,还有直接提供专项纾困资金、进行明股实债式的增资,包括向上市公司的核心子公司进行增资等等。 在参与这类纾困业务时,作为国有四大AMC之一的中国华融通常选择主业经营良好、经营性现金流较充沛、仅控股股东存在股票质押风险的优质标的,通过“股权+债权”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实施救助。 从质押资产来源来看,除了从券商处接过质押资产外,AMC还参与其他债权资产处置,实现股东纾困。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表示,股票质押分为场内和场外,场内是向券商进行质押融资,场外是向银行等渠道融资,若出现质押违约,场内通过转让方式进行处置,场外则必须通过诉讼。
时代周报记者 蔡颖 发自广州 因为上市传闻,成都房企合能集团屡次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6月初,合能集团将在三季度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时间渐近,上市进程能否如约推进再度受到关注。 “他们去年内部就在说上市问题,最后‘上市’这两个字被叫停,内部不准提了。”8月16日,一位成都地产行业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8月14日,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没有听说,不清楚情况。” 根据合能集团官网、天眼查等相关资料显示,合能集团于1992年在香港创立,2002年后将总部迁至成都,随后进行深耕,实际控制人为侯进桥和侯永桥两位同胞兄弟。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19年合能地产操盘金额为69.8亿元,行业排名第194位。 过去几年,不少中小房企借道港交所完成了上市,为公司争取到了更多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另外一些规模不大的房企在上市路途上屡战屡败。 从现有规模来看,合能集团或许又是一家希望通过上市完成“龙门一跃”的小型房企。 但合能何时能达成上市目标实现规模进阶,目前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掉队 虽然总部位于成都,但合能的发迹是在深圳。 1993年,侯氏兄弟注册了深圳合能地产公司,由合能投资有限公司独资,属于港资公司。 两年后,合能开发了首个地产项目,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的玉华花园项目。 但随后,其没有选择持续深耕深圳。2002年,合能转战成都,打造新城市(300778)广场等诸多项目。 不安于只做区域房企,合能同时不断拓宽发展区域。 2005年合能进入了西安;2010年,又通过收购湖南利新源公司进入长沙;2016年,合能进入宁波。 2019年,合能获得郑州中牟两宗地块,以此打入进入郑州市场,随后公司宣布正式形成5大区域、7个城市的布局。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合能已经布局了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5个区域。 其中,在西南区域,合能有18个成都项目、4个重庆项目;西北区域,西安有7个项目;华东区域,宁波有2个项目;华中区域,长沙有7个项目,郑州2个项目;华南区域则仅在深圳有1个项目。 虽然项目布局众多,但合能销售规模却不见起色,始终在行业200名的位置徘徊。 克而瑞数据显示,2018年,合能集团的销售金额为70.6亿元,行业排名第172位;而2019年,合能地产操盘金额为69.8亿元,行业排名第194位。 2020年上半年,合能集团的操盘金额仅为26.9亿元,位列196名。 即使在成都总部拥有最多项目,但合能集团的发展后劲却不足。 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合能在成都的在售项目仅有一两个,许久未在土地市场出现。最近一次拿地,还要追溯到2016年11月2日。 “成都只是相对拿地比较难点,我们也在积极看地。” 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 而在长三角地区,合能集团表现相对积极。 4月28日,合能以上限价21.27亿元+自持比例7%竞得杭州桃源地块,楼面价22595元/平方米,溢价率29.94%,正式进入杭州市场。 合能集团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公司看好长三角区域,目前宁波地区成绩不错,一共3个项目,最早的宁玥府已售完,目前仍有姜山和北仑各一个项目在售。 上述行业人士指出,“虽然合能看似项目布局较多,但仍然算不上是全国规模化发展的房企,其抗风险能力将在局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面临考验。” 人事变动频繁也是合能集团发展过程中的较大桎梏。 8月16日,一位成都地产圈猎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合能近几年发展比较慢,特别在西南这边,人事方面也经常变动,去年有不少营销人员离职。” 多笔股权质押 为支撑扩张下的资金需求,合能集团通过物业销售取得现金流,以及股权质押和信托等方式获得融资。 从2015年开始,合能集团便开始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来为旗下项目输血。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7年,合能集团分别对旗下公司成都合能房地产、西安进达合能置业以及西安房地产项目进行股权质押,共计获得1.6亿元资金。 2018年,通过对旗下湖南合能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合能集团获得一笔2亿元的大额资金。 今年7月和8月,合能集团再次对旗下重庆永进合能房地产有公司以及成都兴露合能置业有限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分别获得5000万和1000万元的资金。 