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皖仪科技”)将上会,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会议审议其是否首发。此次首发,皖仪科技计划募资2.56亿元,用于投资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项目。 皖仪科技是一家从事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分析检测仪器生产和技术服务商,产品主要用于环保、化工、电力、汽车制造、新能源锂电池、制冷、生物医药、科研等领域。 报告期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度,皖仪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是2.84亿元、3.26亿元和4.0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是3925万元、4383万元、5326万元。 皖仪科技保荐机构是光大证券(601788.SH),会计师是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容诚所是原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于2019年5月30日更名而来。 时间财经梳理皖仪科技招股说明书发现,该公司原始出资存在瑕疵,股权代持也有诸多疑云。除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过高外,该公司还存在一个致命问题:被合并报表的一家子公司竟然没有设立公司财务账。 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专家、审计专家丁会仁博士告诉时间财经,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未建立财务账,明显违法违规。全资子公司2017年成立后,需要建账、报税,即使未开展经营业务,也要零申报。 代持疑云 皖仪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臧牧,出生于1972年,身份证显示其是安徽宿州市人,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臧牧直接持有皖仪科技约5210万股,持股比例为52.10%,同时通过成泽投资持有0.96%股份,合计持有皖仪科技发行前总股本的53.06%,即使本次发行完成后,臧牧仍是皖仪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如发行上市,臧牧先生亿万身价将得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皖仪科技股权变更时,却存在若干疑问。 首先是皖仪有限成立时,股东出资存在瑕疵。皖仪科技的前身是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皖仪有限”),成立于2003年6月26日,注册资本为 50万元。 当时《公司法》规定:“对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必须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 然而,皖仪有限在设立时存在实物出资未进行评估作价的瑕疵。直到2019年10月22日,才由皖仪科技实际控制人臧牧补充了相应的货币出资。其次是代持问题。皖仪有限成立时工商登记表明,皖仪有限的股东有5位,分别是臧牧、黄文平、王成智、罗明和王朋。 招股书披露,皖仪有限设立时,王成智持有的5万元出资额以及罗明生持有的1.75万元出资额为代臧牧持有,王朋持有的3.25万元出资额为代黄文平持有。 第一次增资时,股权代持依然存在。2005年4月,皖仪有限注册资本由 50万元增至600万元,其中,臧牧货币增资333.75万元、黄文平货币增资106.25万元、王成智货币增资55万元、王朋货币增资35.75 万元、罗明生货币增资19.25万元。本次增资中,王成智认购的55万元出资额以及罗明生认购的 19.25万元出资额为代臧牧持有,王朋认购的35.75万元出资额为代黄文平持有。 黄文平和王朋的股权代持关系首先解除。2007年3月,王朋将其持有的皖仪有限全部股权无偿转让给黄文平。系王朋从皖仪有限离职时通过无偿转让的方式,将其代持的股权全部转让给黄文平。 第二次增资时,臧牧的股权代持问题依然存在。2007年10月,皖仪有限注册资本由600万元增至1200万元,其中,臧牧货币增资360万元、黄文平货币增资159万元、王成智货币增资 60万元、罗明生货币增资21万元。本次增资中,王成智认购的60万元出资额以及罗明生认购的21万元出资额为代臧牧持有。 增资后,皖仪有限股权结构如下: 直到2009年4月,臧牧股权代持关系才全部解除。其中,王成智代持股权关系解除较为简单:其将其持有的皖仪有限全部股权转让给臧牧。 而罗明生代持股权关系解除较为复杂。罗明生代臧牧持有42万元出资额对应的股权,本次转让中,臧牧将其中的12万元出资额转让给罗明生,剩余 30 万元出资额,由罗明生根据臧牧的要求,向刘勇转让24万元、向臧牧无偿转让6万元出资额,至此,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皖仪有限股东之间股权代持关系全部解除。 然而,代持设立时,代持人与被代持人并未签署书面的代持协议。代持理由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披露。代持期间是否依法纳税?代持解除时是否依法补缴有关税费,招股书没有披露。 涉嫌账务违规 到2019年底,皖仪科技资产总额已达5亿元,报告期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度利润总额分别达到5654万元、5964万元和7432万元。 然而,在利润总额中,皖仪科技对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依赖较大。首先,2017年度、2018 年度和2019年度,皖仪科技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2712万元、2806万元和3761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 47.96%、47.05%和50.61%。其次,还有企业所得税优惠和研发费用扣除。 如果以上三项合计,皖仪科技来源于政府补助及税收优惠的金额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9.15%、61.23%、62.97%,占比居高不下。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对经营业绩影响显而易见。 报告期内,皖仪科技合并报表的公司共有3家,分别是白鹭电子、皖仪检测和引跃科技。其中,皖仪检测和引跃科技为报告期内新设。 然而,时间财经发现,皖仪科技全资子公司之一引跃科技竟然未设立公司财务账。 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司财务账问题都有明确规定。首先,《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公司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其次,会计法也有明确规定。《会计法》第三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还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也有明确规定。 皖仪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未建立公司财务账,那对它的审计工作如何进行?如何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否合法合规? 对此,皖仪科技方面回复时间财经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引跃科技设立后未开展经营业务,因此公司财务账未设立,已于2020年4月7日办理完毕注销登记手续。不存在违反公司法、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相关规定。” (责任编辑:赵金博)
3月以来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新基建”从政府部署到产业落实不断提速,目前已经形成了强劲的风口。 4月26日,政府相关部门下发通知,点名中国移动、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京东云、华为云、网宿科技要对互联网电视业务相关的内容分发网络(CDN)进行IPv6改造。 在“新基建”提速的背景下,作为CDN行业老牌巨头,网宿科技被点将合情合理。不过,从网宿科技的最新一季度财报来看,这位老牌巨头似乎正在掉队…… 衰退已成定局 4月25日,网宿科技披露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15.7亿元,同比下降5.7%,营收已经连续下滑4个季度。 当然,相比起利润降幅而言,其营收降幅只能算是开胃菜。一季度网宿科技的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至5845万元,降幅高达35.8%。 35.8%的降幅不算小,但是比起2019Q4夸张的-538.2%,网宿科技扣非净利润降幅明显收窄,也算是踩住了刹车,没有朝悬崖一路狂奔。但考虑到自2018Q4开始的负增长仍旧在持续,哪怕再乐观的投资者,也很难继续再心存侥幸。 从网宿科技4月23日公布的2019年年报来看,其2019年营收同比下降5.2%至60.1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184.7%,亏损5.92亿元。 2014年之后,网宿科技就开始走下坡路,营收利润增速不断放缓。2019年营收进入负增长阶段,扣非净利润也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亏损,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 而这种强大的衰退惯性,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扭转。 市场竞争失败的苦果 网宿科技配得上衰退的说法,自然是因为拥有辉煌的过往。而终结其辉煌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 网宿科技由当时57岁高龄的退休女工陈宝珍,和留美归国学生周艾钧在2000年1月联合创立,两人各出资100万元。 成立之初,网宿科技便涉足当时即便在美国也属新兴行业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时值全球互联网泡沫危机,刚成立的网宿凭借低价策略,很快就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2004年,陈宝珍的美籍华人女婿洪珂加入公司并担任首席技术官。2005年,在IDC服务的基础上,他很快带领公司顺利研发出CDN技术,并且不断升级,之后网宿科技开始全面进军CDN市场。 随着2008年之后中国互联网的加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CDN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作为CDN行业早期先行者,网宿科技吃到了不少红利。 2012年,时任网宿科技副总裁的刘洪涛对媒体表示,网宿科技CDN服务的流量和销售额都占据国内整个互联网行业70%的市场份额。 2014年网宿科技股价飙升至141元,陈宝珍身价高达50多亿,当时被戏称为“中国老太版巴菲特”。 但在2015年之后,网宿科技迎来了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连绵不绝的“降价打击”,市场份额被一步步蚕食。 2015年2月阿里云CDN服务降价,相当于网宿科技的三分之一,腾讯降价25%。在2016年网宿科技市场份额依然保持在43.5%,远高于阿里云的8.7%和腾讯云的4.1%。但是这也表明阿里云和腾讯云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2017年3月和11月,阿里云宣布分别降价35%和25%,腾讯云也跟进降价44%。到2018年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上升到30.6%,腾讯云上升到10.4%,而网宿科技则下降到了28.4%。阿里云的市场份额正式超过了网宿科技。 