8月17日,同策研究院总监肖云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股权质押是房企用来融资的常用方式,但股权质押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融资困境的同时,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本身以股权质押进行融资就透露出公司原本的负债率高,这相当于双重杠杆,如果之间操作不当,股东或将失去对公司的控股权。 除了对旗下公司进行股权质押外,在早期,合能集团还对旗下土地项目进行质押。 2011―2012年期间,合能集团质押成都市龙泉街办老成渝路以北的12公顷土地,共计获得2.65亿元资金。 高成本信托是合能集团的另一融资方式。 2019年5月17日,合能集团设立西安合悦华府项目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规模为7亿元,受让项目公司67%股权,用于位于西安市经开区的合悦华府项目开发建设。 此款信托计划的收益率在8.1%至9.2%的高位。 对于合能集团而言,资金始终是其发展的枷锁,能否上市至关重要。 肖云祥指出,对于小房企而言,并不是选择时机好坏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赶快上市的问题。 其表示,在当前房企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市场格局下,各项生产要素向规模性房企聚集是不争的事实。中小房企获取资源的难度非常大,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面对的问题,负债率长期承压。 “不发展就要被并购,但扩张发展则要面临高负债。打开新的融资渠道,通过上市直接融资,获取低成本的资金,是这些中小房企面对当前窘境的最优选择。”肖云祥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
(图片源于网络) 8月28日下午,太平洋证券发布半年报。据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实现营业收入为4.95亿元,同比下降53.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293万元,同比下降85.21%。 (图片来源:太平洋证券公告) 截至目前,太平洋证券的业绩成为已公布上市券商中下滑幅度最大的证券公司。 据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的证券投资业务、信用业务和资管业务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其中,证券投资业务营收下滑幅度最大达94.03%。 太平洋证券解释称,公司上半年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股票质押违约处置证券股价下跌,使得整体投资业绩下降。 据太平洋证券披露,公司年内共涉4起股票质押业务违约,金额达6.29亿元。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太平洋证券多家分公司暴露合规问题,屡次收到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 证券投资业务收入缩水超9成 据半年报显示,太平洋证券的主要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 针对公司上半年业绩下滑,太平洋证券解释称,公司营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证券投资业务受股票质押违约处置证券股价下跌影响,整体投资业绩下降。 此外,太平洋证券表示,公司上半年资产管理业务业绩报酬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显著增长,但受自有资金投资产品估值下降影响,导致整体收入下降。 半年报内披露了太平洋证券各项主营业务的收入情况,今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的证券投资业务、资管业务以及信用业务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滑趋势。 今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的证券投资业务实现营收3388.30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94.03%。其中,权益类投资业务实现收入-2.41亿元;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实现收入2.75亿元。 太平洋证券表示,公司权益类投资业务由于股票质押违约处置证券占用了权益投资规模, 导致新增权益投资规模受到限制,不得不保持较低的风险敞口,受股票质押违约处置证券股价下跌影响出现亏损。 (图片来源:太平洋证券半年报) 除证券投资业务外,太平洋证券的资管业务收入也出现了下滑。据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的资管业务为公司贡献营收2530.77万元,较上年同比下滑36.13%。 而同样出现收入下滑的还有太平洋证券的信用业务。半年报显示,太平洋证券的信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880.43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19.93%。 据半年报介绍,太平洋证券信用业务收入的收缩,是由于公司股票质押业务出现违约,部分股票质押业务已暂停计提利息,因此股票质押利息收入下降。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太平洋证券上半年累计发行债券16只,累计承销规模近70亿元,同比增长51%。 股票质押业务“爆雷”涉金额超6亿 业绩大幅下滑的太平洋证券日前刚刚遭遇降级。8月26日晚,证监会公布了2020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太平洋证券评级由B降为CCC级。 而太平洋证券的评级下调或与年内多次收到监管部门罚单和屡次踩雷股票质押业务有关。 