就像电商行业里容不下垂直电商,云计算市场中可能也容不下独立的CDN垂直玩家。曾经凭低价优势和时代红利崛起的网宿科技,在阿里、腾讯用“钞能力”发动的价格战中,已经被打崩了。现实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失败的结局,只可能是被市场淘汰。 高管加速逃离 网宿科技被市场淘汰,似乎是一种宿命,是必然结果。 创立至今,网宿科技规模在不断扩大,高管却在不断流失,始终维持着一种怪异的流动性。 高管层的混乱和动荡,使得网宿科技一直都缺乏足够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的组织可以打顺风仗,却很难战胜逆境。 网宿科技目前的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刘成彦2001年加入公司,在2001年和2003年以1元/股的价格,先后两次从两位原来股东手中合计购买了20%的股份。 2005年10月,周艾钧将所有的股份全部转让,陈宝珍再用220万元购买22%股份。本次转让后,陈宝珍出资额达620万元,占比62%;刘成彦出资额为380万元,占比38%,两位创始人之一周艾钧彻底退出,而周艾钧的退出只是一个开头。 2007年网宿科技引入外部资本,并且陈宝珍、刘成彦分别把13.115%、8.04%的股权转让给公司9个核心员工,2008年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 2009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当时陈宝珍持股34.86%,刘成彦持股21.366%,两人在上市之前签订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 但是在2013年之后,两位公司实控人不断“逢高减持”,截至2018年,陈宝珍累计5轮减持套现13.88亿元。陈宝珍和刘成彦在2018年也不再续签 《一致行动人协议》。 经过连续不断的减持,到2019年陈宝珍直接持股降低至15.54%,刘成彦持股比例降低至10.53%。 网宿科技2019年6月6日发布公告,宣布陈宝珍、刘成彦与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广投集团”)签署《股份转让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陈宝珍拟向广投集团转让10.37%的股份,转让后持股5.9%,刘成彦拟向广投转让1.63%的股份,转让后持股8.9%。 若交易完成,广投集团将持股12%,成为网宿科技实控人,陈宝珍、刘彦成二人合计套现35亿元。可惜这场交易无疾而终,最终陈宝珍、刘彦成未能完成抽身离场。 大买卖没有做成,但是77岁高龄的陈宝珍,减持套现的步伐依旧坚定不移。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陈宝珍的直接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至14.96%。 除了高层不断减持,网宿科技的中层也在不断逃离,其员工持股激励对象累计辞职达69人。 新基建带来新生? 网宿科技从刚上市的几年里,市值一路攀升,但是在2016-2017年到达高峰之后,市值开始一路下滑,过去的大客户BAT如今都成为了网宿科技的最大竞争对手。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金山云、京东云等云计算厂商都成为网宿科技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且有后发先至的趋势。 这一次的新基建大潮,给云基础服务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新市场红利,也给网宿科技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相比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些巨头来说,网宿科技在平台的资金等综合实力方面不如巨头,在技术方面也没有优势,甚至有些技术领域已经落后于几大巨头。而海外的亚马逊云、微软云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国内的云计算市场,这个看似一片蓝海的领域实则已是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 网宿科技要借助新基建这次机遇实现翻盘,看来也并非易事。 刘旷L
日前,A股22家上市券商均对外披露了2019年年报,据不完全统计,22家上市券商在金融科技投入累计规模近百亿元,其中50%以上的证券机构已采用了阿里云数字新基建解决方案,加速数字化转型。 截至目前,已有上万家金融机构借助阿里云新基建进行数字化转型,其中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机构,80%上市商业银行以及上百家银行客户。 近年来,金融科技日益成为证券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已经公布年报的22家A股上市券商中,有20家信息技术投入超过1亿元。在中国TOP10的证券公司中,已有9家和阿里云合作。 证券行业对金融科技的探索和应用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前沿技术进行革新,将传统的证券业务进行分解,提供高效率、高附加值、高便利性的产品与服务,并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行业运转效率,是当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2018年8月底,证监会正式印发《中国证监会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重点强调了证券行业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运用。行业人士认为,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在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的应用逐渐广泛和深入,金融与科技将加速融合。 云计算弹性可扩展能力及分布式互联网基础设施,能轻松应对激增的交易。阿里云经过多年实战打磨的多活方案和产品,能确保券商服务在不同城市之前分钟级切换,数据不丢、业务不停机,通过为证券企业提供多层次的能力支撑帮助证券行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上交所与阿里云联手开发的“证通云”在疫情防控特殊时间显露出了关键作用。4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第十次会员大会首次通过上交所技术公司与阿里云、钉钉合作开发的“证通云会议”专用系统“云上”召开。 市场研究机构IDC报告显示,阿里云位居中国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第一,已经成为支撑金融行业平稳运行的关键数字化基础设施。
全球均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也不例外。从GDP增长单季度看,2019年第三季度增速6.0%,创下自1992年有统计以来的27年新低,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换挡的挑战,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来自哪里? 中央已经明确,房地产刺激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低,不再作为短期剌激经济的手段,综合政策和产业的发展脉络,经济增长的下一个爆发点,是科技创新。 从政策方面看,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科创板的推出,长期利好我国的经济转型; 从产业方面看,5G爆发有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2019年是中国5G商用元年,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模型测算,2030年5G带动我国经济直接产出、间接产出分别将达到6.3万亿元、10.6万亿元,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9%、24%。 综合券商2020年投资策略,“科技股”、“成长股”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布局科技成长股,除了市场上已经存在的科技成长类主题基金,当前第二批陆续登陆市场的开放式科创基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银华科技创新(008671)将于2020年1月13日起发行! 布局“科创驱动”, 为什么选银华科技创新基金? 理由一:监管层认证的“开放式科创基金”,很稀缺。 监管控制开放式科创基金审批数量,目前仅两批基金获批,第一批有6只,在今年5月左右成立;时隔半年多,本次有11只科技创新基金获批。银华科技创新,就是其中一只。 根据监管规定,开放式科技创新基金限购10亿元,超出须进行比例配售。根据第一批成立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基金发行情况看,其均发行1天即提前结束募集,配售比例均在10%以下。(OS:也就是说,买入1万元此基金,经过比例配售,投资者仅能成功获配售约408元,额度稀缺!) 根据监管窗口指导,科技创新开放式基金在成立之后6个月内不开放申购,目前第一批成立的6只基金均处于暂停申购,开放赎回状态。因此,想通过公募基金参与科技创新板块投资,只能认购最新获批的科技创新基金。(OS:银华科技创新基金上市发行,上次开放式科技创新基金没买够的投资者,现在参与机会来了!) 理由二:科创基金历史业绩佳,银华科技创新值得期待。 2019年来,科技成长成为资本市场的先锋,备受投资者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6日,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电子指数的涨幅达到了83.55%,排名第一;计算机指数的涨幅达到了49.89%,排名第六。 搭乘科技东风,从历史表现来看,目前第一批成立的科技创新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业绩表现优异,最高收益率达46.19%,平均上涨28.47%,相较于业绩比较基准均获得正收益。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9年12月16日) 此外,同样以科创主题为主要投资方向的银华科创主题3年封闭运作基金,成立于2019年7月5日,成立以来净值稳健上涨,累计收益12.06%。(数据来源:银河证券;截至时间:2019年12月31日) 理由三:银华基金科创战队“双轮驱动”,配置强大。 选好了投资赛道,还要选对投资团队,方能有更好的投资收益。银华科创战队由科创投资团队与科创研究团队组成,双轮驱动、配置强大。 科创投资团队共有3人,团队成员在科创板块有深入的研究经历,科技板块投资胜率高。科创投资团队的负责人唐能,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拥有10年证券从业经历和多个行业多年研究经验,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相信研究创造价值、投资风格稳健。其他两位投资团队成员,在科技板块也有深入的研究经历。 科创板研究团队主要包含TMT、消费、海外三个大组,共有16名成员,全方位研究支持科技投资。此外,该团队核心人员有海外大型跨国企业工作多年,对于海外科技企业的经营模式有深入了解,便于看清国内科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济复兴,科创先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科创板上市公司都是高科技企业,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与其费心自己研究,投资者不妨借助科创主题基金——银华科技创新(008671),由基金经理和投资团队代为打理,掘金科创板。