今年8月14日,太平洋证券的辽宁分公司曾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遭央行处罚。 据处罚结果显示,太平洋证券辽宁分公司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遭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罚款20万元。同时时任太平洋证券辽宁分公司总经理孙君因对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负有责任遭罚款1万元。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太平洋证券共涉4起股票质押业务违约事项。8月3日,太平洋证券公告公布了四起股票质押式回购纠纷案件的进展。 其中,因与江苏隆明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违约,太平洋证券向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上海佳铭代江苏隆明偿还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融出3.33亿元,并支付相应利息、违约金及相关费用。 (图片来源:太平洋证券公告) 搜狐财经统计,上述4起股票质押业务违约共涉金额达6.29亿元。 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太平洋证券资产总额达322.0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0%;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104.12亿元元,较上年末增加0.65%。
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 展浩博 发自武汉 百强房企竞逐武汉如火如荼,布局武汉多年的万达不甘落后,动作频频。与此同时,王健林也在展开系列融资操作,为万达地产持续输血。 日前,获悉,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全资子公司武汉万达东湖置业有限公司全部股权,悉数质押给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出质股权数额高达26.9亿元。 在万达地产百余家子公司中,武汉万达东湖置业并非泛泛之辈。该公司早在2009年便已注册成立,闻名业内的万达武汉中央文化区,即由其全面操盘开发。 了解到,武汉万达东湖置业旗下主要项目包括位于中央文化区的汉街万达广场、早年在建筑界名动一时的“红灯笼”——武汉万达秀场,以及住宅项目万达尊、楚河汉巷和万达高端产品系列“御湖系”等。 此次万达地产质押武汉万达东湖置业股权,质押登记日期为2020年8月11日。有意思的是,就在质押发生前两天,万达刚刚推出高端住宅品牌“御河汉印”。 为给御河汉印造势,2020年8月9日晚,万达在在武汉中央文化区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品牌发布会。 据了解,万达·御河汉印将刷新武汉住宅新高,有望成为中国第一高的板式住宅项目。 而在2020年7月底,万达御湖系另一主打产品“御湖壹号”别墅项目刚刚完成交房。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武汉万达在住宅地产开发领域持续加码,此次武汉万达东湖置业股权质押,可能是为项目开发输血。 在武汉万达东湖置业公司之外,万达在武汉另有多家项目公司,分别为武汉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及武汉新洲万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接近万达人士对表示,武汉万达广场投资及武汉万达商管主要负责武汉万达广场项目的开发与运营,武汉万达中心项目亦在前者开发之列。而武汉新洲万达地产则主要负责阳逻万达广场及其周边配套开发。 目前,武汉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与武汉万达商管,分别挂在大连万达商管与万达商管名下,为其全资子公司。而武汉新洲万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则挂在万达地产名下,为其控股子公司。 也就是说,万达地产在武汉布局了两家重要子公司,即武汉新洲万达地产与武汉万达东湖置业。有意思的是,两家公司先后均与信托产生紧密关联。 在此次武汉万达东湖置业股权质押给重庆国际信托之前,2019年6月25日,万达地产曾将武汉新洲万达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9.24%股权,转让予中国民生信托。 目前,万达地产持有武汉新洲万达地产开发公司50.75%股权。 万达地产向信托等金融机构质押股权是其重要融资渠道。查询获悉,万达地产现存有效股权质押笔数为25笔,对应涉及25家万达地产控股子公司,累计出质股权数额近70亿元。 从万达地产股权质押表中可以看到,进入2020年后,万达地产质押子公司股权频率显著加快。2018~2020年3年间25笔质押中,仅2020年至今就已达到13笔,占全部质押笔数超一半。 而此次武汉万达东湖置业股权质押数额,则创下历次出质股权数额之最,单笔质押数额近27亿元,远超2020年内多笔1000万元~5000万元不等的质押数额。 目前,万达地产目前现有139家控股子公司中,已有近两成子公司被全额质押。 年初以来,在地产业务之外,王健林亦在对万达其他板块进行大刀阔斧改革。 今年4月,王健林将万达宝贝王集团全部股权质押给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7月,又将宝贝王三大业务之一的早教业务出售给一家教育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万达精简非地产业务背后是对地产板块的逐步加码,年初以来万达地产多轮股权质押动作亦多是为地产项目融资。 时移世易,王健林改弦更张,重新加码重资产投资。只不过,转身来过的老王,还能否实现当初让万达变轻的美好愿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