【创投聚焦】1.港交所通过旷视科技IPO申请,计划农历春节后第一周开始招股路透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在IPO申请获得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批准后,旷视科技上市计划又重回正轨。而据腾讯一线最新报道,旷视科技已经通过港交所的聆讯,并计划农历春节后第一周开始招股,募资额5亿美金。接下来的一两周内,旷视科技将很快启动投资者路演。2.传软银愿景基金撤资三家初创公司据外媒报道,在WeWork上市受挫之后,软银的愿景基金最近退出了几笔初创公司的投资。在提交了价值数亿美元的投资条款清单后,软银最终放弃了对三家初创公司的投资。软银在声明中称,其投资流程比不受监管的投资者和典型的风投机构更为严格。在某些情况下,流程花费的时间比预期的长;该公司会尽一切努力使被投资公司了解最新情况。3.百度近6亿元投资宇信科技,占股5.71%北京宇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获得来自百度的近6亿元战略投资。公告显示,本次百度战略投资权益变动后,百度将持有宇信科技股份22857142股,占宇信科技总股本的5.71%。4.新加坡共收到21份数字银行牌照申请,包括蚂蚁金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1月7日表示,已收到21份数字银行牌照申请,包括7份零售牌照申请,以及14份批发银行牌照申请。这是新加坡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银行业自由化行动,旨在使那些能够以较低成本运作并提供不同于现有服务的在线银行成为可能。申请者中包括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蚂蚁金服、新加坡电信公司与打车软件巨头Grab的合资公司,以及很多新加坡当地的公司。据了解,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此次将于2020年中发出5张数字银行牌照,分别为2张全数字银行牌照及3张数字批发银行牌照。其中,全数字银行将可以吸收零售存款,而数字批发银行则主要服务中小企业及非零售客户。5.周鸿祎: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想多了没有用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于1月7日晚举行“老周饭局”,宴请年度人气开发者。周鸿祎谈到“反思”是表示,自己反思过去,无论对错,主要是为了复盘。在他看来,人的有些决定并不是靠逻辑而是靠直觉。已经做出的决定,不值得喜悦和悲伤,而是为了让以后的决定更正确。他提到,所谓正确的决定,都是运气。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想多了没有用。【科技前线】1.印度称富士康当地建厂计划取消,原因是50亿美元投资没到位据外媒报道,近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工业部长苏巴什·德赛宣布,与富士康在当地合作建立电子制造工厂的交易已经取消。德赛表示,富士康已经决定不再继续履行承诺。2015年富士康与政府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显示,富士康将向该邦投资约50亿美元。德赛说,由于富士康与苹果公司的内部纠纷,这笔交易将无法进行,未来也不会继续。对此,富士康回应称,“集团与客户间在印度的设厂之意见不同,为错误不实说法,目前集团配合主要客户在当地生产进度一切顺畅。”2.马云谈裁员传言:在阿里员熬到十年的员工已经不太关注自己的生存在马云乡村教育发展年会系列活动“重回课堂”上,马云回应网传的“阿里裁员”传言称:“在阿里的员工能熬到三年非常难,熬到十年的员工在阿里是宝贝,进阿里巴巴的时候25岁,35岁的时候这帮人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为什么把他们送出去,这批人经过阿里的严格训练,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管理文化理解,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马云表示,这批人已经不是太关注自己的生存。3.消息称百度引入副总裁褚昱,负责市场公关和政府关系有媒体报道称百度近期引入了一位副总裁级别的高管褚昱,负责市场公关和政府关系,百度公关市场负责人袁佛玉和政府关系负责人张东晨都向褚昱汇报。资料显示,褚昱2016年出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更早之前,褚昱从2008年起进入互联网企业工作,先后出任过京东集团、联想集团中国区副总裁,负责集团政府事务工作。对于此次人事引进,目前百度暂无回应。4.融创诉乐视网案终结执行程序,19.8亿元欠款未追回融创房地产集团此前向法院申请对乐视网进行强制执行一案,日前已终结执行程序,乐视网所欠19.8亿元及利息尚未追回。根据法院裁定,法院已轮候冻结乐视网所持乐融致新6685.9万元股权,融创房地产对该股权有质押优先权。此外法院查封了乐视网名下商标权及专利权,由于被执行人名下无可供执行的财产,因此终结本次执行程序。5.王兴谈车企格局:新势力中理想蔚来小鹏将角逐下两轮日前,美团点评董事长王兴在社交媒体发文谈到目前中国车企格局称,他认为基本是“3+3+3+3”角逐下两轮,3家央企是一汽、东风(二汽)、长安,3家地方国企是上汽、广汽、北汽,3家(传统)民企是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造车新势力是理想、蔚来、小鹏。6.教育部:将集中力量编写一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新教材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在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方面,将打造一批反映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教材。适应新形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集中力量编写一批新教材。7.LG 年底关闭韩国LCD电视面板生产线,转向中国生产据国外媒体报道,韩国显示面板制造商LG Display CEO Jeong Ho-young表示,由于LCD价格下跌,以及全球供应过剩,LG Display将于今年年底停止韩国国内LCD电视面板的生产。新任CEO Jeong Ho-Young在CES展会期间表示:“我们今年年底前将结束在韩国的LCD电视生产,之后专注于在中国生产LCD电视。”8.联想推出墨水屏笔记本ThinkBook Plus在CES2020上,联想展示了一款配备电子墨水屏的ThinkBook Plus,除了常规的设计,外部还配备了10.8英寸电子墨水屏。当笔记本合上盖子时,它外面的电子墨水屏还能当作笔记本使用。ThinkBook Plus将于2020年3月上市,起售价为1199美元(约合人民币8363元)。9.智联招聘:2019年冬季全国白领34.5人竞争一个岗位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19年冬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2019年冬季求职期全国人才供需竞争指数为34.5,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平均每34.5人竞争一个岗位,竞争指数环比下降4.5,同比提高2.5,维持了四季度全年低点、同比更加激烈的趋势。2019年冬季总体职位发布数同比下降11.3%,简历投递数同比提高1.9%。10.特斯拉宣布中国制造Model Y项目正式启动在特斯拉中国制造Model 3面向社会用户的首次交付仪式上,特斯拉宣布中国制造Model Y项目正式启动。此外,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在上海生产的Model Y的需求最终将会超过特斯拉其他车款的总和。未来特斯拉将继续深耕中国,致力于节能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
比克动力欠款风波持续 当升科技多计提坏账1.22亿 比克动力欠款风波对相关企业的影响仍在持续。12月3日晚间,当升科技(300073,SZ)公告称,因比克动力回款压力大,公司对比克动力(包括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郑州比克电池有限公司)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单项计提提高到40%,对比克动力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额由前期的0.29亿元增加1.22亿元至1.51亿元。 针对当升科技增加应收账款坏账计提准备,中金公司发布报告表示,本次计提增加主要出于11月末还款计划不及预期、诉讼进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下的谨慎考虑;并表示当升科技应收款计提风波影响短期业绩,但公司整体经营仍然稳定,因公司主要客户来自海外及比亚迪等主流厂商,其余客户风险相对较小。 此前,11月7日晚,当升科技一纸公告披露了对比克动力的应收账款余额合计约3.79亿元,并表示已对比克动力共计23条生产线采取了诉中财产保全等措施,但应收账款仍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11月12日晚间,当升科技再发公告披露诉讼比克动力进展情况。公告显示,公司在2019年8月19日,已将比克动力诉至法院。2019年以来,当升科技在双方合作过程当中发现深圳比克、郑州比克开始出现拖延支付货款的情况,公司虽然通过控制发货、上门催收、发送催款函、律师函等多种方式回收了约2.44亿元账款,但仍有部分货款未得到及时支付。为保护公司及股东合法权益,及时追讨所欠款项,公司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连带偿还拖欠的货款以及逾期利息。 12月3日晚,当升科技发布上述诉讼事项进展公告,11月22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郑州比克关于保全超范围查封的执行异议,该异议已经进入审查阶段,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于12月3日对超范围查封异议进行实质审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于12月11日对深圳比克、郑州比克提出的管辖权异议进行审理。中金公司研报则预计诉讼未来时点与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截至12月3日公告披露日,比克动力向当升科技提交了750万元建信融通融信签收凭证和18.75万元银行承兑汇票。该签收凭证承诺付款方为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当升科技认为,鉴于该凭证出具方不承诺或保证到期兑付,因此公司未将此凭证作为回款处理,后续将根据该凭证到期兑付情况再进行相应账务处理。 当升科技进一步指出,公司后续将根据比克动力回款计划执行的情况、保全资产评估变现可行性、法院诉讼进展以及比克动力自身经营状况等情况综合评估,足额计提比克公司应收账款减值损失并及时披露。(实习生蹇卿兰被本文亦有贡献)
爬虫原罪:你的数据在被谁消费 11月15日,同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同盾科技”)发布声明称,其子公司杭州信川科技“未能完全防范极个别‘套路贷’等不法分子利用信川产品和服务的情况”,并向公众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前一天公安部曾通报“净网2019”专项行动典型案例,提到“套路贷”的犯罪链条涉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数据支撑服务商、负责研发的技术服务商等。据《财新》报道,上述数据服务商为同盾科技、杭州魔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魔蝎科技”)、聚信立和新颜科技。 虽然监管意在治理“套路贷”“超利贷”等违规贷款产品,但是大部分爬虫服务暂停的影响却波及到全行业。事实上,此次专项调查风波目前已经波及到银行。据业内人士向《商学院》记者透露,10月24日左右,央行发文紧急调研银行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情况。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猝不及防地迎来了“去爬虫”时代,尤其是现金贷受影响最大。数据缺失,迫使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进行风控策略的大调整。 此次爬虫风波发生后,行业内讨论时普遍认为“技术无罪”,但是实际上在法律中和现实操作中,这句话应该重新理解。爬虫合规与违规的边界到底应该怎么设置?今后数据爬虫到底能不能用? 数据信用行业正在走向规范化,此番数据爬虫整治行动也只是开端,未来行业监管趋于常态化。依靠数据得以安身立命的数据服务商们未来的路又将何去何从? 针对被查原因、发展现状、业务影响、转型方向等,商学院记者分别向同盾科技、魔蝎科技、聚信立、新颜科技等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同盾科技子公司曾参与“套路贷” 11月15日下午,同盾科技发表公开声明称,其旗下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杭州信川科技及有关人员正在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曾经服务的某第三方单位。此前同盾科技曾公开表示,信川科技自2018年开始已经逐步调整业务,目前已全部停止相关服务。 事实上,今年9月中旬以来,杭州、上海多家数据公司接连被查,包括魔蝎科技、聚信立、同盾科技等,引起行业震荡。当时,多位业内人士曾告诉记者,被查原因很可能与违规使用爬虫数据以及暴力催收有关。 11月14日,公安部在发布会上通报,此次“净网2019”专项行动对“套路贷”犯罪开展了全链条式打击,系列行动的起点是今年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侦破的“7·30”套路贷专案。 以此案为线索,9月1日以来,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在全国铲除了一批帮助犯罪的技术服务商、数据支撑服务商、支付服务商,共打掉团伙147个,抓获嫌疑人1531名。 大数据风控釜底抽薪,“数据荒”时代如何破? 在数据市场,由于爬虫停止运转,数据的价格正在被急剧抬升。这使得风控成本迅速上升,众多放贷机构对此并没有充分的准备,由于替代方案的不成熟以及对新风控措施的观望,部分贷款产品的坏账率飙升。 “爬虫,是整个大数据风控行业的灵魂,是大数据风控的底层基石。要做大数据风控,先要有丰富的数据,然后才能运用这些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信用评价。”某第三方银行资深风控人士向记者指出,大多数大数据风控公司本身并没有那么多数据。因为数据是从业务当中来的,但是有大量数据源的机构实际上并不多,多数大数据风控公司的数据是靠爬虫爬取。爬虫服务暂停,消费金融行业的公司都多少受到影响,其中现金贷是重灾区,受影响最大的是运营商数据和电商数据两种数据。该资深风控人士告诉记者,市场上除了极少数非常头部的公司的产品之外,大部分现金贷类的产品都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包括部分非现金贷场景。据他估计,无场景现金贷大约占网贷平台资产的60%~70%。据他介绍,网贷平台没有了爬虫所提供的数据,能找到的替代数据有限,联合建模获取的数据作用并不太理想。因此,许多产品的坏账率飙升。 运营商数据和电商数据的缺失,使得大多数消费金融类公司都不得不调整风控方案。 首先被想到的替代方案是自建爬虫团队。 不过,据上述资深风控人士介绍,这样做的公司目前并不多。原因是从无到有自建爬虫团队的成本比较高,而且要自建爬虫团队,关键是要挖到合适的人,这方面的人才尚有缺口。更麻烦的是,自建爬虫团队恐非长久之计。他说,如果自建爬虫团队,还是涉及到爬取数据违规、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问题主要是在“强制授权”上,而不在“雇佣第三方爬”还是“自建团队爬”上。 自建爬虫团队的想法被放弃之后,能否接入别的数据源,成为首先被考虑的方向。 据了解,国庆节前后,许多有现金贷产品的公司在密切接触这次受影响不大的机构,如银行、大互联网旗下金融科技公司、头部P2P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等。据上述风控人士介绍,机构之间的相互对接,都开始“看身份”。他说:“一方面,一些有数据源的机构只愿意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一方面,持牌金融机构,也要看合作方是否获得了合法的数据源授权。” 事实上,此次受爬虫暂停影响的并非只有放贷机构,目前还在正常运营的大数据风控公司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他说,大数据风控平台之间的数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数据风控公司的数据不仅接给很多贷款公司,也有很多其他的大数据风控公司接。爬虫停止之后,这些公司所应用的数据少了一大块,所以各种评分产品的效力大大下降。 爬虫风波之后,数据的价值迅速凸显出来,有些握有数据的公司坐地起价。据悉,原先一份运营商报告3毛钱,字段覆盖很全,也非常有利于做反欺诈和催收。现在运营商报告无法获取,只能用与数据公司联合建模方式来获取运营商信息,比如月流量、通话地区分布等,这样使得成本大大提高,价格翻了好几倍。不少公司看准了数据荒所形成的市场空白,趁势而上。 爬虫整治风波之下,行业在等待监管下一步动态的同时,也在寻找目力范围内的可替代方式,联合建模被认为是大数据风控未来最为合规的替代方案,行业对“联合建模”关注度在提升。 不过,最耐人寻味的是,虽然目前联合建模的市场热度有所上升,但是身处其中的公司,差异却很大:有的公司销售电话被打爆,有的公司只是业务的询问量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签单量也有上升,但是实际成交量并没有“暴涨”。 据悉,大数据风控行业最为合规的业务——联合建模,早在2015年前后就已经在市场上出现。联合建模的最终目的,就是既保护用户隐私、又控制好金融风险,因为这项技术可以在双方数据不出本地的情况下,运用数据建立风控模型。但是,在此次大部分主流厂商的爬虫服务暂停之前,联合建模市场并不大。 据上述资深风控人士估计,业内用联合建模这种方案进行风险控制的公司大概只占四成,六成的公司都是通过爬虫获取数据。在他看来,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本,联合建模的成本比较高,比如联合建模一个模型就需要至少10万元,质量好一些的联合建模,加上商务洽谈产生的费用至少30万,有的则可能高达50万,对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并不划算;另一个原因是数据,不少金融公司主要是看重外部的一些重要数据源,而不是建模能力。而在实际业务中,缺乏数据源的联合建模,其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他坦言:“虽然说是在找联合建模,但其实如果你有独特的数据源,别人才会和你联合建模。如果你没有,只有技术,那就不行。” 据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联合建模这个领域,做得好的公司“闷声发大财”,市场上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宣传。而在到处做市场推广的公司,实际上业务做的并不多。“因为那些做得好的公司不需要宣传,全行业都知道他们。”他表示。不过,随着监管的加强,联合建模被业内认为确实是未来的方向。因为随着对数据合规的监管日益严格,联合建模将成为不得不选择的方案。 技术无罪?观望爬虫边界 目前的“数据荒”如何应对?一位业内人士坦言:“现在不是应对,而是观望。在确定监管层对爬虫的明确态度之前,还没法确定如何应对。” 众所周知,金融的核心环节是风控,而作为大数据行业不仅连接着用户,还面向现金贷公司,是现金贷机构的重要合作伙伴。通过第三方数据的服务,一方面能够为现金贷风控提供安全参考,但另一方面一旦数据被贩卖、泄露,就会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侵犯,也容易将大数据风控行业推向深渊。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爬虫技术。 爬虫技术本无罪。多位大数据风控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不能把爬虫“妖魔化”。据百度百科显示,所谓“爬虫”其实是一个自动提取网页的程序,其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抓取互联网信息并存储到自身数据库的程序或者脚本。在用户授权后,风控数据提供商可通过后台爬虫搜集信息,将通话信息、消费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整合标准化,最终形成对借款人的综合评估,供金融机构做相应的后续决策。 据业内人士表示:“用爬虫爬取信息,除了自动化对用户来说比较省事之外,对放贷机构来讲,获取的数据也更真实。很多需要人手填的数据,都会有造假的成分,因为可以随意填写。但是如果用自动化的程序去抓取的话,很多数据是无法修改的,部分能修改的用户临时修改数据也是很难的,因此数据真实性更高,有保证。” 据上述资深风控人士表示:“其实,爬虫服务本身如果在客户充分授权的前提下是可以用的,但是因为像一些第三方数据平台使用爬虫时,他们的数据来源往往说不清。更加严重的是,这些由爬虫获取的数据,会被一些比较下沉的金融平台拿去做一些涉及暴力催收的事情。” 他认为,大数据风控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核心在于,爬虫爬取的数据被“二次贩卖”,而不是“爬取”这个动作本身。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应用爬虫技术的公司都会将数据“二次贩卖”。 据他介绍,在实际应用中,搜索引擎就是爬虫技术的一个较大应用。但是,这个“爬虫”和这次整治风波中的爬虫有所不同。搜索引擎的爬虫,爬取的是公开的网页信息,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因此不在这次整治当中。 上述资深风控人士说,在实际的金融领域应用中,爬虫被用在两类公司:一类是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公司,一类是头部网贷平台。 对于许多小型的网贷公司来说,因为自己养不起爬虫团队,一般都会采用第三方大数据风控公司提供的服务。第三方风控公司的爬虫业务利润并不丰厚,一般来说爬取一条信息所收取的费用甚至可以低至1毛钱,一个公司单靠这项业务无法盈利。于是,很多第三方风控公司将爬取的用户信息存储、出售给其他公司,从而获取更多收益。 而头部放贷机构一般都选择自建爬虫团队。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头部机构技术力量足够同时能有客户授权,比较安全;其次,自建爬虫团队,爬取的数据更加个性化、更符合业务需要,因为爬虫爬来数据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着公司后续风控的质量,是风控的基础,头部放贷机构不愿将业务的核心放在别人手里;再次,第三方风控公司爬取数据之后会进行出售,头部放贷机构不愿自家的客户被别的公司抢走,因此倾向于保护数据不外泄;此外,如果用户数据被转卖,会造成多头借贷,因为别的公司拿到这些用户的数据就会给这些用户放款,一个用户在多家借款,会影响这个用户的最终还款。因此,转卖用户数据和头部放贷机构的商业利益是根本违背的。 对于爬虫的应用边界,多位大数据风控业内人士表示,业内形成的共识是:只要数据使用有个人明确授权,把授权给谁、用途说清楚,爬虫并非不能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表示,官方的态度实际上是很明确的,数据并不是不能爬,“说得很清楚,收集的时候不能采取妨碍网站的正常运行,甚至有一个尺度,流量不能超过别人网站的1/3。”何渊认为,金融数据爬虫到底能不能爬?关键看三个点:爬的什么东西?怎么爬?爬的合法数据用来干什么?“这三点决定你是不是犯罪,是不是违法。” 此前,10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在人民政协报上撰文《依法保护金融数据》,其中提到尽管纷扰不断,但传统金融机构线上化进程不可逆转。当前的紧要任务,是推动形成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头部企业与法律界等共同研究探讨的善治局面,鼓励科技向善。同时,针对当前数据分析行业的弊端,他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其中包括:第一,金融监管机构出台金融业个人数据保护合规操作指南;第二,建立个人数据保护的行业自律组织;第三,以合规供应商清单的方式促进数据分析行业的发展。 目前,对个人金融数据监管最具针对性的一部法律是《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此前据媒体报道,《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已经出炉,央行已经下发到各家银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